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内固定(BO)概念、原理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内固定(BO )概念、原理与方法

生物学内固定(BO )概念、原理与方法1 产生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由AO学派推崇的内固定技术,一经典法则[1]。AO在建立之初,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骨折治疗的四项原则[2]:①解剖复位;②坚强固期无痛活动。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和解剖结构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达到无骨骨断端出现骨痂,通常认为是固定不稳的征兆,应该尽量避免。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痛的活动,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AO技术历经40余年的发展与普及,现已形成一个设备、器材的完整体系,成为当今骨折治疗领域中的经典手段之一。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弊端也愈发突出。诸如常发生术后骨不连、感染、固定段骨质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意味的是,AO原则虽然也含有无创操作的内容,但是,为了达到坚强固定和解剖复位的目的,常常以严重损伤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针对上述情况,AO学者对其固定原则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后认为, AO技术的弊端主要是学上的稳定性,而未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AO学者Gerber[3]、Palmar[4]等相继提出了osteosynthesis BO)的新概念,强调骨折治疗要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其内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②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③使物;④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皮质之间的接触面积等。不难看出,BO核心宗旨是保护骨的血供。在BO作用下,骨合[5],即骨愈合历经血肿机化、骨痂形成和骨痂塑形等阶段,表现在X线平片上的大量外骨痂生成。与既往A 愈合相反,BO认为,骨痂的出现提示骨折愈合出现积极的反应,是一种受欢迎的象征[6]。2 概念和内涵迄今为确定的内涵。其基本概念是,在骨折的复位固定过程中,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的血供,而使骨折的愈合速度更快,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其概念可以看出,BO的外延较广泛,而内涵则不确定,概供的骨折治疗手段和技术,均可看作BO范畴。因此,从这一点上讲,BO并非是一种理论体系,而只是一种“骨折愈合并非象既往AO那样追求一期愈合,而是二期愈合,这表明骨的愈合方式并不重要,最短的愈合时间和的。另外,从BO的产生背景上看,提出BO这一概念者,正是AO学者本身[3,4],因而BO与AO并不矛盾,

完善。追溯内固定发展的历程, 不难发现,尽管BO这一具体概念出现在20年代的90年代以后,但是BO中的AO之中,例如AO小组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无创操作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当今BO概念的核心,可惜这一定坚强的情况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又如,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 plate,于BO技术,但是早在20年前,AO学者就报告了LC-DCP的使用经验[1]。所以说,用BO这一词来描述AO技本身为了突出其固定原则的某些改良而已。3 技术和方法3.1 间接复位间接复位最早由AO学者Mast等[7]于理是,常规切口进入骨折部后,不剥离骨膜,在骨膜外用器械或者钢板和器械联合应用,牵引骨折的远近两端,骨膜和其他软组织的梳理和挤压,使骨折碎片得以复位,必要时可利用带尖的复位钳帮助并维持复位,复位满意用的复位器械是牵张器(distractor)和多关节加压器(articulated tension device)。间接复位也可以通过挤压机制骨折部的解剖轮廓预弯,待钢板与骨折的一端固定后,通过钢板与骨折另一端的贴附和挤压,使骨折复位,这一端的斜行骨折。由此可见,间接复位的关键之处在于,保护骨折碎片和骨膜、软组织之间的附着,避免广泛的剥的解剖复位,推挤骨碎片复位的动力主要来自骨膜和软组织本身。因此,这一技术又被称为韧带整复术(ligam 供破坏较少,骨愈合的速度较直视下的解剖复位明显加快,这对粉碎性骨折尤为有利。间接复位的疗效难以单独必须配合固定,方能取得疗效。Hessmann等[8]回顾性地分析了应用间接复位和支撑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后34个月进行测评,优良率为76%,功能欠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畸形连接,X线显示有4%病例出现缺血性生。Chrisovitsinos等[9]对20例股骨粉碎性骨折经间接复位和生物学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4.5年的隆下、6例股骨干和3例髁上骨折。内固定物选用动力髁螺钉、加压钢板、有限接触钢板和支撑钢板等,平均术后4例有轻度膝关节僵硬,4例下肢短缩1~2cm。3.2 不扩髓髓内钉固定术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固定术逐渐发展成流技术。在髓内钉插入时,采用扩髓还是不扩髓的争议由来已久。反对扩髓者认为,扩髓可引起髓内高压,因扩髓以及脂肪栓塞综合症等并发症。最重要的是,扩髓造成髓内血管损伤,使骨皮质去血管化(devascularization),因原则。Schemitsch等[10]制作羊胫骨短螺旋型骨折模型,分别采取扩髓和不扩髓两种方法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用皮质血流量变化,发现扩髓后皮质骨的血流量明显比不扩髓组低,而且不扩髓组皮质骨的再血管化现象在术后6需12周。在扩髓插钉的过程中,损伤髓内血管者主要是扩髓操作,而插入钉子不会加重已有的损伤。后来Sch

物模型又进一步证实,扩髓后包裹在胫骨周围的肌肉血流量显著高于不扩髓组,这是由于扩髓损害了内骨膜和内皮质的再血管化过程中,软组织血流呈现代偿性增强,提示临床上对软组织广泛剥脱的粉碎性骨折,最好不要扩不扩髓各有利弊,近年来在髓内钉固定时采用了折衷的手段,即有限或部分扩髓。然而,坚持扩髓者认为,扩髓可使固定获得较大的稳定性,如果不扩髓,在手术时只能插入较细的髓内钉,对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明,扩髓和不扩髓以及扩髓的程度对骨皮质血供的损害并无显著差异。尽管如此,目前总的趋势是,在髓内钉固向于采用不扩髓技术。Blum等[12]采用逆行不扩髓髓内钉技术治疗100例肱骨干骨折,90%的肩关节和86%的能恢复,3例患者需要再手术治疗,与顺行的扩髓法相比,本方法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并低。3.3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 [13]是近年在BO 一项新技术,其设计思路也是为了保护骨折的血供。以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为例,手术方法如下[14]:患者仰口3cm,在X线透视下,先用座凿在股骨颈内开槽,将角钢板的刃板尖对着术者,顺行把钢板的远端从小切口侧肌之间钝性建立钢板隧道,待钢板主体完全插入后,将刃板尖扭转180°,击入预制骨槽内,手法牵引骨折复肤小切口3 cm,用3~ 4枚螺钉固定钢板。为增强螺钉的把持力,在攻入螺钉时,使之在骨内呈扇形分布,同时组织造成损伤。由于跨越骨折段进行固定,通常需要很长的钢板,对不适合髓内针固定的病例也可应用。用很少两个优点,一是减少对骨折血供的进一步干扰,二是通过载荷分享(load sharing),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的内固报告了1组从1994年6月至1995年12月间,应用MIPO治疗11例股骨髁上、粗隆下骨折和3例股骨截骨后矫14例患者中,12例术后骨愈合顺利,1例术后钢板断裂,经二次手术治愈,另1例97岁高龄患者死于术后6周均手术时间为125分钟。Wenda 等[14]等应用MIPO治疗17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包括粗隆下和髁上骨板,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3例愈合优良,无任何并发症,3例12周后进行了骨移植,1例旋转畸形需截骨矫形石膏外固定,术后第2天即进行部分负重锻炼,2 ~ 4月后完全负重。合并关节内骨折的长骨干粉碎性骨折,也注意的是,关节内骨折必须在直视下解剖复位。此外,也适用于治疗其他内固定失败后的病例。可喜的是,从次报告MIPO的应用以来,只有短短的几年,该技术已发展成为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定的手术步骤、专门设计的内植物和操作器械。其操作器械主要包括[17]:微创钢板内固定钳(MIPO-clamp)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