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岩溶水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12.0 概述12.1 岩溶发育机理12.2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2.3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2.4 岩溶水的特征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水的差异12.0 概述12.0.1 岩溶与岩溶水【定义】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上述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介质的可溶性以及水对介质的差异性溶蚀;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与动态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

(动态系统)演化初期: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没有很大的不同演化后期: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某种程度上带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统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但是……12.1 岩溶发育机理溶滤作用的强度回忆1)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蚀能力;4)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5)水的流动状况。

12.1 岩溶发育机理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溶蚀能力的水;4)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最活跃最积极的条件是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它受控于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表非可溶岩覆盖及植被发育条件等。

12.1.1 碳酸岩盐的溶蚀过程1)与水接触的石灰岩,在偶极水分子作用下发生溶解:-++⇔2323CO Ca CaCO 2)水中存在由碳酸、有机酸、无机酸等酸类所解离的H +,与CO 32-结合成HCO 3-,使①右边的CO 32-不断减少而破坏平衡,进而促进CaCO 3的再度溶解。

水文地质学-第10章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第10章岩溶水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2
喀斯特地貌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而且具 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溶洞中,还埋藏着 大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或成为储存铝土 矿、砂矿及油气的良好场所。因此它具有重大 和科研与生产价值。但由喀斯特作用所引起的 地貌灾害,如地基塌陷、水库漏水及地面干旱 等均需积极防治。
水文地质学
第十章 岩溶水
§ 10.0 概述
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现 象总称。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 岩高原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石灰岩喀斯特地 貌。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直 J.Cvijic就 借用该地名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并为后来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门术语。我国在 1966年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曾提出将喀 斯特改称为岩溶,作为Karst的同义语。1988年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理 名词》,仍定名为喀斯特。岩溶作为又称。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27
三、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特征 1.岩溶水的补给特征
裸露型:可溶岩直接出露地表;广西、云南、贵州、 四川、湖北等。
覆盖型:可溶岩被松散堆积物掩埋; 埋藏型:可溶岩被其它基岩盖住。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28
2.岩溶水的排泄特征
集中排泄是岩溶水排泄的重要特征,有些以单 泉,有些是以泉群,有些以地下暗河形式排泄。
第十章 岩溶水
13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14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15
四、地下水径流强度
地下水是一个开放体系,随着水的流动,CO2不断消耗, 新流来的水又不断补充CO2,所以能使CaCO3的溶解 持续进行。否则CaCO3溶解的生命就将终结。从而可 以看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是控制岩溶发育最后的,最 关键的因素。

第十二章 岩溶水综述

第十二章 岩溶水综述

第十二章岩溶水一、名词解释1.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3.混合溶蚀效应: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这种现象称为混合溶蚀作用。

二、填空1.岩溶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

2.常见的地下岩溶形态有溶孔、溶蚀裂隙、溶洞和管道。

3.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4. 可溶岩一般有卤化物岩、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三类。

5. 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是水的流动性。

6. 岩溶的发育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停滞衰亡阶段。

7. 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岩溶发育与地下水流动是相适应的。

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可以区分为非饱和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与区域流动系统。

三、判断题1.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

(√)2.巨厚的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其主要原因是成分较纯,而不是构造裂隙的发育。

(×)3.碳酸镁的溶解度比碳酸钙大,所以白云岩岩溶发育。

(×)4.地下水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大气,其次是土壤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5.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6.地下水径流强烈,地下水的侵蚀性愈强,可溶岩中留下的空洞的总体积便愈大。

(√)7.断层带往往也是岩溶集中发育处,此处透水性良好,流线密集。

(√)8.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局部流动系统,岩溶最为发育。

(√)9.在区域流动系统中,地下水流动时间长,对碳酸盐溶蚀时间长,所以区域流动系统岩溶最发育。

(×)10.岩溶水与孔隙水和裂隙水相比其分步更不均匀。

(√)11.我国南方地下多发育较为完整的地下河系,北方地下多为溶蚀裂隙、溶孔和少量溶洞。

岩溶水

岩溶水

浅析岩溶水的发育及南北差异摘要: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形成与差异性溶蚀存在很大关系。

地下水水量丰富的含水系統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其对可溶性介质的改造是地下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地理、气候及介质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岩溶及岩溶水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

最近里面我国岩溶及的不节制的开发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岩溶水出现了污染现象。

关键字:差异行溶蚀地下水含水系統南北差异污染引言: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这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

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的特征,初期的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相差不大。

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統,水量大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岩溶水是采矿的巨大威胁。

易于发生渗漏的岩溶化岩层,则给修建水利工程带来复杂的问题。

我国可溶岩分布约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及岩溶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岩溶水的污染近年来越来越严重,对岩溶水的防污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与岩溶化岩层的水称为岩溶水,也称喀斯特水。

岩溶化过程实际上是水对可溶岩层的改造过程,其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岩层具有可溶性、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及水是流动的。

可溶性岩石的主要组成成份是钙、镁碳酸盐,其溶解能力很弱。

但是当CO2溶于水中形成碳酸或者水中很有其他酸时,对碳酸盐才有明显的溶解能力。

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式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二、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具有化学侵蚀性的书进入可溶岩层中,对原有的狭小通道进行扩展。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0.1.4洪积物中地下水赋存条件小结
❖ 综合上述分析:
分析不同沉积物类型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和水化学特 征等(简称水文地质条件),应从沉积物形成时的 水动力场到沉积物沉积规律,再到地下水的分带性 特征来进行
❖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比死记更重要,即: 普通地质作用---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
10.2.3 岩溶水系统的改造与演变
10.2.3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机理)
岩溶水与孔隙水、裂隙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介质可 以被改造,水流特征不断变化,介质特征也不断变化
初始介质场 K0 —— V0 K1 —— V1
K 小 V小 水流分散
K2 —— V2
……….………
Kn —— Vn
K 大 V大 水流集中
❖(3)岩脉及侵入岩接触带张开裂隙发育,常形成带状裂 隙含水系统;
❖(4)熔岩流冷凝时,下部常形成熔岩孔洞或管道,钻孔 遇到时会出现掉钻、泥浆大量流失等,往往可以获得可 观的水量。
10.3.2 裂隙的成因类型及其中的地下水
10.3.2 风化裂隙水 (1)风化裂隙的基本特点
❖风化裂隙常在成岩裂隙与构造裂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育,形成 密集均匀、无明显方向性、连通良好的裂隙网格。 (2)风化裂隙水的基本特点
❖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分布: 平原和盆地中普遍发育;砂砾构成含水层,粘性土
构成弱透水层;赋存的孔隙水,为主要供水水源。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存在多种成因类型,如洪积、冲
积、坡积等,成因类型不同,其分布、地貌形态及内部 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由此也决定了其中水文地质条件存 在较大差异。故而,以下按成因类型来分析其中的水文 地质特征。
▪ 水力联系不统一性 ——裂水含水系统的迭置与独立
▪ 渗透的各向异性 ——KX≠KY

第十二章 岩溶水

第十二章 岩溶水
生物礁岩孔隙大且多最易溶蚀。泥晶粒屑碳酸盐岩及泥 晶碳酸岩次之。亮晶碳酸岩,孔隙度小,最不易溶蚀。 经过充填、胶结、深埋成岩之后,碳酸盐岩所能保留下 来的孔隙度通常只有l%一3%。经过白云岩化后的岩石, 孔隙度可以增大到百分之十几。
在裂隙不发育的条件下孔隙对岩溶发育起控制作用, 多形成岩溶中等发育、比较均一的岩溶含水层。
2

然而,由于岩溶水的奇特又常常使人无可奈何,出 现一些消极作用,如: 我国华北地区大多数煤层矿区,下伏为灰岩承 压含水层,承压水头之高,带来了开采的巨大风险。 云南、广西、贵州省岩溶山区,岩溶水位极低, 山区缺水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生活贫困现象 严重。

岩溶地区的库水渗漏、地下施工、燧道施工等 困难重重,突水处理很难。
30
图12—1 不同构造开启程度岩溶含水系统中岩溶发育条件
1—非可溶岩隔水层;2—石灰岩;3—导水断层;4—不导水断层;
5—潜水面;6—地下水流线;7—泉
31
(2)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地层组合
在可溶岩与下伏隔水层的接触面上往往会发育成层 的溶洞,这是由于水流下方受阻,流线密集于接触界 面上所致(图12—3)。
27
②初期为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流循环加速,最终发 育为完整的地下河系。
③统一的地下水河系,通常分布在整个碳酸岩盐地区, 范围大、排泄集中,系统内岩溶形态齐全,即:垂直 落水洞,漏斗,过路溶洞(无水),常年有水地下河 道(参见插图12-3)。
28
插图12-3 介质改造结果——典型岩溶水系统结构概化图
两种非饱和溶液混合或其它离子(SO42- 、C1- 、Na+等) 的加入都可增加水的侵蚀性。易溶盐离子降低Ca2+、 CO32-离子的活度,使原饱和溶液再具有侵蚀性。 16

岩溶水

岩溶水
决定一个区域的植被和土壤。植被发育的湿热气候条件下 岩溶格外发育。
2.生物因素
a.有机质-分解(在土壤,CO2的含量常达1-2%,最高达6%); b.藻类-分泌溶蚀性酸; c.动物(蝙蝠和鸟类的粪)
3.地质因素
a.可溶性岩石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等 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芒硝等; 卤盐类岩石:岩盐、钾盐等。
济南泉城—世界著名 蕴育滋养了该城文明与发展 山西自北向南沿太行山脉的名泉 晋祠泉,娘子关泉, 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是山西盆地 的工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 广西桂林山水甲天下,奇特岩溶景观 云南的路南石林,壮观与气势,让游人流涟忘返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烟雨漓江 塔山
九马山
象鼻山
岩溶地貌
12.2.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结果
1.介质改造愈强烈,机械破坏也愈强烈; 2.介质改造后,地下岩体中出现各种规模洞穴; 3.地表形成溶斗,落水洞以及各种规模的洼地,汇集 降水;
4.介质导水能力增加,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水面以上 岩体或洞穴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5.地下河系发生袭夺,河系归并,地下河系的流域不 断扩大。
3.水具侵蚀性
分析碳酸岩盐、水、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岩溶化过程 的关键 下面从开放体系中的平衡(碳酸)过程来分析
开放体系中的方解石溶解的基本物理化学模式
第一条途径 水与气液相
第二条途径 水与固相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在上述模式中
第一条途径(水与气) 增加 H+ 第二条途径则产生CO32- 结果:增加 Ca2+ 和 HCO3-
岩溶水系统演变过程
乙河 甲河
乙河 甲河

13 岩溶水

13 岩溶水

13 岩溶水13.1 岩溶水及其研究意义岩溶水:赋存并流动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1)岩溶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约35%,岩溶水资源量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约23%。

(2)岩溶水地区岩溶水开发以及地下水环境问题也很急迫。

地区地下水资源岩溶水资源岩溶水与地下水资源比值/%/×108m3·a-1/×108m3·a-1云南742 345 46贵州479 386 80四川551 135 24重庆160 118 73广西699 374 53湖南456 263 57湖北416 185 44总计3503180651中国南方主要地区岩溶水资源简表(卢耀如等,2006)岩溶作用是指化学溶解、沉淀、水流冲蚀、重力崩塌、生物溶蚀、机械破坏与沉积等多种多用的综合。

13.2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1)岩石的可溶性溶解度:卤化物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的溶解性: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碳酸盐岩的结构也影响溶解性:晶粒大小、晶粒均匀性、孔隙等碳酸盐岩层的组合结构也影响溶解性。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发育情况。

岩石的裂隙发育情况与岩性、地质构造有关。

可溶岩中裂隙的透水性取决于裂隙的长度、裂隙面的粗糙度、裂隙率、张开度和充填情况及相互间的连通性。

(3)水的侵蚀性CaCO3+H2O+CO2⇋Ca2++2HCO3-CO2的参与是岩溶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前提,CO2来源于浅层大气与土壤层。

pH值对反应的进行和一些组分的存在形式也会产生影响。

混合溶蚀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已经丧失其侵蚀性的饱和溶液,在岩层中混合后重新变成不饱和溶液,从而对他盐酸盐岩进行新的溶蚀作用。

(4)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可以不断更替补充具侵蚀性的水;将溶解与侵蚀的物质带走----留下空洞(岩溶)。

包括:气候条件、地质环境和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影响着水运动的快慢、水量的大小、土壤CO2含量及生物作用,主要指降水量。

(完整word版)吉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吉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水文循环的定义:大气水、地表水、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2 、水文循环的分类:错误!、按循环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错误!、按时空尺度不同: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3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汽量基本平衡4、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绝对湿度(m或e):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g/m3相对湿度(r):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r=(e/E)×100%或r=(m/M)×100%降水量(x):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的降水所集成的水层厚度,(mm);降水强度:每分钟内的降水量,暴雨>0。

5mm/分;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孔隙的总称。

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裂隙:岩石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三种主要类型的含水介质比较:1、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2、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3 、孔隙比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4 、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

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环境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如下: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带岩层空隙中的水-重力水.地下水按综合特征分类分类依据:●埋藏条件(赋存部位)● 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 分类类型:埋藏条件分三类,含水介质分三类,共九类.如下表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的作用:确定潜水的流向(即高水位—--低水位);地壳岩 石中水结构水岩石空隙中水结晶水 沸石水岩石骨架中水结合水液态水 固态水 气态水重力水 毛细水(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 弱结合水● 判断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绘制河流附近潜水等水位线图); ●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某点地面标高-潜水位 );● 确定引水工程位置 (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流汇集地方,截水沟布置在垂直流向方向) ; ● 推断含水层岩性和厚度变化(透水性越弱,等水位线越密;含水层厚度越大,等水位线越疏); ● 确定泉水出漏点和沼泽化的范围(出现在潜水位和地形等高线相等处)● 确定水力坡度 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 等水压线图的作用❖ 确定承压水的流向(即高水位à低水位) ❖ 确定水力坡度(水头差比水流距离) ❖ 定性判断含水层的厚度与渗透性的变化❖ 确定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关系(与潜水等水位线绘在一张图上判断)贮水系数: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水的体积。

岩溶水

岩溶水

岩溶水目录编辑本段裸露型岩溶水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地表,特点是以潜水为主。

其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常以泉河地下河形式排泄。

动态变化大、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

覆盖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岩层覆盖厚度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浅覆盖亚型:上覆第四纪堆积物,厚度一般不超过30m。

其特点是:赋存潜水,但有承压现象;埋藏受基岩面几地貌控制;接受降水、地表水和浅部地下水补给。

有类似裸露型的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但变化幅度小。

深覆盖亚型: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30m。

其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大,赋存承压水或部分自流水。

补给来源管饭,径流条件复杂,天然排泄点少。

地下水动态对降水反应滞后,水化学成分稍复杂,但矿化度仍较低。

埋藏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

常以向斜、单斜等蓄水构造等形式出现。

其特点是:埋藏、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赋存承压水或自流水。

补给主要来源于相邻的其他含水层,径流缓慢,极少见有天然排泄点,动态变化幅度小,水化学成分复杂。

编辑本段岩溶水的分布特征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含水又极不均匀。

因岩溶水并不是均匀地遍及整个可溶岩的分布范围,二十埋藏于可溶岩的溶蚀裂隙、溶洞中,所以往往同一岩溶含水层在同一标高范围内,或者同一地段,甚至相距几米,富水性可相差数十倍至数百倍。

例如在广西拔良附近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利用人工开挖的方法,两个点上都找被盗了丰富的集中涌出的地下水。

一个点水位下降8m是出水量为15600m3/d;另一点水位下降5.2m出水量仍达2600m3/d。

两点相距1000m 左右。

而在两点之间打的7个钻孔,降深大于5m时出水量都不到40m3/d,富水性之差达60~360倍。

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应也具有强弱的分带性。

昆明附近钻探结果说明,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地段,深度不超过100m范围内地下水较丰富。

岩溶水在水力联系上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十章-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十章-岩溶水

第三节 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
溶孔溶隙水
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 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及较完整的降落漏斗,具各向同性 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排泄以大泉集中式排泄为主,动态
相对稳定 地下水动态常具有多年周期性变化 局部可以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
管道流(洞流)
管道流在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暗河入口、封闭洼地中 接受集中式迅速的补给,以流入、灌入式补给为主。
CaCO3
H 2O CO2
Ca 2
2
HCO
3
影响水的侵蚀性的因素
PH值,主要是CO2的含量决定,而自然界水中总含有CO2, 主要来源于大气和土壤中。
不同水的混合可改变其侵蚀性
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越强,地下水的侵蚀性越强
影响岩溶发育的其它因素
气候因素
地质环境
地理条件
第二节 岩溶含水介质的演化和分带性
岩溶发育的过程
裂隙 溶蚀拓宽 管道 冲刷磨蚀 洞穴 洞顶崩塌
竖井或落水洞 颗粒间孔隙 溶蚀
溶孔
溶孔、溶洞、管道等共同组成了岩溶含水介质
袭夺现象
裂隙间的袭夺
地下河间的袭夺
袭夺现象的实例,见图10-2
第二节 岩溶含水介质的演化和分带性
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的优势方位
厚层质纯灰岩分布区,特别是鲕粒灰岩和生物屑灰岩 断裂及其交汇部位,见图10-4、图10-5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界附近,见图10-6 硫化矿床氧化带 河谷区
既有局部快速补给,又有大部分地区沿溶孔溶隙的缓 慢下渗;
既有管道中的集中流,又有其周围裂隙溶隙中的扩散 流(图10-32);
既向排泄区运动,双重介质间也有侧向运动。 二部分水流量可以区分(图10-33、图10-34)

岩溶及岩溶水 (2)

岩溶及岩溶水 (2)
气候因素主要由降水量及气温决定,降水量 越大,气温越高,溶蚀量越大,溶岩 也愈 发育。另外,植物腐蚀产生的有机酸与 CO2及风化也易于被溶蚀。
(2)地层的组合、厚度及产状的影响
构造影响
岩溶的发育和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岩溶的发育强度取决于地下水的交替 强度。在同一地区,哪里的地下水的交替强度大, 那里的岩溶就发育。 垂直方向:由于岩层裂隙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步减 少,地下水的运动也相应减弱,因而岩溶发育一 般是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弱。
岩溶地区:土洞地基、石芽地基、溶洞地基



石芽地基的形成:纵横交错的溶沟之间多残留有 锥状或尖棱状的石芽,致使石灰岩基面高低不平 稳定性:石芽间的溶沟常被土充填,因此强度较 低,压缩性较高,易引起地基的不均匀下降从而 影响建筑物 措施:在石芽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查清基 岩的埋深、起伏情况、覆盖土层的压缩性及施压 的强度
岩溶水



赋存与运移于克熔岩的空隙、裂隙以及溶 洞的地下水叫岩溶水。 岩溶含水介质是多几次的空隙系统。
(1)岩溶管道 (2)各级构造裂隙 (3)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原生孔隙与裂隙 (4)充填溶洞的松散沉积物的孔隙


岩溶含水介质的分布



细小的孔隙,渗透性差而总容积相当大,是主要 的储水空间 大的岩溶管道及开阔的溶蚀裂隙,主要起导水通 道的作用 尺寸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级次裂隙构成裂隙网络, 兼具储水空间和导水通道的作用,联系着主要导 水通道与主要储水空间
(5)溶蚀洼地及坡立谷 溶蚀洼地:一种盆状洼地, 周围被石灰岩山丘包围, 底部常附生着漏斗。 陂立谷:宽广而平坦的谷地, 大都沿断裂带或构造带溶 蚀发育而成。宽可达数千 米,长可达数十千米,底 部平坦覆盖着溶蚀残余的 黄色、棕色或红色粘土, 有的地方还覆盖着河流冲 击层。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填空题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填空题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填空题精选一、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二、填空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7.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与多少。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填空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3.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4.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5.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埋藏深度变小。

6.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小,埋藏深度变大。

7.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测压水位上升,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含水层骨架发生少量回弹,空隙度增大。

地质课件-岩溶水

地质课件-岩溶水
構造裂隙往往密集、短小而均勻,有利於形成溶蝕比較均勻的岩溶 含水層。
巨厚的純灰岩形成的構造裂隙往往比較稀疏、寬而長,有利於 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岩溶發育不均勻。
碳酸鹽岩由不同比例的方解石和白雲石組成,並含有泥質、矽 質等雜質。實驗表明,純方解石的溶解速度約為白雲石的兩倍,故 純灰岩要比白雲岩容易溶蝕,矽質與泥質灰岩最難溶蝕。
➢ 具有侵蝕能力的水;
➢ 水是流動的。
(一) 岩溶發育的基本條件
➢可溶性岩石
鹵化物岩(岩鹽、鉀鹽、鎂鹽),硫酸鹽岩(石膏等):分佈不廣,岩體較小 碳酸鹽岩(石灰岩、白雲岩、大理岩等) 。分佈廣、岩體大,有普遍意義。
❖岩石成分對其溶解的影響 泥質含量比較高的岩石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塑性,形成的裂隙張
開寬度比較小,延伸性也比較差,不利於岩溶的發育。 成份不很純的岩層一般沉積間斷比較多,多呈中厚層至中薄層,
地下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帶
1.垂直滲透帶;2.季節變動帶;3.水準流動帶;4.深部 滯流帶
水經過相當長的流程以後,仍可具有一定的溶解能力。
➢ 地下水徑流強度 岩溶發育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水的流動。 在水流停滯的條件下,隨著水中的侵蝕性CO2不斷消耗,
最終完全喪失其侵蝕能力,溶蝕作用便告終止。只有當地下 水不斷流動,富含CO2的滲入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水才能 經常保持侵蝕性,溶蝕作用才能持續進行。因此,地下水的 徑流條件是控制岩溶發育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
四 川 黃 龍 的 鈣 華 堤 壩
地表鈣華沉積 岷山南麓黃龍一帶河谷中的瀑布華
黃龍寺鈣華
黃龍寺鈣華
二、地下喀斯特
蝕空形態
1.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石的層面、節理或 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成的地下孔道。
2.地下河(暗河、伏流)

岩溶及岩溶水

岩溶及岩溶水

精选版课件ppt
25
2 可采取绕避措施的场合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宜采取“绕避”措施: 岩溶区。断裂、孔隙发育,宽度和度较大,其底与溶洞、暗河相通的
地段;溶洞、暗河发育地区,溶洞的洞径大、顶板薄、裂隙发育、基岩 破碎,暗河水流较大且洞内无或少充填物的地段;岩溶水以表流和暗流 交替出现,岩溶发育复杂无规律;落水洞分布较密且漏水严重,塌陷时常 发生的地段;基岩起伏、流塑或可塑软土分布广且厚度变化大、地下 水活动强烈地段;地基处理费用太高的地段。 土洞区。土层薄、裂隙发育且地表水入渗条件好,其下伏基岩有通道、 暗河或呈负岩面的地段;石芽或出露岩体与上覆土体交接处,岩体裂隙、 通道发育为地表水集中入渗的地段;地层下岩体两组结构面交汇或处 于宽大裂隙带上的地段;隐伏深大岩溶洞、隙、沟、槽、漏斗等,其临 近基岩面以上有软弱土层分布地段;人工降水降落漏斗的中心地段及 地面低洼、地面水体近旁的地段。 当岩溶体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常据岩溶具体情况、 工程要求、施工条件,按照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 方法。
岩溶及岩溶水
学习要求
1、岩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2、岩溶地貌类型 3、对工程影响及处理措施
岩溶作用
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 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冲积、重力 崩塌和堆积)为辅的 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改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 态就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新产生的水文现象和 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又称喀斯特(Karst)。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 Cvijic研究了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的这种地貌,故得 名。
由于溶洞的形成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土洞 的处理首先措施是治水,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 方法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岩溶水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差异溶蚀与地下河系化) 12.3 岩溶发育与岩溶水的分带性 12.4 岩溶水的特征 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概述
1.岩溶: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伴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 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 水文现象。也叫喀斯特。 岩溶可以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
注意:经过白云岩化后的岩石,孔隙度可以增大到百分之十几(由 于白云岩化使岩石体积变小);在裂隙不发育的条件下孔隙对岩溶发 育起控制作用,多形成岩溶中等发育、比较均一的岩溶含水层。 2.岩石的透水性: 1)碳酸盐岩的透水性确定因素: a.碳酸盐岩形成时的原生孔隙:孔隙度小,孔隙细,连通不好,对透水 性的作用不大; b.成岩后形成的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尤其是后者对透 水性起决定性作用。 2)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 a.厚层质纯灰岩:构造裂隙发育很不均匀,比较稀疏、宽而长。各部分 的透水性差别大。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b.中薄层灰岩:构造裂隙往往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连通性好的层面 裂隙尤其发育,有利于形成溶蚀比较均匀的岩溶含水层。但由于厚度 所限,且一般含杂质较多,因此,岩溶发育均匀而不强烈。 c. 泥质灰岩:具有比较强的塑性,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 性也比较差,不溶的泥质充填裂隙会阻碍水的循环流动,不利于岩溶 的发育。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3.岩溶水作用: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扩展介质的空隙,改变其形状, 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 泄与动态特征。
4.岩溶水总体特点:
1)演化初期的岩溶水系统与裂隙水系统基本相同; 2)演化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
可溶岩中的裂隙系统经溶蚀作用改造示意图 a-溶蚀前 b-溶蚀后
二、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地下河系化 水流对介质的改造,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也不是一个匀速发展的 过程。 1.岩溶发育阶段: 1)起动阶段:地下水对介质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水流通道比较狭小,地下 水几乎没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发展比较缓慢。 2)快速发展阶段:在初始裂隙流场不均匀的基础上,通过差异性溶蚀,少数 通道优先扩展成为主要通道。岩溶水系统的水首先汇入主径流通道,再沿主 径流通道泄向排泄区。随着水流越来越集中的正反馈机制的加强,岩溶演化 加快。当主体通道的宽度达到5—50mm 时,紊流开始出现,地下水开始具有 一定机械搬运能力,岩溶演化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快速演化阶段介质场与流场的变化: 1)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由化学溶蚀变为机械侵蚀与化学溶蚀共存,机械侵 蚀变得愈益重要。 2)地下出现各种规模的洞穴。 3)地表形成溶斗及落水洞,并以它们为中心形成各种规模的洼地,汇集降水。 4)随着介质导水能力迅速提高,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新的地下水面以上洞穴 干涸,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5)通道争夺水流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最终只剩下少数几个(甚至只有一个) 大的管道优先发展,其余的管道要么依附于这些大管道成为其支流,要么成 为被地下水抛弃的干涸管道 6)不同地下河系发生袭夺,地下河系不断归并,流域不断扩大。
5)其它酸类离解产生H+提高碳酸钙的溶解度 a.碳酸盐区附近存在大量植被腐殖质可产生有机酸; b.碳酸盐区附近存在金属硫化物矿氧化带及含黄铁矿的煤系地层时,可 产生硫酸,岩溶格外发育。 一般情况下,侵蚀水随溶蚀不断进行, Ca+浓度加大,饱和,则侵蚀 能力降低。 6)深部岩溶发育的原因: a.混合溶蚀效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含量CO2 的饱和CaCO3 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 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从而对碳酸盐进行新的侵蚀。 实际上,对岩溶发育有利的混合作用是不同CO2 含量的水的混合, 除了解释深部岩溶以外,有利于不同成分的水的混合部位,如:潜水 面、导水通道及汇水的宽大裂隙处,岩溶都比较发育。 b.次生溶蚀效应: 含有大量CO2的土壤空气,以气泡形式被裹留于下渗降水中,由于 浅部压力低,部分CO2未能溶入浅部水中而随降水入渗到地下深处, 地下深处压力大, CO2溶于水中而增强了深部水的溶蚀能力,产生深 部岩溶。
碳酸岩盐与下伏隔水层界面上岩溶发育示意图 A-流线示意分布 B-岩溶示意分布 1-石灰岩 2-隔水层 3-地下水位 4-流线 5-泉 6-河流 7-溶蚀管道及裂隙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差异溶蚀与地下河系化)
一、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差异溶蚀 1. 可溶岩分布张开性和密度不等的构造裂隙:流动于裂隙中的地下水不断对裂 隙壁面进行溶蚀,所溶解下来的岩石成分通过水流循环不断被带走,水流通 道被加宽。 2.水流对导水通道的扩展并非是一个各通道匀速发展的简单过程。大的导水通 道导水能力强,单位时间输入的CO2 及所能带走的CaCO3 数量多,因此在通 道扩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优先地位。 3.由于裂隙通道规模上的差别引起水流分配的不均匀性,而水流的不均匀性又 造成裂隙溶蚀扩展上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岩溶演化的正反馈过程: 不均匀介质→不均匀水流→差异性溶蚀→更不均匀的介质→更不均匀的水 流→进一步的差异性溶蚀→……
整的地下河系,呈现水系化特征;
3)具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 速,排泄集中,多呈紊流状态。
岩溶水的消极不利方面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可溶岩的存在; 2.可溶岩层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3.水是流动的; 4.水具有侵蚀能力。 二、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 卤化物岩(岩盐、钾盐、镁盐)、硫酸盐岩(石膏等)及碳酸盐岩(石灰岩、 白云岩、大理岩)等都是可溶岩。但前两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 酸盐类岩石分布广,岩体大,具有普遍意义。 1.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1)成分:结构由不同比例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并含有泥质、硅质等杂质。 溶解速度及岩溶发育强度:纯灰岩﹥白云岩﹥硅质、泥质灰岩。 2)组分及结构: a.组分:包括粒度相当于粉粒到砾的粒屑和充填在粒屑之间的粒度细小的泥晶 以及以化学沉淀方式充填于颗粒之间的方解石亮晶。它们形成了各种碳酸盐 岩结构,产生各类孔隙,决定其溶蚀强度。 b.结构: 生物礁岩结构:最易溶蚀,它主要由生物碎屑组成,孔隙大且多; 泥晶粒屑碳酸盐岩及泥晶碳酸岩次之; 亮晶碳酸岩,尤其是经过重结晶作用的亮晶碳酸盐岩,孔隙度小,最不易溶 蚀。
裸露碳酸盐岩块中地下水流及岩溶发育示意图 1-石灰岩 2-初始地下水面及流线(a)3-水平溶洞(b) 4-初始地下水面及流线(b)5-改变的地下水面及流线( b )
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岩溶发育垂直分布 1-石灰岩 2-隔水层 3-地下水位 4-分带界限 5-包气带水流向 6-地下水流线 7-溶蚀 裂隙及管道 Ⅰ-包气带 Ⅱ-局部岩溶水系统 Ⅲ-区域岩溶水系统
3.碳酸盐的溶解过程与水的侵蚀能力 分析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岩溶化过程的关 键。这是一个涉及固、液、气三相的复杂化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其化学过程以 CaCO3-H20-CO2 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1)纯水中CaCO3的溶解反应: CaCO3⇔Ca+ +CO3— 2)产生的CO3—与水发生下列反应: CO3—+H20 ⇔HCO3—+OH— 3) CaCO3在纯水中溶解度很低,但水中溶有CO2时, CaCO3的溶解 度大为增加。由于下列反应: CO2+ H20 ⇔H2CO3 ⇔H++HCO3— 该式中的H++使2)式中右侧的OH—浓度降低,使反应向右进行,并 带动1)式反应向右进行,从而使更多的CaCO3溶解。 因此,可以看出,水的侵蚀能力取决于其中所含的CO2含量。 4)水中CO2来源: a.土壤空气中: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使之氧化以及植物根系呼吸 作用产生的CO2 是地下水 中CO2 的主要来源; b.大气中的CO2:水从大气中吸收的CO2 非常少,次要来源。
二、岩溶水的分带性 岩溶发育以水的流动为前提,厚层裸露碳酸盐岩快的岩溶发育,在 很大程度上受到局部侵蚀基准面的控制,显示垂直与水平分带性。 1.垂向上: 1)潜水面与局部侵蚀基准面(如地表河)之间,浅部地下水循环途径 短,径流集中,为水流积极循环带,岩溶最为发育,形成近于水平的 溶洞; 2)由此向下,随着水循环途径加长,径流减弱,岩溶发育减弱; 3)再向下,地下水径流已不受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不流向地表河, 直接进入整个区域流动系统,受区域侵蚀基准面控制,水流途径更长, 径流迟缓,岩溶发育更弱。 2.水平方向上: 由地下河系边界到排泄口,水流由分散到集中,岩溶发育由弱到强。 3.地壳运动控制溶洞发育层数: 1)地壳相对稳定,侵蚀基准面比较固定,形成一层溶洞; 2)地壳运动表现为多阶段的稳定与上升交替出现,则形成若干层水平 溶洞。 4.可溶岩的隔水底板高于局部侵蚀基准面时,地下水流不受局部侵蚀基 准面控制而受隔水底板的控制。 由于水流下方受阻,流线密集于接触界面上,可溶岩与下伏隔水 层的接触面上往往会发育成层的溶洞。
一、岩溶发育 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构造开启程度不同的岩溶含水系统可能由于地下水径流 交替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岩溶发育程度。
不同构造开启程度岩溶含水系统中岩溶发育条件 1-非可溶岩隔水层 2-石灰岩 3-导水断层 4-不导水断层 5-潜水面 6-地下水流线 7-泉
a. 岩溶含水系统在可溶岩之上无隔水层覆盖,有利于接受降水补给与径流排 泄,流线最为密集,岩溶最为发育。愈靠近排泄区流线愈密集,岩溶愈发育, 排泄区断层附近的流线最为密集,岩溶也最发育。 b. 岩溶含水系统上覆隔水层,但断层导水,径流条件较差,流线较为稀疏, 岩溶发育较差。 c .岩溶含水系统上覆隔水层且断层不导水,除了石灰岩裸露区浅部有短程地下 水径流,岩溶有一定发育外,深部地下水不发生径流,无岩溶发育。
碳酸盐岩与下伏隔水层界面上岩溶发育示意图 (a)流线示意分布;(b)岩溶示意分布 1-石灰岩 2-隔水层 3-地下水位 4-流线 5-泉 6-河流 7-溶蚀管道及裂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