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另一扇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另一扇门》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

华南师大附中邹寿元

上课时间:第9周星期一(2010年4月19日)

上课班级:高一(2)班

任课教师:邹寿元

师:这一节课是作文讲评课。上一周我们完成了一篇堂上命题作文:《打开另一扇门》。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首先要解决的是审题问题。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审清题意。先请弄清楚“门”的含义。

生:“门”指的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比喻做事的途径、方式、方法等。

师:那么“另”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原来有一扇门,还说明原来的门打不开,原来的路走不通,必须走另外的路。

师:这是怎么样的语法结构?说明文章写作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生:“打开”是动词,“另一扇门”是宾语。这个题目的结构是动宾式的。

生:动宾式结构的题目,它的写作重点应该是“打开”这个动词,即“打开”的过程应该是写作的重点。

师:那么“打开”的主要对象呢?

生:是“另一扇门”,而不是原来的“门”。

师:这次作文还有那些要求?

生:规定写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师: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门”的本义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常用来比喻途径、方法。“打开”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把包裹、捆扎、封闭等的东西弄开,②改变停滞、狭窄或封闭的状况,使进展或扩大;“另一扇门”暗指原来就有一扇门,由于种种原因打不开、或者打开了也没有作用,所以要打开另一扇门。对象是“另一扇门”,重点是如何去“打开”。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昨天下发的三篇文章,评价一下它们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的地方。先用几分钟时间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分组讨论)

师:分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下面在全班讨论。先讨论第一篇文章。

生:我认为第一篇文章符合题意,围绕“创新”这一热门话题展开,比较有新意。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另一扇门”应该是指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老师,并不是刚才同学讲的“创新”。文章前面的题记也是不恰当的。但文章的立意很深刻,说明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依赖老师,而要主动去实验,去探究。

生:这篇文章对于打开另一扇门的原因有明确交待,布局环环相扣,情节比较自然,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谋篇布局比较好。

师:你说这篇文章谋篇布局好,那么好在什么地方呢?

生:情节一波三折。比如想找老师请教,一般说来老师会很热情地辅导,哪里想到老师却不肯伸出援手。这造成了悬念,结尾才作交代。又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件,老师、同学指责“我们”。再比如,虽然曾经失败过,而最后却获得成功。这样的安排就使文章有了波澜。所以说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是好的。但我觉得它的语言表达如果能生动形象一点就更好。

师: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样使语言生动形象起来呢?

生:……(沉默)

师:就是说,可以通过什么方法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起来呢?

生: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或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生:还可以有一些景物描写。比如获得冠军后,可以来几句景物描写,以景衬情,使语言生动而有文采。

生:这篇文章用小标题(其他同学插话:“没有拟小标题,只是划分了部分。”)。这篇文章划分了各个部分,思路比较清晰。第一部分借人物对话交待事情的起因,写得很精彩;但第二部分对打开另一扇门的过程的描写却不够生动。

生:我反而觉得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很有真实感,但第三部分只是概括的叙述,不够生动,第四部分略嫌简单了一些。

师:下面请第一篇文章的作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作者):同意大家的意见。这篇文章该怎么写,当初也不是想得很清楚。但写完后看看,觉得还是符合题意,对重点的处理也是恰当的。就是语言表达上不够好,今后要努力。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好。这篇文章紧紧扣住“打开另一扇门”来构思作文。原来的一扇“门”指的是由老师手把手地教;由于老师不答应,于是打开了另一扇“门”:自己去探究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文章通过记叙一个小故事,说明要想获得知识,不能只是依赖老师,而要亲身参加实践,要自主学习,自觉研究的道理,立意是非常深刻的。在情节安排方面,注意了波澜起伏,结尾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重点突出,记叙的是如何“打开”“另一扇门”的经过,详略安排恰当。表达比较一般,个别地方不够顺畅。如能适当地以景衬情,效果会好很多。前面的“题记”确实是“蛇足”,以后作文要慎用“题记”。下面请讨论第二篇文章。

生:第二篇文章明确讲到两扇门。而且,这里的“门”语带双关。开头有适当的铺垫,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生:这篇文章通过回忆和人物对话,把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故事结合起来写。如果只是写过去的故事,就会变成单纯的回忆。

师:你是说这篇文章是现实与回忆结合,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生:……(沉默)

师:曾祖母当年是这样做的,现在舅母继续这样做,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种助人的方式方法影响深远,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文章最后还说“我”也“期待着为他人打开另一扇助人之门”。这样可以使主题显得更加深刻。

生:我觉得文章的立意也比较新颖。帮助别人不要只是一味地施舍,而要创造条件,帮助别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一般想不到这样的主题来写。

生:对祖母的描写似乎还不够具体,分量也不太够。

生:文章描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但是关于前后门的象征意义表述得不够清晰。文中引用祖母的关于让乞讨者“庄重一点”的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师:请作者说说吧。

生(作者):后门就是乞讨者来乞求施舍走的,跟正门不同,就是不庄重……(说不清楚)

生:文章提到的前后门,其实在旧社会一般大户人家是非常普遍的。前门是接待宾客用的,而后门则是仆人等地位比较低的人走的。在这一篇文章里,另一扇门的抽象含义应该是让乞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而非单纯的乞讨。只是在文中这句话表意不明。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讲到了文章的亮点,也讲到了文章的不足。文章符合题意,记叙曾祖母不去简单地对乞讨者打开施舍之门,而是打开另一扇门:让他们干活,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获得自信,获得愉快心情。由于很少同学从这样的角度选取这样的材料来写,因而显得很新颖。构思上也很有特色,通过自己的回忆,也通过舅母的介绍来讲述曾祖母的故事;同时,写到舅母也像曾祖母那样去做,说明曾祖母做法对后人影响很大,深化了主题。但是文章对“打开”两字突出不够,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可以重点写曾祖母如何指引乞讨者干活;在乞讨者干活的时候,曾祖母有些怎么样的神情动作等。此外,表达上也存在一些不够恰当的地方,以后要加以注意。下面请讨论第三篇文章。

生:第三篇文章写的是长跑之“门”打不开,只好打开短跑之“门”,是符合题意的。文章运用了倒叙法,能吸引读者。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很精彩。心理描写也不错。但主人公因为长跑不行转而选择短跑,这个重要的转变仅仅因为体育老师的一席话,似乎太单薄了一点,不太可信。

生:文章讲主人公因为心脏病不能练长跑,但短跑却可以,是不是有点不合理?

生:两种运动的剧烈程度似乎是有点不同的。有的同学确实不适宜练长跑,但练短跑可以。

生:第一段的“翁鸣”一词用得不恰当。首先,把带“口”字偏旁的“嗡”字错写成没有“口”字偏旁的“翁”字;其次,“嗡鸣”也多是用来形容蜜蜂飞动的声音或机器开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