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南怀瑾
教你如何练好呼吸法
![教你如何练好呼吸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4e820871fe910ef12df8b4.png)
教你如何练好呼吸法呼吸法是非常好的养生法门,长期坚持能改善体质,修身养性。
练习的好能祛病延年,常保健康,呼吸的方法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安那般那呼吸法:时刻观照自己的呼吸,一整天里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都要深深地呼吸。
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均匀绵长,保持节奏缓慢连贯。
心念专一,以呼吸为绳,念头走了再拉回来,如此反复练习。
待气息变得绵长,身体和顺稳定,心念也平和专一后再练习止息,(也就是南怀瑾老师说的出气住)止息是是进入修炼之门的钥匙,前面的观照深呼吸是基础,基础好了才能掌握入门的钥匙。
止息又是启动胎息的入门钥匙,进入胎息之后,才算是进入呼吸法的快车道,个中好处只有身体能体会,无法言表。
逆腹式呼吸法:深吸一口气,提腹,让气充满胸腔,憋住,憋不住后缓缓呼气,腹部还原。
让气的压力来慢慢疏通经脉,达到快速延长呼吸,让呼吸变长的效果。
(这也就是南怀瑾老师所说的宝瓶气),现在很多修炼者运用此法来达到快速进步的效果。
但此法对身体要求很高,身体不好,心态不稳者忌用。
顺腹式呼吸法:深吸一口气,腹部鼓起,气达腹部。
再呼气,腹部收缩,如此反复。
长期练习能改善肠胃功能,对便秘,消化不良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此法的前提是你的呼吸练习需要一吸气,气能够到达腹部,如果一吸气才到胸腔,则还要进一步练习。
气不到腹部,再怎么鼓动肚皮都是徒劳。
丹田呼吸法:丹田呼吸为腹式呼吸已经练习到气已达下腹部,进一步启动了丹田呼吸,由丹田的闭合所产生的气流运行到全身各处,带动体呼吸,能让毛孔也张开帮助呼吸,此时口鼻呼吸渐渐变少,体呼吸慢慢疏通,身体达到轻灵,安静的状态。
此时是进入胎息的前奏!这期中的每一个进阶,包括胎息之后的每一个推进,都需要长期的练习与领悟。
你想跳过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领会与进入不了那个状态。
每一个转折,每一个进步,身体都会给你提示,让心安定下来,倾听身体的声音,才能有所进步。
否则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感受不到身体的声音,再怎么练也难有收获。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37ca866f8762caaedc33d42e.png)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心呼——胃嘘(读如“河威”合音)——肝吹——肾嘻(读如“河宜”合音)——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呬(读如“斯”)——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
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
余法类推。
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
你如果思想不能清净,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
我们人在大烦恼或者累极了的时候怎么做?是不是长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
南怀瑾名言名句
![南怀瑾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bea7aa7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e.png)
南怀瑾名言名句
1. "行走在路上,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远方。
"
2.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对自己的内心有清晰的认识。
"
3. "学会放下,学会释怀,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宁静。
"
4. "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
5. "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得到多少,而是学会满足于现在拥有的一切。
"
6.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哪里,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经历。
"
7. "宽容是一种智慧,懂得原谅别人也是懂得珍惜自己。
"
8.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成长的痕迹。
"
9. "珍惜每一次相遇,因为每一次相遇都是命运的安排。
"
10.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和质疑所动摇。
"。
南怀瑾名言名句
![南怀瑾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7119825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c.png)
南怀瑾名言名句
1.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
2. "人生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轻视自己。
"
3. "生活是一场修行,学会放下,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才能活得更加从容。
"
4.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遇见了适合自己的人。
"
5.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心有所属,身处安稳。
"
6. "不要让过去的伤痛,毁了你对未来的期待。
"
7. "做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世界已经够冷漠了。
"
8.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的过程。
"
9. "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原则。
"
10.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学会放下什么。
"。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8537cab9f3f90f76c61ba1.png)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
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
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
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心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
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
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
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
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诉你“数”。
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
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
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
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
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
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
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
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https://img.taocdn.com/s3/m/6edbfaa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8.png)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1、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2、做学问要不怕孤独、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3、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毕竟的福报。
4、英雄能够制服天下,不能制服自己;圣贤不想制服天下,而制服了自己。
5、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欢乐、求享受、求快感。
6、功成身退数风流,只有人类的心不愿死,永久想在不行把握中冀求把握。
妄想违反自然,何其可悲!7、人生该这样过活: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能在身、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8、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学问,学问是从人生阅历上来。
9、能掌握早晨的人,方可掌握人生。
一个人假如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希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10、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11、对人,学问并不肯定珍贵,但是文人有学问,最喜爱乱叫。
12、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洁净了。
13、才智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14、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当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
好人要爱惜,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15、没有认生观,跟着大家走那是很有问题的。
问舍求天本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这才是人生的目标。
16、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就是达到挫其锐的程度,把尖锐的聪慧棱角都磨下去了。
17、人历长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谈。
明知众生度不尽,偏向红尘恒抛心。
18、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孤独,才可能了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19、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20、人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被两样东西困住了,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
2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做了三件事后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骗骗人被人骗。
22、大彻大悟是才智的境界/,而不是功夫的境界。
23、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皆此一心结实妄想之所建立。
24、苏东坡一再讲,孟子、庄子、史记,这三部书的文章背得了以后,文章会写得很好。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https://img.taocdn.com/s3/m/68cce6d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c.png)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南怀瑾: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前的...
![南怀瑾: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前的...](https://img.taocdn.com/s3/m/365d980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2.png)
南怀瑾: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前的...第三章时间:二○○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第三讲内容提要:三种意念———心意识谁是真正的活佛胎儿的思想与感觉十个一切入南师:下午讲安那般那,简单讲三大原则:长养气,报身气,根本气。
这个发挥起来,同现代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医学、物理学等等都有关的。
这个原则先要懂,至于修持的方法,详细的还没有讲。
下午讲到入胎,男的精虫,女的卵脏,同中阴灵魂,在佛学的专称叫“三缘和合”,不能讲它是元素,元素是唯物的说辞,因为元素是属于物理学的范围,这三个缘不是物理范围,而是物理与精神的结合,三缘结合就成一个人。
我们以前是讲精虫,现在研究到细胞,到基因,不过还没有停止研究,基因后面是什么,还等后面的科学再去追寻了。
现在先讲到这里。
这个生命勉强说是心物两方面的结合,所以中国的文化说,是心物一元,一体的,一体两面的功能。
中国上古,五六千年以前,讲的是阴阳两方面的结合,阴阳是两个代号;八卦,八八六十四卦,都是代号、逻辑,不是呆定讲某一个东西。
这是讲生命顺便讲到的。
现在转过来讲,研究生命科学同认知科学,尤其你做修证工夫,必须要知道心物本来就是一元的。
这个生命的构成,以东方文化讲,现在偏重于佛学这一面讲,实际上是个自然科学。
所以我经常说,整个的佛学包括禅宗、密宗,是生命科学的一种,必须要认识清楚才好研究。
例如一个胎儿,以人的生命来讲,从唯心方面来说,一念无明就入胎。
所谓一念无明,是中文的讲法,无明是假定的一个符号,一个名词。
无明就是莫名其妙,自己搞不清楚,糊里糊涂那个状态。
一念无明,接着一股力量就转动了,这股转动的力量属于行阴,就是刚才讲安那般那时,那个生命的动力,就入胎变成另一个生命了。
对于生命的认识,这个过程太麻烦,太微细了;譬如,我们一个思想,一个念头,一个感觉,一个反应,都是“识”的作用,其中这个“知性”的作用很大。
要怎么了解这个知性呢?在课堂上讲理论很麻烦,我们拿现实来讲就很平实。
南怀瑾老师:三十六宫都是春
![南怀瑾老师:三十六宫都是春](https://img.taocdn.com/s3/m/a33139c46f1aff00bed51e47.png)
南怀瑾老师:三十六宫都是春宋朝很有名的易經大師,也是道家也是儒家的邵康節,他有一首詩:耳聰目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爲貧。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
乾遇巽时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講到邵康節這首詩,不是講文學哦!跟大家講的是如何用功,尤其是安那般那出入息。
禪定的工夫,進入“觸”了,出現身體氣脈狀況,與生命的道理有密切的關係。
邵康節是宋代的大學者,專門研究易經的,能知過去未來,誰也逃不開他學問的範圍,不過他講修道做工夫的原理都對,可是他本人可惜了,他並沒有真做到這個程度。
他活到六十多歲就走了,以我的看法,因為他的腦筋智慧太高了,也可以說用腦過度了,所以身體是衰弱的不得了,夏天出門坐在車子裏頭都要把窗子封住,一點風都不能吹。
但是邵康節先生一出門,老百姓知道這是邵先生的車子過來了,受到大家的恭敬是自動自發的。
今天研究易經有能知過去未來的象數之學,乃至於算命看風水等等。
看風水也是個科學,風水古代叫勘輿之學,是講地文的物理,所謂風水,就是避開不好的風和水,得一個最安詳溫涼的地質。
算命也是個科學,譬如父母幾時懷胎,懷了以後你成長幾時生下來,那個時辰同這個物理世界的氣運密切相關。
不過現在被一般人搞成迷信了,同宗教一樣變成迷信了,不是它本身學問的問題,是一般人智慧不夠的毛病。
所以有很多人說這是迷信,我說你懂嗎,不懂就少吹了,我們當年都學過的,不過現在懶得動了。
講到風水、算命、卜卦等等,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離不開《易經》,所以我們講,《易經》是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第一本真正的傳統文化的經典,是經典裏頭的經典,書本裏頭的書本,哲學裏頭的哲學,是中國科學裏面的真正的高作。
邵康節是通易學的,因此他講修持的原理都對的,你看這首詩說,“耳聰目明男子身”,自己感嘆天生下我來變成一個人,當然他是個男人,女人男人一樣平等的。
中文的“聰”字從耳刀旁,耳朵好、聲音聽得清楚,學問都是耳朵聽進來的,所以叫聰;明是兩個眼睛好,所以叫耳聰目明。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https://img.taocdn.com/s3/m/105478c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4.png)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他却自评:“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没有一样是对的。
”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褒之者,认为他是旷世难见的大师,抛砖引玉,点石成金;而贬之者,毫不留情地批其不学无术,疏漏颇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本人对各种评价,均持散淡态度。
大师生平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
到17岁时,他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之为乐。
年轻的南怀瑾还喜欢跋涉名山大川,拜访各种隐士奇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毅然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灵岩禅寺,南怀瑾至交传西法师在此住持。
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结识了袁老先生,晤谈之下成为忘年之交。
1943年春,104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当时南怀瑾随袁焕仙代表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前往成都未果,但是南怀瑾与虚老相谈甚欢并参学皈依。
后来南怀瑾辗转于四川、西康、西藏等地参访,并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
在四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但是所获亦丰,他自己有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
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
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
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之后,南怀瑾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成都,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南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细细阅读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
1949年春,南怀瑾来到台湾,相继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处讲授中国传统经典。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南怀瑾简介_南怀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南怀瑾简介_南怀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d7e99f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f.png)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浙江乐清⼈,1918年⽣于⼀个耕读传家的书⾹门第。
南为独⽣⼦,其⽗对他寄予厚望,⾃幼督课甚严。
南⾃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遍读史籍经书,为其终⽣学业打下扎实基础。
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得到学界同⾏普遍赞誉。
学⽂习武频换跑道 抗⽇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陵⼤学学习。
⾯对⼭河破碎、⼈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毅然决定从军报国。
当时,他⼤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
毕业后进⼊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凉⼭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援前⽅。
不久,南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睹官场⿊暗,不想再从政,遂萌⽣退意,有⼼研究佛学。
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坪寺开始潜⼼研究禅学。
他在那⾥⼀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与僧侣为伍。
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精读⼼⽆旁骛,并时时向当地⾼僧虚⼼求教,遍读⼤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典籍。
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后,受聘于云南⼤学、四川⼤学等校,开课讲学。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求教。
经向⽩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学、辅仁⼤学及⽂化⼤学教授。
⼀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钱⼤均及杨管北等⼈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万禅林台北道场”,成⽴“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县设“⼗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打禅。
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雄等地多次举⾏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0b97d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c.png)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南怀瑾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作家,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曾间接促成九二共识、出资兴建金温铁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相关资料吧!国学大师南怀瑾简介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
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龙应台对南怀瑾的评价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
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个人语录——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
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南怀瑾经典语录
![南怀瑾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963dac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8.png)
1.能够成为一个生命,神和气很重要。
道家讲精气神,什么是精呢?刚才已经讲过,不要认识错了,全身的细胞、能量,都是精,精气神要合一。
2.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3.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4.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5.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6.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7.人不能没有学问,不能没有知识,仅为了学问而钻到牛角尖里去,又有什么用?像这样的学问,我们不大赞成。
8.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9.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
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10.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11.真正的佛学告诉你不要迷信,一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生命的主宰还是自己,是自己的前因后果的因果报应。
12.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
其实,大可不必。
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13.人生该这样过活: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能在身、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14.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10a449160912a216147929ed.png)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心呼——胃嘘(读如“河威”合音)——肝吹——肾嘻(读如“河宜”合音)——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呬(读如“斯”)——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
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
余法类推。
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
你如果思想不能清净,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
我们人在大烦恼或者累极了的时候怎么做?是不是长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
“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撷要(二)
![“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撷要(二)](https://img.taocdn.com/s3/m/5be1df4c168884868662d62b.png)
“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撷要(二)作者:牛爱军来源:《健身气功》2017年第02期(二)佛家文化楼宇烈老师所述涉及儒释道三家学说,九华山费业朝老师在甘露寺由浅入深的讲述了佛学的真谛,瑜伽大家石鉴月老师从禅修、禅定、禅学出发将禅、瑜伽和健身气功纵横剖析,孙泽先老师讲述《归根心理学》的时候也论述了佛教八识与健身气功的关系。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与印度佛教有别的对“禅”“禅定”“禅悟”“禅修”等概念的不同理解。
禅修不是为了养生,但客观上具有养生的作用,是谓“不养之养”。
在儒释道文化的相互影响下,禅修的很多方法被历代文人修士吸收借鉴,影响和丰富了健身气功的发展。
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总结出很多收摄心神的法门,并把由调息而调心的实践和理论发扬至较高水平。
调息在佛教中被称为“观呼吸法”,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比丘修习解脱法门的一种重要方法,北传佛教将它与不净观视为通向涅槃的“二甘露门”,在南传佛教中一般将观呼吸法与四界分别观当作比丘最初的修习内容。
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又名小止观)也是念安那般那的一种,天台智大师在《童蒙止观》(又名《小止观》)中详细论述了调整呼吸的方法。
《安般守意经》讲“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通过控制数出入息以达“守意”的目的。
《童蒙止观》认为“息有四种相。
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前三为不调相。
后一为调相。
”可见“息”与“呼吸”是有区别的。
从广义来讲,一呼一吸就是息;从狭义来看,能达到特定的呼吸要求才是息(如南怀瑾先生主张呼吸之间的停顿才是“息”)。
这个特定的要求就是“调息绵绵、心息相依”。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
守息,心则生定。
所以要让息绵绵,调到这种绵绵致细的景象。
调息“一者下着安心。
二者宽放身体。
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
息调则众患不生。
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
举要言之。
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童蒙止观》)健身气功要求动息相随、动缓息长,以逆腹式呼吸为主,注重鼻吸鼻呼,要求呼吸细匀深长、周身一气、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以气运形,所以健身气功练习要以“调息”为中枢来统一调身和调心。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https://img.taocdn.com/s3/m/5732f5cd8bd63186bdebbc05.png)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南怀瑾先生在《禅观研究三讲》中说:“天台宗讲究止观法,即是从十念法中之安那般那入手。
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传与达赖、班禅以后所讲的止观法门,与天台宗几乎是同一路线,也是从安那般那出入息修法入门。
”又云:“安那般那是炼出入息,包括显、密许多方法,而原则只有一个。
若加以度婆罗门、瑜伽术、中国道家,至少有几百种方法。
方法虽多,但归根结底是炼气息。
”南怀谨老师曾对念安般法门之优点和重要性,作了十分精辟之描述:一、“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
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欲从心起,息从心定。
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
二、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风大,就是呼吸往来的气。
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死亡,所以气最重要。
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跟著细了。
到鼻子不呼吸时,才叫做“息”。
所以打坐作功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也谈不到止观的“止”,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影子而已。
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
如果我们把意念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三、我们修持之所以不能得定,是因为身心没有调整好,尤其是身体的障碍太多,身见是最难去掉的,我们一打坐修定,身见——身体的障碍就有了。
因此,不能去掉身见,想进入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如何去掉身见?在修持方法上,修出入息是比较容易的。
四、修出入息,身体会特别健康,这时精神健旺,可以却病延年。
虽然却病延年及返老还童,并不是我们修道的目的,但能作到身心健康,求证道业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密宗有宝瓶气、金刚诵、九节佛风等修法,走的是瑜伽术的路子,因为身体四大不调,想打坐得定绝无可能。
气息调整不好,身体也不会健康。
五、修安那般那最容易成就,因为生命的根元在气。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https://img.taocdn.com/s3/m/2540c32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d.png)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要点“十六特胜”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不由得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长辈也好,嫩长辈也好,真的,好多人有聪慧有智慧,为何出家修道,永久不上路?就由于他不由得。
......真实修安那般那,要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简单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可以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能手。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奥密好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假如你练武功,能够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觉,那是非常的舒服,不可以形容的。
因此获得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人间离开之感,非常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一样了,这个很深了;内心一同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全部邪念妄图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整空;摄是通通掌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起码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整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相关。
下面完整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时间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终究,但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意吹。
(十三)“观出散”,因此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能够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同样,未来要走的时候,一转瞬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因此,我们平时做时间,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时间,都忘掉了“观出散”,要把全部时间、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扔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那般那南怀瑾老师出入息,尤其像现在的晚上,唉,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
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
你马上感觉到也不冷了,也不同了。
你诸位试试看,是不是这样,不是看我脸上,我脸上没有你的出入息。
出入息在你那一边,一出一入,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你看当一呼一吸之间,出入息,这个一定住了以后,你当下气好像,很短暂,气也慢慢好像和顺了,定住了,念头、思想、杂念也少了。
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
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
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不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
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
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
这样听懂了没有,诸位大菩萨们听懂了没有?真懂了没有?你们都是我的父母,我讲清楚,爸爸妈妈们,真的,不要浪费了,试试看。
真的听懂了恭喜你们。
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
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
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所以汪曼老看了我那本《如何修证佛法》才提出来。
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教儿子修行的法门是这个,但是,大家看经典,包括这些人看经都乱看。
佛怎么说呢?在《阿含经》上说得很多。
息长知长,教罗睺罗尊者,罗睺罗尊者是他的儿子,他也把他弄来出家了嘛,罗睺罗尊者佛的儿子到现在还在这世间,他没有死哦。
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人,还暂时不死的哦,留形住世。
迦叶尊者一个,罗睺罗一个,宾头卢尊者一个,君荼钵叹一个。
四位罗汉,还没有死哦。
为什么能够就是长生不老。
为什么呢?修什么法门你们去研究。
佛告诉罗睺罗法门,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或者息冷知冷,息暖知暖。
大家一看了这个书,看了这个佛经,认为都看懂了。
“息”你们自己下注解,大家都,就是呼吸,呼吸长,就觉得呼吸长,在那里练气功了。
以为是……把简单的文字搞复杂了。
息长,一呼一吸,一生灭来去,以后停住了,不呼不吸,这个时间长,知道长了,这个时间,这是一下。
一下就过去了,知道短。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是这个道理。
这一下帮助大家,都懂了吧?你试试看,不能讲多了,讲多了,我的膏药一样都卖完了,明天没得戏唱了。
不过在休息以后,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第三堂十六特胜如何修呼吸最快捷的法门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
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
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
“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
“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
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
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
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
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
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
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
然后,证灭尽定。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
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
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
亭亭然衣皆顺体。
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
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
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
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
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
资料补充,鸟巢)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
(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
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这样都听懂了吧?都抄了没有?记得哦,能记得我才给你讲,记不得不讲。
现在就要背来,全体背来,才给你讲;全体不背来,不给你讲。
古道师带领,大声的背(众背十六特胜)。
再来一次(众再背)。
刚才讲了六妙门,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师啊,你们师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许明年来看我就不同了,也许不需要买飞机票,一步就跨过来。
嘿嘿!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
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
《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
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
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
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
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
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第二义者。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南老师讲到这里可参考楞严经此段,资料补充,鸟巢)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
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
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
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
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
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
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
(宏忍师把白板上写的十六特胜擦掉,改写为六度)哎,这个你写什么!这个他们都知道的,这个多写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
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
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
(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
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
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
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
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
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
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