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辨“误”三例(廖香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辨“误”三例

摘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图景”、“军机处设置的影响”、“金字塔是谁建造的”等问题时,囿于知识与智力水平及相关历史文献材料的难以获得,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真实”的历史有较大出入,甚或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协助学生辨“误”,历史教师应善于使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适时发现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出现的错误,协助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自己的求真求实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探究,历史辨误,教学案例

引言

世纪之初,课程改革深入推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点,逐步放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思维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其创造力也得以充分激发。然而,囿于知识、经验及思维智力水平,学生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有可能得出与“真实”的历史有较大出入的结论,甚或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本文试图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揭示教学中的这种危险倾向,唤起教师同仁的注重,以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

案例1:山顶洞人的生活很艰辛吗?

山顶洞人生活于距今约三万年前的北京地区,主要使用粗糙的石器和木棒与大自然做斗争,以采集与狩猎为生。为了使学生对山顶洞人的日常生活状况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人教版教材特别绘制了一幅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乐于利用这幅插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试着描述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由于山顶洞人距今实在太久远,并缺乏应有的文献资料以资辅助,学生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先人很勤劳、很勇敢。但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他们生活得很艰辛,经常食不果腹。

毋庸置疑,勤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说山顶洞人具有这种品性,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断言他们食物很匮乏,生活得很艰辛,则未必符合山顶洞人的真实生活图景。

人类自三四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化至数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不但体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其脑容量和智慧更非他们的始祖所能比拟。山顶洞人虽仍处于食物采集者阶段,但食物采集者也是有生存优势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甚至断言他们比千百年来的农民还富足、幸运。他指出,食物采集者“乐意吃的食物数量很大”,“这

就使他们比农民过得更为充裕,由于农民只种植少数几种庄稼,所以一旦这些庄稼由于干旱、洪水、霜冻或虫灾而歉收,他们就要面临挨饿的危险。相比之下,食物采集者就不会碰到这种危险,他们一旦发现某种食物供应减少,就会用他们能够发现的数百种食物来补充缺口”。其实,食物采集者的食物供应不但是充裕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德州农工大学人类学家沃恩·M.勃兰特通过研究粪化石,掌握了生活于德克萨斯西南地区一带的史前人类的食谱,在按照该食谱进食,并改换新的生活方式之后,他“觉得比以前更有精力了”。[2]比照其他的食物采集者的生存状况,就山顶洞人来说,在当前还缺乏充足的考古证据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断言他们“食不果腹”应是不太妥当的。真实情况很可能是,他们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

案例2:军机处提高行政效率了吗?

军机处,原名军机房,是清雍正时期设置的一个机构,随着该机构的常态化,清朝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为了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军机处的设置对清朝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人教版教材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小男孩: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

小女孩: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

动脑筋: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3]

应该说,此道题目有助于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水平和习惯,教师在学生课堂讨论之后,也往往会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做出这样的总结:“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能够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利,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如果将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4]

然而,仅凭军机处使“君主集中大权”,“能够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就简单的认同小男孩的观点,认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却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军机处成为清朝常设机构后,中央大员,甚至是朝廷重臣如果没有军机头衔,也难以有效参与军国机要。其结果正如《清史稿》所揭示的那样,“内阁益类闲曹,六部长官数四,各无专事。甚或朝握铨衡,夕兼支计,甫主戎政,复领容台,一职数官,一官数职,曲存禀仰,建树宁论。”[5]换句话说,就是内阁等传统中枢机关,此时已难以正常行使统握全局的行政职责,更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再者,它还造成中央一层官僚结构的臃肿与职权重叠,降低了行政效率。

此外,军机处的所谓快速下达命令,是以越级下达命令的方式完成的,这与行政管理原则背道而驰。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已揭示,在垂直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应以逐层下达为常态,越级传达只能为例外。而军机处成立后,重要的行政命令,却“直接

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这简直是一种秘密政治。[6]秘密政治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因而,在教学中如果简单断言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必定会在学生中间产生这样的误解,搞秘密政治是合宜的。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领导者可以随意的越级下达命令。果真如此,其害大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一定要事先对此问题深究一番,并剖析其利弊得失,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和价值观。

案例3:金字塔是奴隶建造的吗?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象征,对于这样一群建筑,学生在为其宏伟壮观所叹服时,不禁想知道其建造者究竟是谁。对于此问题,人教版教材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法,但却引用了希罗多德的一段描述。“[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7]这段文字对于学生解决金字塔建造者的问题有何帮助呢?联系到教材配套的插图及教学主题,学生很容易得出金字塔是奴隶修建的这一结论。顺便提一句,学生的这种结论与希罗多德的看法是一致的,正是希罗多德制造了“金字塔是奴隶建造的”这一观点。

金字塔必定是奴隶建造的吗?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已对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近年来,在法老金字塔旁发现的一些4000多年前的工人坟墓群,则进一步有力地否定了这一论断。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据此认为,金字塔是由雇佣工人而不是奴隶建造的。他指出,“这些最新发现表明,工人是受雇有偿建造金字塔的,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奴隶。奴隶不可能有这样的坟墓”。[8]这似乎意味着,金字塔应该就是这些劳工最著名的劳动成果。这些劳工很可能来自埃及北部和南部的穷苦家庭,他们的工作得到尊敬,所以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死去的工人被埋在法老坟墓旁边。

目前,关于金字塔的真正建造者,考古学界和史学界尚无最终一致的定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任由学生接受希罗多德的一家之言,似乎不是明智之举,这也不符合历史探究中的求真精神。应该说,引导学生保持兼听则明的态度,才是明智之举。

上述关于“山顶洞人的生活图景”、“军机处设置的影响”和“金字塔是谁建造的”等教学案例的辨“误”式剖析,确实揭示了课堂探究中的这样一种潜在危险,即囿于知识与智力水平及相关历史文献材料的难以获得,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真实”的历史有较大出入,甚或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有效消除这一潜在危险,我们历史教师平时在研究教材之余,宜对史学界的争论有一定的关注,对史学界业已达成的共识也应有所了解。此外,我们历史教师应时刻保持“警惕”,要敢于质疑教材,善于发现、总结教学中的盲点与疑点。经过不断积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