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证

【概述】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历代医家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如湿痹、血痹、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鼓槌风等;另外依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皮、脉、肉、筋、骨五痹。

有关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论述:《素问·痹论》认为痹的产生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及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这是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最系统的论述;在痹证的证治分类上,根据病因主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同时在痹证演变方面指出痹证迁延不愈,会内舍脏腑,而为脏腑痹。《金匮要略》论述了湿痹的证候与治法,并提出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剂治疗痹证,沿用至今。《华氏中藏经·卷中·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在辨证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痹证发病的主要因素。《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搜集了大批古今验方,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首载于《千金要方》。《症因脉治·痹症论》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详细论述,完善了痹病的诊治内容。《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有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温病条辨》中所拟定治疗热痹方剂如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用药灵活。王清任强调血瘀发病的重要性,治疗上拟定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身痛逐瘀汤,扩充了痹证方剂的类型。

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关节疾病、软组织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增生性关节病、骨软骨炎等,或某些血管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等,出现类似痹病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一、体虚感邪

患者素体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外邪易于入侵,既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热之邪深入,留连于筋骨血脉而为痹证。早在《灵枢·五变》就有“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诸痹门》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气湿气而成痹也。”气虚或阳虚者以其卫外不固,易为风寒湿邪所伤,故感之者多为风寒湿痹。临证可见骨节疼痛,时轻时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自汗,肢冷倦怠,面色无华,舌淡白,脉沉细等症状。阴虚者以其内热偏胜,感邪易于热化,多为热痺。临证除见关节疼痛外,常伴见形瘦、口干、咽燥、舌红等症。

二、寒湿侵袭人体

久居湿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感受风寒湿邪,外邪留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其中风气

胜者,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易使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胜者,以寒性凝滞收引,易使痹痛部位固定,痛较剧烈而成痛痹;湿气胜者,以湿性粘滞重着,易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三、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而化热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于暑暍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顾松园《医镜》认为风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亦可由风寒湿邪内郁日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发为热痹。临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剧烈,筋脉拘急。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经络瘀血而发生剧烈疼痛,由于火热薰灼最易伤津可出现发热,口渴,心烦,脉数等症状。

四、痰瘀交结,痹阻经络

痹病日久耗气伤血,损阴劫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交结亦可同外邪相合,阻痹经络,深入骨骱,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表现。湿未成痰者,则见关节漫肿,按之柔软,疼痛不剧;痰留关节则见刺痛,掣痛,疼痛较剧,脉细涩,舌质有瘀斑;痰瘀交阻则按之稍硬,肢体麻木;若邪热互结则见关节红肿热痛;若见皮下结节为痰浊瘀血痹阻所致。

总之,痹证病机根本为邪气痹阻经脉,即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素体阳气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为外因。痹证日久,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多见。《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痛,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也可因痰浊瘀血交阻经络、关节。使疾病迁延难愈,或因气血耗伤,肝肾亏损而致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而成顽疾。

【类证鉴别】

本病与痿证鉴别。两者同为肢体疾患,但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甚则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畸形,四肢均易病及,无肢体痿弱及肌肉萎缩,少数痹证患者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痿证的病机为五脏精血亏损,无以灌溉固流,经脉失养,临床以手足软弱无力,患肢枯萎削瘦为特征,严重者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无肢体关节疼痛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病邪特点

痹证的证候多因感受邪气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风性轻扬,善行数变,故其疼痛呈游走性,无固定部位,发病多在上肢肩背;寒性凝滞,则疼痛剧烈如刀割针扎,因寒而剧,得温则痛减,痛处固定,舌苔白,脉紧;湿性粘滞,肢体痠痛重着,其发病多在下肢腰膝,湿留关节则濡肿,苔白腻,脉濡;热性急迫,最易薰灼津液,使之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并出现高热,口渴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二)辨痰瘀

久病多瘀,湿聚为痰。痹证日久,由于经络气血为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停留于关节骨骱,痼结根深,难以剔除,因痰瘀胶结,痹阻加重故刺痛、掣痛,疼痛剧烈。若兼见关节红肿发热,口渴、尿赤,关节周围紫暗,舌有瘀斑,脉细涩为湿热留著经络未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