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745b695727a5e9856a618b.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共18题||,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解析】选A||。
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但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故A正确||。
2.《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
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进行集体耕作【解析】选D材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
3.《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
如此成就是因为当时我国()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解析】选B||。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强调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农业技术||,农业产量提高与农业生产技术有关||,故A错误||,B正确;C、D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C、D错误||。
4.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d8a76009d15abe23482f4df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2.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
晋商()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①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①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①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3.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5.《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B.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7.“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152e85acfa1c7ab00cc73.png)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1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
14.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康熙雍正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
土地价格(每亩)
4到5两
50两
稻米价格(每升)
6到7文
30到40文
布匹价格(每丈)
30到40文
100到200文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1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25b0d4d4d8d15abe234e7e.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封建小农经营效率高||,可与资本主义农业比肩B. 小农经济的困顿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C. 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D. 小农经济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2、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
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
这一做法旨在(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C.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D.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3、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这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A. 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B. 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C. 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 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4、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5、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f7c09c28ea81c758f578b9.png)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0695256bec0975f465e2f0.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以上数字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a50ec3d27284b73f24250bc.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洪武元年春,明太祖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
洪武二年,明太祖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
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保证赋税征收C.打击富民经济D.防止官员贪污2.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3.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4.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这表明此时()A.手工业技术人才过剩B.工匠一律以银代役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D.官营手工业市场化5.《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6.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7.以下关于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主要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①唐朝出现五大名窑;宋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①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①汉代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cf34592cc58bd63086bd47.png)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2.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算缗”和“告缗”制度,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其资产,按数目纳税。
不报或虚报者,没收其财产。
大量的商人因此破产。
“算缗”和“告缗”制度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手段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③削弱了国力使西汉由盛转衰④有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 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4.十七、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苏州A.民间商业资本发展B.纺织行业分工细化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区域经济特色显著5.明末学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记载:“煤则各处有之,臭着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开始于A.汉代 B.唐代 C.南宋 D.明朝6.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7.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697ce69dc5022aaea00cf.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1 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含解析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1 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bf1fe1c850ad02de8041cc.png)
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贞求年于岳”“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
此类现象主要表明()A.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即通过求神问卜祈祷丰收,可知商代的社会生产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
故答案为A 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A2.(2018·山西太原五中检测)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
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铁器牛耕使用B.分封制度崩溃C.礼乐文明崩坏D.社会动荡不安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A项正确;分封制崩溃、社会动荡不安都是礼乐制度崩溃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其根源,排除B、D两项;本题所述现象即为礼乐文明崩坏,C 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不是原因,排除。
答案:A3.(2019·河北安平中学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用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的,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宋以后,且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51c333f242336c1eb95ebc.png)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eb275f10a6f524ccbf854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5b1a00195f312b3069a51b.png)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efae1f580216fc700afd91.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州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753baf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0.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f3456ef8c75fbfc67db26a.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缺乏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课件: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课件: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fc8d774ef78a6529647d53be.png)
7.“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 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 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解析:选 D 从材料“外人也是不自由的”“不能随便出 游”可知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选 D。
有向封建土地私有转变,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选 C 项。
2.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
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私田制
D.公田制
解析:选 B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故 A 项错误;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 B 项正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 A 明清统治者采取消极逃避政策,推行“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错失了开辟海外市场的机会,故 A 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 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 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前自检自查练
学知考识基点础合判格断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 1 __土__地__国__有__制度。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 2 _集__体__耕__种___,劳动产品归奴隶 主所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练习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69d4e2f524ccbff12184b3.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曲辕犁的推广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高转筒车的出现2.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A. 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B.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D.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3.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4.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溯。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铁制工具的使用B. 社会局面的稳定C. 水利技术的提高D. 小农经济的发展5.“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B.C. D.6.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7.《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 都江堰B. 郑国渠C. 漕渠D. 灵渠9.《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B.井田制趋于瓦解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2.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
”这表明当时()A.农业发展迅猛C.井田制恢复B.曲辕犁推广D.均田制被破坏解析:选D材料信息中“远近异法,内外异制”表明原有法令的松弛,“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表明均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故选D项。
3.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这种局面客观上()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解析:选B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适应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减少土地垦荒面积无关,A项排除;在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宋代租佃经济高度发展,农民可以维持生计,不一定抑制生产积极性,C项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程度,D项排除。
4.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于是出现了()A.工商食官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B.工商皆本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D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限制商人流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工商食官政策是西周时期实行的,A项错误;工商皆本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C项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排除。
5.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
这一变化反映出()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解析:选D题干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
6.“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A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故A项正确。
7.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
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解析:选A秦汉唐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封建政权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王权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加强,故选A 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以及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的说法明显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
8.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工商皆本C.重农抑商B.海禁和闭关锁国D.断绝中西贸易解析:选B关键信息是“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题干主要针对外贸问题,因此,B项正确。
9.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选C从材料中“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可看出明政府曾开放海禁,有条件地与外国进行贸易活动,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10.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
这一现象表明()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解析:选A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可以知道清朝此时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相关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的结论,故C项错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令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中可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
结合所学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产生的影响。
第(2)问,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及材料二“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可以得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来分析其原因。
第(3)问,依据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从买房置地、求取功名等方面概括得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材料“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思想的存在阻碍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变化:由轻视商业到崇尚商业。
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繁荣。
(3)因素: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课后拔高练|1.(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
2.(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3.(2018·海南卷)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C.传统义利观废弛B.重商主义盛行D.抑商观念削弱解析:选D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
4.(2017·全国卷Ⅲ)表土地规模(亩)户数20以下20~130131~300300以上小计24103102139户数比例17.3%74.1%7.2%1.4%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C.均田制破坏严重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仅有2家,而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C 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