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经典素材之过渡句(第四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篇
(一)
1.思想的解放、经济的繁荣,让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2.财富积累往往是头号选项,名利双收常常成为终极目标。人们步履匆匆,许多时候却不知道为何向前走;人们追求成功,却难得有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往往是,没得到不开心,得到了也不见得多快乐。
3.赢者通吃的成功,对大多数人并非福音;金钱统帅的逻辑,更不是生活的理想图景。
4.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与我们遭遇。
5.为了这个答案,无数人已经上路出发。
6.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二)
1.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
2.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
3.……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4.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5.……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
6.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7.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8.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9.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
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10.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
(三)
1.“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驾驭。”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蕴藏着走向未来的答案。
2.xxxxxx指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3.“谁都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以史为鉴、捍卫真相、针砭时弊,如果缺乏基本史实支撑,很容易成为缺乏生命的空壳,甚至成为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
4.解释是自由的,事实是神圣的。用史实发言,一方面需要不畏劬劳、精耕细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树立正确史观、避免不良倾向:
5.一是以“想象化”的方式消费历史。
6.二是以“鸡汤化”的名义轻薄历史。
7.三是以“主观化”的态度曲解历史。
8.凡此种种,让人不禁想起列宁当年所批评的,“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9.不管何种观点,都要有事实为前提;不论何种热情,都要以史实为基底。
10.对历史怀有温情的敬意,善于用史实发言,坚持用事实说话,这是我们构建正确史观、保持清醒判断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必然之途。
11.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说:“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有所记忆,才可以有所忘却。
(四)
1.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2.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
3.“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
4.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5.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
6.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7.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历史观,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
8.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尤其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
9.“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化,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0.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节点,往回看,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
(五)
1.可是,当我们看手机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2.“新集体时代”的心灵,远不应这样贫瘠。
3.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
4.相比国人曾经熟悉的集体生活,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
5.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
6.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7.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
8.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9.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
10.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告别“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六)
1.“朋友,听我一句劝吧:放下手机,走出微信红包的世界,要么骑骑自行车,到阳光里走走,要么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约几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随便做些什么……”
2.看着周遭那些面对手机如痴如醉的同伴,不少人感慨,今年实实在在过了个“手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