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 正确处理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重在机会公平, 把有限教育资源投向最需要领域、最困难群体; 正确处理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注重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调动 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 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途径; 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以务实措施实现教育 发展目标,满足群众合理期望; 正确处理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教育体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基于生产的创新 - 新一代汽车、造船 和钢铁产品 - 80年代和90年代的 动态随机存储器(DR AM)、CDMA、电视液 晶显示屏(TFT-LCD)
起步阶段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知识影响的贫富差距
无法积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GNP 16450

制定的背景一——拥有捍卫国家和平的武装力量
在韩国釜山军港停靠的乔治· 华盛顿号航母
中国军方公开的东海实弹演练场面
中国军方公开的东海实弹演练场面
中国数百架战机青岛军演 强烈警告美韩



梁光烈提出解放军五步走策略,“要做世界强国就必需先做地 区强国,要做地区强国就必需拥有一只强大的海军,要拥有一 只强大的海军就必需先获得硫球群岛,要获得硫球群岛就必需 先统一台湾,要统一台湾就必需先完全控制住朝鲜半岛”。 从2008年梁光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向中央提出了“合纵联 横、远交近攻”的战略指导思想。 香港媒体报道, 对外交部无所作为得过且过工作状态,梁光烈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一次会议上,梁光烈直接问外交部官员: “外交部为何出不了战国时期苏秦、张仪这样的合纵联横的战 略思想家和外交鼓动家,解放军的发展完全被你们落后的外交 思想捆住手脚,解放军希望有地点展现实力但你们外交部总是 在撤台子,希望你们能在亚洲地区给解放军找几处练兵场所。” 对于梁光烈的建议,外交部无动于衷,继续在抗议和遗憾中过 日子。因而军方知道,要靠外交部从妥协模式一夜猛想,那是 绝对不可能的,也永远无法解决周边问题。因而在听闻华盛顿 航母将进入黄海的消息后,梁光烈毫不犹豫下令二炮准备击沉。 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什么可以谈判的,宁可首先用核武器,也 绝不能让国家主权受损。解放军早就在黄海设好口袋阵,只等 华盛顿航母来钻。但时至今日,华盛顿航母根本就不上门。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 引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背景、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

2. 背景2.1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等,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

2.2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和挑战,国家制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3. 目标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扩大教育资源公平分享: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供给,推动教育公平。

4. 重点任务4.1 优化教育结构通过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

例如,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加强幼儿园和高等教育的建设,提前教育资源的布局。

4.2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改变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3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序言第一章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第二章基础教育(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三章职业教育(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四章高等教育(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第十章教育信息化(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第十一章依法治教(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三、总结正文一、引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 90 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指导下,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而制定的。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和发展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途径。

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素养的现代化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创新能力等。

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坚持教育公平,全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三、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旨在为 90 年代乃至下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以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序言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三)战略目标(四)战略主题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学前教育(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六)明确政府职责(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第六章职业教育(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七章高等教育(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第八章继续教育(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九章民族教育(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特殊教育(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

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
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
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
“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 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 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 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 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注意三方面: 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 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 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 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
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 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
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 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教育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 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 社会发展的使命 ▪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 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 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 一种“规定”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类型和形态1.2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3 教育学的任务与方法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应用与实践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2.1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2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概念和分类教育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当代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构建2.3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联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冲突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协调第三章:教育制度3.1 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3.2 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和类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现代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3.3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第四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4.1 教育者的概念与角色教育者的定义和分类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者的素质与培训4.2 受教育者的概念与特点受教育者的定义和分类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4.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与协调第五章: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5.1 教育内容概述教育内容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育内容的特点和原则5.2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课程评价的内涵和类型5.3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类型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应用第六章:德育与教育价值观6.1 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和内涵德育的功能和意义德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6.2 德育理论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德育理论流派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与现状6.3 德育实践德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德育实践的主要方法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七章:智育与教学7.1 智育概述智育的概念和内涵智育的功能和意义智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7.2 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和内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的基本环节7.3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第八章:体育与健康教育8.1 体育概述体育的概念和内涵体育的功能和意义体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8.2 健康教育概述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8.3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点第九章:美育与审美教育9.1 美育概述美育的概念和内涵美育的功能和意义美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审美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9.3 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策略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实施要点第十章:教育评价10.1 教育评价概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和内涵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教育评价的类型和实施途径10.2 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教育评价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育评价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育评价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10.3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问题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与要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一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改革的原因和动力教育改革的过程和策略11.2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教育改革的主题:公平、质量、创新教育改革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国际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挑战11.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展望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与策略第十二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2.1 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政策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2.2 教育法规概述教育法规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的监督和保障12.3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互作用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协调与冲突第十三章:教育经济与管理13.1 教育经济概述教育经济的定义和特征教育经济的作用和意义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估13.2 教育财务与管理教育财务的概念和内容教育财务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13.3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类型和结构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教育管理现代化与信息化第十四章:教育研究方法14.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定义和类型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教育研究的伦理与规范14.2 教育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14.3 教育研究实践与评价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与评价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第十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15.1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15.2 教师教育概述教师教育的定义和类型教师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师教育的制度与体系15.3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力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与趋势教师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学基础》课程的十五个章节,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德育与教育价值观、智育与教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美育与审美教育、教育评价、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二章 外国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十二章  外国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美国
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两次高 速发展的时期: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第二个 高速发展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后。
日本
20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课程改革, 致力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生存能力、态 度、情感、欲望等。1998年颁布《幼 儿园教育要领》,对儿童在健康、人 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等五个领 域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内容做理论明确 的规定,21世纪通过教育立法、教育 改革、标准建设更新和完善这五大领 域。
的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方案。它首先应用 于“佩里学前计划”( Perry Preschool Project),在密歇根州伊普斯兰提地区的
佩里学校进行实施,它是美国开端计划 ( Head Start)第一批通过的科研项目。其
学前教育方案主要宗旨是在帮助处境不 利儿童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该课程方案
发展至今被广泛运用于美国学前教育之 中,在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通过相关立法,或者在法律 中单列学前教育条款,或者制定学前 教育政策法规。以明确学前教育在国 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 作用。
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二战后,除个别国家外,很多国家经 济、教育等百废待兴,学前教育的关 注、投入不足,如英国由于经费、师 资短缺等问题,为解决保育设施不足 的问题,出现了过渡性的“幼儿游戏 班”。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英 国等国家,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政府承担更多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提出了许多举措。英国的《普洛登报 告》(1967年)把增加保育设施、配 备教师、开展教育援助规范起来, 《教育白皮书》于1972年发布。计划 十年内实施学前教育全免费。法国 1976年颁布母育法令,还解决母亲不 能照顾子女等社会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

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 全民教育的基本含义: (1)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 道德发展的需要 (2)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 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 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 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 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 (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 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 世纪30年代)
(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一些国家和 美国兴起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 现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反对过分 灌输知识、反对传统的学校课程、反对固 定不变的学校生活和呆板的组织形式、反 对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改变人们 的价值观,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对儿童、知 识、教学、课程等的认识,相应地形成了 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规模 要注意效益,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强 调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经济、人员的投入比例,三 级教育的发展比例,师生的比例等,专业结构、学 科结构、课程结构等要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协 调。 • 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终身教育的 观念观照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 习兴趣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创造性学 习品质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 格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针对传统教育使学校教育同儿童现实生活经 验相割裂的问题,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针对学校与生活隔离的问题,杜威提出“学 校即社会”。 杜威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脱 离、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这 三种弊端,其理论洋溢着现代精神,对20世纪 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十二章_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

第十二章_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

第十二章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定环境中。

但它并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而是外来军事技术、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对传统中国科举教育进行冲击的结果。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这成为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其后历经40余年,以建立军事学堂为基点,洋务派兴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从而为近代学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而“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相继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清末以来我国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并逐渐在制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近代学制的产生虽说在洋务军事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之后,我国的新式学堂大量增加,这客观上使长期以来沿用的以科举选才为中心、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古代学制框架已无法进行。

但新建学堂的主办者多因观念不同,在学校性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诸方面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又颁布“兴学诏书”,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①各式学堂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给予明确的规定。

于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相继出台,中国有了自己全国性统一的学制,这可以说既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一、“壬寅学制”的制订1902年8月15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奏呈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正式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

它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份文件,总称《钦定学堂章程》。

因这一年为阴历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的颁布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教育之有系统自此始。

山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目录第一章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1)(一)指导思想 (2)(二)总体目标 (3)(三)基本原则 (4)第二章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8)(四)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 (8)(五)坚持德育为先 (8)(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9)(七)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课程体系 (10)(八)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0)第三章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1)(九)强化政府职责 (11)(十)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11)(十一)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12)第四章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 (12)(十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 (12)(十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3)(十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3)第五章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14)(十五)推进普通高中规范化建设 (14)—1 —(十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14)(十七)支持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15)第六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5)(十八)优化职业教育体系 (15)(十九)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16)(二十)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16)(二十一)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17)第七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7)(二十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17)(二十三)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 (18)(二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二十五)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20)第八章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20)(二十六)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20)(二十七)积极发展社会培训 (21)(二十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推进机制 (22)第九章重视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22)(二十九)关心特殊教育发展 (22)(三十)支持发展民族教育 (23)第十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3)(三十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23)(三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24)(三十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5)—2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7)(三十五)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28)第十一章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29)(三十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9)(三十七)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 (30)(三十八)健全教师教育体系 (31)(三十九)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31)(四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32)第十二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33)(四十一)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 (33)(四十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33)(四十三)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34)第十三章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34)(四十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34)(四十五)培养国际化人才 (35)(四十六)提升教育国际服务水平 (35)第十四章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36)(四十七)加大投入力度 (36)(四十八)完善投入机制 (37)(四十九)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38)(五十)加强经费管理 (38)第十五章实施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 (39)(五十一)组织实施重点项目 (39)—3 —(五十二)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47)第十六章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49)(五十三)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49)(五十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50)(五十五)推进依法治教 (50)(五十六)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51)(五十七)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52)第十七章认真抓好本纲要组织实施 (52)—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

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

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
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通过实施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 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为解决双轨制问题,1919年法国掀起了“统一学校 运动”,主张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 要求全体儿童在学校中得到统一免费的基础教育, 使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互衔接,高等教育向一切 中学毕业生开放,择优录取。 统一学校运动引发了学制改革。1925年法国初步实 现了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1937年提出了中学统一 学校制度的方案。

该法案对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主要内 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 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经费等方面。
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 内容: 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课程:核心课程、基 础课程、附加课程。
2.《1988年教育改革法》

1)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 教育制度
现代英国 现代法国 现代德国 现代美国
现代日本
苏联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 内容及意义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18《费舍教育法》 内容及意义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1924年工党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 号
《课程宪章》
法国今后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 制。 课程大纲以《政府公报》的形式颁布,各地 必须认真实施。 课程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全体学生具备 较高的素质。 对学科体系进行综合改革,既有从小学到高 中课程融为一体的纵向综合改革,也有各科 知识融会贯通的横向综合改革等。

教育学第十二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十二章ppt课件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主要探讨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
经济学基础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学等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的 角度分析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对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经济学则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如 何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会,通过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适应 信息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教育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是指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流动和共享,以及教育活动跨过 国界、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形成全球 性的教育网络和交流平台。
教育全球化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主要探讨人的心理发展和 学习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根据 。
心理学基础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 的角度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学习进程 。
行为主义关注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 间的关系,主张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 造人的行为;认知主义则关注人的内 部心理进程和认知结构,认为学习是 知识的获取和建构;人本主义则关注 人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认为 教育应当尊重人的个性和潜能。
03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教育目 标而制定的指导方针,包括入学 政策、课程政策、评判政策等。
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政府为了保证教育权 益、规范教育行为而制定的法律 规范,包括教师法、教育法、高 等教育法等。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笔记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1、明确了新的战略目标。

2、更加突出了教育改革创新。

3、更加强调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出强调促进教育公平。

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三大要点是:1、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2、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 、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 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 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 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1
创造性吗,促使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通过教育,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 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表现: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等;现存学校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 生个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措施(关键是进行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人口: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文化:保存、选择、融合、创造。 经济: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创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 重要力量。 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五、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育的两大功能是本体和衍生的关系,从形成过程来看,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其本体功能;然后,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参与社会 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衍生其社会功能。 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主要是指入学 选拔和培养);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2.教育社会功能的衍生施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的社会利用。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1)党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到下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强调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身体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不仅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振兴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项迫切的历史性任务。

(2)建国四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教育改革已经逐步展开;形成了一支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枇重视教育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部门和单位。

特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1998年.全国已有66.8%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不仅发展较快.而且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民族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在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教育同科技、农业的结合和协调发展开始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基础。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失误。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轻视德育的倾向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管理松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

在事业发展方面.教育结构不够合理。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10章 学生评价——第12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圣才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10章 学生评价——第12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圣才出

第10章学生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课程评价的功能不恰当的是()。

A.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C.选拔功能D.促进功能【答案】C【解析】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①导向功能:对实际的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引导。

②诊断功能: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

③调节功能: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④促进功能: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⑤甄别功能: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2.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3.课程评价的范围不包括()。

A.课程计划B.课程内容C.教材D.教学时段【答案】D【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范围一般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和过程的评价,不包括教学时段。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其划分的依据是()。

A.评价实施阶段的不同B.评价主体的不同C.评价对象的不同D.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摘要: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正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从战略地位、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领导以及实施保障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

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被认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我国将教育视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内涵发展。

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估。

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最终目的是使社会功能协调。 (2)冲突论学派 新韦伯主义冲突论 新马克思主义冲突论:经济再生产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抵制论”。 二者都是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一)学前教育
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向: 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儿童权利公
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单一保育功能——保育、保教
相结合 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三、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四、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工业生产由机械化——电气化 “教育怎样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 1、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西欧:“新教育运动” 德可乐利 蒙台梭利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
背景: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生产力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发达国家基本上普及了中等教育,少数国家的高
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 2、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重在改革教学内容中的陈旧部分,增加大量的科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
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1、学会生存 (1)1972年,法前总理富尔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养。
(二)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初等教育的师生比
过大的师生比:师资经费不足 较小的师生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三)中等教育
经历了增加入学机会,结构和内容方面的深刻变革。 增加入学机会 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改革重点是调整结构模式,由相互独立的中学类型向综合中 学类型发展。
高等教育——成为表征国家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 平的标志之一。
规模的扩大 从目前到20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
众化阶段过度的重要时期。 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有6种:普通高等学校、成人
高等学校、军事院校、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专科教 育的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以及高等教育本专科自 学考试。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
会价值取向
1、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与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论有关系。 现代科技离不开现代教育,现代科技依托于现代教育。
2、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起源于人力资本理论。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但也有缺点: 思维的狭窄性、线形 只考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未看到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 3、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源于二战后的功能论学派和冲突论学派 (1)功能论学派:帕森斯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指出制约教育行动系统的有:社会、文化、人格系统。 社会系统的四功能要素: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 认定:教育功能之一:个体社会化; 学校是选择人才的合理机构;学校
学知识,同时特别注重天才教育及各级各类职业技 术教育的扩充,以应付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竞争的紧 急需要。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最大的特征 是:面向21世纪进行教育规划,教育不再是被动追随 时代,而是主动适应时代。
共同的特点: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三个弊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期的各普及教育年限 发展初等教育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中等教育 4、中国: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 以科举制为核心,以私塾等为基本形式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崩溃; 新学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接受近代新式教育的对象; 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反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纯粹的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正逐渐转变为综合化的 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将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反映到课堂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课程的 结合,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人文道德精神。
美:选修课程丰富 日:综合学习时间 中:“研究性”学习课程
(四)高等教育
打破传统的形式注意教育的桎# “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等。 意义:反对过分灌输知识,反对传统课程,反对呆板的组织形式等,逐渐改变了
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新的思想观念。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相
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有指导性质和广泛影响的文献。 (2)基本宗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学习,早期教育;终身教育;学生能力
培养。要求教育承担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 “生存”的各种知识能力。 (3)问题: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解决了教育与物质生产的不相适应的矛 盾,但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道德水平下降;治安混乱;泛滥;家庭 观念薄弱。(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方面) 2、学会关心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2)宗旨: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薄弱的问题;解决高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及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生 活环境;培养能适应未来生活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