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上册会变的线条说课稿教案人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美术上册会变的线条说课稿教案人美版
一、说指导思想美术教学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的学习。基于以上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将赏、画、做、玩融为一体,以游戏性为手段,强调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造型的表现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二、说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线条是点移动所形成的轨迹,由于点移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形状和特点的线条,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绘画离不开线条。线条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伴随儿童的成长,逐渐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了解、掌握、运用线造型,能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本课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条这一基本造型要素,理解感受线条的节奏感,激发他们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线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②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
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审美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对线造型活动的兴趣和热爱美术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运用线条表现动感。难点: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三、说学法指导线条是绘画艺术领域中的重要语言与工具。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身边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线的动感。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本课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在画线条、找线条、用线条和赏线条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和探究的实践中,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展示美。从导入到拓展,从欣赏罗马城市雕塑到赏析国内外著名近、现代美术家的名作,再到分析摄影作品、欣赏学生作品,各个教学环节以“会动的线条”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教学。具体教学程序由引趣导入探究学习自主创作评价展示课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1、引趣导入(画线条)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我让学生随意摆动手中的丝带,并画一画、说一说摆动丝带时发现的线条,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切入主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各样的线。紧接着,播放课件动画片片段,学生仔细观察后用手势表现看到的线条轨迹,感受动感的线。学生思考,在静止不动的美术作品中,有会动的线条吗?板书课题,引出主题:4 会动的线条。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更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愿望。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交替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探究学习(找线条)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在课件中挑选补充了近、现代中外画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老人的《青蛙和蝌蚪》、荷兰画家梵高的《星月夜》等)。作
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重点介绍敦煌壁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再造现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及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观感知到演示对象。师生在共同赏析教材和课件展示的各类作品后,共同讨论,找一找、说一说作品中哪些线条给人动感,猜一猜画者在绘画这幅作品时的心情,分析“会动”的线条是怎样“动”起来的?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等。此时,我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做小结:艺术家们常用曲线或是流动的笔触显示作品的动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积极投入,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的艺术魅力中。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示范,学生作业(用线条)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作业要求,进入创作状态,我在学生作画前采用了“演示法”。由于是线描作品,示范起来速度快,而且刚好把我要在作业中强调的要点和技法表现穿插了进去。如创作前先构思、确立主角、选取横或竖构图、注意画面线条的疏密处理等。在教师贯穿了重、难
点知识的示范后,学生大胆构思,快速创作,达到了示范环节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参与机会,展示个体智慧与小组智慧。重视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重难点,和学生共同认识、感受作品的美感,体验创新过程。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如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主角与背景的绘画顺序、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等,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会动的线条的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4、评价展示(赏线条)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在这个环节中,我尝试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参观、把最满意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过程。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点评,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能在相互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进而有效改进。在课堂上,我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