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虚假合同 恶意诉讼逃避债务
虚假诉讼得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为了达到不正当的目的,伪造证据、隐瞒事实,通过诉讼程序进行的违法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司法公正,也严重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
我国法律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本文将探讨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虚假诉讼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因虚假诉讼所支付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用、鉴定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因虚假诉讼所造成的信誉损失、精神损害等间接经济损失。
(2)财产责任虚假诉讼行为给国家、集体或者他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财产责任。
财产责任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返还非法所得、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
2. 刑事责任(1)虚假诉讼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伪造、变造、毁灭证据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伪造、变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行政责任(1)罚款虚假诉讼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予以罚款。
(2)拘留虚假诉讼行为情节严重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予以拘留。
4. 其他法律后果(1)撤销判决虚假诉讼行为导致判决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销原判决。
(2)追究责任虚假诉讼行为涉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
三、防范虚假诉讼的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立法,明确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提高虚假诉讼的法律成本。
2. 强化司法监督加强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行为的监督,对涉嫌虚假诉讼的案件进行审查,确保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11.04•【文号】法〔2021〕281号•【施行日期】2021.11.10•【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妨害司法罪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法〔2021〕281号为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维护司法秩序、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
整治虚假诉讼工作,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大任务,是人民法院肩负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建设诚信社会、保护群众权利、保障经济发展、维护司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贯彻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坚持制度的刚性,扎紧制度的笼子,压缩虚假诉讼存在的空间,铲除虚假诉讼滋生的土壤,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诚信诉讼,让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精准甄别查处,依法保护诉权。
单独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秩序的,构成虚假诉讼。
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仲裁裁决、调解书及公证债权文书,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的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也属于虚假诉讼。
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公证人等与他人串通,共同实施虚假诉讼的,属于虚假诉讼行为人。
在整治虚假诉讼的同时,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诉权。
既要防止以保护当事人诉权为由,放松对虚假诉讼的甄别、查处,又要防止以整治虚假诉讼为由,当立案不立案,损害当事人诉权。
恶意规避债务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债务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交易形式,债务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采取恶意规避债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探讨恶意规避债务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恶意规避债务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恶意规避债务是指债务人明知有债务存在,却采取各种手段故意不履行债务的行为。
恶意规避债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虚假破产:债务人通过虚构债务、夸大资产等方式,达到破产的目的,逃避债务。
2. 转移财产:债务人将财产非法转移至他人名下,以逃避债务。
3. 伪造证据:债务人伪造证据,误导法院或仲裁机构,使债权人无法证明其债务。
4. 拖延履行:债务人故意拖延履行债务,以逃避债务。
5. 假设和解:债务人假意与债权人协商和解,实则拖延时间,逃避债务。
三、恶意规避债务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违约责任:债务人恶意规避债务,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损害赔偿:债务人恶意规避债务,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对恶意规避债务的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2)限制高消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债务人恶意规避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
3. 刑事责任(1)虚假破产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债务、夸大资产、转移财产等手段,造成破产的,构成虚假破产罪。
(2)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财产非法转移至自己名下的,构成侵占罪。
恶意逃避债务罪的认定

恶意逃避债务罪的认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债务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恶意逃避债务罪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恶意逃避债务罪是指债务人故意采取欺骗、转移、隐匿财产等手段,逃避偿还债务的行为。
本文将从罪名认定的角度探讨恶意逃避债务罪的认定。
一、罪名的构成要件恶意逃避债务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经济犯罪,其构成要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债务债务是指债务人应当履行的经济义务。
债务可以是合同债务、侵权债务、刑事罚金等。
债务人拥有债务的事实和证据都可以证明其有债务。
(二)有逃避行为逃避行为是指债务人采取欺骗、转移、隐匿财产等手段,逃避偿还债务的行为。
逃避行为必须是故意的,即债务人明知自己有债务,却故意采取逃避行为。
(三)有恶意恶意是指债务人采取逃避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偿还债务,或者是为了使债权人无法追回债权。
恶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直接恶意是指债务人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愿意偿还债务;间接恶意是指债务人采取的逃避行为本身就是恶意的体现。
二、罪名的认定标准在刑事诉讼中,恶意逃避债务罪的认定主要有两个标准,即“实质逃避”和“法定逃避”。
(一)实质逃避实质逃避是指债务人采取了实际的逃避行为,使债权人无法追回债权。
实质逃避的行为包括转移财产、隐瞒财产、提前偿还其他债务等。
在实质逃避的情况下,债务人的恶意就非常明显,因此认定恶意逃避债务罪较为容易。
(二)法定逃避法定逃避是指债务人采取了符合法律规定的逃避行为,但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恶意。
例如,债务人通过法律程序逃避债务,但是其行为本身就是恶意的,因为其目的是为了逃避偿还债务。
在法定逃避的情况下,债务人的恶意不太明显,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三、罪名的量刑标准恶意逃避债务罪的量刑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一)债务数额债务数额是恶意逃避债务罪的重要量刑因素之一。
债务数额越大,判决的刑罚也就越重。
(二)逃避行为的恶劣程度逃避行为的恶劣程度也是决定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司逃避债务的法律责任(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公司作为经济主体,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公司可能会采取逃避债务的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法律对此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对逃避债务的公司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从公司逃避债务的行为、法律责任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司逃避债务的行为1. 隐匿、转移财产公司逃避债务的行为之一是隐匿、转移财产。
公司通过将资产转移到关联企业、虚假交易等方式,使得债权人无法追回债务。
2.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公司为逃避债务,可能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使得财务报表失真,误导债权人。
3. 恶意诉讼、虚假仲裁公司为逃避债务,可能会采取恶意诉讼、虚假仲裁等手段,拖延时间,以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
4. 恶意破产公司为逃避债务,可能会采取恶意破产的方式,使得债权人无法追回债务。
5. 虚假破产公司为逃避债务,可能会虚假破产,以掩盖其真实债务情况,逃避法律责任。
三、公司逃避债务的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公司逃避债务,构成犯罪的,由公司登记机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公司逃避债务,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公司逃避债务,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债务人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公司治理公司应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行为,防止公司逃避债务。
2. 加强财务监管公司应加强财务监管,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准确,防止公司逃避债务。
3.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司及员工的法律意识,防止公司逃避债务。
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

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11.09•【分类】新闻发布会正文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目录案例1.被执行人捏造事实,冒用他人名义制造系列虚假诉讼案件的,应当从重处罚案例2.隐瞒民间借贷债务已经全部清偿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他人履行已经消灭的债务的,构成虚假诉讼案例3.为逃避执行,依据虚假离婚协议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的,构成虚假诉讼案例4.公司与员工恶意串通虚构劳动债权,意图骗取拆迁补偿款的,构成虚假诉讼案例5.当事人因虚假诉讼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后,仍应当为其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案例6.故意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致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干扰正常司法活动的,构成虚假诉讼罪案例7.捏造事实骗取民事调解书,据此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构成虚假诉讼罪案例8.依法严厉打击“套路贷”虚假诉讼违法犯罪案例9.法院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虚假诉讼犯罪的,从重处罚案例10.律师多次为当事人出谋划策,共同伪造证据进行虚假诉讼并在民事诉讼中担任代理人的,构成虚假诉讼共同犯罪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案例1.被执行人捏造事实,冒用他人名义制造系列虚假诉讼案件的,应当从重处罚基本案情2019年,被执行人甲公司为阻却人民法院对其名下房产的强制执行,冒用自然人艾某某等63人身份,以案外购房人名义,向某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致使该院作出部分错误执行异议裁定和执行异议之诉判决。
后在关联的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中,该虚假诉讼行为被人民法院查实。
处理结果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准许对甲公司名下相应房屋继续执行;两级法院对甲公司处以每案100万元、共计6300万元罚款,相关犯罪线索和有关材料移送侦查机关。
案例分析甲公司为阻却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名下房产,向人民法院提供虚假证据材料,虚构购房事实,冒用艾某某等 63人名义提出执行异议,案涉房屋相关执行异议均为虚假。
职业背债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背债现象日益普遍。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背债的法律后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法律参考。
一、引言职业背债,即个人因工作原因而产生的债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加剧,职业背债现象日益普遍。
然而,职业背债不仅给债务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职业背债的法律后果,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职业背债的法律后果1. 债权人追偿权职业背债使得债务人面临债权人的追偿压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若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可以依法采取诉讼、仲裁等方式追讨债务。
2. 个人信用受损职业背债会导致债务人个人信用受损。
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用记录已成为个人在就业、贷款、消费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一旦职业背债,债务人的信用记录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3. 刑事责任在某些情况下,职业背债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例如,债务人故意隐瞒债务、虚构债务、欺诈债权人等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
一旦触犯刑法,债务人将面临刑事处罚。
4. 家族成员受牵连职业背债不仅影响债务人本人,还可能波及到其家族成员。
在我国,债务具有连带责任性质,即债务人的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可能因债务问题而受到影响。
三、职业背债产生的原因1. 企业经营风险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企业可能因经营不善、市场竞争等原因导致债务累积,进而使员工面临职业背债的风险。
2. 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背债的界定、处理等方面尚不完善,导致职业背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3. 债权人追讨手段强硬部分债权人为了追讨债务,采取强硬手段,甚至侵犯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加剧了职业背债问题的严重性。
四、应对策略1. 提高法律意识从业人员应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职业背债的法律后果,避免因法律知识不足而陷入困境。
最高法院法官:虚假诉讼罪的认定和处罚!

最⾼法院法官:虚假诉讼罪的认定和处罚!⽼赵絮语:虚假诉讼就是打假官司,是指当事⼈出于⾮法的动机和⽬的,利⽤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为。
为了达到你的⾮法的⽬的,竟敢拿国家的法律当枪来使,反了你了!为了打击虚假诉讼,法律也是拼了,《刑法》第307条“⼀⽓化三清”,弄出来了两个“第307条”:第三百零七条以暴⼒、威胁、贿买等⽅法阻⽌证⼈作证或者指使他⼈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帮助当事⼈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作⼈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零七条之⼀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款⾏为,⾮法占有他⼈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司法⼯作⼈员利⽤职权,与他⼈共同实施前三款⾏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重点难点解读作者:缐杰、吴峤滨(最⾼⼈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18年9⽉27⽇,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联合公布《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2018年10⽉1⽇起施⾏。
《解释》的内容涉及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涉及的相关法律适⽤问题也⽐较复杂。
为便于深⼊理解和掌握《解释》的主要内容,现就《解释》的重点难点问题解读如下:关于虚假诉讼罪的⾏为⽅式及其认定问题准确理解和把握刑法第307条之⼀虚假诉讼罪中“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罪状表述,是《解释》的重点问题之⼀。
借钱人逃债惯用方法(2篇)

借钱人逃债惯用方法1:虚假登记。
将公司所有或个人所有的房产、需要登记的动产如机动车等登记在关联人名下。
2:虚假抵押。
借用不动产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将其所有不动产虚假抵押在他人名下。
3:虚假债务。
签订虚假合同,建立虚假债务,然后虚假偿还,转移财产。
4:破产逃债。
利用公司的有限责任之法定条件,在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利用破产进行彻底逃债,然后再以财产以隐名股东身份方法重新成立公司。
5:利用企业改制进行逃债。
6:利用公司分立合并进行逃债。
7:利用公司收购进行逃债。
8:利用合同转让进行逃债。
9: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方法。
按照我国工商管理规定,企业公司不进行年检将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这成为最常用的逃债方法。
10:质量抗辩方法。
这是拖欠货款的最常用方法。
11:恶意转让自身财产方法。
或赠于、或低价转让。
12:虚假放弃自己债权方法。
13:不完全履行合同方法。
例如签订合同收到货款后故意不足额提供货物。
14:迟延履行合同方法。
故意拖延履行合同。
15:故意毁约方法。
利用违约所受到的处罚相比受到的利益要少,故意毁约不履行。
16:使担保落空方法,故意签订无效或可撤销担保合同。
17:重复担保方法。
在一个物产上重复进行超值担保。
18:钻法的时间律漏洞。
法律程序解决争议需要时间,利用拖延战术在诉讼结束之前转移财产。
19:故意使合同不完全。
利用在签订合同时手续不齐全,无合同、否认传真件、否认收货人为本单位员工等方法使债权人债权没有证据支持或证据不足以支持。
20:善意第三人。
我国法律为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
债权人证明善意第三人实为恶意第三人举证难度很大。
21:虚假评估。
利用价值的不确定故意高估价值。
22:通过政府干预和地方保护.23:通过麻痹债权人贻误战机。
24:通过国有资产管理疏漏。
借钱人逃债惯用方法(2)借钱人逃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于金融体系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损害。
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逃债行为都有相应的规定和法律程序,但有一些常见的逃债惯用方法,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应对措施。
虚假诉讼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和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均为我国某市内的两家知名企业。
2018年,甲乙两公司因合同纠纷诉至法院。
乙方在诉讼过程中,为使自身诉求得到支持,向法院提交了一系列虚假证据,导致甲方败诉。
甲方在事后发现乙方的虚假诉讼行为,遂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原判。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乙方构成虚假诉讼,依法撤销原判,并判决乙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案件背景甲乙两公司自2016年起合作开展某项目。
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合同,约定甲方提供资金支持,乙方负责项目实施。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乙方因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
甲方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多次与乙方协商解决纠纷,但乙方始终未予理睬。
2017年,甲方以乙方违约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乙方在诉讼过程中,为逃避责任,向法院提交了一系列虚假证据,包括伪造的合同、银行流水等。
由于乙方提供的证据较为充分,法院判决乙方败诉,甲方需承担相应责任。
三、案件审理1. 甲方上诉甲方在收到一审判决后,认为乙方提供的证据存在虚假成分,遂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甲方在二审中提交了新的证据,证明乙方提供的证据存在虚假情况。
2. 法院调查二审法院在接到甲方的上诉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乙方提供的证据存在多处疑点,遂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
3. 虚假证据被揭露在证据交换过程中,甲方提交了新的证据,证明乙方提供的证据存在虚假成分。
乙方在面临证据被揭露的困境时,承认了虚假诉讼的事实。
4. 法院判决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对双方当事人的证据进行了审查,认定乙方构成虚假诉讼。
法院依法撤销原判,并判决乙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案例分析1. 虚假诉讼的法律特征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为了实现非法目的,通过伪造、变造证据,隐瞒事实真相,向法院提起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的行为。
虚假诉讼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主观故意性:虚假诉讼行为具有明显的非法目的,即通过虚假诉讼获取不当利益。
最高院:债务人虚假转让债权逃债,代位权诉讼中可直接认定无效

最⾼院:债务⼈虚假转让债权逃债,代位权诉讼中可直接认定⽆效裁判概述:在债权⼈提起的代位权诉讼中,若查明债务⼈与案外第三⼈进⾏虚假的债权转让以逃避债务⼈对债权⼈的负债,属恶意串通损害债权⼈利益情形,可以在债权⼈提起的代位权诉讼中直接认定该虚假债权转让⾏为⽆效,⽽⽆需另⾏提起确认之诉确认该虚假债权转让⾏为⽆效。
案情摘要:1、中国银⾏铜⼭⽀⾏对兴达公司享有5000万元的到期债权,但兴达公司处于⽆⼒清偿状态。
2、另查明,兴达公司怠于⾏使对鸿成公司的6100万元到期债权,中国银⾏铜⼭⽀⾏诉⾄法院提起代位权之诉要求鸿成公司向其直接偿还其中的5000万元债务。
3、诉讼期间,兴达公司与中铁煤焦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其对鸿成公司享有的6100万元到期债权转让给中铁煤焦公司。
(实际为虚假债权转让)4、本案经徐州中院⼀审、江苏⾼院⼆审及最⾼⼈民法院再审均⽀持在代位诉讼中直接确认《债权转让协议》⽆效,中国银⾏铜⼭⽀⾏向鸿成公司代位⾏使债权的请求。
争议焦点:鸿成公司能否以兴达公司对其享有的债权已经转让给第三⼈中铁煤焦公司为由,对抗铜⼭⽀⾏对其提起的代位权诉讼?法院观点:关于中⾏铜⼭⽀⾏是否可以对鸿成公司⾏使代位权问题。
兴达公司、鸿成公司以及作为鸿成公司实际控制⼈的中铁煤焦公司,在明知中⾏铜⼭⽀⾏基于其对兴达公司享有到期债权,⽽兴达公司对鸿成公司享有债权,提起本案诉讼,要求鸿成公司对兴达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情况下,仍然进⾏债权转让、受让,将兴达公司对鸿成公司享有的全部债权转让给中铁煤焦公司,意图使中⾏铜⼭⽀⾏的诉求落空。
该转让、受让债权⾏为损害了中⾏铜⼭⽀⾏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应认定为⽆效。
因此,⼆审法院综合本案具体情况,对鸿成公司提供的《债权转让协议书》不予采信,认定中⾏铜⼭⽀⾏可以就兴达公司对鸿成公司享有的到期债权⾏使代位权,并⽆不当。
河南博夏案例索引:(2017)最⾼法民申3572号相关法条:《合同法》第七⼗三条因债务⼈怠于⾏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造成损害的,债权⼈可以向⼈民法院请求以⾃⼰的名义代位⾏使债务⼈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的除外。
法律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公信力逐渐增强。
然而,在法治进程中,法律虚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张三虚假诉讼案”为例,对法律虚假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提高法律意识,维护司法公正。
二、案例背景张三,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2018年,张三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遂向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张三声称,被告欠其人民币10万元,且被告有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行为。
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否认,并提出了反诉。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事实经审理,法院查明:1. 原告张三与被告之间确实存在一笔10万元的借款关系。
2. 被告承认借款事实,但声称已经偿还完毕。
3. 原告张三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提交了虚假证据,包括伪造的还款收据、虚假的银行流水等。
4. 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也向法院提交了伪造的证据,包括虚假的借款合同、虚假的转账记录等。
(二)法律分析1. 原告张三的行为构成虚假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当事人伪造证据、隐瞒事实、捏造事实、故意拖延诉讼、恶意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处罚。
”原告张三在诉讼过程中,伪造证据、隐瞒事实,其行为已构成虚假诉讼。
2. 被告的行为也构成虚假诉讼。
被告在诉讼过程中,同样伪造证据、隐瞒事实,其行为亦构成虚假诉讼。
3. 法院对虚假诉讼行为应予以制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伪造证据、隐瞒事实、捏造事实、故意拖延诉讼、恶意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依法对原告和被告的虚假诉讼行为予以制裁。
四、启示与建议(一)提高法律意识1. 当事人应充分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行使诉讼权利。
2. 律师等法律从业者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法律服务的真实性、合法性。
当今关于诚信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诚信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在利益面前丧失诚信,触犯法律。
本文将以一起诚信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剖析诚信与法律的关系,探讨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案例简介案情: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债务。
乙公司作为甲公司的债权人,多次催收无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乙公司发现甲公司虚构了一笔巨额合同,以逃避债务。
乙公司遂将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甲公司偿还债务,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法院审理: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虚构合同,恶意逃避债务,严重损害了乙公司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甲公司偿还乙公司债务,并赔偿乙公司经济损失。
同时,法院依法对甲公司进行了信用惩戒,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三、案例分析1.诚信与法律的关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诚信原则贯穿于各个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
本案中,甲公司虚构合同,恶意逃避债务,触犯了法律,损害了乙公司的合法权益。
这充分说明,诚信与法律是密不可分的,诚信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2.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诚信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本案中,甲公司虚构合同,逃避债务,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乙公司的合法权益。
法院依法判决甲公司承担法律责任,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本案中,甲公司的失信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法院依法判决甲公司承担法律责任,有助于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竞争的利器。
本案中,甲公司的失信行为,损害了市场秩序,阻碍了经济发展。
法院依法判决甲公司承担法律责任,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合同逃避法律责任的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法律形式,它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逃避法律责任的手段。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探讨合同逃避法律责任的后果,以警示当事人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合同逃避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1. 拖延履行合同当事人故意拖延履行合同义务,以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
如延迟付款、延迟交货等。
2. 伪造、篡改合同当事人通过伪造、篡改合同内容,使合同条款与实际履行情况不符,以逃避法律责任。
3. 虚假陈述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虚假陈述,以达到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
4. 逃废债务当事人恶意逃避债务,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以逃避法律责任。
5. 恶意违约当事人故意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合同义务,以达到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
三、合同逃避法律责任的后果1. 经济损失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会导致合同双方当事人遭受经济损失。
如延迟履行合同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当事人可能面临违约金、赔偿金等经济损失。
2. 市场秩序混乱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如恶意违约、逃废债务等行为,会导致市场信用体系崩溃,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社会信用体系受损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会损害社会信用体系。
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会使其他当事人对合同法律关系产生质疑,降低市场交易效率,损害社会信用。
4. 法律责任加重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会导致法律责任加重。
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不仅需要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5. 个人声誉受损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会导致当事人个人声誉受损。
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会使其在社会中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降低其在商界的信誉。
6. 法律诉讼增多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会导致法律诉讼增多。
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会使其他当事人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法律诉讼增多,增加司法资源消耗。
虚假诉讼案例及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虚假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干扰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虚假诉讼案例。
案例名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某物业公司虚假诉讼案案例简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与某物业公司(以下简称物业公司)签订了一份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物业公司为开发商提供物业服务。
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开发商以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不达标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物业公司支付违约金。
物业公司认为,其已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义务,遂反诉开发商违约。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查明开发商与物业公司存在虚假诉讼行为,判决驳回开发商的全部诉讼请求,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起诉:(一)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二)超过诉讼时效的;(三)已经作出终审判决、裁定,又起诉的;(四)依法应当裁定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伪造、隐瞒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一)罚款;(二)拘留;(三)限制出境;(四)禁止从事与案件有关的活动;(五)其他法律规定的措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在本案中,开发商与物业公司存在以下虚假诉讼行为:1.捏造事实:开发商在起诉物业公司时,捏造了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事实,严重误导了法院。
2.伪造证据:开发商在诉讼过程中,伪造了与物业公司服务质量有关的证据,企图误导法院。
3.妨碍司法秩序:开发商与物业公司通过虚假诉讼,企图逃避法律责任,严重妨碍了司法秩序。
[法律]民事执行中以捏造事实提出执行异议或诉讼是虚假诉讼典型案例
![[法律]民事执行中以捏造事实提出执行异议或诉讼是虚假诉讼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97d95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d.png)
民事执行中以捏造事实提出执行异议或诉讼是虚假诉讼典型案例一、基本案情李某与他人存在民间借贷纠纷,一审和二审均判决李某败诉,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某县人民法院执行局依法对李某所有的宾馆和健身房以及一辆越野车组织进行拍卖。
李某为防止名下房产被拍卖,逃避履行债务,与亲戚孙某经预谋后签订一份虚假的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李某以60万元的价格将其名下宾馆和健身房的使用权出租给孙某,出租期限14年,合同签订日期确定为一审法院作出民事判决前,并指使他人伪造了租赁交割物资清单、租金收条等证据材料,意图干扰某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名下房产。
李某指使孙某依据二人签订的虚假房屋租赁合同向某县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某县人民法院以案外人未实际占有涉案房产为由裁定驳回执行异议。
孙某向某县人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某县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对涉案执行标的的处分,导致李某名下房产长时间未进入拍卖程序。
二、争议焦点及裁判结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的规定,结合本案事实案外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307条之一第1款规定的“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李某、孙某共同故意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二人行为均构成虚假诉讼罪。
二人构成共同犯罪,地位、作用相当,不区分主从犯;到案后均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均系初犯,悔罪态度较好,且孙某主观恶性较小。
据此,以虚假诉讼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李某和被告人孙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分别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和人民币二千元,并对孙某宣告缓刑。
宣判后无抗诉、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三、典型意义案外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的事实提出执行异议或者执行异议之诉,均属于虚假诉讼行为。
通过虚假诉讼方式干扰人民法院正常执行活动、为自己或者帮助他人逃避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执行义务的行为,严重妨害司法秩序,侵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社会危害严重。
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方将其持有的乙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乙方,股权转让价格为1000万元。
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甲方应于协议签订后10日内将股权转让手续办理完毕,并支付乙方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协议签订后,甲方并未履行股权转让义务,且未支付股权转让款。
乙方在多次催促无果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方履行股权转让义务并支付股权转让款。
二、案情分析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否存在虚假民事法律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协议签订的真实性根据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真实、合法。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均表示同意股权转让事宜,且双方均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因此,从协议签订的真实性来看,不存在虚假民事法律行为。
2. 股权转让的真实性股权转让是《股权转让协议》的核心内容。
本案中,甲方在签订协议后,并未履行股权转让义务,也未支付股权转让款。
这表明甲方在协议签订时,并无真实的股权转让意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无效。
本案中,甲方以虚假的股权转让意图签订协议,属于恶意串通,损害乙方的利益,因此,股权转让部分应认定为虚假民事法律行为。
3. 甲方未履行股权转让义务的原因甲方未履行股权转让义务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1)甲方在签订协议时,并无真实的股权转让意图,而是为了掩盖其他非法目的,如逃避债务、转移资产等。
(2)甲方在签订协议后,因自身原因无法履行股权转让义务,如资金链断裂、公司经营困难等。
(3)甲方在签订协议后,与乙方发生纠纷,导致甲方不愿履行股权转让义务。
4. 乙方的损失及赔偿本案中,乙方因甲方未履行股权转让义务,遭受了经济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虚假举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虚假举债是指债务人虚构债务或者夸大债务数额,以获取他人财物或者逃避债务的行为。
虚假举债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民法典》对虚假举债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从虚假举债的定义、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虚假举债的定义虚假举债是指债务人虚构债务或者夸大债务数额,以获取他人财物或者逃避债务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虚构债务:债务人捏造债务关系,虚构债权债务,以骗取他人财物。
2. 虚构债务数额:债务人夸大债务数额,使债权人误认为债务数额较大,从而放弃追讨债务。
3. 虚构债务担保:债务人虚构债务担保,使债权人误认为债务有担保,从而放弃追讨债务。
4. 虚构债务履行:债务人虚构债务履行情况,使债权人误认为债务已履行,从而放弃追讨债务。
三、虚假举债的法律后果1. 违约责任:债务人虚假举债,导致债权人遭受损失,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地点和期限履行。
债务人未按照约定履行债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损害赔偿:债务人虚假举债,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债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债务人因虚假举债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3. 刑事责任:虚假举债行为构成犯罪的,债务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民事责任:虚假举债行为导致合同无效的,债务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因虚假举债导致合同无效的,债务人应当返还所得财物。
5. 信用惩戒:虚假举债行为将受到信用惩戒,影响债务人的信用评级。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债务人虚假举债,将被列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在金融、消费等领域享受优惠待遇。
个人恶意逃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恶意逃债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就个人恶意逃债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
一、恶意逃债的定义恶意逃债,是指债务人明知自己有偿还能力,却故意不履行还款义务,逃避债务的行为。
恶意逃债具有以下特征:1. 债务人明知有偿还能力:债务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偿还债务。
2. 故意不履行还款义务:债务人明知自己有偿还能力,却故意不履行还款义务。
3. 逃避债务:债务人采取各种手段,逃避债务的追偿。
二、恶意逃债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支付逾期利息:债务人未按约定时间偿还债务的,应当按照约定的逾期利率支付利息。
(2)赔偿损失:债务人恶意逃债,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履行还款义务:债务人恶意逃债,经债权人催告后,仍不履行还款义务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
2. 刑事责任(1)侵占罪:债务人恶意逃债,侵占债权人财产的,可能构成侵占罪。
(2)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债务人明知自己负有偿还债务的义务,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3)诈骗罪:债务人恶意逃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债权人财产的,可能构成诈骗罪。
3. 行政责任(1)罚款:债务人恶意逃债,经行政机关调查核实后,可以依法对其进行罚款。
(2)吊销营业执照:债务人恶意逃债,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4. 社会信用记录(1)征信系统记录:债务人恶意逃债,其行为将被记录在我国征信系统,对债务人的信用产生不良影响。
(2)限制消费:债务人恶意逃债,其行为将被纳入限制消费名单,限制其在特定领域的消费。
三、如何防范恶意逃债1.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债务人的信用意识。
2. 加强法律宣传:加大对恶意逃债行为的法律宣传力度,提高债务人的法律意识。
3. 严格监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恶意逃债行为的发生。
伪造债务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伪造债务,是指行为人虚构债务关系,伪造债权债务证明文件,或者虚构债务清偿行为,骗取他人财物或者逃避债务的行为。
伪造债务行为在我国法律中属于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伪造债务的法律后果入手,分析其法律责任及社会影响。
二、伪造债务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1)诈骗罪伪造债务,骗取他人财物的,可能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债务行为中,若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1)返还财产伪造债务行为人骗取的财物,应当返还给受害人。
受害人有权要求伪造债务行为人返还骗取的财物。
(2)赔偿损失伪造债务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的,伪造债务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3)支付违约金伪造债务行为导致合同无效的,伪造债务行为人应当支付违约金。
3. 行政责任伪造债务行为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三、伪造债务的社会影响1. 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伪造债务行为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导致债权人无法收回债务,造成经济损失。
2. 损害社会诚信体系伪造债务行为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伪造债务行为可能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损害市场公平竞争,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签虚假合同恶意诉讼逃避债务
2014-01-14南方日报|作者:郭文君石亚明 428人看过
核心提示:蔡某两兄弟精心策划一起恶意诉讼案件,他们对虚假房屋买卖合同提出恶意诉讼,逃避巨额债务,中级法院审理时候,受到检察院的检查建议书,确认蔡某两兄弟逃避债务,对他们二人分别处罚10万元。
两兄弟以一份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提出恶意诉讼,试图逃避应当履行的巨额债务。
日前,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对蔡某光、蔡东某虚假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再审撤销原判决,并对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构案件事实的蔡氏兄弟二人分别处以10万元罚款。
办案检察官表示,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恶意诉讼案件,涉案当事人企图通过恶意诉讼,再通过法院的合法确认后逃避债务。
哥哥“欠下”弟弟150万
在与弟弟蔡东某签订虚假房屋买卖合同前,哥哥蔡某光夫妇欠下三笔债总计债务为100万元。
蔡家两兄弟在长安宵边管理区共有的519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建了一栋381平方米的房屋,产权为两兄弟共有。
蔡家两兄弟的计谋是,通过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造成其哥蔡某光欠下其弟蔡东某巨额债务的假象,从而摊薄蔡某光所欠下的多名债权人的债务。
他们很快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两兄弟签订了一份房屋及宅基地转让协议,蔡某光将这处房地产中的自有份额以150万元价格转让给其弟蔡东某。
协议书签订后,该处房产尚未办理过户手续,蔡某光就因此前欠下担保公司和郭某龙,郭某豪总计100万的债务,被债权人申请法院查封。
于是弟弟蔡东某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哥哥蔡某光返还卖房的150万元。
蔡某光、蔡东某两兄弟实际上并没有履行案涉协议,二人串通在长安法律服务所的见证下签订协议,伪造支付转让款,出具虚假收据的事实,但并无意进行房屋过户登记,都是为了保留证据,让案涉协议的签订及履行情况看起来更真实。
制造虚假讼诉被检察机关发现
2012年,东莞市检察院民行部门收到郭某某递交的投诉书,反映其债务人蔡某光与其弟弟蔡东某涉嫌制造虚假诉讼、逃避债务。
市检察院民行部门立即派出办案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深入到银行及相关部门调查。
经过调查审核,办案检察官认为,蔡某光与蔡东某的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交易价格过高,与法院委托评估的价格65万相差甚远。
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时间为2009年6月21日,这时间在蔡某光夫妇向郭某龙、郭某豪借款之后。
作为蔡某光的弟弟,蔡东某对其兄的经济状况应有所了解,而双方一直没有办理产权过户交易手术,直至2010年8月,在案涉转让房屋因郭某龙与蔡某光债务纠纷一案被法院查封后,蔡东某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这与常理有所不符。
检察院办案人员在银行查看了蔡某光兄弟俩的资金账户流水、传票,报表等相关情况,发现2009年6月25日、26日蔡东某转给其兄的45万元、55万元除了5万元之外,最终又都流转回自己的账户上。
办案检察官认为,蔡某光俩兄弟之间的房屋买卖交易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二人涉嫌制作虚假房屋买卖合同,并通过诉讼方式由法院确认了虚假债权,其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干扰了法院的正常审判活动,建议法院对蔡某光兄弟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进行再审,并追究蔡某光、蔡某富二人的相应民事责任。
市中级法院在收到市检察院的检察建议书后,通过再审后认为蔡某光可供执行的财产只有407750元,而参与分配的郭某龙、郭某豪、广东康华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债权合计为100万元,蔡某光明显不具备完全履行合同的能力,蔡某光蔡东某兄弟二人串通捏造出蔡东某己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蔡某光违约的虚假事实,使蔡某光虚增150万元的债务,减少其他债权人的受偿比例,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属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形,故案涉的房屋转让协议无效,并对蔡东某蔡某光兄弟二人各罚款10万元。
(原标题:为逃避巨额债务签虚假合同两兄弟恶意诉讼被罚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