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14部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电影,是穷人的心理治疗。
」一个心理师说,里面大量的隐喻与投射,让人默默地去看见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部份,思考那些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触碰某些感动、靠近某些柔软、甚至,让你想起一些人、一段关系、一片被你遗忘的回忆。
事实上,已经有大量的电影治疗在医院与学校被实践,电影提供不同的视听刺激与角色取替,如果从叙事「以故事引故事的观点」,有时候藉由角色的故事,可能也可以勾起自己的故事。
你呢?有没有哪部电影一直住在你心里?它疗愈了你心中哪一块原本要崩坏的地方?或者,你曾经在哪部片里,遇见你自己?
一、古典精神分析
「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
理论简介:
现在的科学心理学家大多不太喜欢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挂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潜意识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东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对相反的行为做出同一的解释。
例如:
* 你那天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你不想要变成第一个到,却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实是一种童年被母亲丢下的恐惧。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为你想抗拒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时到,你终于可以不去想起当年母亲是如何把你丢下。
影片推荐01《玛丽公主》:这是一部会让你对弗罗伊德改观的电影!
「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
」──玛丽公主《玛丽公主》「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
」──弗罗伊德《玛丽公主》
如果你仔细看完《玛丽公主》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弗罗伊德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固执」。
这部片主要描述弗罗伊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弗罗伊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气的经历,一个按摩师曾经跟我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少年』,他们多半也都会有混乱的恋爱、性爱关系。
我把它称为『早秋症候群』,不过这是我的观察啦!」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随便讲的,但后来我回去翻个案记录,发现那些俗称偏差行为的孩子,其实大多也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关系、性平案件,而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见──而一转身我才发现,其实弗罗伊德早就有开示了:「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力。
」
有一天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与治疗师身上(当代的依恋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谈这个议题。
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继续往下读客体关系与克莱恩学派。
二、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恩学派
「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
理论简介:
1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既然弗罗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为什么我们会伤害自己?从克莱恩(Melanie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的角度来看,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
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
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
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
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
」──冈田尊司《母亲这种病》。
母亲,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对于母亲有很多「看不见的担心」,一方面害怕她会丢下我们离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存在(毕竟她支配着年幼的我们的生死),而这些担心,也变成日后你恋爱或生活的无形阻碍。
换言之,忧郁、上瘾症、自残、茧居、虐待、离婚、完美主义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母亲的态度或相处模式有关──甚至,与你的伴侣选择有关。
影片推荐02《钢琴教师》:没有鬼、没有杀人魔,但堪称是14部影片中最让人屏息战栗的电影!
你有一个不想被看见的、伤害自己的坏习惯吗?你曾经抠掉伤口的结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脚皮吗?如果你曾经有「让自己流血的经验」,那些你所压抑的自己,究竟代表那些欲望呢?
《钢琴教师》(La Painiste)描述一位将近40岁的女钢琴老师Erika与男学生Klemmer的师生恋,整部片描述Erika与母亲支配─服从的关系,母女间对话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并将这样的关系,复制到她与学生Klemmer的关系里。
一幕幕的自我伤害,或是攻击别人、其实只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攻击。
三、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身分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伤难过,却又难以让你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你感到安心与熟悉。
」
理论简介: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某种「型」的人?可能是外表、个性、对待你的方式等等。
或者,那些「曾经是你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你最讨厌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海苔熊自选同场加映:爱情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总是遇不到对的人?)?
关于爱与被爱,另一个吊诡的问题是──既然弗罗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自讨苦吃?英国客体关系学者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Fairbairn)可能会跟你说:「因为我们在感情里面索求的从来不是『爱』或『快乐』本身,而是寻求『客体』。
这个客体可能会让你痛苦(负面安抚),但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所以我们会飞蛾扑火、把受虐当成愉快。
」
影片推荐03《双面诱惑》:推荐给童年总是被忽略、总是活在别人期待下的你!
2
《双面诱惑》描述一个表现差强人意的戏剧系女孩约瑟芬,有一个身心障碍、需要照顾的妹妹,也因为这样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约瑟芬其实也要被照顾、被在乎。
约瑟芬透过伤害自己让母亲在乎,透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
其实,那些她对爱的渴求、对于被关注的期待、为了戏的牺牲与改变,都是因为她想要被看见、被珍惜。
你心里,是否也有一个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四、新精神分析理论评述
「有时候你将一个人推开,是因为你无法接受或相信他对你的好是『真的』。
理论反思:
什么是疯狂?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在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等相关理论告一段落之前,老师预留了一堂课让我们回顾这些理论的学者与相关的个案。
例如,有个个孩子在游戏治疗时一直攻击治疗师,治疗师只是跟他说「如果你选择继续攻击我,你就会选择停止游戏喔。
」但是治疗师还是忍耐他攻击直达18次之后,孩子才终于停下来,静静坐在一个娃娃旁边。
因为他只知道用攻击的方式,来和世界互动。
每次他只要攻击别人,别人都离开(并验证他的假设:你看吧!果然连你都会离开我。
)可是治疗师这样的等待,反而让他失去控制感(怎么不灵了?)
只是,不是所有的治疗都会带来「改变」。
「……你的个案走多深,绝对跟你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有关系啦,因为没有走过的人来看,就算走到了你也看不到啦……但是这件事绝对不是只有时间的问题啦。
」一个资深心理分析师曾这样说,这让我开始反省到治疗师的有限性,而且是「很大」的有限性。
因为改变本就是困难的,它意味着你必须放弃那些你所熟悉和拥有的一切──退一步来说,或许我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有病」的、渴望改变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勇气,那这样的我们,又何德何能去「治疗」个案?
影片推荐04《女生向前走》:14部影片中我最爱的一部!
「发疯并不是一时失常,或是咽下一个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鲜明化。
」──苏珊娜《女生向前走》
我们真的比「精神病院」里面的人「正常」吗?《女生向前走》尝试挑战与颠覆这个问题,主角苏珊娜因为自伤、大量吞安眠药、和朋友的父亲发生关系被诊断出边缘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送进精神病院,试图逃跑、目睹病友Daisy自杀、被病友背叛等等的过程。
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见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里面的也不见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像是长期住院、语言刻薄的Lisa所说的:「我有说错什么吗?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诚实而已,不像他们一样虚伪!」
「世上一触即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那些事情都等着被引爆,等着我们去引爆。
你知道吗?那些都等着我们去引爆。
不禁让我觉得奇怪,这我他妈的摸不找头脑⋯⋯为什么没有人来引爆我的炸弹?为什么大家都忽略我?为什么没有人勇敢的说出我的真面目,说我是个该死的婊子,说我父母希望我死?」──Lisa《女生向前走》
「因为你早就死了,Lisa!没有人在乎你死不死,因为你早就死了。
你的心早就冷了!所以你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来(疗养院),你才不自由。
你需要这里,你就回来才会觉得自己活着,真可悲。
」
3
苏珊娜反击,对她来说,她宁可选择虚伪但是情绪起伏较少的院外生活,也不愿意真实与残酷地与Lisa一起度过余生。
五、荣格心理分析治疗
「我宁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好人。
」──Carl Youn
「我很抱歉对妳施行如此残忍又残酷的诅咒,我当时被偌大的恨意给冲昏了头,我发誓只要妳还活着,我一定会好好守护着妳,不让任何人伤害妳;妳偷走了我仅剩不多的感情,而我如今永远失去了妳。
」──梅菲瑟《黑魔女:沉睡魔咒》
《理论简介》
你心里面有没有一块发臭的、灰暗的、潮湿的、被你遗忘又不愿意去面对的地方?在前面许多的学派都要我们去看见、辨识自己阴暗的一面之时,荣格(Carl Young)要我们把那些好的、坏的、自私的、温暖的、光明的、黑暗的、接纳的、抗拒的都「认」回来,因为它们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遇到自己讨厌,但又深爱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你看见那些不愿意承认,却又百般渴望的自己。
很多人看见自己的伤痛之后都想要逃跑。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逃走吗?有的人花一辈子去想尽办法逃跑,却还是同样活在他的循环当中,遇到类似的烂人、在差不多的地方跌倒。
荣格认为,这些你想逃走的部份,都是不想接纳的阴影(Shadow)、黑暗中的自我、不允许成为的「那个人」。
像是《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神隐少女》中的钱婆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其实都是主角的阴影。
为了不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很努力地让自己戴上面具(Persona),不去碰触黑暗的那块,就像是戴上面具就变得威猛的《兰陵王》一样,让大家忘记他面具下的柔弱与纤细。
影片推荐05《黑魔女:沉睡魔咒》:搞笑欢乐又寓意深长的动画片,合家适宜,大小朋友一起看!
所有的光明都是伴随黑暗而存在的。
在《黑魔女:沉睡魔咒》中,男子史蒂芬为了王位夺走魔女梅菲瑟的翅膀,还娶了漂亮的公主、生下奥劳拉公主。
梅菲瑟被背叛后由悲转恨,于是诅咒奥劳拉公主在16岁成年之时会陷入长眠,除非得到真爱之吻,不然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唤醒她。
没想到,魔女梅菲瑟却在最后显露出母性温柔的一面……。
走过灰暗的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之后,荣格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部的人」。
就像是前面所说的,那些让你最恨的人,也曾经负载着很大的爱;而那些「曾经觉得已经跌到谷地无法再去爱的自己」,可能仍然有再爱、再拥抱的能力。
六、阿德勒心理治疗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被讨厌的勇气》
理论简介:
2015上半年掀起阿德勒(Alfred Adler)风潮,光是阿德勒的书就出了5本以上,不过,你真的了解阿德勒吗?
你之所以会是现在的你,其实都是早期经验(Early Experiences,ERs)在你身上留下的「生活风格」(Life Style),所以阿德勒要大家去想想:小时候印象最深的3个记忆是什么?你在家中的手足排
4
行是什么(家庭星座Familyconstellation)?小时候你跟谁最好?爸爸比较疼谁?妈妈又跟谁比较亲呢?
这些过去的经验形塑现在的你,你身边那些靠撒娇来获得别人帮助的人,或许是因为小时候他在家里面就是透过这种方式,来从父母身上讨爱的;那些厌恶跟别人太过亲近的人,或许是因为父母比较照顾弟妹,而训练成「独立」的技能所留下来的「副作用」;而你之所以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吃饭你都吃很慢、或是在家里面总是被骂、被打,所以你习得了「察颜观色」的能力,免去皮肉之苦。
套句电玩用语:在人际关系中,所有不需要CD时间的自动化「技能」,都是你小时候学会的!
影片推荐06《心中的小星星》:给心里面住着一个不被看好又从不屈服的你!
「关心啊,是真的非常重要,它拥有治疗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让孩子觉得是被需要的。
」──尼康《心中的小星星》
我们虽然知道教养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又要如何陪伴孩子,尤其是你的孩子和别人「很不一样」的时候?《心中的小星星》描述八岁有学习障碍的伊翔,数学算一题好多遍都算不对(嗯,这个经验我也有),花了一整节课很努力地用「想象力」解数学才解出一题。
调皮的他喝奶茶、走路甚至连罚站都可以和墙上的海报玩,和品学兼优的哥哥相较之下,他更显得「异常」。
在家人老师的辱骂、转到高压的私立小学之下,他渐渐失去了自信、变得郁郁寡欢,直到美术老师尼康(三个傻瓜里面的主角饰演)出现与鼓励,才让他渐渐找回自己。
不过,如果阿德勒只讲到这里大概也和弗罗伊德差不了多少,又是一个只负责解释不负责解决的人阿(远目)!幸好,《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个核心概念「虚构的目的论」把阿德勒从「过去」带向「未来」:你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
与其被过去的悲伤、与父母的关系、与旧爱的纠葛绑住,阿德勒更相信我们不但要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
问题是,如果你和伊翔一样缺乏自信(例如数学从来没考超过60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展望未来」会不会只是一种口号?正因为这样,他人的陪伴与鼓励就更为重要,像是尼康与予伊翔的关系,就是一种对他的「接纳」。
当你不再希望从别人身上获得评价,而是看见「自己的存在」本来就有意义,自信也会慢慢长出来。
七、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从来没有好好活着的人。
」
理论简介:
「他们要你做什么就做,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当年纳粹把傅兰柯(ViktorE.Frankl)和老婆抓进集中营,这是傅兰柯和老婆分开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傅兰柯每天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好几次都到崩溃边缘很想干脆自我了结死死免了米,但想到要活着出去和老婆重逢,就咬着牙撑下来──但等到他重获自由之后,他老婆并没有挺过来……你可以想见这样的失落与绝望有多大?不过,在朋友的协助下,他又重回医院工作,利用心理治疗协助其他人,并在他建构的理论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有过像傅兰柯一样跌落生命低谷的经验,你一定问过自己这几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如果我们终将一死,如果每段关系、每件事情都不是永久的,那还有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
5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一件残酷的事实:孤独是无所不在的,不论是谁的手臂紧拥、不论是谁用双唇温热你的寂寞、不论是谁的胸膛让你倚靠失落,你终将无法逃脱生命的牢笼。
当寂寞亮了你,你终于要面对存在本身就是孤独的课题。
但也正因为这样,你才可以自由选择如何生活、为你的生命与选择负责。
如果你在孤独的时候都无法容忍自己,又如何期待别人会因为我们的相伴而感到充实?
存在主义尝试去碰触上述自由、死亡、责任、意义、孤独等等「魔王级」的问题,当你看到这些威胁之后你会发现,活着本身就充满焦虑,而焦虑同时也是前进的动力。
其中,激起我们最大焦虑的就是,死亡。
影片推荐07《一路玩到挂》:笑中带泪,推荐给曾经失落、结束、告别一段关系的你!
「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你有没有找到在生命中的喜悦?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为别人带来喜悦?」──艾德华‧柯尔( Edward Cole)
你一定被问过这个问题:如果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活,那你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我问的是30件事呢?你真的会有勇气抛下家人、拔掉管子去实践它们吗?《一路玩到挂》描述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男人,为了梦想在死前完成他们「愿望清单」的过程,整部影片真的是让人又哭又笑,面临着老男人的执拗、心中过不去的结、个性迥异的相处方式,他们要怎么在生命的最后冒险看看那些即将来不及看的世界?又要如何去修复与重要的人的关系?
我们经常把死亡想得很遥远,转身才发现,原来它就在最近的「不要搔还不会痒的地方」
──Adolph Meyer。
其实面对死亡,也就是面对生命意义的过程。
当你愿意去想想死亡对你来说是什么的时候,你也可以去看见生命对你来说是什么,什么是你最重要、最在乎的东西。
八、个人中心心理治疗
「别人觉得你是谁并不重要,重点是你觉得你是谁。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做那些别人期望你做的事情。
」
理论简介:
从前面的阿德勒与存在主义读下来,你会发现西方人是很重视「自我实现」的。
但在华人文化中,我们重视文化的传承、也重视前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会感恩前人、光宗耀祖,而不是只顾自己,例如你开一家面店,会希望店名是「吴氏干面」而不是「吴宗宪干面」。
但也因为这样,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失去了自己。
讲的很简单,但在我们的社会「做自己」是何其困难(想想你的春节恐慌症)!我们要如何在维系和谐的情况下,又能表现出真诚一致的自己?罗杰斯(Carl Rogers)也说:「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冲破行为的表面,接触那深藏在底下的真我?到底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身为一个治疗师,又要如何才能拿出真实的自己去和个案工作?
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就是打开你的心,与他人建立真实而接纳的连结。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生命三元素是阳光、空气、水,那么罗杰斯所统整出的心理治疗三要素就是:真诚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积极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与同理性的了解(accurate empathic understanding)。
6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建议,而是一种「被懂」。
如果有人能苦你的苦、痛你的痛、在乎你的在乎、了解那些对你来说纠结又矛盾的情绪,那种被接住的感觉就像是坠落到棉花上,一种欣慰就会油然而生。
影片推荐08《从心开始》:给怕被伤害所以筑起高墙,不让别人靠近的你!
911之后失去妻子小孩的查理,陷入严重的创伤后忧郁(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情绪变得麻木、解离、不愿意相信别人,他的岳父母都不解为什么他不把已逝的亲人照片放进皮包里,他一直逃跑,连续好多次心理治疗,总是谈一些言不及义的事情或是治疗师的乳沟(p.s.治疗师安杰拉由绝美空灵的Liv Tyler饰演),用耳机隔绝与外界的沟通。
直到多次治疗都毫无进展之后,安杰拉跟他说「你不一定要跟我说,但你可以跟你信任的一个人说。
这些事情总是要被说出来、被听见,疗愈才成为可能。
」查理在一连串否认、阻抗之后走出治疗室,转身坐在一直陪伴他的好友艾伦身旁,才终于娓娓道来911那天的事情。
艾伦只是静静的聆听,但是那种与查理「同在」的感觉,让他内心某一块坚硬的冰块溶解了。
「我不需要跟你说她的事也不需要看那些照片。
事实是,我还是一天到晚看到她。
在街上看到她、在别人的脸上看到她;比你手中那些照片更清晰。
不管我走到哪,她们都跟着我。
就是这么可笑,我甚至看到那条该死的狗,我连看着德国牧羊犬都想到我那条贵宾狗!」
查理终于向他的岳父母说出这段话,终于可以,不再与世界为敌。
我们都是脆弱的,所以假装坚强,因为这是让我们活下去、与世界对抗的方式。
但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关系,总是可以让你卸下心防,说那些不曾跟别人说的话,传达那些说不出口的悲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接住我们、与我们同在,纵使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单纯的连结就很足够。
九、完形心理治疗
「那些让你恐惧的东西里面,有属于你的宝藏。
」
谢谢你读到这里,所以我想跟你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
进行完形取向伴侣治疗一阵子之后,我发现和女朋友相处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她时常骂我:「你是白痴吗?」
「当她这样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咨商师问我。
「我觉得自己好像怎么做,她都会不满意。
」我说。
「那个感觉像什么?」她继续问。
「我不知道,就觉得很无力。
」我说,而且觉得有点难再继续往下想了,因为对我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
「你说你在跟她相处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做什么都不对,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想到这些让你有什么感受?」我开始觉得完形咨商师从头到尾只问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就好了,不过因为我还蛮相信她的(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好的咨商关系多重要),所以就继续往下挖挖看。
「我觉得很烦,为什么怎么做,都不能让她满意?」我说,面对着咨商师,女朋友在旁边看着我。
「你要不要把你的感觉跟女朋友说一遍?」她邀请我,我转过去有点勉为其难地说了一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