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变化1.3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标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2.1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气候和气象条件2.2 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区划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征2.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3.1 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工业部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工业布局的选择和优化3.2 工业地理分布和工业区划工业地理分布的模式和特点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3.3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升级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阻力工业升级的策略和路径第四章: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4.1 服务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因素4.2 服务业地理分布和服务业区划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服务业区域的形成和演化4.3 服务业现代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现代化的含义和趋势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5.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案例5.3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第六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6.1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6.2 城市地理分布与城市类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特征6.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交通地理与物流7.1 交通地理的重要性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交通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2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交通网络的类型与布局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7.3 物流产业与物流地理物流产业的定义与功能物流地理的重要性与实践第八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 人口地理与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的规律与影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8.2 资源地理与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3 环境地理与环境经济学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地理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地理分布国际贸易的含义与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特征9.2 贸易模式与贸易影响贸易模式的类型与变化贸易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3 国际贸易政策与贸易地理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与工具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第十章:全球化与经济地理10.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10.2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策略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研究中的贡献与展望第十一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11.1 GIS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技术的基本原理GIS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11.2 GIS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与类型GIS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方法11.3 GIS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空间分析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在区域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作用第十二章: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12.1 物流系统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物流系统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2 物流中心与经济地理学物流中心的概念与类型物流中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3 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与特点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13.2 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13.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14.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与功能14.2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的应用14.3 区域创新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15.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向经济地理学实践应用的新领域15.2 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5.3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济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的十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交通地理与物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地理、全球化与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杜能圈形成机制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绪论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 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 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 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 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2650 字。共 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 4篇。
《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 《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 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 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
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
史志描述
国内的《山海经》 《禹贡》 《五藏山经》 希腊的《地理学》 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
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 《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
版(1994)
分布和扩张。
马西(D.Massey),《劳动空
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
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
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 第二版(1995)
归纳总结: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 动的空间方面;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第三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四章: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重组第五章:交通与物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边界城市功能区划与经济活动布局第八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政策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规划和决策的支持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展望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新技术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结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 Adams, W. M., Aveling, R., Brockington, D., & Danks, F. (200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cience, 306(5699), 1146-1149.2. Castells, M. (201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3.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4.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5. Storper, M., & Venables, A. J. (2004).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4), 351-370.。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角度一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规律A 经济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B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关联的(结构关系)?C 经济过程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D 经济活动该怎样再分布,依据是什么?研究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协调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②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静态、动态)角度二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学科。

包括组织的原理、过程、方式等。

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关系等具体四个方面内容:(见P4-6)二、经济地理学的特性(一)地域性体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现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即地域性,离开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就失去了地理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各地区存在差异、存在分工协作(二)系统性 1.集中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2.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大系统与外界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3.该系统是一个可调节改变其状态的可控系统可随其中某子系统或某要素的改变而改变第二章经济活动一、经济活动的概念经济活动是与经济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包括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活动。

1、微观经济活动----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研究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2、宏观经济活动----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决策)构成的过程。

研究区域经济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二、经济活动过程经济活动过程由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经济循环传统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再生资源三、经济活动特征1、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的特征。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总结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前些年关于经济地理最有影响力的书籍是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6、区位:主要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某一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而经济因子又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同时成本因子又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9、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或都以一定的空间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

②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演进机制:政府、市场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库兹涅茨法则 • 霍夫曼定理 • 雁行形态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区域空间结构 • 基本要素 • 模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区域城市对称 • 演变:弗里德曼、陆大道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 集聚与扩散机制 • 空间近邻效应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 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 竞争压力 • 战略与方法:横向、纵向、多样化 • 空间增长 三个阶段 • 企业空间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 沃茨 市场区扩大模式 • 泰勒 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 哈坎逊 全球扩张模式 • 迪肯 全球转移模式 • 三、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 功能部、产品部、区域部、顾客部、矩阵
• 二、区域经济联系 • 空间相互作用:前提条件、测度 •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要素禀赋、新贸易理论、竞 争优势理论 • 区域合作理论 原则
• 三、区域经济差异 • 影响 • 可控性分析:必然性、可调控性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途径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 • 科技进步 • 跨国公司 • 国家调节经济 • 国际经济协调
• 四、区位行为主义分析 • 史密斯 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 普雷德 行为矩阵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区位论
• 一、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理论 • 中心地 • 中心性 C=B1-B2 • 货物供给范围:上限、下限 • 中心地等级
• 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
• 二、零售业区位论 •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 零售业空间模型:核心部、边缘部 • 零售引力模型 概率引力模型 • 三、服务业区位理论 • 对象 • 区位选择: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三版)第一章绪论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三版)第一章绪论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Y. K. Feegen)和康斯坦丁
诺夫(O. A. Konstantinov)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强化了政府的 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资料来源:李小建,2015.
(三)经济地理学 1. 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 F. Lomonosov)在他
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2. 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W. Götz)在《柏林地理
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20世纪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 时期:17世纪以前 2. 特点 (1)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 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 关于经济地理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 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的观点
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 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
运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方法,来揭示经济地理学研 究对象的基本矛盾问题。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美国、日本学者的观点被引入 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葡萄牙的航海船队首先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并开辟 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通过新航路,垄断了 欧洲对东亚、南亚的贸易,成为海上强国。西班牙也极力支 持海外扩张,支持哥伦布的海上航行,最终发现新大陆(即 美洲),成为继葡萄牙后的又一海上强国。新航路的开辟又 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开始建立。

经济地理全

经济地理全

名词解释1、区位(P34):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因子(P37):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或者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3、综合等费用线(P71):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4、临界等费用线(P73):一系列同心圆状的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是临界等费用线。

5、中心地(P93):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6、门槛人口(P94):指某种中心地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7、接触扩散(P121):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8、等级扩散(P121):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9、生产链(P156):是某种产品生产与销售各环节活动及其关联,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造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

由于每一个环节均为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做增值链。

10、区域经济结构(P173):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1、主导产业(P174):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12、区域空间结构(P183):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3、增长极(P208):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支配效应(P209):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15、乘数效应(P209):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研究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单个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二、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名词解释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6、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7、经济可进入性: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8、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0、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二、简答论述1、区位因子类型2、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彼此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进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转变。

从偏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转变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和谐进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进展问题。

最后再进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世界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转变。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要紧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世界性经营进展。

(3)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

标准性分析:从某一大体命题动身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式探讨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阻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在区别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进展中人们加倍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进展经济和爱惜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熟悉,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加”以爱惜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进展上来。

(2)全世界与地址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进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二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进展的关系直接阻碍(技术、治理、产业关联)间接阻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6.区位:要紧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概念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大体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经济地理学(2012) (2)

经济地理学(2012) (2)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 (M.F.Lomonosov)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 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称,但并未对这门学 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W.Gotz)在《柏林地理学会 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 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还具体提出 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 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区位研究 时间:20世纪上半叶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兴起于五十年代,代表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 学区域科学系的艾萨德,他联结经济学、地理 学和规划理论,强调用理论和数量模型方法分 析区域经济和区域问题。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发展。
(一)史志描述

《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西汉末年流行于世。据推测是战国 后期(约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作品,秦汉时又有所增 补。作者不祥。原为宫廷收藏的秘本,西汉晚期刘向和 刘歆父子相继担任校阅秘本图书的职务。公元前6-1年, 刘歆以刘秀之名进贡《山海经》。此后才有抄本流传于 世。《山海经》原有图有文,后因图散失,只剩下文字, 共18卷,分《山经》、《海经》、《大荒经》3个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山经》,亦称《五藏山经》。后人 研究校释〈山海经〉者很多,著名的有晋人郭璞,清人 毕沅、郝懿行,近人袁珂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国内学者的观点
• 张迪祥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特点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 吴传钧 “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 以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仍然是生 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 陈才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经济地域系 统的科学”; • 董明辉 “经济地理学应该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地域 经济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发展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 金其铭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结构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 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等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 尝试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 瓦伦纽斯(1622~1650)德国地理学家。早年 学习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医学。后迁居荷兰, 研究地理。首创地理学分类,将地理学分为普 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前 者研究地球总的情况,解释各种现象的性质, 后者描述每个国家的结构和位置。著《普通地 理学》内容包括4个方面:数理地理、气象学、 水文地理和地形,有许多精辟论述,影响地理 学一个多世纪。 • 奇泽姆 商业地理学的创始人。他著有《商 业地理手册》,多次再版,成为地理名著之一。 他用大量的世界贸易资料阐述了贸易的地理规 律。最后家产无数。
• 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 家。《地理学》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 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来。该 书第1、2卷为绪论,讨论了以天文学 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以及研究 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地理学,第3~17 卷分论当时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 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 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其中8卷写欧洲, 6卷写亚洲,另一卷可能写利比亚(今 非洲,即第7卷)。《地理学》是西方 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对西方 地理学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地理学的学科体系:1、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2、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3、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4、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A、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

B、区域研究(二战后)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C、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D、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总结:总之,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不断扩展,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区位论)——区域经济整体研究(区域科学)——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总结:单一企业研究——复合企业研究(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A.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B.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C.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D.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结合起来,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活动布局及空间组织有何要求。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的一致和矛盾。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附录:经济地理学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

第一(次)产业:指其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矿产品)及工业品原料等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次)产业:指为生产、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服务业。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这是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共分10大类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多用于工业分类)1、资源密集型产业:指生产中需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2、资金(本)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3、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4、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四)产业功能分类法1、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在全国或其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2、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后向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务的产业(前向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3、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门。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L.G克拉克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

2、库茨涅兹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规律。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持续上升。

3、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A > B > C ,A > C > B;第二阶段:B > A > C , B > C > A;第三阶段:C > A > B ,C > B > A.总结: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产业布局: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格局。

一、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产生: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

演变:产业“增长极”(产业角度)空间“增长极”(地域角度)含义: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