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点的设置
餐饮环境采样标准
![餐饮环境采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cd763b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9.png)
餐饮环境采样标准
餐饮环境采样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采样点的设置:采样点应包括餐桌椅、门把手、纸巾盒、菜单、后厨台面、案板、刀具、厨具、冷藏、冷冻柜把手、内外表面、清洁用具、垃圾桶等就餐区域和后厨区域。
采样点应按照均与布点的原则布置,室内面积小于50平方米的设置3个采样点,50平方米以上的设置5个采样点。
采样点距离地面高度1.2至1.5米,距离.墙壁不小于1米,并应避免开通风口、通风道等位置。
2.采样方法和频率: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采样,将营养琼脂平板置于采样点处,打开盖皿,暴露5分钟。
采样时应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和天气状况等环境信息。
每个采样点采集的样本应进行独立培养和计数。
3.培养和计数方法:将采集的样本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5至37摄氏度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菌落计数。
每个平板生长的菌落数应进行统计,并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4.结果报告和判定标准:报告每块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并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判定标准可以参照沉降法: W40 cfu/皿。
此外,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机构的规定和疫情风险状况,确定采样频次。
采样时应遵循采样注意事项,所需物品应包括采样拭子、采样管、垃圾袋、样品密封袋、个人防护用品等。
在采样时应注意安全,佩戴手套和口罩,避兔交叉感染。
以上是餐饮环境采样的标准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制表:审核:批准:。
土壤检测采样点的6种布设方法
![土壤检测采样点的6种布设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9c7d6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3.png)
土壤检测采样点的6种布设方法一、简单随机布点法。
这种方法就像是抽签一样随机。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大片土地,就像一个大棋盘。
你闭上眼睛,随便在这个棋盘上点几个点,这就是简单随机布点啦。
它比较适合土壤情况相对比较均匀的地方哦。
比如说那种大片的、没有太多地形变化或者土地用途比较单一的农田。
不过呢,这种方法也有点小任性,如果土地本身差异比较大,可能就不太能准确反映整个区域的土壤情况啦。
二、对角线布点法。
这方法可有趣啦。
就像在土地这个大图形里画对角线一样。
如果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地块,我们就在它的对角线上选几个点。
这就像是给土地画了个特殊的标记。
这种布点法对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很实用呢。
就好像给小地块量身定制的一种采样方式,能比较快地了解这块小土地的土壤大概情况。
三、棋盘式布点法。
棋盘式布点就像是在土地上摆棋盘。
把土地划分成很多个小方格,然后在这些方格的交叉点上设置采样点。
这就像是给土地做了个很细致的网格规划。
适合地形平坦、土壤均匀程度中等的大面积地块。
它就像是撒大网捕鱼一样,能比较全面地覆盖到土地的各个部分,这样检测出来的土壤情况就更有代表性啦。
四、蛇形布点法。
蛇形布点法可形象啦,就像蛇在土地上蜿蜒爬行留下的痕迹一样。
在地块比较狭长的时候,这种方法特别好用。
沿着地块的长度方向,弯弯绕绕地设置采样点。
这样能保证在狭长的土地上也能采到不同位置的土壤样本,不会遗漏掉土地两边或者中间有特殊情况的土壤。
五、分层布点法。
这个分层布点就像是给土地做分层蛋糕一样。
如果土地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表层土和深层土情况差异比较大,或者有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垂直方向上分布,那就可以分层来设置采样点。
先在表层采一些样,再到深层采一些样。
这样就能全面了解土地不同深度的土壤状况啦。
六、放射状布点法。
放射状布点法就像太阳射出的光线一样。
如果土地中间有个特殊的点,比如有个污染源头在中间,或者有个特殊的地形中心,那就以这个点为中心,像光线一样向四周设置采样点。
便民采样点工作制度汇编
![便民采样点工作制度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e214c09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2.png)
便民采样点工作制度汇编一、总则1.1 为了规范便民采样点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便民采样点。
1.3 便民采样点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捷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采样点设置和管理2.1 采样点设置(1)采样点应设置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区域,便于群众就近采样。
(2)采样点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环境整洁,避免交叉感染。
(3)采样点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器材,包括采样台、采样椅、口罩、手套、消毒液等。
2.2 采样点管理(1)采样点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流程。
(2)采样点应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和卫生清理,确保采样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3)采样点应做好采样器材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器材的性能和质量。
三、采样人员培训和管理3.1 采样人员培训(1)采样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采样工作。
(2)采样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水平。
3.2 采样人员管理(1)采样人员应遵守工作纪律,服从工作安排,坚守岗位。
(2)采样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按照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采样人员应尊重群众,礼貌服务,不得推诿、敷衍群众。
四、采样工作流程和规范4.1 采样工作流程(1)群众到达采样点后,由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发放采样表格。
(2)群众按照表格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采样。
(3)采样结束后,工作人员对采样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并对采样样本进行妥善保存和转运。
4.2 采样工作规范(1)采样人员应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采样人员应使用无菌器材,避免污染样本。
(3)采样人员应认真填写采样记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采样结果处理和反馈5.1 采样结果处理(1)采样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采样结果应按照规定进行报告和归档,便于查询和管理。
核酸室采集工作制度
![核酸室采集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4d2527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0.png)
核酸室采集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采样点设置及人员资质准入1. 采样点设置(1)采样点应设置在通风良好、易于消毒的环境中,避免交叉感染。
(2)采样点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器材,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试管架、密封袋、专用安全密封箱、手电筒、无菌棉签、检验单及条形码、手消毒液、含氯消毒液、医疗垃圾桶等。
2. 人员资质准入(1)标本采集人员原则上应为取得医师、护士、检验初级以上技术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2)标本采集人员应经过省、市卫生健康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和院感防控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个人防护知识,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三、采样工作规程1. 采样前准备(1)采样人员穿戴好生物安全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等。
(2)检查采样器材是否齐全、合格,确保各种器材数量充足。
(3)核对采样信息,包括被采样人的姓名、身份证号、采样时间等。
2. 采样操作流程(1)被采样人应保持站立姿势,头后仰,嘴张开,暴露出咽部。
(2)采样人员用无菌长棉签深入被采样人的咽部,轻轻旋转,采集咽部黏膜样本。
(3)将采集到的样本放入病毒采集试剂盒中,密封好,放回专用安全密封箱。
3. 采样后处理(1)采样人员脱去生物安全防护用品,进行手消毒。
(2)对采样点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将采样后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四、采样质量控制1. 采样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样,确保采样质量。
2. 采样人员应做好采样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护,防止样本污染。
3. 采样人员应做好采样后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工作,防止环境污染。
五、采样室安全管理1. 采样室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
2. 采样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水、电、门窗的安全。
采样点的设置
![采样点的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f4daed6b0912a21615792916.png)
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 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辅射线上设 置弧形监测断面。
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 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4)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等设置监测垂线。
2、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
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
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标准选配分析方法(GB 3838-2002)》执行。
(二)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
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取自江、河、湖的地表 水)、井水及深井水。饮用水的标准是以维 护人的健康为基本点的,不存在自净,因此 没有COD及BOD指标。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背景断面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有代表性, 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 分布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 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 点。
(2)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 游。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 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湖泊 、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 入口处。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 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 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无急流浅滩处。 (5)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 显岸边标志。
采样点的设置课件
![采样点的设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4d9f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d.png)
确定采样范围
根据采样目的和区域特点 ,确定采样范围和区域。
选择采样点位
在确定的采样范围内,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 采样。
采样点设置的基本流程
制定采样计划
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包 括采样时间、采样频率、 采样方法等。
准备采样工具
根据采样计划,准备所需 的采样工具和设备。
实施采样
按照采样计划进行实地采 样,并记录相关数据。
采样点设置的基本流程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 结论。
报告编写
编写采样报告,将结果以书面形式呈 现。
采样点数量的确定
根据采样目的和区域特点,确定合适的采样点数量。
如果采样目的是了解整体情况,需要设置多个采样点; 如果是特定场所或设施,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考虑采样的精度和代表性,适当增加或减少采样点的数 量。
Chapter
采样点设置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采样点设置将更加 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和选择最佳的采样点,提高采样效 率和准确性。
精细化
随着传感器和测量技术的发展,采样点设置将更加精细化 ,能够获取更高质量和更详细的数据,为各领域的应用提 供更准确的依据。
集成化
未来采样点设置将更加集成化,各种传感器和设备能够更 加方便地组合在一起,实现多参数、多维度的采样,提高 采样效率和数据质量。
在采供血机构设置采样点,以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尿液检测
在医疗机构或家庭设置采样点,以采集尿液样本进行检测。
生殖道分泌物检测
在医疗机构或家庭设置采样点,以采集生殖道分泌物样本进行检 测。
04
采样点设置的案例分析
Chapter
采样点设置基本标准
![采样点设置基本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d7ea21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9.png)
采样点设置基本标准一、布点要求原则上每1000-1500人设置1个采样点,每500-1000人设置1个采样台,每个采样点开设1-2条绿色通道,面向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减少等待时间。
二、设置要求乡镇(街道)负责选择确定采样地点,应当遵循安全、科学、便民的原则;一入口、一出口,室内、室外采样点均应当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取暖设施,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并明确采样流程。
三、分区要求确定采样点后,要组织人员勘察设计场地布局,根据原有场地条件,科学划分为分流等候区、现场待查区、入场测温区、临时隔离区、扫码登记区、核酸采集区、物资保障区、临时隔离区、医疗垃圾存放区,设置检测通道,保证人员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采样点的医护人员采样位置宜处于上风向,所有人员都应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1、分流等候区:设置相对宽敞、通风区域,受检群众接受核酸采样前等候休息,并根据天气条件配备防暑、遮雨等设施。
2、入场测温区:合理设置人行通道,采取绕场排队方式单线进入采集区。
3、临时隔离区:用于暂时隔离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的疑似患者或高危人群。
4、扫码登记区:设置帐篷、遮阳伞、警戒线、办公桌椅、测温枪、水银温度计、消杀用品、充电宝、发电机、供暖设施、无线网络等现场所需物资。
5、核酸采样区:使用隔离线或标识设置人行通道,设置1米线距离提醒。
并搭建临时帐篷,配备充足的桌椅、采样设备、个人防护用品、医疗垃圾桶、手消毒液、消毒药械和宣教材料等,并应当为受检人员准备纸巾、呕吐袋和口罩备用。
6、物资保障区:选择空间相对密闭,供采集人员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放置与采样点规模相匹配的防护物资、拭子和采集管、消毒药品、户外消杀设备。
7、医疗垃圾存放区:卫生院放置医疗垃圾转运箱,用于暂存医疗垃圾。
四、标识要求统一设计全员核酸检测使用的指引标识、分区标识,要求在采样现场悬挂醒目的指引标识,并设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的公告板。
采样点布设原则
![采样点布设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e69fe0e763231126edb11ab.png)
采样点布设原则1、采样点位布设考虑因素(1)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2)湖库面积、湖盆形状(3)补给条件、出水及给水(4)排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5)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循环和迁移转化2、湖泊水采样断面布设湖泊(水库)采样断面按以下要求设置:(1)在湖泊(水库)主要出入口、中心区、滞流区、饮用水源地、鱼类产卵区和游览区等应设置断面。
(2)主要排污口汇入处,视其污染物扩散情况在下游100~1000m处设置1~5条断面或半断面。
(3)峡谷型水库,应在水库上游、中游、近坝区及库层与主要库湾回水区布设采样断面。
(4)湖泊(水库)无明显功能分区,可采用网格法均匀布设,网格大小依湖、库面积而定。
(5)湖泊(水库)的采样断面应与断面附近水流方向垂直。
3、采样点位的水平分布3.1 .1水质特性的采样点许多湖泊、水库具有复杂的岸线,或由几个不同的水面组成,由于形态的不规则可能出现水质特性在水平方向上的明显差异。
为了评价水质的不均匀性,需要布设若干个采样点,并对其进行初步调查。
所搜集到的数据可以使所需要的采样点有效地确定下来。
湖库的水质特性在水平方向未呈现明显差异时,允许只在水的最深位置以上布设―个采样点。
采样点的标志要明显,采样标志可采用浮标法、六分仪法、岸标法或无线电导航定位等来确定。
3.1.2 水质控制的采样点采样点应设在靠近用水的取水口及主要水源的入口。
4、采样点位的垂直分布由于分层现象,湖泊和水库的水质沿水深方向可能出现很大的不均匀性,其原因来自水面(透光带内光合作用和水温的变化引起的水质变化)和沉积物(沉积层中物质的溶解)的影响。
此外。
悬浮物的沉降也可能造成水质垂直方向的不均匀性。
在斜温层也常常观察到水质有很大差异。
基于上述情况,在非均匀水体采样时,要把采样点深度间的距离尽可能缩短。
5、采样点依照上述原则我们布设了四个采样点(草海中心、晖海湾、海口西、滇池南、观音山)如下图;并分别取0.5m、 1.5m、 2.5m的水样;。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3f9fd9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8.png)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正确选择和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能够有效地反映污染源的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监测断面的选择是关键。
监测断面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准确反映所要考察的污染源的分布情况。
在进行监测断面选择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污染源的类型和特点,选择与其对应的监测断面。
例如,对于工业废水的监测,可以选择位于排放口旁边的监测断面。
其次,要考虑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和迁移规律,选择能够反映其传输途径的监测断面。
最后,要考虑监测断面的设立是否方便,是否容易获取监测数据。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
其次,采样点的设置也非常重要。
采样点是监测工作中直接用于采集水样或土壤样品的位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监测样品的准确性。
采样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采样点应位于监测断面的典型位置,能够真实反映断面上的情况。
其次,采样点应避免潜在的干扰因素,如废水排放口、污染源附近等。
此外,为了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可以根据断面的长度和特点,设置多个采样点进行多点采样,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在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时,还需要考虑监测设备的布置和使用。
监测设备的布置要离其他干扰因素远,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监测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在采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此外,在进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设置时,还需要考虑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监测时间的选择应该能够覆盖污染源的全部排放过程,以得到全面的监测数据。
监测频率的选择应能够满足监测需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对于长期监测的项目,还要定期检查监测设备的工作情况,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采样点的布设
![采样点的布设](https://img.taocdn.com/s3/m/a86473e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f.png)
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点的布设分几个方面来讨论:流动的水体(河流)、死水(湖泊、水库)、地下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一)河流样品的代表性首先取决于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代表性。
为了合理地确定采样断面和采样点,必需调查讨论、收集资料,重要包括: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地貌特征;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分布与排放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3.水体沿岸资源情形,包括森林、矿产、土壤、耕地、水资源,特别是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情况;4.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分布和重点水资源保护区;5.实地考察现场的交通情形、河宽、河床结构、岸边标志等,生物、沉积物特点;6.收集原有的水质分析资料。
在调查的基础上,布设采样断面、采样点。
1.采样断面的布设对于流经城市或工业区的河流,至少应布设三个断面,即:对比断面(城市或工业区的上游,此时河流未受污染,一条河流只设一个对比断面);掌控断面,也叫污染断面(污水排放后,与河水混合,通过此断面可了解排污对河流的影响情形。
依据排放点的位置,可多设几个污染断面);清洁断面,也叫净化断面(经过一段距离后,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净化,可了解河水净化情况)。
工业区或城市在有支流混入河水前,应靠近河口处布设采样点,以便对比支流混入前后的情况。
掌控断面工业区或城市了解支流混入前支流河水情形了解城市排污情形了解支流混入后河水污染情形当有较大河心滩时,应在河心滩两侧的河水中布设点位。
对比断面的布设:选择一个对比断面很紧要,由于水体中某种污染物质可能来源于人为污染、天然污染,因此搞清楚天然水体中所含物质的浓度本底值,才能进一步得知人为造成的污染有多少,在实在设置地点时应考虑以下原则:①阔别工业区、城市、居民密集区和重要交通线,避开工业污染源、农田回流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②尽可能阔别农药和化肥施用区;③尽可能布设在水文条件较稳定、较平直的河段上;④尽可能布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上游河段;⑤既要避开重要交通线,又要考虑交通便利,尽可能布设在交通线的上游。
污染源监测:采样点布设
![污染源监测:采样点布设](https://img.taocdn.com/s3/m/fc70be23a58da0116d17495d.png)
烟道断面面积小于0.1m2,流速比较均 匀、对称时,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3、拱形烟道
上部为半圆形,下部为 矩形,因此可分别按圆形和 矩形烟道的布点方法确定采 样点的位置和数目。
三、注意事项
在满足测压管和采样管可以达到各采样点位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少开采 孔,最多4个;
采样孔直径不小于75mm; 采集有毒或高温烟气,且采样点处烟气呈正压时,采样孔应设置放喷装置; 当采样点烟气呈负压时,应保证采样孔密封。
1、圆形烟道
烟道断面分成等面积同心环,测点选在 各环等面积中心线与呈垂直相交的两条直径 线的交点上(其中一条直径应在预期浓度变 化最大的平面内)。
一般只选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一条直径 线上的测点。
直径小于0.3m,且流速均匀时,可取烟 道中心作为采样点。
2、矩形(或方形)烟道
将烟道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 各块中心即为测点,小块数量可根据烟道断 面面积大小确定,原则上不超过20个。
✓ 对正压下输送高温或有毒气体的烟道,应采用带有闸板阀的密封采样孔(图2)。 ✓ 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图3)。
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点在内的延长线上(图4、图5)。
三、采样点数目
多点采样:根据烟道断面的形状、尺寸大小和流速分布情况确定。 ✓ 圆形烟道 ✓ 矩形(或方形)烟道 ✓ 拱形烟道
的1.5倍,并应适当增加测点的数量和采样频次。 ✓ 气态污染物混合较均匀,采样位置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但应避开涡流区。 ✓ 必要时,应设置பைடு நூலகம்样平台,方便工作人员操作。
二、采样孔
✓ 采样孔的内径应不小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 堵或管帽封闭(图1)。当采样孔仅用于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其内径应不小于 40mm。
采样点设置方案1
![采样点设置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b4bd10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1.png)
采样点前期准备和布点方案
1、调查
确定采样点布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其内容包括:
(1)对学校大气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分析出各块地域的污染源概况;
(2)了解学校常年主导风向,大致估计出污染物的可能扩散概况;
(3)向周围同学了解大气情况,初步判断污染物的影响程度;
(4)利用已有的监测资料推断分析应设点的数量和方位。
2、布设采样点的要求
(1)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
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
(2)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将采样器或测定仪器设置于常人呼吸带高度,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m处;
3、采样点的数目
采样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根据我们现有的监测资源和时间,只能设置一个采样点。
4、采样点布点方法
同心圆布点法:此种布点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区。
布点是以污染源为中心画出同心圆,半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从同心圆画45°夹角的射线若干,放射线与同心圆圆周的交点即是采样点。
5、采样点最终设定
地点:一号食堂与二号食堂之间,偏向人流量较大的一号食堂
时间:9月14日上午
采样人员:第三组全体成员,衡文娜,刘媛,殷丽新,王敏
采样地点示意图:。
土壤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土壤采样点的布设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5abdb7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f.png)
土壤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1. 代表性原则:土壤采样点应能代表该地区土壤的整体特征,即采样点的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应能反映该地区土壤的一般情况。
2. 均匀分布原则:采样点应均匀分布在采样区域内,避免集中于某一局部区域,以确保采样点的代表性。
3. 随机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具有随机性,即采样点的选择应遵循随机选择的原则,避免主观性和主观意愿的干扰。
4. 密度合理原则:采样点的密度应根据土壤调查、监测或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密度应足够大,以确保采样点的代表性,但也要考虑采样成本和工作量等因素。
5. 参比点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同时考虑参比点的设置,参比点是指相邻地区或某个已知土壤特征的点,通过与参比点的对比,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采样点的土壤特征。
6. 可比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后续的土壤检测、分析和比较等工作的要求,即采样点的选取应能够实施相同或类似的土壤测试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7. 采样点间距原则:采样点的间距应适当,避免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以保证采样点之间的独立性和统计学分析的有效性。
8. 区域划分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结合地理、土壤和气候等因
素,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子区域,并在每个子区域内布设采样点,以更全面地了解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
采样点的设置课件
![采样点的设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a3a15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4.png)
案例三:交通流量监测的采样点设置
总结词
依据道路类型、车流量和人流量
详细描述
在交通流量监测的采样点设置时,应充分考虑道路类型、车流量和人流量等因素。在主 干道和高速公路等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采样点,同时考虑路口和交叉路段的 车流状况,以准确反映交通流量状况。此外,应关注行人安全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合理
详细描述
流动采样点通常用于对特定路线或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例如对城市道 路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这些采样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移动,以便收集不同地 点和环境下的数据。
随机采样点
总结词
随机采样点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随机选择的采样点。
详细描述
随机采样点通常用于了解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平均水平或分布情况。这些采样 点的选择通常是随机的,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公正性。
选择采样点位置
根据监测目标、地理条件、环境因素等选择合适 的采样点位置。
建立采样点网络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采样点网络,包括采样点的布局 、编号、标识等。
实施采样
按照监测计划和规范进行采样,并记录相关数据 。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得出结论,为环 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CHAPTER 02
采样点设置的实际应用
环境监测采样点设置
01
02
03
空气质量监测
在城市、工业区、郊区等 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以 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 物分布。
水质监测
在河流、湖泊、水库、地 下水等不同水源地设置监 测点,以确保水质安全和 满足饮用水标准。
土壤监测
在农田、森林、城市绿地 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设 置监测点,以评估土壤质 量状况和污染物分布。
采样点设置要求
![采样点设置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d5685c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c.png)
采样点设置要求选择独立空间或空旷广场、具备通风条件和设置搭建的场地作为大规模人群采样点。
根据原有场地条件,划分为等候区、采集区、临时隔离区和后勤保障区;有效分散待检人员密度,避免因场地狭窄、人员密集导致现场秩序混乱。
采样点完成任务后由辖区卫生院安排专人进行彻底消毒。
采样点设置为单向通道,被采样人由等候区进入样本采集区后不准返回直接离开。
1.等候区。
应当独立设置,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明确采样步骤和注意事项,设置1米线“间隔要求”,增加体温测量等防控设施,保证人员单向流动,避免人流、物流交叉。
为提高采样效率,防止人员聚集,可设置多个采样通道。
2.采集区。
根据天气情况,配备帐篷、电暖气、适量桌椅、信息收集工具、医用垃圾回收容器及暂存区域;配备采集用消毒用品、拭子、采样管,并为受检人员准备纸巾、呕吐袋和口罩备用。
标本如无法及时运送至实验室,需准备4℃冰箱或低温保存箱暂存。
严格规范采样标本管理和医疗废物处置,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
3.后勤保障区。
空间应当相对密闭,供采集人员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放置与采样点规模相匹配的防护用品、采集用消毒用品、拭子和采集管、消杀设备以及临时休息。
4.临时隔离区。
空间应当相对独立,在临时隔离区,采样点负责人安排专人对异常人员再次进行体温测量(如使用水银体温计,时间间隔至少 10 分钟)和简单流调,包括近 14 天健康状况、旅居史、接触史等。
异常人员离开临时留观点后,采样点负责人安排专人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对临时隔离点进行消毒处置。
5.服务设施。
采样现场要为受检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配备常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设备;设置垃圾回收等设施;周边无公共厕所的,要设置临时公厕;根据天气条件配备必要的避风、挡雪、遮阳、遮雨等设施。
采样点设置方案方案
![采样点设置方案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e0af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d.png)
采样点设置方案简介采样点设置方案是指在进行数据采样时,如何合理地选择采样点以达到准确有效地采集数据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采样点设置方案的选择对数据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仔细设计。
目标采样点设置方案的目标是在保证数据采样准确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时间和成本开销。
具体来说,采样点设置方案应该能够:1.准确地代表数据总体,避免采样偏差。
2.尽可能减少采样点数量,以降低采样成本。
3.考虑数据分布和变异性,以提高采样的有效性。
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采样点设置方案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等概率地随机选择样本。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采样偏差,但可能会造成样本的随机性不足,无法充分反映总体特征。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在总体中按照一定顺序对采样点进行选择的方法。
例如,可以每隔一定间隔选择一个采样点。
系统抽样保留了样本之间的相对顺序关系,有助于捕捉总体中可能存在的周期性或规律性。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特征划分为若干子总体,然后从每个子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总体的特征,尤其适用于总体中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群体,然后从少数几个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总体中群体之间差异较大,而群体内差异较小的情况。
示例以某电商平台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为例,假设有10万名用户,我们希望通过采样了解用户满意度的整体情况。
根据采样目标,我们选择使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采样。
首先,我们将用户划分为两个层次:普通用户和VIP用户。
在总体中,普通用户占80%,VIP用户占20%。
我们决定抽取1000个样本进行调查,按照层次比例,从普通用户中抽取800个样本,从VIP用户中抽取200个样本。
在每个层次中,我们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择。
针对普通用户,我们从10万名普通用户中随机选择800个用户进行调查;针对VIP用户,我们从2万名VIP用户中随机选择200个用户进行调查。
样点布设原则
![样点布设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bad3f3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f.png)
样点布设原则
样点布设原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有所不同:
水质监测领域:
全面性原则:布设的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调查监测单元区域。
代表性原则:布设的点位要能够代表调查监测区域内水质状况。
客观性原则:具体采样点选取应遵循“随机”和“等量”原则,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可行性原则:布点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情况。
连续性原则:考虑水质的时间变化,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
大气监测领域:
污染浓度原则:采样点应设在监测区域污染浓度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地方。
代表性原则:采样点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区域内。
地带选择原则:要选择在开阔地带、风向的上风口,在交通密集区则应设在距人行道1.5m处。
一致性原则:各个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
采样高度原则:采样高度应根据采样目的而定。
土壤调查领域:
土壤类型原则:首先考虑土壤类型(土属等级)、土地利用现状(重点是旱地、水田以及在旱地上继分的水改旱)及地貌类型,做到样点在各个类型上的分布与各类型图斑面积的比例大致相当。
土地利用现状原则:根据各规则网格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的图件,在尽量靠近格网中心的耕地图斑上布设样点并采集样品。
样点数量原则:总样点数量根据不同格网大小与成图比例尺综合确定。
空间分布原则:所布设的样点在空间上分布应该相对均匀且能较好的覆盖整个研究区域。
土地利用方式原则:在各研究区内每种土地利用方式或每种地貌类型下每个土属必须至少包含三个样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领域,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合理布设样点,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样点设置方案方案
![采样点设置方案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73b7a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7.png)
采样点设置方案方案首页:采样点设置方案采样点设置方案为了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制定一个针对采样点设置的方案。
本文将提供一个详细的采样点设置方案,以确保数据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背景介绍在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之前,需要对采样点的设置进行详细规划。
采样点的设置方案将直接影响到采集到的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采样点设置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 准确采集样本数据- 确保数据的代表性- 最小化采样误差2. 原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 合理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段- 确保采样过程的可重复性- 控制采样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三、采样点选择方法1. 采样地理位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在研究区域内进行随机选择,以确保数据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 格网抽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网格,每个网格内选择一个采样点,以确保全面覆盖研究区域。
- 分层抽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内选择代表性采样点,以满足不同层次数据的需求。
2.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段:-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段。
- 在短时间内连续采样,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 考虑季节性变化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时段。
3. 采样方法:- 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
- 综合考虑样本数量、采样设备和采样时间等因素,确保采样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措施1. 采样设备:- 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采样设备,确保采样设备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 定期对采样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采样设备的正常运行。
2. 采样人员培训:- 对采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采样能力。
- 强调采样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确保采样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数据质量监控:- 在采样过程中设置质量控制点,监控采样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校采样点实施方案
![学校采样点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72b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a.png)
学校采样点实施方案一、前言。
学校采样点实施方案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环境监测工作,保障师生健康,提高学校环境质量。
本方案旨在规范学校采样点的设置、监测内容和频次,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学校采样点设置。
1. 校园内空气质量采样点的设置。
(1)根据学校规模和区域特点,确定校园内空气质量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
(2)采样点应覆盖学校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考虑到不同风向、不同高度和不同功能区域。
(3)采样点设置应避开污染源和干扰源,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2. 校园内水质采样点的设置。
(1)根据学校用水情况,确定校园内水质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
(2)采样点应包括自来水进水口、学校自备水源、饮水点等。
(3)采样点设置应避开污染源和管道漏损部位,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校园内噪音监测点的设置。
(1)根据学校周边环境和建筑分布,确定校园内噪音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2)采样点应覆盖学校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考虑到不同噪音来源和传播路径。
(3)采样点设置应避开噪音干扰源,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三、监测内容和频次。
1. 空气质量监测内容和频次。
(1)监测内容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主要空气污染物。
(2)监测频次为每周至少3次,覆盖不同时间段和天气条件。
2. 水质监测内容和频次。
(1)监测内容包括PH值、浊度、余氯、重金属等主要水质指标。
(2)监测频次为每月至少1次,覆盖不同用水场景和水源。
3. 噪音监测内容和频次。
(1)监测内容包括白天和夜间噪音等级。
(2)监测频次为每季度至少1次,覆盖不同教学和生活场景。
四、监测数据处理和利用。
1. 监测数据的处理。
(1)监测数据应及时上传至学校环境监测平台,并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2)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实和处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监测数据的利用。
(1)监测数据应作为学校环境管理和改善的重要依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水厂采样点实施方案
![水厂采样点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05a89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7.png)
水厂采样点实施方案一、背景。
水厂是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供水质量,需要对水源、生产过程、储水设施等进行定期监测。
而采样点的设置和实施方案对于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至关重要。
二、采样点选择原则。
1.代表性原则,采样点应能够代表水源水质的整体情况,应选择水质受影响较小的区域。
2.分布均匀原则,采样点应根据水源地地形、水质分布等特点,在水源地周边布设,保证采样点分布均匀。
3.易操作原则,采样点应易于操作,方便采样人员进行采样工作。
4.安全原则,采样点应远离有害物质排放口、废水排放口等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的地点。
三、采样点设置。
1.水源地周边,根据水源地地形和水质分布情况,在水源地周边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覆盖整个水源地区域。
2.生产过程关键节点,在水厂的生产过程中,设置关键节点的采样点,如原水进厂口、净水出厂口等。
3.储水设施,对水厂的储水设施进行采样点设置,覆盖不同储水设施的水质情况。
四、采样点实施方案。
1.采样点设施建设,对于采样点,需要建设相应的采样井、采样亭等设施,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2.采样点定期维护,对于已建设的采样点,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证设施的完好性和采样点的代表性。
3.采样人员培训,对于采样点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采样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采样记录管理,对于每个采样点的采样记录进行严格管理,包括采样时间、采样人员、采样点信息等,保证采样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采样点实施效果评估。
1.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对采样点采集到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采样点效果评估报告,根据水质监测数据,编制采样点效果评估报告,对采样点设置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
水厂采样点的设置和实施方案对于水质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根据水源地情况和生产过程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实施。
同时,对于采样点的设施建设、定期维护、人员培训和数据管理也需要加强,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水质的稳定供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回用水标准
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
生活杂水水质标准(CJ25.1-89)
水污染监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本节内容:
1)水样的类型;
2)掌握地面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 用及水流量测量;
3)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
4)其中要求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是: 地面水的采集 方法和采样器, 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 综合水样,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与加入化学试剂的保 存方法。
背景断面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有代表性, 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 分布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 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 点。
(2)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 游。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 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湖泊 、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 入口处。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 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 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无急流浅滩处。 (5)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 显岸边标志。
(二)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
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取自江、河、湖的地表 水)、井水及深井水。饮用水的标准是以维
护人的健康为基本点的,不存在自净,因此
没有COD及BOD指标。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 –1996)
适用于排放污水和废水的一切企事业单位 1、标准分级 本标准按地面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对地面 水水域和城市下水道排放的污水分别执行一 、二、三级标 准。 2、标准值 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分为二类: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 环境或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符合 表1-6(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容许排 放浓度,P18)的规定。第二类污染物,指其长远影响小于 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符合表1-7(第二 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P19-22)的规定
第3章 水和污水监测
目的与要求
1) 清楚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监测的对象、目 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 掌握水质在物理性质、金属化合物和非金 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监测的项目及监测方法;
3) 掌握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水样采集保存和
预处理以及底质监测。
水质监测项目及水质标准
本节内容: 1)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 2)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 3)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进出湖、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 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辅射线上设 置弧形监测断面。 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 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4)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等设置监测垂线。
5)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已建的4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监测项目的(monitoring items)确定 1、确定监测项目的依据
2、地表水监测项目:
3、工业废水监测项目:
•4、生活污水监测项目 COD、BOD、悬浮 物、 NH3-N、总 N、总 P、阴离子洗涤剂、细 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5、医院污水监测项目: PH、色度、浊度、悬浮物、余氯、 COD、 BOD、致病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6、海水监测项目
(2)水质污染类型
(3)水体自净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
释,随后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
化,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 质的变化。
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水质监测的对象
2、水质监测的目的
1)地表水及地下水——经常性监测
2)生产和生活过程——监视性监测
3)事故监测——应急监测
4)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
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如饮用水源分布
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 用计划等。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水文实测资料、水环境研
究成果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1、监测断面设置 (1)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2)湖泊(水库)监测断面设置 (3)地下水采样点的布设 (4)工业废水采样点的布设 (5)城市污水采样点的布设 2、采样位置的确定 (1)采样垂线的设置 (2)采样点的设置
2、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基础资料收集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三)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的确定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进度计划
(一)基础资料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
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 史上的水情;河宽、河监测断面上采样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污染带。对有 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2)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 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3)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量的断面,必须按 本规定设置采样垂线。
采样点的设置
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应进行科学地 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 达出来。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 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贯穿监测工作 的全过程。实施进度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 安排,要切实可行,使各环节工作有序、协调地 进行。
3、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二)采样点的设置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表3-4常用水质监测方法测定项目
表3-5水污染可连续自动监测的项目及方法
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1、污染物的形态: 化学状态、价态、异构状态 2、形态分析方法: 直接测定法; 分离测定法; 理论计算法
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环境水质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排放标 准)两大类。 环境水质标准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2002)及密切相关并派生出来的标准, 有饮用水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用水 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排放标准有污水综合排 放标准(GB 8978 –88)及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等。
4)水质标准
5)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水资源及水污染
1、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
2、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
(1)污染源 自然:氟化钙(萤石),会引起水体中氟含 量增加,饮用此水会出现氟中毒现象。 黄曲霉素等。 非自然: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污染源。 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其他废弃 物等。
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AES)法等。其中,化学法(重量法、容 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目前在国内外水质常规 监测中还普遍被采用,占测定方法总数的50%
以上(见表4-3)。各种方法测定的组分列于表4-4。
水污染可连续自动监测的项目及方法见表4-5
表3-3各类分析方法在水质监测中所占比重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1)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 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 以往的监测资料。
(2)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 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 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 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 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 水污染现状。
(3)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 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4)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 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 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 地质单元。
(二)采样点的设置
1、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 设在污染区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在垂直于地下 水流方向的上方设置。 2、监测井的布设 1)点状污染区(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 渗透小的地区形成的),监测井设在距污染源最近的地 方。 2)块状污染区(污灌区、污养区及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 区),监测井设在地下水流向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 3)条(带)状污染区(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 含水层渗透大地区及沿河、渠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宜用网格布点法设置监测井。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 0.3~0.5m处采样。
3)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3次。 4)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潮汐河流:全年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 2
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当在当
天涨潮、退潮时采样,并分别加以测定。涨潮水
样应当在各断面涨平时采样,退潮时也应在各断 面退平时采样,若无条件,小潮期可不采样。
(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 用功能的地面水水域。 1、水域功能分类 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 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 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同一水域兼有许多类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有季节性功能的,可分季节划分类别。
2、水质要求:
(1)不得用瞬时一次监测值使用本标准。 (2)标准值单项超标,即表明使用功能不能保 证。危害程度应参考背景值及水生生物调查数据、 硬度修正方程及有关基准资料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