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分析
农村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
农村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的蓬勃增长,教育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农村地区,农村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将就农村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的问题,从教育资源分配、教师素质、学校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教育资源分配农村地区因为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
这导致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与城市学生存在差距。
二、教师素质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吸引优秀教师来农村工作的条件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业发展。
三、学校设施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大多十分简陋,教室狭小,缺乏实验室、图书馆等必要的教育设施。
这就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受限,难以得到全面的教育培养。
四、师生比例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
学生较多,但教师数量有限,导致师生比例较高,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同时,师生比例的不均衡也会使得教师的工作负荷过大,影响教学质量。
五、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学校面临着很多经济上的困难。
这也是农村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家庭教育环境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较差,这与城市地区的家庭教育环境存在明显差距。
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解决农村地区教育不公问题时,也需要关注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七、农村学生自身问题农村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之一。
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相对较弱,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在解决农村教育不公问题时,也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问题。
八、政策支持为了解决农村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性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性当代社会对于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投入到教育领域。
然而,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确保公平性?本文将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背景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旨在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地域发展差异、经济条件不均和教育政策实施的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
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在城市地区,一些重点学校和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热门区域,而其他地区则面临着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
最后,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这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资源上面临着巨大的不平等。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1. 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数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招聘到优秀的教师,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 学校设施不完善。
一些地区的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
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一些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4.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一些城市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 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
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机会,吸引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提高教学质量。
3. 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规划学校的建设和布局,避免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
4. 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5. 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援助制度。
建立健全贫困地区教育援助机制,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每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教育公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公平性政策的背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城乡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城市和发达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机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的困境。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现状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教育公平性政策的主要内容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不断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通过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购置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一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办学条件。
通过教师交流、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3、保障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关注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出台相应的资助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他们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
4、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实施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
同时,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三、教育公平性政策取得的成效1、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投入,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逐渐完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与问题分析
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与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实施效果、公平性和师资问题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政策进行分析。
实施效果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净入学率达到了99.7%,大部分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权利。
同时,义务教育教师的队伍日益壮大,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公平性问题尽管义务教育政策实现了基本普及,但公平性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质量不及城市地区。
这导致了农村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的机会相对较少。
其次,城乡差距也导致了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与农村地区形成了两级教育制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设施条件。
师资问题师资力量是义务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师。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够合理,高级职称教师相对较少,这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此外,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还面临着减负和课程改革的问题。
当前,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需要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此外,课程改革也需要不断推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总结起来,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在推动全民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注重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性问题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性问题一、资源配置现状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
在财政投入方面,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分配不公,导致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工农业大省的教育师资,设备设施等方面也不如经济发达地区。
此外,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城市学校设备装备、教师待遇、家长的支持度、优质教育资源等都要比农村学校更好。
二、公平性问题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义务教育公平性问题的凸显。
由于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大。
城市的公办学校,除了拥有更好的设备等资源外,其教师待遇也普遍更高,教学水平更高,所以招生分数线也更高。
这就意味着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原因,竞争的基础就不平等,更具有竞争性的教育资源会更倾向于城市的优秀学生。
这种分化的现象,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基层教育延迟,社会流动性不够,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学生上升之路更为艰难。
三、解决方案为了缓解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公平性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对基层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对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实行倾斜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措施;3、加强对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4、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设施,解决校舍房屋老化、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5、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投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6、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均衡发展,不断促进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建立城乡学生平等竞争的制度。
7、加强对家庭和学生的教育,推广家庭教育、学生社团、课外辅导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到优质教育资源。
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
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九年义务教育是指我国国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为满足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确保社会公平和公正,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发展不平衡。
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造成了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2)城乡差异。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不足,而城市地区的学校设施完备,师资力量强大。
这也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3)家庭经济差异。
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获得更好的教育。
为解决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设施,确保贫困地区孩子能够享有与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条件。
(2)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到农村地区从教,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实施教育扶贫政策。
通过资助、减免学杂费等方式,保障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加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九年义务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名校资源集中。
一些重点中学和名牌学校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其他学校则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2)优质教师分配不均。
优秀的教师往往集中在一些名校或城市地区,而基层学校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这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公平。
(3)多元教育资源不足。
浅析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浅析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义务教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农村义务教育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硬件设施方面,一些农村学校的校舍简陋、教学设备陈旧短缺。
与城市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相比,差距明显。
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也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痛点之一。
农村学校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由于农村地区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较低,发展机会有限,许多优秀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任教。
这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课程设置的单一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受限于师资和资源,农村学校的课程往往侧重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而对于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些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
他们可能更关注孩子的劳动和生计,而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
新建和修缮校舍,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提供住房补贴、设立专项奖励等方式,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丰富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
政府和学校应积极引入各类教育资源,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
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支持。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问题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问题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公平分配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现状在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状。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较大。
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教材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次,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均衡。
富裕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条件,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相对落后。
再次,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的分配也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名校效应,优质教育资源只集中在少数班级或少数学生身上,导致其他学生无法享受到公平的资源。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影响不平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对当代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加了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影响了农村地区孩子的发展机会,限制了他们个人发展的空间。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还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压力过大,产生以分数为导向的学习观念,忽视了学生的软实力培养。
三、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方案为了解决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公平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应加强城乡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对各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农村教育公平与基本教育保障
农村教育公平与基本教育保障一、农村教育现状农村教育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活动。
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建筑和教育资源有限。
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不足。
再次,由于人才流失和师资不足,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总体而言,农村教育存在公平问题,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较少。
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各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如城市学生多。
城市学生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学校环境、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教师团队,而农村学生则面临着学校条件落后、师资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农村学生无法承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很多孩子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
三、加强基础教育保障为了解决农村教育公平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基础教育的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四、发展优质远程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教育成为改善农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发展优质远程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农村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教育资源。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远程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条件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也是影响其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宿舍条件和食堂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此外,还需要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确保他们能够专心学习。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关注教育公平与贫困地区教育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关注教育公平与贫困地区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公平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更为突出和严重。
因此,当代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必须更加关注教育公平以及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与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学校的监管,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腐败现象。
同时,可以采取一些差异化的教育政策,给予贫困地区学生更多的资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需要招聘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并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此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
三、贫困地区教育援助教育援助是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教育援助基金,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学校设施、购买教学用品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地区教育援助中来。
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
总之,当代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关注教育公平与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减少贫困地区的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并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分析与思考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不高有学者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不公平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农村儿童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可以说是处境最不利人群。
而直接面对并影响着这一庞大的处境不利人群的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
我国农村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国大部分农村教师待遇跟不上、学历层次不高、教学水平有限、“代课教师”问题复杂。
农村师资力量总量趋于饱和,但结构上非常短缺。
有的学校一校一师,只能是以复合班的形式上课。
农村师资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农村教师待遇跟不上。
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比较低,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比不上城镇教师的待遇。
7.8%的农村教师的月工资低于400元,这部分教师中绝大多数是“代课教师”。
41.6%的农村教师的月工资为401~800元,42.4%的教师的月工资为801~1200元,8.2%的教师的月工资高于1200元。
以加权平均数计算,农村教师月工资收入约为810元。
农村教师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现象还比较普遍。
2005年,超过一半的教师工资曾被克扣,克扣额平均是677元;截止2006年上半年,中西部省(区)未办理失业保险的农村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42.9%,未办理养老保险的农村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47.6%。
第二,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教师的第一学历比较低,大部分都是高中或中专毕业,本科学历非常少,研究生学历几乎为零。
即使上岗之后经过函授或自学考试等形式获得的学历,也就是大专及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非常少,而且很多地区农村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无法适应知识更新速度。
“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现在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的,由于经费和培训教师机会有限,不能经常性地参加在职培训或进修,而且即使参加在职培训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与差异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与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对于每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当代社会中,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标志性制度,被广泛实施。
然而,九年义务教育所呈现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差异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与差异,并以教育资源分配、家庭背景与社会阶层、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育资源方面,一些学校在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育科技等方面具备较为优越的条件,而另一些学校则面临着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的分配导致了孩子们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大城市中心的一些名校,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多样,学生可以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而在农村地区或者一些城市的偏远地方,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较差。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了孩子们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家庭背景与社会阶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除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之外,孩子们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也对教育公平产生着重要影响。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背景和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贫困家庭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们可能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使得他们在学业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而相对富裕的家庭则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
此外,社会阶层也对孩子们的教育产生着影响。
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阶层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阶级,他们在教育资源和社会关系方面更为有利,从而孩子们在义务教育中存在着阶层差异。
这种社会阶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增加了孩子们在接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现象。
三、地域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域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思考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思考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是专家们一直以来讨论的焦点问题,在教育民主化的世界大潮流中已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似乎更加令人感慨。
因为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义务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农村、甚至是全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国家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不断探索使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更加公平的政策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至今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城乡经济差距仍然很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无形中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进程。
在当下,政府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看作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使得全国和全社会达成了关注和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共识;但由于国情、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等原因,农村的义务教育仍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难以短期内改变。
由于整个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长期远离家乡打工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
农民工外出的结果就是造成他们的子女在何地读书陷入两难选择:放在家里若交给祖辈监护,那么日常生活上的照顾或许是周到的,而由于祖辈知识缺乏和观念滞后将给其子女带来受教育的严重不公;若交给亲戚监护,则容易使孩子因长期远离父母而感觉亲情丧失,进而甚至带来心理发育的非正常,有的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若带到自身工作地,则可能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子女的照顾或是照顾不周,也可能因收入不高而使子女不能享受当地孩子能享受的良好教育。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收入、子女教育等诸多实际问题,使得不少相对优秀的农村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城市学校从教,严重削弱了农村教师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农村教师也在城市里买了住房,而且几乎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城市之间,无形中分散了工作精力;再者,由于农村学校很多学生均是走读生,学校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多是迟上学,早放学,这又使得农村学生在每天受教育的时间上明显少于成都市学生,而且回家多半无人辅导。
2023年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新成就 教育公平性提升
2023年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性提升2023年是中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该年标志着中国在提高教育公平性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成就。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以及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中国成功推动了教育公平性的提升。
一、深化教育改革,改善教育质量教育改革一直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202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通过推行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部还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性,2023年中国政府大幅增加了对教育的投资。
通过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大力改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一流的基础教育设施。
政府还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补助和支持,确保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享有相同的教育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三、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公正性教育公平性的提升需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政府在2023年完善了教育评价方法,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和多样化评价,减少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依赖。
此举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全面而公正的评价,提高了教育的公正性。
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2023年,中国政府致力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增加在农村地区的教师招聘计划和培训计划,吸引更多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
同时,加强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2023年,中国政府还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智能化教学工具的普及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较好地弥补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当代社会,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他们未来成才的基础。
然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教师和学校资源的分配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他们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果和教育体验。
然而,教师的分配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往往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教师,而相对欠发达地区则难以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资源匮乏,无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教师也不愿意前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满意度。
同时,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在一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进行教师资源的互补和流动。
二、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配置除了教师资源,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而农村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较为简陋,缺乏基本的学习资源。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源。
此外,可以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教育公平评估机制的建立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非仅仅依靠投入的多少,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来确保公平性。
当前,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有些学生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排名。
政府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资源分配,给予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学校更多的支持,以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公平性。
四、家庭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除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家庭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也是提高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我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也得以普及,但现实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程度仍面临许多挑战。
比如,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某些地区的学校条件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限制了一些地区学生的发展机会;对于贫困家庭和残疾学生的帮助不足,让一些学生失去了获得教育的机会。
面对这些困难,如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研究拟就此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如何?2.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4. 如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发展?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研究范围主要为中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和残疾学生的教育机会。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二部分:问题概述。
介绍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从政府政策、教育资源、学生家庭条件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因素和原因。
第四部分:对策建议。
提出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改革教育体制等建议。
义务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探讨
义务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探讨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已成为全国各地家庭关注的焦点。
然而,尽管普及率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仍然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义务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接近全覆盖,但质量并不始终令人满意。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过于应试化等。
首先,教师素质是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教学能力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
其次,陈旧的教学方法也成为制约义务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
目前,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讲解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导致学习效果降低。
此外,过于应试化的课程内容也是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前,许多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大量的功课和应试准备所占用,学生们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改进义务教育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加强师范教育和终身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应推广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要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应试题,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中国仍然存在着来自地区、家庭和学校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
首先,地区差异是导致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导致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有限。
其次,家庭条件也是影响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近年来,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我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本文将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之一是经济差距。
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居民收入普遍较为有限。
这导致了农村家庭对教育资源的获取能力相对较弱,无法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
另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学校的教师队伍和教育设施也相对较弱,这使得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到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其次,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还与地域差异有关。
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导致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走很远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而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上学更加困难。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一些地区的学校数量不足以满足需求,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平等。
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改善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
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增加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
其次,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备。
通过加强农村学校的联网建设,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教育资源上的公平竞争。
此外,可以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教育协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另外,还可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农村教育,通过捐赠资金、设立奖学金等方式,为贫困农村学生提供资助。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义教活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农村学校进行支教,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经济、地域等多个因素。
只有通过政府的全面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备,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
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在当代社会,教育公平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孩子们的教育机会应该平等地分配,无论他们来自何种背景或条件。
然而,当谈及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
本文将讨论当代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学校资源不平等首先,学校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当代九年义务教育中是一大问题。
富裕地区的学校通常拥有更多先进的教育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和电脑等资源,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缺乏这些基本教育资源的困境。
这种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机会不均等,影响了教育公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
同时,可以考虑实施一些资源共享的措施,使富裕地区学校能够与贫困地区学校共享一些教育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
2. 师资力量差异教师的素质及数量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富裕地区的学校通常能够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师,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教师流动性较大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对此,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优秀的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加强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也是必要的,以确保教师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教育机会不均不同地区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机会上也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有更多的选修课程和补充教育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无法提供这些学习机会。
这种不均衡会导致一些孩子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来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
例如,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学费减免计划,确保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获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此外,政府可以推出一些培训计划,帮助孩子们提升技能和扩展知识领域。
4. 贫困家庭教育资源匮乏最后,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家庭教育资源方面常常面临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分析摘要针对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进行了分析,从农村义务教育定位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机会及硬件设施、师资情况等方面作了综述。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定位;硬件设施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9-0276-0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率先承诺在中国普及“全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西部农村地区实施学杂费全免的义务教育。
2006年6月,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义务教育以县级管理为主,经费投入实施省级统筹,免学杂费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而产生的教育公平观念的逐渐扩大和深入,农村义务教育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公平的重点和难点。
1农村义务教育定位及管理指导思想的公平性分析早在1950年3月,政务院在《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的规定中就初步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
对于我国广大农村义务教育,1957年3月18~28日,第三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认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在农村,要提倡群众集体办学[1]。
同年,6月3日,教育部发出通知:提倡群众办学。
这些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是“地方性和群众性的事业”,对其管理方式则提出“中小学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要“大力提倡群众办学”。
对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这种定性及管理方式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在关于省、市(地)、县、乡各级地方的职责划分问题,原则上确定由各省、自治区协调决定,在后来的实践中基本上采用“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做法。
该《决定》还明确要求“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
在后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等发布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6年9月)中,进一步规定“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
地方人民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地方,酌情予以补助”。
在将基础教育定位为“地方事业”及“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义务教育分别管理思想指导下,城乡二元格局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强化了。
其结果必然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不公不断加剧。
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及硬件设施的公平性分析教育机会指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获得的教育机会;硬件设施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及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2个方面。
2.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差距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获得的教育机会并不平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早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我国的城镇已经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而当年农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95%,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
到1999年,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升到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然有15个。
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直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从初中来看,据学者张玉林统计,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
在2002年底展开的一项对全国有代表性的6个县的普查则显示,农村地区初中阶段辍学现象严重,所有的县都超过了教育部设定的初中辍学率不超过3%的底线[2]。
2.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平性分析2.2.1教育投入“重高轻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渐上移到高等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及责任主要在地方,中央政府的教育投入较多地投向高等教育。
在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曾高达30%以上。
1987年,我国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59.9元,中学生为141.15元,大学生则为2 314.7元,一个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38个小学生或16个中学生。
90年代以来,这种“重高轻基”的资源配置失衡仍然存在。
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超过20%,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过高。
而且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中的80%来自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中却只有60%来自政府拨款。
2000年与1985年相比,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教育各种渠道经费收入总和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39.54%和156.88%,而义务教育各种经费5年来的总和增长为72.6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这一比例仅为50.49%。
2.2.2义务教育经费负担城乡有别。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一大特点是居民的义务教育经费负担城乡有别。
城乡义务教育的基建经费来源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作了明确区分。
该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
1994年的“分税制”和2000年的“税费改革”等财政制度的出台,改革后各级政府间财力格局变了,而教育的投入体制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乡镇财力萎缩,农村教育总投入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新体制。
但是,对于大多数贫困县来说,县域经济薄弱,无力承担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
2006年,新修订《义务教育法》颁行以后,各省市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保障要求,建立了相应的统筹保障机制。
但从统筹的效果来看,现行的统筹机制有效性不强,教育经费的落实不够理想。
2.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的差异性分析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
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而广大的农村遭到忽视。
2003年9月16日,去北京参加“全国农村优秀中小学教师座谈会”的农村教师,被安排参观北京市的优质学校。
几位代表在参观一所学校之后什么也不想再看了,认为农村学校、民族地区学校与这些学校的差距实在太大,根本没法相比[3]。
从教学设施上看,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
从教学手段上看,基本上还是靠原始的“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
反观城市学校,政府动辄对一些重点学校投入上千万元的资金,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个例,如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全省唯一的一类省级示范性高中贵阳一中修建的金阳新校区,占地面积为29.3hm2,投资竟然高达4亿元。
而2002年整个贵州省的农村教育经费不过才4.5亿元[4]。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情况的公平性分析3.1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质量问题严峻师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数量、素质、结构都难以满足办学的基本要求,更难以保障教育的质量。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学历未能全部合格且职前达标率更低。
在不少农村小学和初中,职前学历达标的教师比例很低。
3.2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在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县级财政成为了教育财政,而相当一部分县由于经济原因无力支撑自身的教育财政支出,由此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从而致使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修订座谈会上,胡平平委员给所有参加座谈会的代表讲了个故事:位于安徽北部的阜南县有130万人口,按照国家标准当地的教师缺口将近4 000人,但在7年时间里该县竟然没有新引进过一个中小学教师,同时却留用了600多名50岁以上的女老师和60岁以上的男老师“超期服役”,原因就是县财政困难。
3.3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且无稳定的保障。
据山东省教育厅2004年的一份教育督导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农村教育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保障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机制。
报告称,全省还有122个县(市、区)没有将教职工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82个县(市、区)教职工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有45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尚达不到国家必保工资标准。
不少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由此,农村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代课教师队伍。
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小学代课教师1999年为81.9万人,2005年为44.8万人。
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大约有30万人,占农村公办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9%。
4结语纵观当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轨迹,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在其推行之初就非常突出,“城市优先”成为推行义务教育的无形指挥棒。
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尚不能完全推行义务教育,遑论经济文化更加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了。
通过考察我国近现代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当代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之成因,一方面,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产生初期时起,其指导思想就是基于国家本位的立场出发,而没有从所有儿童均享有受教育的普遍的、平等的权利本位的角度出发,更未能突出义务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直接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5参考文献[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8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 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校长阅刊,2005(5):8-13.[3] 杨东平.中国教育监皮书(2003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