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性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要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科技效率,以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依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要制定适合河南实际情况的科技发展目标,二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三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拓宽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四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科技效率。
标签:科技投入;科技产出;Pearson相关系数
科学技术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速度以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本文分析了1998~2003年河南省科技投入产出情况,目的是了解我省科技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现实水平,为制订科技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一、科技投入现状
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包括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财力投入。本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活动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作为科技人力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作为科技财力投入指标,以绝对数和相对数为科技投入研究的基础。
(一)科技人力投入状况
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其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从全国的排名情况来看,河南科技人员总数排名基本在9~10位,6年中有5年位居第10位。河南科技活动人员数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数的比重6年间徘徊在4.24%~4.84%。1998年的比重最高,达到4.84%;2002年的比重最低,达到4.24%。在研究期前5年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3年有所回升。若剔除省区人口数量的影响,用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作为比较和衡量的指标,河南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6%-65%。最好年份1998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6.88人/万人,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4.1%;2002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1.57人/万人,达到了几年来的最低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29%。从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数在全国的排名情况看,最好的年份1998年仅排在第20位,其余5年则分别处在第21、22位。
科技活动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科技发现、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是科技活动的主要人力因素,是科技人力投入质量的反映,其人数的总量和相对量是表征科技人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观察,该指标总量上的波动与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上的波动方向一致。最多的年份2003年河南科技活动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93600人,最少的年份1999年达到54726人,与6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多的北京相比均未达到北京的一半。全国排名河南基本在9~10位,6年中只有2000年一年位居第9位。1998~2003年,河南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在3.96%~4.46%,前5年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稍有回升。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但该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7、29、22、22、25、26位,与全国比重最高的省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说明河南省的科技活动人员质量虽然不断提高,但与全国的最好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不足10人,最好年份2003年为9.68人万人,1999年仅为5.83人/万人,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2~25名,处于较落后的位置,但近3年来位置在逐渐提升,2003年进入到6年来的最好水平,排第22位。
(二)科技财力状况
R&D经费支出是指研究与开发机构包括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学校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支出,是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的总额,是各国评价科技投入、科技活动规模和强度的通用指标。就河南省的情况来看,1998~2003年6年间,R&D经费支出逐年增长,由1998年的118124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4191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7%,比全国的年均增长率26.3%低2.7个百分点,高于河南省6年来GDP年均10.1%的增长速度。与6年来R&D经费支出最多的北京相比,尚不及北京的1/5。R&D经费总支出在全国的排名也由第12位下降到第14位。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最好年份2000年为2.77%,2003年所占比重最低为2.19%。人均R&D经费支出只占全国平均值的1/3左右,在全国的排名顺序为第22-24位,2003年为第24位。R&D经费的投资强度(R&D/GDP)6年来与全国平均投资强度的差距逐年扩大,两者的’比值2000年最高达到52.40%,2003年最低为42.08%。6年中只有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2,其他5年均未达到。投资强度在全国的排名也由第22位降至第25位。
省区财政科技拨款代表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它不仅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持能力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与地方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从1998年以来,河南省财政拨款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468.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904万元,增长了92.83%,年均增长14%,但低于全国年均17.7%的增长水平。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在全国的最好名次为2000年,排在第10位,该年拨款占全国的比重为3.97%,也是6年中比重最高的
一年;2001年总额排在全国的第15位,其他年份排在第12、14的地位。与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第1位的广东省相比,财政科技资金增加力度明显低于广东省,且差距逐渐拉大。人均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由1998年的人均5.03元增加到2003年的9.35元,增幅为85.88%,但低于全国人均116.39%的增幅。人均财政科技拨款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在全国处于倒数的位置。6年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的比重好于人均财政科技拨款的全国排名。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是用于科技活动的实际支出。1998~2003年的6年间,河南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率为21.1%,但仍低于全国22.6%的年均增长率,与全国的总支出相比,不到全国的3%。在全国的排名近3年来有所下降,已由原来的第11位降至第13位。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3,2000~2003年期间一直保持第24位,仅排在云南、广西、江西、内蒙古、西藏、海南、贵州几个省区的前面。
二、科技产出现状
本文选择国际论文篇数、专利批准量、技术成交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作为科技产出研究的指标。由于科技人员是科技产出的主力军,所以以每万名科技人员的国际论文篇数等作为相对指标。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产出形式,是反映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全球范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本文中的国际论文是指发表在美国的三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即《科学引文索引》(SCl)、《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上的论文,其质量较高,2000年是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年,共计578篇,占全国总发文量的1.38%。1998~2002年与全国排名第l的北京相比,除2000年外,发文量不到北京的3%,存在过大的差距。河南省在三种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9、21、18、21、22位,总体较落后。发文量占全国总发文量的比重很低。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2002年最多,为39.36篇。该指标与全国的平均对应指标有较大差距。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只占全国平均值的1/5左右。2000年在全国的排名最好,为第22位。
专利批准量是指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的专利批准项数,是代表科技创新水平的科技产出指标。6年来河南的专利批准量逐年增长,由1998年的1803件增加到2003年的2961件,6年间增加了1158件,年均增长速度为10.4%,但尚不及全国21.1%的年均增长速度的一半。与全国专利批准量排名第1位的广东省相比差距悬殊,但在总量排名上处于全国比较靠前的位置,占全国总专利批准量的比重为2.57%~3.50%。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的专利批准量超过了全国平均值的一半;与全国排名第1位的省(除1999年为浙江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