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及明朝各皇帝总结

合集下载

十三陵

十三陵

明十三陵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

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

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

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风水布局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

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

明代十六朝皇帝汇总

明代十六朝皇帝汇总

明代十六朝皇帝(画像)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

病死,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孙,太祖病后继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败侄儿建文帝后夺取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成祖病逝后继位,在位1年,病死,终年47岁。

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死后继位,在位10年,病死,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

宣宗死后继位。

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代宗(景帝)景泰帝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

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镇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3年。

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死,终年41岁。

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5岁。

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孝宗病死后继位。

在位16年,荒银y过度而病死,终年30岁。

明十三陵3.27

明十三陵3.27
内部
定陵地宫:中殿有万历皇帝和二皇后的汉白玉石神座,神座前各 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五供前有长明灯。后殿有白石镶边的棺床, 中央放皇帝和二皇后棺椁,棺床两端放26只装随葬品的朱漆木箱。
四、定陵地宫
4、定陵地宫考古图片
四、定陵地宫
1、定陵地宫出土文物
感谢您的关注!
三、众陵之首——长陵
2、神道
神道:帝陵建筑前导部分。十三陵除思陵外都有神道。长陵 神道建筑规模最大,全长7.3公里,其他各陵神道均直接或 间接由长陵神道分出,因此该神道为十三陵的总神道。
三、众陵之首——长陵
2、神道
石牌坊:五门六柱十一楼,宽 28.86米,中间最高牌楼14米。牌 坊用纯一色的汉白玉制成,雕麒麟 和狮子。
明十三陵
张扬帆
一、哪十三个陵?
泰陵:孝宗朱祐樘 茂陵:宪宗朱见深 裕陵:英宗朱祁镇 庆陵:光宗朱常洛 献陵:仁宗朱高炽 长陵:成祖朱棣 景陵:宣宗朱瞻基 永陵:世宗朱厚熜 德陵:熹宗朱由校 定陵:神宗朱翊均 昭陵:穆宗朱载垕 康陵:武宗朱厚照 思陵:思宗朱由检
二、陵墓简介
“一代明君”的泰陵:建于1505年, 宪宗第三子,孝宗朱佑樘与皇后张氏之墓。 孝宗在位18年,年号“弘治”。 为君选任贤臣,勤于理政生活上注意节俭, 明史上有“弘治中兴”之说。 “特务皇帝”的茂陵:建于1487年,明 第八个皇帝朱见深和他的3位皇后之墓。 在宝城左右各设一道阶梯可以登上宝顶。 宪宗为英宗长子,为于谦平反,但是首开 “皇庄”建立“西厂”。 “俘虏皇帝”的裕陵:建于1464年, 长年失修,只剩一个高土堆似的明楼。 埋葬着英宗和他的两个皇后。在“土 木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后被放回, 不久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上皇位。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三、众陵之首——长陵

明十三陵思陵

明十三陵思陵

明十三陵思陵摘要:一、明十三陵的历史背景1.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陵墓群2.位于北京市昌平区3.始建于1409 年,历时80 年完成二、明十三陵的组成1.陵墓群包括13 个皇帝陵墓2.还有一个皇贵妃陵墓3.以及一些太监和宫女的墓地三、明十三陵的建筑特点1.依山傍水,气势雄伟2.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土和西域文化3.采用石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四、明十三陵的重要陵墓1.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2.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3.思陵: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五、明十三陵的保护与现状1.2003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现今成为一处旅游胜地3.面临一些保护问题和安全隐患正文:明十三陵,位于我国北京市昌平区,是中国明朝皇帝的陵墓群。

自1409 年开始兴建,历时80 年才得以完成。

陵墓群选址考究,依山傍水,气势雄伟,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皇家陵墓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

明十三陵共有13 个皇帝陵墓,包括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钧等著名皇帝。

此外,还有一个皇贵妃陵墓,以及一些太监和宫女的墓地。

这些陵墓不仅体现了明朝皇权的威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生活习俗。

陵墓群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土和西域文化,采用石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各种建筑元素如牌楼、石像生、神道、宝城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陵墓内部的设计和装饰也极为精美,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水平。

在明十三陵中,有几个重要的陵墓值得关注。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其建筑规模和装饰最为精美。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虽然曾遭受破坏,但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思陵则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近年来,明十三陵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并于2003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今,明十三陵已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导游基础知识2017重点辅导:明十三陵概括

导游基础知识2017重点辅导:明十三陵概括

导游基础知识2017重点辅导:明十三陵概括导游资格证栏目为大家整理了“导游基础知识2017重点辅导:明十三陵概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导游资讯请关注本网。

概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山麓,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十三陵的保护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先重点对长陵、景陵、永陵进行了修缮。

1956年5月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成立了定陵博物馆: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明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整体,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

《世界遗产名录》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一、历史沿革(一)朱棣建陵1.卜选陵址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舡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至永乐七年(1409)选中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

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

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如拱似屏。

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

外围层峦叠嶂,群山罗列回护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

正所谓“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是只配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

廖钧卿等将陵址绘图呈进,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遂“封其山日天寿山”,择吉动工兴建。

2.营造过程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陵墓的建设。

十三陵简介

十三陵简介

十三陵即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概况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长陵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

• 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 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 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 饰中,万历帝的金冠可谓稀世之宝,冠顶 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2.清东、西二陵
•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 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也是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 建筑,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 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 的北隅,范围很广。
• 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 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 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 地方”的象征意义。 •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 开始营建,历时6年方完 成,耗银八百万两。
• 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 之久。
• 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 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 前朝月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 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五 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 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 • 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 "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椁之处所。 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 三具棺椁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 的红漆木箱26陵寝,他10岁即位, 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 年)。 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一 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 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 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 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 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 活轻巧。
•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 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 • 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 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 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 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 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 宗(德陵)、毅宗(思陵)等。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

明代历代皇帝的陵寝简介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思宗朱由检忘明的276年间,明代共有16朝在位皇帝。

除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失踪而没有陵寝,其他皇帝都分别建有陵寝与皇后合葬。

此外,朱元璋为父母和三代祖追封帝后尊号,营建了皇陵和祖陵;明惠帝朱允炆称帝后,依制追尊父母为帝后,使其父亲的东陵具备了明代帝陵的文化地位;明世宗朱厚熜由藩王继统后,也追尊父母为帝后并改建原有王坟为显陵。

这样,明代实际共建有十九座帝陵,分布在安徽凤阳、江苏盱眙、南京、北京、湖北钟祥等地。

这些陵墓各具特色,代表了明朝不同时期的建筑水平,墓中人物与整个明王朝的历史密切相关,是研究明朝历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孝陵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濠州(今安徽凤阳)人,17岁入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晋升一军统帅。

十六年率兵攻取集庆(今南京),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二十八年(1368)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随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逝世,享年71岁。

同月葬孝陵。

洪武九年(1376)孝陵动工兴建。

十五年九月玄宫建成,葬入已故马皇后,翌年孝陵殿落成。

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添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和碑亭。

孝陵建筑组群结合风水形势布置,划分成前后两区:前区在陵寝南部,以下马牌坊为起点进入陵园大金门,沿之形神道绕岗蜿蜒而行,沿途依次布置神功圣德碑亭、石兽、石人、棂星门;后区在陵寝北部,背倚钟山独龙阜。

纵向配置三进院落,由南往北顺序安排了文武方门、中门、享殿、配殿、后门、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等主体建筑。

前后两区众深达3千米。

皇陵皇陵位于安徽凤阳明中都城西南,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父亲仁祖淳皇帝朱世珍与母亲淳皇后陈氏建造的陵墓,他们的帝、后尊号是朱元璋登基后追封的。

洪武二年(1369)二月,朱元璋率先按照帝王陵寝规制改建父母园寝,十年后落成,成为最早建置的明代帝陵。

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明清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明清皇家陵寝-


楠木,在木料中最佳,是非常贵重的木料,它树木高大而没有斑节,花纹细腻,坚固耐用。 而且具有防腐朽的特点。用它建成的殿宇多不用涂漆,显得古色古香,目前我国保留最大最完整 的本色楠木殿极少,这是其中之一。殿内60根楠木柱中,最粗的1.17米,未加工的原木就可想而 知了。据《春明梦馀录》中记载"京师神木厂积大木皆明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为樟扁头,围二 丈,长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
明清皇家陵寝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 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 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 (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 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 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 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 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 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 郊玉泉山。
仅葬了皇帝吗?
还有皇后23人,贵妃1人。另有殉葬宫女 数十人。 朱棣沿袭朱元璋殉葬制度,该制度被朱祁 镇费除。
朱棣的选址方案与风水
风水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 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 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 所以,古人寻找 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 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 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 人 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 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 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 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 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 等等。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我们知道抗曹,、,死后自,;明正统,率50,;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附近;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明,猪进,也不能用;,龙要真;察砂,,天寿山是太,但气遇风则散,镇山,东有蟒山,西有虎峪,正合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南面有龙、虎二山做为案山,温榆河二水从正北流向东南,斜贯“明堂”群山中的盆地,合乎抱水之说,所以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十三陵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内苍松翠柏,建筑红墙黄瓦,既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但后来地面上的建筑曾几次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军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有人说清兵的强盛和他们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祖坟在房山,如果捣毁,清兵则灭;所以明天启年间就派人毁了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所以清兵入关后就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到了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下令修缮了明陵;民国时期,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十三陵的陵号按所葬皇帝在位的历史顺序分别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陵;这13座陵墓,现仅有长陵、定陵向游客开放,其中定陵地,是陵区;碑,碑背面石雕群,,两卧两立;人有文臣、武臣、勋臣各4人;这些体现了帝王生前的威仪和死后的尊严;石像生北端有一座门叫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三门六扉,门额是端各饰有火焰宝珠,俗称“火焰牌坊”;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陵,占地10公顷,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他以“靖难”之名,大军南下进入南京,于建文四年1402年夺得皇位,当年六月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号为“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亲征漠北,病逝在榆木川;同年十二月葬入长陵,谥号“文”,庙号“成祖”;朱棣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作燕王时,多次亲帅出征,为平定北方立下战功;称帝后,仍征战南北,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并作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策;他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出好关系,,,成大殿仿明代皇宫金銮殿而建,宽9间,深5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上面是黄色琉璃瓦;此殿的大小构件,用材均为名贵金丝楠木;殿内有60根楠木支撑,中间最粗的4根直径在1米以上;祾恩门和祾恩殿是我国最好的楠木殿;殿后是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楼顶为重檐歇山顶,明楼两侧是宝城,宝城圆丘为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地宫没有挖掘;现在我们前往定陵进行参观;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及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朱翊钧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但其贪婪怠惰、视酒如命;他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当年9岁;即位初,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1582年,张居正病故,亲政不久的万历帝便利用祭陵的机会为自己选定陵位;他花费白银800万两,历时6年,修建了工程质量极佳的定陵;竣工后,他还亲往查验,觉得十分满意,;,国运日衰,,天启年间光宗朱常洛,孝端皇后一起下葬;,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好负重,故用其驮石碑;定陵出土文物陈列室内详细提供了墓主及其陵墓发掘过程的介绍,南北两个展室内陈列了出土的随葬品;明楼是陵墓的标志;此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雕饰;明楼是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顶上,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碑额上有“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神宗”是庙号,“显”是皇帝的谥号;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1956年5月正式开始动工,1958年结束;工作人员最先发现定陵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条券门,于是在正对券门的位置开了第一条探沟,大家看这里就是第一条探沟所在处,在探沟底部发现用城砖砌成的隧道;3个月后,沿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第二条探沟,大家看就是这个方向;在此挖掘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文字的石碑,从而为打开地宫指明了方向;沿着石碑指明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就在明楼后正对着墓门的方向,找到了石隧道,石门;;下厚上薄,周,明楼与宝城相连;成,,;后殿是最大的殿堂,地面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前、中、左、右殿地面铺的是“金砖”,“金砖”又称澄浆砖,此砖铺在地上,光润耐磨,越擦越亮;在定陵地宫中,前殿没有任务陈设;中殿陈设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皇后的汉白玉神座,神座前有黄色琉琉五供和青花云龙大瓷缸;后殿白石镶边的棺床上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有随葬品的红漆大木箱26个;左右配殿没有任何设施,有人推测原是放两位皇后棺椁的,但万历皇帝和孝端皇后死后一个月,光宗朱常洛也辞世,两位皇帝及一位皇后下葬,另还有一位皇太后要迁葬,这些工作都落在明熹宗朱由校身上,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下葬当天三个棺椁一同下葬,当时正值雨季,皇后配殿的墓道可能不便打开,所以三个棺椁都从正门进入地宫,由于配殿甬道太窄,皇后的棺椁进不去,只好和皇帝棺椁一并放入后殿;汉白玉神座形状象皇帝、皇后生前的御座;万历皇帝的上面雕有龙头,象征皇帝;两位皇后的上面雕有凤头,象征皇后;三个神座原来是“品”字形摆放,后为便于参观,摆成“三”字形;;,名为“长明灯”;,,内填黄土,,右边一个是可以沟通阴阳,;,到。

明十三陵历史介绍

明十三陵历史介绍

明十三陵历史简介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

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

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

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1. 概述北京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长陵、石景山区八宝山一带,是中国明朝时期的皇帝和皇后的陵园,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规模最宏大的一批,享有“万里长陵”之誉。

明十三陵群的建设始于明成祖朱棣,延续了明代五百年的陵墓建设传统,直至明思宗朱由检的崇陵。

明十三陵群由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朱载垕及其皇后、贵妃、公主和宗室等人的陵寝组成。

2. 建筑风格明十三陵的建筑风格融汇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独特魅力。

陵园内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严密而有序,充分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

每座陵墓都有石牌坊作为入口,代表着皇帝权力的象征。

进入陵园后,可以看到大量的石刻、神道、宫殿、亭台楼阁等建筑,构成了庄严肃穆的陵园环境。

明十三陵采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文景观的魅力。

3. 陵墓特点明十三陵的陵墓均建在北京西山区域,地势险要,环境幽静。

陵墓选址考虑了地理风水和皇陵规制,每座陵墓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建筑设计。

陵墓内的建筑布局精密,象征着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

大量的石刻、壁画以及陵园内的园林景观展示了明代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底蕴。

每座陵墓都配有石象、石羊等石雕,寓意着皇帝的权威和威严。

明十三陵体现了明代帝王陵园的特点,不仅是皇帝的陵墓,更是皇族的家族陵园。

陵墓内不仅有帝后的陵寝,还有其它的公主、贵妃、宗室的陵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园群。

这种规模和格局在中国古代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

4. 文化遗产保护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对明十三陵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明十三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旅游景点。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明十三陵的管理和维护,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广明代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文明。

解密明十三陵千古风水之谜

解密明十三陵千古风水之谜

解密明十三陵千古风水之谜1,明朝十六个皇帝为何称十三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有说当和尚的,有说烧死的,总之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朱祁钰即了帝位(景帝),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景帝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朱祁钰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提前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2,明十三陵皇帝排序: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3,明十三陵的风水格局:明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朱棣皇帝命江西廖均卿风水师在现在的北京昌平区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勘察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朱棣死后葬于此地。

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点穴的。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放宽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

尤其是长陵位于来龙的正脉,陵前6公里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有蟒山形成龙山、西有虎峪山作为虎山,位于天寿山南面相对而峙,温榆河与其它小河蜿蜒往东南方汇聚成一湖泊,解放后已建成十三陵水库,龙盘虎踞把守着十三陵水口,重峦迭章,如拱似屏,气势宏伟的帝王陵墓。

符合背靠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的四灵方位风水格局。

天寿山主峰海拔700米,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坐北朝南而立,靠山雄伟壮观,左右护砂环抱,朝向南面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人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

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

明十三陵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

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

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

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

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入关后 建造的两大皇家陵墓群之 一,占地8300公顷,共建 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 3座妃园寝、2座王爷园寝、 1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 寝,共计14座陵寝,埋葬 了清朝帝、后、妃等共80 人。1995年12月26日, 末代皇帝宣统的骨灰也迁 至西陵境内的华龙皇家陵 园。
明清皇陵分布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 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 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 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 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 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 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 西郊玉泉山。
以南京为中心的明初皇陵 建筑群、以沈阳为中心 的清初皇陵建筑群和以 北京为中心的明清皇陵 建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沈阳、 南京为两翼的明清皇陵 三角形分布格局。
明清皇陵入选世界遗产时间表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明显 陵、清东陵、清西陵)等4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7月3日,经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 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投票决定,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昌 平的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经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7月 1日决定,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分别作为明清皇宫、皇 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朝皇族陵墓群

明朝皇族陵墓群

明朝皇族陵墓群如若研究明朝的皇家陵墓恢弘壮观,至今为止都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

同时,明朝的皇家陵墓对后世的影响亦是颇大。

它对我国的陵墓发展起到了很多的影响。

讲到明朝的皇家陵墓,那么首先必讲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

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那么我们按照明十三陵的建立时间顺序来了解一下明十三陵的恢弘,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

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

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

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

占地182000平方米。

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完整且保 存最完好旳皇家陵墓群,占地面积2500平方
公里,规模为清朝三大陵区(关外三陵、东 陵、西陵)之冠。始建于清顺治23年(1661 年),营建时间达247年。整个陵区以昌瑞山 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起源;以南称" 前圈",在青山环护下,建造了5座皇帝陵、4 座皇后陵、5座妃园寝,1座公主园寝,共葬
福陵
永陵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 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 1598年,是满清皇族旳祖陵,坐落于辽宁新 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旳永陵镇。陵内 葬着努尔哈赤旳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 满、祖父觉昌安、爸爸塔克世及伯父礼敦、 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旳福晋。陵宫由下马 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 果楼等部分构成。启运山如屏风耸立背后, 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旳烟囱山与 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围绕中旳永陵 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 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 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 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旳国家典制。
昭陵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旳陵墓,在盛京 三陵中规模最大,构造最完整。因坐落在沈 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 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 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 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 上,四面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 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 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 楼、宝顶。
明清皇陵分布
以南京为中心旳明初皇陵 建筑群、以沈阳为中心 旳清初皇陵建筑群和以 北京为中心旳明清皇陵 建筑群。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简介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人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成就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人文历史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一说是朱祁钰得病而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建文帝最终是自焚还是从秘密隧道中逃走,至今还是个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十三陵及明朝各皇帝总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268年,平均在位17年问题:1.为什么明朝皇帝名字这么怪,而且带金木水火土偏旁?在<明史>中记载了明洪武帝朱元璋对后代的取名方法,为了防止后代子孙重名,朱元璋将他二十六个儿子的后代全部取了二十代谱名,每个儿子后代谱名都不一样,后代子孙了取名时第一个字以谱名按代排序,第二个字则以五行作偏旁起名.朱元璋的儿子全部为木字旁,之后各代以火土金水木作偏旁取名,其第四子燕王朱棣后代谱名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其孙明仁宗朱高炽就是以此谱名排序,之后分别是朱瞻基(宣宗),朱祁镇(英宗,朱祁钰(代宗)朱见深(宪宗)朱佑樘(孝宗)直至朱由检(崇桢帝).另外朱镕基总理也是朱元璋之后,而且仍然是按其谱名所排.2.为什么明朝皇帝寿命短的多?自古以来皇帝长寿的真就不多! 大部分皇帝生长在深宫内院,没有很好的锻炼,再加上女色。

长期服用丹药也许是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朱棣可能有遗传病心脑血管病3.一般叫宗,只有一个叫明景帝明惠帝4.三个好色皇帝:朱见深(成化,茂陵)朱厚照(正德,康陵)朱常洛(上朝当天,在位一个月。

庆陵)5.腐败皇帝:嘉靖朱厚璁(永陵)朱见深(茂陵)朱翊钧(定陵)朱由校6.宦官专权:英宗朱祁镇(裕陵)王振专权宪宗朱见深(茂陵)熹宗朱由校(德陵)魏忠贤7.在位时间最长:万历朱翊钧(定陵)48其次嘉靖朱厚璁(永陵)468.在位时间最短:宗朱常洛(庆陵)一个月,因纵欲过度,即位当天即病倒仁宗朱高炽(献陵)一年,因他爹朱棣在位时间长,9.好皇帝:6个成祖永乐朱棣(长)定都北京,建紫禁城,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靖难之役仁宗朱高炽(献)宣宗朱瞻基(景)政治清明,君臣关系好景帝朱祁钰(无)孝宗朱佑樘(泰)一个媳妇思宗崇祯朱由检(思)坏皇帝:6个英宗正统朱祁镇(裕)太监专权宪宗成化朱见深(茂)好色太监专权武宗正德朱厚照(康)贪玩旅游没后代神宗万历朱翊钧(定)腐败不上朝光宗泰昌朱常洛(庆)好色熹宗天启朱由校(德)政治腐败太监专权木匠10。

最大的陵永陵最大(嘉靖,朱厚璁),定陵(万历,朱翊钧)与永陵同制,其次长陵(永乐,朱棣)11。

明朝的“木匠皇帝”是哪一个?明朝的“木匠皇帝”是哪一个?是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不听先贤教诲——“祖法尧舜,宪章文武”,却去学鲁班,学喻皓,学李诫,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

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山东徐鸿儒起义和陕西王二之起义。

熹宗却不务正业,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

12.崇祯帝确实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他性格上有明显的缺陷,而且时运不济。

1)首先他对像袁崇焕这样的忠臣无端猜忌,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

其次他对嘉靖帝时的弊政急于纠正,出台了如裁减公吏的政策,使李自成这个驿站喂马的失去生路铤而走险,投奔义军。

2)第三他在剿灭起义军时反复中计,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多次在走投无路时接受招安,羽翼丰满是重新反明。

3)最后崇祯帝时全国范围内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致使河南、陕西等地颗粒无收,国家又没有粮食赈济,使起义军有了不断壮大的基础。

这种情况下崇祯帝在外有建州努尔哈赤的入侵,内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加上老天不帮忙,崇祯帝虽有心纠正以前的弊政重振国力,无奈屡次犯错误,最后只好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自缢于煤山。

如果在生在汉唐,他可能是一代明君亡国实非他一人之错,就像明清历史学家阎崇年所说:他占了四不合天不合(3月出兵,士兵多为南方人,不耐寒)地不合(远征关外的萨尔浒,地形不熟)人不合(兵分四路,结果被天聪大汗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己不合(大哥太自己太傲了)明朝到了崇祯的时候,已经穷途没路。

上几代皇帝都只注重炼丹药,要不就藏匿在后宫中多少年不临朝。

国家被太监、权臣弄得乱七八糟。

崇祯是有心无力啊。

再说起他的败亡之前,我想先谈谈他继位前之事,在他继位前,明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先不论他上几辈的皇帝如何如何,就论他哥哥熹宗。

如果不生于帝王家,他一定是一个和鲁班大师一样出名的木匠。

据野史称,他做的自鸣钟,连外国人汤若望看了都惊讶万分。

可见他哥哥的木工技术之高。

可笑的是,他却是个皇帝,而且他庞幸的,却是一个乡下的奶娘和一个宦官。

而这位宦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魏忠贤了。

而熹宗的昏庸,也直追历代亡国君王。

他的奶娘客氏与魏忠贤在朱由检继位前,差点使大明朝早一步毁灭。

熹宗唯一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夫人张皇后,他极力主张把帝位让于由检。

方使明苟且了几年。

崇祯继位之时,外有蒙古、瓦剌、满州相继而起强大,边战不停。

内部魏忠贤未倒。

大臣之间党争门户之间,阉党虽一直站居上风。

然东林党的势力也是根深地固。

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

其实无论换任何一位皇帝,明朝都要灭亡。

因为那个时候的明朝已经腐败到了极点。

明朝是由万历开始走向灭亡的,万历可以说是明朝最昏庸无道的皇帝,他在为48年36没有理过朝政,所以即使崇祯在用心改变用心治理,都以为时以晚,可以说崇祯是力不从心。

再加上他有很重的疑心,其实每一位皇帝的疑心并都很重,但到了崇祯这就要了他的命,崇祯虽然不是为名君,但他也绝不是昏君,只不过他的大臣对他都不忠心,所以崇祯临死前说了句话:“朕并非亡国之君,而众臣皆为亡国之臣。

”我认为还是对的。

因为明朝的腐败才导致了内忧外患。

内有李自成,外有清军。

而明朝当时只有袁崇焕,最后还被崇祯杀死,不灭亡才怪呢!----------------------------------------------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7.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

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8.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

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

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10.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

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11.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

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12.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

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13.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

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

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

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

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

时年39岁。

15.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政治腐败。

光宗长子。

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

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16.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

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

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

时年35岁。

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自英宗朱祁镇开始,有明代宗朱祁钰,(后来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共传11帝12朝!据我所知,朱祁镇没什么特别突出的特点啊!除了信任宦官王振导致自己被俘,其他没什么“洁僻”啊!朱祁钰也是啊,没什么让人津津乐道的特点、癖好之类的啊!就是好色了点,但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比较好色!明宪宗朱见深就有了!他的最大的特点,我总结为“对情专一”!他一生虽然有多个嫔妃,但是真正爱的,始终是年长他17岁的万贵妃,而且是宠信了她一生,成化一朝后来虽然没立万贵妃为皇后,但是她却是实际上后宫的统领者,因为成化帝也没立其他女人为后,万贵妃为人嫉妒心强,泼辣,娇纵蛮横!而且是个胖子!但是成化帝对她的爱从他做太子那会起就没变过,直到万贵妃死!万贵妃死后,宪宗伤心欲绝,并感叹道:“万贵妃不在了,朕也将不久于人世也!”结果在几个月后,成化23年,朱见深也死了~~~~幸好万贵妃死在宪宗前面,宪宗以皇后之礼,葬在他自己陵墓的边上,这是违反祖制的!!!可见他对情的专一!朱祐樘的特点,一个是仁慈,勤政,他是有明一代最仁慈的皇帝,体恤民间疾苦,自己也很节俭,把他父亲一朝那些陋习和奢侈的习惯都废除了!他也是明英宗之后明代少有的真正的明君!另一个也是专一,不过他的专一和他父亲的专一是不一样的!他的专一是专在“一夫一妻制”上!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一生只有一个皇后,而且没有其他嫔妃!一生相爱有佳!朱厚照,特点就多了,他统治时期也是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首先是他极度好色(包括男宠),第二是崇尚武力!第三喜欢和野兽打交道!因为他这三个特点,他特意建了豹房,驯养了许多野兽,供他观赏把玩,而且把大批的女子弄进豹房,只有是有点姿色的,不管对方是否有丈夫,是不是妓女!甚至还和已经怀孕了的妇女发生性关系!世宗朱厚熜的特点是好色和好祁黄之术,他的好色、好长生不老也是到了变态的地步,他经常和是处女的宫女发生关系,有些都还是幼女!他在宫里招揽大批方士,大开神坛,大练“仙丹”不算,为了能长生不老,他还听信方士之言,用少女的第一次月经血做药引,制成铅红!有时甚至用药物进行“催经血”,导致很多宫女放血不止而死!变态吧!~~~~明穆宗朱载垕他呢,我觉得他比他父亲好一点,但是我上面说了,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比较好色,他也比较好色,还喜欢和太监一起淫乐!不过他不像明英宗那样,没有宠信宦官到误国的地步,他在位6年,最大的功绩就是加强的边关的防御,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