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薪酬制度的八大难题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国有企业是国家掌握的重要经济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却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难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展开探讨。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涉及到的对象较多。
国有企业员工众多,由于历史原因,薪酬水平差异较大。
一方面,一些员工长期以来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改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可能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一些员工的薪酬水平过低,无法吸引和激励人才。
在薪酬制度改革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让改革符合大部分员工的利益,是一个难题。
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需要与其他绩效考核指标相结合。
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大多是基于工龄和职位等级来确定薪资水平的,缺乏绩效导向。
而现代企业薪酬制度通常会将个人绩效考核与薪资挂钩,在业绩好的员工薪酬上涨,业绩差的员工薪酬下降。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缺乏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绩效评定的怀疑等。
国有企业薪酬改革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对国有企业特殊性的理解。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薪酬改革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更是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国家形象的问题。
任何一步改革都需考虑到舆论的压力和对国有企业特殊性的理解,否则可能会引发公众舆论的抵触和对国有企业的负面评价。
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的绩效指标和评价体系,以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
加强对绩效考核的公开透明度,防止人为操控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发展,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优化薪酬分配方式。
在设计薪酬制度时,要兼顾公平和激励机制,合理确定薪酬差距。
在改革中可以逐步引入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根据员工的贡献和市场价值确定薪资水平。
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1. 薪酬高度集中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往往存在薪酬高度集中的问题,即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对较高,而大部分员工的薪酬相对较低。
这种集中现象导致了薪酬分配不公平,容易导致员工的积极性降低。
2. 不公平在国有企业中,薪酬往往与职位紧密相关,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高于普通员工,这种差距容易引发员工之间的不满和矛盾。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政策性原因,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容易导致员工流失。
3. 缺乏激励性由于薪酬激励机制过于简单,普遍采用的是固定薪酬制度,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
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提高企业绩效起到的激励作用较弱。
4. 激励内容单一国有企业在薪酬激励机制中,往往只关注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员工能力、贡献和潜力的激励。
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不利。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针对国有企业薪酬高度集中的问题,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在相同工作岗位上,不同员工之间薪酬的合理差异。
可以根据员工的职务级别、工作能力、绩效表现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薪酬标准,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努力工作的动力。
2. 加强薪酬公平性的管理为了解决薪酬不公平的问题,国有企业应该加强薪酬公平性的管理。
可以通过定期进行薪酬调查和薪酬福利比较,确保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市场相适应,避免员工因为薪酬差距过大而流失。
3. 引入绩效考核机制针对薪酬激励缺乏激励性的问题,国有企业应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将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直接挂钩。
可以根据员工的绩效表现,给予相应的薪酬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多元化激励内容为了解决薪酬激励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国有企业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激励内容。
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方式,给予员工能力和贡献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困境与应对策略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困境与应对策略引言: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传统的国企薪酬制度往往过于僵化,缺乏竞争性和激励机制,导致了效率低下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必须不断推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诸多困境。
本文将分析当前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1. 规模庞大、组织复杂。
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组织结构繁复,给薪酬制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制定一致的薪酬制度标准和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
2. 利益关系复杂、矛盾突出。
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博弈,包括企业管理层、员工、股东以及政府等。
各方对薪酬制度改革的期望和利益诉求往往相互冲突,导致改革推进的困难。
3. 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未能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这使得企业在具体改革操作上遇到很多困惑和阻碍。
4. 经济效果递减。
一些国有企业在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后,由于没能推动企业效益提升,导致员工对改革的预期落空,进而影响改革进程。
二、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应对策略1. 完善改革政策法规。
政府应加强对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范薪酬的制定、调整和分配程序,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2. 优化薪酬结构。
对于一些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员工薪酬水平,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效益不佳的企业,则要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加强绩效考核,激励企业员工克服困难,提高企业效益。
3. 推进绩效考核机制改革。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薪酬与绩效直接挂钩,逐步取消以权力和资历为依据的薪酬决策机制。
通过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激励员工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4. 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国有企业要借鉴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次薪酬制度的改革。
但是,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面临了许多问题和困境。
一、困境1.薪酬福利待遇过低。
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以公平、共同富裕为宗旨,保障员工的生活稳定和平等,但是也导致企业薪酬待遇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2.薪酬等级不清晰。
由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优越性,各部门之间的薪酬等级不够清晰,员工难以在岗位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过去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主要以政绩为主,关注的是企业整体的发展和政治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表现,导致人才流失和员工的工作动力下降。
二、出路1.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薪酬体系。
国有企业应该注重考虑市场需求和人才供需关系,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以竞争性激励为核心,让员工薪酬与业绩挂钩,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2.注重薪酬等级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国有企业应该保障基本薪酬待遇的公平性,同时注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等级科学性和合理性,给员工提供公平和发展空间。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客观衡量个人和团队的贡献和表现,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4.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
国有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包括社会保险、住房补贴、节日福利等,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保障。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需要跟随市场需求和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注重灵活性、科学性和公平性,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国企薪酬存在的八大问题
国企薪酬存在的八大问题国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关键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将大量的资本、资源、经营权力授予了国有企业,这就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有企业兼有企业和公共组织的双重特点,这是我们思考国有企业薪酬改革问题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然而,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恰恰是走到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和水平,相对突出的矛盾、容易解决的矛盾都已经解决了,改革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深水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加深刻,解决起来也更为艰难。
这,就是今天国企薪酬改革所面临的现实。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着八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付薪依据不明确。
多年以来,国有企业的付薪依据主要是行政级别,兼顾资历;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的提出,职称、学历也逐步跻身为分配要素;竞争的加剧使得大部分企业开始将绩效也作为分配要素之一。
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和愿意说明,为员工付酬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很多企业都会模糊地回答;根据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根据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而什么是价值、如何评价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又是说不清楚的事。
现代薪酬理论的付薪依据非常明确,就是为岗位价值付薪、为能力付薪、为业绩付薪,而真的要把这个理论摆出来,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可能会伤害老员工的感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这也是许多国有企业不能旗帜鲜明地亮出薪酬主张的原因。
(2)通道单一,等级观念主导分配。
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声称在薪酬分配中考虑了级别、年功、职称、学历、绩效等多种因素,看起来好像已经非常科学,但仔细推敲会发现,级别仍然是分配的主导要素。
因为,基本工资、福利都是跟级别挂钩的,绩效工资的基数往往也是按照岗位级别划分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科级”干部当了经理,结果比“处级”干部的收入还要高,这种现实大部分国企干部是难以接受的。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国有企业是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力量,薪酬制度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薪酬制度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制度落后、僵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铁饭碗”、“平均主义”的状态,薪酬水平较低,激励机制不足,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薪酬制度与企业业绩、员工贡献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2. 分配公平性难以保障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分配公平性难以保障。
传统的薪酬制度以平均主义为核心,员工薪酬大多按照时间长短和职务等级来确定,而缺乏对员工绩效和贡献的充分考量,导致部分员工工作成绩突出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激情。
3. 缺乏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还在于缺乏市场竞争力。
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激励机制不明确,难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
这无疑加大了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4. 利益诱惑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利益诱惑。
在薪酬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员工普遍存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甚至出现薪酬分配不公、以权谋私的现象,导致薪酬制度改革陷入困境。
1. 引入市场化薪酬机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出路之一是引入市场化薪酬机制。
要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业绩和贡献,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员工的绩效水平给予相应的薪酬回报,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 建立激励机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出路之二是建立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培训、晋升和薪酬等多种方式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 薪酬差异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出路之三是实行薪酬差异化。
国企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国企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问题一:薪酬公正性差。
在一些国企中,薪酬制度往往存在公平和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员工普遍感觉薪酬分配不公平,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解决策略:1. 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
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和分配规则,考虑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贡献、岗位难度等因素,确保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 提高薪酬透明度。
向员工公开薪酬制度和标准,让员工了解薪酬的构成和分配方式,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员工对薪酬制度的信任。
3. 加强薪酬差距的管控。
合理控制薪酬差距,避免高层管理人员薪酬过高,与基层员工薪酬差距过大,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
问题二:薪酬与绩效不匹配。
一些国企中,薪酬与员工的绩效表现没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导致员工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奖励机制,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
解决策略: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根据国企的业务特点和员工工作岗位,制定符合实际的岗位评价指标和绩效评定标准,确保绩效评定科学公正。
2. 将薪酬与绩效挂钩。
将员工的绩效表现直接关联到薪酬的增长,引导员工通过提高绩效来提升薪酬水平,增加员工对于绩效的关注和努力。
3. 提供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
为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让员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提升薪酬的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
问题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一些国企中,激励机制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薪酬为主,缺乏其他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激励需求。
解决策略:1. 引入非经济激励措施。
除了薪酬激励外,国企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工作自主权、荣誉奖励等非经济手段来激励员工,满足员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激励需求。
2. 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
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绩效的员工,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确保激励的有针对性和差异化,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动力。
3. 建立员工参与激励决策的机制。
通过员工参与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提高员工对激励措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增强激励机制的效果。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在传统的国企管理模式下,薪酬普遍规模较低,导致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存在缺陷,薪酬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导致薪酬分配不合理、员工责任心不足、敬业精神不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需要在薪酬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1. 惯性思维障碍国有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重视长期稳定,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精神。
许多企业领导在薪酬制度改革方面存在惯性思维的障碍,难以接受新的制度和新的方法。
2. 养老向劳动力投入不足由于国有企业多年来注重稳定经营,大量资金投入于养老和福利等方面,较少的资金用于增加劳动力投入。
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员工薪酬普遍偏低,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3. 没有市场引导价格由于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地位,没有市场引导的价格形成机制,薪酬水平没有强烈的市场化需求,难以确立公平、公正、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4. 缺少竞争机制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出现的问题在竞争机制上有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国有企业拥有垄断性地位,员工的薪酬将不会因为努力工作而提高,而是由晋升的流程和年限来决定,员工在这种情况下缺少了动力。
1. 强化薪酬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应该改善薪酬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
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职业阶段,采取差异化的薪酬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薪酬评价机制,使员工的薪酬与工作表现相匹配,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基于市场化的薪酬体系。
市场需求可以成为员工薪酬上升的重要动力。
如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薪酬水平,那么员工就会更有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需求,更容易成为一个由高薪酬引导的人才,培养企业核心人才。
3. 建立员工管理与晋升制度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企业应该建立优秀员工管理与晋升制度,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晋升和薪酬加薪方案。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运营方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而薪酬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和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改革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何突破这些困难成为了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传统的薪酬理念束缚: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上采取的是按级别和工作年限来确定薪资水平的模式,导致了员工的薪酬与实际工作贡献不相匹配,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2. 收入分配不合理:国有企业在薪酬分配上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合理现象,高管和核心员工的薪酬远远高于一般员工,导致了薪酬差距扩大,企业内部的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3. 体制机制限制:国有企业所处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在薪酬制度改革中需要面对许多限制,如行政干预、薪酬标准的刚性约束等。
这些限制使得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改革上难以突破。
4.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国有企业员工队伍中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员工缺乏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这使得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改革中面临重重困难。
1. 突破传统薪酬理念:国有企业应该突破传统薪酬理念的束缚,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贡献和市场竞争情况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
2.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国有企业应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薪酬差距,增加一般员工的薪酬水平,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国有企业应该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的限制,实现薪酬制度改革的自主性和市场化,减少政府的干预和行政干预。
4. 培养员工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员工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 建立薪酬制度改革长效机制: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薪酬制度改革长效机制,不断总结和改进经验,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推动薪酬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
在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中,困难重重,但是只有突破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薪酬制度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困境与应对策略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困境与应对策略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利益分配不均。
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国企存在着多重利益关系,包括企业管理者、职工代表、政府以及股东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导致利益分配不均。
有些高层管理人员获得了高额薪酬,而基层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却相对较低,这种不公平现象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
2.制度刚性约束。
由于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起步较晚,制度的刚性约束较强,很难通过一次性变革来解决问题。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需要在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这就需要国企管理者对制度改革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
3.缺乏有效考核指标。
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绩效考核指标不准确、考核结果不公正的问题。
这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绩效水平。
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需要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的薪酬标准,使薪酬与员工能力和工作贡献相匹配。
还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薪酬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内部治理和监督。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需要强化国企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效率,确保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职工代表会议等机构的有效运作。
还应加强对国企高层管理者的监督,防止薪酬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3.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和激励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给予员工晋升机会、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的应对策略,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然而,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合理、僵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对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
然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各方面要切实做好配合和保障,才能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一、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1. 利益分配、权力与职称体系的关系复杂国有企业内部人员的薪酬、福利往往与企业的产出、业绩成正相关。
但是,由于一些管理措施上的缺失,公司内部存在着职场金字塔结构,内部人事管理已经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而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企业内部深度不够的问题,重用一些职位和职称较高的员工相对普遍。
而在改革国企薪酬制度时,权力分配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权力分配问题如何解决是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
2. 传统的从众心理难以打破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员工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不同地区的员工观念差异更严重。
这种从众心理与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紧密相关,无论处于哪种立场,都无法理解不同观点,这对企业的改革发展非常不利。
3. 原有岗位工资体系既是制约又是福利国有企业的岗位工资体系主要是通过层层级别切分和分配来实现薪酬制度的平稳运行。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方式已经快速落伍,而如果想要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岗位等方面的权益纠葛,岗位工资的调整也会员工对薪酬制度改革的反弹贡献一份权益的保障,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不过,如何平衡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关系,是企业在改革薪酬制度时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措施1. 不断深化改革目前,从国家政策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并不是一套一揽子方案,而是要注重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使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逐步与市场接轨。
2. 从内部治理入手在改革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时,对于权力分配这一问题,需要从内部治理入手。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包括意识形态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利益格局障碍等。
本文将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意识形态障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即传统观念中的“平均主义”。
在国有企业长期实行的“铁饭碗”制度下,员工的薪酬一直与工作绩效无关,导致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益低下。
面对意识形态的障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首先需要触及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全员的理念转变。
意识形态的改革需要对员工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薪酬观念,促使员工认识到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二、体制机制障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还会遇到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这主要表现在对现行薪酬制度的依赖性。
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会面临来自体制机制的束缚,例如一些部门和企业可能会因既得利益而逆反薪酬改革。
改革的进程还可能因薪酬改革所需的体制机制创新而受到影响。
解决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改革薪酬制度的同时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克服对现行体制机制的依赖,建立班子激励、员工分享、绩效奖金等多样化的薪酬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利益格局障碍在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过程中,管理层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导致薪酬改革陷入僵局。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往往受到现行薪酬制度的维护,导致他们对改革提出异议。
面对利益格局障碍,国有企业需要在薪酬改革中平衡好各方利益,建立公平的薪酬分配机制。
企业管理层需要对员工的实际贡献给予应有的激励,同时管理层本身也需要接受薪酬改革带来的挑战,主动投入薪酬改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重重,但并非不可逾越。
只有在克服意识形态、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等障碍的基础上,国有企业才能够顺利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国有企业的实际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主要探讨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1、薪酬标准不科学合理在国有企业中,不同的部门职能不同,人员层次也不同,但薪酬标准往往不科学合理。
很多员工同样工作努力,但工资水平却存在巨大差距,这就导致了员工之间的不满和不公平感。
由此引发了员工流失的风险,企业内部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2、薪酬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化在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很多企业采用的是过于简单化的管理方式,没有利用到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价值,也没有对员工表现进行量化评估。
因此,在员工选拔、升迁和奖惩上,全都存在非理性性问题,一些未经锻炼、无实力的人反而能够快速晋升,而有一些业绩很好的人却很难获得晋升机会。
3、员工培训不足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对于员工的培训往往存在不足。
企业忙于生产经营,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关注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这就导致了员工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同时也限制了员工自身的发展角度。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企业应该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职能和层次适当提高薪酬水平,保证员工的工资收入有合理的空间。
其次,企业应该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员工的绩效对其薪酬进行调整奖惩,避免出现员工待遇不公等问题。
2、尝试激励型薪酬管理激励型薪酬管理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员工有更多的积极上进的表现,对企业产生更好的效益。
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能力、知识和贡献进行充分发挥,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使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加强员工教育培养在国有企业的薪酬改革中,加强员工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应该从员工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出发,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提高个人素质,把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为企业培养出更加高素质的人才。
国企改革薪酬制度的八大难题
国企改革薪酬制度的八大难题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处于正在进行时..本轮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加快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确定机制;合理确定薪酬水平;规范福利性待遇;健全薪酬监督管理机制..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究竟何去何从;如何通过薪酬制度改革;促动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国企薪酬管理的八大难题定薪基础有失科学——确定企业薪酬水平的基本依据应当以“价值”为导向;以价值贡献作为基本的定薪依据..当前国企定薪基础中;典型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之一:企业价值分配水平与价值贡献水平不匹配..现象之二:以“职务”定薪的思维仍然普遍存在..现象之三:“以岗定薪”和“以人定薪”的冲突和矛盾..收入结构乱象丛生——当前国企负责人、职工收入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收入结构极其复杂;实际收入远大于名义收入..二是收入结构极其简单;保障性和激励性导向不清..在收入结构不规范的情况下;无论从保障性还是激励性角度;都无法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励手段严重匮乏——在国企薪酬管理体制中;各类激励手段的实施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绩效评价困难..二是国有企业采取中长期激励手段的难度较大..三是缺乏激励调整空间..正如前所述;既要考虑到效益问题;又要考虑到稳定问题;还需要兼顾内部公平问题;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造成很多国企激励来源的想象空间比较小..薪酬水平有失公平——近年来;关于国企员工收入过高、收入结构不合理等声音越来越多..事实上;如何做到国企薪酬收入水平客观公平;是对国企薪酬改革的最大挑战..从内部公平性上来讲;合理确定不同层级员工收入水平差距是关键..但是实际在分配过程中;又不得不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以级别论高低..从自我公平性上来讲;关键要建立与员工价值创造能力与价值贡献水平之间的关联..然而在很多国企中;这种关联性并没有完全建立;即使没有显着贡献;收入水平也不会降低;即使工作再出色;收入水平也高不了多少;长久下去;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无过即是功”的氛围实属正常..绩效评价基本失效——国企近年来一直在强化绩效管理;例如;引入EVA考核;加大市场化效益考核力度;推行全员绩效管理等..但是从实施效果上来讲总是不尽如人意;造成企业薪酬总额预算与核定、内部薪酬二次分配等缺乏评判依据..在我接触过的国有企业中;几乎所有的绩效问题都集中在“考核指标”设计上——无法量化、无法考核、无法评价..事实上;国企面临的评价难题并非在于考核指标;首先在于绩效文化..曾经有一家国企的管理人员问道:“我们被要求实行绩效考核;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推行;怎么办”最后不了了之;考核变成了名义;对企业的牵引、改进、提升、激励效用的发挥成了空谈..动态运行缺乏规则——薪酬体系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动态运行;即依靠分配与调整机制..国企薪酬分配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浮动规则分配..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即使浮动部分有明确的分配标准和分配规则;最终也造成浮动变成固定;缺乏激励性..二是由于薪酬结构不合理;造成即使浮动也不能太多..三是“平均主义”思想在很多国企中仍根深蒂固;员工收入水平之间不能差距过大;这种差距的控制往往通过浮动部分的分配“找平”..薪酬管控左右为难——国资委对国企薪酬管控主要包括薪酬总额管控和国企负责人薪酬管控两个方面..从国有企业自身来讲;内部薪酬管控方式不一而同;薪酬管控模式与企业业务开展方式和组织形式有关..基于传统的管控理论;薪酬管控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总额管控模式和职能管控模式..前者的基本运行方式是通过制定总额核算规则和二次分配规则;通过核定薪酬总额;并监督二次分配执行过程的方式;即采取“管而不控”的思路进行薪酬管控..后者的基本运行方式是直接核定到个人并进行薪酬分配..国企内部面临的薪酬管控问题突出表现如何在固化与弹性之间取得有效平衡..“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很多国企管控机制的真实写照;久而久之;“固化”变成了“僵化”;“弹性”变成了“失控”..企业观念亟待转变——薪酬体系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过程..经常有企业负责人问我“薪酬管理体系能管几年”之类的问题..客观来讲;薪酬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决于企业价值管理理念;如何做到“向价值创造大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如何做到“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的动态运行;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然而;国企薪酬改革中;由于企业固有的管理惯性思维等原因;导致薪酬管理变革推进举步维艰..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坚持如下五个导向:规范化导向..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遵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薪酬管理体系;结合有关薪酬制度改革要求;明确企业负责人和中基层员工的薪酬策略;严格规范薪酬体制与薪酬结构;建立与行业特性、经营效益和市场特点相匹配的薪酬水平;构成规范化薪酬分配与调整机制..价值化导向..以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贡献水平为基本评判标准;形成企业薪酬水平与效益水平挂钩、企业负责人收入水平与业绩贡献挂钩、员工收入水平与任职能力和绩效水平挂钩的“三挂钩”机制;建立岗位、能力、业绩三要素薪酬决定机制..通过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价值创造意识;提升经营效益..差异化导向..围绕薪酬管理规范化结构;结合各类业务特点;构建企业分层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等级员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管理策略和分配办法..充分考虑市场化因素;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公平性..系统化导向..规范企业薪酬管理基础;以业绩最优化为目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薪酬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成长牵引、人才吸引与保留;促动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与质量不断优化;带动各项管理机制持续改进;推动国企改革有序进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合规性导向..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旨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在体系变革过程中;必须要遵从相关政策、规定要求;消除薪酬分配“盲点”..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系统化方案任何一家企业;薪酬变革都不能按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思路..薪酬体系的运行;也从来不是靠一套薪酬管理制度自身能够完成的;而是要从系统性角度;综合考虑与薪酬管理相配套的各项管理职能..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也是如此..分层分类的薪酬基础体系以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创造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运营方式;构建分层分类体系;去除“行政化”;强化“市场特性”;夯实薪酬管理基础..一是岗位价值系统..岗位价值反映从企业角度出发对价值创造能力的评判..虽然岗位作为价值创造能力评判基本单元的理念已为绝大多数企业认同;但是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中;仍是亟待修正的一个基本前提..岗位价值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岗位设置与分析、岗位定编设计、岗位等级设置等三项内容..二是员工能力系统..员工能力系统是指以企业业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界定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资格条件;由此为员工发展、能力培养等提供依据;同时为企业打造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的人力资源队伍奠定基础..员工能力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回答如下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能力”..2“能力标准的开发对象是谁”..三是分层分类系统..岗位价值系统和员工能力系统;最终落实到与薪酬管理体系的接口上;表现为企业的分层分类系统;即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员工;根据其岗位重要程度或能力等级差异性要求;确定薪酬管理职能体系..分层分类的主要意义;是科学界定定薪基础;解决定薪依据不明确、定薪标准与价值定位不匹配等问题..动态运行的薪酬职能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设计既要遵循结构化框架;同时必须要建立动态运行机制..从国企目前薪酬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上来看;既面临着规范化问题;同时面临动态性问题..因此;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必须要综合考虑六项关键要素:一是薪酬策略..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范企业负责人收入结构和薪酬水平..而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负责人收入水平的影响..从对政策要求的解读上来讲;“降薪”似乎成为主题..事实上;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应当以规范薪酬结构、明确付薪标准、规范分配过程为核心主线..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国企必须对企业业绩来源进行客观分析..国企薪酬总额策略应当以企业经营业绩目标为制定依据;并参考外部市场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二是薪酬体制..常见的薪酬体制主要包括年薪制、岗位绩效工资制、计量计时或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项目工资制、能力工资制、协议工资制、中长期激励等多种形式..以企业负责人为例;意见中明确指出;央企负责人薪酬采取年薪制;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等三部分构成..企业负责人收入来源于整个企业经营状况;其价值评价方式源于企业业绩目标的完成情况..具体到企业薪酬体制设计过程;薪酬体制的设计必须与员工特点相结合;即以分层分类为基础;根据业务性质和价值创造方式来制定差异化薪酬体制..三是薪酬结构..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明晰薪酬结构;消除“隐性、模糊的收入项目”;规范分配结构..薪酬结构设计的重点;首先是要基于薪酬体制;规范各类薪酬体制下的薪酬结构项目;以及各部分薪酬结构项目的设立依据..其次;薪酬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类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在保障性和激励性、短期性和长期性之间取得平衡..最后;在薪酬结构设计中要建立起各部分薪酬结构项目的分配依据;做到各类结构项目含义明确;界面清晰..四是薪酬标准..薪酬体系设计中;绝大部分员工关心的就是“能拿多少钱”;也即薪酬标准问题..前述分析国企薪酬管理问题时提到;薪酬标准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公平性要求..因此;也就意味着要从市场情况、企业内部分配情况;以及个人价值评判三个基本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水平层次..五是薪酬分配..薪酬分配如果是简单地“发工资”;就会直接影响薪酬体系运行效果..薪酬分配的基本前提是要明确各类薪酬项目的分配标准或者分配规则..在大多数国企薪酬分配中都包含两种方式:总额分配和员工个体分配..总额分配模式多数情况下针对集团型企业比较适用..员工个体薪酬分配模式;多种情况下比较适用于职能管控模式的企业;此种分配模式设计的核心;是要落实各级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员工薪酬分配提供客观依据..六是薪酬调整..事实上;很多国企每年都会对员工薪酬水平进行一定的上浮..然而很多情况下;员工“感觉不到工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契约无效”..企业明明给员工涨了薪水;但是员工却没有感同身受;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并没有把工资涨到“该涨的地方”;好钢用错了地方;刀刃再怎么磨也不会锋利..薪酬调整是驱使薪酬体系动态运行的重要举措;要以保持薪酬体系整体运行规则为基本前提..因此;薪酬调整应该兼顾到两类情况:其一;针对企业的薪酬总体调整..其二;针对员工的薪酬个体调整;调整的基本依据是员工价值创造能力改变和价值创造水平变化..系统联动的薪酬协同体系薪酬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依赖于与其他管理职能的联动..其中;主要的关联系统包括绩效评价系统、员工发展系统、企业文化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是建立以企业业绩目标为导向的全过程绩效闭环管理..国企绩效评价系统构建应当围绕三个重点展开:一是绩效管理过程..过程管理是实现绩效管理由“事务性”向“管理性”转变的关键手段..基本思想在于;将绩效管理层层落实;避免将企业绩效管理责任集中于单一的组织或个人;打破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考核;实现“面对面”考核..在绩效考核周期结束之后;公司考核各部门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由各部门根据目标责任书进行追责;由此形成“网状”绩效考核模式..二是考核指标落实与评价..一般来讲;国企绩效考核指标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需求;也有上级单位要求;还要受到相关政策、规定的约束..很多国企考核指标的维度、数量非常多;相应的也很难区分出孰重孰轻;并且多数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分解与落实..在考核指标落实过程中;首先必须对企业级指标进行类别分析和逻辑分解..其次要坚持双向沟通的基本原则;指标确定过程本身即是达成一致的过程;一般的国企相对来讲更加强调等级思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加强调横向、纵向的协同性..再次是老生常谈的量化考核问题;“无量化不客观”..过分强调量化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转化为“可衡量”性的思维;就可以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可衡量指标..三是绩效管理的应用..在与薪酬管理体系结合过程中;绩效管理主要应用于:第一;在薪酬分配环节;以绩效结果作为企业薪酬总额核定、组织单元薪酬额核定、员工薪酬分配的依据..主要解决方案在于建立各类薪酬结构项目的分配规则;尤其是“浮动部分”的分配规则..第二;在薪酬调整环节;应当建立绩效结果的短中期应用机制..着力点在于将中长期绩效结果作为反映员工持续价值创造能力的评判依据;与员工薪酬调整挂钩;打造“能升能降”的动态运行机制..员工发展系统..员工发展系统是解决国企“能上不能下”问题的重要机制和手段;既要建立员工发展与薪酬激励之间的对接关系;又要适时适度控制各级各类员工的队伍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员工发展系统与薪酬制度改革的结合点在于企业如何确定价值分配导向和价值评判依据..在确定员工薪酬标准时;基本理念是以岗位和能力要素作为价值创造能力评判依据;根据员工岗位确定薪酬区间;以员工个体能力水平确定在薪酬区间中的定位;既反映了企业对于员工的价值定位要求;同时反映员工个体差异;由此形成促动员工取得岗位晋升、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能力水平的牵引..企业文化系统..影响国企变革的重要因素在于企业管理惯性思维;即企业文化问题..之前谈到;观念的转变是影响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无论企业倡导或者反对何种文化;必须要围绕“六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升能降”构建企业良好的薪酬管理氛围..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分配理念;优先提拔能力强、业绩优的员工;优先满足此类员工的激励需求..二是以组织管理、绩效评价和员工发展系统为基础;建立内部员工淘汰机制..三是以价值创造水平为评判依据;驱动薪酬分配与调整动态机制运行..。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少困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困境1.人才流失突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薪酬水平低、晋升空间小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因为国有企业的薪酬福利还无法与外企、民企相比,使得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2.激励机制不足在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往往由政府任命,并严格按照政府部门的薪酬制度执行,使他们在处理企业内部事务时缺乏强有力的激励。
此外,薪酬制度也没有在绩效上作出足够的激励,造成了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
3.员工之间薪酬差距大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员工之间薪酬差距太大。
一些高薪的领导干部薪水要比普通员工高出几倍,这让员工对薪酬制度存有不满。
4.改革贯彻难度大薪酬改革涉及到组织结构、薪资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以往的薪酬制度改革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很难在实施中获得成功。
二、出路1.提高薪酬水平国有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来留住人才。
实行差异化薪酬制度,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和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进行分别规划。
将薪酬开支与企业的收益挂钩,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可以有效增强国有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该注重员工对其发挥的作用和企业绩效贡献的评估。
可以建立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加强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关联,让员工感受到业绩直接影响其个人收入的机制,提高员工的绩效动力。
3.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优厚的福利待遇可以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国有企业可以在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基本福利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员工关怀和关爱活动,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公正、可操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新性和执行力。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问题:
1.薪酬福利待遇不公:由于国有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是公务员,他们的薪酬是由政府决定的。
这导致了企业内部的薪酬待遇差异,一些高级领导的薪酬明显高于一般员工的薪酬。
2.激励机制不足:固定的薪酬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这使得一些员工没有足够的动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流动性差: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中,晋升和加薪机制相对滞后,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晋升空间。
对策:
1.设计合理的薪酬架构:国有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薪酬架构,确保不同岗位的员工薪酬分配公平合理,并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员工积极性。
2.建立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与实际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3.加强人才管理: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才管理,为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企业应加强培训和提升员工专业技能,为员工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
探究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企业员工,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薪酬制度改革在国有企业中却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薪酬制度改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困难及措施进行探究。
一、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难1. 体制机制障碍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上存在着较为严格的行政化管理,薪酬水平基本上是受政府直接控制的。
这种体制机制导致了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难。
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管理难以灵活,导致员工薪酬水平无法与市场相适应,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2. 利益关系复杂国有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复杂,各种利益诉求纷至沓来,导致了薪酬改革的困难。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诉求,企业在推进薪酬改革时往往要面对各种阻力,这给薪酬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绩效考核不足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上较为注重资历和级别,而忽视了绩效考核。
这种现状导致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要求进行绩效考核,势必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措施1. 改革体制机制国有企业在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时,首先要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
要减少政府对薪酬的干预,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体系,确保薪酬能够与市场相适应。
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薪酬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科学设定薪酬标准薪酬制度改革关键在于科学设定薪酬标准。
企业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所在行业、地域等因素,结合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绩效,科学合理地设定薪酬标准,确保员工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
3. 加强绩效考核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改革中,要加强绩效考核的力度。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员工的工作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报酬。
只有通过绩效考核,企业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在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薪酬制度一直受到关注。
改革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个改革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寻求出路。
1. 困境(1)薪酬呈现"高低悬殊"的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国有企业员工的薪酬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悬殊。
高管和技术骨干的薪酬远高于基层员工,而这种薪酬分配不公会极大地损害国有企业员工的士气和企业形象。
而且在薪酬分配不公的情况下,国有企业难以留住人才,也难以吸引新人才进入企业。
(2)薪酬规定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
由于国有企业在薪酬制度上一般采用的是职务工资制度,这种规定使得员工的薪酬无法真正体现个人的劳动价值。
而且,这种制度缺乏灵活性,难以对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表现进行区别对待。
这就使得高管和工人的薪酬无明显区别,从而影响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3)薪酬制度改革存在困难。
在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试图实行薪酬制度改革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在一些情况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国家难以实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改革效果不明显。
此外,在国有企业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培训机会等,很难让它们适应新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模式。
2. 出路(1)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
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一套灵活的薪酬体系,能够真正激发高管和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这种体系中,需要合理考虑员工的绩效、工龄、教育程度等因素,以个人的贡献和努力为基础建立薪酬标准,使得员工的薪酬收入真正与个人的劳动价值相匹配。
(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借助市场机制,引导国有企业建立竞争力强的薪酬制度。
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制定能够引导员工的薪酬激励政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注重多种形式的薪酬激励方式,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完善政策支持。
国家应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薪酬制度上进行改革。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1.薪酬不公平:国有企业中存在相对较高的职工薪酬不公平,高层管
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高于普通员工,且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呈现逐年扩大
的趋势。
2.薪酬水平不合理: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大多数还是按照部门或单位
的总体情况和工作量、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制定,往往不能体现个人的
绩效和能力。
3.激励机制不足: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不足,难以激发员工的积
极性,较难吸引优秀人才。
对策:
1.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业绩情况,对高管或重要骨
干进行差异化激励,如股票、期权等股份激励。
2.引入绩效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对绩效突出的员工进行激励和奖励,如年终奖、福利待遇等。
3.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针对某些紧缺专业和技能人才,国有企业可以
给予相应的薪酬和福利,建立招聘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加入企业。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有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对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始终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1.经济性困难。
由于国有企业的历史沉淀和非市场化经营,薪酬制度缺少弹性的调节机制,导致薪资总额不合理,各项福利待遇过高,给企业带来重压。
2.水平不平衡。
由于薪酬制度过于僵化,对于不同的员工没有足够的差别化体现,导致高素质、高产出员工薪资不合理,导致人才流失。
3.制度落地难。
企业内部薪资分配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同的部门或者岗位受到的政策、法律、行业协议的影响非常不同,统一执行起来会遇到一些实际难题。
4.文化差异。
由于国有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制度与民间企业大相径庭,因此员工更难接受市场化的薪酬制度改革,也容易产生职业思想的不适应。
1.市场化改革。
国有企业应当明确其市场化的定位,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使薪酬制度发生变化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市场调研和经营成本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各岗位薪酬、绩效激励和福利待遇。
2.强化差别化。
针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系统和文化差异,应该重视差别化的薪酬制度,通过区别对待不同层次员工的贡献和表现,达到公平合理的薪资体系。
3.一体性改革。
在制订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时,需要对国有企业的内部薪资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并建立一体化的制度,减少内部的复杂性和难度。
同时,应强化对薪酬制度的财务预算和实际控制,防止过度支出。
4.文化适应性。
在国有企业薪酬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适应性,不仅要保证改革的逐步,有序,还要与员工的思想、习惯、生活方式相适应。
在推进薪酬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应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心理服务。
总之,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和支持,也需要各个国有企业的主动积极性和全面协助。
只有在市场的推动下,才能够实现制度的重构,优化企业资源,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改革薪酬制度的八大难题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处于正在进行时。
本轮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加快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确定机制,合理确定薪酬水平,规范福利性待遇,健全薪酬监督管理机制。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究竟何去何从,如何通过薪酬制度改革,促动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国企薪酬管理的八大难题定薪基础有失科学——确定企业薪酬水平的基本依据应当以“价值”为导向,以价值贡献作为基本的定薪依据。
当前国企定薪基础中,典型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之一:企业价值分配水平与价值贡献水平不匹配。
现象之二:以“职务”定薪的思维仍然普遍存在。
现象之三:“以岗定薪”和“以人定薪”的冲突和矛盾。
收入结构乱象丛生——当前国企负责人、职工收入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收入结构极其复杂,实际收入远大于名义收入。
二是收入结构极其简单,保障性和激励性导向不清。
在收入结构不规范的情况下,无论从保障性还是激励性角度,都无法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激励手段严重匮乏——在国企薪酬管理体制中,各类激励手段的实施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
一是绩效评价困难。
二是国有企业采取中长期激励手段的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激励调整空间。
正如前所述,既要考虑到效益问题,又要考虑到稳定问题,还需要兼顾内部公平问题,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造成很多国企激励来源的想象空间比较小。
薪酬水平有失公平——近年来,关于国企员工收入过高、收入结构不合理等声音越来越多。
事实上,如何做到国企薪酬收入水平客观公平,是对国企薪酬改革的最大挑战。
从内部公平性上来讲,合理确定不同层级员工收入水平差距是关键。
但是实际在分配过程中,又不得不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以级别论高低。
从自我公平性上来讲,关键要建立与员工价值创造能力与价值贡献水平之间的关联。
然而在很多国企中,这种关联性并没有完全建立,即使没有显著贡献,收入水平也不会降低,即使工作再出色,收入水平也高不了多少,长久下去,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无过即是功”的氛围实属正常。
绩效评价基本失效——国企近年来一直在强化绩效管理,例如,引入EVA考核,加大市场化效益考核力度,推行全员绩效管理等。
但是从实施效果上来讲总是不尽如人意,造成企业薪酬总额预算与核定、内部薪酬二次分配等缺乏评判依据。
在我接触过的国有企业中,几乎所有的绩效问题都集中在“考核指标”设计上——无法量化、无法考核、无法评价。
事实上,国企面临的评价难题并非在于考核指标,首先在于绩效文化。
曾经有一家国企的管理人员问道:“我们被要求实行绩效考核,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推行,怎么办?”最后不了了之,考核变成了名义,对企业的牵引、改进、提升、激励效用的发挥成了空谈。
动态运行缺乏规则——薪酬体系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动态运行,即依靠分配与调整机制。
国企薪酬分配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浮动规则分配。
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即使浮动部分有明确的分配标准和分配规则,最终也造成浮动变成固定,缺乏激励性。
二是由于薪酬结构不合理,造成即使浮动也不能太多。
三是“平均主义”思想在很多国企中仍根深蒂固,员工收入水平之间不能差距过大,这种差距的控制往往通过浮动部分的分配“找平”。
薪酬管控左右为难——国资委对国企薪酬管控主要包括薪酬总额管控和国企负责人薪酬管控两个方面。
从国有企业自身来讲,内部薪酬管控方式不一而同,薪酬管控模式与企业业务开展方式和组织形式有关。
基于传统的管控理论,薪酬管控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总额管控模式和职能管控模式。
前者的基本运行方式是通过制定总额核算规则和二次分配规则,通过核定薪酬总额,并监督二次分配执行过程的方式,即采取“管而不控”的思路进行薪酬管控。
后者的基本运行方式是直接核定到个人并进行薪酬分配。
国企内部面临的薪酬管控问题突出表现如何在固化与弹性之间取得有效平衡。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很多国企管控机制的真实写照,久而久之,“固化”变成了“僵化”,“弹性”变成了“失控”。
企业观念亟待转变——薪酬体系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过程。
经常有企业负责人问我“薪酬管理体系能管几年”之类的问题。
客观来讲,薪酬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决于企业价值管理理念,如何做到“向价值创造大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如何做到“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的动态运行,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
然而,国企薪酬改革中,由于企业固有的管理惯性思维等原因,导致薪酬管理变革推进举步维艰。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坚持如下五个导向:规范化导向。
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遵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薪酬管理体系,结合有关薪酬制度改革要求,明确企业负责人和中基层员工的薪酬策略,严格规范薪酬体制与薪酬结构,建立与行业特性、经营效益和市场特点相匹配的薪酬水平,构成规范化薪酬分配与调整机制。
价值化导向。
以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贡献水平为基本评判标准,形成企业薪酬水平与效益水平挂钩、企业负责人收入水平与业绩贡献挂钩、员工收入水平与任职能力和绩效水平挂钩的“三挂钩”机制,建立岗位、能力、业绩三要素薪酬决定机制。
通过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价值创造意识,提升经营效益。
差异化导向。
围绕薪酬管理规范化结构,结合各类业务特点,构建企业分层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等级员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管理策略和分配办法。
充分考虑市场化因素,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公平性。
系统化导向。
规范企业薪酬管理基础,以业绩最优化为目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薪酬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成长牵引、人才吸引与保留,促动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与质量不断优化,带动各项管理机制持续改进,推动国企改革有序进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合规性导向。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旨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在体系变革过程中,必须要遵从相关政策、规定要求,消除薪酬分配“盲点”。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系统化方案任何一家企业,薪酬变革都不能按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思路。
薪酬体系的运行,也从来不是靠一套薪酬管理制度自身能够完成的,而是要从系统性角度,综合考虑与薪酬管理相配套的各项管理职能。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也是如此。
分层分类的薪酬基础体系以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创造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运营方式,构建分层分类体系,去除“行政化”,强化“市场特性”,夯实薪酬管理基础。
一是岗位价值系统。
岗位价值反映从企业角度出发对价值创造能力的评判。
虽然岗位作为价值创造能力评判基本单元的理念已为绝大多数企业认同,但是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中,仍是亟待修正的一个基本前提。
岗位价值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岗位设置与分析、岗位定编设计、岗位等级设置等三项内容。
二是员工能力系统。
员工能力系统是指以企业业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界定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资格条件,由此为员工发展、能力培养等提供依据,同时为企业打造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的人力资源队伍奠定基础。
员工能力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回答如下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2)“能力标准的开发对象是谁”。
三是分层分类系统。
岗位价值系统和员工能力系统,最终落实到与薪酬管理体系的接口上,表现为企业的分层分类系统,即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员工,根据其岗位重要程度或能力等级差异性要求,确定薪酬管理职能体系。
分层分类的主要意义,是科学界定定薪基础,解决定薪依据不明确、定薪标准与价值定位不匹配等问题。
动态运行的薪酬职能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设计既要遵循结构化框架,同时必须要建立动态运行机制。
从国企目前薪酬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上来看,既面临着规范化问题,同时面临动态性问题。
因此,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必须要综合考虑六项关键要素:一是薪酬策略。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范企业负责人收入结构和薪酬水平。
而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负责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从对政策要求的解读上来讲,“降薪”似乎成为主题。
事实上,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应当以规范薪酬结构、明确付薪标准、规范分配过程为核心主线。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国企必须对企业业绩来源进行客观分析。
国企薪酬总额策略应当以企业经营业绩目标为制定依据,并参考外部市场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
二是薪酬体制。
常见的薪酬体制主要包括年薪制、岗位绩效工资制、计量(计时或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项目工资制、能力工资制、协议工资制、中长期激励等多种形式。
以企业负责人为例,《意见》中明确指出,央企负责人薪酬采取年薪制,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等三部分构成。
企业负责人收入来源于整个企业经营状况,其价值评价方式源于企业业绩目标的完成情况。
具体到企业薪酬体制设计过程,薪酬体制的设计必须与员工特点相结合,即以分层分类为基础,根据业务性质和价值创造方式来制定差异化薪酬体制。
三是薪酬结构。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明晰薪酬结构,消除“隐性、模糊的收入项目”,规范分配结构。
薪酬结构设计的重点,首先是要基于薪酬体制,规范各类薪酬体制下的薪酬结构项目,以及各部分薪酬结构项目的设立依据。
其次,薪酬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类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在保障性和激励性、短期性和长期性之间取得平衡。
最后,在薪酬结构设计中要建立起各部分薪酬结构项目的分配依据,做到各类结构项目含义明确,界面清晰。
四是薪酬标准。
薪酬体系设计中,绝大部分员工关心的就是“能拿多少钱”,也即薪酬标准问题。
前述分析国企薪酬管理问题时提到,薪酬标准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公平性要求。
因此,也就意味着要从市场情况、企业内部分配情况,以及个人价值评判三个基本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水平层次。
五是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如果是简单地“发工资”,就会直接影响薪酬体系运行效果。
薪酬分配的基本前提是要明确各类薪酬项目的分配标准或者分配规则。
在大多数国企薪酬分配中都包含两种方式:总额分配和员工个体分配。
总额分配模式多数情况下针对集团型企业比较适用。
员工个体薪酬分配模式,多种情况下比较适用于职能管控模式的企业,此种分配模式设计的核心,是要落实各级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员工薪酬分配提供客观依据。
六是薪酬调整。
事实上,很多国企每年都会对员工薪酬水平进行一定的上浮。
然而很多情况下,员工“感觉不到工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契约无效”。
企业明明给员工涨了薪水,但是员工却没有感同身受,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并没有把工资涨到“该涨的地方”,好钢用错了地方,刀刃再怎么磨也不会锋利。
薪酬调整是驱使薪酬体系动态运行的重要举措,要以保持薪酬体系整体运行规则为基本前提。
因此,薪酬调整应该兼顾到两类情况:其一,针对企业的薪酬总体调整。
其二,针对员工的薪酬个体调整,调整的基本依据是员工价值创造能力改变和价值创造水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