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d1a3c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1.png)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是指在含氯环境中,氯离子与不锈钢表面发生作用,导致不锈钢产生腐蚀现象。
不锈钢在大气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不锈钢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铬膜,称为钝化膜。
然而,在氯离子的存在下,钝化膜容易被破坏,导致不锈钢发生腐蚀。
1.氯离子的吸附和浸润:氯离子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容易吸附在不锈钢表面并浸润到钝化膜下。
氯离子吸附在表面会导致表面电位升高,从而破坏了钝化膜的稳定性。
2.氯离子的电化学反应:在氯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钝化膜中的铬离子会与氯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铬氯络合物,从而破坏了钝化膜的连续性。
这个过程被称为局部腐蚀,即氯离子会形成一个微小的腐蚀细胞,在细胞中,不锈钢表面处于阳极,而钝化膜破坏的部分则处于阴极,形成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流。
3.氯离子的传输:氯离子可以通过水分子或气态状态传输到不锈钢表面,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氯离子的迁移速度会增加,导致氯离子浓度在钝化膜下积累,进一步加剧了腐蚀。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氯离子腐蚀不锈钢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越高,腐蚀速度越快。
当氯离子浓度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腐蚀基本不发生。
但一旦超过临界值,腐蚀速率会显著增加。
2.温度和湿度: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加速氯离子的传输和吸附,进而加速不锈钢的腐蚀。
3.氧气含量:氧气对于钝化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充足的氧气可以帮助钝化膜修复和再生。
因此,氯离子腐蚀不锈钢更为显著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中,如密封系统。
总的来说,氯离子通过吸附、浸润、电化学反应等行为,破坏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进而导致不锈钢发生腐蚀。
要防止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控制:1.减少氯离子的接触:避免在含氯环境中使用不锈钢材料,或者使用防腐涂料、防护层等措施将不锈钢与氯离子隔离。
2.增加氧气供应:通过增加通气量、增加氧气浓度等方式,提高不锈钢表面氧气的含量,增强钝化膜的稳定性。
不锈钢生锈原因范文
![不锈钢生锈原因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23879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e.png)
不锈钢生锈原因范文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耐腐蚀性能的金属材料,其在湿润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抵抗氧化、腐蚀和生锈。
然而,尽管不锈钢具有很高的抗氧化能力,但在特定条件下,仍然会出现腐蚀和生锈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锈钢生锈原因:1.缺乏保养:不锈钢表面的铬氧化层能够使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但如果长期不进行保养和清洁,例如不定期清理表面的污垢和油脂,这些污垢和油脂会吸附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污垢层,导致氧化层失去保护功能,降低不锈钢的抗氧化性能。
2.高氯离子环境:在含有氯离子的潮湿环境中,例如海洋环境、游泳池环境等,氯离子会对不锈钢进行腐蚀,从而导致不锈钢生锈。
氯离子能够破坏不锈钢表面的氧化层,使其失去保护作用。
此外,氯离子还能与不锈钢表面的铬元素结合形成易溶性的氯化铬,进一步恶化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3.酸性环境:一些酸性环境中,例如酸雨、酸性洗涤剂等,酸性物质会直接侵蚀不锈钢表面,破坏其氧化层,导致不锈钢生锈。
4.缺乏氧化层修复:不锈钢表面的铬氧化层可以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再生长和修复。
然而,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例如低氧环境、高温环境、湿润而没有空气流通的环境等,铬氧化层的修复速度较慢,导致不锈钢生锈。
5.铁离子污染:一些不锈钢制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与带有铁离子的不锈钢刀具、铁制容器等接触,从而产生铁离子的污染。
铁离子与不锈钢表面的铬元素结合形成易溶性的铬酸盐,破坏不锈钢表面的氧化层,导致不锈钢生锈。
6.动电位差异:当不同材料的金属接触时,可能会形成一个小电池,即电偶。
当这些金属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时,会导致电偶中的一个金属比另一个金属更容易被腐蚀,从而导致不锈钢生锈。
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化学腐蚀,常见于不锈钢与碳钢、铁等金属结合的接头处。
综上所述,不锈钢生锈的原因包括缺乏保养、高氯离子和酸性环境、缺乏氧化层修复、铁离子污染以及动电位差异等。
为了有效防止不锈钢生锈,需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提高保养和清洁意识,避免不锈钢表面长时间接触酸性物质、氯离子等腐蚀性物质,并定期对不锈钢进行维护和修复。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f49f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d.png)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是由于氯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和侵蚀性。
在碱性或酸性环境中,氯离子能与不锈钢表面形成氯化物。
当氯离子存在于不锈钢表面时,会与金属表面的铁原子结合形成氯化铁,并释放出电子。
这个过程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氯化铁会沉积到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氯化铁膜,称为氯化物膜。
这层氯化物膜是不稳定的,容易形成微小的孔洞和裂纹。
这些孔洞和裂纹会导致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进入不锈钢材料中,造成钢材表面的局部腐蚀和丧失抗腐蚀性能的能力。
氯化物膜的形成和破坏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而当氯离子的浓度较高时,氯化物膜的形成速度会比破坏速度快,导致腐蚀发生。
此外,氯离子还可作为催化剂加速不锈钢表面的电化学反应,进一步促使腐蚀的发生。
这些电化学反应包括阳极溶解和阴极氧化反应,它们都会加速不锈钢表面的金属离子释放和金属腐蚀。
综上所述,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主要原理是氯化物膜的形成和破坏,以及氯离子在不锈钢表面的电化学反应。
这会导致不锈钢表面的腐蚀和丧失抗腐蚀性能的能力。
氯离子的腐蚀机理与防护
![氯离子的腐蚀机理与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7415bba06c85ec3a87c2c5d4.png)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在化工生产中,腐蚀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普遍发生,是导致压力容器产生各种缺陷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通钢材的耐腐蚀性能较差,不锈钢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Cr和Ni是不锈钢获得耐腐蚀性能最主要的合金元素。
Cr和Ni使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生成一层十分致密的氧化膜,使不锈钢钝化,降低了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腐蚀速度,使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提高。
氯离子的活化作用对不锈钢氧化膜的建立和破坏均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至今人们对氯离子如何使钝化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的机理还没有定论,但大致可分为2种观点:成相膜理论的观点认为,由于氯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故它最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化合物,使氧化膜的结构发生变化,金属产生腐蚀。
吸附理论则认为,氯离子破坏氧化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氯离子有很强的可被金属吸附的能力,它们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
因为氧决定着金属的钝化状态氯离子和氧争夺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的钝化离子与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的加速。
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结果表明,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活化作用只出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着1个特定的电位值,在此电位下,不锈钢开始活化。
这个电位便是膜的击穿电位,击穿电位越大,金属的钝态越稳定。
因此,可以通过击穿电位值来衡量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腐蚀能力。
一、应力腐蚀失效及防护措施1 应力腐蚀失效机理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在压力容器的腐蚀失效中,应力腐蚀失效所占的比例高达45 %左右。
因此, 研究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的应力腐蚀失效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应力腐蚀, 就是在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的联合作用下而引起的低应力脆性断裂。
应力腐蚀一般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①只有在拉应力的作用下。
不锈钢应力腐蚀的影响因素
![不锈钢应力腐蚀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ecb0b2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b.png)
不锈钢应力腐蚀的影响因素不锈钢是一种耐腐蚀的金属材料,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仍然可能发生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是指在存在应力的情况下,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中发生腐蚀的现象。
以下是关于不锈钢应力腐蚀影响因素的详细解释。
1. 环境因素:- 氯离子:氯离子是导致不锈钢应力腐蚀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含有氯离子的环境中,不锈钢容易发生晶间腐蚀。
氯离子的浓度越高,应力腐蚀的风险就越大。
- 酸性环境:酸性环境也容易引起不锈钢应力腐蚀。
酸性溶液可以破坏不锈钢表面的保护膜,使其更容易受到腐蚀。
- 温度:高温环境下的不锈钢更容易发生应力腐蚀。
高温会加速腐蚀反应的速率,增加不锈钢的腐蚀风险。
2. 材料因素:- 合金成分:不同成分的不锈钢具有不同的耐腐蚀性能。
一般来说,镍含量越高的不锈钢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
- 冷处理:冷处理可以增加不锈钢的强度,但也会增加应力腐蚀的风险。
冷处理后的不锈钢容易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晶间腐蚀。
3. 应力因素:- 拉应力:拉应力是引起不锈钢应力腐蚀的主要应力形式。
拉应力会导致不锈钢晶粒的晶间腐蚀,从而降低材料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 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是由于制造过程中的热处理、焊接或冷加工等引起的。
残余应力会削弱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增加应力腐蚀的风险。
为了减少不锈钢的应力腐蚀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环境条件,尽量避免不锈钢暴露在含有氯离子或酸性溶液的环境中。
- 选择合适的不锈钢材料,特别是具有高镍含量的不锈钢。
- 避免过度冷处理,以减少应力腐蚀的风险。
- 控制应力,尽量避免不锈钢受到拉应力或残余应力的影响。
总之,不锈钢应力腐蚀受到环境、材料和应力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不锈钢应力腐蚀的风险。
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最低要求
![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最低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eb9c196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5.png)
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最低要求在当今社会,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对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至关重要。
而在不锈钢材料中,304不锈钢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工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氯离子的侵蚀性对于不锈钢材料的腐蚀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304不锈钢的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开发方向。
一、氯离子对304不锈钢的影响氯离子是不锈钢材料的一大腐蚀介质,当氯离子的含量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将严重影响304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因为氯离子在304不锈钢表面形成氯离子离子膜,阻止了氧的进入,导致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进行,从而降低了不锈钢的耐蚀性。
尤其是在高温、高压或潮湿环境下,氯离子更容易引起不锈钢材料的腐蚀。
而304不锈钢通常被应用在具有腐蚀环境的领域,因此对于其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针对304不锈钢在不同应用环境下对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存在一些差异。
在一般的室内环境下,氯离子的含量要求相对较低,一般在50ppm以下即可满足需求。
而在潮湿、高温、高压及有机酸或盐酸等腐蚀性介质环境中,对304不锈钢的氯离子含量有更高的要求,通常要求在25ppm以下。
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海洋工程等,对氯离子含量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控制在10ppm以下。
对于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应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来进行细化和规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对于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不仅仅是技术指标,更是对品质和安全的保障。
随着不锈钢产品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原材料的品质与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氯离子作为不锈钢材料的腐蚀介质,其含量的控制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对于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应该更多地从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出发,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指标的层面。
304不锈钢氯离子含量的最低要求是一个与产品品质和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179c6c83c4bb4cf6ecd11c.png)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在化工生产中,腐蚀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普遍发生,是导致压力容器产生各种缺陷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通钢材的耐腐蚀性能较差,不锈钢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Cr 和Ni 是不锈钢获得耐腐蚀性能最主要的合金元素。
Cr 和Ni 使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生成一层十分致密的氧化膜,使不锈钢钝化,降低了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腐蚀速度,使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提高。
氯离子的活化作用对不锈钢氧化膜的建立和破坏均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至今人们对氯离子如何使钝化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的机理还没有定论,但大致可分为2 种观点。
成相膜理论的观点认为,由于氯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故它最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化合物,使氧化膜的结构发生变化,金属产生腐蚀。
吸附理论则认为,氯离子破坏氧化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氯离子有很强的可被金属吸附的能力,它们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
因为氧决定着金属的钝化状态,氯离子和氧争夺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的钝化离子与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的加速。
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结果表明,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活化作用只出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着1 个特定的电位值,在此电位下,不锈钢开始活化。
这个电位便是膜的击穿电位,击穿电位越大,金属的钝态越稳定。
因此,可以通过击穿电位值来衡量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腐蚀能力。
3. 2 防止孔蚀的措施(1)在不锈钢中加入钼、氮、硅等元素或加入这些元素的同时提高铬含量,可获得性能良好的钢种。
耐孔蚀不锈钢基本上可分为3 类:铁素体不锈钢;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奥氏体不锈钢。
设计时应优先选用耐孔蚀材料。
不锈钢 氯离子 温度 对照表
![不锈钢 氯离子 温度 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f56902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4.png)
不锈钢氯离子温度对照表不锈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氯化工生产中。
氯离子是氯气中的离子形式,它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温度则是一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的重要因素。
对于不锈钢在氯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氯离子和温度对不锈钢的影响。
一、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影响1.1 氯离子介绍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氯离子。
氯离子是氯气中的离子形式,它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在氯化工生产中,氯离子的存在会对不锈钢材料造成腐蚀,降低其使用寿命。
1.2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机理氯离子通过和不锈钢材料表面的铬氧化物形成氯化铬,破坏不锈钢的耐蚀性。
这种化学反应会导致不锈钢表面形成坑洞,加速材料的腐蚀速度。
1.3 对策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轻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影响,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比如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或者选择抗氯化腐蚀能力更强的不锈钢材料等。
二、温度对不锈钢的影响2.1 温度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温度是一个影响不锈钢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下,不锈钢材料容易发生晶粒长大、析出相变化等现象,导致材料性能下降,甚至出现脆化现象。
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对不锈钢材料性能的影响。
2.2 对策针对温度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比如控制工艺温度、选择耐高温不锈钢材料等,以保证不锈钢材料在高温下的优良性能。
回顾性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氯离子和温度对不锈钢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氯离子的腐蚀机理,以及对不锈钢材料的损害。
然后分析了温度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不锈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需要特别注意氯离子和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以保证其长期稳定的使用。
个人观点:作为化学工程师,我深知不锈钢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腐蚀性能和耐高温性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不锈钢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不锈钢材料的了解将会更加深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https://img.taocdn.com/s3/m/882f144233687e21af45a963.png)
氯离子对不锈钢有多种腐蚀1 对钝化膜的破坏目前有几种理论,比较权威:1>成相膜理论:Cl-半径小,穿透能力强,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的化合物,使氧化膜的结构发生变化。
2>吸附理论:Cl-有很强的可被金属吸附的能力,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氯离子和氧离子争夺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的钝化离子与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的加速2 孔蚀(点蚀)孔蚀失效机理在压力容器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向深处腐蚀的小孔,其余地区不腐蚀或腐蚀轻微,这种腐蚀形态称为小孔腐蚀(也称点蚀) 。
点蚀一般在静止的介质中容易发生。
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金属在含有氯离子的介质中,经常发生孔蚀。
蚀孔通常沿着重力方向或横向方向发展,孔蚀一旦形成,具有深挖的动力,即向深处自动加速。
含有氯离子的水溶液中,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便产生了溶解,其原因是由于氯离子能优先有选择地吸附在氧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掉,然后和氧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基底金属上生成孔径为20μm~30μm 小蚀坑,这些小蚀坑便是孔蚀核。
在外加阳极极化条件下,只要介质中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便可能使蚀核发展成蚀孔。
在自然条件下的腐蚀,含氯离子的介质中含有氧或阳离子氧或阳离子氧化剂时,能促使蚀核长大成蚀孔。
氧化剂能促进阳极极化过程,使金属的腐蚀电位上升至孔蚀临界电位以上。
蚀孔内的金属表面处于活化状态,电位较负,蚀孔外的金属表面处于钝化状态,电位较正,于是孔内和孔外构成一个活态———钝态微电偶腐蚀电池,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面积比结构,阳极电流密度很大,蚀孔加深很快,孔外金属表面同时受到阴极保护,可继续维持钝化状态。
孔内主要发生阳极溶解:Fe →Fe2 + + 2e ,Cr →Cr3 + + 3e ,Ni →Ni2 + + 2e 。
介质呈中性或弱碱性时,孔外的主要反应为:O2 + H2O + 2e →2OH- 。
不锈钢腐蚀机理
![不锈钢腐蚀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da0685d4d8d15abe234edb.png)
1 不锈钢的点腐蚀机理在金属表面局部地方出现向深处发展的腐蚀小孔,其余表面不腐蚀或腐蚀很轻微,这种形态成为小孔腐蚀,简称点蚀。
金属腐蚀按机理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点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中的局部腐蚀。
一种点蚀是由局部充气电池产生,类似于金属的缝隙腐蚀。
另一种更常见的点蚀发生在有钝化表现或被高耐蚀性氧化物覆盖的金属上。
1.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通过原电池原理可以更好地说明电化学腐蚀机理。
当2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如铜和锌)浸入电解质溶液,2种金属间将产生电位差,用导线连接将会有电流通过,在此过程中活泼金属(锌)将被消耗掉,也就是被电化学腐蚀。
不同于化学腐蚀(如金属在空气中的氧化,锌在酸溶液中的析氢),电化学腐蚀一定有电流产生,并且电流量的大小直接与腐蚀物的生成量相关,即电流密度越大腐蚀速度越快。
各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活泼程度可用其标准电极电位表示,即金属与含有单位活度(活度与浓度正相关,在浓度小于10-3mol/L时认为两者值相同)的金属离子,在温度298K(25℃),气体分压1.01MPa下的平衡电极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越低,金属或合金越活泼,在与高电位金属组成电偶对时更易被腐蚀。
由此可见,决定金属标准电极电位的因素除了金属的本质外还有:溶液金属离子活度(浓度)、温度、气体分压。
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金属表面覆盖着的薄膜。
除了金、铂等极少数贵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中或水中可以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氧化膜,否则大部分金属在自然界就无法存在。
金属表面膜的性质对其腐蚀发生及腐蚀速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1.2 不锈钢的耐腐蚀原理不锈钢的重要因素在于其保护性氧化膜是自愈性的(例如它不象选择性氧化而形成的那些保护性薄膜),致使这些材料能够进行加工而不失去抗氧化性。
合金必须含有足够量的铬以形成基本上由Cr2O3组成的表皮,以便当薄膜弄破时有足够数目的铬(Cr3+)阳离子重新形成薄膜。
如果铬的比例低于完全保护所需要的比例,铬就溶解在铁表面形成的氧化物中而无法形成有效保护膜。
循环水中氯离子控制及对不锈钢腐蚀机理探讨
![循环水中氯离子控制及对不锈钢腐蚀机理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c352b6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b.png)
循环水中氯离子控制及对不锈钢腐蚀机理探讨摘要:按照循环水处理的控制要求,对可能导致不锈钢腐蚀的相关机理进行研究。
依据氯离子在不锈钢腐蚀机理中的形态和机理情况要求,指出可能引发的不锈钢腐蚀状态,分析临界氯离子的实际浓度和水质状态。
对实际的温度、流速、稳定性等各类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循环水氯离子控制基础要求,分析如何完善水氯离子循环指标水平,加强控制方案的处理优化,确定基础生产经营和平衡规范要求,提升循环水中氯离子控制和节能减排的效果。
关键词:循环水;氯离子;不锈钢腐蚀引言不锈钢设备属于强效良好的耐腐蚀性材料,主要应用在冶金、化工、矿产等多方面的循环水系统处理中。
但面对循环氯离子浓度分配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结合不锈钢设备的综合应力水平,分析可能导致开裂、结晶腐蚀的情况。
这严重的影响企业整体的生产效果水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问题。
面对各类问题,设备厂家需要寻求严格的循环水氯离子循环控制方式,重视延长不锈钢换热器的整体使用寿命。
依据循环水的实际管控要求,优化水处理的控制操作方案,提升循环水氯离子的控制水平。
我国北方对氯离子浓度高,循环水系统处理的浓度比例运行快。
在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下,需要寻求合理的治理循环水氯离子管控的操作方案,分析企业节水控制电流的方式,及时调整循环水氯离子、不锈钢抗腐蚀的措施。
1 氯离子不锈钢腐蚀的操作机理不锈钢腐蚀主要是因为Cr、Ni元素的存在。
在氯化作用介质的操作下,形成一层氧化膜,可以用于表面的钝化操作,防止水中溶液氧化或电化学腐蚀,从而提升耐腐蚀的综合性能效果。
根据金属氧化膜的情况,可以采用再成膜的方式,对不锈钢进行二次成膜处理,同时加强吸附膜的作用。
1.1 成膜原理分析不锈钢氧化膜是一种相对致密性较强,覆盖性良好的成膜,可以保护与溶剂之间的效果。
在水中的氯离子实际半径小,穿透作用较强。
从钝化膜密孔下可以穿透到金属的表面层。
在金属与之的相互作用下,可以构成可溶性的化合物,氧化膜的结构整体会发生改变,金属会产生严重的腐蚀性问题。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000fb719e8b8f67c1cb9e6.png)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在化工生产中,腐蚀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普遍发生,是导致压力容器产生各种缺陷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通钢材的耐腐蚀性能较差,不锈钢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Cr 和N i 是不锈钢获得耐腐蚀性能最主要的合金元素。
Cr 和Ni 使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生成一层十分致密的氧化膜,使不锈钢钝化,降低了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腐蚀速度,使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提高。
氯离子的活化作用对不锈钢氧化膜的建立和破坏均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至今人们对氯离子如何使钝化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的机理还没有定论,但大致可分为2 种观点。
成相膜理论的观点认为,由于氯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故它最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化合物,使氧化膜的结构发生变化,金属产生腐蚀。
吸附理论则认为,氯离子破坏氧化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氯离子有很强的可被金属吸附的能力,它们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
因为氧决定着金属的钝化状态,氯离子和氧争夺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的钝化离子与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的加速。
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结果表明,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活化作用只出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着1 个特定的电位值,在此电位下,不锈钢开始活化。
这个电位便是膜的击穿电位,击穿电位越大,金属的钝态越稳定。
因此,可以通过击穿电位值来衡量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腐蚀能力。
3. 2 防止孔蚀的措施(1)在不锈钢中加入钼、氮、硅等元素或加入这些元素的同时提高铬含量,可获得性能良好的钢种。
耐孔蚀不锈钢基本上可分为 3 类:铁素体不锈钢;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奥氏体不锈钢。
设计时应优先选用耐孔蚀材料。
(2)降低氯离子在介质中的含量,操作时严防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
(3)在工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加入缓蚀剂。
不锈钢 氯离子腐蚀 点蚀 时间
![不锈钢 氯离子腐蚀 点蚀 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d68f1a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6.png)
不锈钢氯离子腐蚀点蚀时间
摘要:
一、不锈钢的概述
二、氯离子腐蚀的影响
三、点蚀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四、不锈钢腐蚀的时间因素
正文:
不锈钢是一种合金材料,由于其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不锈钢在特定环境下也会受到氯离子腐蚀的影响,导致其失去原有的性能。
氯离子腐蚀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腐蚀现象。
当不锈钢表面存在氯离子时,会与不锈钢中的金属元素发生反应,形成氯氧化物,从而导致不锈钢的局部腐蚀。
这种腐蚀现象被称为点蚀。
点蚀会使不锈钢表面形成凹坑,严重时会穿透不锈钢的表面,导致内部金属暴露,从而降低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
点蚀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不锈钢成分不纯、表面存在缺陷、氯离子浓度较高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其中,不锈钢成分中的杂质元素和表面缺陷会降低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使得氯离子更容易与其发生反应。
此外,氯离子浓度越高,不锈钢的腐蚀速度越快。
环境温度和湿度也会影响氯离子腐蚀的速率。
不锈钢腐蚀的时间因素主要体现在不锈钢腐蚀的速度和腐蚀程度。
腐蚀速度受氯离子浓度、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而腐蚀程度则与不锈钢的使用
时间和使用环境有关。
在不锈钢的使用过程中,随着腐蚀的进行,不锈钢的厚度会逐渐减小,导致其承载能力降低。
因此,掌握不锈钢腐蚀的时间因素对于不锈钢制品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不锈钢在受到氯离子腐蚀时,会产生点蚀现象,导致其失去原有的性能。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原理知识讲解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原理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48bd47e50e2524de4187e3c.png)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原理氯离子对不锈钢有多种腐蚀1.对钝化膜的破坏目前有几种理论,比较权威:①成相膜理论:Cl-半径小,穿透能力强,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的化合物,使氧化膜的结构发生变化。
②吸附理论:Cl-有很强的可被金属吸附的能力,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氯离子和氧子争夺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的钝化离子与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的加速。
2.孔蚀(点蚀)孔蚀失效机理在压力容器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向深处腐蚀的小孔,其余地区不腐蚀或腐蚀轻微,这种腐蚀形态称为小孔腐蚀(也称点蚀)。
点蚀一般在静止的介质中容易发生。
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金属在含有氯离子的介质中, 经常发生孔蚀。
蚀孔通常沿着重力方向或横向方向发展,孔蚀一旦形成,具有深挖的动力,即向深处自动加速。
含有氯离子的水溶液中,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便产生了溶解,其原因是由于氯离子能优先有选择地吸附在氧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掉,然后和氧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基底金属上生成孔径为20μm ~30μm小蚀坑,这些小蚀坑便是孔蚀核。
在外加阳极极化条件下,只要介质中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便可能使蚀核发展成蚀孔。
在自然条件下的腐蚀,含氯离子的介质中含有氧或阳离子氧或阳离子氧化剂时,能促使蚀核长大成蚀孔。
氧化剂能促进阳极极化过程,使金属的腐蚀电位上升至孔蚀临界电位以上。
蚀孔内的金属表面处于活化状态电位较负,蚀孔外的金属表面处于钝化状态,电位较正,于是孔内和孔外构成一个活态———钝态微电偶腐蚀电池,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面积比结构,阳极电流密度很大,蚀孔加深很快,孔外金属表面同时受到阴极保护,可继续维持钝化状态。
孔内主要发生阳极溶解: Fe →Fe2+ + 2e , Cr →Cr3 + + 3e , Ni →Ni2 + + 2e。
介质呈中性或弱碱性时,孔外的主要反应为: O2 + H2O + 2e →2OH-。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ae3c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d.png)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是由于氯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和强电化学活性。
不锈钢中的铬元素形成一层致密的铬氧化物膜(铬酸盐)作为钝化层,防止钢材被进一步氧化。
然而,氯离子可以使钢材表面的钝化层破坏,导致不锈钢变得容易腐蚀。
氯离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破坏钝化层:
1. 氯离子与钢材表面的钢离子结合形成氯化物,使钢离子离开钝化层,导致钝化层破坏。
2. 氯离子与钢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氯化物,溶解度远高于钝化层中的铬氧化物,导致氯化物进一步侵蚀钝化层。
3. 氯离子与钢材中的钛、铌等金属元素反应,形成溶解性氯化物,使钢材表面失去保护。
一旦钝化层被破坏,不锈钢表面容易形成局部腐蚀,如点蚀、晶间腐蚀等。
氯离子也可以与水形成氯离子离子对,使腐蚀反应得以继续进行。
因此,在含有氯离子的环境中,不锈钢容易受到腐蚀破坏。
为了防止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不锈钢与含有氯离子的介质接触,如避免海水、含氯洗涤剂等的使用。
2. 选择高耐蚀性的不锈钢材料,添加更多的合金元素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3. 进行防腐处理,如电镀、涂层等,增加钢材表面的保护层。
4. 定期清洁和维护不锈钢,避免积累氯化物和其他腐蚀物质。
综上所述,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是由于氯离子破坏钢材表
面的钝化层,导致不锈钢容易受到腐蚀破坏。
为了防止氯离子腐蚀,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不锈钢材料。
最新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
![最新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https://img.taocdn.com/s3/m/993f738a1eb91a37f0115c66.png)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问题描述: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在氯离子环境下的腐蚀,各种权威的书籍均有严格的要求,氯离子含量要小于25ppm,否则就会发生应力腐蚀、孔蚀、晶间腐蚀。
但是事实上在工程应用中我们有很多高浓度的氯离子含量的情况下在使用奥氏体不锈钢,因些分析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采取预防措施,延长使用寿命,或合理选材。
不锈钢的腐蚀失效分析:1、应力腐蚀失:不锈钢在含有氧的氯离子的腐蚀介质环境产生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失效所占的比例高达45 %左右。
常用的防护措施:合理选材,选用耐应力腐蚀材料主要有高纯奥氏体铬镍钢,高硅奥氏体铬镍钢,高铬铁素体钢和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
其中,以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的抗应力腐蚀能力最好。
控制应力:装配时,尽量减少应力集中,并使其与介质接触部分具有最小的残余应力,防止磕碰划伤,严格遵守焊接工艺规范。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原料成分、流速、介质温度、压力、pH 值等工艺指标。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添加缓蚀剂。
铬镍不锈钢在溶解有氧的氯化物中使用时,应把氧的质量分数降低到1. 0 ×10 - 6以下。
实践证明,在含有氯离子质量分数为500. 0 ×10 - 6的水中,只需加入质量分数为150. 0 ×10 - 6的硝酸盐和质量分数为0. 5 ×10 - 6亚硫酸钠混合物,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2、孔蚀失效及预防措施小孔腐蚀一般在静止的介质中容易发生。
蚀孔通常沿着重力方向或横向方向发展,孔蚀一旦形成,即向深处自动加速。
,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在含有氯离子的水溶液中便产生了溶解,结果在基底金属上生成孔径为20μm~30μm小蚀坑这些小蚀坑便是孔蚀核。
只要介质中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便可能使蚀核发展成蚀孔。
常见预防措施:在不锈钢中加入钼、氮、硅等元素或加入这些元素的同时提高铬含量。
降低氯离子在介质中的含量。
加入缓蚀剂,增加钝化膜的稳定性或有利于受损钝化膜得以再钝化。
不锈钢 氯离子腐蚀 点蚀 时间
![不锈钢 氯离子腐蚀 点蚀 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7bbf0f3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a.png)
不锈钢氯离子腐蚀点蚀时间摘要:I.引言- 不锈钢的概述- 氯离子腐蚀对不锈钢的影响II.氯离子腐蚀的类型- 点蚀- 缝隙腐蚀- 孔蚀III.点蚀的成因和机理- 氯离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 闭塞电池的形成- 金属离子的迁移IV.影响点蚀的因素- 材料成分- 介质环境- 应力状态V.防止点蚀的措施- 选用耐蚀材料- 控制介质中的氯离子浓度- 减少应力集中- 添加缓蚀剂VI.结论- 氯离子腐蚀对不锈钢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不锈钢在含氯环境中的应用前景正文:不锈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海洋等领域的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然而,在含有氯离子的环境中,不锈钢的腐蚀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本文将针对不锈钢在氯离子腐蚀下的点蚀问题进行探讨。
氯离子腐蚀主要包括点蚀、缝隙腐蚀和孔蚀等几种类型。
其中,点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腐蚀形式。
点蚀通常发生在不锈钢表面局部区域,形成凹陷的蚀点。
随着蚀点的扩大,不锈钢的厚度逐渐减小,最终可能导致材料的破裂和失效。
点蚀的成因和机理主要与氯离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闭塞电池的形成以及金属离子的迁移等因素有关。
在含有氯离子的环境中,不锈钢表面氯离子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个负电荷层。
当金属内部存在缺陷或应力集中时,容易在表面形成闭塞电池。
闭塞电池的形成进一步加速了金属离子的迁移,导致点蚀的发生。
影响点蚀的因素包括材料成分、介质环境和应力状态等。
材料成分中,Cr、Mo 等合金元素的添加可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介质环境中,氯离子的浓度和pH 值对不锈钢的腐蚀性能有重要影响。
应力状态方面,应力集中和残余应力会加剧不锈钢的点蚀速度。
为了防止点蚀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用耐蚀材料,如高Cr、Mo含量的不锈钢;控制介质中的氯离子浓度,以降低腐蚀速度;减少应力集中,避免材料表面的局部蚀损;添加缓蚀剂,以减缓氯离子腐蚀的速率。
总之,不锈钢在含氯离子环境中容易发生点蚀,对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氯离子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机理终审稿)
![氯离子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机理终审稿)](https://img.taocdn.com/s3/m/e99167b176c66137ef061925.png)
氯离子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机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氯离子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机理氯离子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主要使点蚀。
机理:氯离子容易吸附在钝化膜上,把氧原子挤掉,然后和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路氯化物,结果在露出来的机体金属上腐蚀了一个小坑。
这些小坑被成为点蚀核。
这些氯化物容易水解,使小坑能溶液PH值下降,使溶液成酸性,溶解了一部分氧化膜,造成多余的金属离子,为了平很腐蚀坑内的电中性,外部的Cl-离子不断向空内迁移,使空内金属又进一步水解。
如此循环,奥氏体不锈钢不断的腐蚀,越来越快,并且向孔的深度方向发展,直至形成穿孔。
由于Cl离子是水中经常含有的物质,又是引起若干合金局部腐蚀的所谓“特性离子”(破钝剂),它进入缝隙或蚀孔内还会与H+生成盐酸,使腐蚀加速进行。
氯离子被认为是304不锈钢发生局部腐蚀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氯离子半径小,穿透钝化膜的能力强,其电负性又很大,氯离子的存在加速了304不锈钢的腐蚀。
另外,应力的存在也加速了氯离子对304不锈钢的腐蚀,降低了304不锈钢抗氯离子应力腐蚀的临界浓度。
在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多发生的是孔蚀也叫点蚀,属于电化学腐蚀。
点腐蚀多发生在上表面生成钝化膜的金属材料上或表面有阴极性镀层的金属上,当这些膜上某点发生破坏,破坏区下的金属基体与膜未破坏区形成活化—钝化腐蚀电池,钝化表面为阴极,而且面积比活化区大很多,腐蚀就向深处发展而形成小孔。
点腐蚀发生于有特殊离子的介质中,例如不锈钢对含有卤素离子的溶液特别敏感,其作用顺序为Cl—>Br>1—。
这些阴离子在合金表面不均匀吸附导致膜的不均匀破坏。
氯离子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容易穿透金属氧化层进入金属内部,破坏金属的钝态。
同时,氯离子具有很小的水合能,容易被吸附在金属表面,取代保护金属的氧化层中的氧,使金属受到破坏。
点腐蚀发生在某一临界电位以上,该电位称为点蚀电位(或击破电位),用Eb表示。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性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性](https://img.taocdn.com/s3/m/3f96dd4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4.png)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性
不锈钢又称耐蚀钢,是一种耐腐蚀性钢材,其特性是钢材表面产生能抵抗氧化的色泽层。
氯离子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氧化剂,其对耐蚀钢的腐蚀性十分明显。
一般来说,纯的不锈钢体系中,受氯离子影响的表面可以被视为无机氧化膜,这种氧化膜具有较强的抗腐蚪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氯离子的进一步腐蚀。
由于抗蚀层具有良好的电性能,氯离子被电聚焦于缺陷区,从而加速缺陷区的腐蚀。
此外,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升高,可以提高不锈钢表面结构的溶解能力。
根据大气化学研究,在温水中,随着氯离子的浓度的提高,不锈钢的表面腐蚀速率也会随之增加,约为每分钟50%增加。
因此,硝酸中的氯离子显然有助于加速不锈钢的贻贝表面腐蚀,从而加剧腐蚁过程。
简而言之,不锈钢被暴露在氯离子影响下,表面上形成的是无机氧化膜,有着良好的抗蚀性能,能有效阻止离子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但是随着氯离子浓度的提高,表面产生的小孔会使腐蚁速率显著提高。
因此,在一定的浓度条件下,氯离子对不锈的腐蚀性非常明显,而且只要氯离子的浓度足够高,就会加剧不锈钢的腐蚀,最终影响不锈钢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在化工生产中,腐蚀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普遍发生,是导致压力容器产生各种缺陷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通钢材的耐腐蚀性能较差,不锈钢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Cr 和Ni 是不锈钢获得耐腐蚀性能最主要的合金元素。
Cr 和Ni 使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生成一层十分致密的氧化膜,使不锈钢钝化,降低了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腐蚀速度,使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提高。
氯离子的活化作用对不锈钢氧化膜的建立和破坏均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至今人们对氯离子如何使钝化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的机理还没有定论,但大致可分为2 种观点。
成相膜理论的观点认为,由于氯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故它最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的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化合物,使氧化膜的结构发生变化,金属产生腐蚀。
吸附理论则认为,氯离子破坏氧化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氯离子有很强的可被金属吸附的能力,它们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
因为氧决定着金属的钝化状态,氯离子和氧争夺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的钝化离子与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的加速。
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结果表明,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活化作用只出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着1 个特定的电位值,在此电位下,不锈钢开始活化。
这个电位便是膜的击穿电位,击穿电位越大,金属的钝态越稳定。
因此,可以通过击穿电位值来衡量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腐蚀能力。
2 应力腐蚀失效及防护措施2. 1 应力腐蚀失效机理在压力容器的腐蚀失效中,应力腐蚀失效所占的比例高达45 %左右。
因此,研究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的应力腐蚀失效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应力腐蚀,就是在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的联合作用下而引起的低应力脆性断裂。
应力腐蚀一般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①只有在拉应力的作用下。
② 产生应力腐蚀的环境总存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不锈钢在含有氧的氯离子的腐蚀介质及H2SO4 、H2S 溶液中才容易发生应力腐蚀。
③ 一般在合金、碳钢中易发生应力腐蚀。
研究表明,应力腐蚀裂纹的产生主要与氯离子的浓度和温度有关。
压力容器的应力来源:①外载荷引起的容器外表面的拉应力。
②压力容器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残余应力,如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装配残余应力,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
在化工生产中,压力容器所接触的介质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介质中含有氯离子,在这些条件下,压力容器就发生应力腐蚀失效。
铬镍不锈钢在含有氧的氯离子的水溶液中,首先在金属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它阻止了腐蚀的进行,使不锈钢钝化。
由于压力容器本身的拉应力和保护膜增厚带来的附加应力,使局部地区的保护膜破裂,破裂处的基体金属直接暴露在腐蚀介质中,该处的电极电位比保护膜完整的部分低,形成了微电池的阳极,产生阳极溶解。
因为阳极小、阴极大,所以阳极溶解速度很大,腐蚀到一定程度后,又形成新的保护膜,但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又可重新破坏,发生新的阳极溶解。
在这种保护膜反复形成和反复破裂过程中,就会使某些局部地区的腐蚀加深,最后形成孔洞,而孔洞的存在又造成应力集中,更加速了孔洞表面的塑性变形和保护膜的破裂。
这种拉应力与腐蚀介质的共同作用便形成了应力腐蚀裂纹。
2. 2 应力腐蚀失效的防护措施控制应力腐蚀失效的方法,从内因入手,合理选材,从外因入手,控制应力、控制介质或控制电位等。
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可按实际情况具体使用。
(1)选用耐应力腐蚀材料近年来发展了多种耐应力腐蚀的不锈钢,主要有高纯奥氏体铬镍钢,高硅奥氏体铬镍钢,高铬铁素体钢和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
其中,以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的抗应力腐蚀能力最好。
(2)控制应力在压力容器装配时,尽量减少应力集中,并使其与介质接触部分具有最小的残余应力,防止磕碰划伤,严格遵守焊接工艺规范。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工艺操作、工艺条件对压力容器的腐蚀有巨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料成分、流速、介质温度、压力、pH 值等工艺指标。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添加缓蚀剂。
铬镍不锈钢在溶解有氧的氯化物中使用时,应把氧的质量分数降低到1. 0 ×10 - 6以下。
实践证明,在含有氯离子质量分数为500. 0 ×10 - 6的水中,只需加入质量分数为150. 0 ×10 - 6的硝酸盐和质量分数为0. 5 ×10 - 6亚硫酸钠混合物,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4)维修与管理为保证压力容器长期安全运行,应严格执行有关压力容器方面的条例、法规,对在用压力容器中允许存在的缺陷必须进行复查,及时掌握其在运行中缺陷的发展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设备的腐蚀。
3 孔蚀失效及预防措施3. 1 孔蚀失效机理在压力容器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向深处腐蚀的小孔,其余地区不腐蚀或腐蚀轻微,这种腐蚀形态称为小孔腐蚀(也称点蚀) 。
点蚀一般在静止的介质中容易发生。
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金属在含有氯离子的介质中,经常发生孔蚀。
蚀孔通常沿着重力方向或横向方向发展,孔蚀一旦形成,具有深挖的动力,即向深处自动加速。
含有氯离子的水溶液中,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便产生了溶解,其原因是由于氯离子能优先有选择地吸附在氧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掉,然后和氧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基底金属上生成孔径为20μm~30μm 小蚀坑,这些小蚀坑便是孔蚀核。
在外加阳极极化条件下,只要介质中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便可能使蚀核发展成蚀孔。
在自然条件下的腐蚀,含氯离子的介质中含有氧或阳离子氧或阳离子氧化剂时,能促使蚀核长大成蚀孔。
氧化剂能促进阳极极化过程,使金属的腐蚀电位上升至孔蚀临界电位以上。
蚀孔内的金属表面处于活化状态,电位较负,蚀孔外的金属表面处于钝化状态,电位较正,于是孔内和孔外构成一个活态———钝态微电偶腐蚀电池,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面积比结构,阳极电流密度很大,蚀孔加深很快,孔外金属表面同时受到阴极保护,可继续维持钝化状态。
孔内主要发生阳极溶解:Fe →Fe2 + + 2e ,Cr →Cr3 + + 3e ,Ni →Ni2 + + 2e 。
介质呈中性或弱碱性时,孔外的主要反应为:O2 + H2O + 2e →2OH- 。
由于阴、阳两极彼此分离,二次腐蚀产物将在孔口形成,没有多大的保护作用。
孔内介质相对于孔外介质呈滞流状态,溶解的金属阳离子不易往外扩散,溶解氧也不易扩散进来。
由于孔内金属阳离子浓度增加,氯离子迁入以维持电中性,这样就使孔内形成金属氯化物的浓溶液,这种浓溶液可使孔内金属表面继续维持活化状态。
又由于氯化物水解的结果,孔内介质酸度增加,使阳极溶解加快,蚀孔进一步发展,孔口介质的pH值逐渐升高,水中的可溶性盐将转化为沉淀物,结果锈层、垢层一起在孔口沉积形成一个闭塞电池。
闭塞电池形成后,孔内、外物质交换更加困难,使孔内金属氯化物更加浓缩,氯化物水解使介质酸度进一步增加,酸度的增加将使阳极溶解速度进一步加快,蚀孔的高速度深化,可把金属断面蚀穿。
这种由闭塞电路引起的孔内酸化从而加速腐蚀的作用称为自催化酸化作用。
影响孔蚀的因素很多,金属或合金的性质、表面状态,介质的性质、pH值、温度等都是影响孔蚀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的孔蚀都是在含有氯离子或氯化物的介质中发生的。
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金属,孔蚀的敏感性较高,钝化能力越强,则敏感性越高。
实验表明,在阳极极化条件下,介质中主要含有氯离子便可以使金属发生孔蚀,而且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加,孔蚀电位下降,使孔蚀容易发生,尔后又使孔蚀加速。
处于静止状态的介质比处于流动状态的介质能使孔蚀加快。
介质的流速对孔蚀的减缓起双重作用,加大流速(仍处于层流状态) ,一方面有利于溶解氧向金属表面输送,使氧化膜容易形成;而另一方面又减少沉淀物在金属表面沉积的机会,从而减少产生孔蚀的机会。
3. 2 防止孔蚀的措施(1)在不锈钢中加入钼、氮、硅等元素或加入这些元素的同时提高铬含量,可获得性能良好的钢种。
耐孔蚀不锈钢基本上可分为3 类:铁素体不锈钢;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奥氏体不锈钢。
设计时应优先选用耐孔蚀材料。
(2)降低氯离子在介质中的含量,操作时严防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
(3)在工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加入缓蚀剂。
对缓蚀剂的要求是,增加钝化膜的稳定性或有利于受损钝化膜得以再钝化。
例如,在10 %的FeCl3 溶液中加入3 %的NaNO2 ,可长期防止1Cr18Ni9Ti 钢的孔蚀。
(4)采用外加阴极电流保护,抑制孔蚀。
氯离子对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的腐蚀,对压力容器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
即使是合理的设计、精确的制造避免或减少了容器本身的缺陷,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联合作用,容器也会受到一定的腐蚀。
虽然目前对防止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方法还不十分完善,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对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还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加强设备管理,做好容器的定期检验,以保证容器在合理的寿命期限内安全运行。
不锈钢不耐氯离子腐蚀的原因氯离子对不锈钢钝化膜的破坏原理:处于钝态的金属仍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即钝化膜的溶解和修复(再钝化)处于动平衡状态。
当介质中含有活性阴离子(常见的如氯离子)时,平衡便受到破坏,溶解占优势。
氯离子能优先地有选择地吸附在钝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挤掉,然后和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新露出的基底金属的特定点上生成小蚀坑(孔径多在20~30μm),这些小蚀坑称为孔蚀核,亦可理解为蚀孔生成的活性中心。
氯离子的存在对不锈钢的钝态起到直接的破环作用。
对含不同浓度氯离子溶液中的不锈钢试样采取恒电位法测量的电位与电流关系曲线中可以看出阳极电位达到一定值,电流密度突然变小,表示开始形成稳定的钝化膜,其电阻比较高,并在一定的电位区域(钝化区)内保持。
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升高,其临界电流密度增加,初级钝化电位也升高,并缩小了钝化区范围。
对这种特性的解释是在钝化电位区域内,氯离子与氧化性物质竞争,并且进入薄膜之中,从而产生晶格缺陷,降低了氧化物的电阻率。
因此在有氯离子存在的环境下,既不容易产生钝化,也不容易维持钝化。
在局部钝化膜破坏的同时其余的保护膜保持完好,这使得点蚀的条件得以实现和加强。
根据电化学产生机理,处于活化态的不锈钢较之钝化态的不锈钢其电极电位要高许多,电解质溶液就满足了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条件,活化态不锈钢成为阳极,钝化态不锈钢作为阴极。
腐蚀点只涉及到一小部分金属,其余的表面是一个大的阴极面积。
在电化学反应中,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是以相同速度进行的,因此集中到阳极腐蚀点上的腐蚀速度非常显著,有明显的穿透作用,这样就形成了点腐蚀。
双相钢不是复合钢板,双相不锈钢的固溶组织中铁素体和奥氏体相约各占一半,一般较少相的含量最少也需要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