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合集下载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尽。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由于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条件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往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实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公文处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公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到民间机构都需要处理公文。

然而,公文处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公文流程不规范公文处理是一项需要遵循规程的任务。

如果公文的流程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文件丢失,文责不明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处理公文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如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承办等流程。

2、对公文流转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公文的每一阶段都得到正确的审核和处理。

3、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信息化手段,如数字签名、电子流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公文的流程。

二、处理公文速度太慢一些人在办公室工作时,处理公文速度往往太慢。

这可能会导致文件处理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了解公文处理的优先级,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办理计划。

2、对工作量大或者较为复杂的公文,可以采用分层处理的方法,逐步完成各个步骤,以保证处理效率。

3、提高自身的处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学习相关公文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三、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的格式规范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果公文格式不规范,则可能会影响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公文格式规范化,可以采用自动排版或者模板,使得每份公文的版式、字体、字号、行距等都符合要求。

2、在日常办公中,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公文起草水平进行培训,提高公文起草和格式化能力。

四、公文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公文的主要目的是传输信息,如果公文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处理公文时应该仔细审查公文内容,确保公文内容明确、准确、易于理解。

【最新推荐】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范文模板 (6页)

【最新推荐】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课件 3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

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

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公文是一种正式、严谨的文书,具有严密的结构和严格的规范。

然而,由于词语、句子的使用不当或缺乏明确的表达,有时会出现歧义,给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

以下是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

公文:请将资料尽快移交给张三。

歧义:是要求张三将资料交给对方,还是要求对方将资料交给张三?解决方案1:请张三尽快将资料移交给对方。

解决方案2:请尽快将资料移交给张三。

公文:请尽快改正错误。

歧义:错误的责任人是谁?应该做出怎样的改正?解决方案1:请责任人尽快改正错误。

解决方案2:请对错误负有责任的人员尽快改正。

公文:请尽快查阅相关文件。

歧义:是要求对方查阅相关文件,还是要求自己查阅?解决方案1:请对方尽快查阅相关文件。

解决方案2:请各方尽快查阅相关文件。

公文:请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歧义: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要求配合的对象是谁?解决方案1:请各方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解决方案2:请相关人员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公文:请查看附件。

歧义:是要求对方查看附件,还是提供附件给对方查看?解决方案1:请对方查看附件。

解决方案2:请查看附件中的内容。

公文:请确认邮件的准确性。

歧义:是要求对方确认邮件的准确性,还是自己确认邮件的准确性?解决方案1:请对方确认邮件的准确性。

解决方案2:请确认我方邮件的准确性。

公文:请尽快复查文件。

歧义:是要求自己复查文件,还是要求他人复查?解决方案1:请尽快复查我方文件。

解决方案2:请尽快复查相关文件。

公文:请来信者速答。

歧义:是要求他人迅速回信,还是要求对方回复来信的速度?解决方案1:请迅速回复来信。

解决方案2:请尽快答复前来信件。

在公文中出现歧义会影响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甚至可能导致误导和误解。

因此,在撰写公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来避免歧义的出现。

1.明确表达:使用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和句子。

2.强调主语:明确表达主语,避免被动语态和模糊的代词使用。

3.明确指示对象:清楚地指明任务的执行者和任务的执行对象。

公文文种错用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公文文种错用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公文文种错用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起草公文,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文种。

那么,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公文文种呢?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公文文种的选择根据有三:一是“根据行文目的”,二是根据“发文机关的职权”,三是根据“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来确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公文文种使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公文质量和机关的正常工作,确实应引起看重我们的足够重视。

请看下列几例:1.《××市关于提高提高物资销售价格的通知》;2.《关于解决××水库超标运行及副坝溢洪造成损失问题的简报报告》;3.××县区教育局给该县财政局的《关于解决民办教师经费问题的请示》;4.《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报告》;5.《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强化规定》。

以上数例反映了机关公文文种错用问题的几种情况,现分析如下:一、在相近文种的使用上才,应尽量选择最佳文种例1属于公文文种用得不准。

当前,各级机关在文言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引人瞩目是滥用“通知”文种。

尽管公文文种有十几个,但“通知”的使用率占80%到90%,甚至更多。

当然“通知”这一文种应用是最广泛的,用量比较大也属正常情况。

但一些相似内容的文件,如用其他文种,如“决定”、“意见”等也是可以的。

这就有个最佳公文文种挑选的选择问题。

在例1中,麦寒涛认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根据发文内容其要求,用“决定”更合适一些,而不该用“通知”。

在《办法》中明确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原则上安排。

”关于粮食毛利率的确定,肯定是经政府讨论争论做出决定的事项,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用“决定”这个文种就比“通知”更合适,效力更大,用“通知”则显然影响了它的效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恐怕是觉得使用“通知”这一文种比较有把握,而相近对与它相近的文种不交流会用,甚至不太敢用,生怕用错。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摘要】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是指在公文表达中存在模糊、不清晰或多义的语言现象,容易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混淆和误解。

歧义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表达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或者上下文不完整等因素。

常见的歧义表达方式包括词语多义、语法结构模糊、逻辑关系不清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为避免歧义问题,需要加强公文撰写规范化,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规范公文撰写不仅可以减少歧义问题的发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建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重视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公文撰写、规范化、法律风险、工作效率、影响、避免、规范、提高、效率、发生、关系、重视1. 引言1.1 什么是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指的是在公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表达不清晰、含糊不明的现象,导致接收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或产生不同解读的情况。

这种歧义可能是由于用词不准确、语句不清晰、逻辑不严谨等原因所致。

在公文中出现歧义问题不仅影响到信息的传达和理解,也可能造成误解、冲突甚至是法律风险。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是一种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组织管理和行政工作中经常出现。

一份条款不清晰的合同或规章制度容易引发争议;一封含糊不清的通知可能导致员工误解或错过重要信息。

由于公文往往涉及到权责关系、规范要求等重要内容,歧义问题的存在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

了解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确保公文表达准确清晰、逻辑严谨,才能有效减少歧义问题的发生。

加强对公文撰写规范化的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减少歧义问题的重要途径。

重视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及时沟通澄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风险。

1.2 为什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容易产生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容易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

公文往往涉及到具体的业务内容和专业术语,而不同领域、不同单位之间的术语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导致信息传递不清晰,产生歧义。

公文语言歧义的现象分析

公文语言歧义的现象分析

公文语言歧义的现象分析【摘要】公文中歧义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作者不能很好的掌握语法规则并且行文习惯的不规范,自身的文化素质欠缺而造成的,对于公文这样严肃的文体它对语言的要求应该是极为严谨的,而公文中有歧义句恰恰造成了公文的不严谨还会影响公文的质量,给公文中的内容的实际落实带来不便。

为了减少公文中语言歧义现象的产生就需要规范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自觉培养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要善于学习并不断的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公文写的规范而合理。

【关键词】公文;语言歧义;现象分析“公文是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公文不同于其它文种的主要特点是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并且有严格规范其格式的文件。

所以公文语言的规范性就尤为重要。

公文的歧义现象可以称之为一种语病,所谓的语言歧义就是一语句话它产生了多个意思,让人产生了误解,不知道这句话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

1.公文中常出现的语言歧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1不加标点一句话没有标点有时候就不太好断句,断句断错了句义也就出问题了。

比如说“在总结文件销毁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开展计算机报废业务的可行性”如果按照正常的断句我们会习惯性的这样断句:在总结文件,销毁成绩的同时……如此一来便会看得一头雾水,为什么还要销毁成绩呢,所以应该不是这么断的,正确的断法是:在总结“文件销毁”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开展计算机报废业务的可行性。

1.2词义模糊有些词往往可以适用于多种语言环境,具有多种语义,有时在一句话中出现了这样的词我们就没有办法分出它究竟是要表达那一种意思。

比如说“通过严把入库火种关,控制进入库区车速,使安全监管更有效”这里的“火种”究竟是指火源还是能引火之物我们难以确认,所以需要检查的重点就不能够明确。

1.3滥用省略在公文写作中,使用过于简单且并不是约定俗成的称谓也可能引起歧义。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公文格式的常见错误。

1.违反行文规则。

一是直接报送领导同志个人。

二是多头报送。

三是越级行文。

四是请示事项一文数事。

五是不经协商或协商不一致行文。

2.生造文种。

例如,《关于××××的情况汇报》、《关于××××的说明》、《关于××××的总结》、《关于××××的公示》等,这里的“汇报”、“说明”、“总结”、“公示”均不应作为文种使用,可以改成《关于××情况的报告》、《××关于印发××说明的通知》。

3.混用文种。

一是“请示”、“批复”、“函”混用。

二是上行文文种使用不当。

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报文一般使用请示、报告、意见三个文种,其他文种不能用。

4.把应该作为正文的内容放到附件印发。

如《关于印发×××通知的通知》、《印发关于×××方案的通知》。

5.履行审签手续不全。

不经办公室把关,直接找厅领导审签,出现文件倒流现象。

6.结构上大标题用一、二、三,而子标题没有用(一)、(二)、(三),直接用1、2、3。

(二)公文标题常见的毛病。

1、公文标题要素不全。

例如:《关于××××的通知》、《关于××××的报告》等,缺少了发文机关名称。

2.表述不清楚。

例如:某中心更换设备需要申请经费,标题是“某某中心关于更换某种设备的请示”,应该是“某某中心关于更换某种设备所需经费的请示”;再比如,某某中心就某事提出意见请厅里批复,经厅研究同意某中心的请示,标题用“自治区××厅关于某事(某意见)的批复”,应该是“自治区××厅关于同意某事(某意见)的批复”。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在公文写作中,清晰明确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公文应该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以确保读者能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下面将提供一些技巧和建议,帮助您在公文写作中避免这些问题。

1.明确目标和意图:在撰写公文之前,明确您的目标和意图非常重要。

确切地知道您要在文中表达的想法和信息,可以帮助您避免使用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词语。

清晰的意图是避免歧义及模棱两可表达的基础。

2.简洁明了的语言: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是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表达的关键。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语,尽量使用常用词汇,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您所表达的意思。

同时,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或概念,如"可能"、"或许"等词。

替换这些词语,使用确切的词汇来传达想法。

3.明确陈述事实:在公文中,陈述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您陈述的事实准确可信,避免使用不确定或不可靠的信息。

提供支持您表达观点的确凿证据,包括数据、研究结果、案例等,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4.避免歧义词汇:注意避免使用具有多义性的词汇,特别是在公文中,这些词汇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理解。

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词汇,确保在文中对其意思进行明确的解释。

例如,如果使用了“合理”,要定义合理的标准或范围,以避免产生不同的理解。

5.使用明确的词语和短语:使用明确的词语和短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观点和意图。

避免使用含糊或模棱两可的词汇,以及口头语言和俗语等非正式的表达方式。

使用准确的词语可以确保文中观点的清晰表达。

6.采用简明扼要的结构:在公文写作中,采用简明扼要的结构非常重要。

避免冗长的句子和段落,将信息组织成清晰的段落和小节。

每个段落应该只包含一个主要想法,并在段首明确陈述该想法。

通过明确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来避免信息的混淆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7.重点突出和强调:在公文中,使用适当的重点和强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意图。

使用粗体、斜体或下划线等方式突出关键词汇或短语。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引言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通常被用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文中的歧义问题也日渐突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文中存在的歧义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歧义问题的定义歧义问题指的是使用不明确、模糊甚至具有多义性的词语、表达方式,导致读者对公文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

这种歧义问题在公文中尤为严重,因为公文往往涉及重要决策、事务等,对于公文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

歧义问题的原因1.语言表达不准确公文常常使用正式、规范的语言,但一些词语的含义在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在公文中使用这些具有歧义的词语,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2.词语的多义性有些词语具有多种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为不同的意思。

如果公文没有明确指明词语的具体含义,容易让读者陷入困惑。

3.句子结构复杂公文往往使用长句和复杂的结构,而这些句子可能存在歧义。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将复杂句子分解成简单句理解,但如果结构不清晰或者表达混乱,就会产生歧义。

歧义问题产生的影响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可能给机构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带来诸多问题:1.误导决策如果公文中存在歧义,读者的理解可能不同,导致决策的失误或误导。

这可能对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产生负面影响。

2.增加理解成本歧义问题会使读者在理解公文内容时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增加理解成本。

这对工作效率和效果都是不利的。

3.降低沟通效果歧义问题会造成沟通的不畅,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

这可能会引发误解、纠纷甚至冲突,影响机构内部的和谐氛围。

如何解决公文中的歧义问题1.清晰明确的表达在撰写公文时,应尽量使用清晰明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定的词语,如果需要使用,应在文中明确解释具体含义。

2.避免多义词的使用对于用词具有多义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在文中明确指明所指的具体含义。

3.简明扼要的句子结构公文中的句子结构应尽量简明扼要,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行政公文的争议与解决途径

行政公文的争议与解决途径

行政公文的争议与解决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行政公文的使用和处理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争议。

行政公文作为政府部门传达信息、表达意见和决策意图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行政公文的编写、审核、发布和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争议。

本文将探讨行政公文中常见的争议,并提出解决这些争议的途径。

一、行政公文争议的类型1. 解释争议:行政公文中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多种理解方式,导致对文件内涵的不同解释。

不同的解释会引发对文件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从而产生争议。

2. 内容争议:行政公文的内容可能存在不明确、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引发对政策立场、措施和指示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3. 效力争议:行政公文的效力可能会受到争议,例如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否能够对个人、企事业单位产生直接影响等。

4. 执行争议:行政公文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违法、滥用职权、权限超越等问题,引发被执行对象的异议和抵制。

二、解决行政公文争议的途径1. 内部沟通与协商:对于行政公文中的解释争议和内容争议,可以通过内部沟通与协商来解决。

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及时召开会议或讨论,明确文件的内涵和要求。

2. 法律诉讼:对于行政公文的效力争议和执行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解决。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对于行政行为和决定,当事人有权利向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 行政救济:行政公文的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提起行政救济申请。

上级行政机关会对相关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决策,以解决执行争议。

4. 调解与协商:当发生行政公文争议时,可以通过第三方调解或协商机构进行调解和协商解决。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中立的立场和专业的调解技巧,帮助当事人双方解决纠纷。

5. 事后评估与调整:行政机关在行政公文发布后,应及时进行事后评估,了解公文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对于争议性较大的公文,可以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以便更好地解决争议。

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冗长臃肿:文条繁琐、字数过多,无法简练明了地表达主旨。

原因:公文写作缺乏规范、没有明确的写作流程、缺乏清晰的编辑要求,同时写作者功底也有一定关联。

2. 不合适的语言:使用过于简单或文化词汇丰富的语言,夸张形容词、酸语调、恶语和负面暗示等不规范语言成分的使用,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含义和学术范本;
原因:由于公文往往与常规书面文本不同,因此写作者经常没有经验、没有遵循文编辑规范或没有掌握所有要求,从而无法写出一篇合格的公文。

3. 表述模糊:用词不准确,造成意义不明,有时会因为用词不当而产生歧义,内涵不清,前后联系不认同。

原因:公文写作有大量的社会概念和准则,考虑到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统一或不统一的阅读对象等。

4. 表述繁杂:将表述的各种信息压缩到一起,缺乏起伏,没有合理的信息结构,因此使阅读者难以捕捉和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理解的层次。

原因:该类问题可能是由于公文书写编辑规范不合理、格式不统一,同时也可能是作者在编辑时缺乏对信息和阅读结构的考虑。

5. 语言歧义:当两个或多个定义的含义相同时,可以是歧义或荒谬现象。

原因:表述方法不足以基于语言的含义、缺乏精细的考虑和解释机制等原因。

公文办理中的常见错误

公文办理中的常见错误

公文办理中的常见错误附件3:公文办理中的常见错误一、行文中的常见错误1、滥发文件。

主要表现:(1)所发公文属可发可不发之列;(2)所发公文只是照抄照转上级的公文(翻印即可,不必转发);(3)所发公文内容空洞,无具体措施,不解决问题;(4)行文所涉及的问题可用口头请示、汇报或开会等形式解决;(5)行文所涉及的内容已公布过;(6)在部门之间意见分歧,未经协商取得一致时就行文。

2、行文关系混乱。

主要表现:(1)应该党政分开行文的未分开行文;(2)应该一个机关单独行文的搞成几个机关联合行文;(3)该职能部门行文的“升格”为领导机关行文;(4)该领导机关行文的“降格”为职能部门行文。

二、文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1、自制文种。

在正式文种之外,随心所欲,生造公文文种并俨然以正式公文行文。

常见的有:“请示报告”、“工作思路”、“情况”、“汇报”、“申请”、“郑重声明”等。

2、误用文种。

把属于机关其他应用文,特别是事务文书中的文种,误作为正式公文文种使用的情况。

常见的有:把计划类文种“要点”、“打算”、“安排”、“设想”等作为公文文种直接使用,如?××市委××××年工作要点?。

把属于总结类的文种“小结”、“总结”,以及把属于规章制度类的文种“办法”、“规程”、“须知”、“实施细则”等作为正式文种直接使用。

但是,如果将上述应用文用转发或印发通知的形式发布,则是规范用法。

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199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3、混用文种。

不按文种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去选用文种,而造成临近文种相互混用,导致行文关系不清,行文目的不明,行文性质混淆。

常见的有:“公告”与“通知”、“决议”与“决定”、“请示”与“报告”、“请示”与“函”混用。

主要表现为将通告误用为通知,将通知误用为通告,将请示误用为报告,将报告误用为请示,将“请示”、“报告”合用为“请示报告”,“请示”和“报告”本身是两个文种,将决定误用为决议,将决议误用为决定,将函误用为请示或报告,将复函误用为批复。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公文办理是各级机关和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办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公文办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文办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格式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文存在格式错误,如字体、字号不符合要求,行距、页边距设置不合理,标题序号混乱等。

还有一些公文在页码标注、落款日期等方面存在疏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文的美观,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

(二)公文内容质量不高部分公文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具体的数据支撑,只是泛泛而谈,无法有效地传达工作要求和部署。

有些公文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清晰,存在歧义或逻辑混乱的情况,让接收者难以理解和执行。

此外,公文内容的准确性也是一个常见问题,一些数据、事实等存在错误,影响了公文的可信度。

(三)公文办理流程不顺畅公文在流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审批环节繁琐、拖延时间过长的情况。

有些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公文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滞留、重复处理等问题。

此外,对于紧急公文的处理,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不能及时响应和处理,影响工作的时效性。

(四)公文管理不善在公文的存档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公文归档不及时、不完整,导致查找困难。

一些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公文检索系统,使得查找特定公文费时费力。

还有些单位对公文的保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公文泄露的风险增加。

二、公文办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部分公文办理人员对公文的格式、内容要求等掌握不够熟练,缺乏必要的写作和处理能力。

同时,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公文办理工作敷衍了事。

(二)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一些单位对公文办理工作的培训不够重视,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导致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无法得到及时提升。

20210801公文标题常见的9种错误例析

20210801公文标题常见的9种错误例析

公文标题常见的9种错误例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也就是说,一个完整、规范的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三要素组成,让受文者一看就明白这份公文是哪个机关发来的,说的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种类的公文。

公文标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素化,但在实际运用中,公文标题却存在着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写法,应该予以纠正,以保证公文的严肃性。

一、词意重复公文标题的表述应简洁、明了,不能在简短的标题中再出现重复的词或意思。

如:《XX大学关于请求从我校校区内迁出居民住宅的请示》标题中的“请求”二字和文种“请示”重复,“请示”即“请求批示”之意,已包含“请求”,所以应将“请求”二字去掉。

《XX公司关于要求批准建造冷库的请示》标题中的“要求批准”和“请示”重复,“请示”已包含“要求批准”之意,所以应去掉“要求批准”几字。

还有带文件头的文件,标题中仍出现发文机关名称,这也是不规范的。

《中共XX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信息工作的通知》标题中的“中共XX乡党委”这一名称表述存在重叠累赘的问题。

“中共”是“中国共产党”的简称,其后面再出现“党”字,显然不当。

尽管这种表述在实践中比较普遍,但不符合规范。

正确的写法是“中共XX乡委”。

《XX县商业局关于对〈“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关于”和“对”作介词时,都用于引出关联者,不宜重叠连用。

此外,“意见”和“函”放在一起属于文种重叠。

该标题可改为《XX县商业局关于“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

《XX县财政局关于转发XX市财政局关于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修改国家工作人员出差补助标准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标题中介词“关于”、动词“转发”、助词“的”、文种“通知”均重叠出现,造成标题冗长杂乱,读起来拗口。

多层次转发某个公文时,标题中一般只留一个“关于”、一个“转发”和一个“通知”,可将各级转发机关的意见融入本机关的转发意见中。

2021年行文主体方面存在的不规范做法

2021年行文主体方面存在的不规范做法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一)越权行文1.部门内设机构行文目前,由于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理顺,也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原因,部门内设机构越权行文现象较为普遍,正如 XX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所指出“部门内设机构越权发文现象十分突出,成为文件过多的主要原因。

”为此,《通知》还严肃指出“严格控制部门内设机构发文。

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内设机构,可以对外行文,但必须严格限定在职责范围内。

各部门要加强对内设机构发文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擅自对外的正式行文,要立即予以撤销。

”国务院各部门作了表率,各级各类有关部门就应上行下效,有禁则止,部门内设机构对外行文,应从此杜绝。

2.上级部门向下级机关正式行文“条条块块”纠缠不清,关系不顺,致使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向没有隶属关系的下级机关发布命令、指示,或其他指示性文件。

这也是在行文主体上不规范作法的一个较为严重的方面,为此《通知》指出“各部门要严格控制向地方政府发文。

除与地方政府商洽工作、征求或回复意见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一般不得向地方政府正式发文。

”同样道理,此类行文亦应禁绝。

(二)非同级机关联合行文非同级机关联合行文主要表现为1.上下级机关联合行文;2.机关与所属部门联合行文;3.非同级不相隶属机关联合行文。

联合行文的行文主体必须是同级机关,非同级机关行文,总有一高一低,这样高级机关的行文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再附上一个相对较低的下级机关,这种作法不仅效力不增而且显得多余,有失行文的严肃性。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
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

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

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

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

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
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

“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

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

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

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

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

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

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

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
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

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

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

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天以下是否把1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

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

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

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

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

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

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

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

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