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建筑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已不在是完全的居住地,它已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风采通过建筑来标志这一地区的特点。不难想象,在曼哈顿和亚马,在艾斯基摩人的营地,统起一样的摩天大楼是何等的可笑。

地方化才是全球化,中国现在无异于是一个大工地,任何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甚至思考的东西出现在中国,刚开始因满足了国人的“视觉饥渴”,甚至广受好评,以后的建筑发展如何,是许多人思考的问题。在日本和国,这些最先融入西方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建筑史是他们的一步步脚印。“他山之石”值得借鉴。我们的建筑界现状是他们建筑历史的一个截面,我们会更有目的,有更多的教益。

国的建筑史,同样是追求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发展史。

第一时代

1945(解放) – 1970年

现代建筑萌芽期-两个支柱

金重业(法国Le Corbusier弟子)

重视造型, 个人活动

金寿根(日本丹下健三徒弟)

重视空间, 组织活动

(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

金重业

代表作:

驻法国大使馆

西江大学

教育开发研究院

第二世代

1970-1992年

-军事独裁政权时代:强调民族自尊

-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

->矛盾和对立的时期

历史主义-继承国传统

文脉主义

形态主义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继承国传统

1. 复古古建筑形态

盲目的爱国主义和样式主义结合

2. 采用材料,装饰,细部

3. 继承建筑设计原理-重视空间

福者纪念教堂-喜太(1967)

福者纪念教堂-喜太(1967)

世宗文化会馆-严德文(1977)

全州市政府厅-金基雄(1983)

国立现代美术馆-金泰洙(1986)

.

.

. . 独立纪念馆-金基雄(1987)

艺术的展堂-音乐堂(1988)

2.文脉主义

和周边状况谐调

考虑城市发展脉络

仁荷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 成龙(1986)

3. 形态主义

重视建筑物的外的形式美

组合几何形态

天主教堂-寄溶(1989)

4. 古典主义

复古西方古典样式

Olympia Center -朴相敦(1989)

驻法国使馆,是金重叶的代表作,其中,他选取国古建筑亭的飞檐来构图,形成轻盈,活泼的造型。同时看几国古亭的照片。

国古建与中国古建一脉相承,看后发现中国的国家图书馆顶子是选取了亭的整个样子,而驻法国大使馆是选取了一个曲线,一个动势。在我看来比西客站的顶子,给人的感受好些。

下面是国的古亭,可见古亭与现代建筑的共同之处。

古建和使馆在一起了,看不大清楚,我单独发两大使馆的黑白照片。

.

.

下面是金重业的另一例——西江大学

首先是平面图:

这是立面

.

.

下面是西江大学的纵览:

这是西江大学,总体看来,建筑的形式和学院的气氛相适应,而且有一种国的文化韵味在里面,你一看到这样的建筑,你会联想到国的帽子,等式用

具形状。而且,如果你对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会了解建筑师从何物中取得这种设计灵感。下面是西江大学的细部:

.

.

. .

. .

这些混凝土预制块的设计,不但有其艺术的方面,实用性能也很好。

眼下几所大学的设计也颇似西江大学,但建筑旁莫名地加上几个混凝土架,顶上添花,很多不很不实用,纯粹的装饰,不禁想起“装饰就是罪恶”。这样的建筑更不用说有什么中华民族的特色了。中国建筑师在这个出图只要三天,要至少保证出三十年都耐看的作品是很难的。

.

.

现在较受欢迎的是大抄外国设计师作品的中国设计师,但许多对外国的建筑作品不很了解,没有深层次的文化了解、剖析,如同吃进了半生的食物,后果可想而知了。

同时,西江大学是国几十年前的做品,我们现在厚重的混凝土预制架系列设计似乎和那时国的建筑发展相吻合了。

准确来说,西江大学是1960年的建筑。

中国现在对于自己的建筑史研究一直停留在梁思成时代,可能天大做得比较好一点,但是没有一个总体的氛围,很难成气候。

我们来看看中建史的一些书,比如楼某某编的什么二十讲,他可以说,我这是科普读物,但是我们现在不缺科普读物,缺的是真正的理论书籍,比如Oxford编的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kenneth编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我们现在始终停留在某某建筑建于某某朝代相当于西元****年,这样的水平,要么就是从营造法式里搬来搬去的一些专业叫法,然后做一些西客站的屋顶。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中可以专门组织人就照着国外的建筑史书籍编一本中国的建筑史。作为教材,我当年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用的中建版的建筑史书,一直是以阶级斗争的口吻写的。怎么能成为严肃的学术教材。不知道现在还用不用了。我记得专门有一本是19世纪以后的建筑,好像是志华编的。

我一直认为建筑的研究不应该是以编年体的形式。而是应该研究建筑形的演变。怎么就能说唐代到了宋代就有了某某的变化,建筑的演变不是随着***的改朝换代带来的。

这里的资料都是一位国建筑教授的教案,他的学生是建筑专业大三学生,比较浅显,但很有代表性。

中国园林中很多完全仿古的亭、台、楼、阁,但完全的仿古建筑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中,显得拖沓,累赘,常成为庭院的死角。

中国的现代建筑主要是“抄”的阶段。也有一些建筑师提炼出古建的一、两个元素,如:斗、拱、檐角、脊......来设计园林小品或大型建筑的一个细部

下面是一例:

如直径2米的园窗框景,初看觉得新鲜,时间一长,便觉得两米的大窗框如一大口,少了南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