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及启示
对现代音乐治疗的启示
运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 心理健康,好的音乐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现代音 乐治疗可以借鉴这一思想,运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通 过音乐的聆听和创作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促进身心 健康。
注重音乐的养生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可以起到养生作用, 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现代音乐治疗 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音乐的养生功能,运用音乐来 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才 能达到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现代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技 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能力。
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好的音乐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 出作者的内心情感。现代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元明清时期,戏曲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更加紧密。这一时期出现了“声腔” 这一新的音乐形式,使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03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
音乐与道德的结合
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与道德 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 和行为,从而起到教化作用。因此,古代 的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念。
01
提出了“和”作为中国古代音 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 了音乐与社会、道德的协调和 融合。
02
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反映 了古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度理 解。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中国美学史
1. 下列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先秦时期,美学思想萌芽,以《易经》为代表。
B. 汉魏时期,美学思想逐渐成熟,以《文心雕龙》为代表。
C. 唐宋时期,美学思想达到鼎盛,以《红楼梦》为代表。
D. 明清时期,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答案:C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称为“美学之父”?()A. 孔子B. 庄子C. 荀子D. 墨子答案:B3. 下列关于中国美学史中“意境”理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思想的统一。
B. 意境分为“景”和“情”两个层次。
C.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
D. 意境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
答案:D4. 下列关于中国美学史中“意境”理论的代表人物,不正确的是()A. 杜甫B. 苏轼C. 李白D. 辛弃疾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先秦时期,美学思想萌芽,以《易经》为代表。
其中,儒家主张“仁爱”、“礼治”,强调美与道德的关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美与自然的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美与和谐的关系。
2. 简述汉魏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汉魏时期,美学思想逐渐成熟,以《文心雕龙》为代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他还提出了“意境”理论,认为艺术作品应具有形象、情感和思想的统一。
3. 简述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唐宋时期,美学思想达到鼎盛,以《红楼梦》为代表。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高度繁荣,美学思想逐渐成熟。
其中,唐代的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宋代则以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简述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明清时期,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小说、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美学思想上,明清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更加注重表现个性、追求自然美和情感美。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艺术与文化审美繁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将从书画、建筑、家具、服饰、宴会及文化审美等方面,详细探讨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
一、书画艺术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但也不乏创新与变革。
在书法方面,明代的名家有唐寅、米芾等,他们注重笔力的力度与刚猛,追求字迹生动秀丽之美;而清代的名家如康熙皇帝、郑板桥等,则更加注重运笔的平和与隽秀,强调墨色淡雅之美。
在绘画方面,明代文人画兴起,注重意境的表达与情感的传达;而清代则有了以徽派、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山水画派,他们追求画面的自然真实与写意形神兼备的境界。
二、建筑艺术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融合了传统元素与新的审美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代的宫殿与庙宇建筑,秉承了封建时代的建筑规制,讲究庄严肃穆,宏伟壮观;而清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与比例的协调,追求建筑整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著名的建筑代表有明代的紫禁城与圆明园,以及清代的颐和园与圆明园。
三、家具艺术明清时期的家具艺术,强调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兼具。
明代的家具注重线条的简洁与造型的稳重,讲究色调的深沉与质感的厚重;而清代的家具更加注重雕花装饰,以及纹饰与器型的雅致与精细。
家具的材质多以硬木为主,如红木、楠木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装饰技法,如雕刻、镶嵌等。
四、服饰艺术明清时期的服饰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审美观念。
明代的服饰以华丽、多彩的色彩为主,服饰款式富丽堂皇,注重面料的织制和刺绣工艺;而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庄重、典雅的风格,以直裾、袍褂为主要服饰款式。
此外,明清时期的素色服饰也经常运用刺绣、织锦等技艺进行装饰,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五、宴会文化明清时期是宴会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
宴会的菜肴丰富多样,追求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体验。
宴会还注重用具的品位与艺术价值,餐具、茶具、酒具等器皿以精美、独特的样式为主,体现出饮食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交融。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
美学复习资料1.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明清时期美学基本精神概观-站在审美创造主体意识的角度上
元明清文学研究 ・
明 清 时 期 美 学 基 本 精 神 概 观
— —
站 在 审 美 创 造 主 体 意 识 的 角 度 上
顾 兴 良
( 南大 学 文学院 , 河 河南 开 封 4 5 0 ) 7 0 1
摘 要 : 清 时期 , 明 社会 经 济 的 变动 、 想 意 识 的 演 化 、 艺 创 作 的繁 荣 , 成 了审 美 创 造 主 体 思 文 促
明 地 打 起 “ ” 旗 帜 , 审 美 创 造 上 追 求 主 体 内 在 情 的 在
著影 响 。与 之 相 配 合 , 想 解 放 运 动 盛 极 一 时 , 现 思 表 出越 出封 建 藩 篱 的 早 期 启 蒙 主 义 和 民 主 主 义 倾 向 。
这一 时期 , 艺也 别开生面 , 文 以全 景 式 的 视 角 和 巨 大 的容 量 描 绘 了人 民群 众 特 别 是 广 大 市 民 的 生 态 和 心 态 , 人 耳 目一 新 。社 会 经 济 的 变 动 、 想 意识 的 演 令 思 化 、 艺 创 作 的 繁 荣 , 然 呼 唤 新 的美 学 精 神 问世 。 文 必 伴 随着 以重 性 灵 、 创新 、 个 性 为 特点 的美 学 思 潮 重 重 的生 成 而 涌 现 出 的一 大 批 美学 家 、 术 家 , 扼 杀 审 艺 对
心 志 的 表 现 和 真 情 实 感 的抒 发 , 现 出 强 烈 的 叛 逆 表
意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摇 撼 传 统 儒 家 美 学 理 论 基 础 , 要 对 其 大 胆 质 就 疑 。 这 方 面 , 贽 得 风 气 之 先 , 儒 家美 学 理 想 、 在 李 对 原
则 进 行 了再 认 识 , 为 “ 人 不 疑 , 谓 大 病 ,x。受 认 学 是 ,3 I 其 影 响 , 安 三 袁也 主 张 治 学 要 “ 公 屡悟 屡 疑 ” 同 时 , 。
第八讲明清美学
一 浪漫主义美学洪流
1、李贽的“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 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 心之初曷可失也 。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 《水浒传》。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 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
3、徐渭的本色说 徐渭、李贽、汤显祖及袁宏道四人推动和影响了明清文艺思朝,集
中体现在他们提出了重要的美学概念。 徐渭的“本色说”,有着“情真”和“语俗两方面的含义,是对戏曲 创作提出来的。“情真”与汤显祖主“情”相通,“语俗”则揭示了 戏曲这一市民文学语言通俗化的特色。 在戏曲创造与表演中自然本色, 反对粉饰、矫揉造作,本色就是本我面目。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 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 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 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 尤为突出。他反对绘画上因袭前人的“鸟学人言”的做 法,主张“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画具有走 笔如飞,泼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 强烈的抒情色彩。
4、袁宏道的性灵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散文、诗歌创作的 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条 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反对拟古蹈袭。以“性灵说” 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 文章要真、率真自然成文,表达真情实感,不为世俗观念束缚。 文章要有趣,趣是生命追求的极致。人生最大乐趣。趣如花中 之色、女中之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一直以来,中国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个观念不仅贯穿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基本上分为哲学和审美两个部分,哲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美的理性思考,审美则是透过车用五官,以感性的方式体验美的心理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美学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美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仁”和“礼”,发扬中庸之道和和谐之美,注重碎屑的教育,这便决定了儒家强调个体的完美及其内在的美,对个体的个性创造有提倡和支持作用。
道家美学思想则强调“自然之美”和“无为而治”,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主张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墨家美学思想则盛于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非攻”理论,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美的体现在于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审美在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和谐”、“节制”、“清净”和“中庸”等概念。
和谐是指凡事合乎自然规律,视听上和谐而不纷扰,日常生活上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节制是指凡事都应适度,不过度张扬,不失中庸。
清净意味着净化了心灵、思想和环境,使之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中庸则是指不过于偏向极端,不过度表现,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态度。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不断变化。
古代的美学思想在明清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以完全复兴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逐渐从哲学思考转向了文化审美,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美学思想逐渐的将传统尺度的美与现实尺度的美同等看待,将传统尺度的美进一步拓展至人道主义、普及化、世俗化的美上,为后来现代中国的美学思潮奠定了基础。
总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几千年来,这种思想不断演变和发展,拓展出了丰富的美学理论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审美方法,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和美学实践。
下面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墨家美学思想。
法家美学思想。
2. 秦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经典对美的思考。
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佛教对美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诗宋词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5. 元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与书法的审美观念。
戏曲与戏剧美学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清末民初的美学思潮。
传统与西方美学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对美学的影响。
2. 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潮。
反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提出。
接纳西方美学理论的倡导。
3. 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美学研究机构的兴起。
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4. 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动向。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与影响。
文化批评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三、中国美学史的主要学者和重要著作。
1. 古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孔子《论语》。
荀子《劝学篇》。
韩愈《进学解》。
王阳明《传习录》。
2. 近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胡适《美的哲学》。
梁漱溟《美的哲学》。
钱钟书《中国美学史纲要》。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四、中国美学史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2. 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3.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反思。
以上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学者著作,以及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这个大纲能够为你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史的框架。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科技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和美学观念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代表。
一、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起源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始于南宋的“太湖园林”,并得到了明代的大力发展。
明代园林建筑是以花园为主,其一般特点是坚持“规则、简洁、精巧、自然”等原则,突出室外环境中水、山的景观特点,强调“整体性、空间构成、小品细节”的美学价值。
明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虎丘山、耦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它们都反映了明代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二、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发展明代园林建筑展示了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价值,而清代的园林建筑则将这种艺术创造和审美价值发扬光大。
在清代,园林建筑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山水”展开的,它们不仅注重园林的整体构造和空间结构,还注重赏景过程中的过渡和细节。
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扬州个园、湖北的楚园、浙江的西泠印社等。
这些园林建筑都非常注重环境的景色,不同的景色彼此相连,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同时还强调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三、明清时期美学观念的发展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在哲学思想、美学理论、文艺批评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
王夫之在《美的本源》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认为人类之美与自然之美应当得到统一并超越。
他还提出了“诚笃地心”的建筑观念,即建筑物的构造应当真实、自然、不虚构,使得人们在其间感受到自然之美。
顾炎武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风土人情”的美学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会对园林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物应当根据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设计和布局。
黄宗羲则提出了“理当可见”的美学观点,认为艺术品应当突出真理和美的共性,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
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
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
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
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
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
“和”与“同”。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与“淫”。
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
“音”与“心”。
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
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
“乐”与“礼”。
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
“哀”与“乐”。
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
“新声”与“德音”。
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
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
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
浅谈明清戏剧美学
浅谈明清戏剧美学作者:王孝明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3期摘要:戏剧美学是戏剧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源自于人类基本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实际经验的积累中。
经过不断地演化和发展,戏剧美学越来越用美的规律和美的规范研究戏剧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而中国戏剧美学在世界戏剧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典戏剧起源于北齐时期,中间经过唐代参军戏以及宋代杂剧,直到明代中后期,戏剧创作突破了明初长期沉寂的局面,与此同时,戏剧美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本文重点对明清时期的戏剧美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美学;明清时期;戏剧美学;李渔《闲情偶寄》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
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为明清时期戏剧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李渔的思想和平常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很世俗的人。
李渔生活的时代并不和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但是李渔选择避开矛盾,使自己并不卷入其中。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李渔每天奔波于达官贵人家中,为他们表演,演戏供达官贵人消遣,以此来讨口饭吃,但他个人却引以为傲,在《闲情偶寄》中点缀太平等话语表现出了李渔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闲的品格。
当然,这并不是李渔的全部,李渔对戏剧美学的系统分析和独特见解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李渔为明清戏剧美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李渔对于明清戏剧美学史而言是做出重大贡献的。
李渔的《闲情偶寄》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研究戏剧,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
他注重人物故事结构以及舞台表演的方方面面,从实际经验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汲取灵感,对舞台表演,人物内心塑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提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经验,就不得不提到明清戏剧家都非常重视的真实性。
从元代戏剧的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到明代戏剧的体贴人情,描写物态,直到清代李渔更加系统的指出戏剧就是要真实的反应社会人情的情态,戏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真实性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任何脱离真实性的戏剧,不符合生活经验的东西并不能被认可。
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
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美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国美术创作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第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传统美术方式明清时期,中国美术延续了宋元明三朝以来的绘画传统,保留了传统艺术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和特色,如汉唐书画的素雅,宋人画的刚健神韵和元人画的粗犷豪放等。
同时,明清时期又创新性地发展了传统绘画方式,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在技法、题材、功用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开拓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美术表现方式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嬗变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中国画家们逐渐引进了一些西方绘画技法,如透视、明暗处理、静物写生等,为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力。
同时,油画、水彩画等西方绘画形式的传入,也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和对话,开拓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美术表现方式。
第三、变革与革新传统美学观念在明清时期,中国文人画家们对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一些变革和革新。
他们在美学上反对太虚、浑沌之美,追求真实、自然的表现方式,同时又创造了“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强调绘画承洋自然,追求意象的精神抒发和艺术内涵的表达。
第四、建构民族性的美术思想体系明清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中国美术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美术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美术家们也开始逐步建构出中国美术的独特的创作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
总之,明清时期中国美术的发展不仅延续了传统绘画的风格和技术,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思想,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美术经历了一场自我认知、发展和创新的“大变革”,并最终建构出更符合民族性、时代性和内涵上的美术思想体系。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先秦至两汉)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的观点。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学理念。
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等观念,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二、唐宋时期的美学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们在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王维的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笔墨而备受赞赏。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美学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自身的变革。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诗即画,画即诗”的观点,强调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杨慎《画品录》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思想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潮产生了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点。
例如,鲁迅强调了“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梁启超则倡导了“新美学”,试图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相结合。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美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例如,胡适提出了“美感即真理”的观点,强调了美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康德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谢冕则提出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概念,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美学理论在中国广泛存在并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创立基于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并通过历代学者的探究和传承不断丰富和深化。
本文将从古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美学标准、美学范畴、美学价值等方面全面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至《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的审美思想,但正式的美学理论萌芽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美学理论多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美学理论独立成形的时期,汉初学者发展了“天人合一”、“大美”、“随天造化”之学说。
唐代尤以“韩愈检讨古文、提倡文学”、“刘勰《文心雕龙》”、“颜真卿研究书法”而闻名于世。
宋代《明皇幸蜀记》中“石城之围”的题画不仅将审美价值提升到极致,还是第一篇宣扬“写生”的唯美散文。
这些文艺理论不但盛行于学术、文学、艺术界,也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美学理论反复被研究、丰富和继承,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美学理论思想。
二、美学标准中国古代美学学说是以儒、道思想为基础,其中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的“德行规范”合二为一,形成一系列美学标准。
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强调特定时间和空间中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借此蕴涵审美情趣。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形神合一”、“胡不归山林,归林山也”等美学标准逐渐形成,强调事物的神韵、形式与内容、内外、形象与精神和谐统一。
另外,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还突出了审美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传统的中华美德被认为是美的大众化标准,是美的高峰。
三、美学范畴美学理论涉及到的范畴丰富多彩,在中国的美学理论中可以单独提出以下一些范畴:1. 音乐与声音美学音乐和声音的审美受到很高的重视,演化出各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例如“真乐”、“雅乐”、“野乐”等。
2. 诗、散文的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以“笔墨意境构建”为特色,强调诗、散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中国四大美学流派的观点
中国四大美学流派的观点
中国四大美学流派的观点
中国的美学源远流长,文化历史上曾流行过秦汉时期的自然哲学、汉魏晋元明时期的佛教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近代则有新文化思想等多种流派的影响。
而在中国的美学发展历史上,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四大美学流派——阴阳学派、道家学派、儒家学派和佛家学派。
阴阳学派美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是阴阳相生之理,美学表达也属于这一理论,将阴阳的美学思想,即太极、宇宙、自然、心灵,统一起来。
道家学派美学将道家哲学发展成美学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太极之道,太极涵括了宇宙派与儒家学派的观念,注重宇宙秩序的完整性、和谐感和美学中的和谐。
儒家学派美学着重于内心的感受和心灵美。
它认为,以“义”为基础,以“合”为极致,有礼乐仁爱和忠义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把美学思想发展成追求和谐、伦理价值、美德以及道德学的深刻内涵。
佛家学派美学是以佛教为基础,以佛为表达的方式来体现美。
佛教认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身的震铃,随佛的指引走上精神修养的道路,从而使自己从内心发挥“音律”的美。
以上就是中国四大美学流派的观点,每种流派都强调不同的核心观念,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更好地理解美的内涵。
明清小说中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
明清小说中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明清小说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更是不容忽视。
写实主义的小说在现代文学中颇受欢迎,然而在明清时期,小说更多的是以浪漫、幻想、夸张为主调,却不失真善美的表现手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小说中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探究小说家们对于社会现实、人性张力的表达与感悟。
一、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表达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但要用艺术语言表达思想,还要通过故事情节来阐述社会现实。
在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的存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百姓,贫困落后的工农生活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小说家们深知这一现象,故在作品中揭示了农村百姓贫困、官僚腐败等社会弊病。
例如,程德全所著《镜花缘》就是一部大力揭露封建社会晦暗面的小说。
小说家通过镜子将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相互映照,表现了那些善良美好的人在封建社会下的艰辛生活和被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所迫害的悲苦遭遇。
而这部小说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社会正义的呼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明清小说中的人性张力表现在明清小说中,往往可以看到小说家们对于人性的深刻刻画与感悟。
他们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测性,深挖人性内在抉择的复杂和张力,表现出无私的关怀和宽容的心态。
例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就是明清小说中人性表现最为深刻的一部,全书共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心路历程和人性深层次的抉择。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江湖人物生活的凄美、悲怆、狂妄、豁达等多重情感,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张力,使得小说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三、明清小说中的艺术感染明清小说的作者往往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社会现实和人性张力与美学享受融为一体,以此感染观众,达到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
例如,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就是一部充满艺术感染的小说。
小说中的宋江、方腊等“梁山好汉”形象,其表现手法是典型的浪漫艺术,透过其各自的性格、形象、行为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出观众浓烈的情感共鸣。
明清时期的时装与美学风尚
明清时期的时装与美学风尚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隋唐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其中,时装与美学风尚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时装的演变在明清时期,时装与穿着的形式和种类非常多样化。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穿着方式和风格。
在这里,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明清时期时装的演变历程。
1、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时装以宽袖、宽袍为主,男女通用。
男士的服装包括长衫、短褂、袄子等,而女士的服装则包括旗袍、对襟、褙子等。
这个时期,民间还兴起了许多特色服装,如太岳巾、苕溪诗裙、紫绣鸳鸯袍等。
2、清朝早期清朝早期,尚武风气盛行,时装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和简洁。
男士的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而女士则穿着长衫、褙子等。
这个时期,清宫的衣着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满族风格,以褡裢、马面等为特点。
3、清朝中期清朝中期,时装的设计更加细腻精美,以丝绸、锦缎为主要材料。
男士的服装变得更加复杂繁琐,女士的服装则更加妩媚、优雅。
这个时期,汉族衣着和满族衣着的融合更加完美,形成了独特的汉满混血穿着风格。
4、清朝晚期清朝晚期,时装的设计逐渐朝着简洁、雅致、时尚的方向发展。
男士的装束更加注重立体感和等比例的比例,女士的服装则更加追求曲线美和对称感。
这个时期,时装的样式更加多样化,充满了包容性。
二、美学风尚的演变时装和美学风尚密切相关,是互相影响的。
明清时期的美学风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1、明朝时期明朝时期,人们对美的认识相对较为朴素,美学理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时装方面,明朝人更加注重颜色和图案的搭配,以山水、花鸟等图案为常用装饰。
2、清朝早期清朝早期,人们对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在时装方面,清朝人更加注重细节和形态的设计,以白色、青色、黑色为主要颜色,形成了独特的“三白”风格。
3、清朝中期清朝中期,人们对美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致,形成了清代美学理论的高峰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并且以创作《华山图》为例,说明深入生活的重要性。
王履还提出绘画艺术“法在华山”的观点。
艺术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于客观的生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而生活是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艺术创作无定法,往往应时而变,应理而变。
对此,王履曾比较辩证地指出:“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
……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矣……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之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
”就是说,面对运动、变化着的审美客体,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技法,而着意于新的追求。
因此,他认为, 对前人留下的艺术方法,应采取“宗与不宗之间”的态度。
王履这一美学理论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并接触到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间题。
其次,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也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
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2.祝允明论“象”与“韵”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
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
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
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
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离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甩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至三王涂抹,便成一人一物。
如九方皋(gao)不辨牝牡(pin mu),固人间一种高论。
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
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
只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当中,祝允明的思想更具有现实的美学价值。
早在宋代,轼就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东坡集》前集卷十六,《书那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这四句诗用意在于强调“画贵神,诗贵韵”(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论诗画)),也代表了轼书画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慎曾就此指出轼的片面性。
而晁(chao)补之则以和诗的方式作了补正。
他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转引自《焚书》卷五,《读史·诗画》)和诗明确主诗画艺术应当力求形似与神韵的有机统一。
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溥南诗话》卷二)欺人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王廷相的意象论从实质上说,王履与祝允明的美学思想都是以“意”与“象”两者关系的探讨为出发点,而建立起较全面系统的意象理论的,则是王廷相和陆时雍。
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提出著名“气”之一元论,在文学上是“前七子”之一,影响较大;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也较突出,意象论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容。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一文中。
王廷相认为,诗歌创作既不能拘泥于事实,也不能在情感上追求赤裸裸的表现,而应当是情泄而不露,使人读了感到“余味”无穷,这才是审美意象的创造。
他说:“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也。
《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言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吃之,邀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以意象为诗歌之本,这是王廷相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慎与王廷相是同时代人,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与王廷相很接近,集中体现在他的《升庵诗话》中。
他反对诗歌直其事,并以杜诗为例,驳斥宋人的“史诗”之说。
他拾出:“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
至于直其事,类于讪讦(shan jie),及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
”(《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慎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是主“含蓄蕴藉”,做到“意在言外,使人自悟”(《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这与王廷相“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的观点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慎的这一观点,对清代的王夫之产生了很大影响。
陆时雍生活在王廷相之后,他在《诗镜总论》中关于诗歌的意象理论与王迁相的“意象”观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
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玄诗镜总论》),还说“古人善于言情,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
”(《诗镜总论》)可见陆时雍对诗歌创造意象也是极为重视的。
陆时雍的诗歌意象理论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诗歌意象的创造,不能“过求”,而要有感而发。
他说:“诗不待意,即景自成。
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他以“景”为意象之源,以“情”为意象之本,“情”、“景”交汇,则生意象。
二是诗歌的意象要情景统一,而且具有蕴藉美。
他盛赞“少陵七言律, 蕴藉最深。
有余地,有余情。
情中有景,景外含情。
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他也主“意象玲珑”、“意广象圆”,这与王廷相说的“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枯著”的意思完全一致。
王廷相、慎、陆时雍的意象论,不仅在当时引人注目,而且对后来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贽的美学思想十六世纪中期,明清美学思想已经从封建道学的理性意识中逐步解出来,进而出现了与封建道学相抗衡的美学新思潮。
贽便是这种美学新思潮杰出的代表人物。
贽(zhi)(公元1527-1602年),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美学思想家。
他的主要的美学观点散见于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之中。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贽的美学思想便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人本意识。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无情地解剖“六经”等儒家经典,有力地驳斥了封建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推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提出“天下万物皆出于两,不生于一”(《焚书》的观点)认定宇亩方物皆有阴阳二气组合而成,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他的某些观点仍然受那个时代的局限,特别是阳明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
“童心说”是贽没学思想的核心。
“童心”,即所谓“真心”或“赤诚之心”。
(《焚书·童心说》)他主文艺创作应当确立“真心”,反对虚伪,而能自然地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焚书·童心说》)的挑战,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礼教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
贽的“童心说”,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童心说”出发,贽还主文艺创作应当“发乎情性、由乎自然”,同时还要“顺其性”。
(《焚书·童心说》)他认为,人性本无贤愚高下之分,个性风格不尽相向;所以艺术创作的个性应当不拘一格;自然地展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有为而作”,《焚书•童心说》之中抒发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其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正因如此,他极力强调独创,主“师心”,反对“师古”。
贽本着“童心说”的主旨,在文艺批评特别是小说、戏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艺术主。
作为明代美学新思潮的代表,贽美学思想虽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对同时代的汤显祖、公安派、梦龙以至近代的王国维等美学思想大家的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
(三)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
著有戏曲作品“四梦”,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间棘邮草》、《玉茗堂集》等。
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这些剧作和诗文中。
“情”是汤显祖学美思想的核心。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看破了封建假道学的腐朽实质,加之阳明学派和贽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健康而积极的美学思想体系。
他反对程朱理学,主个性解放;反对假道学,崇尚真性情。
他把“有情之天下”(《玉茗堂尺簇之四·复甘义麓》)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玉茗堂之四·耳伯麻姑游诗序”,“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记题辞))。
所以,他主艺术创作要表现人的真情实感。
“意、趣、神、色”(点校<虞初志>序)是汤显祖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