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之秘

合集下载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

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

《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摘要】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

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

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44-347)【关键词】经方;仲景学说;方证对应;临床思维;剂量【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赵进喜、肖永华、吴双(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刘宁),血液肿瘤科(储真真),中医内科教研室(朱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贾海忠);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冯学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肖相如)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与中医药不断深入人心,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即所谓“经方”,以其药味少,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受到中医界重视,“经方热”已在悄然兴起。

那么如何定义经方?尤其是如何应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当代医家虽存在争议,却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铿锵中医行”第四期,特邀请临床有得的经方名家与学有所得的中青年医师,对经方应用临床思维,包括用方思路、技巧以及剂量配比等,召开热烈讨论。

经方的理论特点

经方的理论特点

经方的理论特点李宇铭【摘要】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不清.若从经方自身深入分析,可知经方的药味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由此进一步讨论,经方的特点在于"方与方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同方药之间的关系,经方的价值在于整体的理论体系,而非零碎的用方经验.因此,临床上如何处方才算使用经方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方的要求,对药物组成以及剂量比例有所遵从,除原方外更重视原意.提倡经方实际是倡导对于整套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水平掌握.%Nowadays,"Zhang Zhong Jing Formula" is equal to the concept of " Classical Formula" generally, but seldom discuss o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al Formula. Most people think that Classical Formula is lesser and refining in prescription, strong and specific in efficiency , it is relatively to clinical prescription. In fact, Non-Classical Formula also got this characteristics, the borderline between Classical formula and Non-Classical Formula is blurred and indistinct. Analysis on Classical Formula itself, it shows that Classical formula is strict in modification, change in one medicine will name as a new formula; Strict in ratio, changing in one medicine modification will affect the dosage in formula; Strict in Dosage, different ratio will name as a new formula. Thus, for the further discussion,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al Formula is in the relation " between formula and formula" ,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ofdifferent medicine and formula, the value of Classical Formula is the integrated theory system, rather than fragment experience of using formula. Therefore, how a formula was defined as Classical Formula" in clinically trials? The requirements of original formula, complied with the constitution of formula and dosage ratio, mast be strictly followed. In fact, promoting Classical Formula is encouraging a higher level application to entir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2(005)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方剂;时方;理论【作者】李宇铭【作者单位】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经方的概念古今有别,古代认为经方是“经验之方”,即临床验证有效的方剂,而现代则一般认为经方是“经典之方”,其概念范围局限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方,换言之经方即等于“仲景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的秘方逐渐被揭示出来。

然而,尽管这些方剂已经被公开,但仍有一些妙处和临证应用的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用的临证方剂,介绍其调配方法和临床应用要点。

一、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款经典的方剂,具有温通阳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等作用。

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采用煎煮法制成。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经脉病变,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炎、子宫炎等疾病。

临证应用要点: 1、调味使方,增强药效: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四物合方,为了增强其药效,常常需要添加薄荷、陈皮等调味品,以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和风味的鲜美。

2、根据临床病情适量调整用量: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外感病邪所致的病症治疗,因此在用量上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桂枝的用量,以加强药效。

3、注意使用范围: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阳明、少阴经脉病变,因此不适合用于肾经病变、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二、大建中汤大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祛风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流感等病症。

方中组成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牡蛎、细辛等草药,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临证应用要点: 1、用药要趁早:大建中汤适用于感冒初期或发病前的症状,因此需要尽早使用。

在用药前应当首先进行准确的辨证,确诊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使用大建中汤的适宜范围。

2、注意饮食调理:大建中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寒热刺激过重,以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大建中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才能起到解表祛风的作用。

在煎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用量、时间等因素,保证药物的提取质量。

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量。

三、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是一种通用解毒汤,用于治疗痈疽、热淋、疟疾、痢疾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芒硝、甘草,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实脾散组方配伍探幽和药理验证

实脾散组方配伍探幽和药理验证

提要t03z;064实脾散为一首名方、效方,最早见于《济生方》,由附子、干姜、茯苓、白术、厚朴等十味药组成,功能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致的水肿证。

学生对本方的源流发展、配伍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本方组方配伍全面,重视温阳健脾利水行气之法;又使用了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从药理学角度进行了实脾散及其拆方对肾病性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结果,实脾散原方利水消肿、增加血浆中白蛋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为最佳,进而佐证了实脾散选药组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为临床运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主提词:实脾散配伍特点。

源流追溯。

实验研究Su硒ect:TheStudyofShiPiPowder’sFormulatingAndComposingAndExperimentProvablenessSpeciality:TheStudyofPrincipleofFormulatingaPrescriptionAndCompatibleRulesStudent:HuMingHuiTutor:JiangJingXianAbstractShiPiPowderisaclassicalandancientandefficientprescription.ItwasfirstpresentedinJiShengFang,formedbyCommonmonkshoodroot,Commongingerdriedrhizome,Indiabread,largeheadatractylodesrhizomeetetenkindsherb.ItearlwarnlyangandinvigoratetheSpleen,promotetheciteulationofqiandpromotediuresis.Iccantreatedemacausedbythesyndromeofthedeficiency《theyangofboththeSpleenandKidney.Wenladeadepthresearchonitsorigin.ProgressandcompatiblespeeiMity.Andthinkitiscomprehensiveineompation.Itvaluesthemethodofwarm.ingyangandpromotingthecirculationofqiandpromotingdiuresis;Besi-diers,Wedependedonthemordemmedicalmethods。

倪海厦老师的259个经典配方

倪海厦老师的259个经典配方

47克五味⼦ 47克⽵叶 16克旋覆花 16克⼤枣 12枚代赭⽯ 16克处⽅⼆:(出⾃《伤寒杂病论》--乌梅丸⽅) 乌梅 300 个黄连 250克蜀椒63克黄柏94克细⾟94克当归63克桂枝 156克炮附⼦94克⼲姜94克⼈参94克注解:将以上药到药房加⼯成 6克药丸,每⽇三次,⼀⽇⼀丸。

21、治疗风寒引起的感冒的⾷疗粥⽅成⼈: 葱⽩⼀段糯⽶ 50克注:将葱⽩切成⼩段,待⽶煮熟后放⼊,熬⾄⾹稠即可。

⼩⼉: 葱⽩⼀段糯⽶ 30-50克⽶醋 10毫升注:将葱⽩切成⼩段,待⽶煮熟后放⼊,熬⾄⾹稠倒⼊⽶醋,搅拌均匀即可。

22、治疗⽼年痴呆症的基础⽅(出⾃《伤寒杂病论》--⿇黄附⼦细⾟汤) ⿇黄 31克炮附⼦ 62克细⾟ 31克23、治疗⽼年性腹泻的⾷疗粥⽅⼭药 100克糯⽶ 100克24、促进乳汁分泌的民间验⽅丝⽠ 300克鲤鱼 500克25、治疗习惯性失眠的经验⽅(出⾃《伤寒杂病论》--半夏泻⼼汤) 半夏 125克⽢草 47克⼤枣 12枚26、孕产妇保健处⽅出⾃《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当归散+⽩术散+当归⽣姜⽺⾁汤孕期 1 到 2个⽉: 桂枝 10克炙⽢草 10克⽩芍 10克⽣姜 4⽚⼤枣 12枚黄芩47克⼈参 47克⼲姜47克黄连16克孕期 2 到 6 个⽉: 当归 250克黄芩 250克芍药 250克川芎 250克⽩术 125克注:以上诸味药研磨成粉,⼀⽇四次,每次⼀汤勺。

孕期 6 个⽉到产前:⽩术 100克川芎 100克蜀椒 100克牡蛎100克注:以上诸味药研磨成粉,⼀⽇四次,每次⼀汤勺。

哺乳期: 当归 15克⽣姜 4⽚⽺⾁ 500克27、治疗⼩⼉流⿐涕且咳嗽(出⾃《伤寒杂病论》- 发热且⾆苔发黄者:⼤青龙汤) ⿇黄 10克桂枝 15克杏仁 10克⽣姜 2⽚⽯膏 20克⼤枣 10枚炙⽢草 10克注:⽯膏⽤棉布包好,和其他药⼀起煮。

28、治疗脱发的经验⽅(出⾃《圣济总录》之茯苓饮) ⽩茯苓 30克当归 30克芍药 30克炙⽢草 30克桂枝 30克29、治疗早上吃的东西下午⼜吐出来或吃完就吐(出⾃《伤寒杂病论》--⼤黄⽢草汤) ⼤黄 20克⽢草 10克30、治疗三叉神经痛(民间验⽅) 以钝物刺激天突⽳辅以浓盐⽔催吐,每⽇⼀次,不出三⽇即可痊愈。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吴门验方秘传

吴门验方秘传

吴门验方秘传1、养胃枇杷饮枇杷叶12,生甘草3,生麦芽30,生谷芽30,竹茹9,芦根30,白茅根30,通草30,淡竹叶30,茵陈30。

主治:各种口腔溃疡。

加减法:心火加黄连3,热毒加蜈蚣3,多放疗可见;肝火加黄芩9,郁金30,多复发性口疮;湿重加薏苡仁60,藿香叶6,佩兰叶6,偏热加薄荷叶3;微寒加苏叶9。

煎服法:三沸即止,不可久煎。

如烂不可进食者,代茶饮。

2、加味鸡鸣散吴萸9,木瓜9,苏叶30,桔梗6,生姜6,槟榔9,玉竹30,桃仁6。

主治:舒张期心衰,流出道梗阻,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狭窄。

上述病症不可用洋地黄或真武汤辈强心,中西无策,其效如神。

3、加味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散:用硝石、矾石等分,大麦粥服下。

加味硝石矾石散:芒硝1-3g,矾石每天1g,加麦芽30,郁金9,木香9。

方药解:郁金加枯矾,白金丸,化顽痰;木香加郁金,颠倒木金散;木香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和胰液的排出,又能够止痛。

硝石(芒硝代替),软坚散结。

矾石,沉淀水,化血液中的顽痰。

生麦芽可疏肝,把药物引入肝经;护胃,防止硝石、矾石刺激胃。

主治:胆、胰癌等疾病,在此基础上化裁。

4、八味回阳饮制麻黄15-30,制附子9-30,制甘草15-30,升麻15-30,红参6,淫羊藿30,仙鹤草90,牛蒡子9。

主治:少阴病,疲乏。

此中医兴奋剂。

5、开宣通痹汤瓜蒌15-30,薤白9,桂枝9,香附9,苏叶梗9,陈皮6,厚朴9,苍术9,神曲15,川芎9,枳实6-30,生姜6,射干9,威灵仙15-30。

方解: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枳陈姜汤,入香苏散、平胃散、越鞠丸加射干、威灵仙。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寒中(上焦乱气,病在太阴)。

6、宣清降浊汤枇杷叶9,射干12,淡豆豉9,桔梗6,栀子9,降香6,瓜蒌12-30(通用壳,秘用实),法半夏6-30,黄连3-6,枳实6-30(通用壳,秘用实),生姜6片,威灵仙9-30,郁金15-30,神曲15。

方解:宣清、宣肺也,选用枇杷叶,豆豉,射干,桔梗,瓜蒌,等。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药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而合方则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经方和合方的运用,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经方运用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配伍原则、用药方法、治疗效果等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经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益胃消食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健脾益气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和阳虚体弱的症状。

该方剂由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寒症、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合方运用经验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合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如杏仁、桔梗、蒲公英等,配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精选3篇)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精选3篇)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第1篇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展开全文导读:经方,为张仲景方剂之代名词。

经方之名,虽出自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但作为张仲景方剂之专有名词,则起于宋代,这可能与第一位注解、研究《伤寒论》的成无己有关。

而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辑成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是时方之代表作。

自此才有了“经方”与“时方”两大壁垒。

所以说,在宋代以后,“经方”这个名称就成为张仲景方剂的专有名词了。

经方具有精简不杂、立意明确、配伍恰当、疗效突出、易于使用、惠济于民等特点,被奉为方剂之鼻祖。

本讲内容,主要叙述经方之特点与应用思路,并对最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的方义与应用方法,展开叙述。

文末还记述有夹议夹叙的医案,均为我临证之实录,以供同道参考。

怎样应用经方,这是个旧题新作。

所谓“旧日题”,就是对经方的研究已有千余年了;所谓“新作”,就是对个人来说,还要从头做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经方,特别是到了老年,更感到经方的生命活力,只有把经方学好、用好,才能真正掌握方证学的真谛,由此来诊治疾病,就会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传承后人,可使年轻人免走更多的弯路。

下面就学习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经方(也会涉及《金匮要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经方的特点1.组方简捷,立意明确经方的结构非常简捷,它的组成少则一味(如甘草汤),多则十几味。

在《伤寒杂病论》中,1味药的有15方,2味药的有40方,3味药的有45方,4味药的有30方,5味药的有28方,共计158方,约占全方(281首)的半数以上。

例如六经的代表方剂,太阳病的桂枝汤仅有5味,麻黄汤仅有4味。

阳明病的白虎汤仅有4味,承气汤也不超过4味。

少阳病的小柴胡汤仅有7味。

太阴病的理中汤仅有4味。

少阴病的四逆汤仅有3味,炙甘草汤也只有9味。

而厥阴病的乌梅丸算是比较多的,也只有10味。

其他如大柴胡汤、小建中汤、五苓散、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茵陈蒿汤等著名经方,都不超过7味。

可见仲景方药之精纯。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小柴胡汤演义
•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 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 的发展演变, 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少阳居于阳明与太阴 之间, 之间,少阳往太阴或阳明传变取决于脾胃功能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欲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治疗少阳病应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故用柴 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 胡、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故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由此可见小柴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2.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味、麻黄汤用药 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 4味;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大承气汤用药均 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 为4味;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味;三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 其它变证、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味.其它变证、兼证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10味药以下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 厚朴1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 100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 2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 70个约22克 大枣12枚约30 个约22 12枚约30克 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 4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 升约37 37克 吴茱萸一升约70 70克 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 2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

• 《伤寒九十论·证十四》载许叔微以本方治身热、目疼、鼻 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两服而愈。另载治
蒋某,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不效,诊
之脉洪大而实,认为热结在里,与大柴胡汤,二服而病除。 • 王淑华治何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屡服解热抗 炎之中西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证见形瘦神疲,少 气懒言,心烦喜呕,四肢不温,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 红,脉沉迟。检查:体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 异常。诊为“内伤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 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温波动在37.9~38.1℃之间。
白腻者。
大柴胡汤
1.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
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
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
胸汤主之。(136)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汤主之。(165) 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 要略·服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
• 有统计本方验案23例,其中发热15例,有胸胁苦满或脘腹疼
痛及病症与肝经循行部位有关者17例。两者共有的9例,可见 上述二证的出现对辨别本方证有重要的意义。使用本方要注 重体质辨证,通常是桂枝体质伴有胸胁苦满等柴胡证,或柴 胡体质伴有恶风自汗、关节痛等桂枝证,或柴胡汤证与桂枝
汤证互见者。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疾病,体质辨证十分重要。
•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 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g、黄芩10g、半夏 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 白芍12g、大枣12g、片姜黄12g。服3剂,背痛大

黄煌经方医案

黄煌经方医案

第一:黄煌经方治疗肝病肝病: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症狀,沒有治本之法。

民間療法:壁虎+蟾蜍+斑毛蟲…等等→以毒攻毒一、茵陳蒿湯【傷寒260: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頻、短、無皆是),腹微滿者】原方:茵陳蒿6兩梔子14枚大黃2兩黃煌:茵陳蒿30g 梔子15g 制大黃10g(茵陳蒿→退黃專藥)1. 本方適用於”急性” 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膽道感染見黃疸,色鮮明(陽黃→有光澤: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變色黃短少,腹滿,舌紅苔黃膩(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2. 患者體質: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兼有身熱便結,口乾燥煩,舌紅脈數(陰黃:晦暗如煙薰非本方証)3. 可治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證;新生兒黃疸紅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陳8g梔子4g大黃3g)4. 本方治黃疸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矢數道明曰:與小柴胡湯合用,治療熱毒鬱肝,症見黃疸、腹脹。

與大柴胡湯合用,治療膽道感染、膽囊炎5. 本方證不必見便秘(大黃於此方中不必後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黃主退黃、除腹滿6. 本方劑型可用灌腸二、小柴胡湯(天然之干擾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黃煌方:柴胡10g 黃芩10g 薑半夏10g 黨參12g 生甘草6g 乾薑6g 紅棗10g1. 小柴胡湯主治慢性肝炎(濕熱內蘊)症見寒熱往來(往來即指纏綿難癒、節律不定→肝指數變動)、胸脇苦滿(右上腹肝區隱痛、胸悶)、默默不欲飲食(精神抑鬱、社會壓力)2. 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為此藥亦須由肝處理),兩個月檢查肝指數一次,无改善或肝功能反異常即停3. 體質:青年人多,膚色黃暗、偏瘦,舌脈無明顯異常,肝功能基本正常,易食慾不振,睡眠障礙,常與五苓散、茯苓豬苓合用 (便稀, 口渴無津) (不辨體質曾有間質性肺炎之後遺症)4. 脂肪肝病人數上升 (酒肉油炸..) 中醫可治調代謝補虛三、小建中湯經方:桂枝3兩芍藥6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飴糖(麥芽糖)1升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於桂枝) 炙甘草3~6g生薑3~6片/乾薑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1. 本方為強壯性保肝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體型:多瘦、膽紅素不高、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乾結、小腿抽筋、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質嫩紅2. 芍藥當重用,赤芍為佳(膽紅素高時尤有效!茵陳無效時可試)(黃疸越深,預後越差) 原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渾身發癢如蟲咬,大便乾結如栗,右側腰部肌肉酸痛→芍藥乾草湯(小建中湯主要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藥熊去氧膽酸→優思弗,效果才出來)3. 按照中醫養肝柔肝學說加減(龍骨牡蠣山藥枸杞鱉甲北沙參)飴糖一般不用,以生麥芽取代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湯 (芍藥牛膝石斛丹蔘)四、茵陳五苓散(治濕>熱)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原方:茵陳蒿10分五苓散5分黃煌方:茵陳蒿120g 豬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茯苓20g 桂枝12g/肉桂10g 1. 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輕度黃疸(膽紅素偏高),兼下肢浮腫、大便不成型者若有腹水者→加懷牛膝20~40g赤芍20~60g。

中医考点方剂学常考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

中医考点方剂学常考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

中医考点方剂学常考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导语方剂学的考点,比较零碎,历年来,考研学子都是在背诵方歌,但是仅仅是背完方歌还是不够的,接下来小编就为你们总结一下方剂学中方剂中的常考的药物用量比和特殊的配伍特点。

1.桂枝汤:重点掌握其特殊的配伍意义,方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比例为1:1),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之病机,体现营卫同治,祛邪扶正,邪正兼顾之意;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相助则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相助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2.九味羌活汤:此方的配伍意义中提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方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阁,组成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3.银翘散:《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4.大承气汤:方中的药物配伍体现了“通因通用”、“寒因寒用”之法。

5.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6.芍药汤: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7.六一散:方中滑石与甘草的用药比例为6:1。

8.参苓白术散:此方中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云:“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即因烦劳则虚而生热,采用甘温之品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为“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10.麦门冬汤:方中粳米、大枣益脾胃,化生阴津,助人参益气生津,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11.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因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体现了“滋水涵木”之意。

12.凉开三宝: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3.桂枝茯苓丸:本方治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也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13.枳实导滞丸:方中的药物配伍也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

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

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

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

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

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

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

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

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

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

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仲景方术李保柱17

仲景方术李保柱17

仲景方术李保柱17张仲景为什么要给疑似除中的病人“食以黍饼”。

2011-03-31 10:29·方术自古就有门派之分,以医经家之理论,强解经方家之著作,这一错误做法,一直影响和困扰着后学达千年之久。

导致伤寒学术研究始终未能走出重重迷雾笼罩的阴影。

人们误读了古中医伤寒论,却还说它详于治寒而略于治温,更有甚者,曾放言“古方不可治今病”。

其实伤寒论不传之秘,是有别于内经的三阳三阴理论体系和六病传变顺序以及方药的配伍法则和剂量,而最核心的机密则是对疾病的独特诊断——太一九宫斗历占病法。

如果没有师承相授,就很难搞清其中的奥妙之处,徒读条文而获益甚浅,也就只能按条索骥,对号入座的去辨证论治了。

永远只能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做个治已病的中工而永远也不会达到,能够治未病的上工水平。

在《伤寒论》厥阴病篇有一则条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解读《伤寒论》的关键是要知晓三阳三阴的实质和六病的传变顺序,而反观历代注释之著都不尽人意,阅后使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伤寒论》多种残卷传抄本将原文的“食以黍饼”错传抄成“食以索饼”和“食以素饼”,注释者又不详加考证,照猫画虎,随文敷衍而强释之,这一草率做法有违医圣本意,必须加以纠正,以维护仲景学说的严肃性,还《伤寒论》的本来面目。

伤寒六病的传变呈有序性和动态性,其传变顺序是永恒固定不变的,按日计传,日传一“经”,但此“经”不是单纯的经络之经,而是六病的经纬之“经”,河洛八卦气数之经,所以称“经”者,特指其位置是永恒不变的,比如织布时的经线是固定不变的,变者乃纬线也,六病在人身诸部是固定不变的,世人不识六病实质,又不晓传变顺序,只能糊里糊涂的阅读条文,阅后也始终不明究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配伍之秘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内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尹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张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孙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

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

《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

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姜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葛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姜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

《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五脏用药法》中的大小泻肝汤也是这类方剂。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用枳实、芍药之酸与生姜之辛配合,辛酸入肝故也。

只所以再加上清浆水入煎,是因为辛酸入肝化甘之故,清浆水味甘之品入肝以缓肝急。

而大泻肝汤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大黄苦咸之品入心,用炙甘草生姜甘辛之药入脾,共同组合以达泻肝之效,图如下4:小补肝汤治疗肝虚而致的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头汗出,头目眩晕,药用桂枝干姜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化甘,再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四味药共达补肝虚之效。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药用桂心干姜之辛入肝以补虚,用竹叶之苦与山药之甘相合,苦甘入肾以生木,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酸味的五味子相合,酸咸入肺以生水,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金生水、水生木之效,配伍图如下5:大补肝汤治癫怪病极效,其配方是:桂枝、干姜各45克,竹叶山药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

一次煎成,分日三夜一服。

《金匮》妇人病篇立有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和之”的枳实芍药散实际上就是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改汤为散罢了,由此可知,此种产后腹痛是由于肝实之故,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

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治心之法,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药用龙胆草加栀子之苦与戎盐之咸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故入煎剂时再加入醋之酸物以收之。

配伍图示6:戎盐+ 龙胆草(咸)栀子(苦)咸苦入心化酸,以醋收之。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用龙胆草栀子之苦以泻心实,用升麻之甘与通草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用豆豉之酸与戎盐之咸相合,酸咸入肺化辛,火生土而土生金,此乃经方实则泻其子之妙法也。

配伍图示7:心有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心中痛,善悲,时眩仆。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此胸痹是因为心虚之故。

《金匮》立有十二方治胸痹,其组方结构完全与经方配伍法则相同。

心虚有寒可致心血受阻,现代所谓的冠心痛和心血管病都可用此法治之。

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半夏之辛与咸味的药相合,共达辛咸除滞之效。

当然在此方中也可用苦杏仁来代替半夏,因为苦咸入心故也。

其只所以加入白酨浆,是因为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汉代时的白酨浆就是现代的酸味饮料,但还不是真正的醋,用白酒也可以。

《金匮》治胸痹就有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栝蒌薤白白酒汤,其组方原理是相同的。

配伍图示8:但此方中必须有白酒或醋则疗效才佳。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

药用瓜蒌实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桂枝之辛与枳实之酸相合,辛酸入肝以生心火补心虚,用厚朴之咸来入心加强栝蒌和薤白的作用,用半夏之辛助桂枝之力。

配伍图示9:入煎剂时以白酨浆之酸入肝既可助枳实又可缓心以收之。

《金匮》治胸痹十二方中,都是针对心有虚而设的方,因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是指心血虚,“阴弦”是指的肾。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白酒之辛以入肝温通血脉。

配伍图示10:“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药用栝蒌薤白之咸补心虚,用半夏之辛入肝补虚化痰浊,用白酒入肝血温通血脉。

配伍图示11:“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配伍图示12:此二方可以合一方来治胸痹,则疗效更佳。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配伍图示13:此二方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方治。

是虚则补其母之妙法。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方以大附子之辛以补肝虚,用苡仁之甘以缓肝急而除湿,不治心而治肝之妙法。

配伍图示14: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苡仁纯甘之品以制附子的毒性。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用桂枝生姜之辛入肝温通血脉,用枳实之酸入肝以泻实,配伍图示15:“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用乌头川椒附子干姜等一派味辛之药与赤石脂味酸之品相合,入肝温通血脉以治胸痹,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临证时可做成丸药缓缓而治之。

配伍图示16:“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用旋覆花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葱之辛和新绛(今人以茜草代之)之酸入肝以生心火,配伍图示17:“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俱可入肝以补血虚兼除痰。

配伍图示18:“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

”此方用五味大辛之药入肝以温通血脉,用人参之甘以缓和药性,保肝护肝。

配伍图示19:从以上治胸痹十二方可知,心血虚寒时,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故在治疗时要用温通的办法。

傅青主在治疗真心痛时(即心肌梗死)主张用人参和附子大剂煎服,此方意与九痛丸相同,俱是经方“虚则补其母”之妙法也。

心有实则以苦泻之。

小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与大黄之咸相合,苦咸入心以泻心气之实。

配伍图示20:此方与《金匮》泻心汤主治药味均相同。

大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甘辛入脾,用芍药之酸与大黄之咸,酸咸相合入肺。

配伍图示21:小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竹叶之苦以泻心实,用豆豉或山萸肉之酸以收之。

配伍图示22:大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干姜之辛与豆豉或山萸肉之酸相合入肝,用竹叶之苦与人参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

配伍图示23:脾有实则腹满泄利,而泻脾要用辛味之药。

小泻脾汤治脾气有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

用附子干姜之辛与炙甘草相合,甘辛入脾以治脾实。

配伍图示24:此方与《伤寒论》四逆汤的主治药味均相同,由此可知《伤寒论》中的方都是博采于《汤液经法》中,只是张仲景为避道家之嫌,改变了部分方名,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根源的。

大泻脾汤治疗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

用附子干姜之辛以泻脾实,用枳实之酸与大黄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泻脾必须兼治肺金和肾水,因为肺肾是脾之子孙故也。

配伍图示25:脾有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

药用甘味以补之。

小补脾汤治疗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

药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入脾化苦,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之苦以燥脾湿。

配伍图示26:此方与《伤寒论》的理中汤药味主治均相同。

大补脾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

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以补脾虚,用旋覆花之咸与白术之苦相合,咸苦入心,用干姜之辛与麦冬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补脾必须兼治心火和肝木。

配伍图示27:肺有实则喘咳,凭胸仰息,泻肺要用咸味之药。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与芍药之酸相合,酸咸入肺故也。

配伍图示28:《伤寒论》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其组方结构与此完全相同。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

配伍图示29:肾有实则腹满,面色黑,小便不利。

而泻肾之药非甘淡之药莫属。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足胫肿。

药用茯苓甘草之甘与黄芩之苦相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故也。

配伍图示30: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

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干姜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大黄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咸苦入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