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个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个案分析----赵亚宁
该生在课堂上常会走神,而且作业有些马虎,偶尔会不做作业。
课后预复习工作也不认真,从考试、测验的情况看,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糟糕。
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发现他虽然成绩差,但是不属于智力的问题,其实他在平时表现得还是比较活跃的,而在面对学习时他总是消极逃避,对自己也没有自信,厌学情绪表现得非常明显。
原因分析与诊断:
1、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平时特别忙,很少接送孩子。
更没时间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显然,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放任型,小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较差,而该生是缺乏自律的,且懒惰、散漫,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家里是很少进行学习活动的。
2、拼音学得不扎实,所以看拼音写词语完成的不太好;课外书阅读得少,所以知识面较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再加上平日积累得少也就导致习作能力差。
3、学习差,他缺乏自信、低估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很难成功。
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加大,学习上更是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根据以上的观察和了解,这个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没有强大的外在学习动力和内在学习动力。
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父母一直没有寄予他多
大的希望。
他自己也没有赶上去的决心和勇气。
老师的鼓励也曾让他获得快乐,但很快成为过眼烟云,最终没有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
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他非常诚实,从来不说谎。
有要求上进的美好愿望,劳动积极,天真活泼。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如果通过什么事能唤起他的自信,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并以此为起点,不断积累自信,挖掘潜在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等,同时,父母也能重新认识他,寄希望于他。
那么他就有可能渐渐脱离学习困境,在学习上会有所进步的。
首先,增强他的自信心。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生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差生不是定了型的砖,学生再差也有其“闪光点”。
所以我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学困生地闪光点及时的表扬、赞美和赏识。
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发掘他们积极的潜力。
学困生是因为缺少爱,缺少能理解他(她)的老师和同学,所以才在学习上变的冷淡、自信心不强、容易自暴自弃。
针对张子龙同学,早先因为没有真正的了解他,所以对他的屡屡教育都无济于事。
我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利用他同学陈帆的优势,随时给他以帮助。
我则时时给他以鼓励,在同学们面前经常表扬她,给他树立自信,鼓励他再接再厉。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上课时,让他体会到我对他的期望和关心。
上课的时侯,我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说错了没关系,敢说就是胜利,这一点刚好也是张子龙的长处,他上课敢问,这
充分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有一种学习的愿望。
我们知道,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给它提供营养,我们作为老师必须悉心保护它们。
我对他每一次的提问或正确的回答都给予评价。
在课后,我有时还单独给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我发现,他每次都欣喜地接受了,这时,我感到有必要实行第三步了。
第三,对他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批评。
在没有得到学生的信任的时侯,特别是那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千万不要对学生进行当众批评,否则,你就永远失去他对你的信任,你也很难挽救你的过失。
当我发现他的作业仍然比较马虎,中午人比较少时,我就把他喊到一边,我先表扬了他近阶段的进步表现,问了一些学习情况,在气氛比较好时,我把他的作业本打开来,然后把一本做得很认真、清楚的作业本翻开,放在他面前,他的脸红了一下,我知道,我不必再多说了。
以前做班主任时,如果遇到学困生犯错误,我会毫不留情地大声训斥。
这样做,主要是受传统的以学习成绩定学生好坏思想的左右,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缺乏耐心和细心。
一学期下来,学困生对我敬而远之。
在与其他教师探讨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时,一些教师的话语触动了我的心灵:“对学困生的转化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充满信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 于是,我尝试着改变。
从这个事例中我感觉到,不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对其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1.帮助学困生克服弱点,树立自信心;2.
树立学困生在学生中的地位。
;3.帮助学困生制定短期目标。
教师在与学困生多次沟通、了解的基础上,和他一起制定近期要达到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需采取的措施。
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觉得必须坚持疏导、鼓励、情感交融与严肃纪律相统一原则,致力于建设优良学风、班风,发挥群体对后进生的感染作用;以表扬为主,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用武之地",激励其转化;耐心细致做好反复教育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