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课

合集下载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在网上看了国家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特别是关于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该如何去教、怎么教心里非常非常的明确。

教学应以本为本,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违背规律。

低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上。

识字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们充分的通过象形字、形声字等特点学习认识汉字,一定要确保孩子们认识汉字上的达标;写字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读贴、描红、仿影、临帖。

交给孩子观察字的结构,一个一个进行认真的指导。

第一天学习每个字写三遍,第二天写两遍,第三天写一遍,一星期后写一遍,再停一星期后写一遍。

按照遗忘的规律,给孩子们留相应量的作业,讲究科学。

朗读指导的策略“跟我读”,教师一定要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的展示来朗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释。

背诵一定要人人过关。

谈到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相信低年级孩子也已经可以自学了,可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语文课的兴趣,首先要孩子喜欢你。

课堂上少问、少讲,多示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果断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惜时如金;要有自己的绝招。

每节课后要冷静的反思,听课、上课、评课一定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牢记让孩子们有最大的收获。

首先打造高校课堂,后转向深刻、独到、广博的优质课堂。

于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教学艺术高超,但于老师仍然谦虚的.跟大家鞠躬行礼,在孩子们面前连声不敢称自己有学问。

非常的尊重和不断的发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询问孩子的尊姓大名,夸奖孩子们的可爱和勇敢,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是和蔼,而是非常非常的和蔼、特别特别强的亲和力。

于老师的严谨治学,备课的充分,每个字和词语亲自的查找资料然后给孩子们示范,充分的体现和履行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真理!学习于老师!向于老致敬!。

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

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

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3月25日这天,在实验小学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授的两节课,我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于教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注重辅导后进生的教学,给从教二十多年的我指出了一条新路子,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想过去自己在教学中对待后进生的种种做法,实在是问心有愧。

在没有听于教授的课之前,自己感到对后进生真是尽力了。

可是,跟于教授相比差得太远了,严肃地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了。

课前,于教授了解到学生陈志强学习较差,上课精力不集中。

在课堂上,于教授注重了对陈志强的辅导。

于教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当让陈志强同学读第一自然段课文时,读得不流畅,还读错了字。

于教授伏下身子,耐心辅导,每句话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连续三遍之后,陈志强同学熟练地一字不错的读完了第一自然段。

于教授用鼓励的话语表扬了陈志强同学,还让全体同学为陈志强的进步鼓掌。

老师的鼓励给陈志强同学在学习上树立了信心,同学的掌声给陈志强同学带来了自信。

他坐得端端正正,非常专心地听于教授讲课。

这节课对陈志强同学来说也许是学得最好的一课,他学会了这节课上所学得知识。

我看到于教授在这节课上,既辅导后进生学会了知识,又使全体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真是我教学中的楷模。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能只爱自己所喜欢的几个“得意门生”,课堂上,更不能只提问好的学生,后进生被冷落。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过失。

今天,听了于教授的课后,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热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况且“差生”未必永远都是差生。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珍惜和热爱每一位学生,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允许一个生命被浪费掉。

作为教师,应当时刻铭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

这种对话,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让学生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体会蕴文章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

而我在讲这篇课文时,却是只顾着给学生讲历史背景了。

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参与实践。

于老师抓住“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读完一个故事,就加一次温,一咏三叹,实在精妙!。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知识点,一定要落实。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好的组织者,课堂要管,但不能管死,要活泼,但要有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纪律很少放在教学中进行探讨,进行反思。

对于特级教师于老师,当面对执教班级个别学生不听话,爱说话的现象时,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课堂上马上严厉地纠正,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什么是目标意识: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

(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

阅读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

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

(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

2.朗读过关(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 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c. 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听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体会后朱家小学姬广强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两节作文课。

于老师虽然年近七旬,但是在课堂上依然那样充满激情,把多数老师头痛的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

听后深有感触,感受最深的几点是:一、作文的要求少而精。

于老师讲授的作文课是《写对话》,重点来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对话,从典型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人物对话的特点及规律,有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根据写对话应注意的问题设计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对写对话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而我们有些语文老师的作文课上,对于习作的要求太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顾此失彼,甚至是不知所云,于老师的作文课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二、作文指导训练有层次,有梯度。

于老师在讲《写对话》时,先有例文引出对话这一主题,让学生观察发现写对话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规律听写句子,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让学生听对话,展开想象写故事,又重点强调写对话时应注意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动作,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是一篇短文,在学生完成这一训练之后,于老师又设计了看哑剧,展开想象写对话,跟前面的环节不同,这次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去想象人物的对话,要求在不断的变化,但是训练的主题没变,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毫不吝啬。

课堂上于老师行走于学生之间,及时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只要符合写对话要求的,于老师总是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会说出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又用星星来评价,又委婉地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于老师的这两节作文课,给我的启发太多,值得我学习,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尤其是教作文的老师学习和借鉴。

两位特级教师的听课心得体会

两位特级教师的听课心得体会

走近名师,聆听智慧——听两位特级教师授课的心得体会前不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再见了,亲人》和于永正教师的《珍珠鸟》一课。

这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以为此次我将见到的是带着威严的小语界的泰斗,但没想到,见到的却是两位如同邻家爷爷的的老人。

两位老师都已经70多岁了,虽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令人仰慕。

他们的亲切、幽默、随和和实实在在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两节课,心中有无限感慨。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彼?结合这次听课活动,现将此次听课的心得汇报如下:一、吃透教材最根本两位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在备课方面,支玉恒老师曾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

我先是认认真真地只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了印象。

因为阅读一次,容易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情感和思想,再则,只读一遍就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一定是作者写作中的浓墨重彩之处,其实就是文章的重点和亮点。

这样一番思考,既把握了整体,又抓住了重点,就有了对文章居高临下的认识。

有了这种认识,再打开书细读,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手法描述,怎样构段成篇,有什么问题需要查找资料,等等。

这样已经把文章装在了心中,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最合适该文的教学方法。

这个对于我们年轻的教师虽然有些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方法,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重视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老师提问不多,但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

教师积极营造了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网友来稿)二、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

要写出真情实感,没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不成的。

于老师的作文课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方面卓有成效。

请看实录:师:你们看于老师多大年纪?生:大约有50岁。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因为你的头发都白了。

生2:因为你的头发白的多,黑的少,所以说年纪很大了。

生3:因为你的额头上都有皱纹了。

师:再看看于老师长什么样?仔细观察哟!生1:于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幅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

生1: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

眼睛虽然近视了,但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

生2:于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

师:嘴大的特点你是看出来的。

还有什么特点?生2:(迟疑地)你的嘴好像有点歪。

师:这位同学敢说真话了。

没关系。

不是“好像”,说是有点歪。

我年轻是患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透过这一番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就是于老师对学生作文指导的到位,求一个“真”字吗?三、发挥想像,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于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写作文时是这样做的:“你们愿意把向镜伊和胡家程两位小朋友画下来的就画他们中的一位。

如果不想画他们,还可以画于都是,也可以画孙悟空以及猪九戒。

别忘了,先画像,再把它们的样子写下来……“作文的范围一下拓宽了,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气氛。

因为有的孩子想像很丰富,于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

有学生把猪九戒画成了一个漂亮的扎蝴蝶结的小姑娘,并给她取名叫“猪九妹”,还写了猪九妹跟她哥哥贪吃贪睡的特点完全不同,是勤劳勇敢、活泼聪明的小女孩。

完全寄予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

《活水源头巧自开——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

《活水源头巧自开——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

活水源头巧自开——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两次作文课,总觉得再怯生再拘谨的学生只要进了于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说话惟妙惟肖,行文笔下生花。

这次我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了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

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呢作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实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

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理解生活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

“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

“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理解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协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理解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民族小学蔡瑞华
12月20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莘县实验小学,为我们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当于老师讲到“嗔怪”时,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课前查字典了吗?全班同学无人回应。

这不禁也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了我的学生们。

我平时要求同学们有查字典的习惯吗?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字典吗?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读好书。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古文也可以这样教——听特级教师于永正《杨氏之子》教学有感

古文也可以这样教——听特级教师于永正《杨氏之子》教学有感

家——听特级教师于永正《杨氏之子》教学有感<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古文没什么好教,除了一些实词虚词意思要注意,每句话的意思要让学生搞明白之外,就没什么可教给学生的了,因此往往感到古文特别难上,学生也感觉特别枯燥。

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一堂妙趣横生的古文课《杨氏之子》,不禁感叹:原来古文也可以这样教!妙哉。

大道至简的诵读指导课始,于老师就开门见山,直入文本,简单介绍一下古文与白话文的区别,然后开始读文之旅。

他没有复杂的多媒体设计,没有诱人的音响效果,他就靠着自己的一张脸、一张嘴,让学生的读书热情释放到了极致。

他巧妙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教学,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经历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懂、读好、背诵的过程,酣畅淋漓,~气呵成,让你感受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

他先指名学生读文,其实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的读书水平,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

在此基础上,他步步为营,逐步提出要求,指出学生的节奏、停顿没有读出。

然后于老师针对这些毛病进行了范读,可贵的是他不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来进行示范,而且让学生看着他的脸部表情、手势动作听范读。

他的范读并不是纯粹地让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在听中琢磨老师为什么这么断句。

当学生不明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该断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他直接告诉学生“夫子家,禽”与“家禽”的不同,并让学口张英生再次跟读。

按这样的方法,他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到“孔,}旨以示儿日”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从意思到断句指导过去,再让学生自由练读,果然学生读得传神之至。

紧接着,再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意在让学生多加练习,在读中进一步加深体验。

第三个层次则是通过质疑进入的。

于老师怕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因此让学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懂之处,果然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

学生针对“甚聪惠、为设果、儿应声答日、夫子家、以”等地方提出了疑问。

于老师一个一个耐心讲解,并且指导学生再次朗读那句话,直到每个学生都懂课文内容,不再读错断句之处为止,这是多么扎实的朗读教学j果不其然,接下来的背诵中,学生不仅背得有滋有味,而且在于老师的鼓动下不断地加上手势、表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于永正诞生了!这样的诵读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全神贯注》教学反思篇一我再一次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又再一次让自己沉溺于他精湛的教学艺术里,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较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于是乎,我也仿上了他的教学思路,收获很大。

“人较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我也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

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我也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

这样,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真的,事半功倍!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较后自己写名言。

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再次赞同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

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

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

这一切是体现了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较佳。

跟随名师学习,成长,我心中欣喜不已!全神贯注教学反思篇二我享受着课堂上与孩子们互动的乐趣,欣喜着孩子们课堂上的进步!在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练笔交流中,又一节课的结束了。

郁玉荣--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

郁玉荣--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

观于永正老师《荷花》教学课堂实录有感四小郁玉荣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看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荷花》一课,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

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

《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三、适当的“创新”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

“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

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

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以上三点是我观看课堂实录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观于永正老师《梅兰芳学艺》教学课堂实录有感四小郁玉荣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看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梅兰芳学艺》一课,在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再一次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而感动。

下面是我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我怀念的教学反思7篇

我怀念的教学反思7篇

我怀念的教学反思7篇我怀念的教学反思篇1今天,我和学员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南宁市秀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聆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

于老师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儒雅和谦恭。

听完两节课,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

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是那样的朴实、真实、自然。

他在课堂上的双基的训练,朗读的指导,细节的处理都是如此的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

一、扎扎实实教生字(投影出示生字)瘫痪侍养捶打诀别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了吗?生:能。

(生齐读)师:这里有一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

请同学们跟老师书写“捶”字。

(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笔划,生跟老师书写。

)师:生字能读了,词语会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诀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永别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诀别”一词的句子,好好读读,再想想是什么意思?生:读句子后回答。

“诀别”的意思是最后一次见到;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着。

于老师的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诀别”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书写,于老师都是那么的执著耐心,一丝不苟。

于老师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于老师规范的书写为每个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非常马虎、粗心呢?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借助多种手段让孩子识字、思考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多,而且有时为求速度写得飞速。

试问:学生如何能让学生注意到这种认真的好习惯呢?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脱离了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课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复复读课文在两节课中,几乎全部都在朗读,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于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珍珠鸟》反思
东夏小学李墨苓
2013年6月18日上午,我校13位语文老师一起前往青州市旗城小学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读写结合的课例《珍珠鸟》。

能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一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课堂上,于老师讲解字词是那么的认真和细致,他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写字,并且运用好词语。

他的语言很有艺术性和幽默性,他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十分注意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

重点的句子如:关于珍珠鸟的外形的地方的比喻的句子,于老师要求学生读熟并背诵,掌握好写作方法。

用三个“一会儿”,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排比;于老师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进行体会,还告诉学生多读书就会写作了,他注重朗读的指导与点评,他告诉学生:“朗读可以走进文章的感情,默读可以走进文章的背后”,让学生盯着每个字走进去、读进去。

他的课堂上,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没有热闹的讨论形式,有的只是朗读——指导——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读懂、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作者精妙的表达、领悟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范读不如于老师引导的好,并且也没有及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及朗读指导。

回顾整节课,他的组织教学与指导朗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简单单,却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体会了珍珠鸟从“怕人——陪伴——信赖”的过程,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最后他话锋一转,让孩子们从珍珠鸟的角度说一说冯骥才的好,还特别注意了韵脚,为下一节写作课埋下了伏笔。

这一点在教学中值得我学习。

于老师的课把读与写完美融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

这样的写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于老师的课堂环节非常简洁。

却是完全的读写结合。

让孩子们就写《冯骥才》,落款——小珍珠鸟。

题目一出,就让人眼前一亮!——先对冯骥才作简单的介绍。

问问小珍珠鸟想对主人冯骥才说一句什么话。

学着用冯骥才的口吻来开篇。

于老师提示:最少写一二段,多可写三四段;于老师也写了两篇,等下你们写的念给我听,我写的念给你们听;谁有困难举手,我来帮助你。

使学生觉得习作并不难,充满期待,畏惧感顿消。

学生练写全过程的近
二十分钟时间里,于老师一直俯下身子观察、倾听、指点;时而说真棒,加油;时而边看边语。

使导与学,导与练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现场扎实练写习作是实践性特强的课程,在习作学习作,习作最终是笔头上的功夫。

在学生写作时,发现存在不写外貌的通病时,又加以指导。

当堂精心点评。

以后作文教学中,我也坚持让学生当堂练写作,并且当堂为学生面对面批改作文,现场反馈,趁热打铁能使学生习作有较大的提高。

这样,培养学生习作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力量。

最后,于老师将亲自“下水”的两篇范文出示,出示后不是自己欣赏,而是让学生帮助老师朗读。

这一点我做的不够,教学中我只是让学生进行写作而自己很少写下水文,以身作则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于老师坚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指导学生围绕“真好,真周到”,用事实和例证来具体说明,突破了学生写作的难点。

像这样教师始终尽量隐于台后,学生始终尽量担当台柱,尽量让学生强起来,让老师“弱下去”,也是于老师课上十分注意的,是于老师的一个高明之处。

他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语文老师们学习。

于老师虽然70多岁了,但他精神是那么的矍铄,他的课让人久久回味。

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的两堂读写结合课!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我想,这就是大师的风范!我一定要向于老师学习,学习他对教育的执着,对语文的热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