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纵断面设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证视觉的连续性。
2.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
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和视距随车速的增大而增 大,对一些细节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驾驶员的视角随车速的增大而减小,高速驾驶时 一无法顾及两侧景象了。
二、道路平 纵线形组合设计
(四) 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与自然景 观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即使线形组合满 足所有规定也不一定是良好设计。特别是高速公 路、一级公路,其线形组合设计与自然景观相配 合尤为重要。
1 、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 中重视景观要求。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 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和其它特殊地区等,一 般以绕避为主。 2 、尽量少破坏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比如, 对沿线的地貌、树林、池塘、湖泊等要少破坏; 对填挖路段,在横断面设计时要使边坡造型和绿 化与现有景观相适应,祢补由于填挖对自然景观 的破坏。
(1)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与反向平 曲线的拐点重合。否则,宜出现扭曲的外 观,会使驾驶员操纵失误,产生交通事故; (2)要避免使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 曲线的拐点重合。否则,也宜出现扭曲的 外观,会使路面排水困难,产生积水;
(3)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对凸 形竖曲线引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 路面排水不良;
2、
全景透视图
源自文库
如果将道路两侧的地形绘制出来,就形成了全景透视 图,不仅能反映道路线形的优劣,而且可以检查与周 围景观的配合情况,随着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道路 全景透视图的绘制已经比较方便了,图为一公路的全 景透视图。
3、 真实感的透视图
这种透视图的制作难度较大,需要先建立模型, 再进行渲染而成,主要应用于方案评价和汇报, 图为一公路的具有真实感的透视图。
T L 180 90 2 2


T2 902 E 2.03 2R 2 2000

竖曲线起点桩号=(K5+030.00)- 90 = K4+940.00 竖曲线终点桩号=(K5+030.00)+ 90 = K5+120.00
2.计算设计高程
K5+000.00:位于上半支 横距x1=5000.00 – 4940.00=60m 竖距 x12 602 (改正值) y1 2 R 2 2000 0.90
2、
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 和行车安全。 4、 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如配合得好,可以 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 视线的作用。
(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 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与竖曲线对应,最好 使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 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视觉要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值 计算行车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表 4-20 竖曲线半径(m) 凸形 20000 16000 12000 9000 3000 凹形 12000 10000 8000 6000 2000
(五) 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相邻两个同向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曲线之 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合曲线, 这样要求对行车是有利的。 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 坡段,以使增重与减重和缓过渡。若两竖曲线半 径接近最小极限值时, 插入的直坡段至少应为 计算行车速度3S的行程。但当两竖曲线半径较大 时,亦可直接连接。


作业: 某二级公路一路段有三个变坡点,详细资料如下: 变坡点桩号 设计高程 竖曲线半径 K12+450 172.513 5000 +950 190.013 4000 K13+550 173.513 3000 试计算K12+700~K13+300段50m间隔的整桩号的设计高程 值。
(二) 关于坡长
坡长是指纵断面两变坡点之间的上坡距离, 坡长应在最短坡长与最大坡长限制之间选取。坡 长不宜过短,实践证明,坡长以不小于计算行车 速度9S的行程为宜。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 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最小极限值的一 倍或两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但不应超 过最大坡长限制。
(三) 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 、对于平原地形,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 小纵坡的要求。 2 、对于微丘地形,其纵坡应均匀平缓,应避免 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连续起伏,并应注意纵坡 的顺适性,不产生突变。
第五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纵断面设计要点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路线合适的标 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其 基本要求是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 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 挖平衡等,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纵坡坡度应控制在最大纵坡与最小纵坡之 间。最大纵坡在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并应留 有余地。在特殊情况下,如越岭线为争取高度、 缩短路线长度或避开艰巨工程等,才可以有条 件地采用。一般来讲,纵坡缓些为好,但为了 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应不低于0.3%~0.5%。
3 、山岭、重丘地形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纵 坡,坡长不应超过最大坡长限制,坡度不宜大于 6%。 4 、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 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 的陡坡之间夹短的缓和线。 5 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在不得已时采用 较大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纵坡应缓些。
(四)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当受限制时, 可采用一般最小半径;特殊情况下方可采用极限 最小半径。当条件允许时,宜按表 4 - 20 的规定 进行设计。
1、视觉分析的意义 道路设计除应考虑自然条件、汽车行驶特 性以外,还要驾驶人员在心理和视觉上的反应 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 道路的线形、周围的景观、标志以及其它有关 信息,几乎都是通过驾驶人员的视觉感受到的。 因此,视觉是连接道路与汽车驾驶的重要媒介。
视觉分析具有如下意义:
保证道路空间线形的顺适性; 保证道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保证行车的安全性;
(4)计算行车速度在40km/h以上的道路,应避免 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 半径的平曲线。前者引导性差,驾驶员在接近坡 顶时才发现平曲线,导致匆忙减速甚至交通事故; 后者会出现汽车高速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如图4-14所示,将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形象地表示出来,以便于实际应用。竖曲线的起 点和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段 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 上,也不要放在圆曲线段内。有时,若做不到平、 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 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竖距
x 22 202 y2 0.10 2R 2 2000


切线高程 = 427.68 - 0.04×(5100.00 - 5030.00) = 424.88m 设计高程 = 424.88 – 0.10 = 424.78m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 780.72m, ,竖曲线半径5000m 。 (1)判断凸凹性; (2)计算竖曲线要素; (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 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 程。
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组合,以及明弯与凹形 竖曲线组合较为合理,且给人一种平顺舒适的 感觉。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 但由于地形等条件限制,这种组合并不是总能 争取得到的。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 (底)点位臵错开距离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 分之一时,效果仍然令人满意。但是,如果错 位过大或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很差 的线形。
00 0 3 R=
60m
R=∞
R=1000
R=∞
图4-12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 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 线内有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 线含有两个以上的平曲线,看上去都非常别 扭,如图4-13所示。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时,竖曲线半径大约 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为好。
道路勘测设计
[ 例 4-3] :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 k5+030.00 , 高程H1=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m。 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 k5+000.00 和 k5+100.00 处的 设计高程。


解:1.计算竖曲线要素 ω=i2- i1= - 0.04-0.05= - 0.09<0,为凸形。 曲线长 L = Rω=2000×0.09=180m 切线长 外 距
3、 应能提供视觉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 景自然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湖泊、树木、水坝、 桥梁、高烟窗、或在路旁设臵一些设施,以消除 单调感,并使道路与自然密切配合。
4 、必要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 改善景观。
5 、 有条件时进行综合绿化。
用透视图来检查线形设计及组合情况
透视图法是根据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及道路的横断面设 计资料,绘制出驾驶人员在不同桩号处注视前方道路时映入眼帘的 透视图,以此来判断路线平纵线形是否协调,道路与景观的配合是 否适当,曲线之间的连接是否平顺,道路的走向是否清楚,通视条 件是否良好等。如果检查中发现线形有缺点时,应对设计作某些修 改,使施工后的道路空间线形达到较为完美的程度。
(一) 平、纵组合设计的原则
1、 保持视觉的连续性。应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 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 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应避免。在视觉上能否 自然地引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 题。 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对纵面线 形不断起伏,而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 义的。反之,在平面上线形迂回前进、弯道较多,而 在纵断面设计上采用高标准也同样没有意义。


切线高程 = 427.68 + 0.05×(5000.00 - 5030.00) = 426.18m 设计高程 = 426.18 - 0.90=425.18m

(凸竖曲线应减去改正值)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①按竖曲线终点分界计算: 横距x2= 5100.00 – 4940.00=160m
竖距
x2 2 1602 y2 6.40 2 R 2 2000

切线高程 = 427.68 + 0.05×(5100.00 - 5030.00)

= 431.18m
设计高程 = 431.18 – 6.40 = 424.78m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②按变坡点分界计算:


横距= 5120.00 – 5100.00 =20m
透视图有一般有路线概略透视图、包含适当地形及地物的全景透视 图和经过渲染处理的真实感的透视图,这些透视图的作用各不相同, 绘制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本是很困难 的工作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
1、
路线概略透视图
这种透视图只绘出道路中心线和路基路面的边线,一 般有五根线,这种透视图绘制简单迅速,目前一般CAD 系统均应具备此功能,主要是在进行平、纵、横设计 时实时检查使用,虽然简单但可以有效解决平纵组合 方面的问题,所以线位透视图也成为高等级公路初步 设计中的重要的文件之一。
(三) 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在平坦地区,宜出现平面的长直线与纵面的 直坡线相配合,这对双车道道路超车较为方便。 但距离过长时,行车单独乏味,易疲劳,宜发生 交通事故。这时,可采用一次变坡的平、纵组合, 其中以包括一条凸形竖曲线为最好,而包括一条 凹形竖曲线次之。
直线中短距离内两次以上变坡是较差的组合, 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看上去 既不美观也不连贯,宜使驾驶员的视线中断。因 此,只要路线有起伏,就不要一味采用直线,最 好使平面曲线随纵坡的变化略加转折,把平曲线 与竖曲线合理地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