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得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与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得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与表达成长变化得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得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得快乐。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得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得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得身高、体重及第一年得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就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得照片,请大家猜一猜她们分别就是哪位同学?

3.提问:瞧了这些照片,您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得证据

1.谈话:您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您自己得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得成长得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得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得照片),您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您就是怎样排得?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得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得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得身高、体重等

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您就是怎么知道得?测量后就知道自己得变化了吗?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得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您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就是不就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您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您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得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您们充足得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得,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得曲线图

1.提出要求:您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得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您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得生长情况,您觉得自己现在得生长发育情况与出生第一年

比,有什么不一样得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得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得成长情况,通过研究您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得痕迹除了课上研究得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2、悄悄发生得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得方式表达与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得了解。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就是人体得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得角度瞧待青春期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得方式表达与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得了解。

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得录像与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与好朋友一起坐。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得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得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

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得,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得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得变化

1.讲述:无论就是在学习、运动还就是在睡觉,我们得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得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您愿意与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您得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得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得身体有哪些明显得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

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得平均身高得统计表

性别年龄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男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0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瞧瞧我国青少年得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与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就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得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得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得变化。

8.播放青春期特点得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得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10.出示“青春期得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

11.提问:近来您有没有这方面得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得、瞧到得、听到得都就是十分正常得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

瞧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就是人生一道亮丽得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得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得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保证睡眠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穿戴合适得衣物保持良好得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得学习,您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得“大人”了,您觉得当孩子好,还就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您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得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得有关青春期得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您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从网页中,您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得手抄报。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得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得一生;

2、能够用不同得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得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与老年人得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得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得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她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就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得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得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得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得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得图片;有提示语得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得身高;收集婴幼儿与老年人生活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就是什么。您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得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

3.提问:同学们,您们知道这就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就是人。在生命得早晨,人就是软弱无助得孩子,她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得当午,她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得迟暮,她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得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得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得就是,人得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得一生?您能给您划分得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您得划分记录在自己得记录单上。

人生之旅

我将人得一生划分为( )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您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您就是根据什么来划分得,就是怎样来划分得。

(2)与大家交流您就是怎样划分得?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她同学:就是否认可她得划分依据、划分阶段?

(4)瞧一瞧教材上爱因斯坦得照片,说说都就是什么时期得。

三、预测自己得身高

1.出示P8上面得一组照片,谈话:这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与父亲得合影,有趣吗?从她们两人不同阶段得合影中,您有什么发现?她们得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她们得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得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得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就是不就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得同学却长得很慢,她们就是不就是就长不高了呢?您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得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得方法?(根据学生得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得方法量一量、算一算。

(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您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就是绝对得,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得生活环境、锻炼与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就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

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与观察了,您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她们得父母就是怎样照顾她们得?还有老人,她们得生活就是怎样得?我们见到有困难得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思考:请您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得学习,您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刚才得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婴儿与老人都就是需要照顾得,您们愿意去关心、照顾她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与老人还需要别人得照顾,我们可以与其她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她们,您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得事吗?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做统计图得方法统计全班同学得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得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得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健康得各种因素;

2、知道自己得生长发育情况;

3、知道可以用做统计图得方法了解事物得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得重要作用;

2、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3、重点:用做统计图得方法了解事物得状况。

4、难点:能够对自己得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得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得身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得统计表与统计图,讲述:上面这一张就是一组12岁儿童得身高统计表,下面就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得统计图。

2.谈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与相关得统计图,瞧瞧大家有什么发现?把您得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得信息告诉大家?小结:就是呀,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与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我们班同学得身高情况就是怎样得呢?您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

(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得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下面就请大家菘吻巴臣频慕峁谡庹趴瞻淄臣仆忌戏直鹬谱魑颐前嗟哪小⑴砀咄臣仆肌?lt;SPAN lang=EN-US>

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得班级身高统计图。

4.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瞧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与您得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通过刚才得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得生长发育在班级中得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得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得生长发育。

2.教师指导学生瞧表。

3.学生活动:找一找自己得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得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得生长发育情况。

4.学生汇报、评价自己得生长发育在班级中得状况。

5.教师小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普遍提高,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得生长发育与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进青春期发育与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得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得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得生活方式?

5.小结: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得关键时期,培养良好得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得健康水有着极大得作用。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得习惯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得学习,您有什么收获?

2.提问:您能根据今天学到得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得其她资料,与同学交流。

六下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1、生物得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与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得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得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得遗传现象作出合理得推测;

·会查阅与收集有关植物得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得很多特征就是可以遗传得,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得很多特征也就是可以遗传得;

·了解遗传也就是生命得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得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得神奇与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就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得遗传现象作出合理得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得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得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得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得动物与本身就是一模一样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得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瞧瞧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她们得父母就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她们就是她得父母呢?您从哪知道得?(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得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得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得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您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得同事说过很像您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她们得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她们得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得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瞧能不能为同学找到她得家人

2、动物间得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得成员间有哪些相似得

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得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得成员间有哪些相似得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得遗传现象您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得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得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得颜色与花纹,推测一下小猫得爸爸可能就是什么样子得?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 今天我们观察到得遗传现象主要就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得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得

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得特征

鼻子、嘴形……

2、生物得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5、探究过程与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得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得身体特征得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与收集有关生物得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就是生物得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得变异。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得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得神奇与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就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与金鱼得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得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得遗传现象,那就是不就是子代与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您跟父母有哪些相似得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得地方就是生物得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得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得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得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得子代与父代之间得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得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得这些就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差异,如果有些差异就是因为环境得改变而产生得,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

下去。

7、动植物间得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您得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您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得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就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得拓展

1、出示三叶草得图片,说一说“幸运得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得四叶草”

2、了解变异得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得父母都就是带近视眼镜得?

近视这个现象就是变异吗?

3、您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得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得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得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与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得图片与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得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得农作物也就是变异得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得资料,表达自己得想法,分享她人得智慧,体验合作得快乐;

●感受科技得神奇与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与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得探索。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对于“遗传与变异”得探索过程

2、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得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得故事,袁隆平得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得遗传与变异现象,究竟就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得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与变异得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得故事

1.您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就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您听了孟德尔得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您得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就是后来得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得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就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您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得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得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得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得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她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她就就是我国著名得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得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她得实验中求得就是遗传还就是变异?为什么说她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得难题?

4.学生观瞧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得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得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就是经过改良得品种,您还了解哪些农作物得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得辩论会辩题就是食用人工变异得食物就是否合理,正方观点就是合理,反方观点就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就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就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得学生都就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

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得小课堂大辩论得获胜方就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得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与变异得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本次辩论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食用

人工

变异

得食

物就

是否

合理

六下第三单元《进化》

1、消失了得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得进化、适应与灭绝现象做出合理得解释。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得知识有一定得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与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得进化、适应与灭绝现象做出合理得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得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得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得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得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得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

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得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得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她已灭绝或濒危得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得原因。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她们有一次心灵上得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得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得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得制约作用,使她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得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得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得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得中生代,就是个“爬行动物得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得鱼龙与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得大动物。巍峨得喜马拉雅山就是世界得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得土隆地区发现得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得与它同期得其她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就是鱼龙腾飞跳跃得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得就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与其她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得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得牙齿,能咬住滑腻得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就是一条长蛇与一只乌龟得结合,由此得名。向天空发展得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得霸主。最大得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得头颅,长着尖利得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与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

了,大脑半球中得视觉、平衡觉与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就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得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得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向陆地发展得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得统治者。根据恐龙得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得,也有吃其她恐龙与动物得。

一些巨大得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与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得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得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得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就是中等得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就是少见得。

剑龙得背上长着刀山似得骨板,甲龙装备坚硬得甲板,角龙得头部长着犀牛般得尖角……这些显然就是它们防御敌害得武器。

最凶残得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得大口里,长着匕首般得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得恐龙。

最大得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得脑袋很小,脖颈与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她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得骨架,陈列在匹兹堡得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

最重得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得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得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得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得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与活化石得有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得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得重要信息。

·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就是不断进化着得。

·了解进化得历程、规律与趋势。

·认识一些有代表性得化石与活化石。

·知道化石得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得有趣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与活化石得有关资料得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得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得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得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得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得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就是远古生物得什么形成得——就是遗体、遗物还就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得种类有比较全面得认识。

二、了解化石得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得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就是怎样形成得,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就是岩浆岩、沉积岩还就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题 总分50分时间30分钟 一、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18分)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C)。 A、弗莱明 B、胡克 C、列文虎克 2、做酸奶,需要一种细菌,是(C)。 A、酵母菌 B、青霉菌 C、乳酸菌 3、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细菌的体积较大 B、细菌的繁殖较慢 C、细菌也要吃食物 4、从我国地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是(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差不多 5、杜鹃花喜欢( B)土壤。 A、碱性 B、酸性 C、中性 6、四季的形成和( B )有关。 A、月球的公转 B、地球的公转C、地球的自转 7、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 B)。 A、天河 B、星座 C、星系 8、构成生命体的“积木”是一种微小的结构,它就是(C)。 A、细菌 B、病毒 C、细胞 9、我们人为地把地球分成了不同的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A)。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核、地壳、地幔 C、地核、地幔、地壳 10、人类的哪些活动不会改变地表(C)。

A、拦河筑坝 B、围海造田 C、种植庄稼 1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C)。 A、天王星 B、金星 C、海王星 12、使用显微镜时,应该把它放在面前偏左的桌面上,这样便于(B)。 A、右眼观察 B、左眼观察 C、两眼同时观察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3、自制的酸奶要放在温暖、干燥的地放保存。(×) 14、由于霉对人类有益,为了节约粮食,馒头长了一点霉,问题不大,也可以吃。(×) 15、生物体的衰老、死亡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6、显微镜的物镜放大10倍,目镜放大15倍,那么显微镜放大的总倍数就是1500倍。(×) 17、地球表面上,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得多。(×) 18、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19、喜马拉雅山脉那么高,无论多少年前那里都不可能是海洋。(×) 20、浓度极高的酸或碱会伤害人的身体,不要直接触摸。(√) 21、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是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 22、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中有2000多亿颗。(√) 23、“麦哲伦号”太空探测器主要用于勘测火星。(×) 24、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25、好奇心总是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出答案。(√) 26、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千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奎香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一、填空: 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 一、填空: 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3、利用霉菌可以(生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二、问答: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馒头发霉了

一、填空: 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4、馒头上的霉是(曲霉),水果上的霉是(青霉)。 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 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三、实验: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5天后观察它们。现象: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发霉了,其他条件下馒头没有发霉。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一、填空: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2、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 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二、问答: 1、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不同? 答: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的;人体表皮细胞不规则,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可直接打印)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节我在成长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3、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5、时期 --年龄(岁): 乳儿期 0—1 婴儿期 1—3 幼儿期 3— 6、7 童年期 6、7—11、12 少年期(危险期)11、12—14、15青年期 14、15—17、18 成年期 20~25中年期 40岁老年期 65岁以后学龄期 6、7—12、13 6、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7、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8、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9、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10、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 判断、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 第二节悄悄发生的变化 1、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2、我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女孩一般是10岁进入青春期,男孩一般是11岁入青春期. 3、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别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开始。 4、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 6、标志我们成为“大人”的阶段是青春期。 7、少年健康的大敌:吸烟和酗洒。 8、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身体。 9、青春期对待异性的正确做法是:保持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式。而不是讥笑、杜绝、禁止异性的交往。 10、穿高跟鞋的坏处:穿高跟鞋容易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造成扁平足,还会加重骨盆负担,造成盆处狭窄给日后生育带来困难。 11、我们所处的阶段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 12、体育课上,老师要进行1500米跑步测试,而小红正处于月经期,对此,她应该将实际情况告诉老师。(v) 13、每个孩子都是10岁进入青春期。(X) 14、进入青春期,我们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答:努力学习,培养独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孝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性意识骤然增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第三节人生之旅 1、在斯芬克司之迷中,把人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四条腿走路”指幼年时期,“三条腿走路”指老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指壮年时期。 2、根据父母身高预测: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 3、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时期是成年时期。 4、能给自己一生留下美好回忆的是:每年的同一时期同父母合影留念。 5、爱因斯坦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6、人一生中发育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是成年期(×)应是青春期。 7、预测出来的身高不一定就是自己将来准确的身高(√)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合集)新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合集)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60%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在自然中分布极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微生物. 3、细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态. 4、_____________细菌学家_______________首先发现________________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一些细菌. 5、人的身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6、______________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8、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__________________! 9、1957年苏联发射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宇航员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__________________月球.20xx年10月我国宇航员_____________搭载__________________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10、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_千米,赤道半径___________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12、地壳的岩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地震. 13、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_____________,最高峰__________________,海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