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奔豚气51例
《金匮要略》奔豚气之针灸治疗

《金匮要略》奔豚气之针灸治疗
安声潘;魏曼婷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7(23)10
【摘要】通过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分析其证治,补充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从而拓宽奔豚气在临床治疗的途径,增强临床疗效。
【总页数】2页(P99-100)
【关键词】奔豚气;《金匮要略》;针灸
【作者】安声潘;魏曼婷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奔豚气51例 [J], 唐莲
2.结合病案浅谈《金匮要略》奔豚气的证治 [J], 荣宝山;黄震洲;白雅雯;丁鑫;钱占红;
3.曹志群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奔豚气验案举隅 [J], 温霏; 张珊珊; 时吉来
4.针灸治疗奔豚气并发"自主嗳气"验案一则 [J], 杨蒋伟;蒋旭;刘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颜某女 50岁郴州宜章县人
初诊(2010—10—8):病人自诉自觉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半年,加重1周,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薄黄苔。
主诉:奔豚气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
辩证:奔豚气(肝胃不和)
治法:平冲降逆,疏肝和胃
主方: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
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桑白皮10克 3剂,散剂。
病人自诉药后奔豚气初为减轻,一个星期后发作频率降低,将散剂服完后至今未再发。
对于奔豚气,在《金匮》中的奔豚气原文第二条曾说:“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多为肝木乘脾,胃乃脾之腑,脾脏受损,胃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临床上多表现为呃逆,嗳气,有一股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难受,有时甚至出现头晕等表现。
这个患者的症状基本符合《金匮》原文,“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正应对了“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
”在这里,患者属于气机不利之症,故我用了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调畅气机,气机畅则气逆之症止。
当然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病案,在临床上药证对应方是我们看病所要拿捏准确,疗效卓著的关键。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胡希恕先生讲:烧针令其汗,这是从表证说的。
针处被寒,不是针处被风寒了,拿到现在的话说就是感染。
核起而赤者,被针灸的地方肿了,核起,肿的意思,其肿如核,色为赤。
奔豚就是剧烈的一个气上冲,在《金匮要略》这样讲:“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了就好了。
这个病叫奔豚,就是一个神经症状,病人感觉气上冲,其实就是一个自觉的一种神经为上走性的一种证侯。
怎么必发奔豚呢,就得根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章节了。
说奔豚病呀,皆从惊恐得之。
这个惊恐得之,并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事刺激发作奔豚。
用烧针还使大汗出,神经受剧烈的刺激,要发惊狂。
119条说“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还有一段,112条说“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
亡阳必惊狂,大汗出,烧针就是一个发惊,假如说表未解有气上冲,上面汗出得多,气上冲也剧烈,在惊恐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又给病人一个严重的刺激,再有气上冲必发奔豚。
就在这个惊恐的基础上,神经症状再高涨,就容易发生奔豚。
烧针令其汗,所谓亡阳,出汗太多,底下水和气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一定更是因惊而发生奔豚证。
奔豚证是什么样的呢?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就是这个。
感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心,这个我在临床上遇到好象两次吧,不多,但也有的。
而且这个方子也相当好。
“灸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这个感染,治针处感染红肿的,灸之。
“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我们由这一段,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气上冲的。
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
“更加桂二两也”,原方是桂枝三两,更加桂,再加二两。
也有人解释,这个桂是肉桂,这是错的。
还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15g了。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

《北方医话》之:奔豚证治小议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
至胸中
吾曾治隋某,男性,25岁。
近1周自觉脐下有一股寒冷之气冲逆上行至胸中,日十数次,发作后则心慌不能自持,其痛苦不可名状。
四诊检查
•表情痛苦,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
•视其壁肌肉膶动如波浪之上下起伏,尤以脐下为甚,不能自持,
•舌质淡嫩,苔白而润,
•脉弦,两尺重按无力。
据此脉证,属肾阳虚衰,寒水之气上逆所致之奔气病。
治宜温阳散寒降逆,方予桂枝加桂汤加味。
药用: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5g、生姜10g、
•沉香10g、槟榔片15g、茯苓15g,2剂。
服后,患者面露喜色,言服药后,奔豚状立发,但发作次数减少,每日发作三次,其势亦较前轻微。
原方加入大枣10枚(劈),重用桂枝25g,服2剂患者痊愈。
改投金匮肾气汤3剂,以善其后。
近日随访,未复发。
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
本例为寒水之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
•首用桂枝加桂汤加入沉香、槟榔片等品,温阳行气,直折冲逆之势; •再加大枣培补脾土以制水,使寒水之邪不致上凌;
•最后用金匮肾气汤助肾益火,病终告愈。
金匮肾气丸
组成:
•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
•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盐车前子。
•辅料为蜂蜜。
用法:口服,一次4~5g(20~25粒),一日2次。
功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禁忌:孕妇忌服。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内容提要] 通过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分析其证治,补充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从而拓宽奔豚气在临床治疗的途径,增强临床疗效。
奔豚,古病名,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
《难经》将其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1]。
该病特征明显,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自觉有气从下向上冲逆,痛苦异常,气复如常人。
《金匮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
”关于奔豚气的证治,历代医家多有阐述,但多是针对条文所涉及的方药进行解释发挥,而涉及针灸治疗的内容却很少。
针灸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和方药比较,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
伤寒金匮各证,皆可用针或灸代替药物治疗,其收效往往能随手见功,较药剂迅速而无弊。
当然也有不及药剂之处,如“滋补剂”“泻下剂”[2]。
总之,治病如救火,以取速效为贵。
故分析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寻找其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补入针灸治疗,以助药剂之不及。
1 成因与主症《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3]。
”本条论述奔豚气的病因和主症,指出奔豚气与惊恐等情志过极有关,提示惊恐为本病的重要诱因。
其主症为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痛苦难以忍受,随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表现为冲任气机逆乱。
总结条文,此病主要由于心、肝、肾之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机逆乱而发病。
故治疗上以平冲降逆,调畅情志及调和心肝肾三脏功能为主。
2 证治2.1 肝郁气逆《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3]”。
腹痛、气上冲胸,即指奔豚主证。
惊恐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气上冲胸;肝郁气滞,经脉不畅,故腹痛;往来寒热则因肝郁化火,影响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但非奔豚必具之症。
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董氏奇穴是时下应用较多的针灸流派,内容博大精
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神 经 官 能 症、冠 心 病 等 类 似,笔 者 采
深,针法甚广,如倒马针法、放血疗法、手足对应针法、导
用董氏针灸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满意.
气针法等,内容丰富 且 异 于 传 统,治 法 简 便,疗 效 显 著,
【关键词】 奔豚气;
董氏奇穴;针灸
静安神的作用;三肩穴 可 以 治 疗 喉 咙 部 位 不 适;腕 顺 穴
入肾经,具有滋肾利尿、通肾镇痛的作用.此患者年老,
采用上述针法收效甚佳.
胸部憋闷后反复发作,发作时自觉少腹胀,微痛,严重影
参考文献
响日常生活.患者年过古稀,平素性情急躁,精力旺盛,
2019
G
05
G
09)
2018,
16(
28):
186
(
. All Rights Reserved.
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胡江涛1 ,王思颖2
(
1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2
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 奔 豚 气 指 患 者 自 觉 有 气 从 少 腹 上 冲 胸 咽 的 内
探 讨 、总 结 、推 广 . 但应注意的是附子 近 年 来 品 质 下 降
很多,且每批附子质量 良 莠 不 齐,若 使 用 剂 量 不 足 或 使
用劣质附子 会 明 显 影 响 疗 效,笔 者 推 荐 使 用 附 子 颗 粒
剂,质量相对稳定,且省去先煎费时费力之苦.
参考文献
纹内侧端与 肱 骨 内 上 髁 连 线 的 中 点 下 一 寸 五 分 再 内
侧 五 分 ,有 3 个 穴 位)、心 灵 穴 (手 掌 朝 上 ,手 腕 横 纹 上
急症针灸处理——奔豚气

急症针灸处理——奔豚气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证。
奔豚一名,首见于《内经》。
因其发作突然,痛苦剧烈,故列入本书介绍。
本证的针灸治疗,始于《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气穴主之”。
之后,从唐宋至明清的针灸医藉多有记载,尤以明清为多。
取穴多用腹部经穴,方法则强调灸法。
现代医学中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与此证有类似之处。
【病因病机】奔豚气的病因,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
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辩证分型】(一)肝肾气逆系肝肾气火循经上逆。
症见气从少腹直冲咽喉,惊悸不宁,发作欲死,腹痛喘逆,呕吐烦躁,甚则抽搐厥逆。
气还则止,反复发作,脉象弦数,苔白或黄。
(二)寒水上逆乃下焦阴寒水气上逆。
症见先有脐下悸动。
旋即逆气上冲至心下,心慌不止,形寒肢冷,脉象弦紧,舌苔白腻。
【治疗】(一)肝肾气逆1.治则:平肝降逆,理气和胃。
2.处方:期门、太冲、公孙、气海、内关。
3.方义:期门肝之募,太冲肝之原,两穴配合,可平降冲逆之肝火肝气;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肝肾气火多循冲脉上逆,公孙通于冲脉,取之更可加强降逆之功,而与心包经络穴内关父母相配,又能理气和胃,止呕宁神;气海为气聚之海,用是穴,使气复归于海。
4.治法:气海、太冲两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薰灸时间以皮肤红润,症情缓解为度,内关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持续运针后留针。
5.古方辑录《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
炷如雀矢大”。
《针灸资生经·卷四》:“奔豚,灸气海百壮。
或期门、或关元百壮”。
《神灸经纶·卷三》:“积气上奔急迫欲绝:期门、天枢、梁门;奔豚气逆痛不可忍:关无”。
小肚子有气往上冲,这是奔豚气!一张方子,补阳+化湿,气稳了甘草温阳化吴茱萸川楝子

小肚子有气往上冲,这是奔豚气!一张方子,补阳+化湿,气稳了甘草温阳化吴茱萸川楝子(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证治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跟你聊聊奔豚气。
啥叫奔豚气啊?就是小肚子里头有一股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往上冲,冲到嗓子眼儿。
有的,是上冲到胸口位置。
这个病,中医很早就认识了。
《金匮要略》里就有记载。
《顾松园医镜》里则说:“奔豚者,如江豚之奔走于水面,不常定也”。
意思是,源于小腹部的气儿,好比江中奔豚,嗖地一下就窜上去了。
你别以为这病少见。
其实,它的患者蛮多的。
我有一次泡书店,就听见一个老爷子和身边人抱怨,说自己的肚子,总是不定时地往上窜气,窜到嗓子眼,也不知道是不是打嗝。
有这个病的人,往往伴随腹痛、气短、胸闷、心慌、惊悸、烦躁不安等现象。
到医院检查,可能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这病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来给你讲一张中医治疗此病的医案故事吧。
你看完,就全懂了。
话说以后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68岁。
他就是总有气从少腹部往上冲,冲到胸胁部位。
与此同时,小肚子又硬又胀,胁肋部位还有些疼。
这毛病每一次发作,患者都会伴随恶心。
此人多处就医。
对此,说啥的都有。
有的说是消化不良,有的说是神经官能症,有的说是冠心病。
还有的说这就是打嗝。
一晃,四个月过去了。
此人的怪病始终未曾控制。
后来,他去看了一位中医。
这个人叫做李玉泽。
他是我国焦作一带的中医老前辈。
现在的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他。
刻诊,见患者舌淡滑润、脉象沉迟无力。
经过仔细权衡,李老写了一张配伍。
但见——茯苓15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川楝子15克,制附子、吴茱萸各9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连用15剂,诸证悉平,小肚子窜气的事儿,再也没有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也不复杂。
你看,这人舌淡滑润、脉象沉迟无力。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者,肾之积也。
缘阴气凝聚,结于少腹,坚实牢硬,有时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
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
其将发之时,则脐下悸作,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也。
如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如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汤主之。
如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以奔豚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桂枝(四钱)甘草(二钱)大枣(十五枚)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桂枝加桂汤
即桂枝汤再加桂枝二钱
奔豚汤
甘草(二钱)半夏(四钱)芍药(二钱)当归(二钱)黄芩(二钱)生姜(四钱)芎(二钱)生葛(五钱)甘李根白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中医医案——奔豚(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肝理气、通里攻下法治愈奔豚病案:刘某,男,30岁。
初诊:1979年2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左脐旁经常疼痛已一年,伴有少腹部气上冲胸,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诊查:一年来左脐旁经常疼痛,痛向两肋放散,伴有少腹部气上冲胸;两三天发作一次,一刻钟左右缓解。
发作时胸部憋气难忍,常以手击胸部或头顶墙以解其苦。
饮食、二便正常。
思想苦闷,影响劳动,经济上遭受损失。
查:腹部痛而拒按,但无肿物。
脉弦,舌苔黄。
辨证:肝气不疏,冲气上逆,肠中热结所致。
治法:疏肝通下法。
处方:柴胡10g 白芍15g 生大黄6g(后下)元明粉10g(冲服)生甘草10g 乌药10g 3剂二诊:3月2日。
药后大便稀、日三次,腹痛减其大半,惟少腹部气上冲未减。
脉弦,苔黄已退。
肠中热结已去,惟肝气不疏,冲气上逆未平。
原方加减。
处方:柴胡10g 白芍15g 甘草10g 乌药10g 佛手10g 制香附110g 川楝子10g 绿萼梅10g 6剂诸症消失,病者甚喜,称谢而去。
按语奔豚病,《金匮》论述其病因为“皆从惊恐得之”,指出了“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证候特征。
治疗方面,根据病因、属性,热用奔豚汤;寒用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对后世研究和诊治本病,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本例左脐旁疼痛,向两胁放散,每隔两三天感有少腹部气上冲胸,发憋难忍为主症。
脐旁、两肋为肝经循行部位。
肝主疏泄,喜条达。
肝郁则气不畅,故两胁窜痛。
肝郁久则化热,热结于肠则腹痛拒按。
脉弦属肝,苔黄为热。
气上冲胸与冲脉有关。
冲脉隶属于肝肾,起于下焦,上循咽喉。
《难经》说:“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因此,本证是由于肝气不舒扰动冲脉之气上逆所致。
治疗遵循《金匮要略》“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的原则,以大柴胡汤加减,疏肝通下,标本兼顾。
药以柴胡、乌药疏肝理气,大黄、元明粉泻其热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
针灸治愈奔豚气病1例

这些 标本进行 H V D A检测 , P—N 结果表 明, I CNmH V阳性 P 率 5 .3 83 %明显高于正常或炎性反应 2 . %,差异有统计 31 9
出率 已明显得到提 高。H V分为低危型 、 P 高危 型, 其中高危 型 HP V感染 是宫 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必要条件 。 本组资料
中 国 中 医 药 咨 讯
・
21 0 0年 1 O月上 第 2卷 第 2 期 8
Oc o e 2 1 V I No2 tb r 0 0 o. 2 -8
8 ・ 4
Ju n l f iaTrdt n l ie eMe cn nomain o r a n a io a n s diieIfr t o Ch i Ch o
隔 2天 。 1 疗 程 后 , 个 患者 自觉 症 状 大 减 , 作 次 数 明显 减 发
・
气循 冲脉上逆 , 均可发 为奔豚 。玉龙歌》 “ 《 日:肾强疝气 发其
频, 气上攻心似死人 , 关元兼 刺大敦穴 , 此法 亲传始得真 。” 肾气失常 , 疝气频 频发作 , 气上攻 心 , 重时 可晕厥 , 严 取关 元、 大敦穴治疗效果好 。本例患者平 紊 l情多愁易悲 , 生 性格
夺 ・ ・ ・ ・ ・ ・ ・ ・ ・ ・ >・ > -> 4> 夺 ・ - ・ ・ ・ ・ ・ > 幸 ・ ・ ・ ・ ・ ・ ・ ・ ・ ・ > 辛 ・ ・ ・ ・ ・ ・ ・ ・ ・ ・ 幸 牛 夺 夺 争 牵 寺 夺 寺 4 4 ・ ・ ・ 夺 夺 夺 々 々 寺 4 ・ 争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幸 - ・ 辛 寺 牵 夺 夺 寺 寺 夺 ・ 4 4 4 4 4 4 争
2 0 ,21:1 5 0 62( 5—2 )
气上冲心,用这个经典名方来治疗!

气上冲心,用这个经典名方来治疗!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聊:奔豚病
医案:(选自《刘渡舟验案精选》)崔某某,女,50岁
患奔豚病半年余,每次发作时自觉有一股气,先从足内踝开始,沿两股内侧向上冲动,至小腹则小腹鼓起如木棒状,胀坠不舒;至心胸则觉胸中憋闷难受,心悸,气短,头部冷汗淋漓;至咽喉则呼吸困难有窒息之感,精神极度紧张而恐惧欲死。
稍顷气往下行,症状随之而减轻。
如此每天发作三四次,患者苦不堪言。
兼见腰部酸痛重着,带下清稀量多。
望其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切其脉来弦数而按之无力。
此为心阳虚衰于上,坐镇无权,而下焦之阴气乘虚上冲所致。
治当温补心阳,下气降冲。
方用:
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另服“黑锡丹”6克共服五剂,冲气下降而病愈。
详细内容请大家收听下方语音讲解:桂枝加桂汤(出自:《伤寒论》)
配方: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主治: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如果觉得有用,请点击文章右下角的【在看】,邀请朋友们一起关注公众号《小孙说医》,学习用中医的智慧守护家人的健康!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治疗奔豚验方

治疗奔豚验⽅
治疗奔豚验⽅
1、奔豚⽓痛,上冲⼼胜利。
⽤鳖甲(醋炙)三两、亦三棱(煨)⼆两、桃仁(去⽪尖)四两,加醋煎如糖浆,以瓶收存,每服半匙,空⼼服,酒送下。
2、奔豚⽓痛。
⽤薤⽩捣汁饮服。
3、肾⽓攻⼼,奔豚喘急,⾯⿊欲死。
⽤铅⼆两、⽯亭脂⼆两、⽊⾹⼀两、麝⾹⼀钱。
先把铅熔化,加⼊⽯亭脂,急炒。
焰起时,含醋喷之。
炒毕,倾⼊先掘好的地坑中,盖好。
等冷后取出研细,再加⽶饭,做成丸⼦,如芡⼦⼤。
每服⼆丸,热酒送下。
或⾝上出汗,或通便通⽓病即愈。
如⼤便还不通,可再服⼀丸,加⽞明粉五分同服。
4、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肚⼦胀痛,有⽓上冲,“如⾗之奔突”,故名奔豚):流⽔可治。
(释名亦名劳⽔、⽢烂⽔、扬泛⽔。
取江⽔或河⽔⼆⽃,置⼤盆中,⽤⼀个瓢,舀⽔⾼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
)本验⽅摘录于《本草纲⽬》等中医典籍,。
奔豚气病治愈案例

奔豚气病治愈案例我有个朋友,老张,就曾经被奔豚气病折磨得够呛。
老张这人吧,平时身体还算不错,就是那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加班熬夜,还得时不时应付各种酒局。
有一天,他突然感觉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
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只小猪在肚子里横冲直撞,一股气从下腹部“嗖”地一下就往上冲,冲到胸口的时候,那胸口就像被人狠狠捶了一拳,憋闷得很,而且心跳也跟着乱了节奏,忽快忽慢的,把他吓得不轻。
老张刚开始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自己在家吃了点胃药,可根本不管用。
那股气还是时不时就往上冲,他这才慌了神,跑去医院看医生。
医生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最后诊断他得了奔豚气病。
医生给他解释说,这奔豚气病啊,就和他这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
长期的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让他身体里的气乱了套。
老张听了直摇头,后悔自己之前没好好照顾身体。
然后医生就给他开了中药方子,还叮嘱他一定要调整生活习惯。
老张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每天按时熬药喝药。
那中药的味道可真是难闻,老张每次喝的时候都皱着眉头,捏着鼻子,就像喝毒药似的。
他老婆在旁边看着都忍不住笑,还打趣他说:“你就当这是能打败你肚子里那只小猪的神奇药水。
”除了喝药,老张也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
他跟领导商量减少了一些工作量,每天晚上尽量早早回家睡觉,酒局也能推就推。
早上还跟着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们一起打打太极拳,刚开始他那动作笨手笨脚的,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企鹅,不过慢慢地也打得有模有样了。
就这样过了大概一个多月,老张感觉那股在肚子里乱冲的气越来越弱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那种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老张高兴得不得了,还专门跑去感谢医生。
他跟医生说:“您可真是神医啊,把我肚子里那只捣乱的小猪给赶跑了。
”医生笑着说:“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你自己调整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从那以后,老张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特别注重养生,还经常跟我们说:“可别像我之前那样作了,身体垮了,啥都没了。
”老张这个奔豚气病的治愈,也让我们周围的人都对这种病有了认识,知道要好好照顾自己,不然身体里也可能会跑出一只捣乱的“小猪”呢。
赵立新运用交通任督二脉针法治疗奔豚验案举隅

方(风府、哑门、百会、人中、承浆、中脘、气海、关元)基础上 有所发展,形成了交通任督二脉针法基本处方:主穴为百 会、风府、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及背俞穴,临床上辨证取穴 配天枢、足三里、太冲、太溪等。 3 验案举隅
例1:刘某,女,52 岁,2016 年5 月11 日初诊。 患者自诉下腹部气冲咽喉,纳差、眠差1 年余。患者1 年前因家中变故,后出现自觉下腹部有一团气上冲于胃 脘、咽喉,胃脘部不适,时有胀痛,多次行胃镜、肠镜等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喜叹息,多梦,常梦中惊醒,1 年来体重下降 20 公斤。舌黯淡、苔白,脉细弱。诊断为奔豚,治宜疏肝理 气,调和阴阳。首诊以督脉之穴为主,选百会、风府、大椎、 至阳、脾俞、命门、太溪针刺,每穴必得气,留针30 min,隔 15 min 行针1 次,加强针感,每日治疗1 次,连续针5 次,嘱 患者休息1 周。 2016 年5 月22 日二诊:患者面色较初次来诊有改善, 睡眠改善,噩梦次数减少,进食量增多,下腹部触之变软, 自诉下腹部气冲次数减少,两胁肋不适。舌黯、苔黄腻,有 口气,脉细。继续初诊处方加太冲穴。每日针刺1 次,二诊 针刺5 天后患者舌苔变淡,睡眠改善,夜间可熟睡。连续治 疗10 天后患者自诉疲乏,嘱患者休息5 日。 2016 年6 月7 日患者三诊:患者面色红润,头发增多, 体重较初次增加5 斤,纳食香,下腹部气团上冲感减轻,触 之腹部较之前变软,无口气,患者心情佳,自诉肠道排气次 数减少。舌红、苔白腻,脉细。以任脉之穴为主:百会、内 关、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溪。每周针刺5 天, 连续针刺2 周,期间患者肠道排气次数明显增做噩 梦,眠可。气上冲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近日发作3 次。嘱 患者继续休息,不适来诊。 2016 年6 月22 日督脉取穴、6 月23 日任脉选穴,依次 交替选穴治疗。 2016 年7 月25 日随访患者,自诉停针后阴雨天出现 胸闷不适,未有气上冲胸,休息后缓解。8 月5 日继续先阳 后阴,任督交替针刺10 日,症状消失。 按:本案例患者因情志因素致病,其症状为“从少腹 起,上冲咽喉”的典型奔豚表现,病机为逆乱之气上冲,气 机不畅,阴阳失调而致此病。故治疗奔豚以中医整体观念 为纲,通调任督二脉以调和阴阳,使正复邪去,气机得调,
奔豚治疗古方今用经验大分享

奔豚治疗古方今用经验大分享奔豚治疗古方今用经验大分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余無言醫案及醫話———奔豚婦人產後奔豚證婦人產後受寒,素來體虛,時有自帶.。
及至產後三日,勞作菜圃中,每疲極坐地,因之感寒腹痛。
氣由少腹上沖,時聚時散。
醫以惡露未盡治之,不效。
發時則氣上沖心,粗如小臂。
咬牙閉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散。
試以桂枝湯加桂枝,不效。
再以桂枝湯加肉桂,一劑知,二劑已,三劑全平。
在未述本案之前,特破吾書之例,首述本病之研究。
蓋此證雖不多見,然臨床偶有遭遇之者,若不知其治,則為醫者之過矣。
此證名日奔豚,分見於《傷寒》、《金匱》中。
其云:“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此為病源之一例。
又云:“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此是病狀之特徵。
但征之實際,往往不因針處被寒而起,多有少腹直接受寒而起者。
執是以觀,是受寒為其主因,不無疑義。
夫寒者,無形之氣也,捫之而不得其狀,視之而不見其形,吾人少腹之受寒者,其病狀亦各有不同。
有腹痛而便秘者,有腹痛而水瀉者,有膀胱氣滯而小便不爽者,有經停而少腹結痛者。
奔豚中医治疗案例

奔豚中医治疗案例奔豚中医治疗案例奔豚其一刘(右)初诊(九月十六日)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六月每日晨泄,有时气从少腹上冲,似有瘕块。
气还则绝然不觉。
此但肝郁不调,则中气凝滞耳。
治宜吴茱萸汤合理中。
淡吴萸(四钱)生潞党(五钱)干姜(三钱)炙草(三钱)生白术(五钱)生姜(三片)红枣(十二枚)二诊(九月十八日)两服吴茱萸合理中汤,酸味减而冲气亦低,且晨泄已全痊。
惟每值黄昏,吐清水一二口,气从少腹挟痞上冲者,或见或否。
治宜从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汤,更纳半夏以去水。
川桂技(三钱)白芍(三钱)生草(钱半)桂心(钱半)制半夏(五钱)生姜(五片)红枣(七枚)拙巢注:服后全愈。
【按】本案初诊所谓吐水,二诊所谓吐清水,颇可疑,或即是“白津”,其说详下案。
奔豚其二(附列门人治验)周(右住浦东)初诊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此作奔豚论。
肉桂心(一钱)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红枣(八枚)【按】本案为余在广益中医院所诊得者,余视此颇感兴趣,若自珍其敝帚者然,请从“白津”说起。
《金履要略》曰:“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沈弦,大乌头煎主之。
”本条中“苦发”二字,《千金》《外台》作“若发”,此不足论。
“白津”二字,《千金》《外台》作“白汗”,“白汗”二字在仲圣书中为少见,或以为即《素问》之“魄汗”,或以为即《脉经》之“白汗”似未得为的解。
若仍作“白津”,亦未能确指为何物。
若释“白津”为“白带”尤误。
因“带”则称“下”,而不称“出”,称“白物”而不称“白津”故也。
独本案病者周右告我以一病状,我无成句以形容之。
欲得而形容之,除非“发则白津出”五字,庶足以当之。
盖周右每当寒气上冲之时,口中津液即泉涌而出,欲止之不得,其色透明而白。
待冲气下降,此种白津方止。
其来也不知何自,其止也不知何往。
但决非痰浊之属,盖痰浊出于肺胃,此则出于口中,痰浊较浓而厚,此则较淡而清。
痰浊之吐出须费气力,此则自然流溢,故二者绝然为二物。
奔豚汤治疗医案14例_

奔豚汤治疗医案14例_【方药】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各6克) 半夏四两(12克) 黄芩二两(6克) 生葛五两(15克) 芍药二两 (6 克) 生姜四两(12克)甘李根白皮一升(15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肠气病脉证治第八·二)【解说】本证为肝郁化热之奔豚证。
冲脉隶属于肝,起于下焦,上循咽喉,若惊恐恼怒,肝气郁而化热,挟冲气上逆,则发为奔豚。
发时,少腹有块突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方其上冲,气促而腹痛;及其下行,气平而痛定。
往来寒热,为病在肝(胆)之征象。
故治疗当以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为法。
本方主用李根白皮,《本草别录》云:“李根白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
“肝欲散”,故以生姜、半夏、生葛辛以散之;“肝苦急”,故以甘草甘以缓之;肝“体阴用阳”,故以当归、白芍、川芎入血以养之柔之;胆宜降宜利,故以黄芩苦寒以清泄之。
本方不惟治奔豚气,凡肝郁化热,其气上逆之证,皆可运用。
【运用】一、奔豚(一)曹颖甫医案:予尝治平性妇,其人新产,会有仇家到门寻衅,毁物谩骂,恶声达户外,妇人惊怖。
嗣是少腹即有一块,数日后,大小二块,时上时下,腹中剧痛不可忍,日暮即有寒热。
予初投:炮姜、熟附、当归、川芎、白芍。
2剂稍愈,后投以奔豚汤,2剂而消。
惟李根白皮为药肆所无,其人于谢姓园中得之,竟得痊可。
(《金匮发微91959年版)按语:病起于惊恐,见少腹有块,腹中剧痛,日暮寒热,肝郁之奔豚也,经投之,又幸得李根白皮,果获佳效。
二、奔豚(二)辛军医案:邓某,女,48岁,1992年2月11日诊。
诉2年前夜间静卧时,时觉两踹(小腿肚)发胀,继而心烦不能忍,必须用力伸其双腿,或出屋外纳凉尔后缓解。
近1年来,症见气从踹上冲心下,发作欲死,经用针(缝衣针)刺其踹部,觉气从刺处泄出后,发作才停止。
如此二三日一发,或七八日一发,苦不堪言。
《普济方·针灸》贲豚气

《普济方·针灸》贲豚气治贲豚腹肿(资生经)。
穴章门。
灸百壮。
治贲豚(又云卒厥逆上气。
气攻两胁。
心下痛满。
奄奄欲死。
此为贲豚气走急。
作汤浸两手足。
频频易之)。
穴气海。
期门。
关元。
各灸百壮。
治贲豚抢心。
不得息。
穴中极。
灸五十壮。
治贲豚上下。
腹中与腰相引痛穴中府。
灸百壮。
治贲豚。
穴期门阴交石门。
治贲豚上下。
穴四满。
灸二七壮。
治贲豚腹肿。
穴章门。
治贲豚气上。
腹胀痛茎肿。
先引腰。
后引小腹腰小腹坚痛。
下引阴中。
不得小便。
两丸骞。
穴石门。
治贲豚上气。
腹胀肩痛。
引阴中不得小便。
两丸骞。
穴阴交。
治贲豚上气。
穴章门、石门、阴交。
治贲豚胀疝。
穴天枢。
治贲豚。
卵上入引缩茎痛。
穴归来。
治气疝烦呕。
面肿贲豚。
穴天枢。
治心中烦。
贲豚气胀满。
不能食。
穴上脘。
治贲豚气胀不能食。
穴巨阙。
治因读书得贲豚气。
上攻伏梁。
心下状如覆杯。
寒癖结气。
穴中脘。
治小腹贲豚。
穴归来。
治贲豚抢心。
甚则不得息。
恍惚尸厥。
穴中极。
治贲豚寒气入小腹。
时欲呕。
溺血小便黄。
腹泄不止。
穴关元。
治贲豚腹坚。
穴气海。
治贲豚。
穴期门。
治贲豚上下引脊痛。
穴气海。
治伏梁气。
状如覆杯。
穴上脘。
治伏梁气。
穴中脘。
治息贲(肺之积曰息贲。
在右胁之下。
大如杯)。
穴期门缺盆鸠尾。
伏梁《金匮翼》经曰∶心之积,名曰伏梁。
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
令人烦心。
心为火脏,心受邪,则火内郁而烦也。
温白丸加石菖蒲、黄连、桃仁。
桃奴散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
桃奴(三两)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
桃奴是桃实着树不落,正月中采者是也。
桃奴,中药材名。
别名瘪桃干、阴桃子、气桃子。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自落的幼果。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自落的幼果。
夏初拣落地的幼果,晒干。
功能主治为:止痛,止汗。
用于胃痛,疝痛,盗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奔豚气51例
【摘要】目的:介绍运用针灸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奔豚气51例的疗效、方法,为临床提供一条方法。
方法:针刺气海、膻中、天枢、公孙、内关、太溪、太冲;艾灸左章门、关元;心理疏导治疗。
结果:2个疗程治愈率:62 %;3个疗程治愈率:86 %;3个疗程有效率:95 % ;3个疗程无效率:5 % 。
结论:针灸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奔豚气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针灸;奔豚气;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6-0387-01
《金匮要略》曰:“奔豚病,徒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椐其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
现代医学治疗单纯用镇静药及心理治疗为主,起疗效不佳。
近年来我科运用针灸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奔豚气51例,收到不错的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以飧同道:
1 临床资料
自2008~2011年4月共收集51例门诊病例,均符合《金匮要略》中奔豚病的范畴,其中男19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67岁; 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3年。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主穴:气海、膻中、天枢、公孙、内关、太溪;肝
郁化热型加太冲;阳虚寒逆型加灸左章门、关元。
2.2 操作方法:肝郁化热型:以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皮肤,用0.3mm×25cm的不锈钢针,以单手进针法进针,直刺(气海、天枢、公孙、内关、太溪、太冲),平刺膻中,太冲透刺涌泉,各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平补平泻,5天为一疗程, 疗程期间休息2~3天, 不愈再行第2~3个疗程。
阳虚寒逆型:以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皮肤,用0.3mm×25cm 的不锈钢针,以单手进针法进针,直刺(气海、天枢、公孙、内关、太溪),平刺膻中,各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平补平泻;艾灸左章门、关元每次15min, 5天为一疗程, 疗程期间休息2~3天, 不愈再行第2~3个疗程。
2.3 心理疏导治疗:
3 疗效判断
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发作次数减少或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和发作次数无变化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2个疗程治愈率:62 %;3个疗程治愈率:86 %;3个疗程有效率:95 % ;3个疗程无效率:5 % 。
5 典型病例
5.1 张xx 女 30岁,患者3月因生意亏损,致心情不好;近一周来自觉有一股气从小腹往上窜喉咙,偶有胸闷,尤以社生气为甚;
每天发作4~6次。
遂到五官科、内科和妇科检查,为见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转至治我科;查体:心肺腹(-)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奔豚气(肝郁化热型)治则疏肝平冲降逆,乃施上法,经治疗2疗程后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2 王xx 女 35岁,慢性胃炎反复发作4+年,2+周前在一诊所开中药吃后胃脘痛加重,并觉下腹气往上冲喉部,伴有恶心头昏不适,喝热汤后可减轻,时发时止,止时如常。
查体:心肺腹(-)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辅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奔豚气(阳虚寒逆型),乃施上法,经治疗2疗程后明显好转,3疗程痊愈。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6 讨论
奔豚气首见于《内经》 , 其病机阐述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中,《金匮要略》论述奔豚气的病机为: 肝郁化热、阳虚寒逆;而《诸病源候论》有“夫奔豚 ,肾之积气”之载,由此可见 ,该病以气乱、气结、下焦结甚之气上冲胸咽为标,以肝郁、阳虚为本。
治则要疏肝平冲、补肾温阳降逆。
取气海、膻中、天枢、公孙、内关、太溪为主穴。
气海为气聚之海, 使上冲之逆气复归于海,《甲乙经》载天枢穴主治:“腹胀肠鸣 ,气上冲胸 ,不能久立”,“气疝烦呕 ,面肿奔豚”,故取之;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 膻中为任脉之募穴, 且为八会穴之气会,内关公孙为八脉交
会穴,通于阴维脉、冲脉,故 3穴共用,有宽胸理气, 和中降逆。
取
膻中、内关 ,一为气会 ,一为八脉交会穴 ,气机逆乱 ,选择气会穴首当其冲 ,内关主治胃心胸诸疾 ,既降逆又定志安神。
《千金方》有太溪穴主治“腹中相引痛”。
六穴合用平冲降逆治其标。
《巢氏病源》曰: 奔豚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本案因精神紧张, 情志不舒,致冲任两脉气机紊乱所致,《甲乙经》载:太冲穴主治“腰痛少腹满、腹中怏怏”故肝郁化热型加太冲透刺涌泉,疏肝调畅气机,取肝、肾二经原穴太冲、太溪,平肝补肾治其本 ,使肝肾上逆之气得降;阳虚寒逆加灸左章门、关元,章门为八会穴之脏会,可疗五脏虚寒, 灸之寒温肾散,使寒水返于下焦,该穴灸左侧为病古训;《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故再加艾灸关元, 补损耗之元气, 增强抗邪之力;诸穴合用 ,标本兼治,奔豚得除。
另外由于本病患者多疑,其本身多没有明显的器质的改变,故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疗时要予患者更多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两者结合多能取的不错的疗效,方法简单易学、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550600 贵州省惠水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