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409期--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_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_李梅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
—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
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中心的长江沿岸汉墓中,常发现带有圆形小孔的鎏金牌饰,多在表面刻有精细的西王母、“天门”一类图像,常常与泡钉同出,这些精致的牌饰一般被认为是贴附于木棺上的棺饰。本文拟对这些鎏金棺饰在巫山汉墓中的使用情况略作分析,兼论汉代饰棺之法。
一巫山汉墓中的鎏金棺饰
2012年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地处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巫山县龙头山和水泥厂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40余件鎏金铜棺饰,包括圆形、龙形的薄片牌饰和伞状泡钉,均发现于朽烂的木棺遗痕附近。其中圆形和龙形牌饰上有圆形小孔,大小与泡钉吻合,基本可以确定是贴附于木棺的饰品。根据墓葬形制、陶器特征和铭文墓砖,出土鎏金棺饰的墓葬皆属东汉时期。
在巫山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常见同类鎏金棺饰[1],大多收藏于巫山县博物馆[2]。一类是镂空的人形、龙形、朱雀形、阙形、西王母形、柿蒂形牌饰。巫山县巫福公路出土的西王母形鎏金棺饰,长17.3、宽11.7、厚0.05厘米(图一)。西王母像居中,龙、虎形象分列其左右,虎右侧为立于山峦上的羽人形象,表面皆以阴刻线条刻画细部并鎏金,牌饰中央部位有用于穿插泡钉的圆形小孔。
另一类是圆形牌饰,以西王母及“天门”为图案主题,中央有小圆孔,可能是贴附于棺木头挡上的棺饰(图二)。龙头山墓群出土的圆形牌饰,直径22.5厘米,牌面图案采用减地浅浮雕方式呈现(图二∶1、三)。双阙之间的天门下端坐一人,头戴笼冠,身着长袍,双手拢于胸前,肩后生羽翼;双阙左侧为凤鸟、右侧有九尾狐,天门之上有三足乌图案。一般认为图案中的人物是西王母形象[3],巫山发现的其他圆形牌饰大多具有类似构图,唯西王母形象略有差异。有些直接在双阙之间、人物之上隶书“天门”二字,如巫山东井坎工地采集的鎏金棺饰(图二∶2)[4]。
圆形鎏金棺饰在巫山以外的三峡地区也有发现,如东汉中期的云阳故陵M8出土了鎏金圆形饰片和龙形饰片各1件,不过素面无纹[5];云阳走马岭墓地、李家坝墓地等也出土了类似的鎏金棺饰[6]。
西王母形象是这类棺饰的重要主题。战国已有西王母之名,本为一位主知灾害的神祇。《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
DOI:10.13619/11-1532/k.2014.09.005
2014年·第9期
图一巫福公路出土西王母形鎏金棺饰
司天之厉及五残。”[7]到西汉时期,或受到当时盛行的求仙之风影响,西王母渐被赋予了“不死”的观念,不但出现了“(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8]的传说,更在现实社会里掀起了信奉西王母的浪潮,《汉书·五行志》:“哀帝建平四年……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9]
对西王母的信奉也影响到汉代的丧葬行为。在汉代人的观念里,信仰西王母可以不死,即便死后也可借助西王母升仙,而死后升仙的途径是“先死后蜕”,即所谓“尸解仙”[10]。这种升仙观念对汉代丧葬行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方面要用尽一切手段保护尸体不朽,除使用各类葬玉外,炼丹家所用的朱砂、云母、铅等物皆被用来雍尸;另一方面还要在墓室里营造一个想象中的仙境,于是西王母很自然成了墓葬装饰的主题。不过,东汉墓葬图像中的西王母形象已与《山海经》描绘的“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大不相同,变成了头戴巾帻或笼冠、面目慈祥、身穿汉式袍服的世俗人物形象,甚至龙虎座也成了不必要的构图元素。唯一区别于世俗人物的可能是肩上的羽翼及所处的环境,它与天门、双阙、九尾狐、三足乌及凤鸟等一起构成了汉代人想象中的仙境。
四川地区是画像石棺最为流行的地区,年代基本与上述鎏金棺饰的年代相同,地域也临
近,二者代表了东汉时期西南地区较为奢华的埋葬方式。
画像石棺和鎏金棺饰的木棺皆耗费较大,在汉代礼制中是一种高等级的葬具,即所谓“朱棺”、“画棺”,常被当做逾制或优赐在文献中被提及。如西汉哀帝时的宠臣董贤因遭弹劾而自杀,“(董)贤自杀伏辜,死后父恭等不悔过,乃复以沙画棺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著金银日月,玉衣珠璧以棺,至尊无以加”,颜师古注“画棺”曰“以朱砂涂之,而又雕画也”[11];东汉初的功臣耿弇死后,“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12];东汉和帝追封梁竦,“诣京师改殡,赐东园画棺、玉匣、衣衾,建茔于恭怀皇后陵傍。帝亲临送葬,百官毕会”[13];汉末袁绍之父袁逢卒,“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14]。
但在实际丧葬活动中,对这类奢华石棺或木棺的限制可能并不严格,尤其在远离京师的四川和三峡地区。根据四川发现的部分石棺铭文信息,画像石棺的使用者除了少数为县令等低级官吏外,多数是没有任何官职的平民,但他们应该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有的可能是当地的豪族[15]。巫山鎏金棺饰的墓主人很可能也具有类似的身份。
巫山一带的盐业资源在汉代十分发达,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巴志》等记载,南郡巫县(今巫山)、巴郡朐忍县(今云阳)、临江县(今忠县)等都设有盐官,“其豪门家亦有盐井”。东汉桓帝时,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刘琳注引《续汉书·百官志》:“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16]西汉时只有朐忍县有盐官,说明东汉桓帝时巴郡盐铁又有了发展。
据现代三峡盐业史的研究,与巫山相邻、位于大宁河上游的巫溪县有一处至少在汉代就已被利用的天然盐泉,云阳也是一个重要的产盐地区,并且很有可能是渝东井盐的起源地[17]。大
宁河古称盐水[18],可能正因为它是一条盐业运
1.龙头山墓群出土 2.东井坎工地采集
3.淀粉厂工地采集
4.北高塘工地采集
5.麦沱墓地出土
6、7.江东嘴墓地出土
8.烟厂工地采集
9.北新城公路工地采集
图二
圆形牌饰
输的黄金水道。巫山地处大宁河入长江处,藉此资源和运输之便,有可能产生一批非常富裕的地方豪门。鎏金棺饰的分布范围与这一带盐业资源的分布重合可能并非巧合,而是东汉时期因盐业而兴的地方豪族经济实力的反映。
二
汉代的饰棺之法
饰棺是古代贵族丧葬礼制的要求,“古人
于死人之棺木及其载柩之车,依天子、诸侯、大夫、士之不同,而有不同之装饰,谓之饰棺”[19]。今考古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的棺饰遗存,多为附属于木棺的墙柳、荒帷类饰物。
在周代丧礼中,将棺运抵墓圹前,要对棺进行装饰,除了用织物将棺包裹严实外,还要给棺加上一个龟甲形的木框(“墙柳”),用丝织品围起来(“荒帷”),上面垂下五彩绸带和串贝、
23
456
789
1■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