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第一节技术进步理论概述
一、技术进步的内涵
1、概念: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有机结合的发展变革,它包括从科学发现和发明,到研究成果开发、生产性应用、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全过程。
当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飞跃性变革时,就称为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引起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工艺等产生质的变化,从而改变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甚至导致社会性的革命。技术革命的结果是新技术体系的诞生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产业的发展,使原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2、技术与技术进步类型:
硬技术:依赖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原理、经验的技术;
软技术:管理科学、管理技术、决策方法等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科学基础的技术。
技术进步类型:演进性创新、突变型创新
3、推动力源泉
<1>社会需求或市场的需求
<2>企业竞争压力
<3>技术发展本身
4、技术进步的内容:
(1)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年龄性别构成、健康状况改善、设备利用率提高和设备新旧程度变化、“软技术”与“硬技术”。
(2)知识进展
(3)资源配置的改善: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技术手段的应用
(4)规模节约
(5)不规则因素影响的减弱:农业气候、劳资纠纷、需求强度的周期性
二、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式
1、希克斯技术进步原理
(1)中性技术进步:
FK(1)/ FL(1) = FK(0)/FL(0)
则:其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希克斯技术进步”:指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当技术进步后生产函数中的人均资本比率未发生变化时,即单位劳动配备的资本量不变,因此,利润量提高的比例和工资提高的比例相同,这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2)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后,资本边际产量提高大于劳动边际产量提高,意味着资本的分配比例相对提高。
设FK(1)和FL(1)分别为技术进步后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量,若其中:
FK(1)/ FL(1) > FK(0) / FL(0) 时,为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3)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与上述情形相反。
设FK(1)和FL(1)分别为技术进步后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量,若其中:
FK(1)/ FL(1) < FK(0) / FL(0) 时,为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2、哈罗德技术进步原理
Y = F[K,A(t)L] 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变
3、索洛技术进步原理
Y = F[L,A(t)K] 劳动的边际产出不变
第二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
1、技术进步相对于要素投入而言,是构成内涵、集约性经济增长、规模
扩张及提高效率的核心内容,而后者是属于粗放、外延性的经济增
长。
2、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1)决定社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创造出新产业和新行业;同时又加速一些落后过时产品和行业的消亡。
(2)产业和社会效益的主要源泉,促使资本和劳动力向资本、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行业转移;——新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影响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3、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
从需求方面来说,技术进步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推动满足这些新需求的行业发展。
二、部分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家年份贡献
印度 1950-1960 24
菲 1955-1970 39
秘 1950-1970 8
哥伦比亚 1950-1970 26
南韩 1955-1970 56.4
巴西 1950-1970 39
墨西哥 1950-1970 28
阿根廷 1950-1970 22
智利 1950-1970 33
委内瑞 1950-1970 26
香港 1955-1970 46.5
以色列 1950-1965 31
新加坡 1957-1970 55.2
意大利 1950-196279.1
英国 1950-196263.9
日本 1953-197160.6
加拿大1950-196744.2
荷兰1950-1962 59.2
比利时1950-1962 78.2
法国1950-196281.9
美国1948-196955.5
丹麦 1950-196259.3
德国 1950—1962 58.1
挪威 1950—1962 74.6
瑞典 1946—1964 59
发达国家本世纪初仅5%-20%,目前平均达到50%—70%;我国现阶段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资本投入60%,劳动投入10%,技术进步占30%,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外延性的。
三、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模型
1、曼斯菲尔德的传染病模型
“S形曲线”,即对数曲线。传染病模型认为,技术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类似于疾病的传染过程。技术扩散分为两个阶段,某一技术创新的累计采用企业数在A点前以加速度增长,此后以减速度增长,呈“S形曲线”。
2、戴维的概率模型
概率模型在“S形曲线”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不同企业在采用一项创新技术时时间上的差异及其原因。该模型认为,刺激企业采用技术的社会、经济诸多因素造成一个特定的“临界值”。超过“临界值”,企业便采用该创新技术,否则企业将沿用原有技术。对不同企业,“临界值”不同,因此采用技术的时间便不同。影响“临界值”的刺激因素主要是企业规模、新技术的收益和采用成本等。
3、“学习曲线”与“溢出效应”
(1)示范效应;
(2)模仿效应——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亦称“反求工程”。
它是指从产品入手,在广泛收集产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国外同类产品的解体和破坏性研究,运用各种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探索该类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制、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和原材料特性等,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目的。
(3)人力资本流动;
(4)联系效应——FDI:搭便车效应。
MNC通常拥有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当地的供货商或用户、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MNC先进的产品、工序或市场知识中获取“溢出”,实现“搭便车效应”。
(二)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
可分为“物质转移”、“设计转移”和“能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包括“三来一补”,咨询、技术贸易、管理协议,合作生产,交钥匙工程、直接投资等。
(三)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