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地质实验报告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数学调查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2. 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高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数学学习困难、需求、兴趣点等方面;3. 实验步骤:(1)制定调查问卷;(2)发放问卷,收集数据;(3)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学学习困难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②解题技巧不足;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④学习兴趣不高。
(2)针对以上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②开展解题技巧培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问题意识;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数学学习需求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需求主要包括:①提高数学成绩;②掌握解题技巧;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④拓展知识面。
(2)针对以上需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达成;②注重解题技巧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④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数学学习兴趣点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点主要包括:①数学竞赛;②数学应用;③数学趣味知识;④数学史。
(2)针对以上兴趣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应用教学;③引入数学趣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介绍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地质学实验报告
.地学基础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任务: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地质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作为一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地质与地貌学更是重中之重。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在老师对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地介绍下和我对地质作用特点的理解下,我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基本规律。
但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进行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对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认识。
野外实习使我们对自然界中的地质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认知理论。
使我们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能更好的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打下基础。
这次地质实习是我们接触专业课以来第一次走出校园,对地形地貌进行一个实地的观察和学习。
此次实习观察点是在温江区金马河大桥、汶川县映秀镇、紫坪铺以及虹口,实习涉及到流水地貌、坡力重力地貌等不同形态的地质地貌,主要通过对这些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实地观察和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用并重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2018年6月30日三、实习路线:金马河→战洪村→驾虹乡→蒲虹公路半山及山顶→虹口自然保护区沟内→山脚指导老师:陈远学四、实习内容4.1温江区域概况【位置】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区正西16公里处,距双流国际机18公里,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之间。
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由岷江冲积而成,无山无丘,海拔高度最低511.3米,最高647.4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河网密布,雨量充沛,适合农业耕作,物产丰富,地称天府,素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
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这几模型法 二、实验目的掌握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 信号的分辨率问题 三、实验原理 1、褶积原理地震勘探的震源往往是带宽很宽的脉冲,在地下传播、反射、绕射到测线,传播经过中 高频衰减,能量被吸收。
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滤波的过程,滤波可以用褶积完成。
在滤波中, 反射系数与震源强弱关联,吸收作用与子波关联。
最简单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可以看成反 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
通常,反射系数是脉冲,子波取雷克子波。
(1) 雷克子波Wave(t) = (1−2π2f 2t 2)e −2π2f 2t 2(2)反射系数:rflct(z)=1 z =z 反射界面0 z =others(3)褶积公式: 数值模拟地震记录trace(t): trace(t) =rflct(t)*wave(t)反射系数的参数由z 变成了t ,怎么实现?在简单水平层介质,分垂直和非垂直入射两 种实现,分别如图1 和图2 所示。
1) 垂直入射:t =2h v图一垂直入射2) 非垂直入射:t =2 h 2+x 2v图二非垂直入射2、褶积方法(1)离散化(数值化)计算机数值模拟要求首先必须针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处理。
反射系数在空间模型中存在,不同深度反射系数不同,是深度的 函数。
子波是在时间记录上一延续定时间的信号,是时间的概念。
在离散化时,通过深度采 样完成反射系数的离散化,通过时间采样完成子波的离散化。
如果记录是Trace(t),则记录 是时间的函数,以时间采样离散化。
时间采样间距以∆t 表示,深度采样间距以∆z 表示。
在 做多道的数值模拟时,还有横向x 的概念,横向采样间隔以∆x 表示。
离散化的实现:t=It×∆t ;x=Ix×∆x ;z=Iz×∆z或:It=t/∆t; Ix=x/∆x; Iz=z/∆z (2)离散序列的褶积 trace It = rflct(Itao) ×wave(It −Itao)∞Itao =−∞ 四、实验内容1、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3、点绕射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五、方法路线根据褶积模型的实验原理编写C++程序,完成对于垂直入射波的褶积。
地质学实验报告(一)
(1)波痕:在现代河床,海滨,海滩以及干旱地区的沙丘表面上常形成一种由流水,波浪,潮汐,风力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称为波痕。
(2)干裂:现代河滩,海滨,海边等泥质沉积物上常可见到多角形的裂纹,称为干裂,又称泥裂。
(3)盐类的晶体印痕和假象:在某些泥质岩石的层面上,有时可以看到盐类晶体的凹入印痕和凸起的晶体假象。
(2)搬运作用
1.机械搬运作用
流水的机械搬运、冰川的机械搬运、海洋的机械搬运、重力机械搬运
2.化学搬运作用
(3)沉积作用
1.机械沉积作用
2.化学沉积作用(胶体溶液沉积、真溶液沉积)
3.生物沉积作用
(4)成岩作用
1.压固作用2.脱水作用
3.胶结作用4.重结晶作用
沉积岩的特征:
(1)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
①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
②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2.泥质结构:指由及细小的黏土质点所组成的、比较致密均一和质地柔软的结构。
3.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二)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称为沉积岩的构造。
1.层理构造: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气候,季节等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搬运介质(如水)的流向,流量的大小等变化,从而使搬运物质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有机质成分的多少等也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这样就会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结构,总称为层理结构。【根据形态,层理结构可分为水平层理,波形层理,斜层理】
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叫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叫碎屑结构。
(1)碎屑物质:包括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2种。矿物碎屑中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主要是正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再次是白云母以及少许重矿物。【主要是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
地统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地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地统分析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统分析(地质统计分析)是一种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旨在揭示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和内在联系。
通过对地质数据的统计处理,可以识别出地质现象的异常区域,为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地质数据(如岩性、构造、矿化等)。
2. 实验仪器:计算机、统计软件(如SPSS、Excel等)。
四、实验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地质数据,包括岩性、构造、矿化等。
2.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筛选和分类。
3. 数据处理:运用统计软件对整理后的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
4. 结果分析: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读,揭示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和内在联系。
5.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描述性统计:对地质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通过描述性统计,了解地质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2. 相关性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地质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地质现象的内在联系。
3. 聚类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地质数据划分为若干类,揭示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
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地质现象的异常区域。
4. 结果解读: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和内在联系进行解读。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地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地统分析在揭示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和内在联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地统分析方法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七、实验讨论1.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实验结果失真。
地质学实验报告(三)
引起岩石变质的因素主要是岩石所处环境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物理条件主要指温度和压力,而化学条件主要指从岩浆中心出的气体和溶液。这些条件和因素的变化主要来源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下热流,因此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范畴。
(一)温度:温度是热能的表现。一是发生重结晶作用,二是可以产生新的矿物
(二)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1)粒状变晶结构:又称花岗变晶结构,其特征是岩石主要有长石,石英和方解石等粒状矿物组成。矿物颗粒大小相近,多呈他形,互相镶嵌很紧。矿物颗粒接触线呈多边形,浑圆形和锯齿状,定向排列不明显,成块状构造。
(2)斑状变晶结构:其特征是在个体较小的矿物集合体(称为基质)中分布有较大的矿物晶体(称为变斑晶)。
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地质学》实验报告(三)
学号
17410130021
姓名
陈雅静
班级
地理科学17-2
课程
类型
实验
周课
时数
2
考核
方法
考查
任课
老师
张静
备注
无
分数
【一】实验目的
认识变质岩
【二】实验过程
变质岩的概念: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不同于风化作用,前者是在相当的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条件下进行的,而后者是在常温,常压等条件下,或者说是在分化带和胶结带进行的。】
地形测量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地形测量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系统、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2. 测量仪器的使用:学习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外业测量: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获取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
4. 内业计算:根据外业测量数据,进行坐标和高程的计算,绘制地形图。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区域地形特点,熟悉测量仪器操作方法。
2. 水准测量:选择合适的水准路线,安置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
3. 角度测量:利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
4. 距离测量:使用钢尺、皮尺等工具,测量地形点间的距离。
5.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
6. 绘制地形图: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地形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准测量结果:通过水准测量,获取了地形点的高程,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基础数据。
2. 角度测量结果:通过角度测量,获得了地形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空间信息。
3. 距离测量结果:通过距离测量,获得了地形点间的距离,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距离信息。
4. 数据处理结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了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5. 地形图绘制结果: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出了地形图,直观地反映了实验区域的地理特征。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
2.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各种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请教指导教师,最终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结果表明,地形测量在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实习十一实验地质制图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实习十一实验地质制图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时间:2014-06-041.实验目的用图表示地质研究成果是地质工作的传统,制图作业是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图件编制工作是耗费地质工作者时间和精力的两个环节,计算机绘图能显著提高这两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有效减轻地质工作者的制图负担。
实验要求综合应用Microsoft Excel、Grapher、SURFER、CorelDRAW或Supermap GIS等软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小层为作图单元完成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处理、图件制作和图件编辑,提交规范的储层物性平面等值线图。
2.实验方案通过Microsoft Excel对储层物性数据进行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得到实验所需的数据;将得到的数据通过Grapher 中的worksheet以dat的文件形式另存;应用SURFER将dat的文件网格化并生成相应的等值线矢量图、通过CorelDRAW对SURFER中生成的矢量图进行编辑,最终得到符合石油领域作图规范的成果图。
3、关键步骤描述3.1 步骤一在Microsoft Excel中打开储层物性数据,通过【数据】—【筛选】提取出xc2小层的物性参数,新建一个工作表将筛选出的xc2小层的数据复制过去。
将xc2小层的砂层总厚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以及小层号这些列删除。
选择【数据】—【排序】以井号进行排序,通过【分类汇总】(以井号为分类字段,平均值为分类方式,以横坐标X(米)、纵坐标Y(米)、孔隙度为分类选项)求出每口井的坐标平均值和孔隙度平均值。
将汇总后的数据以文本形式进行保存,新建一个工作表,将文本数据复制到工作表中。
通过【数据】—【筛选】,筛选出井名包含“平均值”的井;新建一个工作表,将筛选出的井名包含“平均值”的井数据复制到工作表中,通过【查找和替换】将“平均值”替换为空白。
将最后的工作表进行保存,这便是实验所需的数据文件。
地质实验报告心得
一、前言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我积极参与了地质实验课程的学习。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地质实验报告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目的与意义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 深入了解地质现象: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和记录各种地质现象,如岩石的构造、矿物的光学性质等,从而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科学素养:实验过程中,要求我们严谨、细致、耐心,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质地貌学等方面的实验。
2. 实验方法:采用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方法进行实验。
四、实验过程与心得1. 岩石学实验(1)实验内容: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如颜色、硬度、裂隙等,进行岩石分类。
(2)实验心得: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岩石的宏观特征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岩石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矿物学实验(1)实验内容: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如颜色、透明度、解理等,进行矿物鉴定。
(2)实验心得:通过实验,我掌握了矿物的光学性质,并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进行矿物鉴定。
3. 地质构造学实验(1)实验内容: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等,分析其形成原因。
(2)实验心得:通过实验,我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并学会了如何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4. 地质地貌学实验(1)实验内容:观察地质地貌现象,如河流、湖泊、山脉等,分析其形成原因。
(2)实验心得:通过实验,我了解了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学会了如何分析地质地貌现象。
五、实验总结与展望1. 总结:通过本次地质实验,我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2. 展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数学实验报告模板(3篇)
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目的一]2. [目的二]3. [目的三]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相关数学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仪器名称]2. [设备名称]3. [其他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2. [步骤二]-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3. [步骤三]-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后续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数据记录表格]- [数据项一]- [数据项二]- [数据项三]...[数据项N]2. [数据分析]- [对数据记录进行初步分析,包括计算、比较、趋势分析等] -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数据分析结果]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展示]- [图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文字描述实验结果]2. [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解决方案]- [总结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八、实验结论1. [总结实验目的达成情况]2.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3. [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九、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站等]十、附录[如有需要,可在此处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图片、计算过程、源代码等]---注意:1. 实验报告应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以下模板仅供参考。
2. 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根据实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3. 实验报告应保持简洁、清晰、条理分明,避免冗余信息。
4. 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第2篇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列出实验所需仪器]2. 材料:[列出实验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一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2. [步骤二]-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二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3. [步骤三]-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三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依实验内容添加更多步骤)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数学地质实验报告
聚类分析班级:资工801 姓名:学号:序号:1.于南海地区取得干酪根样品六个,每个样品测取了六项指标,分别是:类脂体、壳质体、镜质体、惰质体的百分含量,H/C原子比和O+S/C原子比。
原始数据如下:南海干酪根样品指标原始数据表2.数据处理:聚类平均联结(组之间)树状图C A S E 0 5 10 15 20 25 Label Num +---------+---------+---------+---------+---------+4 -+-----+5 -+ +-----------------------------------------+1 -+-----+ |6 -+ |2 -------+-----------------------------------------+3 -------+该树状图,层次清。
3.结论:(1)根据类脂体的百分比不同,可将6组数据粗分为两类,样品1,4,5,6为第一类,样品2,3为第二类。
(2)又可根据惰质体的百分比不同,将6组数据分为两类,样品1,4,5,6为第一类,样品2,3为第二类。
(3)根据类脂体的百分比不同,可以将6组数据分为三类,样品1,6为第一类,样品2,3为第二类,样品4,5为第三类。
(4)根据类脂体的百分比不同,可以将6组数据分为三类,样品1,6为第一类,样品2,3为第二类,样品4,5为第三类。
判别分析1.数据:数。
2.数据处理:判别分析 1协方差矩阵的均等性的箱式检验步骤统计典型判别式函数摘要分类统计量单独组图表结论:(1)第一组判别函数:11234()22.5088.240.861462.3534.241F Y y y y y =+++- 第二组判别函数:21234()45.551113.41 1.07821.1328.952F Y y y y y =+++- 第三组判别函数:31234()36.26193.954 1.10351.6734.379F Y y y y y =+++- (2 将31个原样品指标代入个判别函数:1()22.500.27688.240.180.86140.44662.350.68334.24129.95F Y =⨯+⨯+⨯+⨯-=同理可得:2()17.91F Y =,3()26.83F Y =由于1()F Y 的值最大,故该样品应归于第一组(即油层)。
地质学实验报告(二)附件
砾岩类——碎屑直径在2-0.05mm
类——碎屑直径小于0.005mm
2.火山碎屑岩亚类:主要是火山喷发碎屑由空中坠落就地沉积或经一定的距离的水流冲刷搬运沉积而成的。
(1)火山集块岩
(2)火山角砾岩
(3)凝灰岩
(2)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地质学》实验报告
学号
17410130021
姓名
陈雅静
班级
地理科学17-2
课程
类型
实验
周课
时数
2
考核
方法
考查
任课
老师
Be
分数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主要的沉积岩。
【二】实验过程
(一)碎屑岩类
1.沉积碎屑岩亚类:这一类岩石是由母岩风化和剥蚀作用的碎屑物质所形成的岩石,又称陆源碎屑岩。
1.铝,铁,锰质类岩
2.硅,磷质岩类
3.碳酸盐岩类
(3)特殊沉积岩类
1.风暴岩
2.浊积岩
【三】实验心得体会
《数学地质》2讲2地质数据及其统计分析-8页精选文档
第二课 地质数据及其统计分析讲5个方面的问题一、地质数据的概念、类型及属性 二、地质数据的选择和整理 三、地质数据的预处理 四、地质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 五、与油气地质有关的分布函数一、地质数据的概念、类型及属性1 概念地质信息的数、字母和符号的集合。
2 类型按地质数据的特点分为观测、综合和经验数据三大类。
◆观测数据——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观测和度量所获得的数据。
又分为定性和定量数据。
①定性数据——用代码或字符等来表示某一地质特征及其相互间关系的一种“数据”。
又分为名义型和有序型两种。
名义型数据 通过鉴别区分不同的对象或个体并赋予不同代码后形成的数据。
如: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等。
有序型数据 有次序的数码或代码并用次序来表示数码或代码间的一种单调升降关系的数据。
如:生油岩的干酪根分成I ,II ,III 级。
又如:油气储量的级别等。
②定量数据——具有数量概念的数据。
分为间隔型和比例型数据。
间隔型数据 特点:不仅能比较其大小,而且能定量地表示数据间的差异;无自然零值,但有负值。
比例型数据 特点:具有绝对零值而没有负值的间隔型数据。
大多数定量数据都属比例型数据。
◆综合数据——由观测数据经有限次算术或代数运算后,并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数据。
如:甲烷系数、时间—温度指数值、平均值、均方差、相关系数等。
◆经验数据——根据大量实际观测值归纳出来或根据公式计算而得出的经验值。
如:单储系数、排烃系数等。
3 属性(1) 统计规律性随机变量的性质,一次观测具有偶然性,多次重复观测,则具有规律性。
(2) 函数规律性当自变量给定,函数γ就完全确定了,如: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即子元素数量公式为:tn eλγ-=n——衰变开始时原子核的总数式中:t——衰变时间γ——时间t后母元素的数量λ——系数二、地质数据的选择和整理1 地质数据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选择数据◆选择的数据反映指标的地质意义明确◆数据的水平要一致,可靠性要强◆能对数据的统计和函数规律性作出描述、◆数量应能满足数学模型的要求◆数据的分布均匀、合理2 数据的处理(1)原始数据矩阵,即(2)方法数据矩阵对原始数据矩阵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变换,使其满足数学模型的要求,这种经变换后形成的数据矩阵称为方法数据矩阵。
数学地质实验二 趋势面分析
实验二某研究区沙二段地层局部凸起分布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油气田勘探实践表明,受构造因素控制的油气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采用传统的地质方法研究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时,有些局部构造,特别是低幅度的局部构造常常被区域性构造的展布所掩盖。
趋势面分析能够突出局部异常,为寻找油气田提供新的依据。
通过对某区域埋深数据进行采样,再通过趋势面分析,并用相关软件绘制趋势面偏差图,可直观反映该地区的局部构造,以此来寻找油气藏。
二.数据的计算与处理
下表为某研究区沙二段顶面埋深数据及采样点:
1、整理数据,形成趋势面分析程序要求的数据文件
2、利用给定的趋势面计算程序,分别进行2-4次趋势面分析计算;(1)进行2次趋势面分析,得以下数据:
利用Surfer 软件绘制沙二段顶面2次趋势剩余(正偏差)图:
利用Surfer 软件绘制沙二段顶面3次趋势剩余(正偏差)图: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通过对该地区进行2-4次趋势面分析,并利用Surfer 软件绘制沙二段顶面2-4次趋势剩余(正偏差
)图可分析该地区的局部构造。
由以上三幅偏差图可以看出,在马家及柳店-西乡一带均出现大面积的正异常区。
而根据实际经验,大部分油气田位于正异常区,由此可以初步推断,在马家及柳店-西乡一带可能存在油气藏。
地球科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样品分析,了解地球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地质构造,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分支。
本实验主要基于地质学原理,通过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进行物理性质测试以及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来揭示岩石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
三、实验设想1. 通过实地观测,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如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2. 利用地质罗盘和测斜仪,测量岩石的产状和地质构造。
3. 通过岩石物理性质测试,了解岩石的硬度、密度和孔隙度等指标。
4. 对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推断岩石的成因和形成环境。
四、实验步骤1. 实地观测:- 选择实验地点,观察地表岩石的分布和特征。
- 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 利用测斜仪测量岩石的倾角。
2. 岩石物理性质测试:- 使用硬度计测量岩石的莫氏硬度。
- 使用密度计测量岩石的密度。
- 使用孔隙度计测量岩石的孔隙度。
3. 岩石样品采集:- 根据观测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样品。
- 采集岩石样品时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
4. 化学成分分析:- 将采集的岩石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
- 根据化学成分,推断岩石的成因和形成环境。
五、实验结果1. 实地观测结果:- 观测到多种类型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 通过地质罗盘和测斜仪,测量出岩石的产状和地质构造。
2. 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硬度、密度和孔隙度。
3.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XRF分析结果显示,沉积岩主要含有硅酸盐矿物,岩浆岩主要含有长石和石英,变质岩则含有变质矿物。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地球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观测、岩石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
工程地质数值法实验报告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岗子山隧道入口斜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一、有限元法概述有限元法视工程岩土为连续力学介质,通过离散化,建立近似函数把有界区域内的无线问题化为有限问题,并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对工程问题进行应力与变形分析。
二、有限元法基本原理实验运用线弹性有限元法对隧洞开挖前、开挖后以及支护后,二维断面上岩土体应力应变进行分析。
1、研究区域的离散化离散化就是将所研究问题的区域划分成有限个大小不等的单元体,并在单元体的指定点设置节点,把相邻单元体在节点处连接起来组成单元集合体,以代替所研究问题的区域,并以各离散单元节点处的位移作为未知量。
边坡开挖区域二维断面岩土体离散化如图一所示。
2、选择位移模式用节点位移表示单元内任意一点的位移关系式,其矩阵形式为:{ ? } =[N] { Ul e注:{ ?}为单元体内任一点的位移列阵,[N]为形函数矩阵,其元素是位置坐标的函数,{ U }为单元体节点的位移列阵,。
3、单元分析位移模式选定后进入单元力学特性分析:将位移模式带入几何方程,可导出用节点位移表示的单元应变计算公式:e{ £} =[B] { U } 注: [B]为应变矩阵。
利用物理方程,由以上应变表达式导出节点位移表示的单元应力计算公式:e {八=[G] { U } 注:[G]为应力矩阵。
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作用于单元上节点力和节点位移之间的关系,即单元刚度方程:e{ F} =[K] { U} 注:[K] 为单元刚度矩阵。
4、计算等效节点荷载研究区域离散化以后,即假定力是通过节点从一个单元传递到另一个单元的。
但作为实际的连续体区域,力是从单元的公共边界上进行传递的。
因而作用在单元边界上的表面力以及作用在单元上的体积力、集中力等都需要等效地移置到节点上,用等效的节点荷载来代替作用在单元上的力,力的移置须遵循力等效或虚功等效原则。
5、建立平衡方程要求所有相邻单元在公共节点处的位移相等,于是得总体刚度矩阵、荷载列阵和节点位移列阵表示的整个结构平衡方程:N[K][U]= { R}6、引入边界条件、修正总体平衡方程考虑所研究区域的位移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对总体平衡方程进行修正,消除[K]的奇异性(从力学意义上是消除结构刚体运动),由平衡方程求出未知节点位移。
地质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地质学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后续地质学课程打下基础。
三、实验器材1. 矿物标本2. 显微镜3. 镜台4. 滤纸5. 酒精灯6. 镊子7.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原理地质学实验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
通过观察、分析矿物标本,了解矿物的基本性质、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而认识地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1. 观察矿物标本的形态、颜色、硬度等特征,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2. 使用显微镜观察矿物薄片,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如透明度、反射率、折射率等。
3. 使用酒精灯对矿物进行加热,观察矿物的熔融现象。
4. 使用滤纸对矿物进行分离,观察矿物的密度和浮沉性。
5.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六、实验数据1. 矿物标本名称:石英2. 形态:柱状晶体3. 颜色:无色4. 硬度:75. 透明度:透明6. 折射率:1.5447. 熔融现象:加热后熔融8. 密度:2.65g/cm³9. 浮沉性:下沉七、数据处理1. 计算矿物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度 = 矿物密度 / 水的密度相对密度= 2.65g/cm³ / 1g/cm³ = 2.652. 分析矿物的光学性质,判断矿物的种类。
八、实验结果1. 通过观察石英的形态、颜色、硬度等特征,确定其为石英。
2. 通过显微镜观察,石英具有明显的柱状晶体形态,无色透明,硬度为7。
3. 加热后,石英熔融,表明其熔点较高。
4. 通过密度和浮沉性实验,确定石英的密度为2.65g/cm³,下沉,表明其密度较大。
九、实验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石英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柱状晶体,硬度为7,熔点较高,密度较大。
2. 通过观察、分析矿物标本,掌握了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原理。
3. 增强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地质学课程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地质上机实习报告
(实验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班级:地质工程1403班
学号: **********
姓名:***
实验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程序设计及完成算例,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建立原始数据文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结果数据,进行相应的地质解释。
三、实验步骤:
1、打开地学信息系统。
2、文件操作——新建原始数据文件——输入原始数据(按照格式)。
3、文件操作——保存原始数据文件(注意文件名和文件保存地点)
4、属性分析——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
5、“开始计算吗?”——确定
6、请输入F检验值——输入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7、是否输出变换矩阵?……每一步的相关系数矩阵。
8、到此为止,结果全部出来。
9、“结束回归分析(Y/N)?”
10、抄录结果
11、文件操作——保存计算结果(注意提供文件名和文件保存地点)
四、实例结果
一、实例一:
1、原始数据文件
11,1
1,0.03,8.32
2,0.05,7.82
3,0.08,7.72
4,0.12,7.21
5,0.15,6.81
6,0.21,6.22
7,0.28,5.62
8,0.31,5.51
9,0.34,5.02
10,0.40,4.73
11,0.45,4.3
2、结果数据文件
线性回归或逐步回归计算:
K=1
矩阵变换(1)
1.000 -0.994
0.994 0.011
回归方程:
Y= 8.357424+-9.360188X( 1) 复相关系数=.994496040290326 标 准 差=5.03308759265822E-02 F-检 验 值=810.8494 拟合表:
序号 实测值 回归值 偏差值 1 8.32 8.077 0.243 2 7.82 7.889 -0.069 3 7.72 7.609 0.111 4 7.21 7.234 -0.024 5 6.81 6.953 -0.143 6 6.22 6.392 -0.172 7 5.62 5.737 -0.117 8 5.51 5.456 0.054 9 5.02 5.175 -0.155 10 4.73 4.613 0.117 11 4.3 4.145
0.155
F 检验:
自变量个数P=1,样本个数n=11
∑=-=n
i i
y n y S 1
2
2总,∑=-=n
i i y n y
S 1
22ˆ回,回总剩=S S S - 带入公式在excel 求得
4882476.18=回S ,0.205084=剩S ,6933316.18=总S
根据公式:
1
--=
P n S P
S F 剩回
算得F=811.34671
根据公式:
总回S S r =
求得相关系数r=0.9945
给定显著水平α=0.10,查表得36.3)9,1(=αF 。
由于)9,1(αF F >,该回归方程显著,且不必再做相关系数检验。
区间预测:
估计剩余标准值:由公式
)2(-=n S 剩δσ
求得,150954.0=δσ
求出因变量估计值:当自变量取定值x =0.3时,由回归方程可求得 因变量数学期望的
估计值y
ˆ=5.5493676 写出预测区间:由公式
95%置信区间:(δδσσ2ˆ,2ˆ+-y y
) 99.7%置信区间:(δδσσ3ˆ,3ˆ+-y y
) 可以得出:
95%置信区间:(8512756.5,2474596.5) 99.7%置信区间:(0022296.6,0965056.5)
3、对结果数据进行解释
煤的发热量(g
DT Q )和煤灰分(g
A )含量的相关系数r 达到0.9945,可以见得煤的发
热量和煤灰分的含量是紧密相关的。
且随着煤灰分含量的增大,煤的发热量在减少。
二、实例二: 1、原始数据文件 13,1
1,2.1,106.41 2,3.1,108.2 3,4.1,109.58 4,5.1,108.51 5,6,110.11 6,7,109.93 7,8,110.5 8,9,110.6 9,10,110.6 10,11,110.9 11,12,110.78 12,13,111 13,14,111.5 2、结果数据文件
线性回归或逐步回归计算: K=1
矩阵变换(1)
1.000 0.878 -0.878 0.230 回归方程 :
Y= 107.3071+ .3221049X( 1) 复相关系数=.877647447886582
标 准 差=.213613758637404 F-检 验 值=36.88126 拟合表:
序号 实测值 回归值 偏差值 1 106.41 107.984 -1.574 2 108.2 108.306 -0.106 3 109.58 108.628 0.952 4 108.51 108.95 -0.44 5 110.11 109.24 0.87 6 109.93 109.562 0.368 7 110.5 109.884 0.616 8 110.6 110.206 0.394 9 110.6 110.528 0.072 10 110.9 110.85 0.05 11 110.78 111.172 -0.392 12 111 111.495 -0.494 13 111.5
111.817 -0.317
F 检验:
自变量个数P=1,样本个数n=13
∑=-=n
i i
y n y S 1
2
2总,∑=-=n
i i y n y
S 1
22ˆ回,回总剩=S S S - 带入公式在excel 求得
18.50943=回S , 5.522494=剩S ,031924.24=总S
根据公式:
1
--=
P n S P
S F 剩回
算得F=36.8680683
根据公式:
总回S S r =
求得相关系数r=0.87761137
给定显著水平α=0.10,查表得23.3)11,1(=αF 。
由于)11,1(αF F >,该回归方程显著,且不必再做相关系数检验。
区间预测:
估计剩余标准值:由公式
)2(-=n S 剩δσ
求得,70855.0=δσ
求出因变量估计值:当自变量取定值x =6时,由回归方程可求得 因变量数学期望的估
计值y
ˆ=109.23973 写出预测区间:由公式
95%置信区间:(δδσσ2ˆ,2ˆ+-y y
) 99.7%置信区间:(δδσσ3ˆ,3ˆ+-y y
) 可以得出:
95%置信区间:(65683.110,82263.107) 99.7%置信区间:(36538.111,11408.107)
3、对结果数据进行解释
煤矿脉中相邻样本点处某种伴生金属的含量r 达到了0.87761137,可以看出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且根据其线性方程可以看出,随着距离X 的增大,伴生金属的含量也在缓慢的增大。
当距离为0时,伴生含量最小,为107.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