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76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884ab40449649b6649d747a6.png)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8-11-09T17:15:25.2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翟建彬[导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恢复时间,缩短治疗时间,促进康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翟建彬(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院儿科;黑龙江望奎152100)【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腹泻应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2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资料,将其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手段,研究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76.8%,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腹泻、呕吐改善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恢复时间,缩短治疗时间,促进康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科胃肠综合症,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病症,临床患儿常出现排便次数多、粪便形状改变,常伴有发烧高温,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1]。
若不能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身体状况,可引发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中西药治疗是常规治疗手段,但对患儿影响较大,效果并不显著。
本文为研究分析小儿腹泻应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对112例小儿腹泻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资料来自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2例腹泻患儿,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f3c6df227916888486d7f4.png)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100 确诊为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50 例,西医组给予抗生素,肠道黏膜保护剂和缓解胃痉挛药物,中医组给予辩证并用口服中药和给予小儿推拿,观察治疗5 天后效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中医组治愈19 例,好转21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80%;西医组治愈11 例,好转17 例,无效22 例,总有效率为56%;中医组疗效显著,P<0.05。
结论:使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可以有效止泻,且操作简单,容易给患儿接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小儿推拿小儿腹泻以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稀烂便、水样便为主要特征,多发于3岁以下儿童,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会逐渐降低,但病死率最高达4%,是儿科常见的消化性疾病[1]。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病毒感染, 早期喂养不当,气候骤变等,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治疗。
现阶段患儿用西医治疗,疗效欠佳。
现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法,运用中药内服结合小儿推拿,综合治疗小儿腹泻,取得较佳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 年7 月~2012 年7 月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腹泻患儿100 例,临床均可见水样便、蛋花样便,大便每日6 次以上,部分患儿出现呕吐、口渴,体查腹部可闻及活跃肠鸣音,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50 例。
中医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3 个月~3.6 岁,平均2.7 岁, 病程2~7 天,轻度脱水37 例,中度脱水13 例;西医组男27 例,女23 例, 年龄由4 个月~3.5 岁,平均2.6 岁,病程2~7 天,轻度脱水34 例,中度脱水16 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中医组中,给予辩证,其中,属于湿热泻者12 例,可见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肛门灼痛,小便短赤,可伴发热、呕吐,烦恼,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
查肛辨证法治疗小儿腹泻120例疗效观察
![查肛辨证法治疗小儿腹泻120例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79c90d5e009581b6ad9eb1e.png)
首席医学网 2010年01月05日 16:06:20 Tuesday∙医师杂志征稿 ∙普通外科文献 ∙呼吸疾病会议 ∙网站运营 ∙核心期刊征稿 ∙帕金森病 ∙国际神经再生论坛 ∙内蒙中医药 ∙心律失常会 ∙危重病诊治 ∙心血管医师 ∙内科诊疗班 ∙方剂组成原理 ∙亚健康学会 ∙ 风湿关节炎作者:张丽娟 左秀芳 姜仁昌 作者单位: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加入收藏夹《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 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医学会快讯| 《中华普通外科》征稿【关键词】查肛辨证法小儿腹泻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2007年8月~2008年8月腹泻患儿240例,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1],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
治疗组中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1.65±1.15岁;平均腹泻次数9.29±1.1次/日,平均病程3.04±1.21天。
对照组男36例,女44例;平均年龄1.80±0.85岁,平均腹泻次数9.0±1.6次/日;平均病程3.11±1.24天。
中毒症状明显伴休克及大便培养为细菌感染者除外。
两组病情及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以名老中医刘弼臣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运用查肛辨证法分为4个证型施治。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06603e0242a8956bece4f6.png)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P<0.05。
结论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腹泻,可将患儿的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好发季节为秋季。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为大便稀、次数增多,如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现象,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在西医治疗中,以补水、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为主,用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为减轻患儿的痛苦,更好的治疗小儿腹泻病,我院采取了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61例,女59例,年龄为4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2.31±0.51)岁,病程为1-61h,平均病程为(13.24±4.67)h,其中有30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0%,27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5%,其余3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5%;观察组,男60例,女60例,年龄为3.7个月-3.8岁,平均年龄为(2.61±0.71)岁,病程为1.5-65h,平均病程为(13.84±4.97)h,其中有31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1.67%,24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0%,其余5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8.33%,这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4b4d2e1551810a6f52486c3.png)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摘要: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
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关键词:中医辨证小儿腹泻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1-02小儿腹泻从中医来讲,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症包括风寒,湿热和伤食。
其中风寒指的就是受到外部气候影响比如着凉引发的腹泻,伤食就是指的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问题。
虚证主要有脾虚泻和肾虚泻,其中肾虚泻就是我们常说的凌晨起夜的五更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2例,男78例,女84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7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33例,占78.4%;其他季节29例,占21.6%;162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3天。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
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76例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76例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2446ac284ac850ad0242f5.png)
胃苓 汤出 自金元 四大家 朱丹溪所著 的《 丹溪心法 》 , 是由 《 伤寒论 》 治太 阳病蓄水证 的五苓 散和宋代 《 太平患 民和剂局 方》 中的平 胃散合 方而成 , 具有 祛湿和 胃、 行气利 水之 功效 ,
患者女 , 5 8岁 , 初诊 日期 2 0 1 1 年3 月2 0日。 病程 l 5年 , 多在 气候 变化时发作 , 表现为气急 、 胸闷 、 咳嗽 , 夜间明显 , 不
脾、 肾等脏气 虚弱之候 。 根据这一理论 , 哮喘发作 时选用 , 肺之
合穴尺泽 , 背俞 、 肺之专穴肺俞 穴宣通肺气 。 膻 中为气之会 、 丰
实用 医技 杂志 2 0 1 3 年6 月第 2 0 卷第 6 期
J 0 u ma 1 0 f P m c t i c a l / V I e d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2 0 , N o . 6
壳; 有热象者加茯苓 、 黄莲 、 白头翁等 , 清热利湿止泻 。应该特
别注意该 方用 于d x J L 腹泻 时 ,用量必须要轻 ,否则会适得其
反。
1 . 2 . 2 腹 药方 法 : 本方 加水 1 0 0 mL , 取4 O 5 0 m L , 煎 2次混 合后 ,较 大的患者可根据腹泻 的程度分每 日2次或每 日 3 次
2 结 果
其治疗进行了很 多探索 , 本组 6 7 例患者采用穴位埋线加耳穴
埋针综合 治疗 , 通过经络调节 , 协调 阴阳气血 , 扶正祛邪 , 调动 机体 自身抗病能力 , 取得 了一定的疗效。 改进 的一次性无菌穴 位埋线针 , 对组织损伤小 , 微创低痛 , 不需要麻 醉 , 患者乐于接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0dbe9b8762caaedd33d4a6.png)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摘要】观察运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09年7月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共59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患儿给予黄芪建中汤为主加减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维持治疗。
治疗后随访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临症加减用药,以消食化积,清肠化湿,运脾止泻,诸药合用起到很好的疗效,为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黄芪建中汤;中医药疗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对象为2008年7月~2009年7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共59例,其中男23例,女36例,年龄1~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均在3天之内,均为腹泻,便次增多,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
其中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者36例,不伴有明显发热、呕吐、腹胀者26例,大便镜检无白细胞,无红细胞,部分有未消化物(+~++),大便培养阴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比例均大于40%。
全组患儿按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9例,给予西医维持治疗。
1.2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儿科学》。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每日10次左右,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或蛋花样,有时伴有少量粘液或未消化物,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胀、纳呆。
1.3治疗方法治疗组患儿给予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各药方剂量为:黄芪5~12 g,炒麦芽、大枣、苍术各6~10g,茯苓6~8g,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葛根各5~8 g,炙甘草6 g,槟榔3~6 g,木香2~6g。
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20~60 mL,每日3次。
表邪重可加苏叶5~8 g,荆芥3~6 g;热甚、大便有脓球加黄芩4~6 g,蒲公英3~8 g,黄连3 g;呕吐频作者加旋覆花、炙枇杷叶各5~8 g,法半夏3~5 g;腹痛者加延胡索、枳壳各5~8 g;久泻不止者加莲子5~8 g,乌梅、禹余粮各3~5 g。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https://img.taocdn.com/s3/m/ee7b6c3d3169a4517723a33e.png)
用料配方:砂仁10克,猪肚子1000克,花椒、胡椒末、葱白、生姜各适量
操 作:将猪肚洗净,用沸水烫一下,刮去内膜,放入砂锅中加水加花椒、生姜、葱白煮熟后,捞起猪肚晾冷切条,再将原汁烧开下肚条、砂仁、胡椒末、味精等,文火炖煮20分钟即成。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功 效:发表散寒,温中通阳
用 法:趁热服食,每日2次
3)湿热型
表 现: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每日数次或数十次,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肛门灼热,伴湿热之象,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苔黄腻。
治 法:疏风散热
取 穴: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揉外劳宫30次
参考方剂:藿香正气散
功效:解表和中 理气化湿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蕴热不退,午后热重等
用料配方:栗子仁与白糖适量
操 作: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服食
功 效:养胃健脾
用 法:每日1~2次,连食数日
注:(1)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腹部,顺时针摩腹待药物吸收,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5分钟
(2)将糖液倒入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盘内摊平,稍冷,即用刀划成条,再划成小块即成。
功 效:健脾止泻。 适应久泻、久痢等症。
查肛辨证法治疗小儿腹泻120例疗效观察资料
![查肛辨证法治疗小儿腹泻120例疗效观察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b727304a7302768e993978.png)
首席医学网 2010年01月05日 16:06:20 Tuesday∙医师杂志征稿 ∙普通外科文献 ∙呼吸疾病会议∙网站运营 ∙核心期刊征稿 ∙帕金森病 ∙国际神经再生论坛 ∙内蒙中医药 ∙心律失常会 ∙危重病诊治 ∙心血管医师 ∙内科诊疗班 ∙方剂组成原理 ∙亚健康学会 ∙ 风湿关节炎作者:张丽娟 左秀芳 姜仁昌 作者单位: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加入收藏夹《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 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医学会快讯| 《中华普通外科》征稿【关键词】查肛辨证法小儿腹泻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2007年8月~2008年8月腹泻患儿240例,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1],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
治疗组中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1.65±1.15岁;平均腹泻次数9.29±1.1次/日,平均病程3.04±1.21天。
对照组男36例,女44例;平均年龄1.80±0.85岁,平均腹泻次数9.0±1.6次/日;平均病程3.11±1.24天。
中毒症状明显伴休克及大便培养为细菌感染者除外。
两组病情及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以名老中医刘弼臣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运用查肛辨证法分为4个证型施治。
伤食泻。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1fcca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c.png)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原及因素引致的消化道疾病,常以腹泻为主症,可见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相关症状。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却因病因复杂,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从中医内外治方面对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进行综述。
旨在临床上为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迁慢性腹泻中医治疗迁慢性腹泻是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合称,常因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一组消化道疾病,迁延性腹泻其病程常在2周至2个月,而慢性腹泻其一般病程大于两个月,继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贫血甚至低蛋白血症、生长发育障碍,为小儿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目前国内外西医医学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常用液体疗法、营养治疗、补充微量营养素、抗生素等治疗[2],但如果婴儿期不建议选用抗生素,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重要性因而突显。
相对于西医的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方式多样且可互补,面对不同的病症可灵活应用。
1.中医内治法1.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内治小儿迁慢性腹泻为临床多见治法,主要多用健脾燥湿之药,潘艳[3]等通过对小儿迁慢性腹泻近十年的文献整理发现,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使用频次最高的重要前十位共同功效为健脾益气,也认为脾虚湿盛证为小儿迁慢性腹泻最常见证型。
沈国芳[4]等学者通过51组对照实验发现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血锌值水平及免疫功能。
陈淑贤[5]等学者通过检索数据库并Meta分析后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腹泻中具有良好疗效,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
张衍德[6]等学者通过将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66例,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治疗,并与服用吡呱酸、参苓白术丸治疗进行对照实验比较,发现: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明显,且对脾肾虚证及伤食证疗效均为100%,总有效率达95.45%。
吴頔[7]通过55组对照实验发现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9%,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七味利湿散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8.2%,也可说明七味利湿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显著。
2022年版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版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0829f1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c.png)
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的轻症患儿。
一、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EZ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感染性腹泻ICD-10编码:A09.004;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编码:A08.000;过敏性腹泻ICD-10编码:K52.201;饮食性腹泻ICD-10编码:K52.204;慢性腹泻ICD-10编码:K52.9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九版(王天有、申坤玲、申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脾虚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肾阳虚泻(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九版(王天有、申坤玲、申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病(TCD编码:BEZ120))和小儿腹泻(感染性腹泻ICD-10编码:A09.004;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编码:A08.000;过敏性腹泻ICD-10编码:K52.201;饮食性腹泻ICD-10编码:K52.204;慢性腹泻ICD-10编码:K52.908)。
2.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适应症,无其他禁忌症。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中医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0a5ff9102768e9950e7388f.png)
中医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以社区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间接收的100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参苓白术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应用中医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中医治疗;参苓白术颗粒;疗效小儿腹泻作为影响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主要与患儿脾胃娇嫩、消化不畅等因素有关,多数婴幼儿腹泻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调、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导致,患者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大便失常等情况,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1]。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好,已有诸多报道证实,为进一步探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效果,选取社区医院接收患儿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以社区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间接收的100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白细胞检查结果显示计数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颗粒。
常规治疗主要以退热、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液、抗生素治疗等为主。
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0280)温水服用,患儿每次3g,一日三次。
1.3观察指标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制定,以痊愈、好转、无效三个指标为主,以痊愈+好转为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每日排便少于两次;好转:症状与体征改善效果显著,指标好转但未恢复正常;无效:不符合以上两个判断指标或者病情加重、恶化者。
1.4统计学医学数据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11c5f4af45b307e971974a.png)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78例腹泻患儿,依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综合治疗措施。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率。
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效率差异显著(P<0.05);对照两组患儿呕吐消失时间、腹泻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均表明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
结论:治疗小儿腹泻,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更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可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小儿腹泻是儿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综合征。
该种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患儿的粪便性状发生改变,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期间还会伴随呕吐、发热、食欲下降等多种临床表现。
如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可能引发水电解质紊乱。
常规治疗小儿腹泻采取的是西药治疗,但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
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到,中药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更有助于促进患儿康复。
本文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依据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78例腹泻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符合小儿腹泻的判断标准。
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患儿年龄0.5~9岁,平均年龄为(3.5±1.9)岁。
观察组39例,男21例,女18例,患儿年龄为0.5~8岁,平均年龄为(3.4±0.6)岁。
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大便性状发生改变,且多为黏液状、糊状、蛋花汤状以及稀水状。
检验结果表示为脂肪球与白细胞。
同时部分患儿伴随腹泻、发热、腹痛、轻中度脱水以及呕吐等情况。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接受治疗时,所有患儿均减少食量,且主要为糖水和米汤等清淡食物,以此减轻其肠胃负担。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233b763561252d380eb6ee6.png)
治法 : 健脾止泻 , 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物 , 以健脾理气
化湿。
方药 : 加味参苓 白术散 , 党参 1 炒 白术 5g茯苓 1 、 0 、 0g
怀 山药 1 - 薏苡仁 1 、 白扁豆 1 、 0g炒 , Og 炒 0g 陈皮 3g砂仁 5g 、 、
乌梅 1 、 0g炙甘草 1 。如见久泻不止 , 0g 加赤石脂 5g以固肠止
3 评 判 标 准
茯苓 1 、 0g黄连 3 、 半夏 5g 陈皮 5g g 、 。如腹痛 较剧 及气胀者 , 用大黄粉 , 以助通便。2 0例。
22 风寒 泻 . 泄 泻清稀 , 甚则 如水样 , 闷食少 , 脘 腹痛 肠 鸣。或兼外感风寒 , 则恶寒 、 发热、 头痛 、 肢体酸痛 , 舌苔 白或 白 腻, 脉濡缓 , 指纹淡红。
深黄而臭 , 或见少许黏液 , 腹部时感疼痛 , 食欲不振 , 肢体倦怠 ,
发热或不发热 , 口渴 , 小便短黄 , 舌苔 黄腻 , 脉滑数 , 指纹紫 。 治法 : 清热利湿 , 主要采用清利药物 , 以解表清热利湿 。
【】 刘耀东 , 1 l 王敬华 , 丽萍 , . 孙 等 浅谈脾 胃与脑 中风 的关系叨. 光明 中
小儿腹泻属 中医学“ 泻” 泄 的范畴 , 是儿科 常见 的消化道疾
病, 以排便次数增多 ,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 至泻 出如水样为 甚
泻; 腹痛加木香 5g 理气止 痛 ; 而无夹杂积滞者 , 大便稀或完谷
不化者 , 加干姜 以温 中散寒。2 例 。 8 25 脾肾 阳虚 . 证见久泻 不止 , 食入 即泻 , 质清稀 , 粪 完 谷不化 , 或见脱肛 , 形寒肢 冷 , 面色 白 , 精神萎靡 , 睡时露睛 , 舌 淡苔 白, 脉细弱 , 指纹淡 。 治法 : 温补脾肾 , 固涩止泻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768aebda45177232e60a21d.png)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目的研究观察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口服合适的中药汤剂治疗。
结果11d内患儿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辩证小儿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婴儿时期,通常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大多数患儿为1岁以内。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这种病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通常有85%的婴幼儿腹泻采用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w内方可痊愈,但是也有15%的腹泻患儿腹泻持续不愈。
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病程将腹泻又可以分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w~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1],超过两个月的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没有明显的概定区别,仅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多而复杂,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
作者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滿意,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科诊治的10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49例,男59例;年龄3.5个月~7岁,平均年龄(3.5±2.8)岁;病程5~34d,平均病程(21±5.5)d。
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呕吐等临床症状,并且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大便颜色淡黄或黄绿色,大便次数4~8次/d不等。
部分患儿大便有少许泡沫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和病因,分为伤食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风寒腹泻、脾虚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暑热腹泻等证型[2]。
1.3 中医辩证1.3.1 伤食腹泻伤食腹泻者19例。
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fe050f0ccbff121dc36831e.png)
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小儿腹泻儿科收治的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5例,中医辨证治疗结合中医和针灸辨证治疗在观察组应用;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两组均在7d后评价治疗疗效。
结果观察组中,治愈5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2%;对照组治愈3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8%。
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结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标签:小儿腹泻;中药;针灸夏天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由细菌和病毒感染。
孩子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的常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烧,呕吐和其他西医症状,儿童腹泻,腹泻的治疗抗炎,补液,中医认为,与腹泻的儿童的主要疾病脾,脾往往是湿的治疗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腹泻55例,辨证论治,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和治疗方案》[1]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在我们医院就诊的小儿腹泻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
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2.2)岁,病原菌的检测,其中7例细菌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3例,45例非感染性腹泻,发热7例,呕吐12例,轻度脱水15例,14例严重脱水,中度脱水16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6)岁,病原体检测,其中10例合并细菌感染性腹泻,6例感染性的病毒性腹泻,34例非感染性腹泻,10例在发烧,呕吐8例,轻度脱水13例,中度脱水29例,8例严重脱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纠正水,控制和非感染性腹泻的电解质,酸碱失衡,加强护理,饮食调整,防止病毒感染的并发症;蒙脱石散对腹泻和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低镁联合应用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中医和针灸辨证。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656b22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a.png)
临床研究22小儿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主要是指小儿大便呈水样以稀烂为主,该症状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1]。
发生小儿腹泻,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造成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有气温骤变、吃坏食物以及病毒感染等,一旦发现儿童出现腹泻的症状要上医院及时就诊,避免治疗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2]。
临床上通常采用西药抗生素进行治疗,该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缓解腹泻效果,但是服用西药副作用较大,效果不理想[3]。
现阶段,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20例小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20例小儿腹泻患者,其中男性患儿67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分布3个月-3岁,平均年龄2.6岁,患者病程2-5天;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大便呈水样、蛋花状,且每日大便5次以上,部分儿童还伴有恶心、呕吐、出虚汗的症状;患者中有65例表现为轻度脱水,55例变现为中度脱水;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理特征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中医组中,中医辨证观点表示,有32例患儿属于湿热泻,腹泻次数多,气味臭,且伴有发热呕吐状;15例为风寒泻,便稀、气臭、小便清白,且伴有鼻涕、咳嗽等症状;13例为伤食泻,大便频率高,便中夹带食物,味酸臭、伴有腹痛症状。
1.2 方法(1)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减少食量,进食内容主要以糖水、米汤等清淡食物为主,减轻患儿肠胃负担。
对于脱水较为严重的患儿及时进行静脉输液,调整患者的电解质紊乱症状。
(2)对照组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缓解胃痉挛药物以及肠道粘膜保护药物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张 翔 成都市金牛区中医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83【摘 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66例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66例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007935f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d.png)
中医药治疗66例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甄怀伟;闫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0(029)008
【摘要】@@ 小儿腹泻是一个综合症,它的诊断名称至今还不一致.过去习惯地诊断为小儿消化不良,有脱水及中毒者则称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有文献称为"急性肠胃炎"等.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甄怀伟;闫平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19000;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4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94例临床观察
3.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
4.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5.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76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76例的临床观察
首席医学网 2006年05月19日 15:32:32 Friday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八届全国帕金森病会
•期刊社的网站运营专家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全国抗菌药物会
•国际病毒性肝炎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第五届世界癌症会
•国际神经科技大会
•全用药学术会议
•国际药师论坛
•基因组活动周
•第四届抗体大会
•亚太临床微生物
作者:胡海燕
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
《中华临床医师
杂志》中华医学
会主办,中华医
学电子音像出...
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
[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
·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
·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
【关键词】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见。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76例,男85例,女91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8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40例,占79.5%;其他季节36例,占20.5%;176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2天。
1.2 辨证分型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
症见大便溏泄,酸臭,有食物残渣或奶花等,腹胀拒按,时痛欲泄,泄后胀痛减轻,舌质正常,苔白腻或中心黄厚,脉沉实有力。
治宜消食导滞,佐以健脾分利止泻,方用平胃散加减:苍术、姜汁炒厚朴、陈皮、甘草、炒二芽、神曲为主,辅健脾和胃之太子参、焦白术、云苓,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
积食油腻泄泻不止者可加鸡内金、山楂以健脾消积,调理三焦。
但上二药由于炮制不同,功效各异,其生者增食健胃,炙者止泄进食。
如久泻舌质红,少苔而干,为久泄伤阴,则非本方所宜。
1.3.2 暑热腹泻多因感受暑邪,或由饮食不洁,暑热内迫大肠所致。
起病急骤,或有烦躁,发热,肢冷,伴恶心呕吐,大便水泻如米泔或蛋花汤样,状若喷射,恶臭如败卵,便次频无计数,小便短少,重则目眶下陷、睡时露睛。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解表,佐以祛暑止泻,方用四味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黄连)为主方加减。
如脾虚不运,胃气上逆呕吐,可加半夏、茯苓、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
1.3.3 寒湿腹泻大多由脾胃素虚,寒湿之邪侵袭胃肠,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传导失职,清浊不分,饮食不化,并走大肠所致。
症见肠鸣腹泻,大便清稀,或似水样,或完谷不化,小溲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而细。
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味治疗。
如泄泻频繁,方中白术用黄土炒焦,加陈仓米(土炒)以增强健脾渗湿,涩肠止泻作用;如胃寒冷痛吐酸者可加砂仁、草蔻、吴茱萸等以加强温中止呕制酸作用。
1.3.4 湿热腹泻多发于夏秋季,由湿热传里、伤及胃肠所致。
骤然发病,腹痛即泻,口渴烦热,大便如水样,一日10~20余次,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若兼见发热无汗、呕吐者可加藿香、半夏、竹茹解表清里,降逆止呕。
1.3.5 脾肾阳虚腹泻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失运,升降失调,气机阻滞,而清浊不分所致。
其主要见症为腹胀满不适,隐隐作痛,面色白,四肢发凉,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一日数次,反复发作。
稍进油腻则胸闷不舒,便次明显增多。
久泻不已,脾胃愈虚,中阳不振,肾阳不足,不能化生精微,渐至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微弱。
治宜温肾阳,益中气,健脾强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附子、肉桂、桔梗、砂仁、炙甘草)。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诸症消失者为痊愈;大便次数接近正常,基本成形,诸症消失或仅存肠鸣腹胀者为显效;便泻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者为好转;大便情况及诸症均未改善者为无效。
2.2 疗效分析本组176例中,痊愈154例,占87.5%;显效16例,占
9.0%;好转4例,占2.3%;无效2例,占1.2%。
总有效率98.9%。
在174
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30天,平均为3.9天。
其中伤食泻平均疗程为2.2天,暑热泻平均为3.3天,寒湿泻平均为2.8天,湿热泻平均为2.8天,脾肾阳虚泻平均为7.2天。
各型疗效相比较,以伤食泻疗效为最好,与寒湿泻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其他三型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1 表1 小儿腹泻各型疗效比较
3 体会
小儿腹泻原因较多,但总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故有“脾虚则生湿,湿盛则脾困,无湿不作泻”的说法。
且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水湿精微,脾健胃和则水谷得以腐熟而化气血,以行营卫。
若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则水反化为湿,谷反为滞。
精微之气,不能输化,合污下降而生泻利。
腹泻的成因,除寒湿、暑热等致病因子损伤脾胃外,饮食不当则更为多见。
本组176例中,伤食腹泻计62例,占35.2%。
然饮食所伤,又当以生冷为主,或饮食壅滞,损脾伤胃,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而作泄泻。
上述诸多原因,仅是发病的外界因素,其根本原因则与个体脾虚胃弱有关,因脾虚而阳气不能内充,阳气不足则脾的运化功能低下,而致升举无力则下陷,终成泄泻。
但脾的阳气,又与肾中真阳的温煦密切相关。
脾肾阳气相互资助,共同完成温煦肢体、运化水谷精微及气化水液等一系列机能活动。
一旦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脾阳不足,无以充养肾阳,形成脾肾阳气俱损,使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等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而生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等;同时又因“肾为胃关”,肾阳不足,则关闭不密,而大便下泄。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极易导致腹泻。
暴泻为实,久泻为虚,具体治疗时当以注重脾胃为主。
在调理脾胃的前提下,结合临床症状表现,辨证施治,并注意饮食调配。
笔者在治疗小儿伤食腹泻时,多采用平胃散加味,而不用保和丸,是取其消食健脾,无损于脾胃的优点,以求标本兼治,邪祛正复,得心应手,收效颇佳。
同时,对于泄泻伤津的患儿,要少量多次给白糖水,或淡盐水喂服,以增加水液。
对脾肾阳虚腹泻和寒湿腹泻的患儿,泻止便调后,可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或附子理中丸1~2周,以温阳健脾,巩固疗效。
作者单位:437000 湖北咸宁,咸宁市咸安区中医院
(编辑: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