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

龙源期刊网 浅析横光利一代表作《苍蝇》的写作特色作者:何微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横光利一(1898—1947)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对传统文学的文体发起挑战,确立了新感觉派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日本文学界公认为新感觉派的心脏和灵魂。
其作品《苍蝇》作为新感觉派的典范之作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本文对《苍蝇》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写作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新感觉派1 内容简介横光利一挑战近代自然主义文学以来的文学传统,以其富有个性的文体展开了艺术创作。
他主张新文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文学蕴含时代的“感觉”,其行文大量运用具有新时代感官色彩的词汇和奇异新颖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再现出内心的感受和世界万物的灵动生命,以急速的节奏敏锐地捕捉了时代的脉搏。
短篇小说《苍蝇》是横光利一的成名作,发表于1923年5月的《文艺春秋》。
该作品由十节构成,结构紧凑,视角新颖,寓意深刻。
文中运用新感觉派的技巧,采用拟人、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
同时,在创作上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使其作品如电影画面般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全方位的冲击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文中,作者借一只栖于马背上的苍蝇之眼,冷静客观地描写着它所耳闻目睹的世间百态。
这只刚从蜘蛛网上死里逃生的大眼苍蝇,爬上了马背。
驼背的老车夫唯一的嗜好是吃谁都没碰触过的刚出笼的馒头。
某日,他一边下着棋,一边等待着馒头出笼。
此时,一个为了见临终的儿子最后一面的农妇、一对私奔途中慌乱不已的年轻男女、一个中年暴发户等人,各怀心思地聚集于驿站,等待马车的出发。
而马车夫却因“馒头”未蒸好,置所有乘客于不顾。
马车终于出发了,车夫在美美地饱餐了一顿馒头后,在驾驶座上开始打起盹儿来。
最后,失控的马车在悬崖拐角处坠落。
这一瞬间,唯有那只舒展双翅的大眼苍蝇,在苍茫的世界里,独自俯视着下坠的马车,悠悠然飞上了天空。
2 写作特色2.1 运用蒙太奇、以及拟人、反转、象征等表现手法首先,小说《苍蝇》中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突出视觉和听觉的效果,语言简洁明了,画面感强,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现代日中文坛上的“新感觉派”

作者: 一鸥
出版物刊名: 外国问题研究
主题词: 新感觉派;文学流派;川端康成;横光利一;资本主义世界;穆时英;文学特征;刘呐鸥;梅雨之夕;京派作家
摘要:<正> “新感觉派”在二十年代中期登上日本文坛。
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等人,以其全新的创作理论与实践,成为这一派的中坚。
他们生活在“更新的词汇、诗和节奏的感觉中”,以描写人主观上内在和外在的感觉为其文学特征。
“新感觉派”文学是当时危机深重,风起云涌的日本社会现实的产物;是一部分意识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崩溃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迷惘不安的哀吟。
一九二七年,这个仅存二、三年的文学流派,在无。
日本文学流派

日本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20世纪初在“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主要限于小说。
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针对“砚友社”的庸俗写实主义而兴起的新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揭起了彻底反对旧道德、反对因袭观念的旗帜,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子进行写作;在艺术形式上,他们主张“排除技巧”,在语言上,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之所以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确立时期的主导理论,是由于自明治维新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不彻底性,使得现代文学迟迟未能形成。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社会现实的阴暗气氛日益沉重,在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之前流行的“砚友社”形式主义的文学和初露苗头的追求积极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阴暗现实的摧残下相继夭折。
日本作家们对时代普遍感到悲观与幻灭,他们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世纪末思想中发现了投合他们兴趣的观念。
这就是自然主义在日本成为风靡一时的文艺运动的缘故。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最初是由几个作家按这种文学理论进行模仿性的创作开始的。
1901年小杉天外的作品《流行歌》,1902年永井荷风的作品《地狱之花》,都是按照左拉所提出的自然主义理论写成的作品。
小杉在他的作品序言中指出,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无所谓善恶美丑,作家的责任就是按照“自然”的现象如实去写。
永井则在他的作品的跋文中,主张作家应该着力去刻画由“祖先遗传”带来的“动物性”。
这一时期,作家们对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还只停留在对左拉的理论的介绍上。
1906至1910年期间,出现了一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评论家,最有影响的是美学家岛村抱月与文艺评论家长谷川天溪,还有片上天弦、相马御风、中村星湖、本间久雄等人;鼓吹自然主义,以长谷川最为热心,他的代表论文有《幻灭时代的艺术》、《排除逻辑的游戏》、《现实暴露之悲哀》等。
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破理显实”和“觉醒者的悲哀”等口号。
苍蝇读后感5篇600字

苍蝇读后感5篇600字她总是让自己的网保持得很干净,一旦她捕获了一只苍蝇,她会把网清理干净,这样一来其他的苍蝇就不会起疑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苍蝇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苍蝇读后感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课本上赞美知了的一首诗,教育我们做一个清廉、德行高洁的人。
这个寒假,我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
其中写知了的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以前从来不知道,也从来不了解的东西,令我大开了眼界。
在生活中我们对知了的印象往往都是负面的。
它热衷于唱歌,从不考虑将来的生活。
在孩提时代,这些说法就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记忆。
寓言告诉我们,寒风乍起,没有储藏粮食的知了到蚂蚁家去乞讨,被蚂蚁挖苦了一句:“你唱的不错,我也挺高兴。
现在请继续唱吧!”经拉丰登这么一写,我觉得知了完全是一个好逸恶劳的坏家伙。
但知了在冬天从不露面。
知了和蚂蚁也不是没有联系,但决不是寓言中写的那样。
法布尔告诉了我们他亲眼目睹的场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知了悠闲地吸着树汁,而蚂蚁却找不到水。
他们发现了正在喝树汁的知了,刚开始只是舔舔从边上流出来的树汁,后来便不耐烦了,蚂蚁们打算反客为主。
他们成群结队地想赶走知了,对知了又拉又扯。
知了被这群无耻的强盗搞得恼怒不堪,向他们射出一股臭尿,但蚂蚁们却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厚颜无耻地吮吸着树枝。
知了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能产300—400个卵。
听上去很多,但最后能幸存下来,变成若虫(从卵里孵化出来、钻入土中的知了幼虫称为若虫)的为数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若虫里,经过4年的途中生活,再变成真正的知了的那就是凤毛麟角了。
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种小苍蝇在知了产完卵后便把自己的卵也产在知了产卵的地方。
苍蝇的卵虽然比知了的卵小,但是蝇卵孵化地早,蝇蛆一出生就把知了的卵吃掉一大半。
可怜的知了到最后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躲过了蝇蛆的袭击,又要面临4年的土中生活。
在这4年中,他们靠吃植物的根和树根为生。
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与成就

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与成就(1)日本新感觉派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14名作家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
“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
而没有新的感觉,则没有新的表现。
”这是川端康成为《文艺时代》撰写的发刊词,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诞生。
(2)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
他们反对艺术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T;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
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3)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采用纯新感觉派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如拟人法和拟声法的大量使用,不同形象和联想的突然组合,重视色彩的对比,故意造成节奏的跳动和快速的反复等。
小小说集《感情装饰》中的许多作品便是这种倾向的产物。
从思想内容来说,这些小说一般不大重视反映客观现实,也不强调对于客观现实作出评价,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抒情味道。
从表现形式来说,这些作品特别注意色彩的对比和配合,借以渲染气氛;经常使用种种比拟的手法,以便强化力量;有时采取罕见的反复句式,用以加深印象。
川端康成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使他成为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新感觉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该派文学追求的是情感的直觉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官体验,比起传统文学更加追求感性的直觉,而非理性的思辨。
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就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充分表达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以其为中心,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新感觉派文学的背景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三、横光利一的文学观四、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五、《苦菜の花》的主题探究六、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七、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八、《苦菜の花》的评价与影响九、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其中,本文将重点探究《苦菜の花》中的主题以及横光利一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通过对主题的探究,可以发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情感直觉和感官体验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而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可以看到横光利一对女性的敏感度以及对女性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思想与认知。
总之,“新感觉派”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而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则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和文学风格,通过对于该作品的研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提纲: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3. 横光利一的文学观4. 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5. 《苦菜の花》中的主题探究6. 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7. 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9. 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新感觉派”文学的来源、发展以及其作为一个流派的一些共性特点。
可以对比传统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不同之处,为后续讨论提供铺垫。
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其在文学界的地位都是值得介绍的内容。
主体颠倒与主客一体——浅析新感觉派文学的拟人手法(一)

主体颠倒与主客一体——浅析新感觉派文学的拟人手法(一)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一年左右,即1924年10月,《文艺时代》创刊。
当时一流的评论家千叶龟雄着眼于创刊号所表现出的特色,在评论文中宣告“新感觉派诞生”。
保昌正夫在自己的《横光利一抄》中曾如下阐述。
在大正12年(笔者注:1923年)的随笔《放荡的时代》中,横光利一强调说:“文学为了接触时代,必须要拥有感觉,文学作品中要有时代感觉”。
这个时候,横光已经将注意力放到了为实现触摸时代先端的文学而必须具有的新感觉上。
而这新感觉当然作为新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出现在作品上。
横光认为,明治末期出现的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过去,他坚信,通过打败它就可以实现新文学的主张。
用横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准备进行“与国语的无畏血战”。
可见,横光利一众人的文学革命,起步于新的表现形式,并从而发展开来的。
关于这一点,从横光的想法中也可看出。
他认为:“在艺术语言的使用方法上,必当显现出微妙变幻,才是最妥当的。
”在《文艺时代》创刊号上,发表了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这样一篇作为小说来说有着奇特标题的作品。
“真昼である。
特别急行列车は满员のまま全速力で驱けていた。
沿线の小驿は石のように默杀された。
”(白昼。
特快列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向前奔驰。
沿线的小站像石子一样遭到了抹煞。
)这篇作品,以这样有着新奇感觉的一行文字,在发表之初,就抓住了人们的心与眼球。
这样的表现方式,在较此之前发表的《苍蝇》里就可以见到。
但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局部的表现方式的问题了,而是通过有着崭新逸趣的表现,向新文学发展的想法,即试图确立以感觉来陈述事物的文体,表现手法,确立立足于不同于先前的表现意识上的文学。
这,就是以横光利一为代表的《文艺时代》主要同人的目标。
拟人法,自日本的古今和歌集时代起就已经被使用了,但是,大量地使用拟人手法,而且公然地使用“主体颠倒”,却还是始于新感觉派时代。
认为人不过是“自然的一景物”的横光利一似乎是理所当然地一样,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拟人和“主体颠倒”的表现手法。
浅析横光利一作品《苍蝇》

浅析横光利一作品《苍蝇》摘要:作为近代文学中的奇特派别,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自己的杰出作品《苍蝇》。
苍蝇中塑造了几个鲜明的形象,巧妙运用主观感受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的观察。
一辆马车,居然是一个社会的映射。
在马车行驶之前,作者运用了大量语言对话以及修辞手法来塑造人物。
一心下棋对别人搭话心不在焉的马夫,儿子去世心急火燎的老妇人,偷跑的一对恋人,年幼的小孩和“母亲”。
而文章最高超的是一只大眼苍蝇,它不会说话但是在马车坠崖的最后关头,它拍动翅膀,用它的大眼看着坠落的马车和人摔成碎片,留下一片晴空。
在此全篇结束。
关键词:(语言描写人物塑造主题思想)1,人物语言1924年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发表了《苍蝇》。
在文坛上这部作品同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故事先从一只大眼苍蝇开始,这只苍蝇拼命蹬着蜘蛛网,终于从死神那里捡回一条命。
紧接着作者运用蜘蛛的“眼睛”来到了驼背马夫身上,在盛夏的太阳下,马夫连着输了三次,可是他却说:“别啰嗦,再来再来”可以从中发现马夫喜欢将棋,忍着炎热也要下棋,以及这位马夫在包子铺下棋,也为后面马夫喜欢吃包子埋下伏笔。
紧接着一位气喘吁吁的农妇来到了空荡荡的驿站,她来到后的第一句话便是还有没有车。
而文中也写到自己在镇上工作的儿子现在病危了,在问了两次之后,车夫才回答。
车夫无心关注别人只在乎自己手中的棋盘。
可见车夫本身并不在乎这份工作,他只在乎自己有没有赢有没有吃到早晨的第一笼包子。
世俗化的生活造就了他自身的孤独而这些孤独只能依靠着这些仅存的快乐才来带来一丝安慰。
老妇急匆匆地赶到驿站,马车已走,她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马车还没来吗?”“已经走了吗?”“第二辆来了吗?” 这些不断的催促,可以发现她很着急,儿子性命垂危,车辆已走,而且下一辆车还不发车。
老妇人的形象是每一位这个世间母亲的形象。
在肢体语言上,她走路发出咚咚的声音,作者在这里的描写形象并且传神。
试论日本新感觉派的创作特征

着恢 复 了力气的翅膀 ,独 自悠然地 向蓝 天飞去 。( 十段 ) 第 在 “ ”出场 的这 几个段 落 中 ,作者 都刻意 强调 了这是 一 只 “ 眼蝇 ” 蝇 大 ,可 见 ,作 者必 定是 赋予 了它某
于赋予 笔下 的万物 以人 的思想感 情 ,通 过描 写生命 化 的对象 ,注入 自己的 主观感 受 。 当然 ,由于 “ 大眼蝇 ”作 为作者 精 心安排 的叙 述 视角 ,在小说 中如 同一架 摄 像机镜 头不 得不 如实 地记 录
“新感 觉派 )将 现实作 为单纯 的现 实加 以表现 ,另一方 面 ,通过小 小 的暗示和象征 ,透 过小小 的洞穴来 窥探 ( 内部人 生全 面的存在 和意 义。… …为什么 他们为 了表现人 生不得不 特意选 择小小 的洞穴 呢? 因为那小小 的外
形正是 他们 为了象征 巨大 的内部人生 而使用 的 、受 到激发 的 、刹那感 觉 的释放点 。 【 ”2 J 千 叶龟雄所 说 的 “ 小 的洞穴 ”及 “ 小 的外 形 ” 小 小 ,表 现 在 《 》 这 部小 说 中 即作 为表 现 者 的 “ 眼 蝇 大
那只大 眼蝇从 马腰部 赘 肉散 发 的 气味 中飞起 来 。它 落在 车沿上 ,让好 不容 易从 蜘蛛 网 中死里 逃生 的身体
[ 收稿 E ]21— 8 4 t 期 00 0 —1
[ 作者简介 ]邹 洁(98 , , 苏东海人 , 尔滨理工大学外 国语 学院 1语 系讲师 , 事 日本文学研 究。 17 一)女 江 哈 3 从
浅析横光利一《太阳》中的心理因素

[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 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4 ) 1 1 4 3 0 2 3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7— 2 6
一
、
横光利一及《 太阳》
响。二人崎岖不平的恋爱过程中, “ 嫉妒 ” “ 痛苦” “ 战
世 界认 识 和 “ 长罗” 》 一 文 中, 野 中润 提 出通 过 “ 心 理 食 物时 , 大兄 的反应 是 瞪着她 说 : “ 我独 自归 去 吧 。 ” 而 性决 定 论 ” “ 生理 性 决 定 论 ” 和“ 共 同体 ” 三 标 准 来 分 卑 弥呼让 他 等待 , 他也不 正 面 回答 只说 : “ 你去吧 ! ” 嫉 析《 太 阳》 。“ 心理 性决定 论 ” 即根 据 “ 嫉妒” “ 怨恨 ” 等 妒 的心 理 已跃 然 纸 上 。直 到 卑 弥 呼 意 识 到 他 的嫉 妒 心理 因素来 寻求人 物 的动机 。 l 心理 , 提 出 让其 代 替 她 带 年 轻人 去 宫 殿 、 她 自己 在 这
命” 等决定 了人物 的性格 塑造和故事情 节的发展 。横光利一 注重作品 中的心理 因素描 写 , 不仅 是延续 日本 传统 文学的
特 色, 也 为其 日后 转 战新 心理 主 义做 好 了铺 垫 , 最 终 成 就 了横 光 “ 小说 之 神 ” 的称号。
[ 关键词 ]横 光利一 ; 《 太阳》 ; 心理 因素
第3 0卷 第 1 1 期
Vo 1 . 3 O No. 1l
兰州教 育学院学报
J OU RNAL OF L AN Z HO U I NS T I T U T E O F EDUC A IO T N
浅析横光利一《蛾无处不在》与《花园的思想》

浅析横光利一《蛾无处不在》与《花园的思想》作者:马乐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1期马乐内容摘要: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初期作品皆体现了其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病妻三部曲”(《春天乘着马车来》、《蛾无处不在》、《花园的思想》)。
后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他”和“妻子”,可联想到作者与其首任妻子小岛君子;丈夫照顾病妻及病妻去世的故事情节也与当时他俩真实的家庭生活相符。
横光的“病妻三部曲”中结合了自然流露的真挚感情、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新感觉派的表现,从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横光利一《蛾无处不在》《花园的思想》家庭因素小岛君子一日本新感觉派的旗手横光利一(1898年-1947年),与川端康成同是新感觉派阵地——杂志《文艺时代》的核心创办人之一。
昭和初期的日本文坛,他所代表的新感觉派与日本传统文学形态私小说为中心的自然主义、强调阶级意识的左翼文学三足鼎立。
横光的代表作有《太阳》、《机械》、《上海》、《旅愁》等。
横光利一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领军人物被熟知,故其作品研究多以分析新感觉派特色为主;对其带有强烈私小说色彩的初期作品亦如此,研究角度多为构图和表现手法等,偏重理论。
但是回顾横光本人的人生经历,可知他在现实生活中与首任妻子小岛君子间的恋爱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其初期创作。
正如本人已发表的论文《论家庭因素对横光利一《太阳》创作的影响》(《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与相互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2)、《论家庭因素对横光利一《春天乘着马车来》创作的影响》(《成长》 2016.10)所述,获得当时日本文坛的重视与讨论的中篇小说《太阳》(《新小说》 1923.5),创作时期正与他和首任妻子的密切交往重合,女主角卑弥呼也以小岛君子为原型。
其后引人瞩目的“病妻三部曲”(《春天乘着马车来》、《蛾无处不在》、《花园的思想》)更为明显,皆与二人的恋爱同居生活有关。
《春天乘着马车来》、《花园的思想》描述了患肺结核的妻子与看护她的丈夫间的故事,而《蛾无处不在》则描述了丈夫在妻子死后出现的幻觉,据此可将这三部小说定为同一系列作品进行研究。
透过人物形象洞察大正时期的社会百态——以横光利一的《苍蝇》为例

《苍蝇》是横光利一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他的早期作品认为构图象征美远超写实[1]。
而且横光利一主张“象征是将人物形式化构图化,在表现作者的世界观时应该基于时代感觉、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而时代感觉也绝不是时代的退步[2]。
”即小说是作者看到的现实社会的提炼。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苍蝇》中的老车夫、6位乘客、“苍蝇”等这些登场人物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百态。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来进行研究分析。
一、创作背景《苍蝇》创作于大正10年(1921年),于大正12年(1923年)5月发表在《文艺春秋》上。
在经济上,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凭借着战争及军需订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以及1921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受重挫,股价暴跌,企业陆续倒闭,银行挤兑,工人失业,劳资关系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这使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
而且1918年开始的学制改革使日本知识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知识分子不能就业,因此相对来说,在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均有所下降,所以在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下,抱有强烈不安和不满的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倾向于当时新兴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左倾”现象可以说是当时日本社会最大的特征。
但是日本政府镇压工人革命运动,封杀无产阶级文学,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强化,这种不安的情绪在知识分子中进一步蔓延。
1924年6月,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创刊了杂志《文艺战线》。
《文艺战线》的成立纲领是:“(一)我们站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艺术统一战线上。
(二)在无产阶级的运动中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自由的[3]。
”“苍蝇”虽然发表于1923年5月,但是它是于1921年开始创作的,这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日本当时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时间相一致,而且《文艺战线》的纲领也透露出了横光利一受到了当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新感觉派

者在此阶段两条不同的文学创作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横光利
一。
“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小说的第二代,以现 代杂志为主要阵地.我国的代表作家有刘呐 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半殖 民地中国现代都是的畸形和病态,刻意描写
主观感受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 潜意识的开掘,有时流露出颓废悲观的情绪, 因为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所以被称为 中国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的帽子,是当 时的左翼文人楼适夷给刘呐鸥等人戴上的.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 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 川端康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 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 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 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 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 “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 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 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 代派。
施蛰存(1905——),生于杭 州,8岁时随家迁居松江。中学 毕业后,先入之江大学,1923 入上海大学,1926年秋转入震 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同年加入共 青团。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 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秋 后,与刘呐鸥、戴望舒、杜衡等 同学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 参编《无轨列车》《新文艺》杂 志。1932年应现代书局之聘, 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辞 职。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 学、厦门大学等任教。1947年 回上海,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 任教。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
起。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以后岸田国士、南幸
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著名评论家千
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
日本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
由当时创办了《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他们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主义,企图进行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他们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
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在30年代步其后尘发展起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又与中国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日两国的新感觉派在文学史中,各自存在的时间虽然都不长,但对文坛的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1,日本新感觉派诞生的背景及其特点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作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京一夜之间变成废墟,全国处于恐慌不安之中。
加上其不久前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社会感到悲观绝望。
这时西方贪图享乐的风气又接踵而至,冲击着日本传统的伦理观和文化观,社会的动荡使人们看不到前途,丧失了理想,竭力追求刹那间的美感和官能上的享受,社会上充满了及时行乐的风气。
在文学上,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相继泛滥起来,而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出现了衰退的趋向,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兴起,这些都成为新感觉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的新感觉派力图从形式上突破传统文学“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表现日本近代社会的崩溃”。
以丰富的感受性表达人们内心的苦闷情绪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安,运用主观感受折射人与人的关系和当时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新感觉派是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
新感觉派的始末兴衰是与《文艺时代》杂志的创刊停刊密不可分的。
1924年10月,《文艺时代》的创刊号由东京金星堂出版发行。
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

关 键 词 :新 感 觉 派 ;文 学 ;川 端 康 成 ;研 究 现 状
一 、新 感 觉 派 的 定 义 及 代 表 作 家 徐明 真 (2007)指 出 “新 感 ) 派 は、つ ま り * 东 大 震 + 後
の虚无感に伴うモダン的な风潮の中で诞生してきた文学 の形式上 、技法上の革新运动 で あった。 そ の 诞 生 の シ ン ボ ルは文 『文芸时代』の创刊である。”(新感觉派即伴随关 东大地震后的虚无感、在现代潮流中诞生 的 在 文 学 形 式 和 技 法上的革新运动。其诞 生 的 标 志 是 文 艺 杂 志 《文 艺 时 代 》的 创刊 。)肖霞(2008)指出 “新 感 ) 派 は、大 震 + の , 墟 の 中 か ら生まれ、西欧の前 卫 的 な 美 术 や 演 剧 な ど の 影 响 を 受 け、 在来の私小说的な现(主义を超えてゆこうとする动きで あった。”(新感觉 派 诞 生 于 大 地 震 的 废 墟 中,受 到 西 欧 前 卫 美 术 和 戏 剧 等 的 影 响 ,目 的 是 超 越 原 有 私 小 说 的 现 实 主 义 。)
(1)对 川 端 康 成 作 品 的 研 究 (439 篇 ) Ⅰ 对 《雪 国 》的 研 究 (240 篇 ) [1]杨星.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 国》[J].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4. [2]曾春燕.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 观 主 义[J].广 西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版 ),2002. Ⅱ 对 《伊 豆 舞 女 》的 研 究 (105 篇 ) [1]叶渭渠.创造美的抒情世界———《评 伊 豆 的 舞 女》[J]. 日 本 研 究 ,1985. [2]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 语 学 习 与 研 究 ,2004. Ⅲ 对 《古 都 》的 研 究 (49 篇 ) [1]沈洪泉.浅 谈 川 端 康 成 《古 都 》中 的 虚 无 思 想 和 审 美 情 趣 [J].宁 夏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1990. [2]刘 青 梅.一 树 紫 花 轻 摇 曳———读 川 端 康 成 的 《古 都 》[J].日 语 知 识 ,2003. Ⅳ 对 川 端 康 成 其 他 作 品 的 研 究 (45 篇 ) [1]孟 庆 枢.川 端 康 成 《睡 美 人 》解 味 [J].日 本 学 论 坛 ,2002. [2]宋 琛 .川 端 康 成 《千 羽 鹤 》论 [D].吉 林 大 学 ,2005. [3]马朝红.川端康成小说《禽兽》中的 时 空 探 讨[J].外 语 研究 ,2005. [4]冯 千.关 于 《山 音 》中 的 自 然 要 素 [D].四 川 外 语 学 院 ,2006. (2)对 川 端 康 成 美 学 意 识 的 研 究 (91 篇 )
《春天乘着马车来》中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

《春天乘着马车来》中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作者:马乐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6期马乐内容摘要:日本新感觉派代表横光利一初期作品《春天乘着马车来》,从小说命名至内容经过了语言与文体的精心雕琢;运用死亡象征等方式,将新感觉派特色巧妙揉入日本文学传统主题“生与死”、主流私小说“病妻物语”题材中,使这部作品显露出非比寻常的光彩,推动了日本新感觉派的发展。
关键词:横光利一《春天乘着马车来》新感觉派表现手法日本新感觉派代表横光利一初期作品《春天乘着马车来》,从小说命名至内容经过了语言与文体的精心雕琢;运用死亡象征等方式,将新感觉派特色巧妙揉入日本文学传统主题“生与死”、主流私小说“病妻物语”题材中,使这部作品显露出非比寻常的光彩,推动了日本新感觉派的发展。
一.横光利一及《春天乘着马车来》日本新感觉派代表横光利一(1898年-1947年),其代表作有《太阳》、《机械》、《上海》、《旅愁》等。
1924年10月他在《文艺时代》创刊号上发表短篇小说《头与腹》后,评论家千叶龟雄在《新感觉派的诞生》中首次提出“新感觉派”一词,总结新感觉派的特征即“暗示与象征”、比喻和拟人。
短篇小说《春天乘着马车来》(以下皆简称《春》)发表于1926年8月《女性》杂志,故事梗概如下:主人公他在海边某处看护陪伴患有肺结核病的妻子。
两人十分相爱却一直用尖刻的语言互相伤害。
于是他“决心打开所有感觉之眼去体味尝尽痛苦”i,把自己当成一支实验烧瓶。
随着时间流逝,妻子的病情愈发严重,熟人送的花束乘着马车到来,告知冬季过去早春来临。
横光初期作品“病妻三部曲”(《春》、《蛾无处不在》、《花园的思想》)受现实生活中与首任妻子小岛君子的恋爱经历影响,尤其《春》描述丈夫看护患肺结核妻子的故事,极易想到日本传统私小说的“病妻物语”。
但是从小说名字到内容,横光以崭新的表现手法冲击了当时的日本文坛。
二.语言与文体的雕琢横光自初期创作始,特别注意在语言和文体上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田晓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
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
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
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
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
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
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
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
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
二者合而为一。
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
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
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
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
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
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
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
1924年,横光同川端康成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
他的短篇小说!头与腹和长篇小说!上海(1931)被认为具有新感觉派风格的作品。
1930年发表!机械,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
主要作品还有!家徽(1934)、!旅愁(1946)等。
1947年12月30日,因胃溃疡去世。
横光提倡新文学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进行创作。
在手法上,受表现派、结构主义及乔伊斯的意识流的影响,大多采用心理分析方法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后期转向传统主义。
基于以上理论,横光利一创作了!苍蝇、!太阳等作品。
!苍蝇可以说是横光利一的成名作。
该小说虽短,但却能传达出丰富的内容。
作者通过片段性的描写给予读者不同以往的感受。
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化手法。
例如:
%馬一条枯草!奥歯#%&((、猫背老)御車
姿!捜+),。
&
%,.、廂!/日光、彼腰%0、円)荷物123猫背上4乗5%%+来。
&
%緑色森、漸6溜(馬額汗映+逆(揺
)。
&
以上这些拟人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作者的眼中,世界物质性的外在力量远远超过了人自身的力量,人被物质所控制,在物质面前,人变得软弱无力。
这不是作者的悲观,而恰恰是作者对真实现实的反映。
!苍蝇一文中,登场人物里有青年、有老人、也有农妇、乡绅,但不管是谁,为了几个豆包而坠落到山崖下面去了。
这正是现实的反映。
再有,从空荡荡的客栈出来的马车,到收到儿子身染重病的电报的农妇、私奔的青年男女、被母亲牵着手的小男孩,再到一夜暴富的乡绅,各个人物依次出现。
当马车坠落悬崖的时候,放大在#苍蝇眼里的#坠落下去的放纵不羁的马的腹部等。
这种犹如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显得十分新奇,也充分反映了新感觉派的创作特点。
除此之外,!苍蝇里也使用了#对比这一表现手法。
人类可以创造物质,控制物质,理所当然地应该比苍蝇强大。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小说中,作为强者的人最后坠落悬崖,而作为弱者的苍蝇却能飞在空中。
经过这样含讽刺意味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状态。
!太阳也是横光利一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太阳(1923)主要描写了许多王子把上古耶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看作是#太阳,为她的美丽而倾倒的故事。
故事中对因爱欲纠缠而产生的人类斗争进行了华丽的描写。
其表现手法可传达出新感觉派出奇的表达效果。
例如:
%彼小石!拾9.森中4投:込;<。
森数枚柏葉%0、月光!払#落.+呟)。
&
虽然简短,但却能传达给读者新鲜的感觉。
这正是新感觉派样式的范例。
所谓的新感觉派的感觉性特征,一言代之,就是剥去自然的外相,深入物体本身而触发的主观的直接感受。
三、总结
横光利一作为新感觉派的#旗手,给近代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一生的挚友川端康成为他写的悼词中,这样对横光评价:#他是和西方战斗的新的受难者,是东方传统中新的悲剧的先驱者。
这给予了横光相对客观的评价。
在茂木雅夫的%日本文学魅力―横光文学位置&一书中这样写道:%横光文学構成、和洋独特3蠅(碑文(花園思想(機械(、洋風特有3上海(紋章(、和風霊妙3旅愁(睡蓮(夜靴(3= >小説0)小説!開示+),。
日本文学?横光!抜Α5Β3)。
&由此可见,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在日本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对以横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的研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王长新日本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
[3]茂木雅夫日本文学魅力―横光文学位置星云社,3
5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研探索07/2010
7082..198.
..20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