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技巧与鲁迅的美学思想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49566e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c.png)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中西方绘画美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虽然两者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但在细致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审美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美学强调“逼真”的原则,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和写实性,注重透视、光影、色彩等细节的表现。
而中国绘画美学则更加偏重“意境”的追求,强调笔墨的灵动和意象的抒发,追求一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在中西方古典绘画中,中国绘画注重“神似”而西方绘画注重“形似”,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构图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常采用对称和透视等技法,画面结构清晰明了,给人以整齐和谐的感觉。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构图的灵动和变化,常以“虚实”、“变幻”等手法来表现画面的意境,给人一种变化和无限延伸的感觉。
中国绘画追求“韵味”、“余情”,注重给观者留下余白和想象空间,而西方绘画追求的是完整、紧凑和精确。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色彩运用上也有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的鲜艳和对比,追求色彩的表面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色彩的内涵和表达,追求色彩的意境和审美效果。
中国绘画中常使用的“四君子色”即黑、红、黄、白的配色,以及常以水墨表现的灰色调,都体现了中国绘画对于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艺术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风格的塑造。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墨者中庸”、“体用并育”,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和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绘画更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继承,重视学习经典和传统技法的修行。
中西方绘画美学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性和对外部世界的再现,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独立个体的表达;而中国绘画则注重意境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追求感性和象征性的表现。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为两种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能性。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90bb6d1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c.png)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对于他的创作和思想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描写了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主人公,他通过对于外国文化的接触和学习,逐渐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
这种对于外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不仅使得鲁迅的文学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借鉴了欧洲文化和艺术,例如法国文学、德国哲学、俄国文学等。
他通过对于这些外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现代派的特点,例如对于形式的追求、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对于人性的关注等,这些都是他从外国文化中吸收到的精华。
除了文学之外,鲁迅对于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他曾经多次参观过欧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于西方绘画和雕塑也有所了解。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于艺术的描写和讨论,例如《一件小事》中的“珍爱生命,莫误良心”的墨宝,就是鲁迅通过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而得到的启发。
总之,鲁迅对于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他的借鉴和吸收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影响。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6d8321b59eef8c75fbfb3c7.png)
王槐茂 /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
张树天 王槐茂
一、 唯物辩证的艺术观 鲁迅 , 是现 代中 国文 化的 一位 巨人。 作为 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和主 将 , 鲁迅 先生 对于 艺术 有自 己深 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艺术作品 以及他对 艺术的 见解中 , 我们可 以解读 出鲁 迅先 生那 为中 国艺 术的 新生、 中国传统文化新生的拳拳之心。 应该说 , 鲁迅 先生 不是 一个 完全 的马 克思 主义 者 , 但是 , 他 的成熟的哲学思想却 是唯物的、 辩证 的。 早年的鲁迅 , 受进化论的影 响很大 , 因此他很 早就形 成了对艺术的看法 , 虽 然还 不是 完全 的历 史唯 物主 义 , 但已经包 含了 诸多 真理 成分。 早在 1919 年 , 鲁 迅先生即在 新青 年 上发表 了谈 美术 问题的 随感 录第四十三 。他 为了 促进 创作 而向 美术 家提 出意 见 : 美术家 固然须 有精 熟的 技工 , 但 还须 有进 步的 思想与高尚 的人 格。他的 制 作 , 表面 上是 一张 画或 一个雕像 , 其实是他思想与 人格的表 现。我们看 了 , 不但 喜 欢 赏 玩 , 尤 能 发 生 感 动 , 造 成 精 神 上 的 影 响。 鲁迅所要求的美术家 , 是能引路的先觉 , 不是 公民团 的首领。 我们所 要 求的 美术 品 , 是表 记中 国民族知能最高点 的标 本 , 不是 水平 线以 下的 思想 的平均分数 , 一针见 血地指 出人 的思想 对其 艺术 的影响 , 指出只有广阔的胸 怀 , 才能 创作出优 秀的作 品。虽然 这时 的 鲁 迅还 持 有进 化 论 和人 性 论的 观 点 , 但明 显可 以 看出 他 已经 向唯 物 论的 观点 靠 近。 当上海的一些画家相轻而产生内 讧时 , 鲁迅先生 说 : 我对于那 美 术家 的 内讧又 格外 失望。 我于 美术 虽然全是门 外汉 , 但 很望 中国 有新 兴美 术出 现。现 在上海 那 班美 术家 所 做的 , 是否 算得 美 术 , 原是 难 说 ; 但他们既然自 称美 术家 , 即使 幼稚 , 也 可以 希望 长成。所以我期望有 个美 术 家的 幼虫 , 不 要似 是而 非的木叶蝶。如今见 了他 们 两方 面的 成绩 , 不 免令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bcbc51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e.png)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唐弢文学艺术是美学研究主要的同时也是最为集中的对象。
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的性格带来不同的创造,推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和风格;与此同时,任何形式、任何风格又有其共同的特征:通过形象的描绘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文学艺术作为观念形态的一种,当客观现实经过主观铸冶取得新的灵魂的时候,一个作品的出现好比一个生命的诞生,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无机的,是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是丰满的而不是干瘪的,主观的思想溶入客观的对象,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不仅不应该受到破坏,而在艺术的点染下更加激动人心地散发出内蕴的魅力。
从美学的角度考察起来,这里存在着美和真——在文学艺术上则是艺术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也存在着善和美——在文学艺术上则是政治和艺术的关系问题。
成败之机,高低之分,关键系于作家的认识和处理。
鲁迅在这方面是一个杰出的范例。
从“为人生”的创作要求出发,唯物主义是鲁迅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核心,而作为他的现实主义的特色,则是他对于政治和艺术关系的正确的理解。
“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论断,曾经不止一次地以朴素的含义散见于鲁迅的艺术理论里,尤其是,毫无例外地以渗透的深度贯穿在他的创作实践里,使他的美学思想展开了非常深广的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是出于作家的努力,实践启发了鲁迅;而承认这个境界却有着历中的渊源,许多进步的虽然并不完备的美学理论,一直受到现实主义作家鲁迅的注意,在深思默察中,在融会贯通中,留下了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影响。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美是生活”,肯定艺术是生活的再现,给予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美学问题以无可置辩的唯物主义的解释。
在美学史上,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2]的问世,的确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事情。
列宁热情地赞扬作者在第三版序言里对康德主义的批判,称之为惟一的真正伟大的著作家,同时又不无惋惜地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上升到,更确切地说,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be1a9d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9.png)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是推崇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法。
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形成了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含蓄。
鲁迅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重视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风格冷峻而情感炽热。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还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搜寻、收集、出版、推广外国版画,包括苏联、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版画。
他曾写道:“新版画(欧洲版画)在中国尚不大为人所知。
”所以他主动成为西方版画传播到中国的“桥梁”。
在他收藏和出版的欧洲版画中,属苏联和德国的版画数量最多,而这些版画基本是现实主义版画或极具现实意义的版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对版画的推崇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版画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印刷率高,这些都促使版画成为革命家们宣传革命精神的“战斗工具”。
但当时中国新兴木刻版画正处于萌芽阶段,学习版画的中国青年几乎接触不到外国版画,自行摸索的道路十分艰难,而20世纪初的欧洲版画已经发展到比较繁荣的阶段。
鲁迅努力搜求欧洲版画,是希望欧洲优秀版画作品启迪学习版画的中国青年,同时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鲁迅编选以及生前计划编选的外国版画集一共13册,其中有6册为苏联版画,分别是:《新俄画选》《引玉集》《苏联版画集》《死魂灵一百图》《城与年》《拈花集》。
这些版画中的绝大多数都为现实主义作品,版画家多为与鲁迅同时代的苏联中青年版画家,其中有些画家在当时的苏联艺术界已经出名,如法复尔斯基、克拉甫兼珂、毕斯凯来夫、密德罗辛、希仁斯基等等。
法复尔斯基是苏联非常著名的版画家、插画家,鲁迅称赞法复尔斯基是版画形式与结构上的巨匠,是“苏联插画家的第一个”。
鲁迅收录进《引玉集》中的版画《一九一七年十月》是法复尔斯基“革命的年代”系列创作之一,也是法复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一场演讲场景。
浅析鲁迅论画对近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影响
![浅析鲁迅论画对近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c64c1099e31433238689310.png)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浅析鲁迅论画对近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影响石雪琰(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20世纪初叶,新的民主思潮与旧时代的封建文化产生碰撞。
随着西学东渐,当时的中国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文人画受到质疑,描绘当下的雅俗共赏的当代人物画顺应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一批新观念新立场的人物画家,如陈师曾、丰子恺、王震等人。
这些中国现代人物画开拓者的前卫思想离不开西方美学观念的冲击,他们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观念融合并做出新的实践,形成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而近代杰出美学家鲁迅作为这批现代人物画先驱者们的同代人,其美学理论对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物绘画自上世纪初经历无数大小变革,西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西方艺术流派与传统笔墨写意精神发生碰撞,发展至今呈现出空前多元的面貌,其在学术圈存在的种种争议也随之延续。
本文旨在对近代人物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变革与鲁迅先生的美学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鲁迅;人物画;中国画中图分类号:J2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67-02一、鲁迅的艺术史观与“拿来主义”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冲击后波及到各个领域,文人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一批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陈独秀等)在反思我国文化过程中认为文人写意画是中国绘画走向衰败的根源所在。
然而鲁迅对于传统文人画的态度虽也表其不满,却不主张一律打到,而主张取其精华加以利用,对于“国粹”的去留问题鲁迅是这么说的:“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
”这两句话里,鲁迅在揭示文化救国真谛的同时,更包含了其对待文化与艺术发展的态度:“国粹”的保存与否,其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对当代的文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孙郁:鲁迅与绘画
![孙郁:鲁迅与绘画](https://img.taocdn.com/s3/m/d0217308866fb84ae45c8d71.png)
孙郁:鲁迅与绘画孙郁:鲁迅与绘画人社提交2008/12/07 阅读: 293来源:《文景》2008/03摘要: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亚于文学。
关键词: 孙郁鲁迅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亚于文学,哲思的与诗意的东西都有,各种流派悉入眼中,读出的是生命哲学里的意绪。
我有时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版画的韵致,疑心是受到了那些洋人笔法的暗示。
鲁迅一生用大量的时间搜求外国的绘画品,数量极为可观。
英、法、德、俄、比利时、日本的版画尤多。
读画对先生来说是一种休闲,也是汲取灵智力的途径。
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亚于文学,哲思的与诗意的东西都有,各种流派悉入眼中,读出的是生命哲学里的意绪。
我有时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版画的韵致,疑心是受到了那些洋人笔法的暗示。
于是也渐渐断定,理解先生,不能不关顾他和绘画间的关系。
兹略述其藏书一隅,简析一二,聊供同好者一阅。
上世纪90年代中,法国的罗丹雕塑展在北京开幕,我出于仰慕心,去看了一次。
那一天人很多,每尊雕像前都聚了许多人。
我知道罗丹,是上世纪60年代的读画册,隐隐晓得一点常识,了解了一点画家的生平。
引起我好奇的是,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精神性,几乎每个人物都有个性,神态有深的内涵。
那一次参观,留下的印象是久远的。
比最初接触他的图片作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而且也突然感到,上世纪60年代图书里对罗丹的解释,是简单的。
很长时期,我以为鲁迅是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物的。
后来在先生的译著《近代美术史潮论》的插图里,竟发现了罗丹的雕塑《行步的人》。
不久又在其编的杂志《奔流》上,也看到了罗丹的几幅作品。
而且鲁迅在编后记里写下了如下的话:要讲罗丹的艺术,必须看罗丹的作品,——至少,是作品的影片。
然而中国并没有这一种书。
所知道的外国文书,图画尚多,定价较廉,在中国又容易入手的,有下列的二种——The Art of Rodin.64 Reproductions.Introductions by Louisweinbeng.Moden Library第41本。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鲁迅与美术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鲁迅与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e7faf91e0b4e767f5acfcec5.png)
“ 美术 可 以表 见 文 化 ”、 “ 术可 以辅翼 道 德 ” 、 “ 美 美 子 中首先醒来 的、梦醒后 无路可走 者 ,他直面 着现 实的无
术 可 以 救 援 经 济 。 ” [ 由此 发 生 了他 美 学 观 上 的 由 无 用 到 物之 阵中绝望抗 战的精神 界战士和 国民公敌 ,饱 尝 内心 鬼 5 ] 用 , 由 非 功 利 到 功 利 的 一 大 转 变 。 用 文 学 与 艺 术 启 蒙 国 民 气缠绕 ,陷于希 望和绝望 的交织之 中。他一 生嬉笑怒 骂 , 精 神 , 这 一 命 题 最 早 的 提 出者 是 日本 留学 期 间 的梁 启 超 ,
辑 上 的 联 系 。这 一 时 期 , 他 与 许 寿 裳 等 人 讨 论 了拯 救 国 民 是 “ 者捏刀 向木 ,直刻 下去 ”C 的饱 含 “ 作 7 ] 力之 美 ”的木
性 的问题 ,指 出 中国国民魂灵最缺 少的是 “ 诚与爱 ”,于 刻 。他 的审美观 带一点灵动 、悲壮 的气 息 ,而 贯穿他一 生 是 ,他 想到 了文 学与艺术 ,并于 10 年提 出 了 “ 人性之 的则 是 美术 的 “ 倦 眼 ”功 能 。尤其 是 晚年 在 上海 的 十 97 致 怡 全 ”的功能 ,想 以此来拯 救 国民的纯 白之 心。 因此 ,他在 年 ,在 当时政局 的高压和文坛 的种种 不快之 中,慰藉他 疲 回 国之 后的 1 1 年所 著 的 《 播布美术意 见书 》中写到 : 93 拟 惫而痛苦 的心灵 的,就只 有绘画欣 赏一件事 了。作为铁 屋
像 莫奈等 印象派表现 主义大师们 笔下 的象 征性绘 域那样 ,
鲁 迅逐 渐 认识 到 自己对 于美 术功 利 作用 的夸 大 ;加 上 现
留给 我们 的是一个又 一个独到 鲜明的 “ 瞬间 印象 ” ,给人 实 生 活 中一些 事 件 的打击 ,诸如 外 有论 敌 的打 击 、朋 友 以强烈 的视觉 冲击 。鲁迅相较 于同时代 画家与作家 们的独 的反 目、 学生 的 背叛 , 内有 家庭 亲情 的破裂 ,所有 这 一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5450b4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f.png)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鲁迅,杰出的中国作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宗师。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人民的社会现实。
作为一位艺术家,鲁迅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学观念,这些观念对艺术家们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鲁迅坚持艺术本质的真实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对真实的社会现实表达出最准确的反映。
因此,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力求准确地展现出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并以新颖和艺术的方式表达出人们所遇到的困境和创造力。
例如,鲁迅的《野草》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学生们所面临的矛盾现实,而《故事新编》一书则以新鲜、生动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其次,鲁迅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明显的精神层面。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发挥情趣,同时也要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明显的精神层面。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和仁慈的心灵。
例如,他的《呐喊》一书质疑封建时代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他的《骆驼祥子》则对贫穷、苦难、歧视等现实问题作出了社会启示。
此外,鲁迅认为艺术应当具有自我表达的空间。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由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及独特的个性和思维。
例如,他的《呐喊》一书洋洋洒洒地表达了他深深的反抗思想,而《彷徨》一书则用生动的语言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最后,鲁迅认为,艺术作品必须反映人们传统的文化知识。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要反映人们的当代现实,还要反映人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来充实作品的内涵。
他的著作中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比如《骆驼祥子》描绘了传统文化的风情,《野草》则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以及封建文化的审美观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艺术应该对真实的社会现实进行准确的反映,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明显的精神层面,应该有自由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应当反映人们的传统文化知识。
鲁迅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异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
![鲁迅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异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789023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4.png)
鲁迅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异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美的基础与美的营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作品表现了异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美的基础与美的营养。
鲁迅的文学语言具有特殊的异质性。
他深受西方文学思潮、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影响,例如他在《呐喊》中采用了西方原型小说的叙述方式,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让读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鲁迅还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如拟人化、隐喻、象征等,以及视觉和听觉效果的运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戏剧性。
鲁迅在创作中追求的审美理念是“以文学改造世界”。
他深刻洞察到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疾苦,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揭露事实、启迪人心、影响社会,从而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层面上实现社会变革。
他重视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要求文学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呈现出真实、生动、具体的人性和社会状况,揭示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指引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鲁迅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识,树立了新的艺术标准。
他在《狂人日记》中展示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即通俗与文艺的结合,真实感与虚幻感的交错,冷静与疯狂的交替。
他在《阿Q正传》中呈现了一种全新的人文美学,即用人性来审视人性,使阿Q这一虚构的人物成为了具有广泛人类代表性的形象。
鲁迅所倡导的文学审美范式,是以人性为中心,以生活为素材,以艺术为手段,以社会为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人性的方式。
鲁迅的文学作品基于对民族文化的分析和思考,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他通过探索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历史背景,深入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缺陷。
他尝试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整合,从而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
总之,鲁迅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异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美的基础与美的营养。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5732293ba1aa8114531d940.png)
Yi Shu Ping Jian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韩冰新乡学院摘要:美学是一门综合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思想的综合产物,是一门人性化、情感化的学科体系,它追求自由与创新,具有先进的时代属性。
绘画美学是众多美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绘画美学通过表现性、再现性、审美性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透过绘画美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绘画学科,了解绘画艺术对情感的表达。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的绘画美学,比较中西方绘画美学产生的基础、表现性和审美性等特征,了解二者的差异性和共鸣,以此来促进中西方绘画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美学比较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018-02中国的美学艺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的美学艺术已经涵盖了绘画美学、书法美学、戏曲美学、园林美学、烹饪美学、小说美学等方面,可谓是系统完整、学科丰富。
西方的美学艺术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虽然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发展,但也仅在宗教音乐理论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他美学体系没有大的进步。
如恩格斯所说,西方的美学体系在整体性和丰富性上可能不如我国古代,但是在局部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理论抽象上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思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于古代的崭新的历史阶段。
正确地、辩证地看待中西方绘画美学,对于我们发展中国美学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方绘画美学产生的基础之比较美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较为繁荣的经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背景和较为活跃的学术气氛。
纵观历史,无论是中国的美学艺术还是西方的美学艺术,在形成之初均具备了这些基础因素和产生条件,才能形成具有规模的美学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涌现出来,这些以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承载体的学者们代表的是封建阶级的利益,他们的美学思想也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绘画美学也多是表现封建阶级利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空前,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青铜利器和青铜兵器被生产使用,多彩的布帛、华丽的丝织品都标志着此时经济的繁荣,这为美学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明显的突破,就是装饰品不再依附于工艺品,而是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此时的雕塑艺术也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还有众所周知的《诗经》和《楚辞》,都是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突破性发展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可谓是普及之风兴起,学术流派与日俱增,学术风气浓厚,是真正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鲁迅美术思想在初中美术课上的渗透
![鲁迅美术思想在初中美术课上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3d33a5c2aeaad1f347933f08.png)
鲁迅美术思想在初中美术课上的渗透作者:和新辉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从鲁迅“拿来主义”和对民族艺术的自信和高扬到对美术现实性和民族性的重视尤其对民间艺术的珍视来阐述先生的美术思想。
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艺术实践上,借鉴西方艺术并融合自己的民族艺术,创造出体现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艺术。
把先生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弘扬有机渗透到相关的美术教学中,对传承鲁迅美术思想、增强民族精神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美术思想;民族艺术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民族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对艺术尤其是美术亦有着较清晰、深邃的理解和笃实的研究。
陈丹青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走近鲁迅,探寻鲁迅先生的美术思想,尝试着将其渗透于初中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营养,增强民族精神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于青少年是意义非凡的。
一、鲁迅先生的美术思想(一)“拿来主义”思想和民族艺术融合,推动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中国现代木刻艺术是在先生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产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其担当的是拓荒者的角色。
先生有倾向性地选择了刚健、质朴、清新、充溢“力之美” 的作品介绍给青年木刻家们,鼓励他们“捏刀向木,直刻下去”,使中国古老的木刻艺术得以脱胎换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他收藏日本浮世绘,欧美和苏联版画,特别是对德国珂勒惠支版画的引进和介绍,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面对当时国外“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版画流派,鲁迅先生对现实主义版画情有独钟,同时反复提及现代版画的民族性。
在民间美术的汲取和利用方面,他在强调技法的同时,更重视其所具有的浓厚民族性和地方性。
青年木刻家们秉承先生的教诲,在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上,借鉴年画和剪纸等民间艺术,走出了一条民族化的创造道路。
鲁迅的新美术论
![鲁迅的新美术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a29cc3d15abe23482f4d38.png)
体而言, 总是 有益 的事居 多 , 其余 记 述 , 也 可
以 看 出主 持 者 如 何 热 心 经 营 , 以及 推 广 的 辛
苦 的痕 迹 。
《 美 术杂 志 》 第 一期 出版 , 1 2月 鲁 迅 就 以 “ 庚 言 ”的 笔 名 在《 每 周 评 论 》第 二 号 发 表 《 < 美术 > 杂志第一期》
摘 要: 鲁 迅 的新 美术观 是 以 坚持 启 蒙理 想 、 批 判 国粹 派 为 前 提 的 。 由 《 新 青 年 》发 起
的“ 美 术 革 命 ”口号 所 开 启 的 “革 新 派 ” 与 “民 粹 派 ”之 争 并 非 那 么二 元 对 立 。 与 此 不 同 , 鲁 迅所 塑造 的新 兴木 刻运 动 , 不拘 泥写 实主 义 , 其 源 头 既 来 自西 方 现 代 主 义 , 也 来 自苏俄 革命
一
、
鲁迅 与“ 美术革命 ”
偶 有令 人吃 惊 的话 , 如 中 国 画 久臻 神 化 , 实
与欧人 以 不 能 学 , 及 西 洋 画 无 派 别 可 言 之 类 , 但 开创之 初 , 自然 不 能 便 望 纯 一 。 就 大
《 美术》 杂 志 是 由 刘 海 粟 创 办 的 上 海 图 画 美 术 院
刊国际编委 , G l o b a l Me d i a a n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期刊 国际评委等。研究方 向: 媒介 文化与社会, 影视艺术理论 , 戏剧美学 , 艺术史论。
1 4 7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 索引( C S S C I ) 来 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7年 第 5期 总第 1 5 8期
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
![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2131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5.png)
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摘要:鲁迅的美术工作定位在绍介翻印出版工作。
他在搜集古今中外版画书刊、名作原拓的基础上,自费编印十余种画册,印行近万册,以供美术工作者参考再造。
鲁迅是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西方版画艺术的绍介者,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
鲁迅美术出版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其文学启蒙理念是一致的,是为了用文艺来唤起民众的觉醒,改变国人的精神现状,并培育艺术新人。
在鲁迅看来,无论是绍介欧美的新作,还是复印中国的古刻,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希望青年美术工作者们能将文艺遗产和外国先进艺术有机融合,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新作。
鲁迅撰写的书刊广告生动凝练、扣人心弦,是其出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前瞻眼光、牺牲精神和不遗余力的努力,推动了版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践行了他在“五四”时期就倡导的文艺大众化的主张,鲁迅在中国美术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鲁迅;美术出版;启蒙;文艺遗产;外国版画;新兴木刻作者简介:卢军,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 山东聊城25205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W010)鲁迅对美术的热爱持续终生,他认为除了审美愉悦、陶冶性情外,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的图画具有“济文字之穷”的特殊功能。
在日本留学期间,为改造国民精神,鲁迅弃医而“治文学和美术”,看重的就是文艺的启蒙工具作用。
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期间,鲁迅撰写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阐明美术可以“表见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1],提倡艺术工作者们创作能反映社会生活、国民精神递变、助人向上的作品。
该文被研究者视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鲁迅翻译了日本板垣鹰穗所著《近代美术史潮论》,提出应系统向国人介绍有关世界美术的知识,以开阔民众视野。
鲁迅的美术工作定位是绍介翻印美术作品,以版画(包括木刻、石版、铜版、插画、装画)为主。
鲁迅倡导版画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其表现形式质朴刚健,适合反映底层大众的生活疾苦和民主革命;此外,制作木刻版画的工具简单易得,成品复制方便,比其他美术作品更易传播普及,“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2]。
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
![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9ba587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7.png)
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鲁迅的生活和创作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为甚。
本文将探讨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交集,分析鲁迅在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影响下的思想探索和文学创作,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影响。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文学和艺术出现了新的变化。
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流派,对鲁迅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强调个性表达和情感宣泄,这使得鲁迅开始对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进行反思。
他深入剖析了封建礼教对社会个体的束缚,呼吁人们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和自由。
这种思想探索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者。
在文学创作上,鲁迅的作品也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力。
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某些元素,如扭曲、变形、夸张等,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夸大阿Q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以及采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味的人物形象。
这种创作手法上的借鉴,使得鲁迅的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意义。
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交集,不仅体现在他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接受和借鉴上,更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上。
鲁迅的思想探索和文学创作,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和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重要课题。
鲁迅在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影响下所进行的思想探索和文学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化的宝贵视角。
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批判意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鲁迅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仍然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反思和进取。
鲁迅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的理解和接受
![鲁迅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的理解和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de70271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8.png)
鲁迅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的理解和接受
崔云伟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鲁迅对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有着特别的留意和浓厚的兴趣,但学术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引起足够充分的注意.鲁迅在创作他的极富表现主义个性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之前,读过表现主义美术书籍并受其影响.鲁迅对表现主义美术的详细了解和接受,主要来源于他翻译的5部日本译文.在日常生活中,鲁迅对表现主义美术极其欣赏,但鲁迅喜欢表现主义美术有其选择性,鲁迅欣赏写实主义并未构成对表现主义美术的否定和消解.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崔云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6
【相关文献】
1.“美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述评——以鲁迅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接受为主 [J], 张素丽
2.鲁迅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的理解和接受 [J], 王子风
3.从结构主义到形式主义理解现代西方美术史 [J], 汪伟
4.从结构主义到形式主义理解现代西方美术史 [J], 汪伟
5.中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解读——西方表现主义油画与中国写意油画 [J], 张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美术思想略论
![鲁迅美术思想略论](https://img.taocdn.com/s3/m/a3a0640eba1aa8114431d97d.png)
鲁迅美术思想略论袁媛[关键词]鲁迅;美术思想;国民性;大众美术;现实主义[摘要]鲁迅美术思想是其整体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是肯定美术的积极的社会功利作用,治美术以改造国民的精神。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其形成的根源。
它的两条基本精神是:提倡大众美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美术思想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对今天的美术创作依然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鲁迅的一生和美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不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对美术有着精深的研究,而且还积极倡导大众美术,亲自参与了大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由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美术思想形成的根源基础。
其主旨是:肯定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强调美术与社会、时代、国民之间紧密的联系,把美术作为与一切黑暗、落后、腐朽的势力作斗争的武器,从而改变国民的精神。
鲁迅著作中涉及到美术方面的论述是异常丰富的,他有关美术的见解是格外精辟和深刻的。
本文着重从鲁迅美术思想的基本精神来谈它的内容。
在“肯定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治美术以改变国民性”的这样一条根本主线的贯穿和指引下,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体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精神:一是注重并提倡大众的艺术,一是倡导现实主义的精神。
鲁迅提倡现代的大众艺术,并注重古代的大众美术———民间美术,以此来说明美术只有尊重大众,才会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对待美术遗产上集中表现为“拿来主义”;在对待艺术创作本身这个问题上,则表现为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
提倡大众艺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串起了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鲁迅是要用美术来益民智,娱性情,改造国民性的,因此只有普及美术,使大众可以理解和接受,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美术从人民大众中产生,必然带着大众的智慧和精神,转而又影响着大众,改良着大众的情智,这是相得益彰的。
鲁迅认为美术“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
他又在《学界的三魂》中分析中国的国魂有三种:官魂、匪魂、民魂。
鲁迅艺术美学思想浅析_赵强
![鲁迅艺术美学思想浅析_赵强](https://img.taocdn.com/s3/m/bf6dca04f78a6529647d53a3.png)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 OLLEGE(Education Science ) 2004年第6期No6.2004 收稿日期:2004-06-04作者简介:赵 强(1975-),男,山东济南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版画方面的研究。
鲁迅艺术美学思想浅析赵 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
其艺术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鲁迅先生关于继承东西美术传统的观点,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真知灼见。
如今,鲁迅先生的艺术美学思想,已成为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通过辩证的扬弃来吸收、发展它。
关键词:鲁迅学;新兴木刻;传统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B1007-0117(2004)06-0223-02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
他不仅亲手培植了新兴木刻,也是新美术运动理论的奠基人。
由于他的努力,才使我国这历史悠久而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界一直在努力学习他那不朽的遗著,研究他博大如海的思想和学识,鲁迅研究事业已被恰当地概括为“鲁迅学”。
然而,关于鲁迅美术理论思想的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盲区。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不能否认鲁迅先生和新兴版画的密切关系。
关于鲁迅先生的艺术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写给十六名美术青年的107封信,以及给文学作者的信中都曾谈到美术。
回首20世纪前半叶,在所有的美术画种中,能得到鲁迅先生这样具有深刻思想和极高的艺术趣味的导师循循善诱的,独有木刻。
鲁迅先生在晚年,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倡导这门艺术。
大量介绍欧洲木刻,整理我国古代木刻遗产,扶植新兴木刻社团,指导木刻青年创作,创立木刻理论。
他是我国木刻界一致公认的导师。
他的木刻活动和理论已经给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以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将长期继续下去。
美术与鲁迅的启蒙思想
![美术与鲁迅的启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51bf6b02768e9951e73870.png)
鲁迅一生与美术绘画有不解之缘,这是人所共知的。
他从小爱好美术,痴迷于绘画,青年时代的鲁迅对书法金石、墓志碑拓、石窟造像、中国绘画和西洋美术等均有浓厚兴趣,且有广泛的涉猎。
我们从鲁迅的日记中可以发现,在他历年购买书籍的帐单中,美术类图书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画册又占较大比例。
尤为突出的是在一九一二年,鲁迅当年购书帐单显示,美术类图书竟占购书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鲁迅还钻研美术史理论,早在20世纪一十年代便大力传播新的美术思想,在他似乎除了兴趣之外,是把新美术的启蒙作为他的思想文化启蒙工作的一个部分来看待的,如在鲁迅一九一二年壬子日记中,就有(六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时赴夏期讲演会演说《美术略论》,听者约三十人,中途退去五六人”。
的记述,此后类似的演讲还有多次。
鲁迅在整理自己收藏的画册和绘画作品时还亲自动手绘画,一九一二年六月六日,“下午雨。
得二弟信,三十日发。
夜补绘《於越三不朽图》阙叶三枚”。
鲁迅的一生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他对中国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鲁迅毕竟不是一位画家,也非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家,他之浸淫于美术,热爱、鼓吹、推动中国新美术的原因,除了个人的爱好之外,更多地是看到了美术对于改造国民性的影响,美术在思想文化启蒙方面的作用,同时也看重进步的新美术在批判揭露旧世界方面的意义。
美术在鲁迅的眼中,首先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的。
他自幼即爱绘画,然而他的童年,却生活在一个充满晦暗的封建文化氛围的年代。
从鲁迅的回忆自述中可以看到,唯有自发接触到的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才是闪现着微弱的人性之光的东西。
他并不太喜欢幼年时的保姆阿长,幼年时那些稀奇古怪的习俗和规矩,在他看来“都是些烦恼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而阿长给他讲述长毛将女人掳去,脱了裤子站在城墙上一字排开,以污秽驱赶阻挡敌人枪炮的故事,更是愚昧荒诞。
童年的鲁迅最大的乐趣就是到一个远房叔祖处观摩《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最吸引他的是《绘图山海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技巧与鲁迅的美学思想摘要: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已家喻户晓,而他在绘画艺术上也有较高的造诣,并在文学创作中将文学艺术与美术艺术相结合,使其文学作品融合了文学艺术的语言之美与绘画艺术的视觉之美。
同时,鲁迅以美学思想维度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充分运用中西方的绘画技巧为其文学创作增添光彩,他还注重美术对当代的启示,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本文将分析文学与美术间的关系,探究鲁迅美学思想的维度,进而探究鲁迅是如何将美学思想与中西方绘画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技巧鲁迅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已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而对于绘画艺术,鲁迅也有深入的研究,他通晓中外美术史,曾将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使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绘画形式的影响下突显出极高的视觉审美。
鲁迅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深谙,令其文学作品既具有文学艺术的语言之美,又具有绘画艺术的视觉之美,两种艺术的交叉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更具丰富性与复杂性,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学特质,这也是鲁迅先生文学作品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一文学与美术之间的关系1 文学与美术之间的差异性文学与美术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造型手法的不同,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其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及文字来表现,利用这些物质媒体来映射真实的社会生活、传递思想情感;而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其艺术形象则是通过点、线、面构成,利用这些绘画基本元素来勾勒出具体的艺术形象。
其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术的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式来展现,可以让人们直接观摩与感受;但文学的艺术形象是用语言堆砌的,不如美术形象那般具有直观可视性,它需要人们通过想象来间接感受,在头脑中使艺术形象得以被塑造。
其三,表现对象的范围大小不同,绘画在空间与时间的表达上有局限性,记录的往往是某一极具生动性的瞬间,以此来唤起人们对这一动作前后的想象;而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无限的广阔与自由性,既可以记录瞬间情景,又可以具体描绘整个情节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包括人心理与情感的变化,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
2 文学与美术之间的相通性此外,文学与美术又存在着相通性。
首先,两者的形象艺术都是通过形象思维来构建,尽管文学、美术之间的表现方式、传播手段不太一样,然而两者都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描绘与表达;其次,无论是文学还是美术艺术家都须具备过硬的观察能力,灵敏、细腻、深入的观察能力对艺术家十分重要,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形象都是从生活现象中获取,通过敏锐的观察将最具特色的事物以艺术的形象展现出来,观察能力是文学家与美术家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再次,文学创作与美术创作都讲究独特性,需要创作者具备独特的审美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艺术家要极其敏感,立即捕捉到创作灵感开始进行创作,而这种创作的本身就带有审美创造的意味,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综合、概括、集中的方式将生活中的个别事物典型化,使被创造的对象最终成为具有一般个别性的艺术形象,极具审美意象;最后,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文学家与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素养,黑格尔认为,想象是艺术中最卓越的本领,艺术创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创作,由于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现象的形象进行创造,通过想象与虚构完成艺术形象的构造,因此想象力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决定性,而想象力又与形象思维相通,形象思维实际上是指富有情感、符合逻辑、具有创新意识的想象。
二鲁迅美学思想的维度1 对真实意境的追求鲁迅对于一切艺术创作都极其讲究真实感,追求真实意境。
而这种真实既要保证创作意象的真实客观性,又要将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艺术作品只有具备真实的艺术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对人们产生预期的文学效果,才会展现出艺术的真实魅力。
因此,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中一直注重真实感的体现,注重真实意境的传达,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中毫无保留地揭示了旧中国黑暗、腐败的一面,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爱国之士,激励他们团结起来保卫国家。
2 主张对线条的力度体现绝大多数艺术学者都主张对线条的力度体现,尤其是美术领域中的各个艺术流派对这一观点十分认同。
从古代的木刻艺术中我们就能发现,刀是木刻艺术的主要创作工具,而用刀雕刻出来的绘画作品显而易见的就能体现出美术与线条的力度,刀刻作品体现出的线条力度感与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铁笔银钩一脉相承,呈现出相似的艺术效果,而这种艺术效果就成为今天美术领域的一种艺术特征,即线条的力度之美。
在鲁迅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力度美,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同读者之间就是一种力度美,与读者相连接,通过不同的地域特色展现出不同力度的艺术特色,而作家所体现出来的作品力度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读者。
这种力度美实质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爱国情怀,以文抒情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其作品中的力度美与文学美,同时也能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3 追求实用性的效果鲁迅对木刻艺术十分赞同,认为其具有实用效果,而这恰恰表现出鲁迅追求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效果。
从鲁迅对国内外美术的杂谈中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当时昏暗的社会环境下鲁迅希望借助文学作品来唤醒沉睡中的国民,因此他当时所创作的小说虽然篇幅较短,但文章的论点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具有超前的意见性与社会价值,阅读他的作品能够让读者觉醒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唤起爱国志士团结一致为保卫国家而奋斗,这就是鲁迅先生追求艺术实用性的效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
4 推崇富有新意的创作灵感当时鲁迅正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艺改革在中国当时社会环境下高潮迭起,改革中强调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而鲁迅则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学习与运用西方的优秀文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结合西方文化元素来创作,在其作品中能够寻找到西方文化的身影,如《呐喊》《野草》等。
鲁迅推崇富有新意的创作,他大胆创新将西方文化所提倡的浪漫主义、自然生态主义等艺术表现融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此外,鲁迅也提倡美术领域的改革,各个美术流派应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美术元素与创作灵感,并将这些优秀成分通过艺术创新运用到中国的美术艺术中,进而促进中国美术艺术的发展。
三鲁迅对中西方绘画技巧的运用1 鲁迅对东方绘画艺术的技巧运用对于东方绘画艺术,鲁迅提倡对其技巧的学习与运用,并以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为指导,使绘画作品展现出卓越的精神力量及真挚的内心情感。
在色彩搭配上,鲁迅也提倡借鉴东方绘画艺术的技巧,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能够同东方绘画艺术融会贯通。
东方的绘画艺术印象主义色彩浓厚,以中国画、日本画为典型代表,印象主义的绘画意象也一度影响着西方绘画学派的发展,如法国印象派绘画。
东方绘画的印象主义使其创作的作品往往采用简单的绘画笔法,勾勒的图形简单、随意,不需要遵循什么图形规则,对于色彩的运用也较为独特,大多以自然色彩为主,而绘画对象主要以花草鸟类为主,将第一印象作为绘画意象的主要传达。
西方绘画中的印象画就是受东方绘画意象的影响,印象画的代表人物莫奈在中国与日本的传统绘画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将印象主义的绘画意象融入到绘画作品中获得了较好的表现效果。
如西方印象派的绘画艺术在此发展之前注重细节的表达,受东方传统绘画意象的影响,开始利用意象来营造绘画作品的整个效果,从之前强调绘画材料的重要性开始从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上寻求突破。
前期的印象派绘画创作主要以描绘静止状态下的物体为主,以客观的表象形式将物体的形态与色彩展现出来,而后期印象派从东方绘画艺术中吸收经验,开始以主观意境为绘画的创作理念,提倡发展动态的绘画艺术,使得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变得更加形象与生动,而这些转变也影响着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
2 鲁迅对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运用在美术上,鲁迅对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铁线十分推崇,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所推崇的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共通的关联性,相关学者在对鲁迅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时发现,鲁迅的艺术作品不仅传递了生活中的情趣,而且折射出生命的精神内涵,其所追求的现代美术具有一种独特、畸形的美感,具有一种独有的现代气息,这种气息与西方美术所传递的文艺气息相似,而这就是鲁迅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
对于现代美术的美感,鲁迅认为它并不单纯的以独特的色彩艺术、精美的图案来表现,同时还应在情感与思想上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振奋与启发,使观赏者对作品留有深刻的印象。
而这恰恰是现代美学的追求目标,将创作情感与思想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因此尽管现代美术的作品中没有完整的图案,没有强烈的色彩衬托,美术艺术家只是抱着一种真诚的态度来创作,将内心的情感直观地表现出来,抒发美术艺术家对于生命与情感的感慨,这种情感细腻而沉稳,但美术艺术家却毫无保留的将其展现而出。
由此可见,鲁迅对中国木刻、对西方梵高等绘画作品的喜爱是因为他能从中获得共鸣与启发,而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研究实质是希望为我国绘画艺术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试图使我国绘画作品的艺术感觉向着宁静、淡雅的方向转变。
3 鲁迅重视美术对当代的启示20世纪早期,我国掀起了一场文化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人权独立与人身自由,并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语言形式进行改革,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关于语言的改革仍在继续,宣扬新文化、摒弃旧文化的呼声此起彼伏。
而鲁迅也在积极倡导学习与运用西方的先进文化,从传统守旧的文化氛围中抽身而出,引导先进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他以身作则在文章创作中使用白话文的语言形式,积极宣传正确的思想,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社会力量,在文化改革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被后代敬仰与学习。
鲁迅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研究对其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使其文学精神以多样的艺术形式来展现。
在我国长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学与美术一直是以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艺术表现,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生机,文学与美术共同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20世纪时期的鲁迅早已洞悉了文学与美术的关联,因而十分重视美术对当代的启示,他将中西方的绘画技巧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为后人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在中国近现代艺术领域,鲁迅开创了新的艺术发展空间,将文学(语言)艺术与美术(视觉)艺术相结合,把绘画中的美学思想融入到文学创作里,使其文学作品既有文学艺术的语言特色,又具有美术艺术的视觉美感,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其作品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置身其中而深深迷恋。
鲁迅的伟大创举对当下文学与美术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启示我们应当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我国的艺术创作中。
同时正确认识文学与美术两种艺术的相通性,将两者相结合进而创造出新的奇迹,共同促进着我国文学与美术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