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与儒家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1)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到“德礼为治”的效果。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2)关于教育的目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3)关于教育的对象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
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们的性情原本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产生了不同。
否定了人的等级差别,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而墨家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
(4)关于教育内容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
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5)关于教学方法“学而知之”是儒家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从学开始,由学而思而行。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
(6)关于道德教育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
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分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
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
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他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通俗解释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通俗解释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代表,这些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四个流派的通俗解释:儒家:儒家思想以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倡导君子为学、以德治人。
墨家:墨家思想源自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的精神。
墨家强调爱的平等,反对战争,倡导以工程技术和实用主义改善社会。
墨家的宗旨是以兼爱之心构建和谐社会,以非攻之道达到和平安宁。
道家:道家思想以道德经和老子的哲学观点为基础,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之道,追求身心的自由和超然无为,通过寻求道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法家:法家思想以法家经典《管子》、《韩非子》等为代表,主张法治国家,重视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性,认为人性本恶,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
法家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倡导严明的法律责任和权威。
以上是对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通俗解释。
这些流派各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个不同方面。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而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两者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儒家将个人修养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层次。
其中,“修身”意味着个人应修养品德和修炼道德规范,以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齐家”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尽职履责;“治国”注重国家治理和君主统治,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善待人民;“平天下”则表示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富裕。
墨家思想是由墨子创立的,强调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彼此兼爱,不分贵贱、亲疏;人们应该以利于民众为根本出发点,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人们应该尽力避免战争和伤害,主张和平共处和消除战争。
墨子还提出了“明效万物”的观点,认为人们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评判,以实现目标的最大化效益。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样重视伦理道德观念,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墨家思想则关注公平公正和人类共荣,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和家庭的和谐,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墨家思想则更加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和平相处。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墨家思想的兼爱和人类共荣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心他人,关注公共事务,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总结
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总结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他们在教育思想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修养。
儒家教育主张人的修养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养性、涵养德行来做到德行完美。
其核心思想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以及自己的道德担当。
儒家教育认为,一个好的人应该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德行。
儒家教育还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质的基础。
儒家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是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因此,儒家强调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品行和德行,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和道德教育。
儒家教育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智慧和能力,培养人的德才兼备。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质和个性,以及培养人的智慧和能力。
儒家教育主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继承传统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
墨家教育思想强调公平和公正,主张“兼爱”和互利互助。
墨家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墨家教育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该注重平等和公正,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墨家教育主张实用主义教育,即以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墨子认为,教育应该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和满足实际的需求,而不是追求虚无和无用的知识。
墨家教育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墨家教育还注重审美教育。
墨子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人的美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墨子主张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但两者都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都倡导培养人的品质和德行。
儒家强调品行修养和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培养;而墨家强调公平、公正和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实际能力和审美情趣。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2019/5/19
4
•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 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 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 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 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 苦利他为己任。
• 总有人以为,中华文明难以和西方的现
代文明接轨,因为两者间差距太大,是
不兼容的。现在看看墨家,其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等思想就带了现代文明 的萌芽,虽然没能发展成主流,但说明
结 语
了我们还是有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土壤和
基础。着眼于未来,墨家思想的发展潜
力是巨大的。
• 在当今,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墨家弟子 那样以苦为极乐,但起码我们要学习墨 家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无父”不为过分。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那种 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空谈兼爱,是不现实 的,只能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已。相对 而言,儒家伦理更有可操作性。 • 归纳:兼爱,在物质匮乏时,难以实现。
• 墨家另一受人推崇的主张为“非攻”。非 攻就是反对战争,客观上对人民当然有好 处。但是墨子是如何劝人非攻的呢?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哎,这两个思想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一对“冤家”,你说它们有点像一对老朋友,但又时不时互相使绊子。
儒家,讲的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甚至是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到个陌生人,心里就想着:“哎,我得帮助他,这可是我的责任呀!”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魅力,特别重视家庭和社会,亲情是重中之重。
再说墨家,咱们得提提“兼爱”。
这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关心自家人,而是希望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你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整天一起玩,没事就送点零食。
墨家提倡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爱,简直像是给大家都发糖,谁都能尝上一口。
想象一下,大家都把心里那种“小九九”放下,真的能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儒家会强调对长辈的尊重,讲究等级分明。
小孩要听话,学生要尊师,家庭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得深深的。
墨家就比较“放飞自我”,认为人和人之间不该有那么多等级,有些话咱们常说,人人平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儒家像是个传统的大家长,墨家则像个随性的朋友,轻松自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俩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细想一想,还是能看到一丝微妙的区别。
儒家有时容易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那种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感觉。
而墨家就显得相对轻松,人人都能成为爱的小使者,不用担心太多的责任包袱。
这种包袱,有时就像背着个大石头,走路都觉得累,墨家则是让你把石头扔了,轻装上阵。
儒家和墨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家的仁爱让人有归属感,墨家的兼爱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这就像做一道美食,仁爱的细腻和兼爱的大胆,混在一起,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就算是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儒家的深情和墨家的洒脱,组合起来也能让你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依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紧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 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二、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
从时间、空间而言,爱是没有时空限制的,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
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此方、他方之别,是对全人类的普遍之爱。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认为“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是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次,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基础都是“平等”。
墨子的“兼爱”观在层次上没有差别之意。
墨子批评儒家“亲亲有术、尊贵有等”的等差之爱,主张平等互爱,提出“兼相爱”的崭新观点。
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等级和亲疏界限,使“兼爱”有了全新的意义。
墨子认为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该平等;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身份等级的贵贱高低,一律视人如己的平等思想。
儒家将“仁爱”的根本归于血缘亲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基础,视之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论依据,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在血缘上最亲。
其次,儒家将“亲亲”进一步延伸,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之爱。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孟子曾 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 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 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 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 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 位。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 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支解,并最终淡出 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 仍有多篇失佚。
《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 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日本漫画《墨子攻略》
• 内容讲的是墨家思想的继承者
革离为了发扬墨子精神(既
防守精神),不断帮助弱小的城 市守城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 是墨家首领撇弃墨家原来的精 神,帮助秦国,而革离却要一 直遵墨家信念,不但要和强大 的敌国对抗,更要和变味的墨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
除弊。
•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 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总结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虽然两者都起源于同一时代,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认为,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仁爱和道德的基础上的,而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通过正确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孔子提出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品质。
他还强调了默默无闻的美德,例如忍耐、勤勉和孝顺等。
儒家思想追求和谐共存和社会稳定,通过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这一目标。
墨家思想则强调普遍的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两个核心思想。
他认为,爱是所有人的天性,并且应该扩展到对所有人的关爱,而不仅限于亲人和朋友。
他追求的是无私的爱,通过道德上的行为来实现它。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通过废除武器和兵器来实现和平。
这种主张是基于他对人类普世价值和社会稳定的追求。
墨子认为,通过爱的普及和非攻的实践,人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注重德和道德,追求人类的和谐与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通过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
它关注个体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并将这些准则扩展到社会层面。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秩序和公正的规则。
相反,墨家思想更强调普遍的爱和人类的和平。
墨家的爱主张更具普世性,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扩大自己的爱和慈悲之心,对所有人无私地关注和帮助。
墨家反对战争,主张通过消除武器和废除兵器来实现和平。
他们追求普遍的爱和和平,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尽管两者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发展,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实现这些目标上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重点。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规范和个体的责任;而墨家则注重普遍的爱和和平,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因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父母的怀抱之爱,个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给的,不孝就会心不安;个人的一部分利益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父母给我们的利益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利益少罢了;这样,如果能爱父母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如果不能爱父母,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利益少于父母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是人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自然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墨子认为,人民穷困不堪,死亡相继,天下异常混乱;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争夺的政治局面又进一步造成人民的穷困和死亡;因此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他认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忙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虽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想,目的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在于维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依据;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从这些差别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而墨家思想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空想的原因了;。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从产生背景来看,儒、道、墨三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2、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3、从影响来看,三家思想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思潮,对后世亦亦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哲学影响。
二、不同点
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纲常关系,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3、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流派儒道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流派儒道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中最为著名且影响深远的三个流派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这三大流派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并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种思想流派进行详细介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注重社会和个体的道德修养,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君主有道、统治有方,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儒家思想强调学问和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礼仪和道德之道的培养。
孔子的学说继续对中国影响深远,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宇宙的本然之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不可名状、无法言喻。
他们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主张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和谐与平静。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创作和个人修养。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个特殊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强调天下为公,提出了无差别的爱和利益平均主义。
墨子反对战争、封建礼教和贵族统治,主张以爱和和平来统治社会。
墨家鼓励劳动和科技创新,提倡节俭和平等。
尽管墨家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但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和墨家是中国历史上三大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教育和和谐社会;道家注重追求自然和宇宙真理,追求内心和谐与平静;墨家强调爱和平等,主张科技创新和社会公正。
这三种思想流派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的看法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的看法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可谓是天差地别。
你想啊,儒家提倡的是“仁”,重视的是家庭和亲情。
举个例子,儒家认为父母的爱就像是大山一样稳重,厚重,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这就表明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得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生活的道理。
爱是循序渐进的,得慢慢培养,就像酿酒,越放越醇。
儒家特别强调“亲亲相隐”,就是要先爱家人,然后才是朋友,最后才是社会,这种层层递进的爱,像个洋葱,剥开一层又一层,越到里边越是浓厚。
再说墨家,他们的“兼爱”就有点意思了。
你知道的,墨家不光讲爱,还讲无差别的爱,像是把爱洒向每一个人。
可以想象成一场盛大的派对,所有人都能吃到蛋糕,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路人。
墨子说:“兼爱无差”,这就像是一位超级英雄,拯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问身份、不看关系。
墨家的这种观点也挺让人佩服的,毕竟要做到对每个人都一样好,那得多大的包容心啊,像海一样深广。
不过,你想啊,太过于无差别,难免会让人觉得缺少了那种温暖。
就像把所有的冰淇淋都放在一起,虽说好吃,但每种口味的特色就没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聊聊这两家对爱的理解。
儒家认为,爱是需要有条件的。
比如说,孝顺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宠爱,朋友之间的义气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的。
再加上儒家重视的“礼”,就像是这条爱的规矩,遵守了,才能让爱更持久,更美好。
可你要是问墨家,他们就不这么认为。
他们说爱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等级,没有偏见。
就像一个大锅饭,大家都有份,谁都不能少。
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中要做到这点可就难了。
毕竟,有些人总是更亲近,有些事儿总是更让人心动。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爱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上的,像是一种社会契约。
对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爱,这些都带着一种责任感。
爱不是单纯的感情,而是要为他人付出,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像那句话说的:“爱是付出,不是索取。
”而墨家则更倾向于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大树一样,为大家提供荫凉。
墨家反对儒家的句子
墨家反对儒家的句子1. 儒家老说“礼”,这礼那礼的,烦不烦呐?就像给人套上无数枷锁。
咱墨家就觉得,人活着简单点不好吗?比如丧葬,儒家搞得那么复杂隆重,又要守孝三年啥的,普通百姓哪能经得住这么折腾?这不是折腾活人吗?2. 儒家整天强调等级,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哼!在墨家看来,大家都是平等的人,哪有那么多等级之分。
这就好比一群鸟儿,难道还得分个谁高谁低才一起飞吗?我就见过村里的老张,被那等级观念压迫得死死的,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可怜得很。
3. 儒家倡导厚葬,这得浪费多少钱财呀。
咱墨家可不同意。
这就如同一个人饿着肚子,却把仅有的粮食拿去给死人陪葬,多荒唐啊。
我听隔壁老李说,为了给家里老人厚葬,借了一屁股债,这不是本末倒置吗?4. 儒家讲究仁爱,可这仁爱呀,在我们墨家眼里有点小家子气了。
墨家的兼爱那才是真正的大爱。
如果儒家的仁爱是给身边的一洼小池塘注水,那墨家的兼爱就是灌溉整片大地。
像那经常救济灾民的大善人王大爷,他要是按照儒家的仁爱,可能就只管自己村的人,可人家胸怀宽广,这才是墨家提倡的兼爱。
5. 儒家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不是歧视干活的人嘛。
我们墨家觉得不管劳心还是劳力,都是为了生活更好。
这就好比一个马车,拉车的马和赶车的人都重要,缺了谁都不行。
我就认识一个工匠老赵,手艺精湛,可就因为这个观念,总被那些所谓的“劳心者”看不起,这太不公平了。
6. 儒家老是围着那些繁文缛节转,这有啥用呢?墨家主张务实。
就像走路,儒家在那研究先迈哪只脚好看,我们墨家只想赶紧到达目的地。
我看到那些儒生在祭典上摆弄那些仪式,半天都没个完,还不如去田里帮农民干活实在呢。
7. 儒家的天命观可让墨家不服气了。
他们说什么都是天命安排好的,那还努力个啥?我们墨家相信人定胜天。
这就像在海上航行,儒家说遇到风暴就听天由命,我们墨家会想尽办法掌舵、修船,对抗风暴。
我村里有个年轻人小孙,本来很有干劲,被儒家的天命观影响后,变得消极起来,这可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传承儒家学派的人很多,研究孔子的人很多,孔圣人的生卒的日期弄得很准确,而墨子是个平民,加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研究墨子的人少,墨子的遗著都不完整了,何况其生卒日期弄准确了着实不易。
不过,专家们根据相关的资料推测,墨子的生卒年份为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89年,据此,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的时候,墨子大约只有一岁。
《淮南子》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肯定传孔子之术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他的的弟子,而这些弟子们能否把老师的思想原原本本地传承就是另说的了。
况且孔子的弟子们思想不一,孟子和荀子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派别。
但无论如何,孔子的思想对墨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毋容置疑的。
《韩非子》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何为显学?显学是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研究,是实践学派。
韩非子称儒、墨为显学,足以说明儒、墨学的地位的重要。
在《论语》中,仁爱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张,真正发展了儒家仁爱思想的不是他的弟子,而恰恰是对儒家某些主张提出严厉批评的墨子。
《墨子》著作中不仅对“仁爱”做了解释,而且依此提出了自己“兼爱”的主张。
这个主张无论对历史还是对于今天的社会,都有极其的崇高思想境界,比“仁爱”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兼爱是不分远近、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的爱,甚至是不分自然界万物的一种大爱,一种无差别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对人的尊重和爱护,更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是人类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的伟大思想。
因此“兼爱”比“仁爱”的胸怀更宽广,更符合人类和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规律。
墨子是个从工匠走向圣人的成功者,主张“述而且做”,墨子对贤人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因此,对自己的主张不仅仅是游说别人去做,培训子弟去做,而且身体力行去做。
儒家弟子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而已。
”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诛,今也善者不做”。
墨子是说:人之中最差的是善事不说,善事不做。
其次是善事不说,善事也做,还有一种人是光说不做。
公孟子大概就是这种人。
在《墨子》中,对儒家弟子公孟子的批评说明墨家的思想风格。
墨家批评儒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儒家讲究厚葬,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材,而且守孝三年等礼制,使得很多人荒废了农工生产和国家政务,身体也搞坏了。
墨家讲究节葬,主张效法古代帝王尧帝、舜帝和大禹,死后都是薄葬,坟墓的上边还可以放牧牛羊,对死者的是从内心的哀悼,而不是流于繁复的形式,这种节葬的思想比儒家思想不知进步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