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济生活》教好《经济生活》——新课程《经济生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共46页文档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
1.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2.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消费函数理 论强调当前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永久收入及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强调未来预 期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与不同收入群体的 消费倾向不同有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理解该点有帮助)。 3.理解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真正影响消费水平的不是名义 收入——直接用货币度量的收入,而是实际收入——用货币购买力衡量的收入;实 际收入=名义收入∕总体物价水平)。 4. 了解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提示:这三种消费形式不是依据同一个 分类标准作划分的;教育贷款或助学贷款不是消费;商店赊账及购物分期付款是贷 款消费,属于商业信用)。 5.了解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6.了解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内在变化规律。 7.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 8.理解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2.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处的地位。 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4.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与作用。 5.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6. 理解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8.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作用(提示:正确理解港澳台在大陆的投资 为什么算外资)。 9. 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10. 了解“两个毫不动摇”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活性与学习性的统一 生活是学习目的, 课程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讲述与学生 近、与生活近、与实际近的经济生活以这 些经济生活图景为学习背景,构建生活化 的学科课程,多维度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知识基 础。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1课时 说课
(一)精读教材,发掘教学主题
课文第二子目涉及不同国家食物生产的具体表现: 运用了大量图文史料进行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补充说明
学习聚焦: 古代不同地 区的居民都 培育或引进 了合适本地 区种植的农 作物和饲养
的家畜
(一)精读教材,发掘教学主题
课文第三子目总结了食物生产对于社会生 产关系的变化,通过引用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为补充材料。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文,列表整理不同时期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种类和生产工具 的情况。
时段 获取食物方 式 食物种类
生产工具
食物采集 远古——约1万年前 采集果实、渔猎动物
早期食物生产 约1万前——前3500 种植款物、饲养动物
鱼虾、动物、果实、昆 虫
木、骨、石器(打制石 器为主)
小麦、大麦、粟、水稻、玉 米、甘薯、绵羊、山羊、狗 、猪、骆马 磨制石器为主
识不同史料在解释农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中具有的不同价值; 2.能基本理解人类对“食”的需要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对食物生产出现的促进作用;
初步感知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史料 实证
3.在分析食物生产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活和文明等方面的影响时,会借助史料来论 唯物 证自己的观点,能理解食物生产出现的革命性意义,能认识到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 史观
基础。 4.通过探讨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情况,能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与
共性做出合理解释,并能认识到文明的产生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历史 解释
教学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家国 情怀
二、教学设计
新课程《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学实施建议
2、没有知识点的系统概括与总结,对淡化知识 的意见较大; 3、生活化的经济学怎么教,认为教材逻辑不合 理,没逻辑,有个别地区甚至要重新编排。尤 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反映强烈; 4、认为探究教学难以实施,反映教材中的探究 活动太多,不知道如何处理;
5、此外还存在四个方面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 对综合探究课存在错误处理;二是对概念的处理 存在大量的旧概念,缺乏描述性定义观念;三是 对生活化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关系存在错误的 理解;四是对什么是生活化有误解,过分强调时 政热点,没有重视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司空见惯 的身边的生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 社会的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进行,
(3)生产出来的东西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 只要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多种需要 而用各自的产品进行交换;
(4)只有经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产品才能进入消费; 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又反过来影响生产什么,生产 多少. 总之,本课程的逻辑体系可总结为:“在一个面向经济 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上,从事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活动,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 会.”
二:《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中新旧课标的比较
旧课程标准
识记:1.商品经济的基本含 义。 2.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3.商品经济的三种类型。 理解 1.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 产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 商品的属性,缺一不可。 3.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 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八课时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基本 要求
发展要 求(加深 和拓展) 说明或 建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通讯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
3.PP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什么情况?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析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析《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雷声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学生都是消费者,将来总要成为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纳税人,知道怎样参与消费、生产、投资和创业的活动,怎样看待个人和政府的收入分配,无疑是必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懂得珍惜诚信的价值,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进取精神。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本课程分四个主题,以生产为主线,按照为什么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逻辑顺序建构。
“生活与消费”。
从学生当前的、身边的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出发,来阐释理论知识,回答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问题,包括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消费的观念和行为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进而科学地认识社会。
“投资与创业”。
如果说上一主题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生活入手,那么这一主题则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
包括从银行储蓄,购买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等方面阐明投资的意义,从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方面了解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以及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收入与分配”。
实际上分为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两个层次。
使学生知道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及支出,关注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面对市场经济”。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但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和意义。
2.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生对时事政治较为关注,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存在理解片面、观点偏激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二)讲授新知
1.首先,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明白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公平回报。
2.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3.再次,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解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常识教材分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本次我分析的教材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经济全球华与对外开放》的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接下来我将结合对全国及江苏的课程标准的分析,对江苏省情及社会热点的分析归纳出本课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评析教材内容,提出活动建议。
一、课标分析:首先看全国课标:其次阅读江苏课标:具体和细化。
在内容目标上遵循了国家课标的要求。
在教学建议上则更显灵活,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在新设的学习要求一栏,对学生做出了更明确的学习指示,有利于指导学生更具目标方向的自主学习。
接下来以内容目标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
根据课标左栏的内容目标及把握课程内容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法,我提炼了一些关键名词。
参照课标左栏中的关键名词可以得出本框的关键知识点在于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并且在实际运用能力上对学生有一定目标要求,即要学生在掌握WTO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例举出一些典型案例。
在这里我想明确一下关于内容目标标中提到的一些动词。
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是对关键名词的具体实施要求。
通过冠以不同动词也可以侧面反映内容目标所涉及的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统计了一下课标中对于目标要求的一些列动词:解析,解释,理解,归纳,评述,描述,比较,辨析,树立,说明,识别,列举,确立,阐释,评议,分析,知道,感受,描绘,明确……本框的内容目标涉及到两个关键动词:“评述”与“明确”。
评述:评论和叙述明确:使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由以上动词的内涵可以看到,对于世贸规则的学习要求侧重于知识目标,教师在讲授时注意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典型案例的要求则体现了能力目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规则联系到实际生活。
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如江苏版课标的教学建议通过教师教授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意识和自尊的心态。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PPT演示课件
思想政治学科必修课 《经济生活》教材介绍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培训资料 2009年7月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
依据课程标准理解新教材和课堂教学 《经济生活》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理解新教材和课堂教学
3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
依据课程性质 依据课程理念 把 依据课程目标 握 在课程框架中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
2.教材的基本结构题
框
教学单元
目
具体内容
综合探究
综合深化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
单元
课
框
目
全书共四个单 元。每个单元 都有自己的序 言和知识结构。
课是知识主题。 它构成各单元的 逻辑框架。全书 共十一课,每课 都有导言,说明 本课要讲述的主 题,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
➢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 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 程目标。
课程 目标
能力
➢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 力的发展。
➢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 容的主导。
知识
➢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
课程基本框架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框是教学单元。 全书共22框。框 题表明学习的内 容
目是构成课文的 基本单位,是学 习的基本内容。 每框均由三目组 成,全书共48目, 目之间有严密的 逻辑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培训
教材行文
正文
辅助文
❖ 学习的主体内容。
❖ 文字包括宋体字,也包 括穿插在其间引导学生思维 活动的仿宋体字(蓝色虚线 框内的内容)。
2024年《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法学》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是为培育适应四个现代化须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大专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经济法学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问有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系统驾驭我国经济法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学生运用经济法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1.了解经济法的发展概况。
2.明确经济法学的探讨对象、探讨方法及其理论体系。
3.驾驭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问。
4.驾驭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详细规定。
5.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并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了解”、“明确”、“驾驭”、“应用”是四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实力层次要求。
“了解”是指知道有关状况;“明确”是指在了解有关状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有关名词、概念、学问的含义,并能精确表述;“驾驭”是指在明确的基础上,能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学问和基本制度的完整内容;“应用”是指在驾驭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问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课程考核中,要求“了解”的部分一般不作为考核内容;要求“明确”、“驾驭”、“应用”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法和经济法的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驾驭经济法的探讨对象、经济法律关系;了解法律行为与代理、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理解经济法的概念、诉讼时效。
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难点:经济法律关系;诉讼时效3、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三、经济法的特征四、经济法的形式五、经济法的体系其次节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法律行为二、代理第四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二、诉讼时效期间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第五节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二、违反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形式三、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4、教学建议教学方法采纳引导发觉法,引导学生视察和分析有哪些涉及经济法律方面问题。
理解《经济生活》教好《经济生活》——新课程《经济生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 • • •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基本内容 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其课程定位 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
《经济生活》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经济生活》
• 1.体现时代感 .
•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科技发展、生产飞跃、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科技发展、生产飞跃、社会生活急 剧变化。思想政治课要增强时代感, 剧变化。思想政治课要增强时代感,加强思想教育的针 对性,就不能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映党领导人民 对性,就不能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 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教材 内容较以前的相比,内容上有较大的新变化。 内容较以前的相比,内容上有较大的新变化。 教材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 教材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考虑以正确的价 值观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统领, 值观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统领,加强对 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 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经济生活, 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经济生活, 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经济生 需要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活,需要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2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改革开放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生产要素市场
分析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
探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过程及其在市场中的互动。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
分析比较优势、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
国际金融
研究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等国际金融问
在教材中加入实际的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加强实验环节
设计经济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经 济学原理。
培养应用能力
强调对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 实际工作中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价与反馈
教师和学生应定期对教材的使用效果 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不断完善和提 高学习效果。
05
教材的改进建议
内容更新与完善
更新数据和案例
确保教材内容与当前经济形势和 最新数据保持一致,增加最新的 案例分析,使教材更具现实意义。
增加政策解读
针对当前经济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策背景和影 响。
结构清晰
注重实践
教材的章节安排合理,逻辑清晰,有助于 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实 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 活中。
缺点分析
部分内容过时
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教 材中的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需要更新。
理论深度不够
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经济理论, 教材可能没有涉及或只是简单 介绍,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 习需求。
《经济生活》教材分 析
目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25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认识改革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改革开放前的jpg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教学要求
2、课文知识逻辑演进 怎样满足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生产怎样不断重复
和更新-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
3、教学重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4、教学难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题,从为了满足人 们的消费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入手,开始阐述 各项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成为下两 个单元的制度基础。本单元承上启下,逻辑地位重要。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体系:
制度
消费--生产
企业
投资
劳动者
陈友芳的分析:
如何把握《经济生活》教材的 逻辑结构
4课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 思考消费与生产的 关系,发现一个基 本道理:生产在经 济生活中起着决定 性作用,起着中心 作用,物质资料生 产是人类社会生存 与发展的基础。
5、教学建议 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比较分析法,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展开 例1、爷爷、爸爸、我三代结婚消费的比较(纵向的历史感) 例2、中、美两国居民消费的比较(横向的紧迫感) 设问:为什么三代的消费会有如此的不同?(物质资料的生产)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反作用?(生产的目的) 展示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图 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本质和意义) 如何发展生产力?(基本路线、人的因素、科技、改革)
2、你们将采用哪种形式创 立公司?需要准备哪些条件?
形成意念
1、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股本 转让比较困难; 2、股东人数限制为2—50人; 3、货币技术厂房土地均可入股; 4、最低注册资本10—50万元; 5、公司财务不必向社会公开; 6、设立程序简单; 7、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经济生活》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济生活》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1.从教育改革的观念上看教育改革与教师固有的价值观和教师实践的矛盾是影响新教材使用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是非常艰难的。
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
2.新教材内容本身上看新教材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简缩本,每个题目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课时不够用。
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材有两个框题,按新课标要求只有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但实际内容却很多。
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有三个目题,即“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按教学参考提纲讲,三个目题中就有11个子目题,而每一个子目题中又有若干个问题需要展开说明和分析。
讲第一个目题“货币的本质”,首先要增加等价物的含义;其次讲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再次讲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最后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作为第二个目题“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讲六个方面,流通手段讲四个方面,其中还要涉及两个公式(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w-g-w),并要说明两者的区别。
在第三个目题“纸币”的内容中涉及五个问题,其中最难讲的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要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名词,并让他们知道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课堂上几句话是无法讲清楚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多的内容,同时包括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及知识的巩固,我们用一课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新课程虽然淡化了理论,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但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如,教材第五页的框题中写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问: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现在教材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内容放到了后面,学生在没有学习商品的有关知识就出这个题目,教师讲起来难度很大,学生即使能记住,但也难真正理解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