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苏州市高三语文1月新高考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苏州市高三语文1月新高考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苏州市高三语文1月新高考调研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和底线原则,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16世纪,“事实”一词最早在英语中出现,当时它的定义是:“真正发生或真实存在的事物;因此,与纯粹的推断相反,它是一种经过实际观察或可靠证据证明的特殊的真相。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成为大众传媒内容产业运作的核心,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激活了行动者的传播行为,以人为媒的传播结构随之产生,这一结构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对原有的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产生一定影响。

虚假新闻的泛滥、反转新闻的产生、新闻边界的游移以及受众的信任降低等问题,都指向了社交媒体时代真相悬置这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真相悬置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景观,与数字技术对新闻业所产生的严重威胁不无关系,并表现为多重因素结构性运作机制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新闻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和理论起点。

场域以隐喻式的抽象概念,通过关系的角度阐释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动逻辑。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个场遵循自身特有逻辑,不同位置的占据者依据掌握的资本种类和数量,运用包括惯习(性情系统)在内的各种策略进行权力斗争,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内的力量构型。

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通过收视率被经济场加以控制而难以自主的场,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

罗德尼·本森首先将新闻场域定位在其最为直接的环境,即文化生产的场域中。

2025届重庆市大足县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重庆市大足县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重庆市大足县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对夫妻的奇遇[意大利]卡尔维诺阿尔图罗·马索拉里是上夜班的工人,早晨六点下工,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天气好的时候,他也骑自行车,雨天和冬季改乘电车。

六点三刻和七点之间回到家里,正好赶上妻子艾莉黛的闹钟刚刚响过,或差一点就要响的时候。

经常是两种声响:闹钟的铃声和他迈入家门的脚步声同时闯入艾利黛的脑海里,把她从睡梦中唤醒。

清晨的觉是最香的时候,她总要把脸埋在枕头里,在床上再赖上几秒钟。

然后,她倏地坐起身来,匆匆忙忙把胳臂伸进晨衣,头发耷拉到眼睛上。

她就这副模样出现在厨房里,阿尔图罗正在那里,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空空如也的饭盒和暖水瓶,把它们放在水池里。

在这之前,他已经点好了炉子,煮上了咖啡。

有时,还差一分钟闹钟就该响了,是阿尔图罗端着咖啡走进房间,将她唤醒的。

她举起双臂,伸伸懒腰,然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

阿尔图罗还穿着风雨衣;她搂着他,根据他外衣的湿度和凉意就可以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下雨、有雾、抑或降雪;不过,她仍然要问:“天气怎么样?”而他呐,也总是半带讥讽地嘟囔一番,把一天的不快从后到前倒着数落一遍;骑自行车的归途,出厂时的天气,头天晚上进厂时截然不同的气候,干活时遇到的麻烦,车间的传闻等等。

艾莉黛忽然喊道:“天哪!什么时候啦!”她连忙把脸凑近梳妆台的镜子,嘴上噙着发夹,用刷子梳通头发。

阿尔图罗走过来,站在她的背后,瞅着艾莉黛。

他待在那儿也帮不上忙,显得局促不安。

艾莉黛收拾妥当,在走廊里穿上大衣,吻了一下阿尔图罗,打开门,匆匆往楼下跑去。

家里就剩下阿尔图罗一个人了。

他听见艾莉黛的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当这种声音消失后,他的思想又随着她疾步走在庭院里,来到大门口,行进在人行道上,然后,一直随她走到电车站。

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卷(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

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

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

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

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

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

青海省海南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青海省海南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青海省海南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电子竞技(ElectronicSports)就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

电子竞技运动就是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

电子竞技也是一种职业,和棋艺等非电子游戏比赛类似,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将电子竞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竞赛项。

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改批为第78个正式体育竞赛项。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摘编东方体育《直播观看人数破亿是否代表电子竞技走向世界呢?》)材料三:电子竞技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方向,或者拥有巨大的潜力,它所面向的需求人群,是年龄介乎16至28岁的年轻人士,而我国的年轻一代,占据着国内的大部分人口。

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积极推广电子竞技,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能够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条,创造经济增长点,第二个方面,就是带动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转型,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高耗能,高污染,同时也符合新时代的节能环保的倡议。

电子竞技是基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为器械进行的体育对抗活动。

现今主要的竞技平台有类似于个人计算机、XBOX、PS2等硬件,其中个人计算机是最为广泛的竞技平台,能够兼容更多的竞技内容。

但是我国的电脑普及率还十分低。

如果能够大力发展这项新兴的竞技体育活动,能够反向推动电脑硬件的销量,和周边硬件的需求。

在韩国,电子竞技明星,能够享受与足球明星同等的待遇,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肯定。

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海口市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它不仅自身在快速发展,而且与其他领域紧密互动、融合创新,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广泛影响。

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国家治理中的上下互动、相互协调等提供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它带来技术规范、科技伦理和社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自身也成为新的治理对象。

需及时制定规范,引导其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是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应用数据并产生新数据的强大工具。

特别是融合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诸多信息形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模型、大算力支持下可以实时完成数据分析、生成成果并即时发布,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完成面向全球的信息发布与传递,极大提高信息分析与传递效率,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高效、即时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提高治理的精准性也有较大价值。

比如,一些城市运行的数据大脑,基于人工智能强大的算法和技术,对100多种交通乱象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性,判断交通的堵点、乱点和事故隐患,并不断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有效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引发治理结构变革。

例如,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新一代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超级算力和智慧功能打造出多种多样的平台或服务界面,这将改变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以智能化、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构建起新的治理结构。

以往人们办事,需要自己找对相关部门。

福州市2020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线上适应质检试题含解析

福州市2020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线上适应质检试题含解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是论述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
B。 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 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故选C.
【点睛】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2025届湖北省稳派教育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湖北省稳派教育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湖北省稳派教育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展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为国民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会展业的发展能够为城市的其它一些相关联的产业产生更多的影响,其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城市会因为会展行业的影响而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由于会展经济的发展而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大量游客以及一些经济机构。

(摘编自何建东《会展经济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价值探讨》《科技经济导刊》)材料二:由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制定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次正式将会展业纳入服务贸易业态范畴。

在此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相继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精简审批程序等政策法规,从而扶持、引导和规范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会展产业融合成为我国会展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我国会展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

所谓内部融合,就是会展业通过服务、技术、业务等方式突破单一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会展业与其它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会展旅游、文创会展等;而会展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如农业会展、工会展;则为外部融合。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并且一直被视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促进手段,这导致了我国会展品牌塑造意识不强、国际影响力低。

尽管2017年我国会展业室内展览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会展在服务供给质量方面仍然严重落后于会展强国。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抢分模拟卷02(新高考专用)(参考答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抢分模拟卷02(新高考专用)(参考答案)

备战2024年高考考前抢分模拟卷02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C2.(3分)C3.(3分)B4.(3分)D5.(6分)示例一:是促进。

①批评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

②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③当前小说创作现状令人不满,批评家有通过写小说改变文学生态的雄心,可能为文学带来新风气。

示例二:是桎梏。

①批评家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

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③批评家写小说有可能会陷入误区,使作品思想性大于形象性。

(每点2分)6.(3分)B7.(3分)C8.(5分)】①大姐巧英和母亲设法羞辱被开除回乡的高加林,受到了巧玲和巧珍的反对,双方形成了矛盾。

②巧珍说服了妈妈,但大姐却为了替妹妹出气和家庭的荣耀,执意要羞辱高加林,矛盾被推向高潮。

③巧珍哭诉,表达对高加林的真爱和心疼,最终使姐姐转变了立场,矛盾得以化解。

(2点即可满分)9.(6分)①懂得放手与成全(原谅与宽容)。

不愿为难高加林,甚至劝姐姐放弃奚落高加林。

②理智自尊。

她知道姐姐巧英准备让高家林难堪,急忙赶来阻止。

③忠贞(道德)。

巧珍嫁给马栓后认为马栓是好人,不能伤马栓的心了。

这是她对待婚姻严肃的态度。

④善良。

对待背叛了她的高加林,她不计前嫌,找门路给他谋一份差事。

(每点2分,3点即可满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10.(3分)CEH11.(3分)C12.(3分)C13.(8分)】(1)所以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

(4分)(2)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

(4分)14.14.(3分)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超级全能生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超级全能生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超级全能生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五四”以后,富于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坛勃然兴起。

民国女性诗人长期被遮蔽,较之于同时期出生的冰心、庐隐、凌叔华等在文学史中成为经典的“五四”女作家而言,她们无疑是失语的一群,只有清末民初的吕碧城、秋瑾等女杰诗人得到不少关注。

民初闺秀幼承庭训,按传统闺阁才女模式成长起来,但她们受新时代风气影响,形成了故常与新变同在、封闭和开放兼有的新闺秀派。

政权更替与战争使得她们脱离闺阁化的生存场景,将笔触伸向民族国家的命运,开拓与发掘爱国题材,在诗词中显示出截然不同于前代闺秀的心态与心境。

作为新闺秀诗人代表的丁宁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典型,郭沫若评价她“清冷彻骨,悱恻动人”,施蛰存认为其文采“足以当帜摩垒”“过于诸大家”,但相比于同时代的女性新文学家,她和其他新闺秀派诗人一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信服与眷恋,所以她们在抗争的道路上频频回首,步履蹒跚。

她们身上处处体现着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的矛盾拉锯,成就了别具情感张力的诗词风貌。

名媛有才情和学识,出入于众多社交场合,穿梭于各种公共空间,比普通闺秀具有更高的知名度。

她们出身非富即贵,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受世家之风熏陶,甚至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

她们的诗词比闺秀呈现出更突出的商业气息与时尚特质,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

如由上海名媛陈小翠、陆小曼、李秋君、何香凝、潘玉良、周炼霞等自发组建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曾举办画展,开办专栏,刊印画册,参与慈善,是女性团体思想解放的代表。

她们未必需要倚仗诗词书画谋生,但上海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商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

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1月考试语文试题

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1月考试语文试题

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1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八定律又叫帕累托法则,最早用于描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即约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帕累托法则的核心观点是约20%的变量操纵着80%的局面,所以,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

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

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和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

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源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

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长尾理论阐释的是丰饶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丰饶世界”,这里所说的“稀缺”和“丰饶”,主要是指消费者的选择权。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一中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一中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一中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们在消费时经常遭遇一些“潜规则”,比如找搬家公司谈好价格却临时被告知要按楼层加价,买窗帘遭遇商家收打孔费等。

所谓“消费潜规则”大多是商家的“不成文规定”或所谓的“商业惯例”,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这些“商业惯例”,即使很不情愿,但通常只能被动接受。

这些“消费潜规则”实际上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问题。

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18.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8.1%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

受访者认为,装修(46.3% )、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 )领域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其他还有:电影院(22.0%)、网购(2.5%)、搬家(23.1%)、物流(16.4%)、餐饮(28.0%)、旅游(34. 8% )、影楼(18.2% )和物业(12.3% )等。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就是不明显的、不公开的、法律法规以外的规则。

“‘消费潜规则’屡禁不止,而且变得更加隐蔽。

日常消费领域往往是重灾区,比如金融保险、日用品维修和餐饮等。

”调查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64.0%的受访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41.1%的受访者会找维权部门投诉,36.0%的受访者会忍气呑声,26.7%的受访者在网上发帖指责,11.3%的受访者会向媒体求助。

面对“消费潜规则,23.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容易,59.6%的受访者觉得不容易,16.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摘编自王品芝《“消费潜规则”横行,你“被套路”过吗》,《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5日)材料二:促销套路”深、“优惠账”难算。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是“尽善尽美”。

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

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

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

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

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

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

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

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

2024年2月九省新题型卷-语文各地模考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卷区)解析版

2024年2月九省新题型卷-语文各地模考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卷区)解析版

【名校地市好题必刷·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2月九省新题型精选重组卷四(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物理学家玻尔钦曼说过,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辩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

同样,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将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亥姆霍兹或基尔霍夫的工作。

这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风格。

②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③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英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英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④狄拉克是二十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

他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

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直达深处。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我曾想将其风格写下来给我的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始终不知如何下笔。

去年偶然看到,了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我觉得用这两句诗杂描述狄拉克方程是再好没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

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海森伯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⑤可是什么是“性灵”呢?若直觉地把“性情”“木性”“心灵”“灵感”等加起来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这也正是狄拉克作风的特征。

“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⑥比狄拉克年长一岁的海森伯是二十世纪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有人认为他比狄拉克还要略高一筹。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

“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

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②“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

他发现两个人使用同一搜索引擎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同一搜索引擎上搜索有关的消息。

一位获得了该公司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

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

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

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

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

2024年南通市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南通市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南通市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调研测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向研究院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提交了本书的选题。

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我说,这个题目还需要慎重考虑。

不过,最终我的选题获得了他们的批准。

我对委员会主席悉尼·阿尔斯托姆以及另外三位享有声誉的学者永远心存感激,尽管当初他们并不看好我的选题。

这本不循陈规的论著,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在以后的四十年中竟然一再印行,既有美国的,也有外国的,其中就有这一新的汉语译本。

在此,我要感谢侯文蕙教授,感谢她熟练而精美的译文。

正是她,首先将我的名字和著作,实际上是整个环境史学科,呈现在中国的读者面前。

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

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

这种探索的深层,无疑是关于科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问题,是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诉求的合理性的问题。

几百年来,自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和尼可拉斯·哥白尼的时代起,科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革新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条上升的途径似乎已到了尽头。

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对科学的批评在不断增长。

甚至在美国政治中,左右两派的人都开始攻击科学界,将其看作邪恶、异化,甚至是危害健康的根源。

美国文化战争的所有瞄准器都将科学当成了靶子。

生态学与进化论一起,在保守派的圈内变得声名狼藉;而在其对立的激进派中,科学则被看作一个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作为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同路人,我承认的确有反对科学的理由,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凝固汽油弹、原子射线和大量的失业工人;但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某些最有学识和影响的,对暴力、偏见、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及环境破坏的批评者,正是科学家。

2024年3月九省新题型卷-高考语文各地模考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卷区)解析版(1)

2024年3月九省新题型卷-高考语文各地模考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卷区)解析版(1)

【名校地市好题必刷·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月九省新题型精选优组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佩佩教育)湖南3月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为了构建人际关系都非常繁忙,当然多半是一种功利性的交往,很少是情感的、精神性的交往,真正是情感的、精神性的交往就绝不会这么繁忙了。

还有人写书来教你怎么通过搞人际关系来获利,有一本书叫《能说会道者赢》,教你靠耍嘴皮子来获取成功。

前几天我在机场书店还看见一本书,书名叫《饭局人脉学》,真让人难受啊,心里真是鄙视啊,这种最上不了台面的恶俗习气居然冠冕堂皇地变成了一门学问,在书店里公开销售,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估计相当畅销吧。

我相信这是我们国家当今现实的反映,现在吃喝风盛行,请来请去其实都是在发展人脉,从人脉中捞取好处。

还有就是办各种各样的总裁班、商务班,办得挺起劲,商学院办,许多大学包括北大、清华也都办。

很多人其实对学什么并不感兴趣,目的也是发展人脉。

我相信一个智慧的领导者才不屑于上这种班呢,他一定是立足于自己思考和学习,用不着靠这个来提高自己,一个真性情的人也不会去上这种班,他不要发展人脉,他要真朋友。

看重外在的、功利的交往的另一面,就是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甚至害怕独处,一个人待着就觉得不对头,就会心里发慌,得赶快逃避,去做一些事务性的事情,或者去找人聊天,或者去娱乐场所打发时间,不敢独自面对自己,要逃避这个自我,我觉得很荒唐。

当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需要交往的,没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

但是我说,一个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是个可怜虫,这证明了他的灵魂是空虚的。

我自己觉得,如果我的生活中没有独处的时刻,整天在外面做事和交往,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灾难,我绝对忍受不了。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面对自己的灵魂,或者说他的灵魂是在面对上帝,这正是灵魂生长不可缺少的一个空间。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9)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9)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9)1.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随机取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场调查中常常采用这种方法B.学术研究有些需用该方法有些则不需C.媒体常常使用这些方法因而误导了大众D.人体生物学研究很少采用这种方法1.2.文章提到四种组合:①非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A.③④B.①④C.②④D.②③1.3.文章认为“随机分配”不同于“随机取样”的关键在于(A.被试机会相等地被分在实验组或控制组B.采用掷硬币或数字表格这样的随机方法C.实验人员分配被试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D.所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关联1.4.填入文章中划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A.南辕北辙B.泾渭分明C.本末倒置D.大相径庭1.5.这篇文章主要强调的观点是(A.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是不同的概念B.科学研究与媒体调查的方法差别很大C.“真实验”必须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D.随机取样与科学研究并无很大关系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

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

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

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通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

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

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

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

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

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名校高三下学期4月复习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名校高三下学期4月复习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名校高三下学期4月复习调研语文试卷2023年4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算法是指计算机为了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预测推理。

当前,算法技术广泛融入线上线下的各种应用场景,在提供各种便利性的同时,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算法作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算法自身不会对人们造成直接的危害,一般是通过算法的运行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带来影响,算法作恶背后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和尖叫效应等。

回声室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简单,但也在无形中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使得人们更重视跟自己的假设或信念一致的事例。

目前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用户的搜寻结果,进一步提供内容相近的网络信息,这种让人产生“挠到痒处”的心态反而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当我们越喜欢看某一类的文章,算法就越会更多推送类似的内容,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加深自己原本的想法,即便自己原本的想法可能并不都是正确的。

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一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内容,久而久之,会陷入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

信息茧房会加剧网络用户群体的极化,群体内的成员与外部交流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因为拥有相似的观点和看法,内部趋同的特征愈发显著,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并诱发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互联网平台的功能设置中,有时为了规避用户的反对,将一些体现个人自主性的设置隐藏很深,一般用户面对眼花缭乱的设置,很多情况下只能接受系统的缺省设置,将自主性完全交由平台。

这种情况下,个体会不自觉地陷入平台算法推荐的信息中,对推荐内容感到高度满意并很难感知到自身的信息受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
盛洪
①当人们谈论生命起源时,总会惊叹于其实现的概率极低,于是有人就借此证明,如果没有一个有超级智慧的有意设计,怎么会这样呢?
②然而,实际情形可能正好相反。

生命形态的成功概率非常之小,比如只有一百万亿分之一。

这个超级智慧怎么发现这么小概率的知识呢?一是随机地试验,直到碰到那个对的知识。

二是先构想一个生命形态的结构,然后依此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筛选,在这一百万亿种可能性中筛选,先筛掉9999/10000,于是就剩下一百亿种,再在这里边随机选择。

哪种更有效率?
③初看起来,后一种方法似乎更有效。

若真知识就藏在经程序筛选过的一百亿种可能性中,即使对选中的可能性再做随机或顺序的选择,也是对一百万亿可能性进行完全随机选择效率的一万倍。

然而,如果真知识并不隐藏其中,人们就永远失去了找到真知识的机会了。

而如果人们再设计一个筛选程序,在上一次筛选过的可能性之外进行选择,这就与全面的随机选择没有区别了,而这也许会比上一种方法幸运时要慢一万倍。

④若要使筛选程序有效,最好要知道被寻找的潜在知识是什么,但这是个悖论,因为这正是要找的对象。

所以,人们认为是刻意的筛选,在大自然看来只是一种随机选择。

我们把全面随机地选择称为“中性的选择”,那么所有人为设计筛选程序的选择都是“非中性的”。

这意味着,一种筛选程序是远离还是靠近真知识,也只是一种随机概率。

所以平均而言,刻意的筛选不会比随机选择更有效率。

⑤既然找到真知识如此之难,近代以来的科学探索难道不是刻意寻找吗?不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吗?但是,已取得成功的科学只是在简单系统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是因为简单系统的可能性规则的数量较少;二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可直接观察到现象的知识。

实际上,科学家们也是经过多次失败和曲折后,才找到真知识。

这一过程,在大自然看来,其实是
随机的。

⑥而某些复杂系统的基础规则数量则是个天文数字,是无法计量的,按顺序逐个实验显然行不通。

沃尔夫拉姆设计过一个自动搜寻巨大数量的移动元胞自动机可能规则的程序,加入他期望的各种参数,很快搜索了一百万个可能规则,接着是一千万,最终“一无所获”。

而去掉参数后不久,他就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结论。

这证实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

⑦即使在极简的行为规则方面,只要不能直接观察到,人们也不能通过理性设计比随机选择更快地在大量可能规则中寻找到真知识。

比如在人类社会这种有机体中,迄今没有一样规则或制度是人造的。

反过来,即使依据这些规则形成了某些有机体或自组织,如市场、村社或社会秩序等,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它们的起源,也是无法知道当初的基本规则是如何被发现的,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的。

这已经足以令人相信,人类社会绝大多数规则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

⑧任何一种生命类型的形成都像是中了万亿大奖,概率极低。

人类如果按顺序去找,要耗费上亿年时间;而“理性地”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结果会比随机的选择还要差。

然而,这样费时恒久的工作可以让大自然去做,大自然有的是时间。

在宇宙这个巨大的实验场上,在万亿个不同地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随机的选择,由于是随机的,就相当于同时进行万亿个实验。

虽然,绝大多数、接近全部的实验都失败了。

但经过相当长时间,一个随机选择成功了。

成功的行为从时间角度看就会呈现出有序的结构。

⑨生命有机体的演化,同样遵循这最简单的元规则。

比起没有生命的个体,生命体在选择时行为规则的复杂度增加,行为规则的可能性也急剧增加。

从最简单个体到最复杂的生命之间,有很多层级,而每一层次的随机选择中,也只有偶然的一两个行为是有效的,从而被肯定和持续下去。

采用此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发展起来。

⑩如果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理性还有什么用呢?首先最重要的是,恰是理性让人知道“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这是最重要的知识。

除此之外,理性还能做什么?第一,对简单系统的行为规则进行探讨;第二,对简单系统本身进行模仿;第三,对有机体已经显现的行为规则进行探索。

⑪那么,证明了随机选择可以生成人类,那些潜藏在亿万可能性之中的真的行为规则又是谁安排的呢?这仍是一个更大的谜。

那藏在后面的自然法也许人类永远不能知道。

因而,证明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后,人们仍应保持敬畏。

3.第④段中的“悖论”在文中具体是指 。

(2分)
4.下列选项属于本文所说“随机选择”的一项是( )。

(3分)
A.证券市场的结构及时间的波动序列的整体形成过程。

B.某位科学家提出假说后进行求证或证伪,发现知识。

C.农民种植树木,通过嫁接技术改变植物本来的性状。

D.人们从各种媒介的旅游信息中选出自己满意的产品。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比动植物形成的规则系统更复杂。

B.随机选择是从无数规则中挑选出最优的一种行为规则。

C.若生成规则数量非常巨大,真知识被发现的概率会很低。

D.在逐层演化中,未采用有效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死亡。

6.第⑥段中用沃尔夫拉姆设计程序的这个例子来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4分)
7.文章是如何紧扣标题中的“更”字展开层层论证的,请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3.设计筛选程序设计目的是为寻找真知识,与实现筛选程序的有效最好是先知道真知识这一前提是相互矛盾的。

评分说明:矛盾双方各1分。

4. A
5. C
6.
示例一:充分,观点要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好。

在这个例子中,加入“参数的设置”代表着理性选择,但最后却失败了;(1分)去掉参数“自动搜寻”,代表随机选择,结果很快发现了结论;(1分)随机与理性选择结果形成鲜明对比,证明了观点。

(1分)这是一个典型事实,元胞机数量规则巨多的特点,例子体现了科学性。

(1分)因此论证是充分的。

示例二:不充分,观点是要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好。

在这个例子中,加入“参数的设置”代表着理性选择,但最后却失败了;(1分)去掉参数“自动搜寻”,代表随机选择,结果很快发现了结论;(1分)然而元胞机的规则数与大自然的系统规则数无法相提并论;(1分)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虽是事实,却是孤例;
(1分)例子专业性太强,不利普通读者理解;(1分)所以论证不充分。

评分说明:充分不充分不给分,理由1点1分。

7.本文处处将“随机选择”与“理性选择”两种观点进行对比,以突出前者的有效性,以此体现“更”字;在开头提出论题,“哪种更有效”,聚焦“更”;接着在假设理性选择的有效性后,对其成立条件进行了评估,质疑其效率,在对比中论证了“更”;然后,厘清科学探索与理性选择的关系,指出科学研究过程从自然角度看实为随机选择;在此基础上,从复杂系统和极简行为规则两方面,都将随机选择与理性选择进行比较,突出“更”;又从生命类型的形成与演化角度,用大自然随机选择的事实,证明“更”字;文章没有单方面论证随机选择的效率,而是处处有反驳意识,从而得出“更有效”的结论。

评分说明:6个点,1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