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大变迁

合集下载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

论文以西安水域空间构架和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发展、历史演进的观点,从研究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着手,发现影响二者的动因及制约条件,对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的理解,并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联规律。

标签:水域空间;城市形态;西安一、西安古代水环境特征概述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

纵览西安的历史,阅读那些关于水的诗文记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源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汉代上林苑的壮丽之美,以后就有了这“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绕长安”是西安最有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在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关中城市,也曾有过水的辉煌。

纵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西安由一个汉唐时期的富水之都演变为一个水域资源匾乏的现代城市,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

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渭河横贯关中平原,环绕今日的西安城北流经过撞关最后注入黄河,而居住在关中平原附近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就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源头。

渭河众多支流犹如叶脉一般伸向整个关中平原,位于沿河南岸的南北地区地势最为宽阔,所以河流分布也最为稠密。

由于这种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水域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联也日益增多。

需要我们通过认识西安城市形态与水域空间总体构架的关系,以及西安城市的自然山水肌理,从而构建城市水域网络构架并合理塑造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设箭。

西安城改十年:时代变迁的见证

西安城改十年:时代变迁的见证

古城西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一个承载了千年历史而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动力和强大发展魅力的地方。

十年前的西安,有无数人在城中村里拍过电影、唱过歌、流过泪、恋过爱……城中村,成了很多西安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而如今,一座座低矮棚户逐渐消失,一个个陈旧村落随迁而去,一条条脏乱街巷不见踪迹,一幢幢靓丽住宅拔地而起,一篇篇棚改故事诉说新曲。

岁月更替,旧貌新颜十年前,西安低矮破旧的城中村和棚户区随处可见,犹如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县城。

据统计,2007年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符合改造条件的城中村326个,涉及人口约46万;棚户区324处,涉及人口约70万,是全国拥有城中村和棚户区最多的城市之一。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些城中村和棚户区在城市建成区内散落分布,绝大多数城中村虽地处现代化的繁华城市中心区域,成为严重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前面高楼大道,后面低房小巷”是当年城市形象写照,改变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差、违法建筑多、安全隐患大、规划管理滞后、治安问题频发的落后面貌,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广大市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以构建和谐西安为目标,努力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西安正生动地向人们展示着崭新的容颜。

西安城改十年:时代变迁的见证文|何蓉 彭仕兵问题,在总结改造起步阶段“三自”方针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效果,三年大见成效,经过四至五年的不懈努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先后经历了(2007年至2014年)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和以“政府主导、政府投资”为主的逐步规范(2015年—2017年)阶段。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216个城中村和7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工作,完成154个城中村和42个棚户区涉及50余万人的回迁安置工作,全市城中村通过无形改造共完成211个村的农转居、214个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184个村的撤村建社区工作,约20余万城中村群众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房屋征收及安置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000多亿元,加上配套开发累计完成投资约2000多亿元。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更新概念的起源、内涵与历程。

基于此开展对西安历史城区空间更新历程的梳理研究,发掘其共态拼贴的城市“容器”本质。

关键字:历史城区;城市更新;西安市1历史城区更新内涵梳理1.1城市更新概念的演变历程1.1.1城市更新的起源从城市出现开始,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就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贯穿于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城市并非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复杂系统。

在漫长且持续的更新中,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格局等不断发生变化。

关于现代城市更新的研究,则开始于16世纪工业革命,工业化对传统城市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各种城市问题集中出现,学界对城市更新的一系列探索。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针对被毁城市战后如何重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引发了城市更新运动。

1.1.2动态变化的城市更新内涵国内学者对于城市更新的内涵概念尚无统一的见解和定义。

1980年陈占祥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的概念,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过程。

随后,吴良镛(1994)、张平宇(2004)、吴晨(2005)、于今(2007)分别提出了“有机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城市更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城市更新是采用综合手段来解决多种城市问题的途径。

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面临的问题社会背景有所差异,因此针对某一城市的更新实践也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但无论何时,城市更新都应致力于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物质空间等方面做出长远可持续的改善,更新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措施促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1]。

1.1.3渐重保护的城市更新历程回顾我国建国后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结合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可以将城市更新的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2]。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65年),工业生产主导城市建设,城市更新重点是“充分利用,逐步改造,加强维修”;政治特殊时期(1966-1976年),政治斗争背景下城市更新走向错误的路线,“更新”实际上是对城市历史遗产的严重破坏;体制改革时期(1978-1989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的管控手段,进行城市更新与重建工作;经济转型时期(1990-2000年),市场经济主导城市改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城市更新过程简单粗糙;综合建设时期(2000年至今),城市更新仍然以城市物质环境改造为重点,逐步开始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自下而上”的更新诉求开始显现。

西安城市发展史

西安城市发展史

明朝西安
2.1明朝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明西安城道路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垂直相 交作为全城道路的骨架。将钟楼由西大街迁至四条 大街的交叉口,成为道路的对景和中心区的标志。此 时的城市从功能上看,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在图6西安城图中,官衙王府占地面积甚大。现代西 安城市发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础上形成。
23
3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3.1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状况
3.2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3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3.4第二版城市规划与西安城市的发展
3.5西安城市发展现状与第三版城市规划
24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民国时期西安
3.1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状况
民国时期,西安是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经济政 治中心而存在的。民国初年,拆除清“满城”城垣, 并整修东大街和北大街。民国19年(1930年)在西关 大盘营建机场,设施简陋。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 路通抵西安使西安经济趋向活跃,棉纺、面粉、纺织 业兴起,建成一批厂房、仓库。铁路的开通和火车站 对人流、物流的吸引,以“满城”为基础的新市区, 成为城市的繁华地段。
27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下的西安
3.3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次规划1954年10月经国家建委批准通过, 成为指导西安城市建设的重要的依据。在其引 导下,西安市以旧城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 方向扩展,城市道路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城市建 设范围基本控制在东至纺织城,西至西户铁路, 南至吴家坟,北至纬十二街的空间范围内。这一 时期城市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的建设,工 业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空间成长的主流
31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一、概述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研究,探讨其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从而对西安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二、古代西安城市发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筑造了西安古城的第一块城墙,奠定了西安作为古都的基础。

2. 汉代的长安城,因统一帝国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扩大,建筑风格变化。

3. 隋唐时期,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大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城建设和文化繁荣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

三、中世纪至现代西安城市发展1. 西安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变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沉寂。

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2.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安经历了政治社会变革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城市规划逐渐进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20世纪末以来,西安城市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提升。

四、西安城市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 历史文化传承:西安城市发展史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问题,影响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治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五、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1.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2. 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 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和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结论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但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古都西安的历史变迁研究

古都西安的历史变迁研究

提纲
西安都城史研究方案
宏观上了解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变迁。

1探究西安文明起源(半坡遗址、蓝田文化等)、发展到定为都城的历史。

2长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是哪十三朝古都?名称变更?尝试用一个脉络或比较灵活的方式将其作为都城的简况贯穿起来。

3、这些王朝选择长安作为都城的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原因考虑)
4、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选择本次参观的遗址或人文景观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其它联想:来自西安的歌手(许巍、郑钧、张楚),文化名人、诗人等,西北小吃的代表可用他们的歌做背景音乐
参考资料:
①网络:百度文库中关于西安、西安旅游的文章和电子书籍。

②书籍:介绍西安和西安遗址及旅游书籍。

③地图:全国地图中西安的位置;西安市区景点图
④百度百科:六大古都。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潘明娟【摘要】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成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城市发展模式【作者】潘明娟【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7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发展趋向不仅包括城市改造、旧区更新、城市复兴等概念,还应该包括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结构的重心转移等内容。

也就是说,应当将城市发展模式理解为城市的区域和内涵上的结构性调整和演替,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建。

[1]这样理解,不仅比较切合我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而且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趋势也相吻合。

吴宏岐、严艳对西安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与新城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认为主要有六种模式:(1)旧城和新城脱开类型;(2)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3)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4)缩小旧城类型;(5)拓展旧城类型;(6)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

[2]这种城市中心区规划发展模式对西安市中心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向不同方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对现代西安城市发展趋向提出新的见解。

西安变化介绍

西安变化介绍

30年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脚步关键词:西安30年变迁国际化大都市1981年的1月,我出生在了古城西安,这个在泱泱华夏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的城市。

对于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我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仅以此文记录30年我眼中西安的发展变迁。

一、忆往昔。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80、90年代的西安和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处于待发展阶段,城市构架比较小,以钟楼为中心,以东、南、西、北大街为主干道,城市主要集中在环城路、二环路以内,当时,满大街跑着“长辫子”的电车和大量的自行车,城市中运动休闲的地方以兴庆公园、莲湖公园、革命公园、劳动公园、儿童动员、动物园为主。

文化方面,当时以贾平凹、陈忠实、路遥为带领的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在我国文坛上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

西安饮食以羊肉泡馍、肉夹馍、饺子宴、锅盔、葫芦头、肉丸胡辣汤、蜜枣甑糕、石子馍等陕西特色饮食为主;商业百货商场由钟楼饮食店、前进鞋帽店、大庆商场等逐步发展为民生百货大楼、唐城百货大楼、开元百货大楼;夕阳斜照,静静的照在大雁塔、照在古城墙、照在帝王陵上,古朴的西安,以他特有的节奏和方式蕴育着古城的发展……二、看今朝。

1、发展步伐。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

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八大发展平台,高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六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区之一,经开区全力打造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制造业基地,曲江新区是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浐灞河生态区筹办了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古城西安的文化变迁

古城西安的文化变迁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等,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1100余年,建城时间有3500年左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七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下面从历史顺利介绍古城西安的文化变迁。

西安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其历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央,地当渭河之南,秦岭之北,地理条件优越。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西安有人类居住的遗址是;位于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就在西安,位于浐河东岸,距西安城六公里,是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

遗址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

在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生产、生活用具众多。

还发掘出六千年前的粟米和油菜籽。

从已发掘的遗址中还可看到当时人们对住地的设计: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墓葬区,还有围绕居住区的深、广各五、六米的防御沟。

从居住范围判断,这个村落的人口大约有五、六百人之众。

从世界范围来看,象半坡遗址这样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是绝无仅有的。

在西安沣河、浐河、灞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流域,发掘出无数文化遗址,其中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又压有西周文化遗址。

西周以前,周人主要活动在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周原地区。

随着国力的发展,到了周文王时代,就把国都从岐山下的周原迁到了丰,称为丰京。

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位于沣河之西。

从周原考古证明,周人最早用瓦盖房。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位以后,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亦称京周,位于沣河东岸。

但丰并未废弃。

丰京和镐京隔沣河相望,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侧重。

丰镐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在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西周末年,公元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丰镐不再成为国都。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长期以雍城为都。

后来,秦国出于政治因素将都城迁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再后退到咸阳,始终以渭北为中心。

新生1949年到1966年的西安城市建设

新生1949年到1966年的西安城市建设

EXPERIENCE区域治理新生:1949年到1966年的西安城市建设西北民族大学 林逸杰摘要:1949年5月20日,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1949年到1966年是西安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期,通过这17年的建设,西安实现了由一个单纯的消费城市向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转变。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西安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发掘史料,选取这一时期西安城市建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居民住宅、城市绿化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对其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进行梳理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十七年时期;西安;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3-0017-0002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的历史阶段,在国史研究中被称作“十七年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相比于其他阶段,具有时间距离短、史料保存相对完整、来源渠道较多的优势,故研究领域也可以适当拓宽。

今天我们对西安此阶段的部分城建史料进行整理,一方面可以从中发掘一些长期以来未被重点关注的史料,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有价值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十七年时期西安城市定位1949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西北军区于同年夏季陆续迁入西安。

1950年1月统一领导西北五省一市地方工作的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同时将西安作为大区直辖市。

此后,除西北军区与第一野战军合并迁往兰州外,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留驻西安。

1954年按照中央关于调整大区行政区划的决定,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改名为西北行政委员会)撤销。

四年以后即1958年,又重新在西安设立了西北经济协作区,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任主任,196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再次在西安设立。

此后,这一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在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7项选址西安进行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榜首。

西安的变化课件

西安的变化课件

西安的变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一子目西安的变化。

具体内容为: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长安城内还有众多宫殿、寺庙、园林。

唐朝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唐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长安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情况,了解唐朝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通过对西安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情况,唐朝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西安地图、历史资料卡片。

学具:笔记本、彩笔、历史资料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究4. 案例分析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一幅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坊、市、宫殿、寺庙、园林长安城的商业发展:繁华的商业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简要描述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情况。

2. 请同学们谈谈对西安这座城市的印象,它有哪些历史特点?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西安的历史变迁,使学生了解了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西安的历史资料,下一节课分享给大家,共同探讨西安的历史变迁。

论西安城市形象的历史变迁

论西安城市形象的历史变迁
收稿 日期 :00—0 一l 21 3 6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9K 4 )西安市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9 2 ) 0J 02 ; 0 S 6 作者简介 : 杨彩娟 (9 0 , , 17 一)女 陕西 岐山人 , 陕西教育学院政法 系讲 师 ; 王剑华 (9 3 , , 16 一)男 陕西蓝 田人 , 陕西教育 学院 政法 系教授 。
繁荣。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 虽有夸耀的成份 , 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想象古西安依山傍水 、 八水绕城的 自 然风 光, 毫不影响我们想象成就于好山好水中的关 中先贤, 毫不影响我们想象这座古城 的历史文化风貌 。一首首 精妙绝 伦 的唐 诗 , 让我 们为 大唐 西安 的文 明 、 更 繁华 、 灵性 所倾 倒 , 我们 体 味大 唐 海纳 百 川 的开放 、 容 与 让 包
二、 边镇沧桑
8 3 4月 , 巢 出逃 时纵火 长安 。这座周 、 以来一 直作为首 都的古 城 , 8年 黄 秦 有着 一千 多年 建都 史 的皇城 , 当时世界 最大 的百万人 口的国际性大 都会 , 一炬 成灰 。94年唐昭宗 被朱 温挟 持迁 都 洛 阳。“ 目墙 匡春草 0 满 深 , 时伤事更 伤心 。车轮马迹 今何 在 , 伤 十二 玉楼无处 寻 。“ 安寂寂今 何有 , 市荒街 麦苗 秀… …昔 时繁盛 ”长 废
自信 的 民族性 格 。
西安的一砖一瓦, 会让我们想起中国悠久的历史 ; 而当我们阅读历史时 , 亦情不 自禁地想起西安 , 想起那 个曾经荣耀的记忆中的皇都。这个记忆中的皇都, 在经过了历史 的沉淀与想象后 , 被后世一代一代地传承。
显然 , 在历史 的记忆 中 , 西安 是 以历史 悠久 、 光秀丽 、 中华 民族人文 制度先 河 的光 辉形 象示 人 的。 风 开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地理位置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关中平原 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
03
经济发展
近年来,西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新
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空间
结构的演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包括 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绿地等各个要素。
地域文化塑造
关中平原的地域文化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传 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相互交融。
城市化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传统 的中心辐射型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
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加强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 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促进多中心发展
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降低 中心城区的压力,实现城市 功能的均衡布局。
提升交通网络效率
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 通运营效率,促进城市空间 的高效利用。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城市规 划,加强对绿地、水体等自 然资源的保护,营造宜居的 城市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历史文化影响研究
量化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 进
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 略
开展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发展关系…
进一步挖掘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其对 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深层影响。
运用大数据、GIS等先进技术,量化分析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规律与趋势。
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经验,探索适用 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西安的变迁作文范文

西安的变迁作文范文

西安的变迁作文范文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它的风光清秀迷人,道路宽广笔直。

站在钟楼上可以欣赏到西安的古迹和建筑物。

还有那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风格不同的各种建筑,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下面是西安的变迁,欢送阅读!我的家乡西安变化真是太大了!如果我是一位游子,我可能连回家的方向都找不找了。

说起家乡的变化,道路那是当然要提的。

以前我们从西安回到周至的时候都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老家,现在开通了绕成高速,非常方便。

只用了二至三十分钟就能到达。

不管是怎样开都行,一脚踩下油门,方向盘只用轻微的扶着,毫不用在意方向的错误。

听爸妈说绕城高速的两旁都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配着蓝天为绕城高速增色不少。

还有一件事真是让我们一家子都舒了下心。

每次,我们大年三十回老家时。

奶奶家的那条路总让人发愁,路是用土铺成的,一下雨就把土块的路化成了水。

一辆车开过,这里便成了轮胎的印子了。

当第二辆再驶过是轮胎早已陷进了泥坑里。

可是现在好了,队上组织铺水泥路,直接通到我奶奶家的门口,这样总算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随着生活不断地提高,人们也讲究起吃了。

我曾询问过我的父母,他们那时,别说营养、色泽和味道,,只要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而今日的西安人那么变得截然不同了,饭不光要好吃,在营养搭配和色泽要求上都是非常严格的。

星期天,几个朋友聚一聚,在外面的酒店吃吃饭,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还有一件小的事,咱们西安的号码升为了八位,外表上看只是号码变了。

实际上是西安安装的人太多了,七位已经容不下了,只好升一位,变成八位。

我的家乡无时无刻的变化着,他变得越来越美。

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间我已经11岁了,随着我的成长西安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的西安到处都是灰尘与泥土,一些偏僻的地方道路狭窄,马路两旁都是低矮的平房,地面上经常能看到纸屑、垃圾,花坛、绿化带也很少,整个市容市貌都很差。

人们很难将它与历史文化名城联系起来。

短短几年西安的城市形象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矮的平房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所代替,一条条笔直的马路通向远方,两旁是一排排高大挺直的树木。

近代史-西安

近代史-西安

西安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影射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鼎峰状态的唐朝,先后有西周、秦、汉、新、西晋、前赵、前秦、隋、唐等十二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由曾为赤眉、绿林、大齐、大顺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县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直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辖新城、莲湖等八区,及长安、蓝田等五县。

近代百余年西安从一个封建社会统治下的府城、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建置,经历了由于体制的变革而引发的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城市范围、城市行政建置等一系列的变化而适应这种变革的同时,城市的行政建置、管理形式以及城市性质职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是近代西安城市转型发展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设市建置以及城市各个时期城市范围的变迁。

今天的西安城是在明代拓筑城市的基础上建成的,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唐皇城方正有序的结构,下面的表格反映的是西安从古至今城市变迁的情况:1从这个表格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西安的城市格局是不断扩大的,并且扩大的范围是大部分集中北部,通过观察西安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西安北部便是著名的渭河与泾河,这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十分发达而生产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阶段,可以视作农耕文明下人对于水源,肥沃土壤的趋向,而进入近代后,则可以视作今天城市地理学中所讲的水源方位因素。

除此之外,仔细观察表格还会发现一个重要现象,在西安作为都城不断变化时,其主要区域其实是集中在某几个区域内的,在西周到西汉这一阶段,城区位于阎良及武屯,汉至北周则集中在西安西北郊,隋唐城区位于今西安市区,五代至元在旧明城址之上,明清至民国则集中在今明城区的城址上,这几个集中区域多是由一个朝代开辟随后的其他朝代沿用的,而几个作为开辟者的朝代刚好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彼时,城伴随着激烈的文明冲撞毁灭、重建,固化。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1840年至1949年期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动因。

通过对这一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二、近代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

同时,清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西安与外界的交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动也为西安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1. 空间布局的调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城市扩张和功能分区的形成。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经济发展,西安城市开始向外扩张,新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逐渐形成。

同时,城市的功能分区也日趋明显,形成了以城墙内老城区为核心的行政区、商业区、文化区和城墙外的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2. 交通网络的完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兴建,西安的交通网络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特别是陇海铁路的通车,使得西安成为了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此外,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也得到了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 建筑风格的变迁建筑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经济发展,西安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逐渐被西式建筑所取代,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同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也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四、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及动因1. 特点(1)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相互交融。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的近百年间,随着国家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这一时期内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原因,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及影响因子。

二、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1. 旧城中心区域自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西安的旧城中心区域一直以城墙为界,以宫殿、庙宇、商业街区为主。

城市发展相对稳定,但受到传统建筑和空间的限制。

2. 城市扩展与新区域崛起随着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商贸的兴起,城市逐渐开始从中心向郊区扩散。

同时,部分新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也开始在新开辟的区域中出现。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推动力1. 经济因素贸易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新的功能区的形成。

2. 政治因素政治局势的变动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辛亥革命后,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如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庙宇的改造等,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革和空间再造。

四、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1. 旧城中心的重新定义与扩张在经历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西安的旧城中心从单一的结构开始转型,并逐步扩展为更为复杂的网络体系。

新的建筑和设施的出现使中心区变得更加多元化。

2. 新功能区的崛起与空间重构新的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崛起和重构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显著特征。

这些新功能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布局,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五、影响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1. 外部因素: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外来资本的流入等都对西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内部因素:如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变等也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素。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4.15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年均递增5.3%。

粮食总产量189.1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量20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60.51万吨,年均增长10.5%;猪肉、奶类、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4%、12.7%、12.4%和12.9%(见图2)。

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

2007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52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

以“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6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8%。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达8.55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8.6倍。

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3.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6.60亿元,年均增速12.8%,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3)。

特别是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位数。

轻重工业产值比由45.6∶54.4调整为37.0∶63.0。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0.1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6%。

大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

1978年底,全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家。

到2007年,大中型企业达165家,30年净增85家。

2007年,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0.1%和85.0%;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6家。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最新西安市政府北迁带动了城市重心北移资料

最新西安市政府北迁带动了城市重心北移资料

西安市政府北迁带动了城市重心北移区域经济的提速助北郊快速“上位”从经济发展领域来讲,首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郊的建立对北郊人的思想起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北郊人已经意识到知识也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创造财富。

而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郊相比,有着鲜明的区位优势:南临北二环,又是规划中的312国道的必经之地,西铜一级公路从其东部由南至北经过。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又从其北部通过,有数据表明,开发区距西安客货两运站各5公里,距市中心5.5公里,距西安航空港30公里,条条干道都显示着新北郊的特色和优势。

尽管南郊的高新高新新房技术产业开发区有着飞速的发展,但它只是为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项技术产业的补充,北郊侧重的制造业的对外开发,对外出口,使得西安的优势能发挥,而陕西就能借助于西安的优势走向西部甚至全国前列。

目前,北郊经济开发区共有企业2300余家,先后有美国可口可乐、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日立、挪威海德鲁、英国BP、美国康明斯、中钢西重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在2006年北郊共引进项目100个,总投资139亿元,而中央企业成功重组陕西地方企业第一例的中钢西重工业园项目落户北郊经济开发区,总投资达24.8亿元,也成为陕西装备制造业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为北郊的经济腾飞做好了“助推器”。

市政府搬迁催热新城周边随着城市中心北移,西安市政府新行政中心在北郊的启用,无疑会给北郊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对于北郊的再一次腾飞,意味着一次发展机会,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机遇。

此前,在西安形成“南强北弱”的局面也将成为历史。

眼下北郊无论是基础设施、文化医疗,还是卫生教育、生活配套、人居环境等城市综合元素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北郊城市的日益变迁变迁也让人眼花缭乱,具有现代化气质的高楼大厦、城市广场,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居住小区,滩清水碧,绿林成野的自然风光让北郊的市民对北城的发展更具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1981年的钟楼1985年的钟楼1993年4月的钟楼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

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

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

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

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

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

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

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

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冬,常有人黎明即起,赶赴那里观看武警升国旗仪式。

省政府大楼屹立在新城广场的对面,也在显示着它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不复存在的老飞机场值得怀念西安西稍门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走过丰庆公园,不少老西安市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老机场,西安飞机场从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到世纪末的1991年8月31日,生存了近70年。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启用。

老机场狭窄的走廊以及不太“阔气”的停机坪,如今已被翠绿丛生的丰庆公园覆盖,周围是几十家单位的住宅小区以及商业用房。

西安老火车站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主建筑有一个仿古屋顶,约千把平方米。

从照片上仔细看,建筑上面“西安”两个字才能证明这里曾经是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到处可见痰迹和垃圾。

广场前人迹寥寥,用门可罗雀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西安火车站现在的西安火车站,面积扩大了30多倍,新的主建筑设计新颖,风格与古城协调一致。

火车站内部增设了大型双向电梯、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幕等。

看着匆匆忙忙的旅客,西安火车站俨然成为人们放眼看世界的窗口,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西安商业圈的历史变迁据《西安老街巷》和《碑林区志》记载,西安市最早的商业中心并非东大街,而在南院门一带。

但两书都着重提及,1913年张凤翙督陕,开始在东大街两侧兴建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东大街逐渐成为西安最宽的街道。

同年,东大街还办过一次博览会,为东大街未来的发展积攒了人气。

1935年,陇海铁路通达西安。

东大街因离火车站和当时的汽车总站(今西一路)较近,街道名店不断增加,商业中心渐由南院门转移至此。

据《碑林区志》统计,东大街在解放前已有饭店28家、旅馆30家、照相馆11家、钟表行7家、百货店85家、烟草店18家……天生园食品店,便是西安老店之一。

和它同在东大街的,还有另一家食品店“上海酱园”。

两家店都以卖糕点、烟酒等闻名,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经营,是当时西安市同类商店中最大的两家店。

说起两家的竞争,与钟楼盘道颇有渊源。

据记载,解放前的钟楼外,几乎没有盘道,人、车经过钟楼时都要穿钟楼的四个门洞而过。

当时,上海酱园离钟楼近,就在现在钟楼盘道的位置。

生意明显好过天生园。

解放后,钟楼盘道第一次拓宽,上海酱园圈入盘道以内,只能拆掉后退,新址更靠东。

没动的天生园反而成了离钟楼最近的店,人流和生意超过了上海酱园。

数年后,钟楼盘道再次拓宽。

此次,搬家轮到天生园,它又搬到比上海酱园更靠东的地方。

上海酱园的生意再次超过天生园。

两家的竞争,耐人寻味。

已记不清两家店何时从东大街消失,“但上海酱园最早就开在开元商城那里。

而天生园以后改名为儿童食品店,所在位置与后来的钟楼食品店大致相同。

老西安人逛东大街,是从骡马市北口开始的。

东大街西头是开元商城。

据史料记载,开元商城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西安最具规模的青楼院群,那时的达官贵人若不去那里,就不叫逛西安。

1956年这里实行公私合营,组建了解放商场,最初只是个大棚子,但就是开元商城的前身。

开元商城东隔壁,是目前已拆迁、正在原址重建的大华饭店。

这家开创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饭店,以经营江浙菜肴和陕西名菜为主。

即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社会名人的各类老款轿车停在饭店门外。

但对普通市民,尤其是逛街的人,就是吃大华饭店的包子和其他小吃,那里的包子和同在东大街的五一饭店的包子齐名,味道很不错。

沿着东大街路南向东走,经过骡马市后。

那是西北影城的对面。

婚纱馆、服装店、金店等五六家门面,是那里现有商店。

这儿原来有个澡堂,就是大同园澡堂。

附近曾有条小巷,因为大同园的名声而叫做“澡堂巷”。

据了解,大同园开业于1913年,创办者为同盟会会员焦易堂。

此人在1935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法院院长。

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并主张还政于民。

为此,引起蒋介石猜忌,于1941年被迫辞去职务。

大同园生意最红火时,附近人都来洗澡,等待的队伍一直从店里面排到东大街的街面上。

据《碑林区志》记载,大同园澡堂建筑典雅,澡堂共有165个床位,还有花园供人们休息。

解放前,光顾对象主要是政府要员、军警特宪和商贾名流。

解放后,大同园澡堂收归国有,曾一度改名珍珠泉浴池分店。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改回“大同园”,还曾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在当时,浴池也有“八大件”:浴巾、洗澡毛巾、擦脸毛巾、擦脚布、拖鞋、剪刀、穿衣镜旁吊个梳子(一律公用)、免费茶水。

凡不具备这些东西的,均被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通报批评为八无浴池责令整改。

擦脸毛巾每次都进蒸箱,烫乎乎的,被服务员用镊子夹给浴客。

“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在大同园澡堂边,还有一家消失的老字号——新中华甜食店,此甜食店最终并入其他饭馆。

每到春节期间,东大街有多个地方卖元宵。

排队买元宵的队伍都不算长,但新中华甜食店原址处临时搭起的元宵销售点,却排起了百余米长队。

问及原因,老市民冲着新中华甜食店的名气而来,年轻人不知道其中原因,但这边队这么长,肯定是味道好,我也跟着排。

看着队伍你会想到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说到口碑,我们又要提到一家东大街消失的老字号——白云章饺子馆。

据介绍,这家店原来开在炭市街南口东侧,后是一家女性服装专卖店。

现在已经拆迁。

它的羊肉饺子最香,皮薄、馅香,酸汤味道美。

据碑林区委提供的材料记载,白云章饺子从馅料到汤汁均用料讲究,工艺严格,深受欢迎。

但在80年代,饺子改为机器包。

虽提高了速度,但下到锅里常常露馅,一塌糊涂,严重影响饭店生意。

直到5年后,才恢复手工包饺。

继续往东走,就到大差市了。

东大街最繁华的地方就到大差市了,因唐朝景风门开在大差市附近,东大街再往东到东门的一段,不属于皇城范围,也就少了繁华。

历史变迁唐朝时叫景风街清朝它成了一段城墙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则有车水马龙的东大街。

这条古老街巷,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

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

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

由此推断,在西安市区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4年,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景风街随之消失。

明朝重修长安城,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

当时,这四条大街,长度不等,人们称东六、西五、南三、北四(指华里)。

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街,仍是明清两朝时的位置,历时长达600余年。

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汉族人称其为“满城”。

既然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

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当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进攻。

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

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

解放后,1953年才改称东大街。

“文革”期间,又一次改名为“东风路”,直到1973年才恢复东大街的名称。

未来啥样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支撑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1年启动西大街改造,如今这三条大街早已改造完毕,而作为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缘何最后才被纳入改造规划呢?它的未来又将如何规划,又将如何确保它会继续繁荣呢?改造东大街政府很谨慎东大街,政府长期以来都是不敢轻易改造,唯恐改造不好会有损这历史老街。

在城内这4条街区中,东大街是最为活跃的街区,正因为如此,政府轻易不敢改造东大街。

在此前南北大街改造时,更注重交通方面,在西大街改造时,也在摸索如何在改造中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

改造后仍以小型店面为主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大街代表着西安商业的发展。

“沿海最新的服装,过一两个星期,骡马市就有的卖,整个西安也只有骡马市有卖。

”曾在骡马市做生意的个体户张玉琴回忆。

此次改造,又将如何保证其繁华如初呢?与西大街整体拆迁改造不同,东大街改造采取了局部分段开发,符合东大街的特色,在改造中要保证商业网点的正常商业经营,不影响东大街的商业气息。

改造后的东大街还将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在改造中,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大华饭店这些老字号,则是自己拆迁自己重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这些老字号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让更多的老字号还留在东大街。

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

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

届时,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专家建议避免“宽街无市”尴尬随着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骨架的拉大,西安市除东大街外,商圈分布逐步增多。

如今,除东大街、南大街商圈外,还有位于长安路南段的小寨商圈,科技路一带的高新商圈,北二环外的商圈……新东大街依然是一级核心商圈“从城市地理角度讲,西安市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的商圈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