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武我国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
钱三强的生平简介
钱三强的生平简介
展开全文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
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2、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3、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4、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5、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6、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中国近代物理学五大奠基人士
中国近代物理学五大奠基人士胡刚复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生于江苏桃源县(现泗阳县)。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与其两位兄长胡敦复、胡明复并称为‚三胡‛。
学术贡献:胡刚复将X射线标识谱、吸收谱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实验规律扩展到25号至34号元素,并测定了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对X射线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把近代物理学研究引入中国。
培养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施汝为、钱临照、余瑞璜等著名物理学家。
抗战期间,作为理学院院长协助竺可桢校长西迁浙江大学,并将浙江大学理学院办成了当时最好的学院之一。
此外,曾在1923年陪同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
讲学时用到entropy一词,胡刚复在翻译时灵机一动,把‚商‛字加火旁来意译此词,创造了‚熵‛字,发音同‚商‛。
吴有训学术成就:吴有训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发展了该理论。
康普顿效应,也被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发现。
康普顿效应被验证后,康普顿以该理论成就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对X射线散射效应及量子力学的贡献尽管没被授予诺贝尔奖,但他是公认的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
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吴有训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或强度的比率问题。
1925年11月,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在吴有训所在的实验室召开,在会上宣读交流的论文中,吴有训的论文《康普顿效应中的变线与不变线之间能量的分布》排在第一位。
回国后,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1935年,他被德国自然科学院推举为院士,是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简历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个人概述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中国的两弹一星科学家是指我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
其中,两弹指的是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则指的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卫星东方红一号。
以下是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简介:1.钱三强原子弹研制组织的副组长,曾主持原子弹的三个重要环节:核心部件的设计、质量特性的试验以及装配与测试。
1956年,钱三强被授予中国核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成为第一批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人员之一。
2.邓稼先中国核工业和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1956年担任过“两弹元勋”之一叶剑英逝世后的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58年,邓稼先接替钱三强,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1960年7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3.杨振宁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破解原子核组成谜团的“质子-中子模型”。
1964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科学家。
杨振宁曾不断对原子弹射程、弹头重量等重点技术进行研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4.朱光亚中国核武器计算机模拟系统始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大气学之父”。
他为中国计算核武器过程建立数值模型,开创了中国核武器计算机模拟的先河。
朱光亚也是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实体产生者之一”,后来他成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5.聂荣臻中国军事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55年,聂荣臻从国外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原子弹研究队伍的军事代表。
在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的组织下,聂荣臻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物资供应,被誉为“两弹元勋之一”。
以上是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资料,他们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两弹元勋”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包括了14位科学家,他们为了推动中国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磨难,为中国打造出了两弹一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这些伟大科学家各具特色,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
袁复礼: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袁复礼,1918年4月10日出生在江西省撒网乡一农民家庭。
袁复礼有着一颗好学的心,曾经辍学后专门对知识有很大的渴望。
1937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随后前往美国留学,进入顶尖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
袁复礼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核物理学,他先后师从保罗·里程和恩里科·费米等国际知名的核物理学家。
1950年代初回国后,袁复礼和中国科学家们一起开始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探索,担任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和研制的主要负责人。
1958年,袁复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
钱三强:氢弹设计师钱三强,1917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
钱三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
他是中国氢弹研制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的负责人,以及“两弹一星”工程的骨干之一。
在其一生中,钱三强出版了150多篇学术论文,包含物理、天文学和航空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1960年,钱三强和其他科学家一起获得了中国最高的科学技术奖项——荣誉称号“两弹元勋”。
邓稼先:航天事业开拓者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市。
邓稼先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已经涉猎了核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等领域,他是中国燃气轮机研究领域的先驱,担任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设计师、五院院长等职务。
邓稼先主导了多项重要的航天项目,如鲲鹏计划、神舟飞船项目等。
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让中国航天事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参与者。
邓稼先曾获得了中国最高科技荣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获国际航空联合会犇科技金质奖章等荣誉称号。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核物理学家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核物理学家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王淦昌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
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尧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朱光亚
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邓稼先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
中国核反应堆工程和核武器设计的奠基人——黄祖洽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
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中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的创始人——张家骅
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戴传曾
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徐躬耦
原北京大学教授——胡济民
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李正武
原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吕敏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胡仁宇
原同济大学理学部主任——王世绩
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原泛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正理事长——王乃彦
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唐孝威。
中国近现代电气领域科学家
中国近现代电气领域科学家
中国近现代电气领域的科学家包括:
1. 钱学森(1911年-2009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对中国的导弹、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2. 高锟(1933年-2018年):中国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之父,是中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者。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朱光亚(1913年-2005年):中国原子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能科研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发工作,并对核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钱三强(1923年-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家,被誉为中国电力工程学科的奠基人。
他提出并推动了中国电力工程的现代化进程,在电力系统稳定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5. 任康华(1933年-):中国系统科学家,是中国自动控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系统理论和自动控制方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
以上科学家只是中国近现代电气领域众多科学家中的一部分,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对中国电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即将出版
《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即将出版
林因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87()1
【摘要】王淦昌(1907.5.28—)是我国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于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1959年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创议,1961年开始又在试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我国核工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文集是为祝贺他80寿辰而编辑出版的,共收集了49篇文稿,作者五十多人,从各个不同侧面,对王淦昌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工作作风和为人品德等方面,作了具体而生动的介绍。
文集共20万字,附有二十多幅照片,将于1987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个文集是由王淦昌于四十年代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时的学生胡济民、许良英、汪容、范岱年发起组稿的。
【总页数】1页(P78-78)
【关键词】科学贡献;开创者;学术思想;文集;西格马;重大贡献;原子弹;科学家;王淦昌;氢弹
【作者】林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纪念王淦昌诞辰100周年 [J], 李媛
2.《战后美国和加拿大经济周期与危机》一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J], 北米
3.《气络论》即将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J],
4.《名家论孙——滨州学院学报孙子研究集萃》即将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J],
5.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外出版业年度分析报告即将“亮相” [J], 郭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素材物理学家名人故事:钱三强个人简介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钱三强个人简介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
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不久与同一学科,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
夫妻二人携手共进,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1948年的夏天,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
1949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5万美元,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
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所长,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
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
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邓稼先等优秀人才,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充当领军人物,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研制质量,加快了研制速度。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引言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指中国核武器研究和航天事业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他们在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和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学家不仅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还通过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一弹功勋科学家
杨仕成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
爆者。
杨仕成在反对蒋介石的国共内战期间,秘密被派往美国参加曼哈顿计划,获得了核武器研发方面的重要知识。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中国核弹研究,最终于1964年成功试爆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杨仕成不仅在核武器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始终坚持科学道德,积极践行
科学精神。
他提倡把科学技术用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弹功勋科学家
钱三强是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他在中国的第二次核试验中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钱三强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在中国的另一个重大科技成就,即导弹技术方面,钱三强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钱三强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科学家,他敢于冒险,在面对各种艰难的技术难
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他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使中国能够在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星功勋科学家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被
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
核工业功勋榜
65年•功勋榜核工业功勋榜(按姓氏笔画排列)特别上榜人员(14人)1.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2. 王淦昌:以身许国的核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3. 邓稼先: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4. 朱光亚: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5. 刘杰:我国核工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6. 吴自良:领导研制成功铀同位素分离用的甲种分离膜。
7. 宋任穷:核工业首任部长,我国核事业主要开创者之一8. 陈芳允: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9. 陈能宽:我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10. 周光召:为我国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11.钱三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2. 郭永怀: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T3.彭桓武:领导并参加了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
14.程开甲: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
上榜人员(57人)1.丁大钊:领导轻核反应组为氢弹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2. 于俊崇:研制成功新一代核动力。
3. 马福邦:推动我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造、消化贩收和改进<4. 王乃彦:我国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开辟者之一 35. 王介福:领导组织建成我国第一座铀浓缩工厂。
6. 王方定:成功研制出第一顾原子弹点火中子源:7. 王承书: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8. 文功元:为我国自主核电建设作出重要贡献9. 叶奇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造成功我国首座大型商用核_。
10. 刘广均: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专业创始人之一 c11. 阮可强:作为物理设计负责人研制成功微型反应堆;12. 孙玉发:我国反应堆工程设计研发领域学科带头人。
13. 孙金水:为中核华兴发展成建工系统的龙头企业打下坚实基础14. 杜祥琬:为氢弹研制和核武器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5. 李正武: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之一16. 李觉:二二一基地主要创建者。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20世纪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众多知名科学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以下是一些在20世纪中国知名的科学家及其主要学术成就的概览。
1.丁肇中(1922-2016):丁肇中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数理物理学家。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中国的第一代核燃料循环技术——核电堆技术,为中国的核能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核物理中探测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微分几何中的质子决定定律,并做出诸多关于核结构和核衰变的重要发现。
2.吴大猷(1903-1985):吴大猷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地球物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创立了中国现代地震学,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地震观测、地磁观测和地壳应力研究的工作;提出了“中国是地震频发区”的地震区划理论,成为中国地震防治的基础。
3.杨振宁(1922年生)和杨振宁(1922年生):杨振宁和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两位重要科学家。
他们主要的学术成就是提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理论”(也被称为“陈-杨理论”),解决了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难题——弱相互作用中带电粒子的手征对称性破缺问题。
他们的理论贡献使他们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4.朱光亚(1925-2001):朱光亚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貌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地貌学”学科的奠基人。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中国地貌学”学科独立学说,将其确立为独立的地学科目;通过长期的地貌实地考察,系统总结了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许多关于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和河流地貌等方面的理论。
5.于敏(1926年生):于敏是中国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化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并发展了晶体设计理论,为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晶体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化学教育改革,提出并实施了学习型教学模式“三思教学法”,在中国的化学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淦昌小传
变 的建 议 ,中国激光核 聚变研 究开始起 步。 1 9 7 8 年, 王淦 昌调回北京 , 任核工 业部副部长 ,
兼原子能研究所所 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 后开展
工作 中 的王 淦 昌 。
强流 电子束惯 性 约束核 聚变 和氟 化氪 ( K r F )激光
惯性 约 束核 聚变 的基 础性研 究 工作 ,为后来 的惯
巡捕被问住了 ,过 了 好半天才回过味 来,用英
语诡 辩 : “ 你 自己的国土? 可这 是英租界 ! ”
王淦 昌用英 语严词 批 驳 他 : “ 正 因为这 里 是 英 林大 学 威 廉 皇家化 学 研 究所 读 研 究 生,1 9 3 2 年 获得 博
租界,我 才来散 发传单 你和我还 不是一样,我的 士学位 后 ,曾到英国 、法国 、荷兰 、意 大利等 国做学 术
器方面 的工作 ,荣 获两项国家 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 。 1 9 8 4 年,王 淦 昌在 联 邦德 国驻 华使 馆接 受柏
中国三年自 然灾害之时,王淦昌在莫斯科见到中国 林 自由大 学 授予 的 荣誉 证书 ,以纪 念他 在柏 林大
驻 苏大使 刘晓 他 掏 出了自己平时省吃俭 用积 累的1 4 万卢 学获 得博 士学 位5 0 周年 。这是 专为获博 士学 位5 0
祖 国受帝国主 义欺 凌,你的祖 国已经 沦 为帝 国主 义 访问。
殖民地 ,当了 亡国奴 可惜的是,我还为祖国的命
土上 ,你能抓 自己的兄弟同胞吗?”
1 9 3 4 年4 月,王淦 昌回 国。先 后在 山东 大学 、浙 江
9 5 0 年调 入中 国科 学 院近 代物 理 运拼搏,你却为侵略者效劳 若此事发生在你的国 大学 物 理 系任教 授 。1
河北省固安三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固安三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不论鲁迅、周作人,还是胡适、陈寅恪、钱钟书、林语堂,无一不经过西式教育的严格____________,他们都不是传统文人,而都是现代学者,所谓学术规范,对他们来说,都是____________的东西,他们写文章并不____________规范,毋宁说已将这些规范化有为无,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A.磨练驾轻就熟违反B.训练驾轻就熟违犯C.磨练滚瓜烂熟违犯D.训练滚瓜烂熟违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 8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75336 处,较去年同期增加 85%,逾半数着火点位于亚马逊雨林。
B.实名认证、时间限制、一键禁玩等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网络直播乱象;限制 14 岁以下儿童开直播、发视频,才真正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C.姜先生以陶渊明的“樊笼”和欧阳修的“金笼”为例,称它们虽有人处其中志不得伸的意味,但其重心并不在困境本身,而在冲出困境以实现退隐的夙愿。
D.翦伯赞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而辛德勇认为“始皇帝”是谥号,那么“始皇帝”到底是自称还是谥号?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艺术普及图书馆在知识性以外,增强故事性不是没有底线的。
至少,八卦轶事不能。
尤其艺术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与审美修养的,更加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美学性。
艺术普及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是难免的。
时间长了,市场本身会做出,观众也会慢慢成长。
A.喧宾夺主良莠不齐调整B.喧宾夺主参差不齐调整C.反客为主良莠不齐调配D.反客为主参差不齐调配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 的筹建工作,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 乐山原二机部 585 所,即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 究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 585 所所 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 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 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 堆的概念 李正武先生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8年,为了指导我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 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 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
为什么加入ITER
据2006年6月国际能源巨头BP公司发布的《BP世 界能源统计》[11]的数据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 占世界总储量的1.3%,煤炭 占总储量的12.6%
90%上的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
可能的轻核聚变反应
D T He (3.5MeV) n (14.1MeV)
4
50% D D T (1.01MeV) p (3.02MeV) 50% He3 (0.82MeV) n (2.45MeV) D He3 He 4 (3.6 MeV) p (14.7MeV) 51% T He3 He 4 p n 12.1MeV 43% He 4 (4.8MeV) D (9.5MeV) 6% He5 (2.4 MeV) p (11.9MeV) p Li6 He 4 (1.7 MeV) He3 (2.3MeV) p B11 3He4 8.7 MeV
1993年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同志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陪同下,来等离子 体所考察
1996年10月24日,中科院副院长路甬祥来等离子体所视察
2024届安徽省舒城中学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2024届安徽省舒城中学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7月2日报道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6月29日发表文章《德国铁路集团押注“一带一路”,增加对华列车货运》称,德国国有铁路集团——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计划大幅提高对华运输能力,寄希望于北京“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继续支持陆路运输。
文章称,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准备明年将中欧班列铁路货运服务增加17.6%,从目前的8.5万个标准集装箱增加到10万个。
虽然铁路在欧中货运总量中所占份额仍然微不足道——仅占1.5%,但交通运输业观察家预测:随着双方企业利用列车运输优势,铁路货运量将出现增长。
文章称,由于欧中班列对德国铁路公司投资组合日益重要,2018年年底德国铁路公司成立了欧亚货运公司。
公司董事长卡斯滕•欣内说:“我们预测货运能力增加,依据的是公司成功地扩大了中国与我们欧洲铁路网连接的目的地,我们的铁路网是欧洲最大的铁路网。
”(节选自《看好“一带一路”前景德铁拟增加对华列车货运》,2019年7月《参考消息》,有删减)材料二: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3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3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
数量激增的同时,各类运输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创新。
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大型客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和飞机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8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79亿人,旅客周转量34218亿人公里,是193年的128.5倍和220.8倍,年均分别增长7.3%和8.1%。
安徽省萧县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萧县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材料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材料三: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
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1期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V ol.17,No.11997年3月N uclear F usion and Plasma Physics
M arch 1997李正武我国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
尚振魁¹ 邓希文º 钱尚介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李正武先生,解放前去美国。
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与美方严正交涉,被羁留在美的中国学者获准回国。
李正武先生热爱新中国,放弃了在美职位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偕夫人孙湘先生,携出生仅二个月的幼子,与著名学者钱学森等同船返回祖国。
李正武先生早年从事轻核反应实验研究。
在美期间,他解决了直接由核反应循环精密地自洽测定质量数从1至35所有轻原子核质量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当时最精确的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系数实验值。
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被认为是整个物理学中也是自然界最根本的一个规律,同时也是原子能(核能)的基础。
在同一时期,他进行了太阳物理方面的研究,成为后来提出热核聚变研究的先导。
李正武先生回国不久,正值我国着手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长期规划”。
他积极参与,提出多项建议。
1955年末,他倡议在我国开展“可控热核反应”(即“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并以“大能量”作为代号。
自1958年开始,我国受控核聚变实验研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原二机部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相继展开。
1961年,国家调整科研战线布局,核聚变研究从“元帅”降为“保留种子”。
我国理论物理著名学者王承书先生调离原二机部401所14室。
李正武先生由高能加速器研究和中国科技大学教学岗位调至受控核聚变研究岗位,迄至今日。
李正武先生1916年11月8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县(现已改建为市),1934年浙江省高中毕业会考获第一名,同年在3600名全国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期,他热心参加,并于1936年冬参加“抗日前线服务团”赴绥远(现内蒙古自治区),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8年毕业后,他去贵阳气象所,任技士。
之后,他在江苏医学院(重庆)、复旦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和上海)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他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去美国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他的攻读主科为核物理,导师为C .C .劳列生与后来获诺贝尔奖的W .A .福勒;副科为(分子生物物理)噬菌体研究,导师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M.德尔布鲁克。
他先后在该校任研究助理、研究员。
1954年,他去美国望城医学中心,创建了一台性能独特的钴射线治疗仪。
多年之后,此治疗仪还在使用。
1955年回国后,他协助我国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先驱者赵忠尧先生研制完成了我国第一台¹
º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第1期尚振魁等:李正武我国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 3
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电加速器。
自1958年起,他在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高能加速器的筹建工作,提出了我国高能加速器的早期方案。
1959年后,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直到1961年转入核聚变研究领域。
自1961年起,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他领导了绝热压缩小型磁镜装置的研究工作及小型仿星器装置的后期筹建工作,在此期间,还在东北503所倡仪建造稳态“多用磁笼”装置。
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的筹建工作,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乐山原二机部585所,即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585所所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堆的概念。
他高瞻远瞩,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并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委员会会议上做了特邀报告。
在此基础上,他指明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明确可行的物理实验研究方向,为我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物理实验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8年,为了指导我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
李正武先生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是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的倡首人,亲任理事长至今。
为推动学术交流,他创办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任主编。
他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聚变研究理事会首届中国成员,现任该机构《Nuclear Fusion》期刊编委,并曾多次任国际有关专业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李正武先生曾列席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正武院士是我们的导师,他一贯治学严谨,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年青人。
李正武先生一再亲切地教育、告诫年青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年青一代学术带头人群体,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应尊重先行的老一辈科学家,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才有可能形成。
这对于我院严肃的科学作风的形成和一代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三十多年前,当他刚来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14室时,给全室每人发了一支小螺丝刀。
至今,这个小小的礼物还在一些同志手中保存着,有时还用它。
虽则他并未说明其用意,但显而易见,这是提醒年轻人,亲自动手,实践得真知。
他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若到工厂,1—2年可望成为车间的骨干;若做一般成熟的科学研究,可能在3—5年内成为专家;但是,从事受控核聚变研究,要10年以上才可能成才。
这极大地增强了年轻人安心钻研的劲头,并已为历史经验所证实。
受控核聚变研究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要求深入而广泛的学科知识,这也是不同专业的人员相互了解与协作的基础。
因此,李正武先生安排搞理论的同志参加实验和工程的具体工作,要求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轮流到各组参加短期工作,以期对各方面的工作有一个基本了解。
虽则这种做法因十年动乱而中断,但在那一代人中,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却一直存在着。
他崇尚实践、团结协作、不仅要作好本职工作还应扩大知识面的精神,促进了一代学术带头人的成长。
李正武先生一贯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
当我院第一次出席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时,李先生亲自对文章反复逐句修改,最后送国外专家及编辑部审定,以致正式发表时只改动了一个标点符号。
当年轻人中间就重要学术问题发生争论时,他只是认真地听,从不轻率发表意见,回家亲自
4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第17卷
动手计算、分析,然后才个别告知你的意见是对还是错。
他还亲自上课,讲解“实验数据与误差分析”,“怎样撰写科学论文”并讲解一些在各个时期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涉及研究方向的问题。
直到七十多岁高龄,对于研究生的论文,他还是从结构、文字各方面仔细推敲,从不轻易放过一个不足之处。
在对外开放初期,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李正武先生亲自上课辅导,鼓励大家学好外语为科研工作服务。
他对年轻人爱护备至,而对于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李先生只是淡然一笑,不屑一顾。
因此,李正武先生不仅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而且在国内一代学术带头人中乃至全国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界都有崇高的威望。
李正武先生与国内外科技界都有广泛的接触,有许多朋友,老一辈科学家特别尊重李正武先生的意见,每当向他们汇报工作时,通常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李正武先生什么意见?”
李正武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还表现在生活细节上,对整理好的书、材料以至一枚书签他都记得,要是别人动过,他就会知道。
他有坚强的毅力,三年困难时期众多人身体不好,盛夏时节,大家都在桌、椅上午睡,他独自戴个草帽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区徒步走回三公里外的南区,坐一会,又走回北区,坚持不懈。
在外开会期间他和大家同吃同住,每天紧张工作,有时直到深夜。
正因为工作和生活能张弛有度,虽八十岁的高龄,他仍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健康。
李正武先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注意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总是及时、准确地理解与运用中央的精神。
年过古稀,他仍注视着我院的受控核聚变研究,不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关心我院的民品开发与生产,提出指导原则并努力身体力行,计划开展开发研究的具体工作。
李正武先生是我院的名誉院长,建国初期,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研究发展的初期,积极倡导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迎着困难上,投身于我国核聚变事业,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忍辱负重,仍一如既往,以高度的事业心,潜心研究核聚变科学技术。
李正武先生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诲人不倦、甘为人梯,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热情地培养了整整一代学术带头人。
他高瞻远瞩、进取创新、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我国核能与核聚变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无愧为我国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
在此,谨引用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贺电作为本文的结束,因为它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欣逢您八十华诞之际,谨向您致以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并感谢您为我国科技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
(编辑部1996年12月9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