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动力救生圈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

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
1 救生圈结构设计
智能救援救生圈采用 U 型壳体结构、壳体内部安装有动力电池、 中央处理单元、定位装置、遥控信号接收装置,电调,无刷电机及喷 水推进器。救生圈的三维模型图如图 1,整体结构布置图如图 2,1 处 喷水推进器及无刷电机安装在尾部左右各一个(左侧为 1 号推进器, 右侧为 2 号推进器),2 处安装电调左右各一个左侧为 1 号电调,右 侧为 2 号电调,3 处安装遥控接受装置,4 处安装中央处理器和定位 装置,5 处安装发光而二极管,6 处安装动力电池组。外环预留的四 个穿绳孔穿上符合救生圈规范的直径为 12mm 的合成纤维把手索绳。
1. 无刷电机及喷水推进器 2. 电调 3. 遥控接收装置 4. 中央处理器及定位装置 5. 发光二极管 6. 动力电池组
图 2 整体结构布置图 该智能救援救生圈外壳整体 U 型,救生圈本体符合《SOLLA 公约》 要求,外表呈现橙黄色,贴有 50mm 发光带圈四处,由前段半个椭圆 及中间椭圆柱以及后端圆柱和由铰链相连的套筒组成。救生圈与推进 器套筒铰链连接,可自由旋转,实现了救生圈任意一面落水,推进器
图 1 救生圈的三维模型图
均可以埋没于水线之下,增强其可靠性,且可以提高推进效率。救生 圈左右两边各两个拉绳固定孔,穿上绳子方便落水者抓住救生圈。救 生圈尾部两端盖可以拆开,将内部电池、主控、接收器、电调等置入 救生圈内,避免了多处开孔,同的装置实现三种不同的救援功能。 2.1 遥控式救生圈 救生圈圈体内中央处理器连接遥控器,实现一个可遥控救生圈。 该装置在平时悬挂于船舷侧,配套遥控器存放于傍边专用存放箱。 在需要救援时,取出救生圈,打开救生圈和遥控器电源,将其尽量掷 向落水者,救生圈与遥控器无线连接,操作者操作救生圈遥控器控制 救生圈靠近落水者。落水者抓住救生圈绳索,将腋下部卡入 U 型内部, 双手拉住两侧拉绳,操作者将遥控救生圈将其带回岸边。 2.2 手环式自动跟随救生圈 救生圈圈体中央处理器连接一个感应手环,实现一个跟随救生圈。 此救生圈主要应用于海水浴场、游泳馆等大型水上游乐场所。当 有人需要下水游泳时,佩戴一个定位手环,开启救生圈电源,实现手 环与救生圈配套连接,将救生圈放入水中,救生圈将始终与游泳者保 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当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手环中的红色按钮,救生 圈将立即缩短与游泳者的距离。实现安全救援,给游泳者带来保障。 2.3 桩站式自动救援救生圈 救生圈圈体中央处理器连接一个定位手环,当遇到危险时按下紧 急求助按钮,救生圈实现自动救援。 此救生圈同样主要应用于海水浴场、游泳馆等大型水上游乐场所。 在离岸 100 米左右处设置自动救援救生圈桩站。游泳者佩戴定位手环 后,下水游泳。当游泳者遇到紧急情况时,按下手环红色紧急求助按钮, 在救生圈桩站中对应的救生圈会自动脱钩,滑下水面,以最大速度奔 向求助者!当求助者抱住救生圈时,按下绿色一键返回按钮,救生圈 自动将其带回岸边。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篇一《智能救生圈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水上活动的日益增多,水上安全问题越发受到关注。

传统救生圈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局限性,如投放不及时、难以准确到达目标位置等。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在水上活动中的生命安全,我们提出智能救生圈这一创新项目。

二、产品概述1. 远程遥控功能:可以通过遥控器或手机应用程序远程控制救生圈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快速准确地到达落水者位置。

2. 定位系统:内置高精度定位模块,方便救援人员快速找到救生圈和落水者的位置。

3. 快速充气: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充气展开,缩短救援时间。

4. 坚固耐用: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水上环境。

5. 灯光警示:配备闪烁的灯光,便于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被发现。

三、市场分析1. 目标市场:主要包括海滨浴场、水上乐园、游泳馆、各类水上运动场所等。

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水上安全意识的提高,对高效、智能救生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

3. 竞争情况:目前市场统救生圈占主导地位,但智能救生圈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研发阶段: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和测试。

2. 生产阶段:寻找合适的生产合作伙伴,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市场推广阶段:通过参加行业展会、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营销策略1. 与相关机构合作:与水上救援组织、游泳馆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广智能救生圈。

2. 举办产品演示活动:让潜在客户亲身体验智能救生圈的优势。

3. 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折扣、赠品等,吸引客户购买。

六、财务预算1. 研发费用:包括人员工资、设备购置等。

2. 生产费用: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等。

3. 营销费用:广告宣传、活动举办等费用。

4. 其他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等。

七、风险评估与应对1. 技术风险:可能出现技术难题,影响产品研发进度。

应对措施: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力量,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2. 市场风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推广难度大。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摘要:寒来暑往,溺水身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亲人的绝望与痛楚,给予旁人更多的警示与反思。

如何减少悲剧的发生?笔者通过调研,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本项目的设计,本装置集精准导航定位,自动避障,视频实传等多功能于一身,辅助施救者为溺水者提供安全、可靠、及时的救援,为其更大可能性提供生的希望,减少对家庭的创伤!该项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以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多传感器融合,自动避障,精准导航,实传数据一、引言据我国卫生部的大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约23.6万人死于溺水,因溺水造成的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率的近8%左右,溺水事件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的救生圈、救生筏等救援工具在实施营救过程中存在着使用环境有局限、速度慢、方向控制难等缺点,救生艇虽然在救援速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在未知水域环境中容易对溺水者造成二次伤害。

如何利用现代的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服务于民,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应运而生,该装置具有精确导航、精准定位、自动避障、视频实传等多项功能,能够为溺水者提供安全、可靠、及时的救援。

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也称多传感器数据和信息融合技术[1],采用的是对不同信息源进行一种组合信息处理,消除多传感器融合上可能会存在的冗余和彼此之间的不兼容现象,利用各个传感器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降低用户在测试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提高决策领域和规划的合理性,避免了采用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可以用来获取更加准确、可靠、科学性的数据。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结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布式、集中式[2]。

1、分布式:首先是由每一个传感器分别采集信息并进行独立处理,然后将初步处理的信息结果送到中央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中处理。

分布式主要由多个独立的、非同步式结构构成,对通信带宽需求低,计算速度快,可靠性和延续性好,但对于整体进度不能准确的把控。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篇一《智能救生圈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水上活动的日益普及,水上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因为溺水而失去生命,其中很多人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救援而导致的。

传统的救生圈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需要人工投掷、救援范围有限等。

因此,我们提出了智能救生圈的概念,旨在提高水上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项目目标1. 设计一款智能救生圈,能够自动感知溺水者的位置,并快速驶向溺水者进行救援。

2. 提高救生圈的救援范围和效率,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

3. 降低救生圈的使用成本,提高其普及程度。

三、项目内容1. 智能救生圈的设计外形设计:救生圈采用圆形设计,直径为 60cm,厚度为 10cm,重量为 3kg。

救生圈的外壳采用高强度的塑料材料,内部填充泡沫材料,以提高救生圈的浮力和耐用性。

动力系统:救生圈采用电动推进器作为动力系统,推进器的功率为 500W,最高速度为 6km/h。

推进器采用防水设计,能够在水中长时间工作。

传感器系统:救生圈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包括 GPS 定位传感器、水深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救生圈的位置、速度、方向、水深、水温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

控制系统:救生圈的控制系统采用微控制器作为核心,能够实现对救生圈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

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传感器传来的信息,自动调整救生圈的速度和方向,使其快速驶向溺水者。

同时,控制系统还能够实现对救生圈的远程控制,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操作。

通信系统:救生圈配备了无线通信模块,能够实现与控制中心和救援人员的实时通信。

通信模块采用蓝牙和 Wi-Fi 技术,能够在短距离内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2. 智能救生圈的工作原理当有人溺水时,溺水者会发出求救信号,控制中心会接收到求救信号,并通过GPS 定位传感器确定溺水者的位置。

控制中心会根据溺水者的位置,计算出救生圈的最佳救援路线,并将救援路线发送给救生圈。

救生圈接收到救援路线后,会自动启动电动推进器,按照救援路线快速驶向溺水者。

东方网力动力救生圈

东方网力动力救生圈

产品概述
动力救生圈是一款新型的水域智能动力救生装备,双面采用四台高效率涵道式推进器,差速控制方向,遥控操作航行。

圈体为玻璃钢复合材料模具成型,强度高,耐腐蚀能力强,水密性好。

总重量约8kg,航速可达5m/s,轻便快捷,可为水域救援赢得最宝贵的时间,大幅提高落水人员生存几率。

功能简介
极简的营救方案
【发现目标】> 【投放动力圈】> 【快速前往事发水域】> 【返航获救】
疾速高效的水面救援能力
最大航速5米/秒,远超人类游泳记录(2.4米/秒);
最大载人重量120kg,轻松营救落水人员。

匠心独造的结构设计
人体工学U型圈体,人性化细节处理;
先进的玻璃钢、玻璃纤维、凯夫拉复合材料外壳,适用各类水域;
水密安全,防沉,防颠覆;
电池可更换,增加续航能力。

产品参数
救生圈参数
尺寸:850mm长×800mm宽×265mm高重量:8KG
排水量:60KG
材质:高强度玻璃钢复合材料
动力参数
电源:锂聚合物电池,电压29.4V
续航能力:30分钟
经济航速:2m/s
最大航速:5m/s
推进方式:双面推进
控制方式
导航模式:智能遥控
方向控制:差速控制
通讯方式:无线点对点通信
通信距离:≥300米。

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

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

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智能救援救生圈是一种带有动力装置的新型水上救生装置。

采用U型结构,由尾部的两个推进器、内部的电路系统、定位系统、配套的遥控及接收装置等组成。

救生圈连接三种不同的控制器可实现三种不同的救援功能。

(1)遥控救援救生圈。

连接遥控装置,由施救人员遥控救生圈前往救援落水者。

(2)距离感应式救生圈。

连接配套手环,游泳者佩戴手环下水游泳,救生圈将始终与佩戴的手环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

(3)桩站式自动救援救生圈。

连接定位手环,游泳者佩戴手环下水游泳,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手环红色按钮,在救生圈存放点的对应救生圈会自动脱钩,滑下水面,以最大速度奔向求助者!目前使用的救生圈体积大,重量重,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重量重,投掷距离不远,救援范围有很大限制,并且对救援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存在投掷的救生圈砸中落水者的风险。

我们所设计的智能救援救生圈是一种能遥控前往救援的新型水上救生装置,整体长度86厘米,宽度70厘米,总重约为4kg,使用简单、安全,可靠。

一键启动既可以使用,适用于消防专业救援及家庭旅游防护救援。

标签:智能;救生圈;遥控;距离感应0 引言救生圈是水上救援最为常用的救生设备之一,应用较为广泛,在船舶航运、水上作业、水上旅游休闲以及抗洪救灾等场合均需配备。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救生圈只有单一的漂浮功能,救援效率上显然不足。

在国内,日益频发的溺水悲剧从侧面也反映出救援人员的意识措施和装置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尤其高效救援装置的普及化存在很大的空白。

一个不用救援人员涉险而又能高效迅速的传递给被救人员的救生圈,在分秒必争的救援中显得尤为珍贵。

1 救生圈结构设计智能救援救生圈采用U型壳体结构、壳体内部安装有动力电池、中央处理单元、定位装置、遥控信号接收装置,电调,无刷电机及喷水推进器。

救生圈的三维模型图如图1,整体结构布置图如图2,1处喷水推进器及无刷电机安装在尾部左右各一个(左侧为1号推进器,右侧为2号推进器),2处安装电调左右各一个左侧为1号电调,右侧为2号电调,3处安装遥控接受装置,4处安装中央处理器和定位装置,5处安装发光而二极管,6处安装动力电池组。

可控的潜水自航u型动力救生圈及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可控的潜水自航u型动力救生圈及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可控的潜水自航u型动力救生圈及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说实话可控的潜水自航u型动力救生圈及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觉得这肯定是个特有用的玩意儿,能在水里救人一命的东西,那不得好好研究。

我最开始想的是动力系统,就像汽车有发动机一样,这个救生圈得有个动力源才能自航啊。

我试过用电动机,心想这很简单啊,在陆地上用电动机带轮子走,在水里不就能带救生圈走了么。

可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电动机在水里,防水是个大问题,而且电动机的力量分配不均衡,这救生圈就会东倒西歪地在水里打旋。

这可把我愁坏了,感觉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后来我又想,这控制系统得好好琢磨一下。

咱就说控制方向吧,我最开始想着像控制玩具船一样,弄个简单的舵。

结果发现那舵在暗流涌动的水里根本不好使。

我才意识到这不是在平静的小池塘里玩玩具船。

我就开始琢磨新的办法,怎样才能让它稳当又听话呢。

我想了好久,突然有一天我看鱼在水里游,特灵活又快,我就想能不能仿照鱼的身体构造来设计这个救生圈呢。

于是我就把它设计成U型,这样在水里的阻力可能就会小很多,而且转弯啥的可能会更灵活。

然后控制系统这块,我就试着用多个传感器,就好比鱼的侧线一样,能感知周围的水流。

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再调整动力输出,这样救生圈就可以巧妙地避开暗流啥的,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前进了。

但是在实际试验的时候,我又犯错了。

传感器的灵敏度调整得太高了,导致这个救生圈就跟发了疯一样,有点风吹草动就乱窜。

我一下就知道这灵敏度出问题了,又花了好久去调整数值。

我觉得整个摸索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测试。

每次小小的改动之后都要测试一下。

比如说动力部分加了个新的保护装置防止进水,就一定要去水里试一下看行不行。

千万不要想当然,就像我最开始觉得电动机那么好用,结果到水里完全不行。

而且要多观察周围类似的东西,比如我从鱼那里得到的灵感。

这就是我目前关于可控的潜水自航u型动力救生圈及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的一些经验,我也还在不停地探索,希望以后能弄得更完美。

智能救生圈创业计划书

智能救生圈创业计划书

智能救生圈创业计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水上活动中,溺水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智能救生设备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的产品。

智能救生圈是一种集传统救生圈功能和现代智能科技于一体的产品,通过智能感知和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溺水者并实施救援,有效提高了水上救援效率,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市场潜力1. 市场需求大: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水上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对于游泳、漂流、潜水等水上活动参与者来说,智能救生圈是一种必备的安全装备。

2. 市场空间广阔: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阔的水域面积,水上旅游、水上运动等活动在中国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3. 技术创新空间大:智能救生圈作为一种结合传统救生设备和现代科技的产品,有着很高的技术革新空间,可以通过不断的研发和改进来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

三、产品优势1. 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救生圈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域中的溺水情况,并自动启动救援程序。

2. GPS定位技术:智能救生圈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准确锁定溺水者的位置,向救援人员提供精准的坐标信息,提高了救援效率。

3. 远程监控技术:智能救生圈可以与手机或电脑等设备连接,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让救援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溺水者的信息并进行救援。

4. 高性价比:智能救生圈的成本低廉,性能优越,价格适中,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四、市场定位本项目主要面向广大水上活动爱好者、水上旅游者、水上运动员等人群,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

同时,可以与水上活动场所、旅游景区、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合作,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智能救生圈解决方案。

五、盈利模式1. 产品销售: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智能救生圈产品,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2. 服务收费: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智能救生圈解决方案,提供远程监控和救援服务,实现服务收费收入。

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及专利技术

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及专利技术

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1.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圈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

<b>背景技术:</b>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救援工具也越来越先进,而在救援的过程中为了帮助人们减少体力的消耗发明发明了智能救生圈,帮助人们在水面上进行移动。

3.通常传统的智能救生圈在使用时,大多都是通过螺旋桨高速转动来进行推动,而这种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导致救援者不适,同时部分的智能救生圈大多都是u形,这种u形救生圈容易使救援者与救生圈脱离,因此亟需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来解决上述问题。

<b>技术实现要素:</b>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使用时噪音较大和救生圈容易与身体脱离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推进功能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智能救生圈本体、电机和蓄电池,所述智能救生圈本体表面固定连接有握把,所述智能救生圈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内部装设有泡沫,且泡沫的内部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且第一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连接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且第二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连接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连接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杆,且第三转动杆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水胶圈,所述第三转动杆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四锥形齿轮,所述第三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动板,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带。

6.优选的,所述连接带包括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连接带设有两组,且一组连接带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扣,所述一组连接带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扣。

7.优选的,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相互啮合,且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组成转动式结构。

救生手环计划书

救生手环计划书

救生手环计划书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救生设备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水上活动中,溺水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这给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救生手环计划。

2. 计划概述救生手环计划旨在设计和开发一款智能救生手环,为水上活动中的人们提供安全保障。

该手环将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 水上溺水监测:内置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用户是否处于溺水状态,一旦检测到溺水,将及时发出警报。

- SOS求助功能:用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手环上的求助按钮向周围人员发出求助信号,并自动发送当前位置信息。

- 定位和追踪:手环内置GPS模块和通信功能,可以实时定位用户的位置,同时提供历史轨迹回放功能。

- 心率和健康监测:手环还将配备心率传感器,能够帮助用户实时监测心率和健康状况。

3. 技术实现救生手环计划的技术实现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两个方面。

3.1 硬件设计救生手环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主控芯片:选择高性能的低功耗主控芯片,以确保手环的稳定性和优良的使用体验。

- 传感器模块: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模块,如加速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以提供多种功能和监测能力。

- 电池和充电模块:选择容量适中的锂电池和便捷的充电模块,以确保手环的续航能力和充电便利性。

- 外观设计:设计手环的外观和尺寸,使其美观、舒适、便于佩戴。

3.2 软件开发救生手环的软件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嵌入式软件开发:开发手环上的嵌入式软件,包括实时监测算法、报警逻辑和求助功能。

- 移动应用开发:开发与手环相配套的移动应用程序,用于用户与手环的交互,包括位置追踪、健康监测和设备管理等功能。

- 云服务开发:搭建云端服务平台,实现用户数据的存储、远程控制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4. 预期效果通过救生手环计划的实施,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 提供水上救生的有效手段,及时发出警报并求助。

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的制作流程

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的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所述救生棒(圈、板、艇)有电池、跟踪感应器和电子眼,人在游泳时佩戴感应器通过救生棒(圈、板、艇)跟踪感应器和电子眼能防碰撞、能避让、更精确的自动(可手动)操作转向电机与推进轮的工作,完成跟随在游泳人的身边,在发生情况或游泳累了可抓住救生棒(圈、板、艇),操作手动开关,让救生棒(圈、板、艇)带你游。

技术要求1.一种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棒(圈、板、艇)有电池、跟踪感应器和电子眼,人在游泳时佩戴感应器通过救生棒(圈、板、艇)跟踪感应器和电子眼能防碰撞、能避让、更精确的自动(可手动)操作转向电机与推进轮的工作,完成跟随在游泳人的身边。

技术说明书一种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技术领域本技术属于体育及救生设备领域,一种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

背景技术现有的游泳棒(圈、板、艇)人在江、河、海、大水面池塘游泳时,带着游泳棒(圈、板、艇)游不方便,不带着游泳棒(圈、板、艇)游又怕发生意外情况时不安全。

技术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人在游泳时救生棒(圈、板、艇)随你游,在发生意外情况时,或游泳累了可随身抓上救生棒(圈、板、艇)或趴在救生棒(圈、板、艇)的智能随人游泳的救生棒(圈、板、艇)。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救生棒(圈、板、艇)上有电池、跟踪感应器和电子眼,转向电机和推进轮等主要部件组成,人在游泳时戴上感应器,人在游泳时佩戴感应器通过救生棒(圈、板、艇)跟踪感应器和电子眼能防碰撞、能避让、更精确的自动(可手动)操作转向电机与推进轮的工作,完成救生棒(圈、板、艇)跟随人游在身边。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前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描述了一种救生棒(圈、板、艇)1上有电池2,人在游泳时佩戴感应器,通过人在游泳时佩戴感应器通过救生棒(圈、板、艇)跟踪感应器3和电子眼6,能防碰撞、能避让、更精确的自动(可手动)操作转向电机4与推进轮5的工作,完成跟随人游在身边,也可抓住救生棒(圈、板、艇)操作跟踪感应器上的手动开关,让救生棒(圈、板、艇)带你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动力救生圈设计方案
1、概述:
智能动力救生圈是一种新型救生圈,可以自动寻找到意外落水者的位置并行驶过去,在第一时间救起落水者。

把救生圈抛到水中,打开电源,就可以通过遥控手柄讲救生圈行驶到落水者的身边。

它可为争取抢救落水者节约一定时间并解放部分救援人力。

2、设计背景:
目前,水上救生主要依靠船及救生圈来实施救生的工作。

当人员落水时,救援者可方便的将救生圈抛投给遇险者,从而实现救援目的。

但是,标准的2.5公斤重通用成人救生圈在抛投时一般只有几米至十几米,只能救援很近的距离。

当发生海难、船舶沉没等情况时到达指定的位置进行施救相当困难,即便进入指定救援位置,要远距离的抛投准确更加困难,有时即使抛投位置到位了,由于外遇险者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救援,长时间在海面上漂泊后,体力消耗过大,遇险者也不一定能及时抓住救生圈,从而造成救援失败。

在发生灾难在水面上遇险时,遇险者所处位置救生船艇无法到达时,这样的救援一直没有简便有效的方法。

3、极简的营救方案
【发现目标】——【投放智能动力救生圈】——【快速冲向落水点】——【获救返航】
4、疾速高效的救援能力:
1) 最大航速5m/s,远超正常救援人员游泳速度0.6m/s;
2)最大浮力35kg,可实现同时营救2-4名落水人员。

5、智能化多功能系统接口设计:
1)可配置自动航行模块,实现自控;
2)可载热成像仪进行夜间救援,摄像头进行远程可视化救援,喊话器与落水者进行交流;
3)可实现智能化电池管理,保障实时满电待命;
4)可实现空地一体化救援:通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配合无人机,进行远程施救。

6、产品结构
智能动力救生圈的结构为上下左右对称结构,外观形状采用U型减摇船体设计,防震荡,有效降低阻力,整体圆角过渡,不存在安全隐患。

内部采用防水阻燃泡沫材料(聚笨乙烯闭孔泡沫塑料)填充,轻巧自带浮力。

外壳采用HDPE 吹塑成型,环境适应性强,耐磨耐撞,适合各类水域。

驱动电源为18650电池组,电池采用独立水密封技术,遥控器可远程监视电量,驱动方式采用螺旋桨转动。

此款智能动力救生圈的设计,外观造型新颖、美观、大方,符合人机工程学特点。

产品详细参数:
外形尺寸:1050×780×220mm;重量:12 kg;
高抛性能:≦40m 水上载重:≦120 kg
空载速度:6m/s;载人速度:1.5m/s;
续航:30min;遥控距离:500m;
防水等级:IP68 输出电压:24V
充电时间:<4小时抗风浪等级:≥2米
可自动识别正反
7、研发成本分析
技术研发费4万元;模具费用及其它费用5万元;
机加配件:3.5万元电子研发费用:3万
合计:15.5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