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社交网络下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1)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化逻辑分析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化逻辑分析社交网络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交和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
社交网络不仅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QQ、微博、Instagram等,还有聊天应用、社交游戏和在线论坛等。
社交网络之所以如此普遍,是由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交流和共享信息的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网络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知识。
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社交关系。
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作用是什么?社交网络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交行为?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社交网络的社会化逻辑。
一、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社交网络可以创造全新的社会关系,也可以巩固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认识新人,也可以为人们增强更加亲密的社交关系。
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面的人建立联系。
这种新关系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资料、聊天记录和共同兴趣分享等方式得以拓展。
另外,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对他人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更加了解,这也可以为建立更为亲密的社交关系提供帮助。
当然,社交网络也可以巩固已存在的社会关系。
例如,通过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与好友聊天、共同兴趣分享等方式,人们可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建立起更为牢固的社交关系。
二、社交网络对社交行为的影响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行为。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状态。
但是,社交网络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网络可能会让人们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并失去了在现实世界中彼此交往的机会。
人们可能会认为通过社交网络就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进而放弃与他人的面对面的交往。
而且,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可能导致人们被信息的海洋淹没,很难区分真实和虚假的信息。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可能会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如虚假新闻、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进而对他们的社交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规范答题模板(一) 社会关系相关题目的答题规范

规范答题模板(一) 社会关系相关题目的答题规范社会关系相关题目通常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答题规范,以确保回答准确、有条理、简明扼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规范答题模板,可供参考:1. 定义法问题:"请定义以下社会关系的概念:友谊、家庭、师生关系。
" "请定义以下社会关系的概念:友谊、家庭、师生关系。
"回答:- 友谊是指一种基于彼此之间的喜爱、互助、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关系。
友谊的形成常常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共享的经历基础上。
- 家庭是一个由亲属关系构成的基本社会组织单位。
狭义上,家庭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则包括了亲属之间的血缘和婚姻关系等。
-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作用,学生则通过研究和接受教育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各方面的潜力。
2. 特点法问题: "列举并解释以下社会关系的特点:邻里关系、合作关系、权力关系。
" "列举并解释以下社会关系的特点:邻里关系、合作关系、权力关系。
"回答:- 邻里关系的特点是指住在相邻房屋或附近地区的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有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支持的特点,形成紧密的社区联系。
- 合作关系的特点是指人们在共同目标或利益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的关系。
合作关系中,各方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协调和互助共赢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 权力关系的特点是指基于不平等的权力分配而形成的关系。
权力关系通常存在一方拥有更多权力、控制着资源或决策的情况,而另一方处于被控制或被影响的地位。
3. 现象法问题: "举例说明社会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举例说明社会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回答:- 社会关系对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人们的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上。
2024年1月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202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思想政治广西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曾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可见,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原因有()①构想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资本主义隐藏了不发达的经济关系③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④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尚未成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构想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不是不成熟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
②:“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可见,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原因有资本主义隐藏了不发达的经济关系,经济的原因才导致了思想上的不成熟,②符合题意。
③: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和力量,所以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未涉及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尚未成熟,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①是对当今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和人民之问的全面回答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根本力量③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④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现代化的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当今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和人民之问的文化方面的回答,但不是全面回答,①说法错误。
社交网络对个体社会关系的调整

社交网络对个体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交网络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还对个体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对个体社会关系的调整,并从网络交流、社交焦虑、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网络交流的特点和影响社交网络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进行沟通和分享。
通过网络交流,个体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联系,并拓展社交圈子。
然而,网络交流也存在一些特点和影响。
首先,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
人们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交流,从而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
但是,这也导致了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个体需要辨别和筛选信息以保持清醒的思维。
其次,网络交流容易造成信息过载。
社交网络的快速更新和大量信息的涌入,使个体面临着大量信息的筛选与接收。
这对于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人们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和产生焦虑感。
此外,网络交流还存在语言简化和情感流失的问题。
在虚拟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简化的语言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和情感的流失。
因此,个体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网络交流中的信息和情感。
二、社交焦虑的增加和应对方式社交网络的普及也使得社交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个体常常在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时感到紧张、担忧他人的评价和失去自信。
这对个体的社交能力和自尊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社交焦虑,个体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
首先,个体可以选择逐渐暴露自己于社交网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熟悉和自信。
其次,个体可以加强与现实社交的互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改善社交能力。
最后,个体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和支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决。
三、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的调整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调整。
一方面,社交网络增加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
人们可以与身处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朋友保持联系,拓宽了社交圈子。
析微信社交网络的社会关系及其演化特征

析微信社交网络的社会关系及其演化特征一、微信社交网络简介微信是一款具有社交性质的手机应用程序,由中国科技公司腾讯推出。
它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朋友圈等多种社交方式于一身,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生活的重要平台。
微信社交网络是单向向前的关联网络,用户对其他人的关注和好友请求必须得到对方的确认或同意。
二、微信社交网络的社会关系2.1 好友关系微信的好友关系是基于互相确认的双向关系,必须先添加对方为好友并得到对方接受才能成为好友。
好友数作为一个社交网络中最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是反映用户在其社交圈中的热度、影响力以及“社交资本”的有力标志。
2.2 群关系微信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群,通过由创建人或管理者手动添加好友的方式,向特定的人群推送信息和互动交流。
微信群除了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还可以以群为单位,参与到更多穿越国家、文化、地域等固有群体属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2.3 朋友圈关系微信的朋友圈是一种微型社交网络,能够将用户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扩散到用户朋友圈中。
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资本的源泉,能够反映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社交状态,同时也经常成为用户互动和信息分享的场所。
三、微信社交网络关系的演化特征3.1 双向性和虚拟性微信社交网络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结构,但其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直接交互,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样本成像交互,用户通过这种间接、间隔、间媒介的交互,将现实世界的社交关系模拟到虚拟的微信社交网络中来,这也带来了更多新的影响因素和个体的社交交互机制。
3.2 移动性和即时性微信作为一种手机应用程序,赋予了社交网络运用更多针对时空特性的优化设计。
它的移动性和即时性强,便于用户随时随地的与他人进行社交交互。
3.3 可视性和公共性微信社交网络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公共性。
用户通过个人信息、群、朋友圈等方式传递信息,不仅仅是针对与好友的私人交流,而且具有更多的公共性。
此外,微信社交平台会把有关用户信息以及用户产生的信息和行为作为公共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来搭建精准和个性化的推荐、营销和策略服务,这也是微信社交网络的重要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交往网络的形成与影响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交往网络的形成与影响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交往网络的形成与影响。
1. 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和高速发展给社会交往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实时更新自己的生活状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所有这些都为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提供了便利。
2. 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然而,在方便了人们的社交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对人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消解了地理距离,使得人们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保持紧密的联系。
这种便捷传播的特性使得社交媒体成为扩展社会圈子、结识新朋友的重要渠道。
其次,社交媒体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拓宽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社交媒体带来的虚拟社交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和社交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能更加追求短暂的满足感,注重形象和表面的光鲜,可能会过度关注他人的赞同和陷入刷存在感的漩涡。
这一点对人们的交往质量和社会互助关系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社交媒体的滥用和负面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些人可能沉迷于其中,长时间滞留在虚拟空间中,失去了与现实社会的真实联系。
他们会将大量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不仅影响了学习和工作,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社交媒体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个人隐私可能遭到泄露,甚至引发社交工程和网络诈骗等问题。
4. 互联网对社交活动的重塑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社交活动也受到了重塑。
线上聚会、线上团建、线上课堂等一系列新型社交活动催生并蓬勃发展,弥补了社交难的问题。
通过互联网,人们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社交活动。
而线上社交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社交中的尴尬和压力。
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

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社交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讨论其中的利与弊。
一、社交网络改善社会关系的影响1. 扩大社交圈子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联系的便利途径。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轻松地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子。
这种拓展的社交圈子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
2. 促进信息互通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即时地获取各种信息,了解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这种信息互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更紧密联系,加强了社会关系的交流和互动。
3. 方便组织活动社交网络为人们组织活动提供了便利。
无论是朋友聚会、志愿者活动还是商务会议,社交网络可以方便地连接人们,并提供活动信息和讨论交流的平台。
这种便利的组织方式,加强了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二、社交网络对社会关系的负面影响1. 虚拟社交替代真实社交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可能导致人们减少真实社交的机会。
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虚拟社交网络与他人交流,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
虚拟社交无法提供与真实社交相同的亲密感和沟通体验,这可能导致人们在社交方面感到孤独和不满足。
2. 虚假信息和隐私问题社交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隐私问题。
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社交网络上伪装自己的身份和生活。
这种虚假信息让人们难以辨别真实与虚假,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议。
同时,社交网络也给个人的隐私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身份被盗用或遭受其他不法侵害。
3. 上瘾和时间浪费社交网络的使用可能导致人们沉迷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
人们往往无法自控地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社交网络上,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真实社交。
这种上瘾行为可能对人们的社交关系和个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如何合理利用社交网络,维护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1. 控制社交网络时间合理安排社交网络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其中。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

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社交网络是当今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交流工具,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并剖析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社交网络的兴起社交网络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建立社交关系,分享信息和交流观点。
例如,Facebook、Twitter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即时互动的平台,使人们能够迅速找到共同兴趣和话题,扩大社交圈子。
二、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1. 扩大社交范围社交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能够与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建立联系。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的人,获得跨越地域和时空的社交体验。
2. 促进信息传播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新闻、事件、观点等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快速传播并引发广泛讨论。
这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也提供了个人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3. 带来多样化的社交形式传统的社交方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社交网络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交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即时聊天、视频通话和在线社区等方式,随时与朋友、家人或陌生人保持联系,促进了社交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4. 影响社交互动的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多地以线上方式进行社交互动,而非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改变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互减少,而更多地沉浸在虚拟社交的世界中。
三、社交网络对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1. 促进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借助社交网络,人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从而扩展了社交圈子,增进了对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
2. 便利的交流与合作社交网络使得人们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
通过群组、论坛和协作平台等,人们能够轻松与其他人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挥。
3. 增强社会支持网络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困扰和寻求支持的平台。
社会学基础: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学基础: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引言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组织和发展的科学。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结构和关系变化。
本文将探讨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
1.传统家庭模式:
•农耕社会的多代同堂家庭;
•父权制度下男性主导角色;
•家族纽带和血缘关系重要性。
2.现代家庭模式:
•核心家庭模式成为主流;
•多样化婚姻形式(同性婚姻、单亲妈妈等);
•家庭规模缩小,社区及公共资源需求增加。
社会关系的变化
1.传统社交网络:
•地域联系:邻里关系,村落集体活动;
•血缘联系:亲戚间相互支持。
2.现代社交网络:
•虚拟社交网络:通过互联网建立联系,扩展社交圈;
•社群关系:以共同兴趣、价值观形成的人际网络;
•工作关系:工作场所中建立的专业关联。
变化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1.个体层面:
•自主性增强:婚姻自由、生育决策权利提升;
•负担增加:单亲家庭经济、情感的压力;
•公民参与感减少:地域和亲戚纽带减弱。
2.社会层面:
•价值观多元化:传统观念被挑战,性别角色重定义;
•资源分配不均:弱势群体在家庭结构变化中受影响;
•公共政策调整:适应新型家庭的需求,提供更完善的支持。
结论
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家庭模式逐渐演变为多样化和灵活性更大的模式。
这些变化影响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负担,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我们需要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国开2023年春季《民法学(1)》形成性考核作业一试题及参考答案

民法学(1)形成性考核(一)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下列社会关系中,应由民法调整的是(D)A. 某国有企业和其职工形成的劳动合同关系B. 甲男和乙女之间的恋爱关系C. 专利局对李某发明专利予以宣告无效D. 甲、乙两村对某块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2.简单商品生产时期民法最典型的代表是(D)A. 法国民法典B. 德国民法典C. 日本民法典D. 罗马法3.下列可以作为我国民法渊源的是(D)。
A. 知名专家学说B. 判例C. 法理D. 司法解释。
4.不属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功能的是(D)。
A. 指导功能B. 约束功能C. 补充功能D. 惩罚功能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法平等原则内容的是(D)。
A.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B.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C. 民事主体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其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D.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律平等6.对合同的内容当事人可自由协商,这体现了民法的(B)。
A. 平等原则B. 自愿原则C. 公平原则D. 诚实信用原则7.《民法典》第 132 条规定:“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该规定体现了《民法典》哪一原则?(A)A. 诚实信用原则B. 平等原则C. 公平原则D. 等价有偿原则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D)。
A. 主体B. 客体C. 内容D. 形式9.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D)。
A. 只能是合法行为B. 只能是表示行为C. 只能是民事法律行为D. 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10.李某因病医治无效而死亡,这在民法上属于(D)。
A. 生活事实B. 偶然事实C. 民事法律行为D. 事件二、多选题11.关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 从法律发展史上看,先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后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B. 现代社会,各国既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又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C.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能涵盖民事生活全部,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不需要实质意义上的民法D. 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不能否认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后者可以对前者归纳整理并予以体系化12.下列财产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有(ACD)。
智慧树知到《网络传播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网络传播概论》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在当今形势下,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传播媒介。
A.对B.错答案:对第一章1、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A.对B.错答案:对2、人们在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中的共识包括:A.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B.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C.认为应当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D.要方便网友们在网上分享信息答案: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3、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A.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B.碎片化信息成为主流C.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D.主角是运营者,而不是网站的用户答案: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4、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信息存储的位置,而不是信息本身,这也被称为A.谷歌效应B.马太效应C.茧房效应D.木桶效应答案:谷歌效应5、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网络的规模A.大众传播B.组织传播C.人际传播D.群体传播答案:人际传播6、WEB2.0时代的特征是:A.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B.关系成为传播渠道C.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D.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答案: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7、媒介融合包括:A.技术融合B.业务融合C.平台与市场融合D.机构融合E:产业融合答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与市场融合,机构融合,产业融合8、场景变量指的是不同场景下人们的特定需求,以及相关行为方式A.对B.错答案:对9、万物互联时代,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场空间”的迁移,这带来了哪些现象()A.原生态直播B.自媒体直播C.卷入式体验D.专业性传播答案:原生态直播,自媒体直播,卷入式体验10、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包括:A.语音交互技术B.手势或体感交互技术C.面部识别交互技术D.视线交互技术E:3D打印技术答案:语音交互技术,手势或体感交互技术,面部识别交互技术,视线交互技术第二章1、关于网络技术进步的速度与进程,有人用互联网三定律来概括:A.摩尔定律B.大数定律C.吉尔德定律D.梅特卡夫定律E:150定律答案: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2、作为媒介的互联网的复合性还体现为“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上。
社交网络SNS

社交网络S N S一、社交网络简介1、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2、涵义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网络,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节点,编织社会结构,扩大社交范围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3、应用领域集即时通信、博客、论坛、邮箱、游戏、音乐、视频等于一体,其用户在线上线下皆以相对真实化的背景为纽带,以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为节点,形成一张巨大的用户关系网。
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网络效应,使用这项产品或者服务的人越多,这项产品或服务就越有价值和吸引力。
4、基本理论(1)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一个人与世界上任意一个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
(2)“150法则”150定律,也称“邓巴数字”,是由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提出的,150定律指出:维持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人数的最大值约为150人。
(2)强连接和弱连接理论根据沟通的频率和深度看,人们在社会网络中,有的关系是“强连接”,如血亲关系、亲密朋友关系等,而有的关系则属于“弱连接”,如偶然在某聚会上结识的熟人关系等。
最早的SNS网站SixDegrees.Com创立于1997年,随后各种SNS迅速发展。
但由于当时SNS本身的服务模式不成熟,无法满足网民的访问需求,SNS 并没有成为主流网站。
直到2004年以社交游戏和实名制交友见长的Facebook出现后,SNS才真正兴起。
5、传播特征SNS具有互动性强、去中心化、开放封闭并存以及同步异步传播等四个主要传播特征。
6、主要功能(1)个人页面人们在其上通过自我描述让自己页面栩栩如生。
SNS的个人页面包括姓名、年龄、地区、兴趣、生日、爱好等个人信息。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学)》判断题题库及答案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学)》判断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一、判断题题目1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子深”。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3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4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5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6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构成了公共关系学的体系。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7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8组织形象设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9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绍给职位低的人。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0股东关系是一种分散于外部的内部关系。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1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2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公众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选择一项:对错组织的自我期待形象,是一个组织自我希望具有的社会形象。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4企业可扮演消费者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的角色,与消费者一起设计生活、美化生活。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5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6经过加强教育、建立危机防范机制,公关危机就可能不发生。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7名门战略就是利用一些著名人物,托起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8政府在国内开展公关工作,一般不需要提高知名度。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9服务型公关模式以提供各种实惠的服务工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组织的良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0与企业相比,事业组织的突出特点是非营利性,所以完全不具有经济功能。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1短期的公关活动适宜选用电子媒介,长期活动适宜选用印刷媒介。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离散数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离散数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离散数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5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30% + 终结性考试×70% 形考任务1 单项选择题题目1 若集合A={ a,{a},{1,2}},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选择一项:题目2 若集合A={2,a,{ a },4},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题目3 设集合A={1 , 2 , 3 , 4}上的二元关系R={<1, 1>,<2, 2>,<2, 3>,<4, 4>},S={<1, 1>,<2, 2>,<2, 3>,<3, 2>,<4, 4>},则S是R的()闭包.选择一项:B. 对称题目4 设集合A={1, 2, 3},B={3, 4, 5},C={5, 6, 7},则A∪B–C=( ).选择一项:D. {1, 2, 3, 4} 题目5 如果R1和R2是A上的自反关系,则R1∪R2,R1∩R2,R1-R2中自反关系有()个.选择一项:C. 2 题目6 集合A={1, 2, 3, 4}上的关系R={<x,y>|x=y且x, y∈A},则R的性质为().选择一项:D. 传递的题目7 若集合A={1,2},B={1,2,{1,2}},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题目8 设A={a,b,c},B={1,2},作f:A→B,则不同的函数个数为().选择一项:C. 8 题目9 设A={1, 2, 3, 4, 5, 6, 7, 8},R是A上的整除关系,B={2, 4, 6},则集合B的最大元、最小元、上界、下界依次为 ( ).选择一项:B. 无、2、无、2 题目10 设集合A ={1 , 2, 3}上的函数分别为:f = {<1, 2>,<2, 1>,<3, 3>},g = {<1, 3>,<2, 2>,<3, 2>},h = {<1, 3>,<2,1>,<3, 1>},则h =().选择一项:D. f◦g 判断题题目11 设A={1, 2}上的二元关系为R={<x, y>|xA,yA, x+y =10},则R的自反闭包为{<1, 1>, <2, 2>}.()选择一项:对题目12 空集的幂集是空集.()选择一项:错题目13 设A={a, b},B={1, 2},C={a, b},从A到B的函数f={<a, 1>, <b, 2>},从B到C的函数g={<1, b>, <2, a >},则g° f ={<1,2 >, <2,1 >}.()选择一项:错题目14 设集合A={1, 2, 3, 4},B={2, 4, 6, 8},下列关系f = {<1, 8>, <2, 6>,<3, 4>, <4, 2,>}可以构成函数f:.()选择一项:对题目15 设集合A={1, 2, 3},B={2, 3, 4},C={3, 4, 5},则A∩(C-B )= {1, 2, 3, 5}.()选择一项:错题目16 如果R1和R2是A上的自反关系,则、R1∪R2、R1∩R2是自反的.()选择一项:对题目17 设集合A={a, b, c, d},A上的二元关系R={<a, b>, <b, a>, <b, c>, <c, d>},则R具有反自反性质.()选择一项:对题目18 设集合A={1, 2, 3},B={1, 2},则P(A)-P(B )={{3},{1,3},{2,3},{1,2,3}}.()选择一项:对题目19 若集合A = {1,2,3}上的二元关系R={<1, 1>,<1, 2>,<3, 3>},则R是对称的关系.()选择一项:错题目20 设集合A={1, 2, 3, 4 },B={6, 8, 12}, A到B的二元关系R=那么R-1={<6, 3>,<8,4>}.()选择一项:对形考任务2 单项选择题题目1 无向完全图K4是().选择一项:C. 汉密尔顿图题目2 已知一棵无向树T中有8个顶点,4度、3度、2度的分支点各一个,T的树叶数为( ).选择一项:D. 5 题目3 设无向图G的邻接矩阵为则G的边数为( ).选择一项:A. 7 题目4 如图一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选择一项:C. {(d, e)}是边割集题目5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C. 树的每条边都是割边题目6 若G是一个欧拉图,则G一定是( ).选择一项:B. 连通图题目7 设图G=<V, E>,v∈V,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 .选择一项:题目8 图G如图三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选择一项:C. {b, c}是点割集题目9 设有向图(a)、(b)、(c)与(d)如图五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选择一项:A. (a)是强连通的题目10 设有向图(a)、(b)、(c)与(d)如图六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选择一项:D. (d)只是弱连通的判断题题目11 设图G是有6个结点的连通图,结点的总度数为18,则可从G中删去4条边后使之变成树.( ) 选择一项:对题目12 汉密尔顿图一定是欧拉图.( ) 选择一项:错题目13 设连通平面图G的结点数为5,边数为6,则面数为4.( ) 选择一项:错题目14 设G是一个有7个结点16条边的连通图,则G为平面图.( ) 选择一项:错题目15 如图八所示的图G存在一条欧拉回路.( ) 选择一项:错题目16 设图G如图七所示,则图G的点割集是{f}.( ) 选择一项:错题目17 设G是一个图,结点集合为V,边集合为E,则( ) 选择一项:对题目18 设图G是有5个结点的连通图,结点度数总和为10,则可从G中删去6条边后使之变成树.( ) 选择一项:错题目19 如图九所示的图G不是欧拉图而是汉密尔顿图.( ) 选择一项:对题目20 若图G=<V, E>,其中V={ a, b, c, d },E={ (a, b), (a, d),(b, c), (b, d)},则该图中的割边为(b, c).( ) 选择一项:对形考任务3 单项选择题题目1 命题公式的主合取范式是( ).选择一项:题目2 设P:我将去打球,Q:我有时间.命题“我将去打球,仅当我有时间时”符号化为( ).选择一项:题目3 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是( ).选择一项:题目4 下列公式成立的为( ).选择一项:题目5 设A(x):x是书,B(x):x是数学书,则命题“不是所有书都是数学书”可符号化为().选择一项:题目6 前提条件的有效结论是( ).选择一项:B. ┐Q 题目7 命题公式(P∨Q)→R的析取范式是 ( ).选择一项:D. (┐P∧┐Q)∨R 题目8 下列等价公式成立的为( ).选择一项:题目9 下列等价公式成立的为( ).选择一项:题目10 下列公式中 ( )为永真式.选择一项:C. ┐A∧┐B ↔ ┐(A∨B) 判断题题目11 设个体域D={1, 2, 3},A(x)为“x小于3”,则谓词公式(∃x)A(x) 的真值为T.( ) 选择一项:对题目12 设P:小王来学校, Q:他会参加比赛.那么命题“如果小王来学校,则他会参加比赛”符号化的结果为P→Q.( ) 选择一项:对题目13 下面的推理是否正确.( ) (1) (∀x)A(x)→B(x) 前提引入(2) A(y)→B(y) US (1) 选择一项:错题目14 含有三个命题变项P,Q,R的命题公式P∧Q的主析取范式(P∧Q∧R)∨(P∧Q∧┐R).( ) 选择一项:对题目15 命题公式P→(Q∨P)的真值是T.( ) 选择一项:对题目16 命题公式┐P∧P的真值是T.( ) 选择一项:错题目17 谓词公式┐(∀x)P(x)(∃x)┐P(x)成立.( ) 选择一项:对题目18 命题公式┐(P→Q)的主析取范式是P∨┐Q.( ) 选择一项:错题目19 设个体域D={a, b},则谓词公式(∀x)(A(x)∧B(x))消去量词后的等值式为(A(a)∧B(a))∧(A(b)∧B(b)).( ) 选择一项:对题目20 设个体域D={a, b},那么谓词公式(∃x)A(x)∨(∀y)B(y)消去量词后的等值式为A(a)∨B(b).( ) 选择一项:错形考任务4 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供选择:1. 可将此次作业用A4纸打印出来,手工书写答题,字迹工整,解答题要有解答过程,完成作业后交给辅导教师批阅. 2. 在线提交word文档. 3. 自备答题纸张,将答题过程手工书写,并拍照上传形考任务 5 网上学习行为(学生无需提交作业,占形考总分的10%)附:元宇宙(新兴概念、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元宇宙(Metaverse)是整合了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通过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社会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演变

社会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演变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交流与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探讨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
首先,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社交平台,人们可以与亲友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以前,人们可能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无法经常见面,但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即可随时与他人保持互动。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和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增进亲密关系和加深彼此的了解。
其次,社会网络也给人们提供了拓展社交圈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圈往往受到地域限制或者工作、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轻松地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
通过参与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和活动,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士,从而拓宽视野并独立思考。
然而,社会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泛滥,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美化自己的生活来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关注,这可能导致一种“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被误导。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虚假新闻和传言也容易对人们的思维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需要保持明辨真伪的能力,不盲目轻信信息,才能真正受益于社交媒体。
此外,社会网络也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带来了一些挑战。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但这种虚拟的互动方式无法完全代替面对面的沟通。
研究表明,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意图,从而加深人们的亲密关系。
虚拟互动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分裂。
因此,在进行社交网络互动时,人们仍需注意维护真正的社交关系,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来促进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应当意识到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是客观存在的趋势,无法阻挡,但我们可以积极应对。
首先,个体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对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和互动,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或过度依赖网络互动。
社交网络

二、社交网络相关概述(一)社交网络的概念社交网络作为人们对于现实生活和活动的一个有效延伸,当前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的人不断增加,社交网络的发展呈现出非常迅猛的发展态势,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网络交往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以各种应用交友软件或是交友平台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人际交往形式。
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人的社交圈都处在不断扩大的壮大,进而最后成为一个非常大的社交网络。
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结交新的朋友,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进而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二)社交网络的特点1、时效性强社交网络是通过简洁的操作界面、快捷的操作,用户通过网页、客户端或者手机等多种方式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消息。
同时社交网络的人们门槛非常低,用户不需要具备非常高超的电子科学技术水平和过人的文采和思维,只需要通过网络注册一个账户就能够通过这个账户获取、发布和查询相关信息,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
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2、互动性强传统媒介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均是通过观众来信或是来电实现互动交流的,但是这种交流和互动方式通常收到地域、时间和工具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实效性,许多来信和来电会由于各种原因,石沉大海,得不到及时快速的反馈。
然而与传统媒介相比,社交网络是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社交平台,用户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实时进行评论、转发、私信、语音等,并且迅速对信息进行评价,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参加话题的讨论,与其他用户实现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交流互动,进而大大缩短信息发布和反馈的时间间隔,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
3、用户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当前,社交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且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使其真实朋友圈和虚拟网络的社交圈交叉重叠。
和传统社交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不同的是,社交网络相对是一个熟人的网络。
当前,我国大部分社交网站平台都要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使用身份证号进行注册。
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还对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让我们对这个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1. 社交媒体的兴起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并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这一过程。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创建个人资料并与他人联系,分享照片、视频和思想,还可以加入各种兴趣群体。
这种便利的沟通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使得社交媒体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2.1. 扩大社交圈子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同学和亲戚保持联系的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远在他方的人进行交流,并分享彼此的生活。
这样,即使我们身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也能保持亲近感,加强社交网络。
2.2. 促进信息传播社交媒体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平台上的分享,人们可以迅速获得新闻、趋势、活动等信息。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社会关系中的信息枢纽,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朋友们正在做什么,以及最新的社会动态。
2.3. 增进团队合作与协调社交媒体还为团队合作和协调提供了便利。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场所,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共享文件、讨论问题,并快速达成共识。
这种高效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消极影响尽管社交媒体在很多方面对社会关系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3.1. 社交隔离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网络来维持社交关系,从而导致人们与社会现实世界脱离。
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社交媒体,而忽视了身边的亲友。
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导致人们的孤独感增加,最终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3.2. 虚假关系由于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资料可以轻易被伪造,人们很难确定一个人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
社交媒体上的关系往往是表面上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建立虚假的关系或隐藏真实的自己。
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

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分享、互动的重要平台。
微信朋友圈,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社区的特性、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对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进行概述,阐述其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核心要素。
我们将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的节点(用户)和边(关系)如何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并探究这一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以及用户如何在这个虚拟社区中进行互动和交流。
本文还将对微信朋友圈的社区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其对用户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微信朋友圈如何塑造用户的社交行为、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以及它如何成为用户展示自我、寻求认同、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
我们将对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社区的现实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其对用户现实生活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社区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微信朋友圈虚拟社区的特点微信朋友圈,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所构建的虚拟社区具有独特且鲜明的特点。
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微信朋友圈的虚拟社区主要展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微信朋友圈构建了一个高度个人化的社交网络。
在这个社区中,每个用户都以其个人视角为中心,通过发布状态、分享生活点滴、点赞和评论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不仅反映了用户的个人兴趣和情感状态,也构建了一个基于信任和共享的社交网络。
微信朋友圈的社交网络呈现出“强关系”的特点。
与一些公共社交平台不同,微信朋友圈的用户更倾向于与熟悉的人,如亲友、同事、同学等进行互动。
这种强关系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可信的社交环境,使得用户更愿意分享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社交网络下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编辑出版学学号:01002116姓名:赵秀仙指导老师:张君浩得分:社交网络下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赵秀仙【摘要】: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吸引了广大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并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际交往和信息的获取有着全新的体验。
【关键词】:虚拟社会关系虚拟交往动机人人网【正文】:一、虚拟社会关系的涵义和特点(一)虚拟社会关系的涵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有关“虚拟社会关系”的涵义,相应的研究界定不是很多。
黄厚铭认为:虚拟社会关系指因特网上陌生人之间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就是以因特网的隔离功能为前提,再利用网络的连结功能,建立起似近实远、又似远实近的社会关系;他强调了虚拟社会关系“似近实远、又似远实近”的特点。
冯燕等在对青少年虚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认为:虚拟社会指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通过因特网媒介结识网友,所发展出来的虚拟社会关系,共同互动方式主要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而缺乏现实生活的社会互动行为;这个定义将“网络上的交往——虚拟交往”作为虚拟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
曾令辉博士在《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中对虚拟社会和虚拟社会关系做了定义,他认为:虚拟社会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在虚拟空间里的虚拟行为的呈现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类交流信息、知识和情感等要素的新型的行为空间或生存环境;虚拟社会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在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比较稳定的各种信任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从而提出了人际交往中“无焦点互动”和“聚焦是互动”两种活动方式。
以上的界定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有共同特点:基于虚拟空间产生、有现实的特点、主要通过网络交往。
由此可以将虚拟社会关系定义为: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
(二)虚拟社会关系的特点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发展而来的人际关系状态,较之传统“面对面”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虚拟性。
“虚拟性”是虚拟社会关系的首要特点,因为在虚拟空间里交往主体以一种符号出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昵称、性别、形象、交往对象及交友环境等,带有强烈的虚拟色彩。
个体在虚拟空间里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现实生活圈。
这可能是虚拟交往之所以吸引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2)约束性低,指虚拟空间里制约性较低,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别人交往,克服了现实中存在的身份、地位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和无利益冲突。
在这种虚拟空间里,个体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和一个或者多个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受地域、性别和身份、地位的限制。
(3)联系性弱,指交往主体的沟通联系较弱,自主能力较强。
虚拟空间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削弱了感情等的交流。
交流主体可以随时更换交往对象,可以进行非即时性交往,个人之间隐蔽性强。
主体之间共同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在于虚拟网络世界,而缺乏现实生活的互动行为。
这些都体现了虚拟社会关系的弱联系性,与传统人际交往有明显的不同。
(4)互动性强。
在虚拟空间里,交往主体可以随时在网络空间相遇,双方愿意即可进行互动,互动的内涵也就逐渐丰富了,互动的空间也变得无限广阔了。
现实社会中,群体互动往往是一对一、线性的,话语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可重复,但是虚拟空间里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则是多向的、共时的、非线性的,个体可以同时与多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和沟通的心理需求。
二、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空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互动场所,是人新的实践场域,并在这个场域中形成广泛的虚拟联系和关系。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
因此,虚拟社会关系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初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人们只是通过互联网络收发信息、交流信息,但不是群居,只是一种个体间的交流活动。
只有当BBS出现,即出现公告板系统时,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才出现人的群居式的生活方式,才产生基于互联网络虚拟空间的人际联系和关系的原始虚拟社会。
因为人们在BBS空间里不再是个体间的行为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人们在BBS空间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传达信息、讨论问题等,通过这些行为活动将人们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BBS主体群体关系。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BBS空间的基础上,BBS的活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基于互联网络虚拟空间中生存和生活的多种需要,便产生了“在线聊天室”,在线聊天室的出现,产生了虚拟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细胞——虚拟的人和虚拟的人的群居行为活动。
人们在“在线聊天室”里生活,一方面,获得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另一方面,也将人性丑恶的一面带进了虚拟生活,如欺骗、谩骂、色情、黑客等丑恶行径也相继出现。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基于互联网络类“城邦式”或“广场式”的虚拟社会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式”的虚拟社会。
它既需要确定作为虚拟社区公民的身份证,也有比较健全的民主制度,也有较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的需要。
(二)虚拟社会交往动机(1)克服孤独由于在现实中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为排遣孤独而产生的进行虚拟交往的动机。
有些是由于找不到志趣相投的现实同伴、没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缺乏归属感等情况而感到孤独并转向虚拟交往;还有些是因为生理特征和自身个性导致现实适应不良而进行虚拟交往;也有些是因为“门槛特征”成为了现实交往的障碍,“门槛特征”是指外貌没有吸引力、容易害羞焦虑等生理个性特点,但是这对虚拟社会交往没有障碍。
(2)获得社会支持“获得社会支持”指通过虚拟交往获得外界的理解、给予,以致需要尤指精神需要的满足。
在虚拟空间里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人(如经历相似者),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理解、分担忧愁、减轻压力,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他人的支持。
虽然这种社会支持可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支持,但是精神上的支持我们更加不能忽视。
三、以“人人网”为例相较于国内其他社交类网站,人人网是比较成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有中国版“Facebook”之称。
人人网是中国最早的SNS社区,是中国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SNS网站,最初仅对大学生开放注册,后陆续开通了中学、白领注册渠道。
人人网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当然有其独特的方面。
人人网最初是针对学生之一群体的,所以很多功能和应用也是针对学生而设计的。
人人网是一个实名制社交网站,不同于腾讯、新浪微博的匿名制度,但是这就是人人网的特色。
通过对人人网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它的四种基本功能,即获取信息、文化娱乐、真实社会交往以及建构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
这种“以人为本”的网站建设和设计,是人人网能够成为汇集大众力量的重要原因。
(1)获取信息人人网利用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人与信息的关系,反过来又用人与信息的关系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的循环影响。
人们开始在社交网络系统中寻找和辨别信息流,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人们会从谁那里获取信息,又会与谁分享信息。
实名制的人人网还方便了用户搜索自己的好友,可以直接输入自己朋友的名字以及学校等信息来直接找到自己的好友。
这也是人人网不同于腾讯QQ的一方面,如果使用QQ,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号码就无法成为其好友,因此,人人网在这方面有相对的优势。
(2)文化娱乐人人网为用户提供了参与、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的平台,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
在人人网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应用就是公共主页。
用户可以建立一个公共主页,其他用户可以选择关注这个公共主页,成为公共主页的粉丝,而公共主页君会有自己的特色项目,专门针对某方面的信息进行发表,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转发。
如近来在人人上特别火的“表白墙”,你可以向你喜欢的人匿名表白,受到了大学生的极力追捧。
(3)真实社会交往人人网满足了用户真实社会交往的需求,让网络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实现网络社交由“虚拟性”向“日常性”的跨越。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网络的匿名性不能满足人们现实交往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匿名性的“拟态交往”中受到威胁。
人人网这种实名制社交网络由于其相对真实的资料注册门槛,在很大程度上纯洁了注册用户的身份来源,给用户提供了一条相对绿色、广阔的交友空间,极大提高了网络人际传播的效率,优化了网络社会交往的效果。
(4)建构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主体只有在社会交往系统中通过与他者的社会交往行动才能真正建构自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不断地“寻找—定位”完成自身群体文化心理的塑造,建构个人关于群体身份的认同。
由于用户在人人网上使用的是真实的信息,为了打造个人品牌,用户会有积极的“自我呈现”行为,有助于增加用户的交互性和活跃度。
同时,人人网上的群组活动也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 不仅满足了小团体内部共通性的群体需求,而且有利于增加个人对自我群体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个人在人人网上施加的任何动作,就会生成各种隐喻层面的信息(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与身份归属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网络空间的富有个性意义的符号,去推测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总结】:社交网络下的虚拟社会关系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社会形态。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批判和否定虚拟社会关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因为所有的虚拟交往都包含着一定的现实接触,虚拟关系有走向现实的趋势。
这也是人人网和Facebook之所以能迅速推广起来的原因。
这种虚拟社会关系在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类自身创造更高品质的信息和社会交往服务。
【参考文献】:[1]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12[2]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12.04[3]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4]汪新波﹒Facebook是如何垄断社交网络的[J]﹒中国新时代,2012,05(171)[5]袁梦倩﹒论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J]﹒传媒论苑,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