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晚稻育长龄壮秧-提早安全授粉栽培方法与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季晚稻育长龄壮秧\提早安全授粉栽培方法与技术【摘要】为了提高双季晚稻结实率,提高双季稻产量,本人通过系统理论分析和田间试验验证,发明了双季晚稻选用全生育期较长的籼型杂交稻、同地同品种适当提早播种、采用摆播器播种等足够稀植育能克服技术偏见[1]的长龄壮秧结合抽行留苗并加强田间管理,将结实率从60 %至70 %提高到近80 %,实现双季稻边界地区农民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同耕地双季早晚稻总产比原技术同面积增双季晚稻的15 %以上的方法与技术。此方法与技术适合在我国湖南、江西、福建及广西桂林、广东韶关等双季稻边界地区推广。

【关键词】双季晚稻育长龄壮秧提早安全授粉方法技术

在双季稻边界地区由于“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2]的限制即移栽时必须距始孕穗20 天以上,因此双季晚稻播种不能过早,从而受低温影响表现结实率较低,为了提高双季晚稻结实率和同耕地双季稻产量,本人发明了一种可以采用克服技术偏见的长龄壮秧移栽作双季晚稻的方法与技术。现简要介绍于后。

一、双季稻边界地区双季稻生产的困惑

1.双季晚稻结实率低

袁隆平院士主编的《杂交水稻学》382 页记载“杂交水稻空秕率大于30 %的占25 %”[3],由于原发展双季稻以早稻为主,故早稻在气温回升快的双季稻地区种植不存在此种高空秕率, 双季晚稻和一季晚稻混作区一季晚稻比双季晚稻扬花授粉早10至15 天以

上[4],中稻齐穗时以日均气温稳定在23 ℃以上为标准[5],据全国中等农学专业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174 页载“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年份晚稻不受寒潮侵害,确定各地安全齐穗时要以80 %不受低温危害的保证率为依据[6]”,双季籼型杂交晚稻采用平均气温80 %22 ℃终日为齐穗期气温标准[7],而双季晚稻与中稻遗传基因相同即扬花授粉时对低温耐受力相同,所以杂交水稻结实率最低的是双季晚稻。遇低温危害时结实率很低,据试验,当籼型杂交水稻遇连续日均温23 ℃以下天气2 天时结实率减少10 个百分点以上,遇连续5 天时结实率下降40至50 个百分点。

2.在双季稻边界地区采用原技术晚稻不能提早播种

在双季稻边界地区由于有“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限制,即移栽时必须距始孕穗20 天以上,又由于早稻受当地气候条件的限制不能再提早播种,如果播种过早早稻不能安全齐穗降低结实率甚至造成早晚稻单产都低的状况,所以双季晚稻在原技术条件下不能提早播种。如果采用与杂交中稻相同的标准作为双季晚稻齐穗时气温标准,则在我国长江流域不宜发展双季稻。为了更宽地区能种植双季稻,增加粮食总产,采用原技术时就只能采用更低的气温标准作为双季晚稻齐穗时气温标准,从而双季晚稻结实率低。

二、本发明方法

把籼型杂交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确定为当地历年累计有95 %左右年数当日平均气温回落到21 ℃(历年累计当日平均气温约

25~26 ℃),且气象资料记载中当地历年在此日前基本无(如有发生应不超过5 %左右)连续三日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 ℃出现的临界日,即历年累计情况籼型杂交晚稻扬花授粉基本不受低温冷害的最迟日期。即将同地同品种的双季晚稻提早约6~8 天播种,选用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作双季晚稻,在双季稻边界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采用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植培育能够克服技术偏见的壮秧作双季

晚稻移栽,秧田部分进行抽行留苗,配以相关技术,提高双季稻同耕地产量。

三、长龄壮秧的概念

长龄壮秧是指在移栽时秧龄长到距始孕穗不足20天即能克服本发明的现有技术[8]“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技术偏见且移栽后在返青成活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壮秧。所指壮秧是指秧苗健壮不老化、分蘖不死亡、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栽后返青成活快。

四、双季稻边界地区晚稻提早稀播匀播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采用本方法提高双季晚稻结实率和单产,种植早稻除预留晚稻秧田每公顷晚稻多约0.05 公顷外,种植技术与采用原有技术同。双季晚稻种植应抓好以下几点。

1.合理选择和搭配双季晚稻品种

在选用早熟早稻基础上选用迟熟双季晚稻,双季晚稻选在当地夏播全生育期125~135 天或以上、中苗移栽穗平着粒170 粒或180 粒以上、分蘖力较强的品种,也可选用全生育期更长、穗型更大的

超级杂交稻作双季晚稻。

2.准备好秧田

每公顷双季晚稻需秧田0.16~0.24 公顷,宜播种适期前2至3 天做好秧厢、施足底肥。宜1.65 米开厢做成厢面宽1.4 米、沟宽0.25 米、沟深0.15 米左右。

3.确定适当用种量及育秧方式

依全生育期长短、分蘖力强弱每公顷晚稻需种13.5~18 千克。在光热资源较差的双季稻边界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同地同品种比原有技术提早6至8 天播种需要采用不是栽后长3 片以上新叶就开始幼穗分化的壮秧作双季晚稻,需打破“在一般育秧条件下,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3 片以上新叶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限制,从而双季晚稻需采用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播匀播水田湿润秧厢一段育壮秧。双季晚稻秧龄在50 天以上且分蘖力较强的宜选用8 厘米×8 厘米播种孔中心距的摆播器播种,秧龄在50 天以下分蘖力较强或秧龄在50 天以上但品种分蘖力较弱的应选用7 厘米×7 厘米播种孔中心距的摆播器播种,所需秧龄短的应选用6 厘米×6 厘米播种孔中心距的摆播器播种。选用超级杂交稻作双季晚稻的应选用孔中心距更大摆播器播种。由于有少数窝会缺苗,应在晚稻播种后5至8 天将一窝两颗都发芽的移一棵栽于未发芽窝,做到每窝有且只有一棵。

4.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当地安全授粉终日控制晚稻播期。同地同品种的双季晚稻比原

技术适当提早约6~8 天播种。双季晚稻应控制在当地安全授粉终日(各地可在当地气象部门查得)前完成扬花授粉过程。

5.合理施肥

一般中等肥力的田块每公顷本田施纯n127.5至150 千克,n∶p2o5∶k2o=1∶0.5∶0.5。秋冬时期应在稻田翻压些青草或绿肥,做秧田前要施足底肥,二叶期施断奶肥,施断奶肥后每隔7至8 天施一次促蘖肥,视所需秧龄长短施三至五次。本田所需肥料一般在本田整地时一次施入,秧田部分在拔秧留苗后应比移栽的部分同面积少施肥料尤其要少施氮肥。如果缺锌或其它元素的田块都要适量补足。提倡配方施肥,施用复合肥。

6.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并适当抽行留苗

6.1晚稻应于收获早稻后抢时移栽

尽管本法采用摆播器播种足够稀植育壮秧,其他条件同时移栽时秧龄长的比秧龄短的还是单产更低,所以早稻收后要抢时移栽晚稻。晚稻选用130天以上且分蘖力强品种每公顷除秧田外移栽120000 窝左右,选用125~130 天每公顷除秧田外移栽150000 窝左右。晚稻一般采用行距23.3~26.7 厘米×窝距23.3~26.7 厘米每窝栽2 棵,全生育期长、穗型大的行窝距适当大些,否则适当小点。移栽时要栽浅、直、匀、正且不栽隔夜秧,拔秧时应尽量少洗以利成活。

6.2双季晚稻秧田部分适当抽行留苗使其成为直播稻

夏播全生育期130天以上在中苗时移栽平均每穗着粒在170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