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设计指标计算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计算

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一、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结构整体刚度、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抗疲劳开裂和沥青层抗变形的要求。
应根据道路等级选择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采用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剪应力为设计指标。
2 支路可仅采用路表弯沉值为设计指标。
3 可靠度系数可根据当地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当无资料时可按下表取用可靠度系数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各项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应小于或等于道路表面的设计弯沉值,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l s≤l d式中:γa——沥青路面可靠度系数;l s ——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0.01mm);l d——路表的设计弯沉值(0.01mm);2 柔性基层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拉应变,应满足下式要求:γaεt≤[εR ]式中:εt——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εR ] ——沥青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
3 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σm ≤[σR ]式中: σm ——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MPa );[σR ]——路面结构层半刚性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MPa )。
4 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剪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τm ≤[τR ]式中: τm ——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MPa );[τR ]——沥青面层的容许抗剪强度(MPa )。
三、 沥青路面表面设计弯沉值应根据道路等级、设计基准期内累计当量轴次、面层和基层类型按下式计算确定:l d =600 N e -0.2A c A s A b式中 : A c ——道路等级系数,快速路、主干路为1.0,次干路为1.1,支路为1.2;A s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合料为1.0,热拌和温拌或冷拌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为1.1;A b ——基层类型系数,无机结合料类(半刚性)基层1.0,沥青类基层和粒料基层1.6。
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计算——胡威

88.8
0.0
0.0
132.8
660.3
164.5
302.1
241.1
1410.1
171.2
388.0
330.2
697.4
0.0
0.0
5479.9
3.7889967E+07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
非满载车
满载车
209.2
2621.6
637.2
9829.6
11.8
2909.9
0.0
0.0
1042.0
疲劳试验回归系数b 12.52
kb 0.605 0.595 0.595
N f1
2.4563333E+08 1.4874454E+08 8.7655525E+08
计算结果
通过 通过 通过
第 2 页 共 3 页 制作人:胡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作为商业用途
现场综合修正系数: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的疲劳开裂寿命:
非满载车
满载车
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
非满载车
满载车
2类
0.8
2.8
0.5
35.5
0.6
2.9
3类
0.4
4.1
1.3
314.2
0.4
5.6
4类
0.7
4.2
0.3
137.6
0.9
8.8
5类
0.6
6.3
0.6
72.9
0.7
12.4
6类
1.3
7.9
10.2
1505.7
1.6
17.1
7类
1.4
6.0
(完整版)沥青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沥青路面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资料21.1 公路等级情况及周边情况21.2 公路2007年交通量调查情况如下表:21.3 沿线地理特征32 轴载分析32.1以设计弯沉值为设计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32.1.1 轴载换算32.1.2 计算累计当量轴次42.2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42.2.1 轴载换算42.2.2 计算累计当量轴次53 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53.1 路面等级53.2 面层类型53.3 结构组合与材料的选取54 确定各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
64.1 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与劈裂强度64.2 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64.2.1 确定路基的平均稠度64.2.2 确定土基回弹模量75 设计指标的确定75.1 设计弯沉值75.2 各层材料的容许底层拉应力76 设计资料总结87 确定石灰土层的厚度88 计算路面结构体系的轮隙弯沉值(理论弯沉值)109 验算各层层底拉应力109.1 上层底面弯拉应力的验算109.1.1 第一层地面拉应力验算119.1.2 第二层地面拉应力验算119.1.3 第三层换算129.1.4 第四层换算129.2 计算中层底面弯拉应力。
13水泥路面设计131 设计资料131.1 公路等级情况及周边情况131.2 公路1998年交通量调查情况如下表:141.3 沿线地理特征142 交通分析142.1 标准轴载与轴载换算142.2 交通分级,设计使用年限,和累计作用次数152.2.1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作用次数152.2.2 交通等级的确定及初估板厚163 路面结构层组合设计164 确定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164.1 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与计算回弹模量164.2 复合式混凝土面层的截面总刚度与相对刚度半径175 荷载应力计算175.1荷载疲劳应力计算175.2 温度疲劳应力计算186 路面接缝处理196.1 纵向接缝196.1.1 根据规范的要求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计算

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一、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结构整体刚度、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抗疲劳开裂和沥青层抗变形的要求。
应根据道路等级选择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采用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剪应力为设计指标。
2 支路可仅采用路表弯沉值为设计指标。
3 可靠度系数可根据当地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当无资料时可按下表取用可靠度系数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各项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应小于或等于道路表面的设计弯沉值,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l s≤l d式中:γa——沥青路面可靠度系数;l s ——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0.01mm);l d——路表的设计弯沉值(0.01mm);2 柔性基层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拉应变,应满足下式要求:γaεt≤[εR ]式中:εt——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εR ] ——沥青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
3 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γaσm≤[σR]式中:σm——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MPa);[σR]——路面结构层半刚性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MPa)。
4 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剪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γaτm≤[τR]式中:τm——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MPa);[τR]——沥青面层的容许抗剪强度(MPa)。
三、沥青路面表面设计弯沉值应根据道路等级、设计基准期内累计当量轴次、面层和基层类型按下式计算确定:l d=600 N e-0.2A c A s A b式中:A c ——道路等级系数,快速路、主干路为1.0,次干路为1.1,支路为1.2;A s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合料为1.0,热拌和温拌或冷拌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为1.1;A b ——基层类型系数,无机结合料类(半刚性)基层1.0,沥青类基层和粒料基层1.6。
沥青路面的车道系数

沥青路面的车道系数
车道系数是指不同情况车道的横向分布系数与单车道的横向分布系数之比,是路面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
在沥青路面设计中,车道系数用于表示设计车道承受的荷载作用次数与全断面轴载作用次数的比值,即方向分配系数和车道分配系数的乘积。
在实际应用中,车道系数的取值应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或参照相关规范确定。
例如,《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双向四车道的车道系数η应在0.4-0.5之间,计算时可选取η=0.45。
车道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设计质量,因此在路面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车道系数,以保证路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_(JTGD50-2006)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2006- 1 -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目次1 总则2 术语及符号2.1术语2.2符号3 一般规定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案例

• ①轴载换算
•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
为:
N
k i 1
C1C2ni
Pi P
8
•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轴载换算结果表(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
车型
Pi
C1′
C2′
前轴 58.6
1
18.5
黄河JN163 后轴 114.0
1
1
江淮HF150 后轴 101.5
• 5)设计指标的确定
• 对于一级公路,规范要求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设 计指标,并进行结构层底拉应力验算。
• (1)设计弯沉值
• 路面设计弯沉值根据公式计算。该公路为一级 公路,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是沥青混凝土, 面层类型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基层 类型系数取1.0。
• 设计弯沉值为:
F
1.63
Ls
2000
0.38
E0 p
0.36
1.63
23.47
0.38 40 0.36
200010.65 论弯沉系数αc
ld
1000
2 p
E1
c
F
c
ld E1
• 根据设计规范,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 限取15年,四车道的车道系数是0.4~0.5, 取0.45。
Ne
1
t
1
365
N1
1 0.115 1 365 2092.3 0.45
0.1
10918939.8次 1092万次
(2)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 轴次
沥青混凝土路面计算书

*******************************公路新建路面设计成果文件汇总*******************************一、交通量计算公路等级三级公路目标可靠指标 0.84初始年大型客车和货车双向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100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 10通车至首次针对车辙维修的期限(年) 10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 5 %方向系数 0.55车道系数 1整体式货车比例 10 %半挂式货车比例 10 %车辆类型 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满载车比例 0.08 0.34 0.1 0.44 0.31 0.54 0.36 0.46 0.39 0初始年设计车道大型客车和货车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55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辆) 252501路面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轻交通荷载等级当验算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时: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 624529当验算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时: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 4.090851E+07当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时:通车至首次针对车辙维修的期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 624529当验算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时: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 1052195二、路面结构设计与验算路面结构的层数 : 5设计轴载 : 100 kN路面设计层层位 : 5设计层起始厚度 : 150 (mm)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模量泊松比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mm) (MPa) 料弯拉强度( MPa) 永久变形量( mm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0 9750 0.25 1.5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40 10500 0.25 2.53 水泥稳定碎石 180 10000 0.25 1.54 水泥稳定砂砾 200 8000 0.25 1.35 天然砂砾 ? 185 0.356 新建路基 50 0.3------第 3 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设计层厚度 H( 5 )= 150 mm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 KA= .8温度调整系数 KT2= .971现场综合修正系数 KC= .624第 3 层层底拉应力σ= .083 MPa第 3 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 NF2= 3.803222E+12 轴次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NZB2= 4.090851E+07 轴次第 3 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已满足设计要求.------第 4 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设计层厚度 H( 5 )= 150 mm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 KA= .8温度调整系数 KT2= .971现场综合修正系数 KC= -1.012第 4 层层底拉应力σ= .302 MPa第 4 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 NF2= 5.70788E+08 轴次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NZB2= 4.090851E+07 轴次第 4 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已满足设计要求.------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验算------路面所在地区低温设计温度 TSJ=-29 ℃表面层沥青弯曲梁流变试验蠕变劲度 ST= 120 MPa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厚度 HA= 70 mm路基类型参数 BLJ= 2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 CI= 3.9 条沥青面层容许低温开裂指数 CIR= 7 条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值满足规范要求.------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 TPEF= 18.1 ℃通车至首次针对车辙维修的期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NZB3= 624529 轴次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分层数 N= 4第 1 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 RAI( 1 )= .02 mm第 2 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 RAI( 2 )= .07 mm第 3 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 RAI( 3 )= .25 mm第 4 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 RAI( 4 )= .22 mm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RA= .56 mm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RAR= 20 mm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满足规范要求.第 1 层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为 5139 次/mm第 2 层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为 2412 次/mm验算路面结构防冻厚度 :路面结构最小防冻厚度 500 mm验算结果表明 ,路面结构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 .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 最后得到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0 m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40 mm----------------------------------------水泥稳定碎石 180 mm----------------------------------------水泥稳定砂砾 200 mm----------------------------------------天然砂砾 150 mm----------------------------------------新建路基计算设计路面结构的验收弯沉值 :干湿循环或冻融循环条件下路基土模量折减系数 KAT= .8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 LG= 298.8 (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 LA= 32.9 (0.0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要求一、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结构整体刚度、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抗疲劳开裂和沥青层抗变形的要求。
应根据道路等级选择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采用路表弯沉值、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剪应力为设计指标。
2 支路可仅采用路表弯沉值为设计指标。
3 可靠度系数可根据当地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当无资料时可按下表取用可靠度系数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各项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应小于或等于道路表面的设计弯沉值,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l s≤l d式中:γa——沥青路面可靠度系数;l s ——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的弯沉值(0.01mm);l d——路表的设计弯沉值(0.01mm);2 柔性基层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拉应变,应满足下式要求:γaεt≤[εR ]式中:εt——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εR ] ——沥青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
3 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σm ≤[σR ]式中: σm ——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MPa );[σR ]——路面结构层半刚性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MPa )。
4 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应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容许抗剪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γa τm ≤[τR ]式中: τm ——沥青面层计算的最大剪应力(MPa );[τR ]——沥青面层的容许抗剪强度(MPa )。
三、 沥青路面表面设计弯沉值应根据道路等级、设计基准期内累计当量轴次、面层和基层类型按下式计算确定:l d =600 N e -0.2A c A s A b式中 : A c ——道路等级系数,快速路、主干路为1.0,次干路为1.1,支路为1.2;A s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合料为1.0,热拌和温拌或冷拌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为1.1;A b ——基层类型系数,无机结合料类(半刚性)基层1.0,沥青类基层和粒料基层1.6。
四、 沥青路面材料的容许拉应变[εR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εR ] =0.15 Em-1/310M / 4N e e-1 / 4)(69.0V V 84.4M ab b-+=V式中: M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有效沥青含量的函数;E m ——沥青混合料20℃动态回弹模量(MPa );V b ——有效沥青含量(%); V a ——空隙率(%)。
五、 半刚性材料基层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应按下式计算:Ks][sR σε=式中: σs ——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系指90d 龄期的劈裂强度;对二灰稳定类和石灰稳定类材料系指180d 龄期的劈裂强度;对于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系指龄期120d 龄期的劈裂强度(MPa );K s ——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应依据结构层的混合料类型按下列要求进行计算:1)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应按下式计算:K sr =0.35 N e e 0.11 A c2) 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应按下式计算:K st =0.45 N e e 0.11 A c六、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容许抗剪强度应按下式计算:rsR K ][ττ=式中: s τ——沥青混合料结构层60°C 抗剪强度(MPa );K r ——抗剪强度结构系数,对一般行驶路段K r=1.2 A c ;对交叉口和公交车停车站缓慢制动路段K r =0.39 N p 0.15 /A c ;N p ——公交车停车站或交叉口设计基准期内同一位置停车的累计当量轴次。
七、 路面质量验收时,应对沥青路面弯沉进行检测和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不利季节采用BZZ-100 标准轴载实测轮隙中心处路表弯沉值,实测弯沉代表值应按下式计算:21a 00Z l l K K S )(+=-式中:0l ——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0.01mm );-0l ——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平均值(0.01mm );S ——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标准差(0.01mm );Z a ——与保证率有关的系数,快速路、主干路Z a =1.645,其它道路沥青路面Z a =1.5;K 1——季节影响系数,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K 3——温度修正系数,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2 应按最后确定的路面结构厚度与材料模量,计算道路表面弯沉检测标准值l a ,实测弯沉代表值应满足下式要求:al l 0≤式中:l a ——路表面弯沉检测标准值(0.01mm ),按最后确定的路面结构厚度与材料模量计算的路表面弯沉值。
3 检测代表弯沉值应用标准轴载BZZ-100 的汽车实测路表弯沉值,若为非标准轴载应进行换算。
对半刚性基层结构宜采用5.4m 的弯沉仪;对柔性结构可采用3.6m 的弯沉仪测定。
检测时,当沥青厚度小于或等于50mm 时,可不进行温度修正;其他情况下均应进行温度修正。
若在非不利季节测定,应考虑季节修正。
4 测定弯沉时应以1km~3km 为一评定路段。
检测频率视道路等级每车道每 10m~50m 测一点,快速路、主干路每公里检测不少于80 个点,次干路及次干路以下等级道路每公里检测不少于40 个点。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一、标准轴载换算标准轴载计算参数(BZZ-100)()KN P 标准轴载()MPa P 轮胎接地压强1007.0()cm d 单轮压面当量直径()cm 两轮中心距30.21d5.1 根据公式(12-30)∑==ki i i p p n c c 135.421)(Ni n ——各级轴载作用次数;p——标准轴载;ip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1c ——轴数系数,)(1m 2.111-+=c m 为轴数;2c ——轮组系数,双轮组取为1;将各种不同重量的汽车荷载换算成标准轴载。
根据公式(12-31)()111365N t e N γηγ⎡⎤+-⨯⎣⎦=(η——车道系数,取值0.45)推算设计年限期末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N e,。
得:N e=()1510.041365865.430.450.04⎡⎤+-⨯⎣⎦⨯⨯=2846290=285(万次)二、路面结构方案方案一: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25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石灰沙砾土层?土基方案二: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15cm密集配碎石?水泥稳定沙砾18cm土基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如下:三、确定路面设计弯沉值。
查表得:cA ——公路等级系数,取1.0s A ——路面类型系数,取1.0 bA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取1.0()0.20.246006002851011130.7(0.01)d e c s b l N A A A mm --⇒==⨯⨯⨯⨯⨯=四、计算待求层厚度。
1、求理论弯沉系数 由公式(12-15)12s l p l F E δα=其中, 0.360.3801.632000s l E F p δ⎛⎫⎛⎫= ⎪ ⎪⎝⎭⎝⎭对于BZZ-100: 0.7p MPa =,21.310.652cm δ== 0.03d s l l cm == 0.380.3620.710.6530.7210.03 1.631200200010.650.7l α⨯⨯⎛⎫⎛⎫⇒=⨯ ⎪⎪⨯⎝⎭⎝⎭4.78l α⇒=2、计算基层与垫层的厚度。
将该多层体系换算为当量三层体系如图:cm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cm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cm 7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h 粉煤灰三渣3h 天然沙砾土基MPaE 0.270=MPaE 1603=MPaE 6002=⇒MPa 1200E y 1=cm h 311=MPa800E y 2=HMPa27E 0=计算H :282.065.10311==δh ;667.0120080012==y y E E ;0338.0800272==y o E E 查课本图12-10得2.8=a ;35.11=K221 4.780.438.2 1.35l K K K αα=⇒==⨯ 查课本图12-10得6.10 6.1010.6564.97()HH cm δ=⇒=⨯=由:121323 H h h h h =+23 H 57 64.97h h ⇒=+=230.8080.46653.591h h ⇒+=取垫层厚度3h 为50cm ,得2h 为37.5cm ,取38cm 。
五、验算整体性材料层底部的最大弯拉应力。
1、确定容许拉应力R σ 根据公式(12-34)S sR K σσ=s σ——沥青混凝土或半刚性基层的劈裂强度;S K ——抗拉强度的结构系数;对沥青混凝土层的抗拉强度系数, c eA /N 09.0K 22.0 S =细粒式60.22S s R1S 0.09(2.8510)1K 2.3681.01.20.507()K 2.368MPa σσ⎧⎫⨯⨯==⎪⎪⎪⎪⇒⎨⎬⎪⎪===⎪⎪⎩⎭中粒式60.22S s R2S 0.09(2.8510)1K 2.3681.00.80.338()K 2.368MPa σσ⎧⎫⨯⨯==⎪⎪⎪⎪⇒⎨⎬⎪⎪===⎪⎪⎩⎭粗粒式60.22S s R3S 0.09(2.8510) 1.1K 2.6051.00.60.230()K 2.605MPa σσ⎧⎫⨯⨯==⎪⎪⎪⎪⇒⎨⎬⎪⎪===⎪⎪⎩⎭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的抗拉强度系数, c e A /N 35.0K 11.0 S =795.10.1/)1085.2(35.0K 0116 S =⨯=⇒ 粉煤灰三渣层的容许拉应力 )(223.0795.14.0KS sR4MPa ===σσ (由课本,均采用15℃时的抗压回弹模量计算) 2、确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底部的弯拉应力。
将多层结构换算为当量三层体系:cm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cm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cm 7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h 粉煤灰三渣3h 天然沙砾土基MPaE 0.270=MPaE 1603=MPaE 6002=⇒MPa 1800E y 1=cmh 311=MPa1600E y 2=HMPa27E 0=121323 H H 57385026.7cmh h h h =+++⇒=++=11h 30.2810.65δ==,2116000.891800y y E E ==,2270.0171600o y E E == 查图12-18得,0σ'≤,表明该层层底承受弯曲拉应力,自然满足要求。
3、确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底部的弯拉应力。
将多层结构换算为当量三层体系:cm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cm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cm 7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h 粉煤灰三渣3h 天然沙砾土基MPaE 0.270=MPaE 1603=MPa E 6002=⇒MPa1600E y 1=1H MPa1200E y 2=2H MPa27E 0=112 H h h =+1 H 538.09cm ⇒=+=213232 H H 7385029.92cmh h h =+=+=1H 8.090.7610.65δ==,2H 29.92 2.8110.65δ==,2112000.751600y y E E ==,2270.02251200o y E E == 查图12-18得,0σ'≤,表明该层层底承受弯曲拉应力,自然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