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衡山县第四中学戴美华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

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

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

用到写“貌美”的形容词,也没有写她到底怎么美,而是通过虚写的方法,留给读者去想象。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后,我放映了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剧照,这是一张我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眉宇间有淡淡的哀愁,而且我个人认为,陈晓旭能够传神的演绎出林妹妹的神韵,是符合我心目中的林黛玉的形象的。

3、放映视频,再掀高潮。

导入时播放了《枉凝眉》歌曲,结束时播放《枉凝眉》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宝、黛二人的形象,感受到两人的凄美爱情,看到了宝玉在黛玉离世的憔悴,最后留下的是宝玉雪地里寂然离去的背影,不少同学看后,长叹一声,唏嘘不已。再以【终身误】结尾: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不过,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

1、多媒体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堂课就放一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视,或者至少也放映了“宝黛相会”的片段,以此来代替课文的讲解,电视剧是永远也不能代替原著的,这样让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文章含蓄的语言,去发现美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特意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在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我都播放了《枉凝眉》,不过,导入时我放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放视频,如果放视频,学生当时确实会更

有兴趣,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只是,等我分析课文时,有学生还会“回不过神”,真正上课时,就提不起情绪来了。在结尾处来播放视频,学生有了对宝玉、黛玉的深入认识,在观看视频时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再次掀起发潮。

2、以学生为本,多媒体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宝玉、黛玉的肖像时,分别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剧照。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通过虚写的方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林妹妹。不管说扮演者多么的神似,剧照一出现,学生的想象便到此止住。

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这么“实”,而多媒体的使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利也是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许多学生对《红楼梦》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影或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爱情,作为切入点,在较长的课文中,把主要人物提取出来,突出对宝玉、黛玉形象的把握,让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初步感

知作家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贾宝玉的形象,以之为示范,学生自主欣赏黛玉形象,老师稍作点拨。

1、分析宝玉形象,教师示范,学生参与。

教师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分别从侧面、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把握宝玉的形象特点。

2、分析黛玉形象,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已经做了示范,学生知道从肖像、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分析,采取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对黛玉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方,不过,还不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品读作品的内涵。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总之,教学教学,不能只教不学,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