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导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中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全员参与、不断改进以及客户导向的原则,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介绍其各个阶段以及对组织和行业产生的影响。

第一阶段:质量检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工业生产逐渐展开并面临着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在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检查来解决问题。

质量检查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通过发现和解决缺陷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质量检查只是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并没有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二阶段: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在质量检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如统计过程控制、质量纪律和培训等,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缺陷。

质量控制在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全面,但仍然侧重于问题的纠正而不是预防。

第三阶段:质量保证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开始转向质量保证的方向。

质量保证是一种通过制定标准、规定过程和持续改进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

质量保证注重预防,强调制定可靠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质量标准和过程的可追溯性,以及质量文化的建设。

第四阶段: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开始流行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流程改进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包括组织的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员工的参与。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改善流程和系统来提升质量,并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全面质量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精益生产等。

这些方法强调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为组织在质量管理上带来更大的潜力和机会。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是由世界八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结合 汽车行业特点,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发起制定的一 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它使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汽 车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要求相一致,以达到一个欧洲和美国乃至 世界汽车工业承认的统一文件和认证流程。
ISO系列标准
IS0
OHSAS18000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环境管理体系)
该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 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
ISO系列标准
OHSMS18000标准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2013年11月 程海波 于宁夏
前言
•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 有管理职责的全部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 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 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 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 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40年代~50年代)
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二次 世界大战。由于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 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 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 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 的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控制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质量控制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01
是一种追求高标准、低缺陷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减
少变异和优化流程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6西格玛管理的核心
02 关注流程改进和数据分析,强调跨部门合作和顾客需
求导向。
6西格玛管理的实施步骤
03
包括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等阶段。
精益质量管理
精益质量管理的定义
精益质量管理是一种集成了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理 念和方法,旨在消除浪费、提高顾客满意度。
质量控制的历史 质量检验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此阶段引入了统计学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 集、分析和控制,预测并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这一阶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质量控制的历史 质量检验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此阶段强调企业全员参与质量管理,通过持续改进和预防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全面质量 管理注重长期效应,追求卓越品质。
质量控制的历史 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化: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为了统一质量标准,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质量 标准和认证体系。企业通过遵循国际质量标准,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02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提高产品质量
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01
通过质量控制,企业可以确保产品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满足
智能化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 质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学习,实现 质量预警、预测和优化等功能,提高 质量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持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理念
持续改进
企业应秉持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优化生产和服务流程 ,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1. 引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强调整体质量管理的方法论,其目标是通过不断改进和全员参与,实现组织的质量提升和业绩增长。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并介绍其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演进。

2.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在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控制。

质量检验被用作唯一的质量控制手段,以确保产品的合格性。

然而,这种质量管理方法是分散的、片面的,并且偏重于产品检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 统计质量控制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统计学家们开始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并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简称SQC)的概念。

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和控制可能导致产品变异的因素,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开始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引入了统计工具如控制图和抽样检验等。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过程的可控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产品变异。

4. 全面质量控制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的概念。

TQC强调每个环节都要参与到质量控制中,并强调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全员参与和零缺陷的追求,TQC致力于实现质量持续改善。

TQC方法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并在20世纪70年代传播到美国。

然而,TQC 的实现面临挑战,因为其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质量文化的营造。

这些要求需要长期的培训和文化转变,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质量管理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开始在质量管理领域崭露头角。

TQM相对于TQC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TQM强调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历史上的质量管理里程碑

历史上的质量管理里程碑

历史上的质量管理里程碑质量管理,这可不是个新鲜词儿,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那可是波澜壮阔!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质量意识。

比如说,古代的工匠打造兵器,那可不能马虎,要是质量不行,上了战场兵器断了,那不是要命嘛!这就好比你出门穿了双破鞋,还没走几步就散了架,多尴尬,多耽误事儿!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质量管理迎来了大变革。

大规模的生产让质量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就像一群人在厨房里做饭,一个人做还好把控,一群人一起做,要是没有个标准,那做出来的东西可就五花八门了。

这时候,标准化生产出现了,规定了各种零部件的尺寸、规格,让产品变得更加统一和可靠。

二战期间,质量管理更是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武器装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这可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就好像在比赛跑步,你鞋子不合脚,能跑快吗?能赢吗?所以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成了重中之重。

再后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兴起。

这可不只是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了生产过程、员工素质、管理方法等等各个方面。

这不就像一个人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病,还得心情好、生活习惯好,才能真正算得上健康。

质量大师戴明提出的 PDCA 循环,多厉害啊!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不断循环改进。

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学了、做了、检查错了、再改正,然后继续进步。

还有朱兰的质量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一环扣一环。

就像搭积木,先想好怎么搭,搭的时候注意别歪了,搭完看看哪里不好再改进。

如今,质量管理已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

从小小的零件到大大的飞机,从日常的食品到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质量无处不在。

没有好的质量,企业能长久吗?能有竞争力吗?就像没有扎实的根基,房子能建得高吗?总之,历史上的质量管理里程碑,就像一个个灯塔,照亮了我们追求高质量的道路。

我们要从过去吸取经验,不断创新,让质量管理越来越好,让我们的生活因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美好!。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三 “用户满意”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
满足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用户满意的产品。日本人提出“用户是帝王”就是强调企业必须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满意的顾客将会给企业带来麻烦。英国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不满意的顾客中只有4%的人会抱怨,96%的顾客不提意见,但其中有91%的人不会再 光 顾 你 的公司;一位不满意的顾客平均会向9个人诉说其不满意;13%不满意的顾客会向20个人诉说不满意;寻找一个新顾客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多开支5倍的费用,才能使新顾客确信产品(服务)是符合其期望的。美国企业家赖利·弗瑞尔(Larrg.C.Farrell)在其新著“重寻企业精神”中讲,企业的使命是“制造使人们愉悦的产品”。
P成员——参加成员(参与技术工作)O成员——观察成员(不参与技术工作但可了解作情况和获取有关信息资料)
2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为了满足商业和工业的使用要求以及国防工业 的需求,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分别在质 量体系领域制定了国家标准或多国标准。这些 标准尽管在传统上有某些历史性的共同点,但 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在名词术语方面也存 在不一致甚至混乱的现象,不能广泛的应用于 国际贸易。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不得不付出巨 大的努力去满足合同中形形色色的质量体系要 求。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各国的 迫切要求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但最有影 响的学派是“决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他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产品的质量概念中出现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在管理中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保证”、“产品责任”等新内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博士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的思想,使质量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把技术、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统。

世界500强企业六西格玛简介

世界500强企业六西格玛简介
GE:后来由于通用电气的积极推行 ,并取得市场价值第一的卓越业绩 General Electric 在9个月当中,取得了惊人 的成绩,共节省了11亿美 元。 Motorola 在2.6年中取得了节省22亿 美元的卓越成绩
,使SIGMA管理的理论逐渐完善,
并且应用实践不断推广。 Motorola :6SIGMA管理,最早由 摩托罗拉提出,“在1992年实现
世界500强企业六西格玛简介
目录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二、六西格玛的含义与发展史 三、为何要开展六西格玛
四、重新认识六西格玛
五、六西格玛的本质
1
高尔文制造公司
1928年
2
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
3
4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6σ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统计质量控制 质量检验
1900
1940
6Sigma是Motorola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
6Sigma为GE带来了什么?
6Sigma是世界一流公司的标志(是强者的语言)
21
三、为何要开展六西格玛
关于结果 显著的收入增长 更简洁的过程 - 广泛应用
真正关注客户需求
改进员工满意度 这就是成功的赐予!
22
三、为何要开展六西格玛
15
二、六西格玛的含义与发展史
6σ是一个标杆。6σ的目标就是“零缺陷”!
6σ是一种方法。一种基于事实与数据的分析改进
方法,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
16
二、六西格玛的含义与发展史
6σ的发展史
σ(SIGMA)一个反映数据特征的 希腊字母,已从单纯的含义标准差 公司和顾客都得到价值
,被赋予更新的内容。
另一层是基于管理角度!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 (1)(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3)(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质量保证阶段 (4)(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零缺陷管理哲学阶段 (4)质量管理发展至今的五个历史衍变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保证阶段、零缺陷的哲学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科学管理公认的首创者是美国的泰罗。

1911年他发表了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该著作中,他主张把产品的检查从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

这促成了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这个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战初期,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的公司转为生产各种军需品。

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事先没有办法控制废品的产生。

1941年和1942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战时质量管理标准。

相对于检验把关的传统管理来说,统计质量管理是概念的更新、检查职能的更新,是质量管理方法上的一次飞跃(6σ管理)。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

这个阶段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

质量管理的历史

质量管理的历史

质量管理的历史质量管理的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第二次大战到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W.Taylor)的工作催生了一套新的生产理念。

泰罗的理念是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管理者和工程师负责进行计划,监工和工人专司执行。

将工人的工作细分为特定的任务并全力关注提高效率,质量保证的任务交到了检验员的手中。

最终,生产组织中创建了独立的质量部门。

这种生产工人与质量保证责任的人为分离,导致工人及其管理者对质量漠不关心。

由于高层管理者将太多的质量责任交给别人,他们对于质量知之甚少,一旦面临质量危机,便会手足无措。

贝尔系统公司是现代工业质量保证史上的先驱。

20世纪20年代,沃尔特.休哈特(WalterShewhart)、哈罗德.道奇(Harold Dodge)、乔治.爱德华兹(George Edwards)、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这些质量保证的先驱们在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许多质量改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术语,使质量成为一个技术性的专门领域。

休哈特的团队是统计质量控制(SQC)的先行者,他们的统计控制方法在第二次大战时被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广泛推广使用。

标有MIL-STD(军方标准)字样的抽样表被开发出来,直到今天还在广泛应用。

在1944年成立了旨在发展、推动和应用质量概念的专业社团—著名的美国质量控制协会(现更名为美国质量学会,简称ASQ)。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朱兰博士和戴明博士两位美国的咨询专家把统计质量控制技术介绍到了日本以帮助其战后重建。

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在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下,日本将质量管理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并建立起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思想:TQC(全员质量控制)。

在1951年,日本科技联盟设立了戴明奖,来表彰那些符合其严格质量管理准则的个人和公司。

质量发展历史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发展历史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 理论为基础。 1950年代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
的 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 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READER CLUB
2、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2.1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2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2.3质量管理的定义 2.4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
READER CLUB
2.1 .1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百年历史(详细)
工业革命前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准为蓝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因此
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READER CLUB
1.3.2质量的定义理解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B、固有的还是赋予的特性 • 固有特性: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些永久的特
性; • 赋予特性: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
因不同的要求对产品增加的特性。
READER CLUB
1.3.3质量的定义理解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READER CLUB
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 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

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人员培训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

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的历史与发展蔡祖超(11营养,20110805132)摘要: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质量管理共有八大原则: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是领导作用,三是全员参与,四是过程方法,五是管理的系统方法,六是持续改进,七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八是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管理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它应用了管理学、技术、数学等各门学科的成就和方法。

总之,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离不开它。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现状,发展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蔡祖超(11营养,20110805132)Abstract:Quality management is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policy, objectiv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ll the activities and by quality system plann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all management functions to its implementation. The hist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 mainly includes three stages, which are the quality inspection stage,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tage,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tage,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are a total of eight quality management principles: one is the customer focus, two is the leading role, the three is the full participation, four is the process method, the five is the method of system management, six 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even is the factual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the eight is mutually beneficial supplier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new subject, ha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technology, math and other subjects. In short,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ociet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cannot do without it.Key words:quality management,history,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1.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

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活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合理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中间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

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

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形成专业工种。

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

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4]。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地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

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

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

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

1.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二战初期,当时军需品生产面临严重的问题;由于事先无法控制不合格品而不能满足交货期的要求;由于军需品大多数属于破坏性检验,事后全检不可能也不许可,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邀请休哈特道奇、罗未格、华尔特以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美国标准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协会等有关人员研究并于1941-1942年先后制订和公布《美国战时质量标准》即E1.1《质量管理指南》E1.2《数据分析与控制图法》和E1.3《生产质量管理由控制图法》,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企业实行统计质量管理[2-4]。

由于统计质量管理,是采用了抽样检验的方法,因此风险较大,为了控制抽样检验的风险,各国都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加工品质量一致即1*2*3=6(保证结果),统计质量管理手段现在还在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年)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规模,除原先生产军火的企业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条件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

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德、意、墨西哥、日本等,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

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缺陷,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以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它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推广和应用。

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质量管理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五十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科学的大发展,美国的费根堡和朱兰正是在这种新情况下,提出“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新概念,当时他们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意义上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是相对于质量统计而言的;二是产品质量有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市场调查、研制、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质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组织管理所有这些环节的活动,而不局限于加工制造活动;三是产品质量始终是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成本去谈质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1961年美国正式出版了费根堡的专著《全面质量管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引进统计的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就如何将顾客的心声转化为作业员的项目而进行全员教育,全员参与的人性化的全面质量管理创造了日本卓越的商品品质和高度的生产力[7-8]。

此方法管理全面,缺点是未形成书面标准,难以操作。

2 质量管理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从后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了信息化社会,由知识经济发展到数字化时代,由区域性贸易发展到国际化贸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要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们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质量、环保和职业安全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但其技术指标和服务标准应符合顾客的要求,而且其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也应该是可信的。

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这已成为WTO基本规则和国际贸易供需双方的共识!国内企业组织如何应对“入世”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采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管理我们的企业和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关税的不断降低,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国民经济中的民族产业与人民生活的质量、安全和卫生,往往通过设置各种技术性壁垒来限制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

如何冲破这种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是人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这当中,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认证,既是我们应用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消除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手段[6,9]。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

市场经济法则要求的是以质取胜,优胜劣汰。

贯彻和实施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认证可以加强企业或组织的基础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尽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措施[3],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开展质量认证是与国际规范接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效途径,同时它还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声誉。

因此,企业或组织实施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既是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使顾客满意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施大开发战略的客观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