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岭南文化起源、发展和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独立发展期(原始文化诞生—周代岭南使用青 铜器前)
典型器物:石器、几何印纹陶和骨器 地域范围:大体相当于百越文化圈的南越族、骆
越族、西瓯族所居住的地域。以此三族的原始先 民居住和活动区域为标准,即以距今12.9万年左 右的早期智人“马坝人”及其先祖和距今4万至3 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广西“柳江人”及其先祖的活 动范围为界,这是个比较模糊的界定,大体相当 于现今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所在地域。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二、百越文化圈期(西周初年—战国后期)
主要文化特征
(1)独特的器物文化风格:此期岭南文化是以青铜器和几何印纹陶为 特征,与磨光石器和干栏式建筑共存。其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夔纹陶类型文化时期,约从西周至春秋晚期;后期为米字 纹陶类型文化时期,约处于战国时期。
(2)稻作农业与渔猎经济同时并存 : 岭南农业经济与中国其他地域 农业经济一样为本地区人口主要的生活来源和生产项目,但有着 自已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特色。一是以稻为主粮。种植水稻是南越 族先民对我国南方农业的一项重要的发明和贡献。二是稻作农业 与渔猎经济同时并存。在沿海和珠江、韩江三角洲地区的贝丘遗 址发现大量鱼骨、蚌、蛤等遗存。另外,早在先秦时代岭南人就 已掌握造船技术。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二、百越文化圈期(西周初年—战国后期)
主要文化特征
(3)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中原华夏族此期内周礼盛行天下,束发加冠,彬 彬有礼。岭南越族特别是南越族则表现出崇尚勇猛、冒险的原始粗犷的精 神风貌。语言方面,岭南南越族有相当丰富的独具区域特色的越语文化。 《国语》、《说苑》、《越绝书》等古史文献中都保留了古越人语言的记 录,明显不同于中原华夏族语和楚国语言。断发文身是其最明显区别于楚 和中原华夏族的民俗,这种民俗为多数百越族所共有,至今仍能在骆越族 后人黎族妇女绣脸纹胸习俗中找到其遗存。除此外,特征最鲜明的民俗是 岭南人喜食鱼蛇蛤蚌等“腥臊之物”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风格流传 至今,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与中原饮食文化大相径庭。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独立发展期(原始文化诞生—周代岭南使用青 铜器前)
基本线索和发展阶段:大体经历从古人(早期智人) 发展到“新人”(晚期智人),继而进入母系氏族公 社,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然后在周初完成其原始文 化的进化,并产生青铜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岭南文化 确立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奠基时期,这 一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岭南文化发展的五个分期 独立发展时期 (原始文化诞生—周代岭南使用青铜器 前) 百越文化圈期(西周初年—战国后期) 汉越文化融合时期(秦代—清代中叶,大约清代顺治 “海禁”和康熙允许四口通商这一闭一开之间) 中西文化碰撞时期(清中期—20世纪中叶) 走向现代化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其二,岭南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与北方文化不同的特色。在物质文化上, 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表现出来的采集、渔猎、狩猎并重的 文化,在母系氏族公社就已产生的渔猎、狩猎、采集和锄耕农业 并重的原始农业,已区别于北方文化,种下了岭南后来多元化经 济的基因。岭南的石器、骨器,玉石器、陶器自成一格,墓葬文 化、原始崇拜、工艺艺术等等观念文化因素也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这些都是岭南在以后的发展中,吸收外来文化而永不失去自身特 色的本根。
(4)父系氏族公社。岭南约在距今4500年前进入以原始锄耕 农业为基础的父系氏族公社,但比黄河、长江流域约迟 六七百年。其代表是曲江石峡文化遗址。基本同期的有 增城余金兰寺,东莞万福庵,曲江鲶鱼转,韶关青马岗 等处遗存。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独立发展期(原始文化诞生—周代岭南使用青 铜器前)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二、百越文化圈期(西周初年—战国后期)
典型器物: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和十栏式巢居建筑 地域范围:南越族、骆越族和西瓯族居住的区域。南越
族居住地域以今广东省为主,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 中心在,中小在番禺(今广州市),西有西瓯,东有闽越, 北有湘楚、山越,南有骆越,约是秦时南海郡范围。西 瓯, (又称西越)地域在五岭以南,南越以西,骆越之东, 约是秦置桂林郡范围。骆越在粤西地区、海南岛、广西 南部及古称交趾的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约为秦置象 郡范围。
第三章 岭南文化起源、发展和扩散
Baidu Nhomakorabea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岭南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的关系 及整合 第三节 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标志着不 同文化通过交流而达到融合的发展形式的范畴。文化发展遵 循其内部结构三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互相协调发展的规律,不同类型文化相互传播并整合的规 律和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传播并整合的规律。这三条基本规律 揭示文化是通过传播,地域上由小到大,种类和内涵上由少 到多,由单调到丰富,从量变到质变而发展起来的。岭南文 化的发展正符合这些规律。其文化发展各期自然显出各类文 化的传播;或者说,文化传播自然构成岭南文化发展的各个 时期,正因为融汇多种文化,岭南文化才得以后来居上,成 为近代直至目前对全国各地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整体具有强 大影响力的地域文化。
基本线索和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此时期的岭南原始文化落后于以秦晋文化为代表的 华夏文化。但其价值和优长之处也是不可忽略的。
其一,它与秦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一样,有其自身 独立发展序列。岭南文化自马坝人开始至原始公社瓦解,是独立 发展出与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相并列的珠江流域文化的,它们 分别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独立发展期(原始文化诞生—周代岭南使用青 铜器前)
基本线索和发展阶段
(3)母系氏族公社。岭南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 的过渡阶段约在1.6万----1.2万年前,于1万年至6000前与 中原居民几乎同时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其代表是1958年 和1976年先后两次挖掘的广东南海县官山镇西樵山东麓 的细石器遗址,简称西樵山文化遗址。大致同期和同质 的有广东英德县青塘圩、始兴县玲珑岩遗址、宝安县大 黄沙沙丘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900多处新石器文 化遗存。
(1)古人阶段。大约从二三十万年前开始,其代表是 “马坝人”,与长阳人、丁村人同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的古人,是岭南人类历史上的远祖。马坝人原始群落 与中原古人原始部落分别创造中华民族早期的历史文 化。
(2)新人阶段。大约4万至3万年前,代表是广西“柳江
人”和广东“灵山人”(发现时属广东),与北京山顶洞 人、四川资阳人和台湾左镇人属同一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