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2.5 数与量(毫升与升的认识)▏沪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升和升》教学设计说明、反思
教材分析:
《毫升和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量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体积之前先学毫升和升,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学生已经有不少的生活经验,积累了许多感性材料。
设计理念:
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而且记忆深刻,通过学习可以发现,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真切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以毫升、升为单位的物品,我所要做的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去观察、收集生活中的用品。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带来的各种学具,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动手实践、猜测想象、体验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这两个测量液体单位的量感,积累直观经验,我主要还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量感。
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在一个个的小实验中解决。动手实践不仅仅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让学生试着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以一种数学的活动投身到整个学习,他们的思维和能力才会有发展。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谈话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超市出发,展示生活中的物品。问学生这些武物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从液体的多少,引出容量单
位:毫升和升。观察、交流:小组交流,包装盒上的数量是多少?再全班反馈。最后揭题。
第二部分:建立量感
(一)建立毫升的量感建立毫升的量感:
(1) 看一看(量筒、量杯、1ml有多少)师介绍量筒量杯知识。学生猜一猜1ml 大概几滴水,师实验演示,验证猜测,学生观察并数数。(2) 品一品(5毫升饮料) (3)说一说喝完后的感觉。 (4) 举例生活中用毫升表示的物品。小结。(二)建立升的量感
(1) 指名说说这瓶饮料的容量是多少?(2) 出示1000毫升的量杯问:这个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3) 指名将桌上1升饮料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中。问:你发现了什么?(4) 得出结论:(板书)1升=1000毫升(5) 如果把1升饮料喝下去,你会有什么感受?(6) 举例:生活中用“升”表示的物品。小结。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内容。1、选择合适的单位(mL 、L ) 2、单位换算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二小题还是比较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这几道有层次的练习,力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第四部分:1、全课总结2、看书P26-27的内容。
教学反思:
1、通过1ml有几滴水的实验和1L=1000mL这个实验,学生比较好的建立了毫升和升的量感。在选择适当单位填空的时候学生能准确把握,单位换算题也比平时做得好,1L=1000mL这个关系牢牢掌握。更可喜的是,应用题中学生往往忽略单位的不同,看到数字就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小实验,学生对于单位统一后再计算不用提醒了,都能主动进行了。
2、课前让孩子在生活中观察和寻找与毫升、升有关的物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数学与生活建立了联系,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身边,更愿意学习。
3、练习的设计,第一大题“填写合适的单位”,题目的表述上有些不合理
如:一个锅子3 L,这里应指液体的容量或锅子的容量,改成“一个锅子的容量
3 L”或“一锅子鸡汤3 L”会更合理。还有另外的2小题也是如此。
4、最后一题应用题,本意是想让学生能提炼信息,结合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题目比较新颖,思维难度并不高。题目设计的时候,应强调“遵医嘱”,应该更严密些。第二小题,方法比较多,力图让大家理解这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方法的分享。这里犯了一个小错误,老师介绍的一种方法的计算是错误的,准备工作还应该更细致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