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里乡亲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邻里乡亲教案
【篇一:《我的邻里乡亲》教案】
我的邻里乡亲
一、导入:
最近老师升官了---居委会主任,你先别忙着贺喜,别提了,天天让我配上
烦心事,不信你听听:
1、大前天,张三说邻居家的狗半夜把她家的孩子惊醒了
2、前天,李四说,邻居家的鸽子和她家的鹦鹉争食吃,鹦鹉伤的不会说
人话了
3、今天,更可气的是,王嫂,刘嫂从柴草了捡来一个鸡蛋,都说是自己
家的鸡下的,你说,我怎末知道这个鸡蛋是谁家的鸡下的呢?
4、明天,还不知道又有什么稀奇事发生的?你说我这当居委会主任的愁
不愁?
二、居委会办公室
1、你们同学附近,邻里乡亲有矛盾吗?
2、同桌扮演二位邻居去居委会主任办公室会诊
三、做个小小调解员
1、观看课本图片
2、碰到这种事,你怎么处理呢?
四、辩论会
1、调查同学们喜不喜欢养狗
2、分成正反方
3、“养狗好不好”辩论会
五、续编故事
1、老师读故事前半部分
2、续编故事结果
3、总结: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结果
六、才艺大比拼
1、为创建文明生态村,打算到社区义演,搞宣传活动,你想准备什么节目
2、才艺展观
3、师生合演自编三字半
七、送名言,齐共勉
【篇二:品德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等几大板块为主要范域,按照从个人到社会的线索,设置了珍爱生命、合理消费、关爱他人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主题。

与其他各册相比,本册教材在体现新课标理念、新教材观的同时,还突出表现在对主题内容理解上的创新。

因此,我将针对:教材体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的创新点、教材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教材改编、改进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不成熟的分析:
一、教材体现的课标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册教材突出“范例”的特点,意在引导教学回到儿童生活中,让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素材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让教学活动能够解决儿童真实存在的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中“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打破了以往直接给出几种行为指导,或者呈现一个怎样呵护身体的故事的做法,而是首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看看自己都有哪些生活习惯。

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怎样才能形成良好习惯。

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材还设置了学生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几种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当有了良好习惯意识以后,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曾经怎么处理?现在还有哪些地方仍然觉得困难?总之,第一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第二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不仅要回归生活,还要尊重儿童生活。

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生活的现实状况,尊重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体和感悟,才能提出适宜的“发展区域”,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

例如,在教材13页破除陋习这部分,教材并没有一味地对“陋习”说“不”,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尊重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儿童采取相宜的做法。

教材的三个范例分别代表三种不同情况。

第一个
范例是随地吐痰,这属于大家普遍知道的陋习,但在生活中很多人
却不以为然,认为是小事一桩。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
要考虑到其涉及面的广泛与人们长期不以为然的态度,注意教育的
长期性与劝戒性,开展一些制作宣传栏、小标语等活动,让学生逐
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个范例是宰杀、食用野生动物,这属于随
着人畜共生疾病出现以后,人们新认识到的不良习惯。

它的教学目
的是要学生及时掌握这个新信息,主动去避免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

但是,有些地方的饮食习惯就是这样,教学的时候要尊重这个现实
情况,在尊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自己的健康,要注意
些什么?(尽可能不直接与这些活的野生动物接触,对加工刀具高
温消毒,减少食用量,或者可用食用蒜葱等帮助杀菌??)从而形成
一种卫生意识。

第三个是相互夹菜,这在全中国的家庭里都比较普遍,应该说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做法。

我们并不是要通过这样的范例,让学生都回家反对家人的夹菜,而
是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家人的意识强弱、有无病人等),
从而采取相应的做法。

(二)点面结合,“点”指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面”指社会生活的
领域。

如: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涉及儿童社会生活的好几个
领域(面包括):家庭、邻里(社区)、社会,同时也包含其社会
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也就是涉及到的点包括):(1)与家人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2)恪守传统美德、遵守社会规则与法律、弘扬人性的真善美。

(3)养成社会关注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等。

在设计的时候,本着在“面”上选“点”,将各“点”融合在“面”里的原则,组建了四课“让爷爷奶奶高兴”“伸出爱的
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

所以,这四课的关系不是
一个单一的由小到大的扩延关系,而是一个多维际关系,且是相互
交叉的内容。

(三)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本课程的综合,不仅仅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同时也是各种认知、
情感、能力的综合。

如《美丽的生命》一课,“生命使世界美丽”呈现了一幅反映大自然
各种生命共生共存、美丽如画的图画,让学生通过欣赏图中的各种
生命之美、生命带来的世界之美,移情到自己的身边,感受身边的
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引发学生对生灵万物的情感。

在这个
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都得到参与;
读图、观察、联想、询问等学习方法得到运用;关于生命类别、生
命历程的生物学知识,关于发现美、欣赏美等美学知识,关于爱惜
生命的道德体验等都融会其中。

又如,在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中,教材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
了解家庭的开支主要有哪些方面,以此培养他们的认知。

同时在这
个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家庭开支包括方方面面,在一定时期就能
累计到一个不小的数目,以此形成“花钱要节约,要有计划”的意识。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主题思想是不断
发展深入的。

如在第一单元“美丽的生命”中有关于生命的话题,这
个话题我们在低年级也曾涉及,但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从感性出发
关爱花草树木,这里侧重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认识对待动植物,这
里不仅有关爱,还有尊重。

不仅认识到动植物的可爱魅力,更主要
的是体会到它们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的情感、生存状态、生命需求。

二、教材内容的创新点
(一)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这一话题的设计是遵照课标的要求,即课标分目标中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及内容标准中的“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
责任的态度”“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等,之所以把它彰显,作为一
个单元出现,也是考虑到了现在的儿童对此问题认识模糊,需要给
予正确引导。

比如:学业负担的繁重、父母的争吵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甚至老师、父母的一次批评都有可能让幼小的孩子放弃自己的生命,出于
好玩模拟一些影视中的自杀情节也可能使他们丧生,受电脑游戏中
的虚拟世界影响,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难免产生亦幻亦真的感觉,一些荒诞的危害生命的行为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件屡有发生,就不
得不令教育者进行反思和重视。

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儿童创造更健
康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让儿童知道生命是宝贵的,
是失而不能复得的,生命是有限的,不会像电脑程序那样一直存在,也不会像童话故事那样会复活。

在“我们的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里面有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关
心的内容,这一话题在前面的几册教材中也有涉及,在教学当中如
何正确地把握主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呢?一年级侧重在物质
上的关心;三年级上册教材侧重在归属感;三年级下册教材侧重在
父母对自己多方面的关心,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读懂爸爸妈妈的
心;此处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寄托了家人无
限期望,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责任感。

本单元编写思路是从“欣赏”生命、感知生命的美丽入手,唤起心中
对生命个体的爱、尊重,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关爱动植物是
一个老话题,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认识动植物才是一个新思维。

这是
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具体体会动植物的“生命”本质,比如,花朵散发出的芬芳气息,怒放的样子;小狗对
主人的忠诚等。

谈到珍爱生命,自然就不仅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动植物
的生命,在他人生命出现危机的时候,还要献出自己的爱心。

有了
珍爱的意识,还要有如何珍爱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还
安排了“呵护我们的身体”这一课。

这就是这个单元的总体设计。

(二)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存在。

小学生的行为能力还不
健全,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有数据统计,近年来,意外伤害已成
为对小学生的头等杀手。

为了避免孩子遇到危险,家庭采取的措施
往往是百般呵护,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和减少孩子独自活动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安全地生活,学校往往是采取减少学生活动的方法。


些措施对于保护儿童的安全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儿童不可能每时
每刻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教师也不可能限制学生的所有的活动。

失去自我保护能力的学生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往往受伤害的可能性
会更大。

虽然遇到危险的几率减少了,但受伤害的几率却提高了。

所以不要被动地保护儿童的安全,要教给儿童自我保护的知识,培
养他们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本单元不是让学生重温耳熟能详的“远离危险”“走近安全”的道理,
而是通过情境体验真正建立起安全意识,通过模拟活动,实实在在
掌握一些正确的做法。

如《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一课,通过两幅图画呈现了与陌生人打
交道两个典型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我该怎样与
陌生人说话、说怎样的话?我要不要
给陌生人开门,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开门,如果不开门,怎样做到
得体有礼貌??续写小故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其他场合遇到
陌生人应该做什么。

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三)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
谈到钱,以往的教育主要是谈“省钱”,说“节约”,偏重生活节俭,
或笼统地说“该买的买,不该买的就不买”。

当然这也是本单元的目
标之一。

但教育停留在这个层次仍然是主观的,至于在现实生活中
哪些是该买的,哪些是不该买的,学生还是不清楚。

因此,本单元
侧重对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

一方面,在学生了解家庭经济状况
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量入为出,能够根据自己家的经济情况和个人
的实际需求有所选择和进行必要的放弃。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常出
现的一些消费误区,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区或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改
变和实际情况,改变原有的消费观念,真正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

所以,本单元不是告诉学生“省钱”的道理,而是让学生在了解家庭
收支、知道钱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的基础上,体会到要合理与有计
划地消费。

仅仅知道“省钱”属于理财范畴,涉及的是人(主体)与
钱财(客体)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行为属于消费观范畴,
涉及的是人(主体)与钱财──消费品(复合客体)的关系;前者在
目标上属于认知(知道省钱的道理),后者在目标上更侧重能力
(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行为)。

因此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活动的
目标性。

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
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如《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瞭
望台”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对购物方式认识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知道
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和支付方式。

但在农村学校,学生看不到那么
多的购物场所,这个课怎么上?对于这些事物,要不要让学生知道?我认为与大城市相比,目前农村地区商业网点还比较少,也比较单一。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还是要能够让学生回到
他们的生活中,了解本地区的主要购物场所,主要销售的商品,它
们的功能。

除了本村、本乡,也可以结合以往的购物经验,了解县
城一些较大的购物场所,使学生熟悉他们所生活地区的商业环境。

其次,尽管有些商业场所本地没有,对于农村的学生也需要让他们
了解,使他们不因地域的闭塞而脱离现代社会大环境。

教学时,可
以借助学生从电视中看到的信息、网络、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
的相关资料。

(四)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内容。

本活动主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特别要意识到,公共的事情涉及大家的共同利益,需要大家共同关
心。

同时,通过志愿者的行动,让他们看到社会中有这样一些为了
社会甘于奉献的人,使他们从小产生一种愿意向这些人学习的愿望。

本单元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组成的“众”,社会里的每个人各有特点,有的年老体弱,有的身强力壮;有的生活幸福,有的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只有相互扶持、关爱,才能组成一个“众”(社会的本义)。


种关爱的基石是平等的,不是“施与者”对“弱势群体”的情感。

所以,在关爱老年人部分,一要让学生了解老人过去与现在为家庭与社会
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尊敬老人的情感。

二要学生从“特点”
的角度认识老年人的种种表现,从而知道这样的表现是人在某一个
阶段必然要经历的,每一个人都如此。

在此基础上,认同老人。

总之,本部分的用意不是单一地告诉学生不是“因为老人老了,腿脚不
方便,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而是要他们从情感上理解、尊重老人
并养成习惯。

比如“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主要侧重让学生认识爷爷、奶奶过去
曾为社会、为家庭做出的贡献,所以,应该尊重他们;现在他们年
龄大了,生活有一些困难,所以应该关心他们。

但除了进行这方面
的教育以外,教材更加强调了对老人的理解和关注,因此,设计了“爷爷奶奶的心思我知道”这个话题。

通过设置一些情景,提出了一
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希望让学生通过对设问的思考,从而理解
爷爷、奶奶的内心世界。

对于老年人,我们给他们的关爱应该是他
们需要的。

第三个话题是关爱爷爷、奶奶。

教材中选取的这首诗是
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与长辈在两个时空段的对比。

孩子小的
时候,长辈耐心地照顾、培养他,现在孩子长大了,而长辈却已经
老了。

生成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长辈呢?这一个话题还有一
个扩展,从自己家里的老人扩展到了所有的老人,从家庭的关爱扩
展到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

观爱残疾人部分,一要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因为身体不如健康人,一
些健康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却很困难,要让学生体会
残疾人为此付出的努力,欣赏他们坚毅的精神与巨大的生活勇气。

二要学生了解有些残疾人能做到的事情,健康人做起来却很困难,
比如,盲人触摸盲文、聋哑人靠手语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
懂得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

关于理解和关爱残疾人的教育,应该注意什么?过去我们一直把残
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强调要同情和帮助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看到,很多残疾人并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虽然他们身体
上的残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困难,但他们更希望依靠自己的力
量克服生活中的不便,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智慧、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甚至是正常人难以达到的。

因此,如何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残疾人坚强而光彩的一面,能
够理解和欣赏他们,是本课教育的重要方面。

只有真正让学生走近
残疾人,才能使他们做到尊重残疾人,并采取恰当的方式伸出关爱
的手。

【篇三:4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
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

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
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
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
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

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
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
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

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

它是那么粗壮、
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

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
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共建邻里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
归属感。

教学难点:
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
归属感。

课前准备: 1、小演习:邻里运动会
2、搜集自家和邻居家的快乐故事。

总体设计思路:
1、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

”南京师范大学鲁
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
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
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
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邻居和邻里关系为课
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发展学生
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在提高培养中生活。

通过播放几段录象,
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的情境,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怎样友好地与邻居相处。

2、根据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
学生观察、调查、查找等能力的培养,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中,我提
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的任务,并进行简单指导。

我设想教师能尽可能参与一部分学生的调查,提高调查的有效性。

3、适当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因此,我最后设计了三项拓展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和探究,从而也感受共享的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2、能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养成正确面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心态,初步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改善环境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教学难点:
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课前准备: 1、小演习:邻里运动会
2、搜集自家和邻居家的快乐故事
活动过程:
一、调查访问、了解邻居
教师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