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学案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通过史料实证,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脉络,拓展历史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侧重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丰富的史料实证课程资源第一,构建多元化的史料实证课程资源。
多种历史文献、多种历史物证、多种历史地理信息等等,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史料实证资源,增强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多方面去了解历史人物,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第二,积极利用数字化资源。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资源已成为重要的史料实证手段,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数字化图书馆等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历史文献、图片、录音、录像等数字资源,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历史,增强史料实证素养。
二、设计多元化的史料实证教学活动第一,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
通过学生自主前往田野,获取历史实地调查的信息、收集历史人文景观的资料,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第二,开展实物展示。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实物展示,邀请专家学者或博物馆馆员前来讲解历史资料的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思考。
开展文献分析讲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历史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从史料中深入挖掘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感第一,注重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输层面,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历史影视作品的观看,让学生跟随历史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史料的实证的敏感度。
第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史料实证是指通过研究和分析史料,寻找历史真相,确定史事发生的事实和原因等。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加强历史实证训练等几个方面介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大量的史料中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史料,排除一些不相关或有误导性的史料。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提高他们对史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的来源、背景和作者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史料。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史料的时间、地点、作者身份、写作目的等方面的信息,推测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确定史料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史料中获得信息、推导结论,并将其与其他史料进行比较和印证,提升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实证训练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献的查找和分析,让他们亲自接触和研究历史原始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亲身感受历史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对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证训练,学生可以将历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学生不仅需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得信息和推导结论,还需要学会对史料进行评价和批判,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而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历史思维和提升历史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来论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史料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
比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闭关锁国导致的,你能通过相关史料来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和运用史料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比如文献史料具有权威性和系统性,但可能存在主观性;实物史料则更加直观和真实,但数量相对较少。
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史料来进行研究。
二、精选多样化的史料为了提高史料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多样化的史料。
多样化的史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史料。
这些史料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学者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
比如在讲述唐朝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引用《贞观政要》《旧唐书》等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史料。
比如在讲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时,可以展示一些当时的老照片、广告海报、民间歌谣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音频、视频等史料。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本文概述历史,作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科,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章首先界定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他们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也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加深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理解,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共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史料实证”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
它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史料知识,更要能够运用这些史料去分析、解释历史现象,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我们来谈谈“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实证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获取客观、准确的知识。
因此,“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就在于,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史料,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科学认识。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史料基础知识,更要有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来看看“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特点。
一是实证性。
这是“史料实证”最基本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二是批判性。
学生需要批判地对待史料,分析其来源、可靠性和价值,避免盲目接受。
三是创新性。
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创新精神,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而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史料是构建历史知识的重要基石。
通过接触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史料,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理解。
史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单纯的文字叙述,生动鲜活的史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等,对史料进行筛选、整合和解读,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一)精选史料,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在选择史料时,教师要严格把关,确保所选用的史料真实可靠。
同时,要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史料,能够突出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可以选用孙中山的演讲、《临时约法》的条文等史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多样化呈现史料,提高学生的兴趣史料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指导和启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史料实证”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包括: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准确的史料分析和证据验证;能够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对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能够理性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和价值,不偏不倚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可以学会分辨真假史料,辨别历史事件的真相,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他们也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灌输。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为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注重历史案例的深入分析。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历史案例的深入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熟悉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注重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引导。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各类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他们辨别真假史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理解“史料实证”的含义“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史料来证明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辨别史料真伪、获取史料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分析史料来阐释历史事件和问题。
这一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 提供多样化的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历史史料,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史料,增强他们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
2. 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学生明白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的真实性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学会分辨史料的真伪,从而形成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和解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史料背后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进行实证研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证研究的课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来完成历史研究,帮助他们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三、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根据《大陆版通志》中的清代新政、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类似材料,分析不同派别学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释,并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态度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四、总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和解读,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探究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探究摘要:“史料实证”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史料的搜集、解读以及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辨析和实证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文章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培养策略引言史料是组成历史的素材,史料考证则是获得历史基本知识所必需的手段。
[1]然而,由于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的能力及从海量史料中发现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尚未得到良好培养,学生单靠阅读课本史料来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史料收集,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一、“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史料是通向历史学习的桥梁,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址、遗迹、斑驳的古籍等来感知解读历史,这些要素构成了历史证据。
[2]认识历史要通过现存的史料,历史史料为学生了解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建立在史料实证基础上的历史学习,才能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认识。
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及运用,分析推理辨别事实真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要点(一)增加历史契合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唯有史料和知识点相联系才有助于学生理清解析思路,教师应增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联度,帮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和教学主题有关的历史资料。
举例来说,在“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关于早期国家文明、法制改革运动、多民族初步统一等相关史料,在课堂上,运用这些相关史料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历史进程,如通过对比夏、商、周等早期国家文明的兴衰,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运动,使学生理解法家思想对于国家统一的作用等等。
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
史料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将“史料研读”作为重要的选修模块之一,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
在史料教学已经是中学历史教学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史料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设置问题,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笔者将以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抗日战争复习为例,谈谈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层次性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
但这四个层次并不明晰,互相参杂。
为了便于在教学中渐进地培养这一核心素养,笔者在设计《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抗日战争复习》一课时,参照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展开中依次引导学生获取认识史料、甄别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进行论证。
教学片段1:在课前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阅读学案,初步了解史料类别和意义。
教学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了解史料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知道史料的不同类别、史料收集的途径、史料的价值和利用方法。
教学片段2:引导学生搜集教材资源中的基本史料。
分小组、分主题收集、阅读拓展史料教学设计意图: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生动性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有温度、有深度的史料随处可见。
在高三复习中,选择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史料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教学片段3:在收集日军侵华史料中,有同学搜集到1937年12月间日本报纸中令人困惑的两则报道。
请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分析并用史料佐证其可能的历史真相。
材料1:下图为《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3日第四次跟踪报道日军杀人比赛。
下方右图:1937年12月20报道日军救治中国难民。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学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城阳一中【课标要求】(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学习目标】(1)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2)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3)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史料实证的概念是什么?2.你知道哪些史料分类方法?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3.你在做题时如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合作学习】1.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来源、形成方式,讨论史料划分的类别。
2.讨论什么是反证法、互证法、孤证不立?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辨别史料的真伪?3.讨论为何同一史实会出现不同的史料记载?有哪些影响因素?4.如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可从史料的出处、注释、数据对比变化等角度进行讨论。
【高考真题】1.(2018·全国II卷,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3.(2018·全国III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作者:霍林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年第02期[摘要] 历史的英文名为“History”,主要是指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发展进程中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考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占据100分值,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总体成绩。
因此,学好高中历史非常重要,本文就探究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关键词] 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了改动,使得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更多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力求提高高中生的历史价值观,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具备“史料实证”的素养。
基于此,本文拟探究历史课堂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对策,以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实现育人目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史料实证素养基础上展开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通过历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核心素养,让高中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可以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是目前,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史料实证素养下展开高中历史教学,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史料实证素养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可以让高中生对历史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相关要素合理理解,进而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空间轴,提高历史证据意识,养成较高的核心素养。
二是史料实证素养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活化史料教学的重要基础。
由于历史学科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真实性。
教师在史料实证素养基础上展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亲近化”,活化历史教学,让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而有效增强历史课堂的活力,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 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新政的历史意义和 现实价值。
4、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人民版《罗斯福新政》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部分学生对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史料的介 绍和分析。
史料选择
在《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史料:
1、原始文献:包括罗斯福的演讲、政策文件、国会演讲等。这些文献可以 让学生直接了解新政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措施。
2、图片和影像资料:当时的照片、新闻影片等可以生动地展现出新政实施 过程中的场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回忆录和研究文献:一些当时的人对新政的回忆录和后人对于新政的研 究文献,可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5、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 课堂讨论和随堂测试
1、学生的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了 解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对《罗斯福新政》这一主题的理解程度。
2、考试结果: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考试结果,以了解学生对《罗斯福新政》 相关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考试结果,分析教学效果,总结 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罗 斯福新政”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并 强调新政出台的时空背景,包括经济大萧条、传统经济政策的失败、社会矛盾的 激化等。通过对时空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 学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 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历史素养,提高历 史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次演示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 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一历史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9-11-19T15:49:24.9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作者:林玉萍[导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林玉萍(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在高一历史教学设计中,笔者拟通过教材中的史料和提供相关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以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高一历史;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219-01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史料教学也已成为历史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无论是示范课,还是常态课,几乎无史料不教学。
但是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存在一些常用的但易忽略的“无效教学”,如把史料运用视作教材结论的“映证”;或用超越学生阅读能力的史料,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成为学习负担。
本文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有效利用史料来进行教学设计和达到学科素养目标的培养。
一、正确设置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史料实证”目标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史料的方法、辨析史料的真伪、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为指向的。
在教学设计中“史料实证”目标的定位,无论是历史知识的铺垫还是知识方法的引导,都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为最终目标。
以《鸦片战争》为例,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列举1840年至186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基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5月—8月):用实践法探究史料教学对实证素养培养有效性的研究框架设计,并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尝试与实践。
第三阶段:阶段性总结(2016年9月—10月):修பைடு நூலகம்实施方案,整理教学设计和软陶学和教学案例,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撰写部分论文,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总结,撰写部分研究策略
显而易见,史料教学的功能与史料核心素养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度,两者的融合过程,即史料教学展开的过程,就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最重要的培育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展,“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提升史料教学的作用和地位的同时,必然促使广大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目标、方式等作进一步思考。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史料教学一般指以形式多样的史料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历史;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探求历史发展规律,感悟伟大历史人物的精神,还原真实历史。理想的史料教学过程大致是:设疑、搜集史料、甄别选择史料、分析解读史料、讨论推理、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深化(如撰写论文)几个步骤。
再次,综合史料---形成历史认识,这是史料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等,在认识历史或者在诠释或者评论史实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由此及彼,结合历史和现实,甚至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历史认识。这是相对于前一个层次的一个提高。
(三)研究过程
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可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可重复实验以取得求证结果,历史是过去的、具体的、极其复杂的,具有不同再现性,主要通过史料生动、具体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拓宽学生历史视野,帮助学生准确领悟历史,理解历史,形成历史认识,进而养成”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案设计
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案设计一、明确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只要历史教师善于挖掘,每一节历史课都能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素材,上课前教师要仔细思考本节课我要让学生达成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围绕着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追问以下问题:1.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2.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思维是什么?3.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4.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方法是什么?5.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理论是什么?以上五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后,历史教师可以设计表格把这些内容写从以往的下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核心理论(唯物史观):认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在本课三个知识模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域的管理”中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明确丝绸之路开辟和历朝历代完善的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沿途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培养初中生的时序意识和空间意识。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通过《博物志》《史记》《汉书》等文献材料、图片、图表、丝绸之路出土的实物、楼兰的遗址遗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像、历史学家的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形成重证据的意识。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通过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物品,也传播技术和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体会张骞和班超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和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探究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探究作者:缪金媚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1年第07期【摘要】本文论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和策略,认为高中历史活动课应遵循课标引领下的顶层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化原则、史料实证的探究性原则及“活”“动”原则,提出设计策略:依据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育方向和课程内容要求确定主题教学;利用学习小组,在史料實证引领下开展“历史重现”活动课;抓住时机及时、适当地进行干预,注重表扬、鼓励学生;设计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开辟第二课堂(课外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71-0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史料实证”在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育成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背景下,如何使客观的史料与主观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融合,是教师在进行课程建构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以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为探究点,谈谈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和策略。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一)课标引领下的顶层设计原则首先,教师须在课标的引领之下,基于教学视角和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视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感悟明确“主题”,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核心目标的教学设计,以期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需求出发,科学地设计活动课的方案,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设计,使培养更具有指向性。
(二)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化原则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学生参与度是一种正比关系,所以,教师只是历史活动课的组织者和教学方向的引领者,而学生是历史活动课的主体参与者和实施者,历史活动课是一种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课堂形式。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阵地,而“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辨析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其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1. 注重史料解读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史料的解读。
历史是以史料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阅读、分析和理解史料的基本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史料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史料中的信息,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2. 强调史料运用“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还包括对史料的运用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史料的基本解读能力之后,还要学会将史料运用到历史研究和论证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论证,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史料辨析能力1. 提升历史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运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3. 增强历史意识1. 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史料,通过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史料中的信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史料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史料分析,通过对史料的亲自操纵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和辨析能力,加强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运用。
3. 做好课程与教材的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课程与教材的设计。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作者:王伟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2年第12期【摘要】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需要教师在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鉴别收集、整理归纳以及正确运用史料的能力和自然融入“史料”实证的内涵。
这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和掌握历史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单元教学;学科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1-0054-03【作者简介】王伟,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史料实证”是在利用真实性史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正确辨析史料,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治史方法。
它也是历史学科确定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在单元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以史料实证培养作为切入口,设計教学,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以初中历史“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这一单元的教学来论述如何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探讨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表征分析1.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通过落实史料实证的深刻内涵,来进行合理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应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史料研读为主线,将较为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具有整体性的单元设计教学体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单元教学设计中,为达到课标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做好归纳总结。
在新课讲解前,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合作,翻阅课本,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开始标志、重要文献以及意义从课本提供的历史资料中整理出来并列成表格,以这种形式促使学生将散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架构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形成单元系统认识。
2.延伸学习的时空观念单元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将同类型或者性质相同的内容点集中到一起,避免因为碎片化的课时学习导致学生知识点掌握不连贯,致使教学目标无法顺利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城阳一中
【课标要求】
(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学习目标】
(1)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2)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3)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自主学习】
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史料实证的概念是什么?
2.你知道哪些史料分类方法?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
3.你在做题时如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合作学习】
1.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来源、形成方式,讨论史料划分的类别。
2.讨论什么是反证法、互证法、孤证不立?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辨别史料的真伪?
3.讨论为何同一史实会出现不同的史料记载?有哪些影响因素?
4.如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可从史料的出处、注释、数据对比变化等角度进行讨论。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I卷,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 走苏俄革命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2018·全国III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4.(2018·全国III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5.(2018·全国III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6.(2017·新课标全国卷1,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7.(2017·新课标全国卷2,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8.(2017·新课标全国卷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9.(2016·新课标全国卷I,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10.(2016·新课标全国卷I,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1.(2016·新课标全国卷II,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12.(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举战于泾州,败绩。
”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
《新唐书·太宗本纪》
13.(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14.(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5.(2018·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