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酒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酒;文化结构;英国翻译;文化信息;归化
[论文摘要]在唐诗的英译文中,西方的文化结构对中国酒文化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影响。当中西方文化相似时,汉文化中“借酒消愁”、“饮酒作乐”等酒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得以再现;而当两种文化存在差异时,与汉文化中庸哲学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密切相连的酒文化信息,便在唐诗的英语译文中丢失了。
源语文化意象在译文中的失落与歪曲是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语言系统的语言符号要通过文化结构才能产生语义指代,语言的交际不仅涉及到语言的内部系统(hrigl11St1Cstructure ),还涉及到社会的文化系统(culturalstru cture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系统传递了该民族的文化信息,是该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作为文化信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文化意象通常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其中,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客观部分;寓意是物象在一定的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与各民族的历史、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有许多相似之处,即有“共核文化”( cultural common core)的存在,这就使得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成为了可能。然而,各民族又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和社会模式,这就造成了思维方式、道德价值与行为规范的不同等等,形成了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 )。某一国文化中极其敏感、并能使人产生特殊情感意义的意象,在另一文化中可能就不能引起同样的共鸣。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共核可使宿语(targetlanguage)的语言层次及宿语读者的理解效果,与源语(source language )的语言层次和本族读者的理解效果,达到较完美的一致。而文化差异却会使语言带上其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文化信息。若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变形、增添等问题。本文以中国酒文化为例,通过对比几首唐诗中与“酒”有关的文字在原唐诗和英译文中意义的内涵外延,来探讨中国文化中“酒”的文化信息是如何在西方文化结构里得以再现或失落的。
一、中、西文化中“酒”的文化信息
酒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流注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多种领域。在西方,聚餐、聚会等社交活动少不了酒,而且酒的种类和味型也远比中国的多。此外,基督徒在做弥撒时要喝酒,因为酒是耶酥的血液,喝了酒便能与上帝的心灵相通,得到上帝的佑护。当一年一度的酒神节来临时,人们也会狂欢狂饮,而且,饮酒方式多为“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统统是一仰脖喝它个底朝天。
西方喝酒狂欢的习俗源于为纪念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而举行的崇拜仪式。西方有神造酒说,古埃及人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西里斯发明的,希腊人认为酒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带到人间的。可以说在西方的先民看来,酒带有颇多的神秘色彩。西方文化尊奉酒神,纪念他的庆典往往也引起醉迷状态下的狂欢暴饮。巴赫金(Bakhtin )就将西方的狂欢文化的特点归纳为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
杨乃济认为,西方人的牛饮方式、狂欢暴饮,使其酒文化就难以向外层渗透。而在中国,酒文化却广泛地深人到政治、文化、伦理诸多领域的深层,与人类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对于酒在汉文化中的诸多作用和功能,《醉乡日月》就有详尽的描述。在汉民族文化中,酒是政治斗争的武器,“鸿门宴”、“杯酒释兵权”就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酒的神奇政治故事。还有,中国古代统治者都把祭祀和兵戎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祭祀是“礼”的表征,帝王虔诚地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宗,其目的是叫老百姓要顺应天神和祖宗,服从代表上天意旨的帝王的统治。民间的祭祀是祭神、祭祖,反映的是汉文化中尊重权利、顺利从权利、上尊下卑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特点。帝王的祭祀是朝廷大典,民间的祭祀是家族的大事。尽管级别差之千里,但二者都礼数隆重、场面壮观,而且献酒、酚酒是祭祀必不可少的程序。酒之所以在祭祀中不可或缺,归因于汉族文化“酒以成礼”的观念。在汉文化中,帝王赐酒与大臣和臣民,显示的是皇恩浩荡、、与民同乐的帝王风范。祭祀是向神、向祖宗献酒,祈求降福,酒代表的是世人的敬意和诚意。祭祀、献酒充分说明了汉文化是一个“过去取向”、“青睐权势”的社会。在创作领域中,酒还是灵感的诱发剂。中国诗人、画家好酒是以酒助兴,以酒激发灵感。中国有《将进酒》、《饮中八仙歌》、《饮酒二十首》等不朽酒文酒诗,还有饮酒谈玄作文赋诗的酒会、诗会。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也和酒也有着不解之源。王羲之的《兰亭帖》、陈容的《墨龙图》,其创作都皆仗酒力。此外,酒在汉文化中是效应广泛的感情投资,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感情浅,舔一舔;感情
深,一口闷”就形象地描绘了酒在中国的社会功能。最后,因为酒可以提神活血、舒缓筋骨,在中国可以疗疾,所以酒在中国最古老的养生书和医药著作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酒的保健和药用价值,酒又从医药文化渗人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中。
二、中国酒文化信息的再现
饮酒对于东、西方文化来说,并非是陌生之事。虽然作为文化载体的英汉语言千差万别,但是不同民族关于酒的共同知识,以及类似的饮酒经历却赋予了酒以相似的文化含义和文化信息。
(1)问刘十九 A Suggestion
白居易
绿蚁新酷酒,There's a gleam of green in。old bottle,
红泥小火炉。There's a stir of red in the quiet stove,
晚来天欲雪,There's a feeling of snow in the dusk outside;-一一
能饮一杯无?What about a cup of wine inside?
原诗中的“酷”表示未滤的酒“新酷酒”说明酒是新酿的。以刚酿好的新酒招待友人,请友人尝尝新,这是主人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在Bynner的译诗中,“新酷酒”成了“old bottle "(旧瓶),代表的是“陈酒、老酒”。因为酒以陈为贵皆为世人所知,用好酒、老酒招待朋友,同样显示的是主人慷慨待客的一片诚心。虽然译诗改变了原诗的物象,但由于人们拥有有关酒的共同的世界知识,原诗关于酒的文化信息并没丢失,“新酷酒”和“old bottle”都传递的是一个共同信息,皆表达了主人热情、大方好客之意。
(2)塞下西 Broder Songs
卢纶 Lu Lun
其四 IV
野幕敞琼筵,Let feelings begin in the wild camp!
羌戎贺劳旋。Let bugles cry our victory!
醉和金甲舞,Let us drink, let us dance in our golden armour!
雷鼓动山川。Let us thunder on rivets and hills with our drums!
Bynner
原诗中的“醉”和“舞”,使军中士兵兴高采烈之状跃然纸上。中国自古就有班师后颁酒以酬战功的做法,这是庆功酒。而且,庆功酒不仅用于稿劳凯旋而归的将士,还用于欢庆任何胜利完成任务、使命的场合。在历尽千辛万苦、最后马到功成之时,人们举杯欢庆,乘醉狂舞。
《说文解字》将醉释为“醉,酒卒也。各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日酒溃也。”(醉→“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酒喝到不能再喝时,就醉了)。在《辞海》中,醉有两个意思,一是喝酒过多或药物等作用以至暂时失去知觉;二是耽乐;沉酣。
此诗中的’‘醉”很显然取的是“耽乐、沉酣”之意,描写的是军中士兵沉浸在喜悦中的欢乐场面,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为:胜利、喜悦。
Bynner深知原诗中
的“醉”并非含有饮至失去常态之意,因而译文选用的是drink“喝酒”)一词,准确地传递了原诗喝酒庆功的信息。尽管原诗和译诗的措辞不同,但由于西方人也有狂饮、狂欢的习俗,因而以酒庆功、欢欣无比的文化意象,对西方人来非常熟悉。在这里,是类似的文化结构再现了唐诗中人们开怀大饮,以至“微醺”而不是“醉昏’,的狂饮情景。
(3)送春辞 While Roses Fall
王维 Wang Wei
日日人空老,Dawn after dawn the last doth nearer bring,
今年春更归。Ah! what avails the shy return of spring?
相欢在尊酒 , Then fill the wine一cup of to一day and let
不用惜花飞。Night and roses fall, while we forget.
根据《辞海》的定义,“尊”指的是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后来泛指一切酒器。“相欢在尊酒”意为人生有酒添乐足也。全诗的含意是:酒能给人生带来几分乐趣,几分欢乐。人生只要有酒相伴,就拥有快乐,因而不必去感叹岁月的流逝和人之渐老。
原诗刻画的岁月如流水,人生短促,应饮酒寻乐的诗意,与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渲染的青春易逝,人生易老,人生适意需纵酒的诗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
由于人们都知道酒精有使人兴奋的作用,因而酒在此诗中所传递的“喝酒是件乐事”的内容,完全能为西方人所理解,所以译者选用“fill the wine一cup” (倒满酒)来翻译原文。
(4)客中行 while Journeying
李白 Li Bai
兰陵美酒郁金香,The delicious wine of lanling is of golden hue and flavorous,
玉碗盛来琥珀光!Come, fd7 my precious glass, and let it glow in amber!
但使主人能醉客,If you can make me drunk, mine host, it is enough,
不知何处是他乡。No longer shall I know the sorrow of a strange land.
Obata
在原诗中,“醉”取的是《辞海》中的第一个释义,即“喝酒过多或药物等作用以至暂时失去知觉”。英诗选用的对应词是drunk,其字典的第一释义是“醉的”,忠实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内容。众所周知,喝酒过量,酒精便迅速进人血液,从而使大脑皮层细胞极度活跃,渐渐使人产生幻觉,恍如进人飘飘然的仙境,一切烦恼、怨情、伤情、悲情,飘忽而逝。“一醉解千愁”、“借酒消愁”虽是汉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但由于西方人也深知酒精的作用,因而他们也能理解此诗中的诗人希望醉酒他乡,以忘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多种烦恼和痛楚。
三、中国酒文化
信息的失落
中国人独特的饮酒方式决定了酒在汉文化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意义。中国人信奉中庸哲学,凡事讲究一个分寸,否则过必成灾。这反映在饮酒时,中国人追求的是微醇,而不是醉昏,好酒而不纵酒。而西方人喜作牛饮,渐至狂欢无度。不同的饮酒方式导致了对酒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联想,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酒文化。其结果是,文化经验的缺失、以及价值观和人际观等方面的差异,都可造成汉文化中酒的文化信息在英译唐诗中的丢失。
(5)过酒家 The Debauch
王绩 Wang Ji
此日长昏饮,Fill up this day the sorrow - drugging bowl !
非关养性灵。What matters though we drown the brighter soul?
眼看人皆醉,With wine o’ercome when all our fellows be,
何忍独为醒?Can I alone sit in sobriety?
Fletcher
“性灵”即“性情”,“养”为“修养、培养”。原诗中的“养性灵”,指的是以酒为媒介,引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中国的文人墨客都好酒,因为酒能使他们忘掉世间烦恼,获得飘飘然的快感,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能挥毫自如。另外,在酒的兴奋与麻醉的作用下,人的天才、天性也可以无阻碍地发挥出来,这即所谓酒中得情、酒中得智、酒中得趣。可以说中国文人饮酒,追求的是一种创作雅兴、雅趣,旨在以酒寄情、陶冶情操,因而酒在汉文化中可以“养性灵”。
作家梁晓声在《壶边天》一文谈到了西方的酒文化,他说: 我认为中国人,西方人对醉的认定使用不同的标一尺。其实西方人也知道酒到微晾最能助谈,诗人贺拉斯说:‘酒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一杯在手,谁不谈吐风生?!’但多数西方人只知牛饮,只求酩配一醉,不能领会微晾之境界的乐趣,不懂得像中国人那样,‘一杯醉露抿入口,千颗珍珠滚入喉’。溢香、喷香、留香,三香皆存,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
由于西方对酒的牛饮方式,西方人不知“浅斟低唱”的微醇之味,中国的老话“酒能养性,仙家饮之”,也难以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难怪Fletcher在翻译“非关养性灵”时,不能理解“养”的深层内涵。受译国酒文化的影响,译者认为“昏饮”则是无节制地狂饮,之后则是烂醉如泥,或使酒骂座,或呕吐狼藉、丑态百出。译者的这种想法也反映在对该诗标题的翻译上,对此,吕叔湘先生指出:“译诗用Debauch酗酒)做题,大谬”。基于这种理解,Fletcher选用drown(淹没)来翻译“养”,因而英译文的第二句意为“我们埋没了我们的智慧又何妨?”,这完全误解了原诗的本意,使得“酒
能养性灵”这一文化信息在该诗的英译文中完全失落了。
(6)送元二使安西 A Song at Weicheng
王维Wang Wei
渭城朝雨港轻尘,A morning rain has settled the dust in Weicheng,
客舍青青柳色新。Willows,are green again in tavern dooryard…
劝君更尽一杯酒,Wait till we empty one more cup-
西出阳关无故人。West of Yang Gate there’ll be no old friends.
Bynner
由于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中国人一贯敦于友谊。远客相逢要置酒洗尘,久别要杯酒话旧,送行要设盏饯别,以示对友谊的珍惜。无论是“接风酒”、“洗尘酒”还是“送别酒”,
中国自古就有敬酒劝酒的做法。敬酒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之意,一般被敬方年长或社会地位较高。劝酒一般发生在社会地位相当的朋友或主客之间,表达劝酒者对对方的一片诚心或主人对客人的好客之意。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王维为送故友去新疆安西而作,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对于战争的残酷,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是相当了解的,“古来征战几人回”啊!诗人清楚地知道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因而,“劝君更尽一杯酒”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诗中“劝”实际意为敬酒,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深情和敬仰之情。“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道出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也向世人讲述了朋友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敢行为。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得名。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重要关隘。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使阳关,是一种壮举。在中国文化里,“西出阳关”带给人们的文化信息是壮士出征遥远、广裹的大漠,其行为之高尚,实乃可歌可泣。这种文化意象的产生源于群体取向的汉文化。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远离亲人、家乡,到荒凉的、文明落后的大漠为朝廷工作,是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流芳千古的佳话。“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飘忽不定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了,而且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表达了人们对朋友的敬重,对友谊的珍惜,对分别的惆怅。
在Bynner的译诗中,wait(等待)替代了原诗中的“劝”,而且Bynner将原诗第三行劝酒者的口吻改成了“我们”的口气,因而译文第三句就成了“且等我们再喝
完这杯”。英语本族者在读此句时,这盏酒所代表的“惜别、敬意、珍重、祝愿”不会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此外,阳关按音译、意译法结合的原则,译为“Yang Gate"。由于不熟悉中国历史,“西出阳关”会被英语本族者简单地理解为“某地之西”,阳关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已。因而他们对此诗的感受和中国人的感受迥然不同,原诗中依依惜别,荡气回肠的场面在此译文中荡然无存。
Bynner之所以没有选择英文中相当于“劝”的词汇,这恐怕是受制于他所处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个人取向,个人主义是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和一切活动的指导思想。因而西方人讲究平等待人,不强加于人。在请客这一社交活动中,西方人没有汉文化中劝食、劝喝、劝酒的社会习俗,这反映的是西方人对他人行为尊重的人际观。在翻译中国这首唐诗时,Bynner面临两种文化的撞击。为使译诗符合译国的文化风情,人选择“归化”策略,以使原诗的第三行符合译国读者的思维定势。
结束语
由于世界各民族对于饮酒有类似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生活经验等等,因而唐诗中与“酒”有关的文字所带的文化信息,在某些场合下,能在西方民族心中引起类似的联想和共鸣。但是汉民族毕竟拥有和西方文化相差甚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文学传统等等,这些差异都赋予了中国酒文化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西方民族对之难以理解,造成了翻译作品中汉文化信息的失落。
文化信息的失落与歪曲反映了传播中对外国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在两种语言结构和两种文化结构中转换的译者来说,应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文化信息,将原文独特的新因素介绍给本国读者,使本国的文化意象、文化宝库不断地得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